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一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二
读书指导课教案:<<东施效颦>>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完《东施效颦》这个故事。培养爱读书的情趣。
2.能运用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等方法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
教学流程:
一、 情趣引路,轻松入话。
1.同学们喜欢读书吗?都读了哪些课外书?
2.在中华民族的语言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它们是我们几千年历史的积淀。通过读成语故事书,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新成语,叫东施效颦。(板书:东施效颦)
二、理解课题和出处
1.课题叫东施效颦,那哪个小朋友能说说东施效颦是什么意思?你从哪里知道的?
2.东施效颦出自哪里?
3.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阅读这本书呢?
三、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来阅读《东施效颦》
1、教师提出具体读书要求(出示小黑板)。
2、学生自主阅读。
3、小组交流。
4、指读学生自己喜欢的片段并谈谈读后感。
5、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东施效颦这个成语。
6、请学生上台表演,进一步形象地感受这个成语。
四、总结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藏着一个最最有趣的故事,相信小朋友在开心地阅读这些故事的同时,可以轻松地记住这些成语,学会怎么去运用它们。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三
1. 基础知识目标
颦pín 挈qiè 蹙cù 胁xié
期jī 朝cháo 好hào 施shī
2. 常用文言实词(17个)
颦:皱眉头(多指好) 妻子:妻子和孩子
病:生病(指重病) 去:离开
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二十五家为一里 走:跑
美:以……为美 彼:她(指东施)
亦:也 故:所以
捧:捂 以:来 以一饭为节
挈:带着,领着 节:节制
胁:收敛,引申为抑制 期:一周,第二年
比:等到
3. 译文:
《东施效颦》译文
西施生了病,(因为很难受)皱着眉毛在她们村子里走,她们村子里的丑女东施看见了,以为她这个样子很美,回去的时候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过。她们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怪模样,都紧关大门不愿出来;家人们见了她这副怪模样,都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这里,远远地跑了。她(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头的样子美,却不明白西施这个样子为什么美。
《楚王好细腰》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黄色了。
4. 关于寓言知识
5. 庄子及《庄子》一书介绍。墨子及《墨子》一书介绍。
6. 两则寓言的寓意。
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十七个文言实词的意义。
难点是两则寓言的深刻寓意。
三. 几个知识点讲解:
1. 庄子及《庄子》一书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平事迹不详。作品收入《庄子》一书中。
2. 墨子及《墨子》一书介绍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主张 “非攻”和“兼爱”。著作有《墨子》。
《墨子》:收录了墨子及弟子的言论。全书原71篇,现仅存53篇。书中所收文章逻辑严谨,极善思辩,对后世的说理文影响极大。
3. 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往往是寓道理于故事之中,所以也叫“寓言故事”。
它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篇幅短小,常用夸张和拟人手法,道理深刻,极具讽刺性。我国先秦时期寓言较发达,有大量的优秀寓言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也是很著名的。
四. 课文分析
《东施效颦》是一则非常著名的寓言。全文只有三句话,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丑女、蠢女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东施成了丑女的代名词。
第一句话中的一个“见”字,表现了东施对生活中美的关注和倾慕,说明她很爱美,也善于发现美。接下去的一个“亦”字,活生生地点出了东施爱美,追求美的心情之急切程度,见美就仿,饥不择食,这为下文学出了丑做了伏笔。她的蠢的特点也初露端倪。
第二句作者笔锋一转,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了村里的“富人”和“贫人”见到东施效仿西施后的丑态的反应,突出了东施的丑态和愚蠢。这种夸张的笔法,把东施之丑的程度烘托得淋漓尽致,而且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最后一句点明了东施之蠢,之愚。这就是她只明白模仿形态,而忽略了本质上的差别。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能不切实际的盲目地照搬照抄,如果这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人耻笑。
《楚王好细腰》是一篇含意丰富,极具讽刺性的寓言故事。全文也是三句话。
开篇点明楚王的爱好:大臣们要有纤细的腰身。这个爱好是荒唐的,这也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句写臣子们为了迎奉楚王的爱好,得到他的宠信的一些丑陋的做法。即节食、束腰、扶墙立。这句话也很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大臣们为细腰而付出的痛苦和代价,也揭示了这些达官贵人们这样做的目的和丑陋的灵魂。真所谓笔笔点睛,揭露无余,入木三分。
最后一句指出减肥的结果,这个可笑可悲的结果是由国王的爱好导致出来的。
这则寓言故事揭露了这些达官显贵以束腰来求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可悲的下场。从另一个方面,也启示我们:领导者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要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 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西施病而 颦 其里
②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 之
③贫人见之, 挈 妻子而去之走
④昔者,楚灵王 好 士细腰
2. 填空:
①墨子,名 又称 ,中国战国初期的 家, 创始人。墨子及弟子的言论,被集成一书,便是 。
②庄子,名 ,战国时期 的创始人。
3. 翻译下列句子;
(1)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4. 介绍“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5.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二则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①《东施效颦》
②《楚王好细腰》
【试题答案】
1. ①皱眉头 ②认为……美 ③带着 ④喜欢
2. ①翟 墨翟 思想 墨家学派 《墨子》
②周 道家学派
3. 略。注意:要译准,别丢采分点。
4. 略
5. 略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四
教前分析:
本文出自《庄子·天运》,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这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方法的指导。但故事都配有译文可供帮助理解,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故事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交流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热身小游戏怎么样?平时谁的表情最丰富?好,他的表情一变化,你们的表情也要随之变化,看谁学得最像,明白了吗?(集体模仿“火冒三丈、伤心欲绝、矫揉造作”)知道老师在考验你们的什么能力吗?1、齐读课题,哪个字表示“模仿”?
