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一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二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三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四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五
片段一:
师:小科学家想像的真丰富啊!继续谈。
生: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师:你想像的是当时的天气。为什么要选在一个炎热的天气呢。
生:因为天气炎热才会使松树滴出松脂。这也是琥珀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
生: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因为我觉得能形成这样的琥珀是非常凑巧的。
师:(打开幻灯出示课文第九段)你能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体现事情凑巧的词语吗?
生:能体现事情凑巧的词语有:刚、突然、刚好、一齐。(幻灯相机打出)
师:事情多么凑巧呀,就像这位同学分析的那样。现在让我们将当时的情景真实再现,请你为动画配上合适的解说词。(生配解说词)
推荐理由:在本片段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想象得以巩固和延续,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里,教师为学生设置动画,让学生配上合适的解说词,学生要扮演“配音演员”的角色,精神备加振奋,乐此不疲地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片段二:
师:理解的好,读的也好。继续想像,还会有怎样情景出现?
生: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师: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呀?
生:因为没有这么长时间,是形不成的琥珀的。
生:后来又发生了变化。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片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师:你能想到地壳的一系列变化,真了不起。祝贺你,张科学家。
师:通过科学家的想像,我的脑海里真的出现了琥珀形成的一系列过程。现在再请科学家“推测”以下几个问题。我要看看你们推测的科学吗?有充分的根据吗?请你们现场解答,大家来抢答。
(出示三个题目:①琥珀形成的条件②琥珀为什么能保存完整③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
师:竞答题不多,先来抢答第一题: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生: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天气火热、老松树、小苍蝇和小蜘蛛、松脂还要不断下滴。
生:我要补充一下,刚才他说的只是松脂球的形成条件,这里还需要化石的形成条件:时间漫长、地壳运动、海水淹没了那片松林、松脂球被掩埋在泥沙下面。合起来才应该是琥珀的形成条件。(学生鼓掌)
师:第二题,自己独立思考再回答。
生:因为琥珀在地壳运动以后,一直被埋在沙滩下面。没有经过风沙、空气的腐蚀,所以他才会保存完整的。
生:别外,发现琥珀的人是个经验丰富的人。发现琥珀后,能够很好的保护好,展现在世人面前。
师:第三个问题是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注意,“哪些”就不是一个方面。要想答得全面,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建议大家合作一下,合作产生大智慧。(学生合作学习)
哪个小组准备好了,请汇报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1、可以研究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事情。2、可以研究昆虫的发展史。
生:我们补充一下,还可以研究当时的环境和当时的地质情况。
师:看来,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呀。
师:这三个问题,大家答的特别好。现在进行科学家互访。听好了,科学家互访就是:你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向其他科学家发问。从文章的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都可以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学习的态度。
推荐理由:在教师循循诱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了想像力,理解到位而深刻,思路通畅而开阔,想像丰富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而流畅。同时教师利用“科学家互访,互提问题,共同商讨”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学生很感兴趣。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合作互动”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聪明才智得到尽情释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所学的东西要比教师告知要多多少倍。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六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语文
学段/年级:小学六年级
探究时间:2课时
一、探究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琥珀》一文中关于这块特殊的琥珀里怎样裹着两只小虫这一部分的想象不合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琥珀进行探究,展开合理的想象,并改写这一部分内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探究方法及形式
琥珀一文中的挂图1、2两张。蜘蛛、苍蝇(其中之一也可)、胶水。
引导学生说、看、议、做、想、写。
三、探究过程
1、说说课文作者怎样想象两只小虫被裹进松脂里
师:述说
师:(出示挂图1)。边指挂图边归纳边板书。
归纳:一只蜘蛛正要捕食一只苍蝇,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着,后来松脂不断滴下,形成了松脂球,这就是后来的这块特殊的琥珀。
板书:蜘蛛捕食苍蝇一大滴刚好落包前俯后仰
2、观察图画,引导探究
(1)出示主图(琥珀挂图)。
(2)引言:课文中作者的想象是根据琥珀来的。也就是说,图上的琥珀是作者想象的依据,先有琥珀,再有课文中的想象。同学们,认真地看图思考,看有没有疑问,认为课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
生:我觉得这件事太巧合了。
生:蚊子是精灵的,一大滴松脂滴下时,蚊子肯定早就跑了。怎能那么巧,就被粘住了。
(注:我们这里,都把苍蝇叫做蚊子)
师:说得好!这一点我也想到过,我们打苍蝇的时候,手一扬,苍蝇就跑了。打苍蝇的速度就够快了。
生:蜘蛛的腿很长,捕苍蝇时离很远一跳就捕到了,怎么两只小虫中间还有一点距离。
生:松脂本来是软的,即使有一滴滴住,它们也应该逃得出来。
师:还有疑问吗?
