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担负着培养舰载机飞行人才的艰巨任务。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1
当我国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后,航母建设发展进入加速期,规模化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迫在眉睫。任务加重,规模扩大,周期缩短,课目增多。
飞行教官团队打破固有模式,边组建边开飞,边实践边探索,不断刷新飞行极限、保障极限、带教极限、空域利用极限。
教官梁李彬带着飞行学员曲坤升空,他们的飞行课目是“昼间双机低空山谷飞行训练”。
高度160米,一群大雁迎面而来,梁李彬修改坡度,成功避让过去。谁曾想到,后面还有一只追逐大雁的鹰,直接撞了上来。
座舱玻璃被鹰击碎的瞬间,梁李彬被强风压制在座椅靠背上。“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后舱以为我昏迷了,我也以为他昏迷了。”梁李彬说,下意识要把飞机拉起来,否则最多5秒就要撞山。
勇者敢于无畏,是基于技术的精湛。当确认飞机状态良好后,梁李彬放弃跳伞的念头,他要把飞机带回来。
惊心动魄12分钟,梁李彬通过手势告诉赶来的僚机:我要飞回去,我要下降高度,我要放起落架……在塔台、僚机、前舱和后舱的密切配合下,梁李彬驾驶着“敞篷飞机”成功着陆。
按惯例,梁李彬给已经怀孕的老婆报了个平安。电话中,他轻描淡写地跟老婆说了一句:“今天被鸟撞了……”挂断电话,又像没事一样去了食堂吃饭。除了眼球上挂着血丝,看不出他刚与死神擦肩。
勇者无畏,使命使然。当年与张超同宿舍、带着张超遗物着舰的艾群,已经成为出了名的铁面教官。按他的话说,飞行员想在他这里拿到满分5分,只有两次机会: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着舰。
前者是为了鼓励,后者是为了留个纪念。
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2
“航母舰载机事业,靠一个人不行,靠一代人也不行。时代早已教会了我们如何选择”
“雏鹰”的航迹,仿佛绘出一个“镜中的我”。教官__眼眶一热。他,忘不了自己第一次驾机着舰的那一刻,更忘不了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第一次驾机着舰的那一刻——
2012年11月23日,__的飞行教官、“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一着惊海天,以一道完美的弧线,定格了中国海军“航母时代”的镜像。
“可你知道吗?着舰时,戴明盟已经40多岁了……”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40多岁到20多岁,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历史性突破,饱含着飞行教官们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航母舰载机事业,靠一个人不行,靠一代人也不行。时代早已教会了我们如何选择。”__意味深长地说。
我国在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完全是从零开始。通过初级阶段“量的积累”摸索出的方法,是不是适合更多的后来人?如何用最少的代价办最多的事情,获得最大的效益?
这意味着,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每个培养班次都是在提供标准和方法,一代代舰载机飞行教官都要承担这种探索和选择。
一次训练,教官杨勇进行战术机动时,屏显系统突发故障,飞行高度、速度、姿态等重要参数信息都无法显示。
紧急返场,在旁人看来,摆在杨勇面前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像陆基战斗机一样“正区”着陆,这样最安全;二是仍然实施“反区”着陆,但为了安全,应该选择更合适的着陆位置。
然而,杨勇作出了第三种选择:着舰应该怎么飞就怎么飞!
本是“刀尖起舞”,何况“蒙眼”飞行,这个选择让现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事后,杨勇道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海上作战,任何情况都可能遇到。这次特情,是摸索提升着舰技术的好机会,也正好给学员们探探路。”
“5、4、3……”回到惊魂时刻,杨勇凭着过人胆识、过硬本领,与LSO(舰载机着舰指挥官)密切配合,在“黑区”精准触地。漆黑的轮胎擦痕,记录下这一次完美的着陆。
如今凝视这片“黑区”,一道道擦痕新旧叠加,早已分辨不出哪一道是当时留下的。
而在杨勇看来,这片“黑区”投射着舰载机飞行教官的“精神疆域”——无论这一落多么惊险、意义几何,都不过是一道寻常的擦痕。而每一次对前路的探索,无数个热血的选择就藏在这一道道擦痕里。
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3
深秋渤海,辽宁舰破浪前行。
当舰载机进入进近航线,“刀尖上的舞者”要在短短数十秒内完成上百个动作。4道拦阻索横跨宽阔的甲板,如同一个个等待登临的“绝顶”。
敢为天下先、敢啃硬骨头,在成千上万次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海军舰载机飞行教官合力书写出一份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中国答案”——
生死相依 追求卓越
“绑上同一根登山绳,即便拉着、推着,甚至托举着也要一起翻越那座高峰”
“耳边‘砰’的一声,巨大的气流瞬间就灌了进来,把我死死‘顶’在座椅上,飞机剧烈抖动……”
那一刻,是飞行教官梁李彬第一次遭遇特情,难免紧张。“可我必须迅速冷静下来,机舱内还有学员。这个时候,我慌了他就会更慌……”
那一天,梁李彬正带领学员曲坤在山谷间展开低空飞行训练。一个转弯过后,鸟群突然出现在战机上方。他们紧急调整飞机姿态进行避让,一只落单的鸟还是迎面撞上了战机。“砰”的一声响,座舱盖被撞出巨大的缺口,近80%的面积受损。
梁李彬连续大声向塔台指挥员报告。然而,气流声盖过了通话声,他只能通过僚机飞行员的手势接收指挥员的指令。
“我和曲坤努力向前躬身,尽量减小气流阻力……”带杆、收油门、减速,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
此时,高度只有160米,机翼下方就是居民区,四周则是高低起伏的山峰。
塔台指挥果断、僚机紧紧相随、学员配合默契,梁李彬一边保持飞机状态,一边不断向外观察,完成近百次零失误操纵,最终成功着陆。
“当时,我非常担心曲坤会忍不住进行弹射。他要是弹射了,我也会跟着被弹出去……”回想当时,梁李彬最欣慰的是,学员与教官间托付生命的信任。
“驾驶舰载机的标准格外严苛,可以说是飞行事业的‘珠穆朗玛峰’。我们和学员就是绑上同一根登山绳,即便拉着、推着,甚至托举着也要一起翻越那座高峰。”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司令员孙宝嵩深有感触地说,“为了航母事业,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
