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14篇)

2023年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14:50:03
2023年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14篇)
时间:2023-03-21 14:50:03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一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没有精神。)

师:听你们读课题,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罩在莱茵河畔。请你们再来读,记住,这回要让月亮的清辉洒满我们的教室,洒遍莱茵河畔,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积极的声音中感受到美丽的月光。

生:(再次齐读课题)月光曲。(状态明显得到改变)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十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读书略)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是贝多芬弹的,第三次也是贝多芬弹的。

师:能不能使你刚才说的这番话再简练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一个“和”字,一个“都”字用得恰到好处,句子的确简洁了。看来比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即兴”就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有所兴致。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两次演奏的曲子原来就有了。

师:了不起,你又发现了一处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同曲 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为他听到的曲子是断断续续的。

师:你从断断续续可以读懂什么?

生:盲姑娘弹奏得不熟练,因此贝多芬就会想:“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谁会弹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弹奏得还不熟练,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好奇——这是引发贝多芬走进茅屋的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贝多芬还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知道这兄妹俩非常穷,心生怜惜之情;而且他还发现盲姑娘非常喜欢音乐,所以走进去亲自弹奏了一首。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出示文字投影,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姑娘,你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课文中并没有讲明兄妹俩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我想请在座的盲姑娘说说你听了哥哥的话后要安慰他,你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生:我读这部分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因为我不想让哥哥伤心,所以很着急去安慰他。(生读课文)

师:你们都同意她的看法吗?(学生点头)我来读得慢一点,你们看是否可以。

(教师范读)

生:这样也可以。因为读出了盲姑娘的无奈和难过。

生:我也这样读可以,因为我听出来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达出了她自己的伤感。

师:看来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着读这句话呢?(学生面露疑色)你们自己试一试。(学生练习读)

生:(读文)我觉得这样的笑是一种掩饰内心的笑,很让人难过。

生:这种笑比不笑还让人感觉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感情的宝贵。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生:我认为盲姑娘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因为毕竟他们是穷人,而贝多芬是个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贝多芬会亲自到家里给她演奏。

师:不敢相信就应该说“您不是贝多芬”,行吗?

生:但是他弹得特别纯熟,感情特别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够做到。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生:惊喜交加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称呼你,盲姑娘会觉得别人看不起她。

师:我跟你说:“你好”,没有说“您好”,你会认为我看不起你吗?

生:不会(众笑)

生:称呼你就让人感觉不亲切了。

师:我倒不这样认为。你听我读“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语气很亲切)

生:我觉得这样说表示对盲姑娘的一种尊敬。因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别人的安慰。

生:我想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说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怎能不让贝多芬感慨万千呢?(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生:贝多芬是担心盲姑娘知道是他来了,感到不自在。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回答,应该说,你也是贝多芬的知音。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盲姑娘的钦佩使得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时候……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如果请你做导演,给《月光曲》拍一段mtv,你设想画面上出现镜头最多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

生:我认为出现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为大海和月光的变化能够表达贝多芬的心情。

师:看来你很注意发现句子之间、内容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生:我如果做导演,我把镜头更多的给盲姑娘,因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献给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镜头给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给盲姑娘的眼睛。她虽然看不见,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她的眼睛,我能够感受到她纯洁、美好的心灵。

师:你说得真好!透过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纯美的心灵。

生:我想让镜头更多地对准贝多芬,比如说他的表情的变化,这样也能说明他内心里特别激烈的斗争。

师:我认为如果把“激烈的斗争”换成“激动的感情”更合适。

生:我想让镜头投在琴键上。因为琴键上下起伏急速地变化,不光能够能够表达出情感的变化,而且有特色,毕竟这是一个关于钢琴曲的mtv。

师: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的确,这一段就像我们共同体会的这样,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读出这种美吗?(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波涛汹涌、恬静一缕一缕等词语,重点读出变化。②听《月光曲》片断③配乐朗读)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回去之后找来《月光曲》,和好朋友一起欣赏、分享。

生:写一篇读后感。

师:说到写读后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能不能把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感受用一首小诗表达出来呢?

