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15篇)

2023年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6 19:17:12
2023年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15篇)
时间:2024-07-26 19:17:12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一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二

下面是小学语文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参考!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2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时,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举例:把火车开到拉萨

板书设计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中把火车开到拉萨,从出发,遇到的困难1我们采取了方法克服;遇到的困难2,……。最后成功到达的拉萨。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三

小学语文说课要怎么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篇文章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也是一篇文言文。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5个生字,理解“为学、何恃等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学”的道理。

方法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抓题眼:“为”,抓文眼:“作者的论点”,围绕题眼,学文眼;围绕“文眼,”拓“题眼。”

方法二: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的完成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朗读: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反复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文章的论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实现生本对话。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3——5分)

直接揭示并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为学”,并知道本文的出处、作者及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细读感悟(25——30)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在文言文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文本与译文巧妙地结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1、初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

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时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品读感悟

(1)首先明确作者的观点,借助译文理解观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为”,“为”即“做”为之,难事都能变易,反之则不然;二是反复诵读论点,理解论点。感知文言文的精妙,找到文章中的文眼,延伸到题眼,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文章第二自然段。

运用已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自由读,读懂了什么。创设分角色表演和实践语言的场景,主要设计了两个小的环节,一设想,贫者在去南海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二,请同学扮演穷和尚,并采访问学生有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怕吗?此时你会说什么?引出文中的论点并反复朗读。再次感悟天下事只要做了就不难的道理。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子何恃而住”富和尚的两次的不同态度及句式。再次深化主题,懂得凡事都事在人为。

(3)最后自然段的学习,明白作者的希望“立志为学。”这也是长辈对我们的希望。

3.拓展延伸:(1——2)

设计了立志的勤学故事和立志的名言警句的积累,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到,凡事都“事在人为”的道理

4.教师小结(2——3)

紧紧抓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激发情感,教育学生。在结束语中我这样设计到:我即将小学毕业的,在仅剩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学习中要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引读: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当我们学业结束,步入工作岗位,走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坎坎坷坷,我们要做到彭端淑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之为学没有难易之分,天下事也如此,只要我们立志而为就会成功。”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四

《向命运挑战》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浓浓的情感讲述了英国大科学家霍金向恶运挑战,最终成为科学巨人的故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记叙文,同时也是一篇按新课标理念安排的美文,突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好教材。面对这样的好教材,是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边远山区的孩子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在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引领下,我班学生实现了美文美读。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和我都将注重学生个体对文本中主人公精神品质的深切感悟,使学生在心灵的撞击与震撼中,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11册的第七组课文中,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我认真观看了光碟,领悟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我班学生已有阅读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在利用“模式一”上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专注倾听和集中注意力观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练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在看光盘,倾听,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为: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

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采取“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我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如下:

我利用“模式一”上课,以“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之信息技术手段和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看、倾听、参与阅读、品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要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本课时我仍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的是激情谈话导入:用我班学生熟知的教师身患尿毒症,被病魔缠身,眼看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要告别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在他焦虑、痛苦、无助、绝望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霍金来北京作报告的感人场面。是霍金的精神让这位教师没有倒下,至今仍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孩子们想认识这位科学巨人吗?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用学生了解的教师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兴趣,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前面语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霍金、探究霍金的兴趣,这时我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交流课前自主收集霍金资料的平台,通过学习伙伴(包括电视里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振动,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霍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由情入境,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想深入了解霍金的强烈感情。

1、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前面的环节和一次通读课文,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霍金的事迹,但怎样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呢?于是我这样引导了学生:(资源中心上课教师:“读了一遍课文,我想大家都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一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了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你可以划出关键的语句多读几遍,你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你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找出了重点句“霍金向命运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

