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00字(三篇)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00字(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09:15:17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00字(三篇)
时间:2023-03-22 09:15:17     小编:zdfb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00字篇一

阅读的障碍,使对这本书的阅读显得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并不十分流畅,改变了我对阅读的印象。阅读是对智慧的.检阅,也是对逻辑思考的考验,更是对前代哲人思想的体悟……

卢梭之后的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的理论学说,进化论成为流行一时的学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卢梭学说的伟大和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和探究,正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孜孜以求地探究不平等的起源,结果到头来仍然没有一点头绪,“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整个地头绪繁杂,难以梳理,这正是思想的深刻之处,难以洞察之处,难以言说之处,这是哲学家、乃至思想家穷其一生探究的根本问题。

不平等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平等的社会一直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终极任务。卢梭生活的年代,正直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先贤学者从当时社会出发,希望社会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状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正是这项崇高的使命感意识,从自己独特的经历出发,从社会现状的洞察,思考人类走向未来的道路从来不乏伟人智士。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言行,一直践行者对理想国的憧憬;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从未停止对儒教学术的探究;耶稣和乔答摩悉达多,为人类道德的重塑殚精竭虑,21世纪的到来,对平等和不平等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格局和学术。

今天重读这部卢梭的经典之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任然能感受到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浪潮的冲击下,思考成为现在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成为最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狂欢化、戏谑化、碎片化和信息化、时尚化让一切的探讨成为多余和累赘,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降临到我们这一代,物质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可能成全了这一代,也可能摧毁了这一代,这是最好的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平等的探究一直没有停下来,也不可能停下来,除非人类裹足不前或者停止不行,这还是个问题。

致敬卢梭,致敬那个启蒙的时代!

致敬这个时代,致敬为平等不停探索的人们!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00字篇二

卢梭生于路易十四逝世前,死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终其一生皆被笼罩在专制的阴暗年代中。他生于瑞士的日内瓦,常常以日内瓦公民自居,但自16岁为生活所迫逃离日内瓦之后,与法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是当时启蒙运动的中心,而卢梭则是启蒙运动中最深刻的批判者。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下简称《论不平等》)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阅读这部距离我们已经有二百余年距离的著作时,必须带着这样的思考:在专制统治业已推翻,科学研究已然证实《论不平等》中关于野蛮人的推测的种种谬误,社会思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再读这部“思辨史学”究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在本论中,卢梭这样说道:“让我们抛开所有这些事实,因为这些与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毫不相关。”这说明了卢梭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历史并非事实,而是“有条件的假言推理”。而在第一部分的末尾,卢梭又这样说道:“我承认我将要描述的事件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我只能通过一些推测来作出选择。但是,这些推测,当它们是从事物本质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猜测时,当它们是我们得以发现真理的唯一方式时,便成功地转换成推理的依据。”

这样看来,卢梭承认了他的作品同他所批判的先行者的考察一样具有猜测性,但是他对自己的发现信心十足,因为他所作出的是“从事物本质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猜测”。当历史无法提供可以将两个历史事件相连接的中间事件时,卢梭选择“依靠哲学,来决定那些可以让两者产生联系的类似事件。”,这些语句足以证明《论不平等》其实是卢梭的一场思想实验,通过思辨来寻求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与基础,而他所寻求的恰如海神格劳克斯的雕像一般,早已被时间、大海和暴风雨毁去了原有的模样,那么卢梭寻求到的雕像原样又是什么模样呢?

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有两大特性:自我保存与怜悯心。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它代表着极为有限的最低生存需求,并使得人类只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后者是人类的天然道德,它使得人类不会对其他人作恶,除非是自我保存受到了威胁。如此一来,“游荡在浩瀚森林里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同时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欲望,而且可能一辈子不会单独认识任何一个其他同类。他不为情欲所牵绊,自给自足,只拥有这一状态下应有的智慧与情感”。既然如此,人类的发展似乎就全部被否定掉了,既然“每个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出发”那么不平等和社会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就是“私有财产”。

第二部分的开头就是这样的断论:“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以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一阶段,因此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主张政治要对人们追求私有财产的活动进行督导,减轻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危害,并且控制公民的占有欲。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二阶段是法官的设立,因为社会一开始是建立在普遍的协议之上,“只有当缺陷和骚乱持续不断地增长的时候,人们才会最终想到将这一公共权力托付给某些个人的危险方式,才会想到委托一些法官去保证人们决议的执行。”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三个阶段是合法权力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在前两个阶段催生了贫富的差距与强弱的悬殊后,该阶段完成了主人与奴隶的对立,所有的不平等终于抵达彼岸。