{引导学生板书连诗——莱茵河畔断琴声,

弹奏同曲表(真情)。

感遇知音(穷兄妹),

(寄情于景)即兴成。

百年流传月光曲,}

注:括号内为学生填充的内容。

师:最后的一句请你们几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尽量押上前面的韵角。

(学生三五个人结成小组,热烈讨论,教师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既有听取,又有指导,然后组织学生汇报。)

生:我们组创作的诗句是——千古流传人称颂。

师:好极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们创作的诗句是——名扬天下人尊敬。

师: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的,这一点贝多芬做到了。

生:热爱人民获好评。

师:心中有人民的艺术家,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

生:流传至今久不衰。

师:“不衰”这个词语意思使用很准确,但是不够押韵,谁能够帮他略作改动?生:流传至今扬美名。

师:就让我们永远记住《月光曲》,永远记住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下课。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二

一、复习入课。

师: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产生的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师板书课题)

师:来读课题

生:月—光—曲

二、直入重点,感受《月光曲》。

师: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贝多芬的琴声将他们引到了怎样的意境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生思考)

师:第几自然段?大声地告诉老师。

生:第九自然段。

师:请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想一想哪些是写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哪些是写兄妹俩因琴声展开的联想,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自由读!

(生自由读第九自然段)

师:文章中哪些是事实描写?

生:文章的事实描写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还有吗?你说。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哪些是兄妹俩因听琴而产生的联想?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清楚。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的“似的”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ì de”,我们同学们读得很准。

师:皮鞋匠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想一想。

(生思考后回答)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皮鞋匠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亮。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生:描写了三个画面,一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个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描绘了几个画面?

生齐:三个画面

师: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师:月亮越升越高

师:月光照亮了浪花

(师相应板书)

师:来看这三幅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请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刚才三个画面,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分几种。大屏幕上有四组词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师:旋律是怎样变化的?

生:先是“刚健——明快”,再“轻柔——舒缓”是,接着就是“高昂——激荡”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了?

生:首先是“轻柔——舒缓”,再是“高昂——激荡”

师:同学们同意谁的意见?

师:首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高昂——激荡。再思考一下。你说。

生:首先是低沉——忧伤,再是高昂——激荡

师: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月光曲》的旋律,你来说!

生:先是:轻柔——舒缓,然后是刚健——明快

师:接着是?

生:高昂——激荡

师:好,高昂——激荡,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师: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刚健——明快”,再是“高昂——激荡”

师: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

师引读:贝多芬美妙的音乐真让人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皮鞋匠的妹妹正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皮鞋匠看到妹妹

生: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生:因为皮鞋匠看到妹妹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所以想象出妹妹也看到这个景象了。

生:因为皮鞋匠妹妹的神情值得同情

师:怎样的神情?

生:因为皮鞋匠从妹妹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了的

师:你真会读书!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想象到了妹妹也看到了,看到了他出来也没看到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同学们,用你的情融入你的心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的课文。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让你们在音乐中尽情地朗读。开始。

(师生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还想读吗?

生:想

师:和老师一起再读读读

(师生再读)

三、运用迁移,学会联想

师:一个秋天的月夜,贝多芬走进简陋低级的茅屋,为兄妹弹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优美的“月光曲”。这个传说之所以这么动人,这么富有美感,从文章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出来。像这样在事物的描写中恰当地加入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了,表达的情感更深刻了,还记得这段文字吗?它就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那篇课文?

生:出自《荷花》

师:出自我们三年级课文《荷花》。对事物的联想描写,在三年级的课文里就出现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这段话,生齐读: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许多的事物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地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想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自由读文)

师:我们来看看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交流,读句子: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我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河水里游鱼在窃窃私语;我仿佛看到了会意的春风把河边点缀的五彩缤纷……)

师:我们请班上的男女生合作一次,男生读前面的内容,女生读后面的联想部分。

(分男女生读)

师:如果男生的声音在大一些就好了,我请一个男生来读第二段。

生1: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还有谁再读?你来。

生2: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这一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坐下!还有前面“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这是不是联想?这也是作者的联想。

师:在乐声中,刘再富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在这里作者是用了省略号,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想象,作者想到哪些?

生:我们看到了那滔天般巨浪如一条长龙龙行天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蓝精灵在大海上舞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鱼儿在水中欢歌跳舞。

生:我仿佛看了七仙女从海的这边飞到海的那边,舞动着她们的彩带,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师:多美,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课文

(生读)

师:大自然的声音总让人浮想联翩,我们一起来读郭风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快速地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联想。

(生读文,找句子)

师: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师:还有吗?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师:很好,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师:还有吗?

生: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

师:还有没有?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没有?

