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7篇)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13:53:42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7篇)
时间:2023-03-21 13:53:42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篇一

1、  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小数,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小数和估测小数。

2、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3、  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1、  通过对生活中较小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以及将小数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小数,发展数感。

2、  通过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在计算器上连续对小数进行乘方运算的活动,学会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  在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经理独立思考与独立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体会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

2、  通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等实践活动,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和创造性,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而引入这部分内容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内容应突出一个特点——注重学生的活动。在认识百万分之一和学习科学记数法的内容中,经历观察、实际操作、交流等活动,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多角度对小数进行描述与估计发展数感。

从内容来看,本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本节的教学应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而展开,在教学上根据本节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进行对小数的感受及表示的教学时,要重视小组活动,重视小数的实际意义,注意对小数的估测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小数,估计小数和表示小数。

(2)本节的教学策略就是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由于发展学生数感和科学记数法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一思路展开。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应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以及学生很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认识一百万分之一的活动过程 中,应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协助有困难的小组。活动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小组发言,教师应给以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另外,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通过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1、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2、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3、体会近似数在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通过具体的情境来辨别精确数和近似数,体会数出来的数是准确数,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且测量工具的单位越小,所得的数就越精确.

(2)    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境也用到近似数,如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人口统计)以及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97人门票每人8元经需800元).

(3)    按要求取近似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注意题目尽量要有实际背景,并且不宜在此做过多的练习,关键是掌握方法.

(4)    选取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国家之间面积的比较.

3、第二课时建议:

(1)    对于有效数字的概念,要使学生明白右边是到精确到的数值止,如精确到十位的近似数是20,有效数字仅为2.

(2)    注意本部分内容不作为评价的重点,故不宜作拓展,掌握教材中的题目即可.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 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估测平面图形面积最好用方格纸,如教材中的世界地图就很好,建议在世界新生儿图中画方格,以澳大利亚作为单位1,然后估测其他国家的面积.

(2)    求面积之比时可引导学生掌握连比方法:把最小的面积看成单位1,然后利用计算器就可写出连比.

(3)    选取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如世界新生儿图.

3、第二课时建议:

(1)    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形象的统计图的特点,如四个国家森林面积统计图.

(2)    人均森林面积与森林总面积进行比较讨论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比较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不是占优势这一情况,以及可让学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3)    引导学生尽可能形象地制作统计图,应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实践的时间,如制作统计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

人口图知识简介:人口图反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人口变动等状况的一种专题地图。人口地图的编制是把有关人口的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后,选择或设计适当的表现方法,绘制成为以地图为背景的图象,反映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规律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图表地图“人口图”常用来反映有关人口的内容,这种地图的特点在于:①统计单位不是按实地范围,而是根据各单位数量大小决定其在图上的面积;②各统计单位地区的实地轮廓界线简化,近似于实地轮廓;③保持各单位地区间的相邻关系。以市为单位的地区,各市在地图上的面积是把实地轮廓稍加简化并按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的面积。

本课题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制作一个类似于第3节中“世界新生儿图”那样一种人口统计图。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比例、测量、画图等知识,学生将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1、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相对于这三种统计图,制作本课题学习的“人口图”要更复杂一些,但也更有趣。因此,本课题是一个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制作统计图的全过程,而且也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材为了呈现内容的方便,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步骤,教学时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思路和步骤。比如,可直接把这一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解决课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自己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作统计图等),教师只须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1 、第一课时,可在复习图3—1所示的“世界新生儿图”基础上,引入课题学习,组织学生完成“议一议”中各项任务,让学生充分交流从中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初步了解其原因。通过染色分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简单介绍“人口图”的制作方法及要求,根据课题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小课题,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题的讨论。指导学生分组分小课题进行制作“人口图”。

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问题,进一步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把杂乱无章的数据通过统计图整理得简洁、醒目和富有个性。

2、 第二课时,可在制作“人口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或我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可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我国人口其它状况,如年龄结构(反映老龄化)、文化结构等等。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篇二

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这一章知识之后而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好地做数学。教材安排本次活动用意有三:一是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概率及统计等有关知识作铺垫;二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三是经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

