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诗三首说课稿(12篇)

最新诗三首说课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14:43:18
最新诗三首说课稿(12篇)
时间:2023-03-21 14:43:18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诗三首说课稿篇一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包括《独坐敬亭山》《望 洞 庭》和《忆 江 南》。《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的。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 洞 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忆 江 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难点是品味诗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词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诗词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教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课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流传至今,并编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文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诗文精品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

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上课伊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唐朝诗人都有谁?他们写过什么诗?这样既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检查了学生的古诗学习积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三首古诗词进行比较教学。第一课时是两首古诗的比较教学。在这两首歌诗的比较学习中,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心情不同,写作的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即使都是江南的山水风光,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第二课时进行《忆江南》这首词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词与诗的不同形式,以及所描绘的景色的不同。

关于词句的理解

古诗文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没有对诗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词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着一字而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尽”和“闲”意蕴丰富,是理解《独坐敬亭山》诗情的关键。这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结尾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课堂上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根据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读懂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反复体味这种“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望洞庭》中的“两相和”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教学中结合看图、吟诵来体会理解诗人描绘的景象。

《忆江南》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与同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就体现在这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标点的学习感悟里。

进入古诗的意境

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读者要读出诗情必须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发挥想象。诗词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无垠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进入了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的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图景。比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敬亭山和洞庭湖的两处山水给你带来的感觉一样吗;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敬亭山的画面;最后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看着这寂静的敬亭山,再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在《望洞庭》中教师用语言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境: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上,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或背诵?

在《忆江南》中播放配乐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再读出来。

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音韵和谐,平仄相间,只有教师用心体验,投入真情,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才能把学生带入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收获品格。

课内外拓展

这三首古诗词意境优美,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给喜欢的古诗词配画这个环节,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再现出来。为诗配画可以加深学生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使感情得到升华。

改写古诗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在《望洞庭》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用古诗编故事,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课时设计了交流课外积累这个环节: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在这里学生能想起多少就说多少,在课后作业中布置继续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以便在第二课时进行交流积累。

课堂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

比如课堂留出几分钟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评析;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随时发问;同桌检查各自的背诵情况。

这样在较短的时间里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大脑得到“运动”,也争取使课堂变得实实在在。

通过这次备课,我觉得我应该更努力地去大量阅读,不断积累。因为我知道,要带领学生走进诗的王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正是教好古诗文的根本所在,今后我还要努力尽量把课上得朴实一些。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共同探讨怎样进行古诗文教学。

诗三首说课稿篇二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诗三首说课稿篇三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自由朗读体会。

⑶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诗三首说课稿篇四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_____________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姑苏城寒山寺)

诗三首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诗三首说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 );“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 ),“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 ),“临发”的意思是( ),“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诗三首说课稿篇七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

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

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

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

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

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

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

注意读准“畔”声母是 p,“帐”的翘舌音 zh。

3、说说: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诗三首说课稿篇八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

(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第二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前预热

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

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一、导入

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 (词牌名 上下片 押韵 长短句)

二、初读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一读。(1-2人)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你认为呢?

吴音:吴的地方话!

醉:知道意思吗? 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

无赖: 调皮的样子。

卧剥:谁知道?(躺、趴)

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

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老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贫,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

(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

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3、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4、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

(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

无赖:a 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 游手好闲)

b 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

卧 (点击图)

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c 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1) 听老师读一读?

(2) 你觉得老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

(3) 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

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四)感悟景美

1、生回答: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

2、你从哪儿读懂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 草茂盛 生机勃勃)

5、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

6、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7、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五)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2、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4、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

5、指导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四、感情朗读全文。

1、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

2、老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

3、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老师读下阕。

4、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1)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受了打击,而如今还要面对晚年的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的生活时,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羡慕有多深,忧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聆听中走进他的忧愁,读懂他的向往。

5、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累

1、像这样清新的诗,辛弃疾还写过不少。辛弃疾一生写过600多首词。你读过他的哪些词?

2、学生推荐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诗三首说课稿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诗三首说课稿篇十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学习《牧童》:

①理解字词。

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学习《舟过安仁》:

①理解字词。

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一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 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 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短信互动

1.曾惠娟老师上的渔歌子充满诗情画意,诗声朗朗,浪漫无比,柔媚之致.吴志诚老师上的渔歌子理智分析理解,充满理性,具有阳刚之气!陈珍珍

2.南平政和许温坚:吴志斌老师上课风格灰谐幽默、富有磁性,深深打动学生。《渔歌子》一词教学采用质疑、思考、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古词特点、知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鳜鱼、白鹭、桃花等体会悟情所运用的教学艺术给人以启迪、鼓舞。学生对词句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吟诵都让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教师动情范诵更是让人陶醉。听完本课我不禁为之叫好!