2、那“颦”又是什么意思?师解释(颦:皱眉头)一起来表演颦。请大家再读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
1、生自由读。
带着这些宝贵的问题,我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争取先读准字音,自由读吧。
2、谈初读古文的感觉。
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古文,这第一次读的感觉如何?大家觉得难是很正常的。这则古文出自哪里?[课件出示:庄子的图片]这可是距今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啊,初读时肯定不太顺口。但是,“距离产生美。”仔细品味起来是相当有韵味和魅力的,不信,郑老师为大家吟诵一番,想听吗?
3、教师配乐范读。
你们品出点儿韵味了吗?
4、教师配乐带读。要不郑老师再带你们找找感觉。
4、个别生配乐读。 谁想单独试试?
5、全班配乐齐读。
既然大家都想来吟诵,那就把这里当成古香古色的“庄子学堂”,我们一起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畅快淋漓地吟诵起来。各位书童们,准备好了吗?妙哉!妙哉!
(二)精读:
我听出来了,咱们跟古文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们读懂了吗?
1、第一句。
a、谁知道开头这一小句话的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你能现场对照译文,为大家一一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在街上/村子里)(走过)。]
b、对照译文或注释来理解,特别简单明了,大家会用吗?那同桌之间试着解释接下来的这句话。[课件出示:“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c、想看看东施效颦的样子吗?
d、你们猜猜东施见到西施之后,心里回想些什么呢?是啊,看到沉鱼落雁的西施,能不羡慕吗?谁能读出东施心中的羡慕之情?[课件出示:“美”变色](“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个别读、开炮读、全班读)
所以,西施颦,东施也颦,这两个“颦”字的意思都是——皱眉头,意思一样但效果一样吗?一个太——美了,一个太——丑了,谁能读出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呢?[课件出示:两个“颦”变色](个别读、男女生读)
男女生都读得这么好,那咱们一起为刚才的动画片来个“古文版”的配音吧!好吗?要注意,看到相应的画面再配音,看谁的配音最生动!(师旁白,全班配音)用掌声感谢一下自己精彩的“幕后表演”吧!
2、第二句。
东施这么一颦啊,在村子里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瞧!邻居们有的……有的……还有的……(请生看图说话)
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全班读)[课件出示:第二句]
古人常云:“之、乎、者、也。”短短的一句话就有几个“之”?意思一样吗?谁读懂了,为我们解释一下。[课件出示:“之”变色,随机注解](学生解释,师随机总结“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发现语言什么规律了吗?[课件出示:诗歌式]
能借助句子的规律背一背吗?(师生接背、分两大组带上动作背)
庄子先生了不起啊,他用不着写东施的相貌,只要说说邻居们的反应,就让我们想象到东施到底有多丑了!(板书:丑,归纳板书——侧面描写)村子里除了富人和贫人,还有谁和谁呢?他们又会做何反应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继续创作,一会儿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生动有趣!(小组创作展示)东施效颦造成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3、第三句。
本来,东施效颦是为了变(美),可效颦之后却(丑),这是为何?假设,我就是那个奇丑无比的东施,现在我已伤心欲绝,各位街坊邻里、三姑六婶、大爷大妈,谁能为我解开心中的这个结呀?(情景对话后请生将见解归纳在黑板上)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错就错在“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街坊邻居们,你们再为我念叨念叨,敲敲警钟吧![课件出示:第三句]我也再看看墙上的这些忠告,大家帮我一起念念。
(三)总结:感谢各位好心人的开导,我相信,只要我崇尚自然、立足实际、善良热情、造福邻里,总有一天,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练习
最后,我建议大家用最生动、最美妙、最有韵味的背诵,结束今天快乐的 “古文之旅”,好吗?(生起立齐背)
希望将来,大家能带着这份快乐与自信去学习每一篇韵味十足、魅力无穷的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文言文)
皱眉头
(学生随机板书)
教后反思: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由于庄子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庄子笔下,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会讲道理,这也体现了庄子著作的先进性。
教学本篇课文,我注意了四个要点:
1、突出妙趣横生之处。
妙在课前谈话与新授学习浑然天成,妙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然读出古文的韵味,妙在录像的引入使学生加深感悟古文的意思,妙在抓住空白点演绎村里人见到东施的表现。
趣在走进东施的内心,有感情朗读能力在提高。趣在表演中理解“之”、“走”、“去”的意思。趣在情趣盎然中达成了背诵的目标,趣在用灵活的手段使学生感悟表达方法,并灵活运用表达手段。
2、 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
见西施“颦其里”而“美之”,写东施对美的关注和倾慕,然后用一个“亦”字写出她爱美心切,盲目仿效的心情。但由于只注意形态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本质上的极大区别,弄出了邻里避之而唯恐不及的笑谈。那么,东施丑到什么程度呢?文中“坚闭门而不出”和“挈妻子而去之走”这样的侧面烘托写出了东施的丑态。
教学策略:不急于告诉学生作者对东施丑态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而是带学生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学生弄懂了意思,老师追问,“从‘坚’和‘去之走’,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穷人和富人对东施的样子感到害怕,甚至把她当作怪物一样,远远地避开,可见东施的样子实在是不堪入目、难以忍受。教师再问:“作者并未写东施的样子,可读者如见其人,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学生短暂的思考后,脱口答道:侧面描写。教师顺势引导,对事物的描画不直接写其样子或形态,从侧面体现,这就是侧面描写。接着马上举例:汉乐府中的《陌上桑》,作者表现罗敷的美,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烘托罗敷的美。这里的描写手法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去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去创造一个自己认为最丑的东施形象。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一个醉汉斜靠在街角,过路人避开,要求是表现醉汉醉熏熏的丑态。学生欣然提笔。有的写“空气里弥漫着烈酒的味道”,有的写“行人捂着鼻子匆匆走过”,还有的写“流浪狗似乎知道什么似的,低声咕噜着,走开了”。通过这样的教学,顺利地解决了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学习并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3、 写作方法“一事一议”。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不切合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教学策略:在学生知晓了本文揭示的道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事一议的文章的写作方法。①、要选好议论的对象,应该是自己感受最深刻、针对性强、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事物。②、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③、叙和议详略得当。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收获,学习《楚王好细腰》,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就相对容易了。
《寓言二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训和道理,对笔者来说,如何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应好好思考的。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五
乐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东施效颦》教学课堂实录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
育民小学 王汝军
活动:东北三省九市区小学教研协作体第二十三届年会语文观摩课
时间:2006.9.25
地点:辽宁 锦州 解放小学
学生:解放小学六年一班
师:同学们,经过昨天的相识,今天我们再次相逢,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我?