当人们进入到社会中,就产生了各种情欲,需求逐渐增加,虚荣变成了每个人的枷锁,所有人都为之劳累着、焦躁着,“野蛮人过着它自己的生活;而社会人只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中,因此,他也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相互间产生依赖之时便是奴役关系形成之时。所谓社会契约是富人和权贵为了控制穷人和被压迫者而使用的狡计,它旨在让过去的篡夺行径变得合法,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不平等的合法化。政府依靠同意得以运转,而同意却建立在虚假与谎言之上。专制国家由此“抬起了它卑鄙的头颅。它贪婪地吞噬着国家各个部分美好且健康的东西,直至践踏法律,蹂躏民众,最终在共和国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在二百余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论不平等》,会发现文中的关于野蛮人的推测早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推翻,卢梭所提出的许多论据也不再具有解释力,文中对于怜悯心的论述其实陷入了用道德论证道德的循环论证之困境中。卢梭所认为的存在于自然状态的平等仅仅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独立的个人和有限欲望之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也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卢梭对自我保存和怜悯心两种品质的呼唤和对社会中所产生的各种情欲的批判,以及对饱受不平等待遇的人们的关怀,却是我们应该看到并保存的人文思想。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500字篇三

算是读书史上第一次拜读一篇长篇论文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书,而是卢梭面对法国第戎学院一个标题回复的论文。从最原始初始的自然人类状态,通过语言、工具、群居等关键节点推演到最后儿童指挥老者,白痴操控智者的现代文明。学术的严谨和深厚的逻辑推演能力让我咋舌,看来我以前误解了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启蒙思想了,以为还是很原始的愚民觉悟了是否应该有权利选举,而非世世代代被国王当作个人财产一样治理。仅就卢梭的一篇论文就彻底打消了我这个幼稚到极致的误解,这些思想家是极其严谨有深度有建设性的,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特别是薄弱科学技术环境下,能够有这样在今人仍旧佩服的学识能力,在那个时空环境中绝对属于一骑绝尘了,更别提这样的一骑绝尘有一连串,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孔狄亚克等等,划时代的大革命诞生于法国这么看来真是顺理成章了。

好话说完了,因为剩下的,只有但是了。全书的逻辑固然主线清晰,但在我看来避重就轻了,最关键的节点诸如个体活动到群居社交、语言产生的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点、私有权和支配欲的产生本因等等,我都没有看到直接针对性的见解,当然我理解是基于当时的考古学、生物学、人类基因学、社会行为学全学科的不足导致,实则不能全怪卢梭,可是不知者无罪,知其不知者还要大包大揽全方位论述这个标题就有些不妥了吧。

某种程度上我相当赞同伏尔泰的评价,这是一本全新的反人类力作。人类的认知反映到个体上也是这个道理,在我们一穷二白之时对物质无所追求,视金钱为粪土是由于对于物质的魅力完全没有概念,对于富裕奢华的边都没摸着,有什么权力说是金钱如粪土。不是我对宗教大不敬,但古往今来遁入空门的有几个敢说自己断绝尘世了?在剃度之前你给他黄金万两,美女如云,山呼万岁你确定有万里挑一的和尚敢说“阿弥陀佛”?所以梁武帝的出家我是心悦诚服的,你有了尘世浮华的一切然后放弃,这才叫看破红尘!同理,我对于此文最大的反感就是卢梭的这个逻辑缺陷或者压根叫忽视。人类的最初始自然状态,除了callofthenature,没有一切在现代社会看来负面的迹象,没有对财富的觊觎甚至没有占为己有的概念,没有嫉妒虚荣攀比,没有阴谋诡计暴力迫害,没有对生活的失望,甚至于可以说几乎没有愤怒、绝望、恐惧、怀疑等所有“文明人类”所具有的特征。然而这一切的“纯洁”来源于彻底的愚昧和无知,现代文明固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是在拥有了文明带来的物质基础、思想学术进步之后在开化的状态之下再追求和谐、平等、自由、博爱难道不是更高层次的“纯洁”吗?一个黄口小儿的内心平和与一位白发智者的内心平和孰更珍贵?一定要用树叶遮体食肉生番回到出厂状态设置就好了?为什么不能在驾驭自然驾驭宇宙驾驭真理的同时驾驭人性?所以在这方面我完完全全不赞成卢梭的观点。

当然卢梭未解决的问题貌似路漫漫需全人类的智慧共同求索,是人类社会合作组织等创造了语言,还是语言的诞生创造了前者?再者原始人是为何想要通过语言交流?至于有了社会组织后,人类为何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即产生虚荣攀比诸多情感的万恶之源,除了物质方面的考虑,是什么样的内在构造让我们觉得能够统治支配同类的权利是那么得有魔性?其实我隐约感到这种太初原始的无法解释的就是道,天道,上帝,无所谓怎么称呼了,反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记得在学校学数学物理的时候,整个经典力学体系,包括数学几何等等都是由看似“不能再简单明了”的公理等作为发源的,任凭你纷繁复杂的立体几何、万有引力、开普勒定律等等,只不过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条平行线之间垂直线段距离最短”、“能量守恒”这些认识开始的,至于这些产生万物的道,即为什么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或许就是形而上的“造物主”设置的游戏规则。

避免越扯越远,还是到此为止,因为就我目前的知识体系连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尚且不完全具备,更不必费心思考可能的真相甚至是通往真相的线索。

活到老,学到老,但求争取此生可以将未知的银河擦拭去哪怕很小一部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