2、我们就抓住这一个关键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品析课文,让学生自主感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力求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霍金能够活下去,还有霍金的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我班学生和电视里的学生以及我和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我们组成了学习伙伴,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去理清文思。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合理播放电视里的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我班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对比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研读了语言文字,还让霍金感人的事迹慢慢深入心理,逐渐激发起了孩子们对主人翁的钦佩之情,真有“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感觉。

3、孩子们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找出来的关键词句,我要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播放电视里学生的朗读,让我班学生体会、感悟,达到用朗读为霍金向命运挑战的精神而喝彩的目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想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顺其自然的朗读指导,准确到位的互动评价,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孩子们抓住生活和创造两方面进行了自读自悟,对霍金的事迹有了更深地了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授课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那从霍金创造的奇迹中你们都体会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探究去内化文本内容,品味霍金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该环节的设计就希望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与文本、与教师、与本堂课的合作伙伴的对话交流,在探究启示的过程中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接受一次向困难、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洗礼,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霍金,品味了霍金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我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开始播放的录像资料,拿到这时播放,并说:“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被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非常想见见自己钦佩的人吧,瞧,这位科学巨人来了……”这样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通过阅读文本,每个人都开启了想象的闸门,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为这位科学巨人画像,想看看霍金是怎样在工作?如果一开始就展现了这段录像资料,没有为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当身体严重残疾,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伴随着音乐、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一定更加钦佩霍金,一定把霍金当作了学习的榜样。

2、看完录像资料,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创设的聊天场景:(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霍金的事迹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发,我想你们一定想了解更多关于霍金的事迹,假如现在我们可以和霍金爷爷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科学巨人问些什么问题?如果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将问些什么?请你们想一想,在纸上列一列,问哪三个问题?”)这一环节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观点的感悟,又顺应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上网聊天,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之成为语言和精神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师生创造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跨时空地与霍金进行心灵对话,入情入境地想象,发展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这节课上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霍金的课外书籍,认真读读,进一步了解霍金。

2、课外选读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选最感动你的一篇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就是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______》是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这篇课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______,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按_____顺序,围绕____,向我们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_____的感情。(歌颂了_____)。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______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培养……,喜爱……。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激情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实物观察等方式,课前搜集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____” 时,用多媒体展示____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____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____”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______。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____” 时,用多媒体展示____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____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____”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______。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的图片,如……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____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的图片,如……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____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六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

整合点: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并感悟课文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

整合点: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示句子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如: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示冒出来的荷花图

师: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

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整合点: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示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学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指名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板书: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学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整合点: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将学生自身角色与荷花进行换位,让学生们变成一朵朵的白荷花,整个教室的学生就成了一池的荷花,(点)欣赏着美丽的荷花,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这时让学生们想一想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出示句子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青蛙跳上荷叶,;蝴蝶落在我身上,……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略)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七

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的说课稿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

首先,我要向各位评委老师道一声:"辛苦了!",因为你们历经了几个小时,为我们这些竞聘的老师进行指导。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卓有成效"等词语。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理解文本,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学难点确定为:

突破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自学法、演示法等)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写话训练、说话训练、搜集资料、做小调查等等)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邹翔,来自后港西湖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鹤群翔空》等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虚实、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叙述情节,展开生动形象描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3、 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反复毒、读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一) 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他们就要被大火吞没。这时在一只大蚂蚁的示意下它们迅速地聚拢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一个大球。大球快速滚出了火势的包围,大火烧死了不少蚂蚁,但一部分蚂蚁因此得以存活。

同学们,在这生死关头,小小蚂蚁这种牺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举动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将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可爱的斑羚经历的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壮的一幕。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 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 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分析欣赏斑羚飞渡的情景。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动词进行复述,同时课件演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课堂评选的明星发星以资鼓励。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本作业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谴责狩猎队的违法行为,唤起学生动物保护的意识。)