生:记得!
师:好!既然记得我,那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生:可以!
师: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遥远而又美丽的鹤城的我,王老师,要与在座的各位共同完成一节语文课,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既然大家如此热情,“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回报,我给各位带来了一个小游戏,活动一下我们的手指,共同轻松一下,好吗?
生:好!(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老师身上,兴趣渐起)
(师生共同做手指协调游戏,学生的兴致高涨,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老师在前面演示,你们在下面跟着我的样子来做,这应该叫做什么?
生:模仿。
师:对!在古代汉语里面,“模仿”被称为“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游戏意犹未尽,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生:好!(学生的兴致再次高涨)(师与生再次做游戏,师关注做得不太好的同学,一边开着善意的玩笑,一边露出比较夸张的不满意的神情)
师:请同学们注意我的表情,我在干嘛?
生:(观察了一会)皱眉!
师:是啊,“皱眉”在古时候叫做“颦”。(板书)
师:“效颦”是什么意思?
生:模仿皱眉。
师:谁模仿皱眉?对,东施!
(师板书“东施”,完成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一书中的文章――《东施效颦》。提到东施,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你们熟悉的是。。。。。。
生:西施!
师:可对西施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生: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叫夷光,又被称为“沉鱼”,后来她与范蠡居住在西湖之畔,所以西湖也被称为“西子湖”。
师:你知道的怎么这么多啊?课下有时间一定与同学好好交流一下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知识的,千万别小气噢。
(生带着会心地微笑坐下)
师:(边说边板书,并配上简笔画)西施,她一定姓“西”吧?错了。其实,她姓“施”,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叫作“夷光”,是春秋时期越国人。西施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苎萝村,山脚之下点缀着几座农舍,一条名叫若耶溪的小溪穿村而过。夷光就住在小溪的西岸,故得名为“西施”;那么,住在东岸的女子呢?
生:东施。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施效颦”就是发生在她俩之间的一件趣事。好,我们打开书,共同走进她们的故事。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高声朗读课文,要将字词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注意停顿,开始!
(学生出声朗读课文,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解答学生有关的字音的疑问)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已经读熟了课文,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
(学生举手,但教师有意提问没有举手的一个女同学,果然该同学读的效果很不理想)
师: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不好。(很害羞)
师:不过老师认为你读的还不错,如果课前预习再充分些,我想你读的会更好!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啊,对吗?
生:嗯。(学生的情绪不再低落)
师:还有其他的同学想展示一下吗?
(提问其他学生,朗读较为流畅,但“彼”字读得不准)
师:谁能说说他读的怎样?
生:老师,他读的很通顺,但是“彼”字读错了,不是“p-”,应该读成“b-”。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啊!(对另一个学生)接受她的意见吗?好,请坐!(学生再读,效果明显好于前几个同学)
师:你读的非常好,字音准,句子通,达到了老师所提的前两个要求,但“注意停顿”这个要求做的还稍显不够。古时候啊,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后人为了理解文章和朗读的需要而加上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在有标点的地方注意停顿,还要根据字义词义在句中进行适当的停顿,并且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音要稍稍拉长,这样读起来才能高低起伏,跌宕不平,舒缓有致,从而体现出古文的韵律美。大家想尝试一下吗?好,一分钟准备!
(学生按照要求注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
师:谁想用你富有特色的朗读为我们展现一下古文的韵律美?
(一女生主动举手朗读,效果极好,教师带头为她鼓掌)
师:你的朗读堪称完美,能知道你的名字吗?下课一定要给我签个名啊!
(全班同学开心地笑出了声,那名学生心满意足地坐下。其他的同学跃跃欲试,争相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读的太好了,这也激起了老师的朗读的欲望,想和你们比一比,大家欢迎吗?
生:(学生高声齐答)欢迎!
师:不过,老师也很渴望掌声,如果我读的还不错,希望你们千万不要吝惜呦。(教师范读,着重强调了刚才所指导的重点。读罢,全班掌声一片。教师指名问一学生)
师:刚才你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吗?
生:是。
师:为什么给老师鼓掌?
生:因为老师读的很美,很有韵律,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音拉长了,很好听,像电视里演的学究。
师:谢谢你的鼓励!请坐!好了,同学们,我们共同朗读一下这篇《东施效颦》,一、二!(师生共同高声朗读,气氛热烈,情绪高涨)
师: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之所以将这篇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为的就是更好地理解内容。看来,多读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呢?比如,有一些字词搞不明白,该怎样办?
生1:老师,可以查字典词典。
生2:可以上网查。
生3:书上如果有注释和译文,可以看它们来解决。
生4: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师:如果这些都不起作用,怎么办呢?
生5:。。。。。。(思考了一下)老师,还可以问别人!
师:对啊,还可以向“高人”请教啊,“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好了,同学们,现在就可以用你们所喜欢的方法逐字逐句地来理解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学生与他人合作研讨。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适当答疑。给予学生的这部分时间比较充裕,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
师:文章的意思弄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还有疑问吗?(稍停一会)如果没有,可别让我问住啊!