3.政和许绍禄:两个精英同“唱”渔歌子,不同性别,不同风格。殊途同归。师精彩表演,生积极配合,高潮叠出。让人“不须归”。

4.吴老师教学《渔歌子》的四大靓点:一是寻美。吴老师让学生与词近距离交流,让学生找出词中色彩的美词,感受色彩美.二是探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词中语言朴实美.三是赏美.他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意境美.四是创造美.他鼓励观察发现“西塞山、桃花”隐藏的色彩美.真是美词美学啊!(漳州陈岱中心校王远智评)

5.大田(吴春样)↓吴老师紧紧扣住“不须归”,引导学生通过读→问→想→说进行课堂交流,充分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设置情境说话进一步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情怀.

6.我认为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不够创意,用上简简单单的简笔画展示更好。泉州苏彩凤

7.吴老师能够抓住重点词“不须归”贯穿整节课,能充分创造情境让学生从朗读、思考、想象来感受词句的优美。建议:板书过繁。靖县和溪中心小学-刘龙根。

8.尤溪城关小学刘妍萍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过甜。有些夸张。感觉课前预设多。

9.吴志成老师在不须归和乐而不归之间作足了文章,上出了诗情诗境,建议课上能有更多的拓展,做到以一带三使课堂更丰满。龙海陈素环"

10.(罗源凤山小学余向阳)同课异构,精彩纷呈.上午听了吴志诚老师的《渔歌子》,不由让人想起昨天下午曾老师上的同一个课题,两节课的导入方式不同,教学切入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但都注重生字词的教学,朗读能力的训练,想象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文本的拓展和说话写话的练习,都很好地把握了诗歌教学的灵魂.异曲同工,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使人沉醉课堂营造的美妙气氛中.这是本次阅读教学观摩大会的一大亮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11.龙岩罗红斌:吴老师评点妙:一是评在导上,二是评在法上,三是评在眼上,可见吴老师课堂驾驭本领高,对生成资源的把握和利用也做得很妙。

12.泉州山腰中心小学陈宏瑛:吴志诚老师亲和力强,也能鼓励学生质疑,可是对于学生的回答(除朗读外)一以贯之地高唱颂歌,妥否?

13.吴志诚老师课前与学生风趣幽默的交谈,以取名字为话题,亲切、自然,与学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为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体现了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真是一举两得。

14.三明梅列邓沭娟:吴教师从课前活动为导课而铺垫,整堂课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扎实地进行品读诗词,将词演绎得如此活灵活现!更值得学习的是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断地教给品诗词、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15.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

16.张艺虾老师话为吴志诚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能紧紧抓住"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吴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那浑厚的语调很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语言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真是一堂优质课!

17.张秀卿:吴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18.吴老师的渔歌子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重视读的不同方式和学生读书的感受,较好的回归语文本位,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堂。马老师"

19."林碧仙 吴志诚师的课华而实,听其课如同漫步于青山绿水中,悠然清新,又似于"喝茶闲聊"中领略词之华美,景之秀丽。这归于吴老师非同一般的亲和力和掌控力。

20.吴老师的课堂实在,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品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姚丽群)

21.(厦门彭真香)第二节吴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对文本的解读独到,抓住“不须归”这个文眼,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既巧妙使用文本,又引导学生想象,走出文本。整节课,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与历史对话,从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22.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课堂自如的调控,对教材独到的处理,新颖的朗读训练,听吴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们的眼前不禁一亮:原来古诗教学可以如此充满情趣!(倪运萍)

23.吴志诚老师这堂课紧紧抓住关键词“不须归”展开教学,层层剥笋从字面理解景美,最后走入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求名利,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怀。真是匠心独运,设计巧妙!陈老师

24.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 霞浦谢虹"

25.吴老师指导学生课堂当场背诵渔歌子,能够教孩子如何利用版书和再现画面的记忆,这样的指导很值得我们借鉴。

26.连金珠:在初步理解“不须归”的含义这个环节,通过出示字典的解释,让学生自己找到合适的解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授之以法的教学,生学得扎实,定能为学生在以后理解词义时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真是一劳永逸。

27.导入妙: 好一个“烟波钓徒”!既钓出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也钓出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词眼准: 好一个“不须归”!既引导学生明白了不须归的表层意思,又悟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动心动情,陶醉忘返的情感. 想象妙: 好一组“白 青绿”.色彩描绘了画,构成了诗.诗中虽只三色,但在教师的引导,诗的色彩丰富,诗化为一幅幅充满生命的生活画.又通过“我喜欢这( ),你看___,让学生在想象练说中丰满了诗的质感.