1.重点:数据的整理

2.难点:数据的分析

考虑到四个活动都与数据有关,而数据的整理是这四个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合理的数据整理才能为数据的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我认为数据的整理应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考虑到学生处理数据的经历不多,不能很熟练地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因此数据的分析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利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对数据的一些处理方法,形成自我反思与综合评价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实现自我价值。

自主探究法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有活动都是学生由自主操作、自主探究来完成的,在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这节课采用自主探究法较为适宜,在学生探索的同时,我将注意展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点,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活动成为再发现的载体。因此我把本节课的基调定为:“自主探究、民主开放、合作交流、师生对话”。

本次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他们通过自主实践来参与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有理数有关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处理方法。

学生已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学生学法较单一,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数学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变的时期,学生的理性分析(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有待发展,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有望提高。

在引人活动前我曾有三种考虑:第一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第二种是从复习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引人;第三种是提供数学背景材料让学生去感受。由于第一种太单调,不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第二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引人,缺乏学习热情,形式上缺少自主发现这一重要环节,第三种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营造了活动的氛围、激发了活动的兴趣,所以我打算选用第三种方案。

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在数学方面也不例外,如在使用负数方面,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将负数引人经济生活。在商业活动中,以收人钱为正,以付出钱为负,以余钱为正,以亏钱为负;在农业活动中,以增加粮食为正,以减少粮食为负。

史料证明,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使用负数,并且对负数已有较深刻的认识,这在世界上是首创。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

教材安排了四个数学活动,我打算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前两个活动。由于活动所需的数据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完成,课堂活动中只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1.活动内容

帮助家庭记录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人记为正数,支出记为负数。计算当周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数据,妥善保存账目,作为日后理财的重要依据。

2.活动目标

体验生活中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

3.活动形式

集中观看,组建活动。

4.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5.活动步骤

(1)教师演示一个家庭的收支情况;(课件演示)

(2)要求学生根据所要统计的项目,自己设计一个统计表;

(3)学生根据课件演示的收支情况填表并计算;

(4)交流统计表的设计,交流计算结果;

(5)学生拿出自家记录好的数据整理、填表、计算;

(6)分组讨论,综合意见,交流结果,发表感想;

(7)演讲会

①学生六人一组,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根据自己家本周的收支情况讨论,对今后家庭理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②每小组推选一名优秀演说者到全班交流;

③评选最佳“小演说家”。

6.活动预测

(1)可能有些学生不会设计表格,不能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

(2)可能出现部分学生运算中法则运用不当,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3)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对表格中的概念不理解,不能熟练地完成表格填写;

(4)数据收集不一致,出现结果多元化。

7.措施

(1)通过教师引领,鼓励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数据的整理;

(2)通过学生对课件演示收支情况的计算,使学生经历一个对运算法则的复习过程。

利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进行数据整理提供学习平台,为学生处理自己家庭的数据提供参考。通过学生自主计算更好地锻炼学生利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今后科学理财、学会生活的意识。

1.活动内容

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可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资料),计算每天的温差以及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温差。

2.活动目标

体验有理数减法法则在生活中的运用。

3.活动形式

集中观看,小组合作。

4.评价形式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5.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演示武汉市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

(2)数据整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统计形式,并根据课件演示的数据完成统计与计算;

计算: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温差分别为,这一周的平均温差为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为,这周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3)交流统计形式,比较每种统计形式的优势,交流计算结果;

(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数据,完成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5)数据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对本周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6)师生互评

对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的评价。

5.效果预测

(1)法则运用不熟练,导致计算错误;

(2)计算正确且统计形式多样化。

6.措施

加强组内分工合作,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法则运用更加熟练,让学生从计算中更好地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温差的概念,为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提供思路。通过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让学生在极大的参与度中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1.学生回顾(知识、方法、思维、能力)

(1)本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本次活动你学会哪些数据的处理方法?

2.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体会活动感受,形成共鸣。

通过活动的回顾与整体感受,让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完善。

下表列出了几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差(带正号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早的时数,如现在北京时间8点,则东京时间为9点)

1.如果现在的北京时间是7点,那么现在的纽约时间是多少?

2.小明现在想给远在巴黎的姑妈打电话,你认为合适吗?