生: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师:听着蟋蟀的叫声,作者感觉那是小提琴的声音,心灵的感动,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咱们也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师:现在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们的感受。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巧妙运用联想、想象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生小练笔,师巡视指导)

师:写好没有?谁来读读自己写的片段。

生1:我认为这首《森林狂想曲》给我们描写出了这样一个画面:小狗正对着几只蟋蟀汪汪大叫,几只小鸟站在枝头唱着女高音,溪水里,青蛙和响尾蛇正在紧随它们跳跃

生2:我仿佛走进一片树林,树上的鸟儿真多呀,有黄鹂、彩铃、画眉,数都数不清,仿佛百鸟之神把天下所有的鸟都集中这里来开演讲会似的,它们有时不约而同地来一段旋律整装齐鸣,有时又杂乱无章各种声响,还有互相对答,争相上演着一段优美的舞蹈。

……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推荐读物《联想与想象》课外阅读,期待课后交流。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

板书:

贝多芬

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

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师:如果你用刚才学过的文字给这3幅画配上的话,第一幅该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图。)

生: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银光。

(读。)

师:第2幅画呢?

生2:略。

师:第3幅画当然就是……

生3:略。

师:3幅画面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用这一段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三幅画第一个画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师:是“微波粼粼”吗?……“升起来”好,还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来。

第二个画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个画面。

生3:照。

师:就一个词语?

生3:照得雪亮。

师:可以概括了吗?

生4:涌过来。

师:同学们可能被我误导了。……这时,除了月光,还有什么?

生5:卷起了巨浪。

师:刮起了大风。

然后板书:

大风巨浪

师:三幅画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读这一段话。

生1:读得不太通顺。

师:他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希望你继续努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大家读得不怎么样,无论是我,还是大家都想把它读好,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师:你能告诉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样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来,而且是那么晶亮,此时的大海是多么平静,多么优美啊!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这位同学。

生1:读得比较轻。

师:我感觉到了这是平静的大海。

师:谁还想试?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此时贝多芬在琴边,他会轻轻地抚过琴键,速度会比较慢。此时的月光会在什么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

生:齐读。

师:能听我来读读看吗?

(师重点强调读了霎时间洒满了大海。)

生:再次齐读。

师: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画面呢?说天空中有飞云,是怎样的?

生:是淡淡的云。

生2:是薄薄的云。

师:是又淡又薄的云,月亮在中间穿梭,所以月光时明时暗……

生:齐读。

师:最后一幅,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1:波涛汹涌”。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读得较平淡。

师: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吗?这时如果贝多芬坐在钢琴旁,他会飞快地弹奏,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1:读得结结巴巴。

师:他太激动了,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的月光在哪里?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师:这浪花怎么样?一个连着一个,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涌现出来!

师:该怎样读?

生:自由练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给我们带来柔和的美,也给我们带来壮阔的美,既让我们欣赏了平静的大海,也让我们领略壮阔的大海。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再读这段话。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师: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理由。

师: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组轻轻地交流。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划了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读句子。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师:你怎么光听到这样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就知道她对贝多芬十分热爱呢?

生:不做声。

师: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在诵读自己的作品,你会感觉怎么样?

师:很抱歉,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希望有机会的话还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贝多芬创作的动机。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 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我会读:

贝多芬 入场券 激动 乌云

仿佛 微波粼粼 安详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不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 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作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再一次弹曲原因,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

(2)听着琴声皮鞋匠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3)想一想《月光曲》 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4)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出示“月亮出升、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大风”图片及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旋律。

4、齐读结尾段:

这一段让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具有卓越才华。

(四)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薄云。

2、课文《月光曲》通过记叙( )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 )和音乐的( )。

3、文中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五

【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心小学张丽超】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朗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创设音乐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音乐素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之下,在头脑中,自动生成活画面,产生相应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蕴,有助于学生更加动情地朗读。

运用音乐创设朗读情境,按选择时间点的不同,笔者将其划分成课前音乐创设情境,朗读前音乐创设情境和朗读中音乐创设情境。

一节课开始前或朗读前,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把学生带入这节课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有感情的朗读做铺垫。而朗读时播放音乐,也就是常说的配乐朗读,是学生在朗读时通过文字与音乐的双重刺激,在一次次中进入朗读的高潮。