(学生专注地看着老师,兴致再次提高)
师:“效颦”是什么意思?
(学生乐了,踊跃举手发言。老师有意提问那个朗读不太好的同学)
生:模仿皱眉。
师:非常好!请坐!(老师对学生的赞赏说得很重,学生明显受到了鼓励,精神一振)
师:我们继续。“西施病而颦其里”中的“里”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1:村子。
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
生1:西施生病了,皱着眉头在村子中走过。
师:好,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的“之”字该怎么讲?
生2:。。。。。。
生3:皱眉
生4:不对,好像是指西施。村子里的丑妇人认为西施很美。
师:确切地说,这个“之”指的是“西施皱眉的样子”。对吗?
师:接着来。“归亦捧心而颦其里”的“亦”呢?(板书)
生:当“也”讲。
师: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这句话中的“亦”字当“也”讲。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很美,回家的时候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中走过。
师:是啊,这个字我们曾经接触过。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写下过《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其中就有这样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其中的“亦”字就是“也”的意思。
师:好,我们继续。
生:老师,下一句中的“坚”和“挈”字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解答一下?(板书这两个字)
生:“坚”字应该是“紧紧地”,就是有钱的人紧紧地把大门关上了;“挈”字好像是“拉着”“拽着”的意思,穷人拽着妻子跑了。
师:噢,你认为这个“妻子”是什么意思?
生:老婆。(学生们哄笑)
师:呵呵,古人啊写文章的时候都很简练,文中的“妻子”其实指的是“妻子”和“孩子”,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文中的“走”字他理解为“跑”,非常正确。在古代,用“走”来指“跑”,那么要表示“走”的意思时,该用哪个字呢?(板书)
生:行!
师:非常好,还可以用“步”。(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注意老师的动作,我在干什么?(教师在讲台上小碎步的快走)这个动作在日本的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吧?
生:嗯。
师:老师刚才这个动作,在古代称为“趋”(板书)。如皇帝上朝时,大臣如有事情要禀告,就用“前趋”这个动作。
师:如果要大步快跑呢?
生:奔!
师:驰!(板书)现代汉语里有的词还保留着这样的意思,如“奔驰”“疾驰”等等。
生:老师,最后一句中的“彼”字指的是东施吗?
师:你可以尝试着翻译一下,如果句子通顺并符合文章的内容,就说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将文章中的重点词语理解了,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啊?
(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内容叙述出来,符合原文,理解正确)
师:记得在上课开始之时,我曾经说过这是发生在东施与西施之间的一件趣事,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用自己的话将文章内容复述出来了,大家感到有趣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加上一些合理的因素,使这篇文章有趣、生动起来呢?如果是你,该怎样去做呢?
(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
生1:加上对话。
生2:还有穿什么衣服,长得什么样子。
生3:还有动作了,神态描写。
生4:还可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时间,地点,故事的经过。
师:对啊,黑板上的一些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啊!
生5:还可以加上心理活动描写。:
师:是的,心理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好了,同学们,你们已经将故事的要素都讲出来了,现在就可以与自己的同桌或前后同学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故事扩编得既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开始吧!
(教师在同学之间进行巡视,不时停下来倾听一下小组的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时间大约五分钟)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可以示意我。
(学生举手回答并结合想象将文章叙述得生动鲜活,其他同学听的津津有味,老师在旁边结合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进行适度的强化,)
师:故事很精彩,非常吸引人,但今后发言时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准确与精炼,一些口头语或不规范的词尽量减少,比如:“完了吧”,我们可以说成“后来”,记住了吗?
生1:嗯。(学生点头坐下)
生2:老师,我们小组想演一下!
师:你的想法真好,可惜啊,时间不够了,改天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创作课本剧,到时候你们再展示,好吗?
生2:好吧。(略带遗憾)
师:由于老师给大家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同学准备的还不是太充分,我想如果在课下我们将这篇古文扩写成一篇五百字的作文,大家一定会完成的非常出色,有信心吗?
生:(高声齐呼)有!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黑板。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生1:东施!(教师板书)
师:她向谁效颦?
生2:西施!(教师板书)
师:因何而效颦?谁能用文中的原话,不看书来说吗?
生3:“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教师板书)
师:效颦之结果又如何呢?
生4:“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富人和穷人会这样做呢?
生5:因为东施太丑了,把他们吓坏了。
师:所以作者发出了感叹。。。。。。
生6:“彼之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
师:作者直接写东施如何丑陋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富人不敢出门,穷人被吓跑了,所以我知道了东施很丑
师:这种要描写某物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表现的写作手法,应该叫做。。。。。。
生:。。。。。。(疑惑、求知的眼睛注视着老师)
师: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比如刚才老师所举苏轼那首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用西施的美丽来比喻西湖的美景啊。再比如我们以后上初中会学到《陌上桑》这首汉乐府,其中表现秦罗敷的美丽就用了四种人的动作与神情来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走路的老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在那里细细观看;年轻人看见罗敷,急忙整理衣帽;那些耕地锄草的人见到罗敷,都只顾傻看却忘记了干农活,回到家里互相埋怨,这都是因为罗敷的美丽惹的祸啊!
(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师:看看,侧面描写使文章多么生动,多么富有表现力啊!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手法。
师:西施啊经过这件事之后,她的病好了,可是东施病了。什么病?心病!
(学生乐出了声)
师:东施纳闷“西施皱眉都那么漂亮,而我只是模仿一下,为什么却招来那么多人的讽刺与恐惧呢?”她百思不得其解,终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今天,她就来到了咱们班,让大家帮忙解开这个心结。
生:啊?哪儿呢?(惊讶)
师:这儿呢,我!现在我就是东施!