通过这道习题,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有一个综合的运用。让活动延伸到课真正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教案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2.体现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活而不乱)。

1.侧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2.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1.希望通过生活中丰富的数据去体味数学的魅力;

2.希望学生通过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篇三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感受、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展示。教材从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首先安排了有关对小数的感受和对小数进行表示的内容,为了从生活中的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决策和预测作出帮助,教材又安排统计图的认识和不同统计表的选择等内容。这些内容,对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1、  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小数,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小数和估测小数。

2、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3、  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1、  通过对生活中较小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以及将小数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小数,发展数感。

2、  通过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在计算器上连续对小数进行乘方运算的活动,学会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  在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经理独立思考与独立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体会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

2、  通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等实践活动,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和创造性,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而引入这部分内容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内容应突出一个特点——注重学生的活动。在认识百万分之一和学习科学记数法的内容中,经历观察、实际操作、交流等活动,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多角度对小数进行描述与估计发展数感。

从内容来看,本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本节的教学应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而展开,在教学上根据本节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进行对小数的感受及表示的教学时,要重视小组活动,重视小数的实际意义,注意对小数的估测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小数,估计小数和表示小数。

(2)本节的教学策略就是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由于发展学生数感和科学记数法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一思路展开。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应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以及学生很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认识一百万分之一的活动过程 中,应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协助有困难的小组。活动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小组发言,教师应给以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另外,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通过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1、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2、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3、体会近似数在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通过具体的情境来辨别精确数和近似数,体会数出来的数是准确数,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且测量工具的单位越小,所得的数就越精确.

(2)    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境也用到近似数,如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人口统计)以及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97人门票每人8元经需800元).

(3)    按要求取近似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注意题目尽量要有实际背景,并且不宜在此做过多的练习,关键是掌握方法.

(4)    选取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国家之间面积的比较.

3、第二课时建议:

(1)    对于有效数字的概念,要使学生明白右边是到精确到的数值止,如精确到十位的近似数是20,有效数字仅为2.

(2)    注意本部分内容不作为评价的重点,故不宜作拓展,掌握教材中的题目即可.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 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估测平面图形面积最好用方格纸,如教材中的世界地图就很好,建议在世界新生儿图中画方格,以澳大利亚作为单位1,然后估测其他国家的面积.

(2)    求面积之比时可引导学生掌握连比方法:把最小的面积看成单位1,然后利用计算器就可写出连比.

(3)    选取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如世界新生儿图.

3、第二课时建议:

(1)    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形象的统计图的特点,如四个国家森林面积统计图.

(2)    人均森林面积与森林总面积进行比较讨论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比较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不是占优势这一情况,以及可让学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3)    引导学生尽可能形象地制作统计图,应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实践的时间,如制作统计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

人口图知识简介:人口图反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人口变动等状况的一种专题地图。人口地图的编制是把有关人口的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后,选择或设计适当的表现方法,绘制成为以地图为背景的图象,反映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规律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图表地图“人口图”常用来反映有关人口的内容,这种地图的特点在于:①统计单位不是按实地范围,而是根据各单位数量大小决定其在图上的面积;②各统计单位地区的实地轮廓界线简化,近似于实地轮廓;③保持各单位地区间的相邻关系。以市为单位的地区,各市在地图上的面积是把实地轮廓稍加简化并按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的面积。

本课题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制作一个类似于第3节中“世界新生儿图”那样一种人口统计图。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比例、测量、画图等知识,学生将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1、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相对于这三种统计图,制作本课题学习的“人口图”要更复杂一些,但也更有趣。因此,本课题是一个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制作统计图的全过程,而且也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材为了呈现内容的方便,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步骤,教学时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思路和步骤。比如,可直接把这一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解决课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自己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作统计图等),教师只须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1 、第一课时,可在复习图3—1所示的“世界新生儿图”基础上,引入课题学习,组织学生完成“议一议”中各项任务,让学生充分交流从中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初步了解其原因。通过染色分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简单介绍“人口图”的制作方法及要求,根据课题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小课题,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题的讨论。指导学生分组分小课题进行制作“人口图”。

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问题,进一步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把杂乱无章的数据通过统计图整理得简洁、醒目和富有个性。

2、 第二课时,可在制作“人口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或我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可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我国人口其它状况,如年龄结构(反映老龄化)、文化结构等等。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嘉善教研室供稿