当然教师除了考虑播放音乐的时间外,还需考虑选择怎样的音乐。不同的文本,比方说很枯燥的现代诗歌,难懂的文言文,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本,都可以使用音乐这一媒体,不过在选用时,要注意应该选择怎样的音乐适合。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播放一段节奏感很强的英文歌曲,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是怎样?因此,音乐的选择应该考虑文本的特点,就像古诗,应该选择较为缓慢的古筝曲或是其他适合的音乐。在这里,音乐的选择应该与古诗一样具有中国特色。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月光曲》。他对整节课的安排很有意思,他将音乐与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位教师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意境。随着《月光奏鸣曲》旋律的响起,学生的思绪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感受。紧接着是让学生边听边画,表现意境。当美妙的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学生把刚刚听音乐,发自内心的感受用作画表示出来。之后就是朗读品味,融入意境。当然,在朗读中,还是选用了音乐这种形式。

这位执教者这样的安排,正是运用动听的旋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篇文本本身的课题就是《月光曲》,写的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传说。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意境,作曲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渲染了课堂气氛。唐·霍杰斯说过:“没有其他东西能够像音乐那样激活人脑的那么多部位。”的确,音乐,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身上的每个细胞。这位教师就是本着这一观点,让学生享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月光沐浴”,使他们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多次聆听《月光奏鸣曲》,意在让学生感受。,这位老师在《月光曲》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动情朗读与教师选用的动听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将课本中原本呆板的字眼,一个个都变成鲜活的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在这之中激发了。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中心小学许丽妹】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课堂评价:是“赏识激励”还是“随意捧杀”〗

新理念呼唤激励性评价语言,然而,很多老师对“激励性”的“正面引导”理解很模糊,以至于滥用表扬,过度褒扬,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膨胀,严重时会使学生心态浮燥,以至容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让学生朗读贝多芬的一句话:“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老师提示道:“这个句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你能运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达出来吗?”

然后请学生朗读展示,第一位学生声音读得低而缓慢,老师听后说:“这是个忧郁的贝多芬。”请第二位学生读,读得也不怎么样,老师评:“心事重重的贝多芬。”第三位学生读得较快,老师接着说:“非常急切的贝多芬,听你的朗读让人感觉到贝多芬真诚跳动的心。”第四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老师说:“我仿佛看到贝多芬眼眶都湿了。”第五位学生读得不紧不慢,老师说:“平静的下面隐藏着一颗不平静的心。”……

这位教师的评价功夫,不可谓不深。学生奇腔怪调、生熟不一的朗读,他竟然都能找出一些词语煞有介事地进行评价,而且看起来又似乎那么地与文本联系紧密,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可转念一想,教师如此多变的评价,固然能给学生带来一时的激励和新鲜感。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却可能是,课文不管怎么读,都是可以的,反正老师会表扬我。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会有什么帮助呢?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即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口头创作”往往不被教师们重视。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实践证明,有时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注意评价语言的激励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尽可能具体地指出学生的表现到底好在哪里,不够的地方在哪里,让他们知道今后又该如何扬长避短。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陆海泉】

〖多元智能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课题研究策略·运用各类音乐元素开发音乐旋律智能〗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歌唱,自古就有诗歌不分家之说。文本与各种音乐元素合理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各自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穿插各类音乐元素,为我们服务,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旋律智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阅读理解。如诗歌打节拍;指导学生说话、朗读的节奏感;配乐朗读;为标点做音乐助记符等。比如在学习第十一册的《月光曲》一文,我们在讲授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的《月光曲》的内容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自己来感受这一经典的钢琴奏鸣曲,这样,学生虽然听不懂《月光曲》到底好不好,但至少他们会对学习这篇课文特别是阅读这部分内容充满极大的兴趣,如此,学生也会充满激情地去朗读课文。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范从喜】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浅谈·情景导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导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

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和情景导入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沙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江苏省扬中市实验小学严慧】

〖倡导绿色作文·抓住宣泄的时机,反映个性化的生活〗

星期天布置学生写周记,这是许多老师常用的方法。确实,在平时加强练笔,写一写最近发生的事,也是作文训练一种很不错的方式。然而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写作的时机问题。前文已谈过,作文是学生表露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如同画家创作一幅画,音乐家创作一段曲子一样,需要在一种情景刺激下立刻完成,这就是激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中宣泄情感的需要,在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的时候,随时提起笔来。传说中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也正是对盲人兄妹饱含激情的状态下,即兴演奏后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来。请注意这个“飞奔”,如果一周后再让贝多芬边回忆边记录的话,《月光曲》也许早就变味了。

