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篇一
1、知识的联系与地位。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新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数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乘法运算以及为以后自主探究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3,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材例题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教材以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归纳规律(结合探究交流,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验证规律(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基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对教材教学内容做了灵活的改动,从而更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将其规律恰当地运用到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之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本次教学的重点应是探究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难点应是在探究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同时,能体验更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关键是学生能正确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尝试教学法倡导的。
教法:本节课,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用观察、计算、比较去尝试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等。
学法:“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缩影”。本节课,通过运用观察、比较、尝试、发现等一系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在理解、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规律,从而获得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六环节。
1、情境设疑。
(1)、口算抢答。[设计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扫清后续学习的知识障碍。
(2)、思维设疑。根据12345679×9=111111111,你能直接写出算式12345679×27=的积吗?[设计理念]:突出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自主探疑。
(1)、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下面两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设计理念]:为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问题载体。
(2)、自主讨论
(一)。学生通过导学案,观察“6×2=12,6×20=120,6×200=1200”这组算式,思考这3个算式的因数和积,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10、100......,积也乘
10、100......”的变化规律。再根据算式4×25=100,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这一积的变化规律。[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探索、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自主讨论
(二)。在探究出第一组算式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观察、分析、比较算式“80×4=320,40×4=160,20×4=80”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自主交流讨论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一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理念]:在学生熟悉学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深化练习。
(1)、做一做。根据第一小题的积,写出其余题目的得数。(2)、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3)、想一想。根据要求填空。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做一做、判一判、想一想,促使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4)、试一试。根据12345679×9=111111111,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吗?[设计理念]注重首尾相顾,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体现课堂的完整性。
4、总结延伸
(1)、总结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拓展延伸。积还有其他的变化规律吗?课后思考以下3个问题:
①两个相乘,当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会怎样变化?②两个相乘,当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又会怎样变化?③两个相乘,当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又会怎样变化?[设计理念]在回顾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通过课后对3个问题的思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使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
5、生活拾贝。[设计理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6、板书设计。[设计理念]力求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纵观全课,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借助尝试教学法,先练后讲,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看、想、说等活动过程,总结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种教学设计,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篇二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猜想规律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篇三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一、从生活中来
1、请同学们看屏幕。一只小熊正在乘着热气球去旅行。如果气球以每秒5米的速度上升,那么小熊飞2秒有多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列式4秒飞多高,为什么?列式6秒又飞多高,8秒呢,齐,你们说停它就停!准备,起飞,多少米?
2伸出你的手我们来指一指,10秒飞多高?12秒?能列个算式吗?14秒、18秒……什么感觉?越飞越高。为什么会越飞越高呢?有补充吗?当每秒上升的速度不变时,气球飞的时间越长,飞得越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回想一下,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做……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什么,所得的结果叫做……仔细观察,因数、因数、积。谁变了,谁没变
结合这三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积变了,有怎样的变化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一,有两组算式,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组研究,也可以两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请同学读一读学习建议。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第一个因数,从()到()乘几,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几,看来观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
这两组算式虽然内容不同,但却藏着相同的规律,大家发现了吗?那你能不能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在学习单二上完成,汇报【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
2、表达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几组题找到了其中藏着的规律,下面你能把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用最简洁的方式,可以借助一句话、或一组算式表达出来吗?写在学习单的空白处
汇报,强调几相同,0除外。把这条规律写在黑板上。那这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借此整理板书,得到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像刚才那样,我们用大量的不同的例子来概括这个规律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4、应用规律。
1、你能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2、认识吗?小青蛙。这只小青蛙会“吃”数,并且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能“吐”出来一个新数。已知:6×=222抢答:24×=?3×=?问:方块里的数不知道,怎么知道结果的呢?
三、到生活中去
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得到积的变化规律的?从热气球开始,通过几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了积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青蛙吐数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那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好处?学了积的变化规律你又产生了哪些猜想?【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学习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篇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第三层次:验证规律。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学生会写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层次:归纳结论。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律?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不能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第五层次:拓展延伸。刚刚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那么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或减)几,积是不是也加(或减)几呢?学生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层次:解释应用。我会出示一个神奇缺八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
12345679×36=( )
12345679×45=( )
12345679×( )=( )
通过这个神奇缺八数的应用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秘。
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本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分层练习
我会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我会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度从8变成24米,长不变,扩建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作为综合练,通过这道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我会将这道题作为拓展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课堂回眸,内化提升
第四环节:课堂回眸,内化提升。此时,我会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从而结束本节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