28.庄惠萍吴老师教学风格质朴、自然,课堂上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教材设计新颖独特,课堂内容充实饱满。课堂着重进行意境想象与朗读训练。教师抓词眼多渠道引学生入境,并通过品读、赏读、引读、范读等多层次、多梯度的读,既让学生能声情并茂地吟诵《渔歌子》,又能将《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铭记在心,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9.陈建宝 语文的实践性来自课程 学生出彩出自学生的 原生态 吴老师教学情境结合 图文并举 声情并茂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自主建构 尤其是最后师生合作 一咏三叹回环复沓 把诗词朗诵推向高潮。

30.吴志诚老师抓住词眼“不须归”板块式教学,层层深入,披文入情;在引导、想象中显象得意。如果能安排写字或写话环节将更完美。安溪感德陈辉都

31.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骆嫩寒)

32.吴老师展示的《渔歌子》:1、揭题很有特色:从张志和的别号入手引入教学,2、文本使用有创新,多形式品读,配乐吟诵,引发想象体会意境,3、抓词眼创情境,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世界,4、品诗感悟有高招,特别是最后师生合作读使学生明白古诗词还有许多不同的读法。

33.《渔歌子》这节课吴老师导课有趣自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解词的方法,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到位,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是一节成功的课。

34.《渔歌子》这首诗词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具有一番情趣,学生被美的诗词所吸引,这和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同时,教师的语言具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黄慧娟。

35.莆田涵江白塘中心小学梁雅君: 吴老师 "烟波钓徒"的别号引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与诗人的距离!以情感为突破点让学生个性化地演绎心中的《渔歌子》独特的独到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预设,多媒体创设美伦美幻的境界,精彩的课堂生成,特有的教学风格,让古诗词的学习充满童趣与乐趣!

36.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

37.杨铃:吴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不论是在认识生字、对诗中不理解字词的质疑、理解、还是理解词的内容时都充分重视了学法指导。另外,整堂课上学生诵读声不断,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8.范娟丽:吴志城老师用朗读指导把我们带进了张志和所描述的人间仙境。这节课教得扎实有趣,充分调动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很好地理解词的意思。棒!

39.品读美: 好一个“一咏三叹”!古诗不读味道浅,一咏三叹的古诗品读法让浓浓的诗味在师生心中弥漫开来,教学生怎能不爱古诗呢?福州张文彬

40.李秀金 吴老师这节课有许多亮点 ,一是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诗词他方法!二是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三是重视词语的积累和应用!四是在第二大环节围绕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体会词的内容意境,五是朗读指导到位,朗读的方式多样化等!

41.马桂莲:吴老师这节课有三大亮点:1、课堂注重自主质疑,以疑促读促思促悟;2、课堂注重教给学习方法;3、堂注重评价,教师评价语言丰富多彩。

42.福州何老师 吴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他重视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学生的兴趣,注重用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力求让孩子从读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味.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读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43.李源朗读在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吴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做到了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一读全词,发现景色美;二读全词,描绘色彩美;三读全词,体会动态美,四读新词,演绎心中的渔歌子。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44.在吴老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下 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深刻地领会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若能够由诗中景物延伸到其它相关的诗词 这堂课会更丰盈些 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会更全面惠安洛阳 吴楚煌"

45.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骆嫩寒)

46.泉州黄晓玲:吴志诚老师课堂态势语丰富生动,语言朴素,重视指导学生情动而发的朗诵.

47.《渔歌子》这节课吴老师导课有趣自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解词的方法,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到位,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是一节成功的课。(郑灼云)

48.吴老师的《渔歌子》,巧妙的预设,多样的朗读,扎实的训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节精美的如诗如画的课堂!(陈翔老师)

49.谢水凤 吴老师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通过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激发情感。

50.吴志诚老师的课前互动与课题引入结合得很巧妙,从取网名引出别名引出作者引出课题,让古代与现代没有距离感,让课伊始,趣即生.课后的作业设计也不错,让学生通过动笔深化对词的理解,也训练了语言表述的能力,既动手又动脑.

51.吴老师在教学中语言优美,过度自然,很有感染力,值得学习!课中他以娴熟的教学技巧和独特的教学设计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巧妙地把语文实践和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的无穷魅力!整堂课仿佛是在谛听一首自然赞歌!(南平师范附小黎巧玲)

51.柳雪玲:吴志诚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在品读过程中把词形象化,对词中的美景的汇总,以及对颜色的把握,让整首词生动起来,似乎那就在我们的眼前,如此美丽那么动人!让作者“不须归”!如果在板书方面处理简练生动点就更好了!

52.陈晓育 同样是渔歌子,吴志诚老师的睿智,曾惠娟老师的才情,不同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