【陕西省商络市镇安县镇安县青铜小学何明华】

〖朗读教学,魅力非凡·思考揭发朗读兴趣的具体对策·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江苏省海安县洋蛮河镇新生小学康健华】

〖语文课堂活力的释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创设体验氛围·老师情感的渲染〗

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情感最易受老师的感染。在教《月光曲》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在强弱变换的乐曲声中,我深沉的说道:“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些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那《月光曲》是怎么写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样通过乐曲的欣赏,老师的激情表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情绪很高昂。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毛亚青】

〖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

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所选文章的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情感,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

阅读《月光曲》一文,这篇文章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其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像来完成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如果解读时想到要采取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策略带进课堂,一边静思、想像。“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钻破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了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了小女孩哭了,她也看见了月亮。”“我看出了贝多芬太激动了。”……如果教学中能做到这样,学生就能亲身感受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福建省南安市琉塘中心小学戴伟昌】

〖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驰情其中〗

在学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强烈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诱导,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间中去感受美,从而产生“启迪效应”,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节时,我使用了感情朗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笔,我以《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并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及时贴出三幅海上月夜图,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如第一个画面,学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词,表明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夜是静谧的。从月亮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景象,那么,这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读想,驰骋想象,他们纷纷得出:这时的音乐应该是十分优美、舒缓,而又轻微低沉的。学生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语气说出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等待着老师的评议。然而我并没有立即作结论,而是让他们听乐曲第一章的典型选段,学生听后,立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们为自己的理解力而惊喜!我又鼓励他们:你们能不能在读课文时朗读出这种感觉来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不断读和评议中,学生朗读越来越与音乐相一致。接下来的两个画面,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感受。由于恰当地运用音乐和图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和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他们的朗读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我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力而惊喜。他们被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他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画,随着音乐创造性地进行复述课文,神情投入,老师也被感染了。因为这样,课文最后一段“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他们还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人们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让学生驰情其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福建省南安市丰溪小学夏真希】

〖“多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没抓住精华部分读〗

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从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老师可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这种部分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建省南安市琉塘中心小学侯秋云】

〖浅谈开放式作文教学·开放“目标和内容”·开放内容·向其他学科开放〗

艺术是相通的,其他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将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起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美术学科,如低年级记绘画日记,中年级可以创作连环画,高年级编辑作文小报;结合音乐学科,可以上一堂音乐作文课,如《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和皮鞋匠能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产生美妙的幻想,我让学生也听着《月光曲》幻想,并把幻想的内容写下来,而习作中的写一项体育活动就非结合体育活动学科不可了;还有常识学科中的研究实验为学生的科学小论文提供了素材;信息学科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天地……

【福建省南安市琉塘中心小学李瑞标】

〖略谈课堂动态生成的“度”·避免虚假、无效的动态生成·淡化语言训练〗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抓住“盲姑娘睁着大大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展开想象,盲姑娘还会看到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看到了明亮的月光照在大海上,天空白云朵朵。”有的说:“洁白的月亮在轻纱似的白云里飞快地穿过。”有个学生说:“我认为他们的想象是不对的,盲姑娘应该很小就瞎了,她没有看过这些东西,她怎么进行想象呢?”有几个学生也附和着说有道理。看到这种情况,那位老师就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盲姑娘到底能不能联想到白云?一学生说:“我认为不能,她是瞎子,没有看过白云,自然就不知道白云的样子”一学生说:“我认为可以,她也许小时候没有瞎的,那就看见了白云。”半节课的时间就在学生生活的经验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收获是什么呢?语文能力提高了吗?感悟深刻了吗?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智,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长元”进行随意开发,课堂便由此陷入了不可收拾的散漫的局面。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能否很好地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旦脱离语言训练,语文能力与语文素质的形成就如无水之鱼无从谈起。

【福建省南安市芦山小学刘亚明】

〖浅谈学生自主感悟能力在阅读中的培养·调动感官,促进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以生动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让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不断的有指导的训练中变得敏感、完善起来。如在讲授《月光曲》一课之前,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这是”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感性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抽象的文本,把音乐的起伏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对照起来感受,体会贝多芬谱曲时心中所蕴涵的情感。这就是悟,是理性思考的过程了。这样,学生就能比较自如地体会到贝多芬的创作的《月光曲》的思想境界了。利用这种直觉反馈,启迪学生的感悟能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建省南安市国专第二中心小学黄杰青】