2004年1月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篇四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感受、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展示。教材从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首先安排了有关对小数的感受和对小数进行表示的内容,为了从生活中的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决策和预测作出帮助,教材又安排统计图的认识和不同统计表的选择等内容。这些内容,对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1、  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小数,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小数和估测小数。

2、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3、  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1、  通过对生活中较小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以及将小数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小数,发展数感。

2、  通过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在计算器上连续对小数进行乘方运算的活动,学会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  在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经理独立思考与独立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体会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

2、  通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等实践活动,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和创造性,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而引入这部分内容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内容应突出一个特点——注重学生的活动。在认识百万分之一和学习科学记数法的内容中,经历观察、实际操作、交流等活动,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多角度对小数进行描述与估计发展数感。

从内容来看,本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本节的教学应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而展开,在教学上根据本节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进行对小数的感受及表示的教学时,要重视小组活动,重视小数的实际意义,注意对小数的估测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小数,估计小数和表示小数。

(2)本节的教学策略就是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由于发展学生数感和科学记数法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一思路展开。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应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以及学生很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认识一百万分之一的活动过程 中,应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协助有困难的小组。活动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小组发言,教师应给以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另外,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通过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1、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2、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3、体会近似数在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通过具体的情境来辨别精确数和近似数,体会数出来的数是准确数,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且测量工具的单位越小,所得的数就越精确.

(2)    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境也用到近似数,如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人口统计)以及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97人门票每人8元经需800元).

(3)    按要求取近似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注意题目尽量要有实际背景,并且不宜在此做过多的练习,关键是掌握方法.

(4)    选取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国家之间面积的比较.

3、第二课时建议:

(1)    对于有效数字的概念,要使学生明白右边是到精确到的数值止,如精确到十位的近似数是20,有效数字仅为2.

(2)    注意本部分内容不作为评价的重点,故不宜作拓展,掌握教材中的题目即可.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 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估测平面图形面积最好用方格纸,如教材中的世界地图就很好,建议在世界新生儿图中画方格,以澳大利亚作为单位1,然后估测其他国家的面积.

(2)    求面积之比时可引导学生掌握连比方法:把最小的面积看成单位1,然后利用计算器就可写出连比.

(3)    选取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如世界新生儿图.

3、第二课时建议:

(1)    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形象的统计图的特点,如四个国家森林面积统计图.

(2)    人均森林面积与森林总面积进行比较讨论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比较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不是占优势这一情况,以及可让学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3)    引导学生尽可能形象地制作统计图,应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实践的时间,如制作统计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

人口图知识简介:人口图反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人口变动等状况的一种专题地图。人口地图的编制是把有关人口的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后,选择或设计适当的表现方法,绘制成为以地图为背景的图象,反映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规律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图表地图“人口图”常用来反映有关人口的内容,这种地图的特点在于:①统计单位不是按实地范围,而是根据各单位数量大小决定其在图上的面积;②各统计单位地区的实地轮廓界线简化,近似于实地轮廓;③保持各单位地区间的相邻关系。以市为单位的地区,各市在地图上的面积是把实地轮廓稍加简化并按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的面积。

本课题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制作一个类似于第3节中“世界新生儿图”那样一种人口统计图。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比例、测量、画图等知识,学生将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1、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相对于这三种统计图,制作本课题学习的“人口图”要更复杂一些,但也更有趣。因此,本课题是一个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制作统计图的全过程,而且也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材为了呈现内容的方便,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步骤,教学时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思路和步骤。比如,可直接把这一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解决课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自己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作统计图等),教师只须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1 、第一课时,可在复习图3—1所示的“世界新生儿图”基础上,引入课题学习,组织学生完成“议一议”中各项任务,让学生充分交流从中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初步了解其原因。通过染色分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简单介绍“人口图”的制作方法及要求,根据课题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小课题,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题的讨论。指导学生分组分小课题进行制作“人口图”。

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问题,进一步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把杂乱无章的数据通过统计图整理得简洁、醒目和富有个性。