培养舰载机飞行员,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新的体系、新的领域、新的战场……在飞行教官们面前,有太多的“空”要填,有太多的“路”要走。
只有把困难踩在脚下、把生死置之度外,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才能托举起“刀尖上的舞者”逐梦海天的天梯。
一个午夜,自诩掌握“快速入睡法”的飞行教官艾群失眠了。一闭上眼睛,一名学员在落向“黑区”时推杆加油门犹豫不决的样子,就像一根刺“扎进”艾群的脑海。
因为腰伤,这名学员的改装进度落后于同批次学员,对舰载飞行的理解也有所欠缺。艾群专门为他绘制了改装路线图,让他的成长逐步进入“快车道”。可这次,他又遇到了新难题。
艾群猛然坐起,决定去找他问清楚缘由。
“战机攻角一大,就总想把杆位保持住,不敢推出去。”找到问题根源,艾群跑回宿舍拿出飞机模型,边模拟、边解释,直到这名学员认真地点了点头,艾群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受老教官们的影响,年轻飞行教官张宇亮常常会熬夜观看学员的飞行视频,分析飞行曲线,飞行结束后还会拉着他们一对一辅导,复盘每一个架次。讲评室、宿舍、餐厅、退场车……都能看见张宇亮为学员讲评的身影。
“宁可自己累点,也不能漏掉一个关键点。”这是成为飞行教官以后,张宇亮逐渐养成的职业习惯。
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4
天边传来轰鸣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驾驭歼-15战机出现在预定空域。航空塔台内,一双双充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
近了,更近了!航母敞开了宽广的“胸膛”,随时准备迎接与“雏鹰”的第一次拥抱。此刻,在场的官兵都屏住了呼吸。
随着一声拉动弓弦般的脆响,舰载机的两个后轮“拍”在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精准地钩住了拦阻索,战机掀起的气流,猛然涌向两侧,激起了一缕青烟,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出现在甲板上。
掌声和欢呼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一颗颗揪着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迎着寒冷的海风,中国海军新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通过航母着舰资质认证,创下了单批认证人数最多的新纪录。
此刻,教官、学员紧紧相拥,站在这片与他们共同见证了使命、见证了梦想的甲板上。
在壮志凌云的学员眼中,星辰大海之间的坐标,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大课堂”。
在历经风雨的教官看来,他们的每一次转型、跨界、重塑,均是时代的“大手笔”。
时代的风生水起,带给中国军队更多意想不到的“馈赠”。从“1”到“N”的量变积累,从“飞”到“战”的质变跃升……作为航母力量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肩负改革之重,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为战育人、敢于担当,打造出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中国样本”。
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5
每一名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基地,如果飞行员圆满完成所有训练课目,成功取得着舰资质,就会享受一个独特的庆典:冷餐会。飞行员可以邀请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出席见证,比如父母、爱人、儿女、高中的班主任老师……还可以享受鲜花、蛋糕、掌声和拥抱。
“那一刻,是舰载机飞行员一辈子的荣耀。”当听到政治委员的呼点,加入舰载机飞行员序列的时候,“90后”教官徐璨觉得,自己就是渤海湾最帅的人。
为了这样的梦想和荣光,短短几年时间,一批“90后”飞行员充实到了舰载机教官团队。从“0”到“1”,再从“1”到“N”,“70后”领衔,“80后”加持,“90后”踏浪而来,三代人共同俯瞰机翼下壮美的海岸。
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一样单纯、冷静、执着,承担着职业的风险,还有两地分居和远离城市烟火,又渴望去作战部队建功立业。不同的,只是岁月留在脸庞上的痕迹。
作为教官团队里为数不多的“70后”之一,飞行教官祝志强每次升空,都会忍不住看一眼繁忙的港口,那来之不易的欣欣向荣。在祝志强看来,今天还远不到谈成就的时候,中国舰载机事业,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
王_也这样认为,自从来了基地,他就在房间里挂了一幅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80后”罗胡立丹,已经是一名出色的航母舰载机着舰指挥官,也就是航母甲板上的“C位”:LSO。由他摸索和最终形成的着舰指令体系,更加简洁且符合中文发音习惯。
在下降的过程中,如果能在无线电中听到罗胡立丹发来“保持”的口令,那就说明这将是一次近乎完美的着舰过程。
比罗胡立丹小几个月的丁阳,还在不断挑战舰载机的性能极限和飞行边界,首次夜航、首次空中加油、首次舰机适配……
如今,“90后”飞行教官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已经开始把着舰挂索的瞬间当成一种享受——“那一刹那,身体内的血液往前涌动,这就是传说中的热血沸腾。”
但大多数年轻的飞行教官的血性都留在空中,他们和老教官一样,在家的时候,就算占理,也不会跟老婆吵架。
这甚至被老教官们总结成美德,传递给年轻人。老婆生气的时候,教官们不会还嘴——老教官们是这样,年轻教官们也是这样。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全部内容,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可圈可点。
【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事迹心得体会【五篇】】相关推荐文章:
海军航空大学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先进事迹心得(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