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自然地理学实践报告 自然地理实践心得体会篇一
习报告
姓 名: 王士华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20xx级教本3班 学 号: 20102613642 指导老师: 杜国云 孔祥生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前言
实习地点1:咸阳师范学院 实习地点2:口镇
实习地点3:咸阳乾县大北沟
实习地点4:张家山
实习地点5:咸阳历史博物馆
实习地点6: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
实习地点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引言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
一、 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实习内容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能够接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的训练对我们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二、实习时间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 实习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按实习的先后顺序,实习的地点依次为:口镇、冶峪河;乾县大北沟、水土保持所;张家山、泾惠渠;咸阳博物馆;南五台;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实习工具
罗盘,卷尺,gps,地质锤,植物标本夹等。
四、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 4 -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
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xx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红碱淖。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xx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五、 实习路线
咸阳师范学院
自然地理学实践报告 自然地理实践心得体会篇二
翠华山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院 资源与环境系
专业:09级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_____
日期:20xx-xx-xx
目录:一 实习目的
二 实习地点
三 实习地区简介
四 实习内容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三).旅游开发
(1)掌握野外实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养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1.
整体地貌:翠华山与太华山系,在构造上属于北秦岭复背斜构造带,始出于震旦纪
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东西紧密的线状构造伴随着强烈的断裂和岩浆侵入,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发生了撕裂和断块及隆升。由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中间因受挤压而形成北仰南倾的褶皱断块之山——翠华山山体的岩性为太古片麻岩与花岗岩,其高峰峻岭均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后期岩浆组成,坚硬而抗蚀力强。经长期雨水剥蚀侵袭,河谷多呈v字型,整个地貌特征为:峻岭高山、叠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状起伏,河谷狭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质景观
(1)翠华山山崩景观概况: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山崩地质景观
(2)成因:崩塌体受地震力脱离开母岩时,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基本运动方式有自由落体、跳跃、滚动和滑动4种。翠华山山体岩崩运动以滑崩为主。潜在崩塌体在孕育发展过程中,受岩性、构造、地貌、风化等诸因控制,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时,潜在崩塌体顺着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崩塌体在崩塌壁前整体沉陷,形成约20m宽的陷落带,堆积有坠落岩块。潜在崩塌体向河谷运动的过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约,大约分为两个整体运动:一是十八盘堵河的岩崩体,因河谷狭窄,崩积物水平运动距离较小,大部分物质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坝堆积;二是环湖西岸山崩堆积体,河谷较宽,沿倾向河谷结构面滑崩,潜在崩塌体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规则次一级滑崩阶梯状或台块状地形。由于崩塌体沿着倾钭结构面作近似弧形运动,故滑崩阶地面或台块面多倾向崩塌壁,并有多级破裂面,这些现象都是滑崩体运动遣留的证据。潜在崩塌体受断裂与节理影响,岩体破碎,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顺着结构面运动时,由于崩塌体内各岩石块体运动的差异性,造成块体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和撞击,使岩块进一步破碎,故崩积物块石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棱角明显,孔隙大,基本无细颗粒物质填充。因堆积块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较大完整块石支撑或巨大块石震裂,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岩崩洞穴。山体在岩崩运动过程中,地表面的岩块受地形高差影响,势能很大,快速向下冲击力较大,因下垫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弹力作用,地表面岩块震动发生弹性破裂,有的顺节理面破裂,有的犹如刀劈断裂,有的发生震动破裂,形成各种形态的山崩裂石,随处可见,岩面震动裂缝交错如画,构成了山崩地貌奇异的景观。
3. 奇洞——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形成原因:冰洞位于崩塌地貌中间的一个盆地状地形内,四周高中间低,并且四周有巨厚岩石环绕,阳光终年不能直射盆地内部,洞内地势低陷,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内部狭窄,常年不见阳光,气温低气压高于洞外气压,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所以有凉风袭来的感觉。 图表3 风洞
4.奇湖——堰塞湖
翠华山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翠华山天池的形成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滑落堵塞河道,河谷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即现在的天池。
5.流水侵蚀