生:沉默。
(3)进一步提示引导。
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根据我的提示进一步观察思考。我从图中琥珀的整体特点、两只小虫的体形特点和腿脚四周的圆环三个方面设了几个疑问,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说出来。
出示小黑板(文字见下):
①看琥珀的整体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琥珀中的两只小虫的样子是“前俯后仰”地挣扎过的样子吗?
③挣扎后能像图上琥珀中那样,两只小虫身上的毫毛都是张开的,清晰可见的吗?
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为什么只是腿脚四周有圆环,而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呢?
问题:琥珀中两只小虫从一万多年前完好地保存到现在,没有腐烂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需要什么条件?
(4)学生根据上面的疑问和问题观察思考。
(5)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逐一讨论、交流、发言。
①师:我们先看琥珀的整体有什么特点?
生:上面是平的,下边一个包。
师:说得好!上平下凸。还有什么?
生:沉默。
小结:除了上平下凸以外,整个琥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②回答小黑板上第二个疑问。
引言:课文的作者说两只小虫“前俯后仰”地挣扎。同学们根据平时生活中的实际观察:比如苍蝇在水中、在唾液、鼻液、稀粥等一些粘稠的东西里挣扎是什么样子?
生:我看过,不是图上的样子,是爬着走,翅膀没张开,成了一个黑疙瘩了。
生:我看过,不是这样的。我也看过。……
生:图上琥珀里的两只小虫没有“前俯后仰”地挣扎过。
小结:图中琥珀里的两只小虫明显的特点是落下是什么样,最后仍然是什么样,没有“前俯后仰”地挣扎过。课文作者的想象和实际不符,不合理。
③回答小黑板上第三个疑问。(见上)
生:不能。(都说不能)
④回答小黑板上的第四个问题。(见上)
生:它挣扎过,拔过腿。
生:我看过大人用脚和泥巴,小虫也跟人一样,和过松脂。
师:课文的作者说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过,为什么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
生:身体没有陷进去。否则,不可能只有脚那儿有圆环。
小结:脚陷身未陷,所以腿脚的四周有圆环,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课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⑤回答小黑板上的问题。(见上)
生:封起来了,松脂里面没有空气。
师:大家说对吗?
生:(意见一样。)
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严密地封闭在里面,与外界隔绝,没有细菌侵入,所以不会腐烂变质。
3、做实验,说结果,证明课文作者想象不合理
(1)做实验
①老师说明实验方法:苍蝇和蜘蛛像图上那样放也行,只有苍蝇或蜘蛛也行。用手捏住它的一支翅膀或者腿,注意要轻,把它放在桌子上。从胶水瓶里倒出一大滴胶水盖住它,松开手,观察结果。
②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苍蝇、蜘蛛和胶水做实验。
(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兴趣十足,积极投入实验和观察。)
(2)让学生说说实验观察的结果。(先随意说,不拘形式和内容,自由发言,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
生:a有胶水上爬b蜘蛛爬得快,蚊子不行……
(3)老师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总结。
①将实验结果与课文中的想象对照提出问题。
a、小虫在粘稠的东西里挣扎是向什么方向爬?
b、能向上爬吗?
c、能像文中所说“前俯后仰”地挣扎吗?
生:他们头在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爬,没有“前俯后仰”。
生:不能向上爬。
师:大家看的都是这样吗?
生:(齐答“是”)
小结:实验证明,小虫在粘稠的东西中挣扎只能沿着物体的表面向外的某一方向爬,不会向上爬被封闭起来,挣扎的动作不是“前俯后仰”。作者的想象与事实不符,不合理。
②将实验结果与图中琥珀对照提问。
a、实验证明能保持图上琥珀中的落下是什么样?挣扎后仍然是什么样吗?
b、能像图上那样两只小虫身上的毫毛都是张开的,清晰可见的吗?
生:我看到苍蝇的翅膀没有张开。
师:没有张开,翅膀怎样了?
生:贴在身子上,跟身体贴在一起,腿还在爬。
生:不是原来的样子,成个疙瘩了。
师:大家看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小结:实验证明,小虫在粘稠的东西里挣扎,翅膀、腿贴在身上,毫毛也贴在主体上。作者的想象和实际不符,不合理。
4、分析松脂的粘稠度,证明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1)分析松脂的粘稠度。
引言:我们的实验是用胶水,那么松脂到底比胶水稠还是稀呢?我们看看图上的琥珀里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圆环就知道了。
生:(马上说)松脂稠些。
师:为什么?
生:我看过桃树脂很稠,粘手。
生:松脂稠些。胶水粘住蚊子,蚊子活动,但在松脂里不能动。
生:不是不能动,它的腿就动了的,就是拔不出来,那圆环就是它拔腿时留下的。很稠,稠得起波圈,波圈散不去。
师:很好。会分析,大家说是不是呀?