(学生哈哈大笑)
师:老师属于客串,尽管我没有她难看。(学生再次乐出了声)好了,谁能帮我解答刚才那个困惑我多时的问题呢?(学生思考了一下)
生1:人家西施本来就漂亮,就是皱眉也很漂亮;而你呢,本来就丑,皱眉就更难看了,所以才吓跑了人。
师:噢,原来我没有正确地看待自己,错误地估计了自己。那我今后该怎么办呢?
生2:不要模仿别人,保持自己的特点。
生3:丑又不是过错。
生4:模仿别人也可以,但要看是不是适合自己,自己做不到的,别去模仿,省得费力不讨好。
师:我明白了,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模仿别人,不能用自己的短处来跟别人的长处相比,否则会起反作用,效果很差。那谁又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生1:心地善良,充满爱心
师:仁爱之美!
生2:热爱劳动,愿意帮助别人。
师:嗯!劳动之美!助人之美!
生3:保持自然,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价值!
师:哦,自然之美!刚才同学的一席话,使我恍然大悟,保持自然,展现真我才是真正的美啊!
师:西施之美,固然使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能令各位回味无穷,因为没有东施的丑陋何以衬托出西施的美丽啊,所以,人世间的美与丑真的不那么容易区分啊!
(学生专注地倾听,对这句话若有所思。。。。。。)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可以吗?好,下课!感谢大家,希望我们能再相见!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六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热身小游戏怎么样?平时谁的表情最丰富?好,他的表情一变化,你们的表情也要随之变化,看谁学得最像,明白了吗?(集体模仿“喜怒哀乐”)知道郑老师在考验你们的什么能力吗?齐读课题,哪个字表示“模仿”?
那“颦”又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表情告诉我吗?请大家再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二、初读:
1、生自由读。
带着这些宝贵的问题,我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争取先读准字音,自由读吧。
2、谈初读古文的感觉。
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古文,这第一次读的感觉如何?大家觉得难是很正常的。这则古文出自哪里?[课件出示:庄子的图片]这可是距今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啊,初读时肯定不太顺口。但是,“距离产生美。”仔细品味起来是相当有韵味和魅力的,不信,郑老师为大家吟诵一番,想听吗?
3、教师配乐范读。
你们品出点儿韵味了吗?
4、教师配乐带读。
要不郑老师再带你们找找感觉。
4、个别生配乐读。
谁想单独试试?
5、全班配乐齐读。
既然大家都想来吟诵,那就把这里当成古香古色的“庄子学堂”,我们一起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畅快淋漓地吟诵起来。各位书童们,准备好了吗?妙哉!妙哉!
三、精读:
我听出来了,咱们跟古文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们读懂了吗?
1、第一句。
a、谁知道开头这一小句话的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你能现场对照译文,为大家一一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在街上/村子里)(走过)。]
b、对照译文或注释来理解,特别简单明了,大家会用吗?那同桌之间试着解释接下来的这句话。[课件出示:“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c、想看看东施效颦的样子吗?
d、你们猜猜东施见到西施之后,心里回想些什么呢?是啊,看到沉鱼落雁的西施,能不羡慕吗?谁能读出东施心中的羡慕之情?[课件出示:“美”变色](“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个别读、开炮读、全班读)
所以,西施颦,东施也颦,这两个“颦”字的意思都是——皱眉头,意思一样但效果一样吗?一个太——美了,一个太——丑了,谁能读出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呢?[课件出示:两个“颦”变色](个别读、男女生读)
男女生都读得这么好,那咱们一起为刚才的动画片来个“古文版”的配音吧!好吗?要注意,看到相应的画面再配音,看谁的配音最生动!(师旁白,全班配音)用掌声感谢一下自己精彩的“幕后表演”吧!
2、第二句。
东施这么一颦啊,在村子里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瞧!邻居们有的……有的……还有的……(请生看图说话)
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全班读)[课件出示:第二句]
古人常云:“之、乎、者、也。”短短的一句话就有几个“之”?意思一样吗?谁读懂了,为我们解释一下。[课件出示:“之”变色,随机注解](学生解释,师随机总结“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发现语言什么规律了吗?[课件出示:诗歌式]
能借助句子的规律背一背吗?(师生接背、分两大组带上动作背)
庄子先生了不起啊,他用不着写东施的相貌,只要说说邻居们的反应,就让我们想象到东施到底有多丑了!(板书:丑,归纳板书——侧面描写)村子里除了富人和贫人,还有谁和谁呢?他们又会做何反应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继续创作,一会儿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生动有趣!(小组创作展示)东施效颦造成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3、第三句。
本来,东施效颦是为了变(美),可效颦之后却(丑),这是为何?假设,我就是那个奇丑无比的东施,现在我已伤心欲绝,各位街坊邻里、三姑六婶、大爷大妈,谁能为我解开心中的这个结呀?(情景对话后请生将见解归纳在黑板上)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错就错在“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街坊邻居们,你们再为我念叨念叨,敲敲警钟吧![课件出示:第三句]我也再看看墙上的这些忠告,大家帮我一起念念。
感谢各位好心人的开导,我相信,只要我崇尚自然、立足实际、善良热情、造福邻里,总有一天,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课本剧表演:
我还有一个请求,大家能否把我的故事改编成一个小话剧,演一演,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些道理?
[课件出示:剧本]
(生分小组排练并表演汇报)
五、背诵总结:
最后,我建议大家用最生动、最美妙、最有韵味的背诵,结束今天快乐的 “古文之旅”,好吗?(生起立齐背)
希望将来,大家能带着这份快乐与自信去学习每一篇韵味十足、魅力无穷的文言文。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七
教学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处处理: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教具准备:资源包:(检索到的教案、课件、课利用的资料信息,推荐学习资料。有关庄子墨子的资料。准备搜集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教学内容:“东施效颦”反复诵读,疏通词义,明确寓意。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你了解庄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读读译文。
2、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再读读译文。
反复朗读,把文章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读懂寓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2.出示课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赏心悦目,东施也来学学吧!她美吗?从哪看出来的?