时间安排:激情导入 3分钟

整体感知 10分钟

协作质疑 10分钟

品味赏析 10分钟

拓展迁移 8分钟

师生小结 3分钟

作业设置 1分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九

本课是小学语文s版,第二册教材第16课,这一单元课文以“认真”为主题,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还应该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真去听,认真去看,认真去完成每一件事。而《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小燕子与妈妈之间发生的事,如同生活中的一年级小学生和他们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这让学生读起来很亲切,很自然的把“小燕子”当成他们中的一分子,也很自然的拿自己去和小燕子进行比较,最后把“小燕子”当成学习的榜样,从中明白做人做事都要认真的道理。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会用“认真”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理解燕子妈妈最后笑的原因,学习小燕子观察认真观察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燕子妈妈最后笑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做事要认真的道理。教学难点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一、启思激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三、交流解惑,深入理解。四、能力拓展,建构生成。

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是新课的起始阶段,而兴趣是走进课堂的第一步。

为了充分调动、吸引学生的情趣,我先让学生猜谜语,然后导入课题《燕子妈妈笑了》,(板书课题: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廿”字头,“口”字腰,“北”字两边来保镖,四只小燕往上瞧。)笑着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那我赶快走进课文,看看小燕子做了什么事情让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识字,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首先我让学生们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再在小组内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认识它,有难度的可以听老师范读,重点听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然后以游戏的方式检测自学情况,我出示以各种蔬菜形状做成的生字卡片,读对了就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当小老师领读。教师可以随即拓展词语,如“发现”——你能用“发现”一词说句话吗?“躺在”和“挂在”——让学生把“冬瓜和茄子”图片贴在黑板上,怎么样贴是“躺在”,怎样贴是“挂在”,学生贴的过程就是对“躺”和“挂”理解的过程,使识字教学更直观、更形象。还有词语“冬瓜”——让学生仔细观察“瓜”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比较象?(区分形近字:瓜和爪)“瓜”又是本课写字教学中的重点,伸出手指和老师边写边说“瓜”的笔顺,注意第三笔是“竖提”,在田字格中再写两个漂亮的。还有哪个字你认为比较难,你是怎么记住的,和小组的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这样就把读和写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最后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美美地读一遍课文。识字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所以识字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以及认识事物等等联系起来,实现螺旋上升的趋势。此环节正是围绕这一理念设计的,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学生字情况进行检测、巩固、汇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识字和写字。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解惑,深入理解。“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先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想一想小燕子一共去了几次菜园,回来都说了什么?找到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板书)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仔细地找找“小燕子每次从菜园回来,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围绕“为什么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让学生思想上达到共鸣,从而深刻地明白:因为小燕子通过反复认真的观察,把冬瓜和茄子不一样的地方找全了,正是自己这种认真的态度,最终让妈妈高兴地笑了。(板书:画箭头)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了在课堂上自由阅读、自由体会、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打下基础,教学重点由此突现。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所以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读中讲、读中评、读中议、读中演的学习方法,运用指名读、自由读、同桌交流读、挑战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还有抓住本单元的主题“比比谁读书最认真”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明白道理。我深知如果一味的读不能唤起与课文、文本的对话,其间还要注重评价,适时运用评价手段,如“你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燕子!”或者说“你出色的朗读让燕子妈妈笑得更开心了!”等,这样的有个性的评价语言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从而更加有声、有色、有味的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我重点指导小燕子的表情和燕子妈妈一次比一次满意的态度,学生间合作表演出一个认真的小燕子形象,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创新的课堂精彩而有智慧。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拓展延伸,建构生成。让学生说说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能不能用“认真”说句话,然后把它写下来。学生可以不受约束,自由表达。我根据具体情况提示、补充,使学生的语言更加完善,懂得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发现事物,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生活,生活也会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美来自生活,看你如何去发现!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十

《我不能失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不能失信》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名人在平凡的小故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赞颂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我不能失信》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前三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的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感悟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是自己在做人做事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宋庆龄生平

(1)你们认识、了解宋庆龄奶奶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简介宋庆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宋庆龄的生平,然后揭示课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二)初读感知

1、你们知道这篇是什么课文吗?(略读课文)

2、学生自渎“阅读提示”,找出“阅读提示”里所提的问题。

3、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并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问大家或有那些问题想考考大家。

4、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

5、朗读课文(齐读、小组分自然段读)。

6、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交流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三)感悟课文内容

1、精读品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先朗读自己画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讨论怎样才能读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3、全班交流

(1)小组指名汇报: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宋庆龄诚实守信?