2、 第二课时,可在制作“人口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或我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可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我国人口其它状况,如年龄结构(反映老龄化)、文化结构等等。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篇五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感受、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展示。教材从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首先安排了有关对小数的感受和对小数进行表示的内容,为了从生活中的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决策和预测作出帮助,教材又安排统计图的认识和不同统计表的选择等内容。这些内容,对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1、  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小数,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小数和估测小数。

2、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3、  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1、  通过对生活中较小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以及将小数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小数,发展数感。

2、  通过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在计算器上连续对小数进行乘方运算的活动,学会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  在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经理独立思考与独立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体会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

2、  通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等实践活动,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和创造性,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而引入这部分内容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内容应突出一个特点——注重学生的活动。在认识百万分之一和学习科学记数法的内容中,经历观察、实际操作、交流等活动,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多角度对小数进行描述与估计发展数感。

从内容来看,本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本节的教学应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而展开,在教学上根据本节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进行对小数的感受及表示的教学时,要重视小组活动,重视小数的实际意义,注意对小数的估测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小数,估计小数和表示小数。

(2)本节的教学策略就是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由于发展学生数感和科学记数法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一思路展开。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应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以及学生很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认识一百万分之一的活动过程 中,应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协助有困难的小组。活动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小组发言,教师应给以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另外,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通过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1、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2、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3、体会近似数在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通过具体的情境来辨别精确数和近似数,体会数出来的数是准确数,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且测量工具的单位越小,所得的数就越精确.

(2)    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境也用到近似数,如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人口统计)以及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97人门票每人8元经需800元).

(3)    按要求取近似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注意题目尽量要有实际背景,并且不宜在此做过多的练习,关键是掌握方法.

(4)    选取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国家之间面积的比较.

3、第二课时建议:

(1)    对于有效数字的概念,要使学生明白右边是到精确到的数值止,如精确到十位的近似数是20,有效数字仅为2.

(2)    注意本部分内容不作为评价的重点,故不宜作拓展,掌握教材中的题目即可.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 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估测平面图形面积最好用方格纸,如教材中的世界地图就很好,建议在世界新生儿图中画方格,以澳大利亚作为单位1,然后估测其他国家的面积.

(2)    求面积之比时可引导学生掌握连比方法:把最小的面积看成单位1,然后利用计算器就可写出连比.

(3)    选取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如世界新生儿图.

3、第二课时建议:

(1)    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形象的统计图的特点,如四个国家森林面积统计图.

(2)    人均森林面积与森林总面积进行比较讨论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比较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不是占优势这一情况,以及可让学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3)    引导学生尽可能形象地制作统计图,应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实践的时间,如制作统计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

人口图知识简介:人口图反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人口变动等状况的一种专题地图。人口地图的编制是把有关人口的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后,选择或设计适当的表现方法,绘制成为以地图为背景的图象,反映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规律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图表地图“人口图”常用来反映有关人口的内容,这种地图的特点在于:①统计单位不是按实地范围,而是根据各单位数量大小决定其在图上的面积;②各统计单位地区的实地轮廓界线简化,近似于实地轮廓;③保持各单位地区间的相邻关系。以市为单位的地区,各市在地图上的面积是把实地轮廓稍加简化并按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的面积。

本课题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制作一个类似于第3节中“世界新生儿图”那样一种人口统计图。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比例、测量、画图等知识,学生将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1、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相对于这三种统计图,制作本课题学习的“人口图”要更复杂一些,但也更有趣。因此,本课题是一个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制作统计图的全过程,而且也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材为了呈现内容的方便,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步骤,教学时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思路和步骤。比如,可直接把这一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解决课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自己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作统计图等),教师只须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1 、第一课时,可在复习图3—1所示的“世界新生儿图”基础上,引入课题学习,组织学生完成“议一议”中各项任务,让学生充分交流从中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初步了解其原因。通过染色分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简单介绍“人口图”的制作方法及要求,根据课题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小课题,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题的讨论。指导学生分组分小课题进行制作“人口图”。

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问题,进一步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把杂乱无章的数据通过统计图整理得简洁、醒目和富有个性。

2、 第二课时,可在制作“人口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或我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可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我国人口其它状况,如年龄结构(反映老龄化)、文化结构等等。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篇六