4、出示课件:
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
(3)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4)你想对东施说什么?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作业:
背诵《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八
和现代文阅读教学相比较,目前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暂且还是一片 “较为沉寂的土地”。由于年代久远、表达迥异、学生年龄特点的约束等诸多因素,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篇文言作品被选编入高年级的语文课本。因此,对文言文教学深入探讨的机会与条件就相对教少。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让学生学懂它、学好它、学会它,对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具有何等重大深远的意义。因此,我想通过本人执教的《东施效颦》的几个教学板块,谈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应“趣为先、情为辅、法为重、练为旨”的新思路。
《东施效颦》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美与丑”单元中的一篇古文教材。寓言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的故事,揭示出“不切实际地模仿,必定适得其反”的道理。
板块一:激趣初读 培养兴趣
初读板块中,我与学生交流初读古文的感觉,大部分学生羞不敢言,只有几位学生向我“诉苦”——“感觉很拗口。”“不好理解,很难读懂。”“读起来不象以前学习的课文那么通顺、流畅。”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出了茫然和困惑。此时,我在课件中出示《庄子》一书的封面,一位须发银白、闭目养神的老者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一下子将大家吸引住了。“这则寓言出自哪里?”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庄子》。”我微笑道:“现在知道为何难了吧!这可是距今2000多年前写的文章啊,初读时肯定不太顺口。”学生的表情不那么严肃了。我紧接着神秘地说:“所谓‘距离产生美’。其实,仔细品味起来是相当有韵味和魅力的,不信,郑老师为大家吟诵一番,想听吗?”这回学生起劲了,热烈鼓掌表示欢迎。我拱手作揖道:“在下献丑了。”说完便声情并茂地吟诵起来。又是一阵掌声之后,我便带着孩子们一起吟古文,品古韵,找感觉,设法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渐渐地,学生的茫然与困惑被欣喜与兴趣取代了,之前对文言文的陌生已经不见踪影。更可喜的是,许多同学都有勇气个别展示了。一位学生起立诵读,读得准确而流利,我欣喜地夸赞:“不错不错,我猜你就是庄子先生的得意门生了。”另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起立后清清嗓子,一副学者的模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惹得全班同学一边鼓掌一边欢笑。我更是如获至宝一般,竖起拇指赞道:“妙哉!妙哉!你这水平都可以进京赶考啦!”此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抓住机会,建议说:“既然都想过把瘾,那救把这里当成古香古色的‘庄子学堂’,我们一起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畅快淋漓地吟诵起来。各位书童们,准备好了吗?” 顿时之间,伴着古乐,“庄子学堂”内书声朗朗。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跟着学生再次吟诵。
评析:
(趣为先)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文言文教学中最先出现的“拦路虎”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生疏感和困难感。因此,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中,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使其逐步产生学习兴趣。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通过轻松自然的交流,让孩子们道出心中之“苦”;通过庄子的图片及年代的介绍,为孩子们的心病揪出了“病因”;通过自己的配乐吟诵去感染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古文的韵味和魅力;通过一次次个别学生的反复诵读,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读准、读通、读顺。这一路走来,学生感觉由难变易、由畏变喜、由生变熟,可见我的教学渐渐拉近了他们与古文的距离,起初的隔阂也渐渐消失了。
与此同时,我特别注重教师语言的“古味”:通过创设“庄子学堂”的情境、称呼学生为“书童”,点评时也充分引用“进京赶考”、“ 妙哉妙哉”、“在下献丑”等古语来渲染气氛,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古香古色的氛围,入情入境地畅读。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板块二: 情感体会 读有所成
精读板块中,我播放搞笑成语动画,学生们笑得前伏后仰。西施与东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我借机发问:“如果你是东施,见到西施之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回答, “西施真的太美了,如果我也能变成她这样该多好啊!”“没想到西施连生病的样子都这么楚楚动人,太让人羡慕了。”“是吗?”我心中窃喜,“你能读出她心中的羡慕之情吗?”此时,课件出示:“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其中“美”字变色。一位学生读得较为平淡,我激动地说:“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啊!‘全国之最’从面前走过啊!东施‘见而’——”他紧接:“美——之。”其心中的羡慕之情终于被激发出来了。我立即表扬:“这下对了,你就是东施的知己啦!”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接着掀起了 “男女赛读”“分组赛读”的学习狂潮。
“‘美’字读好了,这两个‘颦’字会读吗?谁来试试?”此时,课件出示:“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两个“颦”变色。一位学生起立诵读,虽然强调了“颦”字,但两个“颦”字的感觉几乎一致。我装糊涂,说:“哦!原来西施和东施皱眉的样子差不多啊!”“不一样!”大家一致反对。“真的?谁能读出两者的区别?”我“趁热打铁”,请另一位自信满满的学生来读。她面带笑容读西施之“颦”,愁眉苦脸读东施之“颦”。我带头鼓掌:“一美一丑,鲜明对比啊!” 在同桌对比读后,我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精彩的“幕后表演”——为动画片 “古文配音” !