翠华山地区山高谷深,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蓄水能力较好,河谷中流水终年不会断流,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由于这样的特点,以下蚀和旁蚀为主。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面的沉积物,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在日积月累的流水侵蚀下,就形成了翠华山现在的河谷地貌。
6.山地垂直自然带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复杂得多。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地,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要获得更多的热量,因此,尽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气温高于北坡;暖湿气流如果与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末,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夏季因暖湿气流来自东南方向,所以秦岭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以致南北坡相同海拔水热状况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然带有明显差异,秦岭南坡坡麓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坡麓则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偏碱性。秦岭北坡自然基带是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坡自下而上自然带依次为:暖温带常绿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带、山地温带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这样随高度变化的自然带,反映了山地气候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垂直变化,即山地垂直地带性。
7.山地降雨与云雾
下雨天山地多云雾。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混合雾、烟雾。这次在翠华山野外实习中遇到的云雾,主要是因为降雨引起的,有以下两种。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这种雾在雨天山地最为常见。
在天池湖面见到的雾为蒸发雾:下雨天气温降低,湖水的比热较大降温慢,水温高于气温。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种雾的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但山地气温低,所以在夏季也可见到。
(二) 人文地理
翠华山即终南山,在这里流传着许多神话传奇故事和名人故事,人文景观极其丰富,
自然地理学实践报告 自然地理实践心得体会篇三
一、实习内容
1.实习时间:2x14年10月26日--2x14年10月31日
2.实习地点:桂林旅游风景区(包括桂林市旅游区、漓江旅游区和阳朔旅游区)
3.指导老师:魏新玲、张杰云、刘晓莉
4.实习目的:
①调查桂林及周边地区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人文等状况,分析其旅游资源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②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
5.实习安排:
10月26日 中午十二点从学校出发至信阳火车站,乘坐k457次火车前往桂林
该车次是从郑州开往湛江,我们会跨越湖北省和湖南省,途经孝感、武汉、岳阳、长沙、株洲、衡阳、永州等地方到达我们的实习地点--桂林。在这漫长的十几个小时的乘车时间,我们不时的把我们的眼光放在外面,观看沿途的风景,有的同学还在打牌,睡觉等。
10月27日 游览漓江,南溪山公园,义江缘风景区
凌晨五点多我们到达桂林,在饭店用完早餐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乘坐旅游观光大巴车来到码头。之后我们乘坐轮船游玩漓江,观看到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鼻子伸进漓江饮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在游船上,我们观看着漓江两边桂林这座城市,一座富含文化底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城市。
下船后,我们徒步参观南溪山公园,在那里我们品尝多种茶叶,点心。听那里面的服务人员讲解有关这座城市的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普及茶文化,让我们再次对中国茶艺加深了解。
之后我们去乘车去饭店吃饭,到达旅店安顿休息。下午两点半我们出发前往被誉为“桂林风情第一村”的义江缘景区。我们乘竹筏游览风景如画的义江风光,可以乘船领略壮族歌仙的曼妙歌声、红瑶传奇的长发表演、激情四射的苗家花鼓,观赏沿岸特色鲜明的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景观(木楼群、风雨桥、水车群、谷仓群、瑶山吊桥、高空溜索、古渡码头等等)。之后我们还在这里吃晚饭--美味的“风情百家宴”。
10月28日 前往桂林阳朔,游玩聚龙潭,遇龙河,夜逛西街
八点起床,半小时后楼下就餐,之后乘车出发前往桂林阳朔县城。历来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这么一句话,这也说明阳朔山水的秀美和重要地位。
十点左右,我们到达聚龙潭景区。在景区前我们这个浩大的集体合照留念。聚龙潭岩内钟乳石琳琅多姿,有石巧似游龙戏水;岩外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宛如群龙驾雾,故名“聚龙潭”。岩内无数条钟乳石如卧龙、盘龙、游龙、飞龙、舞龙、金龙、玉龙、青龙、黄龙、龙王、龙女、龙子、龙孙,数不胜数,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由此形成了“龙女迎宾”、“龙宫玉柱”等景致。
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都会知道广西桂林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聚龙潭作为它的典型标志,在这里一般溶洞所有的石芽、石花、钟乳、穴珠、瀑布、落水洞、地下河等,皆可见到,美不胜收。提到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起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有关知识。它的形成条件: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水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当达到这些条件后,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我们边看边照相留念,很快就到了吃午餐的时间。我们就在附近的饭店就餐。我们还留有时间在那里观看月亮山,很多同学都登上望月台,摆出各种的姿态留影纪念。之后由于大榕树景区在修建,我们无缘一见歌仙刘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方。
紧接着我们来到遇龙河,在那里我们两人一组乘坐竹筏,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朴归真的自由天地。我们在竹筏上与河水亲密接触,我们还互相用水枪来喷射其他伙伴,一片欢声笑语的场面至今留在脑海。
在阳朔县城的最后一点时间,我们夜逛了西街这条久负盛名的街道。西街夜景,来到阳朔不可不去领略的项目,这里街道整洁,店铺林立,古老与现代的结合,而且随处可见慕名前来的外国友人。哪怕过了十一黄金周,街上仍是人满为患;哪怕此处已被高度旅游商业开发过,但她的美依旧能让人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