〖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给质疑方法·抓住重点句进行质疑〗

课堂教学中依据重点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突出文章的重点,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分析这个句子,可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提问的吗?学生马上提出“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进而思考“没有回答”的原因,让学生设想多种可能,来领悟文中所描绘的意境。这样,不仅使思维从求同达到变通,开拓了新意,更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质疑、思考,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福建省南安市明新小学黄盼达】

〖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深层次理解·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品味语言〗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我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福建省南安市兰园中心小学李玉娥】

〖释放课堂活力,促激学习乐趣·投入情感,激活课堂·老师情感的渲染〗

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情感最易受老师的感染。在教《月光曲》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在强弱变换的乐曲当中,我深沉地说道:“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说过 ‘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些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那《月光曲》是怎么写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样通过乐曲的欣赏,老师的激情表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情绪很高昂。

【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心校秦梅珍】

〖浅谈新课程下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以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作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如此,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语文,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语文,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实践证明,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学生学到不同语文,得到不同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不能用统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一件事可以有一百种做法”作为开拓学生思维的指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放完音乐后,让学生思考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再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便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体验。总之,开放的解题思路,鼓励个性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自由,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

【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虞建华】

〖丰富语文家庭作业·视听作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教育资源都可直接为学生服务。如在教学新课前,让学生反复聆听课文配套录音,学习、借鉴朗读方法和技巧:再如学习课文《月光曲》后,让学生亲耳聆听一下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也许对课文中的描述理解得就更加明白。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小学陈红侠】

〖阅读教学中的软设计策略之我见·目中有人,随时调控〗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

《月光曲》一课文质兼美,要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哥哥想象中的大海无穷的变化。我在上校级公开课时,有一个学生始终不能读好“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一句。此时,我随机从课件中调出"海天月色"图,请这位学生上台给大家指出水天相接在什么地方。然后我微笑着指图问:“大海辽阔无边,水天相接多么遥远,你能再读远一点吗?”同时,我还送去鼓励的目光。由于该学生倍受鼓舞,加上刚才的真实体验,再次读时,他话音刚落,就得到了全班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也高兴地摸着他的小脑袋,称赞道:“太棒了!”

这位学生涨着红红的脸坐到了座位上。这节课也因我关注学生、善于随时调控这一细节而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我想,只要我们做到课堂“目中有人”。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不会再遥远,我们就能和孩子“心心相印”。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六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读了课文有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开始自由读文,教师同时播放轻音乐,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思考得也很专心,老师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说给自己听听,一边说说,一边改改,组织好语言。

(生自言自语,说、思、改相结合。)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分享。

(生开始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同学听?想说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贝多芬真了不起,无意之间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

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

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

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

师:为什么呢?

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

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

师:在这儿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更使人觉得很美。你看,“幽静”是说周围大环境静,而在静中又有钢琴声叮叮咚咚地传来,多美呀。

师:其他同学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应。)

师:那好,就先来试着读一读这几句话吧,看看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自由组合读。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然后指读这几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

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

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

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

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

师:为什么呢?

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

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

师:在这儿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句。

生:我觉得在读“幽静”时语气稍轻一点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读读。

(生读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轻合双目体会。)

师: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生:把静读出来了。

生:不只有静的感觉,“幽静的感觉要比“静”的感觉更美。

师:那“幽静”究竟比静美在哪里?

生:美在“幽上。

师:为什么?

(此时生语塞。)

师:来,还是让我们来问问工具书吧。

(生查工具书理解“幽”字。)

生:老师,“幽”有深远、僻静、光线暗的意思,更符合当时的环境特点。

师:在这种环境里,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会怎样?

生:心情舒畅。

生:真美,感觉很好。

生:又静又美。

生:有安闲的感觉。

生:说“悠然”会感到更好些。

师:如果你是贝多芬,此时心中会有什么感受?(生急于发言,师笑着引导说)先不急,再读读课文,把静、美、悠然安闲的感受综合起来,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文,深入体会。)

生:假如我是贝多芬,四周环境这么静,我会觉得很悠闲。

生:贝多芬在幽静的路上散步,突然听到自己写的曲子,心中一定会想,这是谁弹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师:是啊,贝多芬被静寂中那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了过去,后来怎样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贝多芬听到了茅屋里的对话,我觉得他一定很高兴,因为有人特别想听他弹钢琴曲。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先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弹那该多好啊!”几句,然后讲原因)我觉得这一句能体现出盲姑娘特别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说得很好,不过大家觉得有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呀?