生:(回答)是。
小结:我们可以从琥珀中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波圈(圆环)得知,那是一种很稠的松脂,稠到小虫使劲动弹后腿脚四周隆起波圈,而波圈不能散平的程度。如果像胶水一样,波圈就散平了。如果像作者的想象,两只小虫在这样稠的松脂里挣扎,四周应该有圆环。可见作者的想象与实际不符,不合理。
(2)进一步引导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松脂很稠。这样稠的松脂压住两只小虫,小虫能挣扎到松脂中间去吗?
生:不能。
师:不能到中间,两只小虫将会怎样?
生:会爬到边上去。
师:要注意,是松脂压住它们,不是胶水,如果是胶水,小虫会爬到边上去。好稠的松脂,小虫的脚陷进去,拔都拔不动。
生:不会到边上,会压在松脂下面。
小结:会压在松脂和树体之间。这样不与空气隔绝,树皮和木质中有空气,小虫会腐烂或者留下残骸,松脂和松树分离,有万年的经历,残骸也没有了。可见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5、引导观察图上琥珀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
方法:看、议、想、结。
(1)启发学生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
现在我们明白了,同学们说说德国作家柏吉尔的想象合理吗?(生:不合理)我们敢不敢和柏吉尔挑战?(生:敢)能不能让我们来想象,使这块琥珀里如何裹着两只小虫的想象科学合理。(生:能)
(2)引导观察,展开想象。
①看琥珀的整体形状特点。
师:从整体上看,琥珀的形状上平下凸,呈不规则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这块琥珀是从树上一个窝里出来的。不然怎么会下面一个包。
师:想得好!合理。谁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蚂蚁把树啃了个窝。
师:有想像力。
生:我想那地方有虫,啄木鸟啄木虫给那儿啄了个窝。
师:好,真会想!
生:我想是什么东西上到树上弄了个窝。
师:行。管它什么东西,都可以想。
生:我想树皮掉了,松脂流到窝里去。
师:想得很好!不受伤。松脂是不会流出来的,就像人身上破了,会流血一样。我想啊,这个树干肯定是平着的,不然琥珀为什么会上平下凸。
小结。凸从凹出,可知松脂是从松树的凹处脱离出来;可知松树受伤了,一块树皮没了,松脂淌进凹处。
②看两只小虫的形态特点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两只小虫的形态特点,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蜘蛛要吃蚊子。
师:是要吃苍蝇。可怎么没吃到?怎么被粘住了?
生:那地方有松脂,把它们粘住了。
师:可见两只小虫没来之前就有松脂,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两只小虫是一起来的吗?
生:有说是,有说不是。
师:请说是的谈谈你的理由。
生:我想它们一起跳进了松脂里。
师:请说不是的谈谈你的理由。
生:我想不会那么巧,一起跳进松脂里。肯定是苍蝇先落进去,它当是水了,想喝水。后来被蜘蛛看到了,去吃蚊子。
师:有道理,想得好!想喝也好,想吃也好,无意中落在那里也行,随大家想去。那么后来呢?
生:后来松脂不断地流出,盖住了它们。
小结:可知松树上凹下去的受伤处,有一片松脂,再有苍蝇落在松脂上,又有蜘蛛捕食苍蝇。后来松脂连续不断地淌出,裹住了它们。
③看腿腿四周的圆环,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圆环,想象两只小虫当时陷进松脂里怎样?
生:当时它们陷进松脂里,拔不出来,多焦急呀,使劲地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出来。
师:很好!它们肯定焦急,肯定使劲地拔呀。
生:我想那个蚊子肯定后悔,不该来。
生:我想那蜘蛛肯定想吃,吃不到,想退,退不了。
生:那蜘蛛肯定骂那蚊子……
师:好!任大家想去。
小结:它们落入松脂后,都使劲地拔动腿脚,留下圆环,最后筋疲力尽停了下来。后来松脂不断淌出,裹住了它们。这样才能保持落下去什么样,后来仍然是什么样。并不是课文的作者想的那样巧,对不对?