第3章 生活中的数据  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二)能力训练要求1.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发展统计观念.(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4.读懂统计图,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回顾所学内容,并开展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在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建立框架图.●教具准备投影片四张●教学过程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前两节课我们欣赏完统计图,并制作出形象的统计图.这节课我们回顾一下这一章的内容.ⅱ.讲授新课出示投影片(§3.4 a)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一些较小的数据,如10-6.[生]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的体重可达几吨,而大象体重的10-6大约是几克,这相当于一只蜜蜂的体重.[生]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它高度的百万分之一即10-6约是0.88 cm,不足一支圆珠笔的高度.……[师]出示投影片(§3.4 b)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4)xx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5)今年6月1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26台机组发电量将达到84 700 000 000 kw· h.[生]1.生活中较大的数据或较小的数据都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科学记数法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整数).2.(1)0.000 000 0001米=1×10-10米;(2)0.000043毫米=4.3×10-5毫米;(3)136 000 000千克=1.36×108千克;(4)12 500 000枚=1.25×107枚;(5)84 700 000 000 kw·h=8.47×1010 kw·h.[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比较小的数,关键在于确定n的值.确定n的值的方法,只要从左边看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前面有几个零,n就是负几.下面我们再来看投影片§3.4 c1.你在生活中使用过近似数吗?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近似数随处可见,例如房屋的面积用测量的方法,由于测量的精确程度不同,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再例如测量课桌,量人的身高、体重等都是生活中的近似数.2.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1)-3.19964(精确到千分位);(2)560340(保留三个有效数字);(3)5.306×105(精确到千位).解:(1)-3.19964≈-3.200;(2)560340≈5.60×105;(3)5.306×105≈5.31×105注意:(1)中最后两个0不能去掉,否则只精确到十分位.(2)要求保留三个有效数字,若写成560000就看不出有几个有效数字了.所以用科学记数法写成5.60×105.[师]说一说可以利用哪些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本章中哪些图给你的印象最深?[生]用统计图描述数据非常直观,可利用的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形象的新颖的统计图.而本章印象最深的是世界新生儿图.[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1996年森林面积统计图.[师]我们下面一块欣赏一幅非常漂亮的统计图.出示投影片(§3.4 d)下面两幅图表示的是1999年几个城市一年的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图3-11(1)两幅图表示的信息相同吗?两幅图中的“一个水滴”分别表示的是什么?(2)从图中你分别获得哪些信息?(3)北京市的土地面积为16807.8千米2,1999年大约降了多少体积的水?(利用计算器)(4)密云水库是北京市唯一的饮用水源,它的最大蓄水量约为43.75亿米3,如果将1999年北京市的降水总量全部注入密云水库,那么大约能注满几个这样的水库?[师生共析](1)两幅图表示的信息相同,在第一幅图中,用“一个水滴”代表降水量最少的城市(银川)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在第二幅图中,用“一个水滴”代表降水量最多的城市(广州)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2)(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即可)比如:1999年与广州、上海相比北京、银川的降水量少得多.    (3)16807.8×10002米2×0.2798米≈47亿米3.(4)密云水库的最大蓄水量为43.75亿米3,如果将1999年北京市降水总量全部注入密云水库,那么大约能注满一个这样的水库.ⅲ.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图[师生共析]在前面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同来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一定要在充分交流和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如下:ⅳ.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1.又一次经历感受了百万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进一步学习了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ⅴ.课后作业课本p90复习题a组、b组,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c组.ⅵ.活动与探究下表记录的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基本情况:

名称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河长(公里)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长江

1808500

6300

9513

黄河

752443

5464

661

松花江

557180

2308

762

辽河

228960

1390

148

珠江

453690

2214

3338

海河

263631

1090

228

淮河

269283

1000

622(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过程]制作形象的统计图,首先要处理好数据,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结果](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河流越长,其流域面积越大.(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板书设计

回顾与思考本章知识结构框架图

生活中的数据分析 生活中的数据库系统篇七

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这一章知识之后而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好地做数学。教材安排本次活动用意有三:一是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概率及统计等有关知识作铺垫;二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三是经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

1.重点:数据的整理

2.难点:数据的分析

考虑到四个活动都与数据有关,而数据的整理是这四个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合理的数据整理才能为数据的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我认为数据的整理应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考虑到学生处理数据的经历不多,不能很熟练地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因此数据的分析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利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对数据的一些处理方法,形成自我反思与综合评价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实现自我价值。