(生笑,一部分摇头表示没有,其他学生大多相互议论。有三、五人举手要发表意见,师请其中一个女生发言,学生表示刚才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

师:那好,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重复读这几句,师请其他学生注意听,看看哪儿读得值得自己学习,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那该多好呀”几个字读得好,有“特别想”的感觉。

生:她“多”字读得好,突出了“特别想”。

师:那好,请大家取长补短,自己读读这几句,读出自己心中“特别想”的感觉来。

(生开始自读体会,教师在巡视时也捧书自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师:在这儿大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还感到穷兄妹俩人间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动。

生:我想贝多芬也会深受感动的。

生:对,因为贝多芬也深受感动,所以他推门进了茅屋,而且还为盲姑娘弹起曲子来。

生:我还觉得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那当贝多芬进入茅屋后,又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来,让我们先静下心来,默读浏览一下这一部分,再组织组织语言。

(生默读浏览,教师巡视。)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之后非常激动。

师:你能读读吗?

(生读“弹得多纯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师:谁来说说她哪儿读得值得你学习?

生:她“入了神”三个字读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读两个“多“字时再轻一点就好了。

师:为什么?

生:我说不好。

师:那我来读读这一处好吗?大家听一听,体会体会。

(师范读,故意夸大两个多字的语气,显得很做作。)

生:老师,我觉得您读得不好,有点假。

生:对,那两个“多”字,读得太过火。

(大多数学生笑了,表示赞同。)

师:好,那你们读读,看看怎样读好。

(生开始自由朗读,体会。)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有5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开始读,教师示意轮流读,并要求其他人评议。)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熟,但xx同学读得有点不自然。

生:我认为xx同学的停顿不够,不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生:我认为不是只有停顿才能表达感情,有时反而要读得快一点儿。

生:我认为读得自然点儿,读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顿多少并不重要。

(还有部分没有发言的学生在座位上互相议论,各抒己见。)

师:(示意大家安静)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读出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强求一致呢,你们说呢?

生:老师,我还觉得要是把两个”多”字与两个“您”字读得再有些激动的感觉就更好了。

生:我补充,除了激动,还有点惊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师:是吗,来,大家轻声读读,体会体会。

(生自读,体会。)

师:这一句里除了这两个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激动、出乎意料来?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默读,发现。)

生:哦,老师,这里连着用了两个感叹号。

生:对,句子最后用了问号。

(其他学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师:噢,看来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人的情感呀。那让我们赶快再读一读这几句,来加深体会吧。

(生急于读,读得认真、投入。)

师:贝多芬被当时的情景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又坐在钢琴前为盲姑娘弹起第二支曲子来,这时又使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用心与他交流吧,下课。

【评析】

一、师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解释。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关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的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是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王晓宇老师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像、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我们讲出来、问出来的要深广得多);教师则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做引导──引导读书,引导思考……

二、教师用“心”与学生交流

我们看到,这节课上,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这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平等中的 “首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师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师生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与生命欲望已远远超过文本的局限。

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片断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爱好、思想的广阔空间!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思考;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

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①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án tàn)朝着(chán zhào)

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4.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先总提,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1.语文作业本第1、2题。

2.比一比,再组词。

券( ) 括( ) 育( ) 键( )

卷( ) 恬( ) 盲( ) 健( )

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作业第3、6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a.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的不熟练。)

b.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他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不是的。“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他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

板书:第一首曲子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又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读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

(兄妹俩被美妙琴声所“陶醉”的词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己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对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也是写的《月光曲》的内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个词语来表明的? (好像、仿佛)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四、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 运用回答课后1题中的几个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课堂作业。

1. 作业本第3、6题。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幽静恬静

①这个地方环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这儿静静地看书。

②华姐性格( ),平时说话不多,就是笑,也是轻轻地。

清幽清秀

①杏梅同学中等身材,梳着两根短辫,人长得十分( )。

②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洒下来,这江边的小树林里,似乎比白天更( )了。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个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安慰哥哥这复杂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自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 (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的还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l 5题。

2。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3.布置课外阅读。(读语文选学读本第16课《马头琴的传说》)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华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4.汇报演唱。

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学生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九

月光曲教学反思

珊瑚西校区许晓华

根据杨老师的论坛精神实质——通过艺术课教学,在欣赏品味艺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理解美的内涵,提高审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终能够创造美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一要求.