生:对。
6、改写。
要求:
(1)不要条件: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条件不能变。因为炎热的夏天才会有松脂流出,昆虫更活跃。
(2)重点改写两只小虫如何被裹在松脂里这一部分。其顺序是:树受伤,松脂淌入伤处——苍蝇落入松脂里——蜘蛛捕食苍蝇——松脂不断淌出,形成了松脂球。
(大家兴趣很浓,都写出了自己的想象段落。这里选择其一,修改如下:)
一个夏天,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海边的树林。树林里一棵大松树受伤了,一小块树皮凹了下去,松脂从上部和两边淌进了凹处,已经是一小片了。这一小片松脂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黄色的光彩,散发出一股香味。
一只饥锇的小苍蝇大概闻到了香味,或许把这闪光的松脂看成是什么可吸食的东西。它毫不犹豫地扑到松脂上吸食起来,可是一点儿也没吃到。它想飞走,抬抬脚,糟糕!脚被这东西紧紧地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扇翅膀拔腿,想赶快逃走,可是没用。最后连翅膀也被粘住了。
这一有趣的事被一只贪吃的小蜘蛛看见了。它心中暗喜,飞快地向小苍蝇爬去,从小苍蝇的背后扑上去。它要用两只长长的“手”把小苍蝇紧紧抱住美餐一顿,可是没想到还没抱着小苍蝇,它的“长手”就被松脂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拔着手和脚,看着眼前的美食吃不着,想逃走也不能。
多可怜的两只小虫!连动一动的力气也被松脂夺去了。松脂继续慢慢地流出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大松树黄色的泪珠里,最后积成了一个凝固的松脂球,把两只小虫紧紧包裹在里面。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 “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设计: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 (想象)
发现
↓
价值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八
《琥珀》是一篇科普短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全文构思巧妙,既有生动传神,刻画入微的记叙和描写,同时在遣词造句上又非常严谨、准确,逻辑上也很严密。因此,综合考虑单元要求、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前面对这类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
1、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首先,我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 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接下来自然转入到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2、讨论充分,注重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
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失:
1、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
2、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认同感。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九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看──想──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200万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十一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课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天宇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课堂实录一等奖篇十四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风把小树刮得东倒西歪。()
2、小树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3、大风刮得小树东倒西歪。()
4、小树把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5、我们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四、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
猴子松鼠卷心菜黄莺芹菜菠萝兔子鸭梨
杨梅菠菜喜鹊丝瓜哈密瓜野猪西瓜狐狸
麻雀黄花菜百灵鸟燕子
五、整理错乱的一段话,并标出序号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边或右边抛开呢?”
()牛顿是世界上有名的大科学家。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
缩句:
3、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4、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
七、阅读答题
复活节岛
太平洋的南部,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岛,那就是有名的复活节岛。这个岛过去经常有火山爆发,至今岛上还有许多死火山。//
⑴这个岛出名不在于有火山,而是因为岛上那些巨型石雕人。岛上一共有670个石雕人,其中267个集中在拉诺拉拉库火山下,其余的分布在岛上的其他地方。这些石雕人特别高大,一般在7至10米之间。体重一般在50吨到60吨左右,最重的估计有90吨上下。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巨人,谁到了它们面前都会发出惊叹。
这些石雕人的模样非常奇特,一个个大头、窄额头、高鼻子,眼眶全都深深的。他们的头微微地往下垂。嘴巴撅得能拴住一头驴。
它们的双手按在鼓起的肚子上,都带着红色岩石雕成的圆柱形的帽子。造型手法非常夸张,好像今天“现代派”的作品。石雕人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高傲,有的平和,有的愤怒,有的快乐,有的忧郁,还有的表现出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神态。//
⑵这些巨大的石雕人到底是谁的杰作?这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人说这些石雕人是印第安人的杰作,因为几千年前这一带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可是为什么别的东西都消失了,只有这些石雕人存在呢?这种说法比较渺茫,又缺乏有力的根据,因此许多人都不信服。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石雕人是宇宙人的杰作,因为要完成这些石雕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雕刻到运输在今天也是相当费力的,远古的人根本无法做到。这里曾是宇宙人的基地,他们在宇宙里纵横奔驰,到很远的地方去开辟新天地,忘记了这里还有这么一块乐土。当然,这种说法更加离奇了,简直像神话一样,所以它的可靠性就更小了一些。//
⑶说来说去,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至今还是一个谜,谁也没有揭开。越是这样,这些石雕人的魅力就越大,到那儿去找答案的人也就越多。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揭开这个谜。
1、文章已经用“//”分成四段,写出段落大意。
2、⑴⑵⑶处画“____”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根据你的想象推测,这些巨型石雕人可能是谁的杰作呢?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汉字
琥珀、掸掸翅膀、美餐、前俯后仰、推测、澎湃、拂拭。
二、多音字组词
心脏模型上将跌倒
肮脏模样将来倒映
三、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3、√4、×5、×
四、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
1、猴子、松鼠、野猪、狐狸、兔子;
2、卷心菜、芹菜、菠菜、丝瓜、黄花菜;
3、菠萝、鸭梨、哈密瓜、西瓜、杨梅;
4、黄莺、喜鹊、麻雀、百灵鸟、燕子
五、整理错乱的一段话,并标出序号
34152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埋在沙里的琥珀被那个渔民的儿子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这片森林被淹没了。
3、苍蝇飞舞。4、松树渗出松脂。
七、阅读答题
1、⑴太平洋南部有个复活节岛。
⑵石雕人巨大沉重,模样奇特。
⑶猜测石雕人的来历。
⑷石雕人仍是一个谜。
2、承上启下。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