自主探究法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有活动都是学生由自主操作、自主探究来完成的,在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这节课采用自主探究法较为适宜,在学生探索的同时,我将注意展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点,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活动成为再发现的载体。因此我把本节课的基调定为:“自主探究、民主开放、合作交流、师生对话”。

本次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他们通过自主实践来参与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有理数有关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处理方法。

学生已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学生学法较单一,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数学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变的时期,学生的理性分析(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有待发展,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有望提高。

在引人活动前我曾有三种考虑:第一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第二种是从复习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引人;第三种是提供数学背景材料让学生去感受。由于第一种太单调,不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第二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引人,缺乏学习热情,形式上缺少自主发现这一重要环节,第三种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营造了活动的氛围、激发了活动的兴趣,所以我打算选用第三种方案。

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在数学方面也不例外,如在使用负数方面,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将负数引人经济生活。在商业活动中,以收人钱为正,以付出钱为负,以余钱为正,以亏钱为负;在农业活动中,以增加粮食为正,以减少粮食为负。

史料证明,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使用负数,并且对负数已有较深刻的认识,这在世界上是首创。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

教材安排了四个数学活动,我打算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前两个活动。由于活动所需的数据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完成,课堂活动中只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1.活动内容

帮助家庭记录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人记为正数,支出记为负数。计算当周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数据,妥善保存账目,作为日后理财的重要依据。

2.活动目标

体验生活中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

3.活动形式

集中观看,组建活动。

4.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5.活动步骤

(1)教师演示一个家庭的收支情况;(课件演示)

(2)要求学生根据所要统计的项目,自己设计一个统计表;

(3)学生根据课件演示的收支情况填表并计算;

(4)交流统计表的设计,交流计算结果;

(5)学生拿出自家记录好的数据整理、填表、计算;

(6)分组讨论,综合意见,交流结果,发表感想;

(7)演讲会

①学生六人一组,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根据自己家本周的收支情况讨论,对今后家庭理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②每小组推选一名优秀演说者到全班交流;

③评选最佳“小演说家”。

6.活动预测

(1)可能有些学生不会设计表格,不能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

(2)可能出现部分学生运算中法则运用不当,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3)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对表格中的概念不理解,不能熟练地完成表格填写;

(4)数据收集不一致,出现结果多元化。

7.措施

(1)通过教师引领,鼓励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数据的整理;

(2)通过学生对课件演示收支情况的计算,使学生经历一个对运算法则的复习过程。

利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进行数据整理提供学习平台,为学生处理自己家庭的数据提供参考。通过学生自主计算更好地锻炼学生利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今后科学理财、学会生活的意识。

1.活动内容

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可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资料),计算每天的温差以及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温差。

2.活动目标

体验有理数减法法则在生活中的运用。

3.活动形式

集中观看,小组合作。

4.评价形式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5.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演示武汉市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

(2)数据整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统计形式,并根据课件演示的数据完成统计与计算;

计算: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温差分别为,这一周的平均温差为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为,这周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3)交流统计形式,比较每种统计形式的优势,交流计算结果;

(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数据,完成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5)数据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对本周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6)师生互评

对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的评价。

5.效果预测

(1)法则运用不熟练,导致计算错误;

(2)计算正确且统计形式多样化。

6.措施

加强组内分工合作,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法则运用更加熟练,让学生从计算中更好地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温差的概念,为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提供思路。通过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让学生在极大的参与度中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1.学生回顾(知识、方法、思维、能力)

(1)本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本次活动你学会哪些数据的处理方法?

2.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体会活动感受,形成共鸣。

通过活动的回顾与整体感受,让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完善。

下表列出了几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差(带正号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早的时数,如现在北京时间8点,则东京时间为9点)

1.如果现在的北京时间是7点,那么现在的纽约时间是多少?

2.小明现在想给远在巴黎的姑妈打电话,你认为合适吗?

通过这道习题,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有一个综合的运用。让活动延伸到课真正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教案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2.体现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活而不乱)。

1.侧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2.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1.希望通过生活中丰富的数据去体味数学的魅力;

2.希望学生通过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