评析:
(情为辅)
“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简洁凝练的文言文更有其语言文字的内涵和魅力。因此,我从文本入手,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读好文言文的方法:1、换位体会读。看过直观的动画片以后,学生就自然形成了对人物的看法和态度。此时,将自己想象成动画片中的东施,进行换位思考,就能立即揣摩体会出她心中的无比羡慕之情,从“东施”本身的心理活动出发,读出情感。2、重点强调读。哪怕再短的一句话,也会有它的关键所在。教学生找重点、抓关键,就把握了整句话的“命脉”。我运用课件中关键字“美”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暗示学生体味感觉,教会学生 “强调读”的方法。3、同字对比读。文本中两个“颦”字虽然字型一样、意思一样,但用于形容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我抓住这一典型的特征,使学生自读自悟文字的情感,对比读出西施的“沉鱼之美”和东施的“刻意之丑”。在以上环节中,我使学生与枯燥的文字形成了无形的“对话”,启迪他们将情感与文本有机结合,擦出火花,树立读好文言文的信心。这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板块三:掌握方法 拓展阅读
理解板块中,我摇摇头说:“东施这么一颦啊,在村子里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我将理解的重点放在古文常用字——“之”上,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 “对照译文” 的方法。当一位学生解释“富人见之”的“之”时,问题出现了。她解释,“富人们见到东施。”这样的错误在我的意料之中。另一位同学表示否定:“邻居们是看到东施的‘这副模样’才躲开的。所以,这个‘之’的意思应该是‘这副模样’。”我惊喜地询问他从何得知,他道出缘由:“我是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译文理解的。”我立即称赞他的细致,表扬他为全班树立了“活用方法”的榜样。最后,我鼓励孩子们:“咱们理解了古文常用字,还掌握了理解的方法,以后就有能力去阅读更多更好的文言文了。”
评析:
(法为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祖国语言的能力。“文言文”这一传统而特殊的祖国语言,更需要后人深入学习、学以致用。为了便于学生今后阅读和学习更多更广的文言文,我将古文的常用字——“之”列入了教学的范畴,并通过“对照译文”、 “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古文的方法,让学生巧妙地理解了“之”的几种不同意义。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更激发他们用所学方法去拓展阅读的兴趣。
板块四:训练写作 学以致用
运用板块中,我抓住文中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教学。“我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各位:庄子先生不写东施的样貌,却论邻居的反应,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学生道出心中的想法,“邻居们见到东施都害怕地避开,这说明东施皱眉的样子肯定奇丑无比。” “对,我们读到邻居们的反应,就可以想象到东施效颦的丑陋形态。”此后,师生共同回顾出“侧面描写”的方法及妙处。为了学以致用,我出示课件:“__________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大家继续创作。小组智慧的结晶实在惊人:“孩童见之,号啕大哭而去之走。” “老者见之,旧病复发,口吐白沫。” “渔翁见之,一惊之下跌入水中。” “书生见之,惊恐万分,弃书而逃。” “幼犬见之,狂吠不止,叫声惊天动地。”……我不禁感叹:“哈哈,你们的侧面描写比庄子先生还要生动形象、还要创新有趣啊!”
评析:(练为旨)
曾记得一句世界教育名言:“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可见,实践运用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必须靠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本课虽只有三句话,但每句话都蕴藏着不同的写作方法。其中,第二句话就借“邻居们的坚决逃避”反衬出东施效颦的丑陋形态,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相当的巧妙。我以自己的疑惑激发孩子们去思考并体会出侧面描写的妙处,让他们大胆地想像村子里其他邻居的反应,并将此方法学以致用。实践运用的教学效果实在出人意料,孩子们的 “想像大门”敞开了、平时的“积累宝库”也打开了,他们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就在这不断的模仿、练习、修正中逐渐习得,甚至形成了创造文言文的“语文技能”,这一切成果多么惊人,多么可喜啊!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东施效颦》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楚王好细腰》说明刻意模仿------适的其反。
学情分析;
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方法的指导。但故事都配有译文可供帮助理解,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故事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学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译文,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寓意。
2.朗读,诵读古文寓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品味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及含义深刻,给人启迪的语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提高生活品味。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寓言和寓意熟读成诵。
2、用心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历史上的人物进行评论,鼓励学生多元思维。
教学准备:
1、自制的本课演示文稿
2、网上下载的《东施效颦》falsh动画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老师请大家一起观看动画片你们愿意吗?在观看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画面中每个人的形态。
2.课件播放;
师:谁能说说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师富有激qing的话语,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师:同学们看的动画片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墨子写的寓言,课文题目叫《东施效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东施效颦》。 《庄子》)。
师:谁能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庄子的资料,培养了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回忆古文寓言方法,自主探索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生古文寓言的方法是什么
(主要通过自学的方法,先认真地多读几遍课文,熟读后,结合文中的译文来理解句意,最后朗读体会寓言表达的寓意)
2.师: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你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会学有所获的,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先自学,你们在自学当中如果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觉得和谁合作得愉快就和谁一起研究,下地也可以,只要能把知识学会。
(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生活动:自由结合学习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4.师:“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几个动作?
5.指名朗读。
课件显示朗读古文寓言方法后,教师范读。
同桌之间自由,轻声地互相听读课文。
指名读后评议。
齐读。
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6.发挥想像,拓展思维。
师:丁丁,冬冬和智慧老人他们有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课件逐一出示人物图片和问题)
丁丁;村里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为什么都紧闭的门不愿出来?说说看。
冬冬:穷人为什么远远避开?猜猜他们是怎么想的?