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体现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标准,教学中更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学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积累,课堂才可能有联想,通感等产生.当时,杨老师的论坛日刚好距中秋节还有两天,所以我选择了湖南版的八年级教材《月光曲》来作为我的片段课的课题.《月光曲》一课是一节看似平常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与审美品味的课程,在学习中通过学生在平时并不是很注意的月亮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并体会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景,从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给人们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独具的那种含蓄的情调了,这种含蓄造就了特独有的美感."清风明月本无价",可以说月光本就是艺术,而创作者就是我们,再具体一些就是我们的情感,在欣赏艺术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时达到"物我两忘"则是千年文化所沉淀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鉴于此,我对本课的设计着重强调月光的美感,在体会月光的同时结合艺术作品对以月光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达方式与独特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共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不同风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艺术作品的共性,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在欣赏感悟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从平凡的生活景象与艺术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备的迷人魅力,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从身边常见的事物——月亮为题材,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感受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通过欣赏文学,音乐,美术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艺术作

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中月亮这一题材的表现特征,在体会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独特美感.

3,通过欣赏理解作品,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师生共同尝试体念以月亮为题

材的多种倾情方式.

4,对印象派美术与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以上都是自己课前的设计,但是上课以后感觉很有总结的必要:

(1),经过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基本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2),课程知识难度控制合理,选材得当,既能够简单易懂又要用经典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月光曲》一课的教学目标.

(3),在课程中的内容令学生喜欢,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程中的欣赏与相关活动,积极思考,感受月亮在艺术作品中的美.

(4),题目合理,难度适中,能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巩固与实践.

(5),在创作的作品中,能够解决本课的难点(表现月光题材作品在意境,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点).

(6)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我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观察不到位;讲解多了一点.

(7)担心七,八年级的孩子小,文化积淀不够,过多的运用了画面的美来强调音乐的美,主观的想通过画面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通过画面听音乐.客观地"垄断"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月光曲教学反思

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再让孩子们听,一边听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内容。紧接着让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个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怎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呢?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谈收获;然后以一个问题为转折: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有)老师继续问:那我们在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到了乐曲怎样的旋律和节奏呢?学生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全班交流时感受到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段,感受音乐的魅力。当然读的形式多,读的效果也比较好。

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老师引导提示在课文的二、三意义段中去找。

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贝多芬的情绪由触动到感动再到激动,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精妙的课文设计,相信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艺术的震撼!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十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十一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十二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上教版试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0课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⒌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⒈为课文标注小节号。

⒉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⒊圈出不理解词语,并尝试解决。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⒈读题。

⒉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⒊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⒋组织交流。

⒌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小节,体会人物情感。

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板书:情不自禁走近)

说明: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⒉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小节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⒊(板书: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⒋学生交流。(板书:弹再弹)

⒌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心情,了解她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心情及对盲姑娘的敬佩。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小节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⒈诵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⒉出示第9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板书:记录谱成)

⒊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说明: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⒈理解“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⒊进一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说明: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8—10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⒈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⒉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

⒊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⑴自读第9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

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⒋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说明: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⒌引读第10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

⒍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说明: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⒈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⒉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说明: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作者简介:

张筱琳,女,1979年10月生,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上海市青浦区小学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2005年被评为青浦区教学能手,2007年获得青浦区教育系统十佳青年教师称号,2008年被评为青浦区教学示范教师。曾获上海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十三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的钢琴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月光曲名师课堂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篇十四

《月光曲》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朗读是最好的办法。  

一、分角色朗读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兄妹俩的谈话,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然后再指明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谈。他们读的非常投入,我不失时机的问到:‘你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告诉我兄妹俩家太穷了,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哥哥满足不了妹妹的愿望,心理非常难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出了兄妹俩的感情,也了解了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                          

二、填词朗读

课文第五一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这也是一段能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填词朗读。我将每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惊讶地]问,贝多芬[诚恳、热情地、]说,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惊喜、赞美地     ]说。读的时侯,我读前面的旁白部分,学生读说话内容,这样,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也更好得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欣赏朗读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中在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从学物的描写中,他们明白了《月光曲》的丰富内容。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海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学生在画面的感染下,再加上自己体会出的感情,读起来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不足:   

虽然通过朗读抓住了文章的情感,但我觉得如果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也许会很快的把学生带入愉悦的情境当中,效果会更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