智慧老人:谈谈你的看法。
(让学生大胆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三.讨论寓意,说说启发
学生谈寓意和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出示“丁丁的视角”
把你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写在“我的视角中”。
结合生活实际,用“东施效颦”这个成语造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七、教学反思
1,学生反思。
2,教师反思。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十
《东施效颦》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美与丑”单元中的一篇古文教材。寓言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的故事,揭示出“不切实际地模仿必定适得其反”的道理。
结合古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句义,读出古文的韵味,最后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侧面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理解寓意,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反复诵读,并借助译文理解意思,从而读出古文的韵味,熟读成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一步作出如下的教学设计:
1、形式多样,培养兴趣。
导入部分,安排 “模仿表情”的游戏,直观解释 “效”的含义;初读之后,出示“庄子”的图片和简介,体会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集体诵读时,创设“庄子学堂”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古香古色的氛围之中。
2、 “三读”贯通,读有所成。
所谓“三读”,就是读通、读懂、读出韵味。为了读通,我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感受古文的韵味,寻找吟诵的感觉。
为了读懂,师生共同总结出“对照译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使理解有法可依;同时,我抓住古文常用字——“之”进行教学,便于学生拓展阅读;最后欣赏幽默动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理解。
为了读出韵味,我运用课件的变化,教会学生 “强调读”;以巧妙的提问,让学生读出同一个字的不同感情;同时,鼓励学生为动画片古文配音,树立读的信心;帮助学生寻找文本的语言规律,从而熟读成诵。
3、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本文巧妙运用侧面描写,以“邻居们的逃避”反衬出东施效颦的丑陋形态。我借助插图,请学生口头描述;结合原文读,体会侧面描写的妙处;让学生实践创作,在语言文字上展开训练,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4、 创设情境,感悟寓意。
课堂尾声,我扮演成东施,称呼孩子们为“王大爷”、“刘大婶”,把黑板变成了东施家的一面墙。这些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感,更让寓言揭示的道理溢于言表。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十一
《东施效颦》是六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是六年级学生上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由于庄子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庄子笔下,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会讲道理,这也体现了庄子著作的先进性。
教学本篇课文,我注意了两个要点:
1、 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
见西施“颦其里”而“美之”,写东施对美的关注和倾慕,然后用一个“亦”字写出她爱美心切,盲目仿效的心情。但由于只注意形态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本质上的极大区别,弄出了邻里避之而唯恐不及的笑谈。那么,东施丑到什么程度呢?文中“坚闭门而不出”和“挈妻子而去之走”这样的侧面烘托写出了东施的丑态。
教学策略:不急于告诉学生作者对东施丑态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而是带学生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学生弄懂了意思,老师追问,“从‘坚’和‘去之走’,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穷人和富人对东施的样子感到害怕,甚至把她当作怪物一样,远远地避开,可见东施的样子实在是不堪入目、难以忍受。教师再问:“作者并未写东施的样子,可读者如见其人,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学生短暂的思考后,脱口答道:侧面描写。教师顺势引导,对事物的描画不直接写其样子或形态,从侧面体现,这就是侧面描写。接着马上举例:汉乐府中的《陌上桑》,作者表现罗敷的美,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烘托罗敷的美。这里的描写手法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去启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去创造一个自己认为最丑的东施形象。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一个醉汉斜靠在街角,过路人避开,要求是表现醉汉醉熏熏的丑态。学生欣然提笔。有的写“空气里弥漫着烈酒的味道”,有的写“行人捂着鼻子匆匆走过”,还有的写“流浪狗似乎知道什么似的,低声咕噜着,走开了”。通过这样的教学,顺利地解决了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学习并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2、 写作方法“一事一议”。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不切合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教学策略:在学生知晓了本文揭示的道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事一议的文章的写作方法。①、要选好议论的对象,应该是自己感受最深刻、针对性强、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事物。②、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③、叙和议详略得当。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收获,学习《楚王好细腰》,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就相对容易了。
《寓言二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训和道理,对笔者来说,如何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应好好思考的。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十二
回忆起上年我教《东施效颦》,收课时,兴之所致,来了个“狗尾续貂”,记录如下,博大家一哂:
理解“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一句后,与孩子们一起分析了“为什么西施皱眉的样子美而东施皱美的样子不美?”后,看见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我突发其想提出了一个问题:“东施虽然不美,但她也可以让别人喜欢她。如果你是东施,你会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要笑口常开,让每个人记住我的微笑;有的说,我会经常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有的说,我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乐观”一词出自前一个单元《白桦林的低语》与《尊敬普通人》两课的引悟中,没想到学生现学现用。)……
我最后总结:是啊,样子的美丑,家庭条件的好坏(因桂馨班的孩子大多家庭条件较差,孩子多较自卑)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在,用知识充实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那你一定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在教学“暖”字的时候,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大面积地出现以下两个错误:左边写成“目”字;右边写成“爱”字。——这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于是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写一个“日”字,说:“看,太阳出来了!”;写右上的“爪”字,我亲手,这“爪”是手字的象形;写“一”拿来一顶帽子;写“友”为朋友戴上;朋友心里感到温暖!
教学的时候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心神领会的微笑,兴致盎然的样子,颇有成就感。就不知“生成”如何。要待星期一检查作业,听写的时候才知道。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庄子 天运》,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点浅显的基础,能借助工具书和译文理解大概内容,但对具体词语的理解还有困难。
教具准备:
1、布置收集课文的有关资料。
2、布置预习,作好自读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与丑”,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同时也有一些丑的事物和行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东施效颦,从中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二、出示课题:东施效颦。
指名提示“颦”的写法。齐读课题。
交流课前收集的课文有关资料。
三、全班交流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认真听。
互评,纠正字音。
2、交流预习中发现的难词。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挈亦……
3、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4、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 挈:带领 亦:也
5、根据你的理解复述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里有两个人作出“颦”的表情,分别是谁和谁?
西施和东施“颦”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呢?勾画有关语句。抽答。
2、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讨论。交流。
3、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
4、你想对东施说点什么呢?
五、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点明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六、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美) 病 而颦
东施(丑) 见亦颦(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古文教学不好把握,如何把枯燥无味、离学生感知比较远的东西 变的生机昂然让学生乐学于接受,是每位授课教师思索的难题!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向孩子渗透先整体--再局部--回归整体的意识,强调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把握,理解寓意为主。学习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在古声古色的基调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进行个性化朗读训练。效果会更好。
东施效颦的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