(2)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朗读,轻松地感悟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读了本文有什么感想?

2、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宋庆龄崇敬,渗透语文的人文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从而转化内在的行动。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 3、回顾全文,揣摩写法。 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时,我没有用琐碎的问题牵制学生,而是用较为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的时机,让学生与文本、与学习伙伴亲密接触,直接对话。交流时,仍然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引导,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虽然本课时重点教学15-17自然段,品味海鸥对老人超乎寻常的深情。但海鸥对老人的“情”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深入理解,必须结合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所以,我设计的学法提示中强调“……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要想理解重点语句,就必须对课文全盘掌握于心,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老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资料来理解重点语句、品味感情,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大撒把,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5-17自然段前,我出示了学习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想一想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这段提示教给了学生理解语句、品悟感情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默读”“ 想一想”“画出”“ 抓住关键词语” “结合课文内容和查阅的资料说说”“ 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等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本课,还适用于日常学习。在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时,教师相机在学法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本课学习时知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在诉说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交流时,学生的语言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思想是肤浅的。而写,可以凭借有形的文字,作深入地思考、推敲、揣摩,可以对原有文字的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完善,引领思维走向深刻和有序。参赛课上,我拿出一整块的时间让学生书写内心的情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相信,届时的教学效果会给读写结合的理论以有力的佐证,也给了我坚持读写结合的信心。

老人的照片、海鸥纷飞的图片适时出现,补充了学生经验的不足,能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品味感情;因为学法指导包括的因素比较多,如果教师只说一遍,学生仅凭记忆是无法操作的,而用大屏幕出示出来,学生在自学、交流时可以反复查看,对比学法指导要点,不断校正、完善自学和交流情况;在指导读两次“鸣叫”的语句时,在写话前和学生读自己的写话内容时,使用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到的适当的感情基调中,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品出情,写出情,读出情。

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我还运用了挂图、海鸥图片等传统教具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学生写话时挂上了老人的遗像,在学生朗读写话内容后将海鸥贴在老人的遗像周围,连缀成一幅飞翔的鸥群。遗像、鸥群、音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诉说,相信会将师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将教学推向高潮。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十二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浅显易懂,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根据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因此,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上。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整体感知全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准备突破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星、雪”两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捉什么地方的害虫的常识,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字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选择一种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自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等。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还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学习生字、感悟语言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版块:

1、谈生活激兴趣

课一开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农村吗?”“那你知道农民伯伯在地里、田里都种着些什么呀?”“棉花有什么用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为切入点,这样不但在语文课中溶入了常识知识,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2、细细读,品滋味

在教学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样子;另一幅是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她裂开嘴笑了。然后以“看了这两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引出第二版块内容的学习----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两段内容的学习,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内容上。在这里,我进行了变序教学,因为觉得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刚好相反,在这里一起拿出来通过对比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3、听故事明概况

我以:“棉花姑娘刚才不是愁眉苦脸的吗?现在怎么又那么高兴了?那棉花姑娘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小朋友们想听棉花姑娘治病的故事吗?”为过渡,然后教师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边播放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通过“你听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檐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不但较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2,还培养了学生仔细听的习惯,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听故事要听清要点这一听的技巧。

然后又以“这个故事还藏在我们的书里,小朋友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进入“做游戏,学生字”这一环节。[课件:4、做游戏、学生字]学习生字我主要采用自学法,因为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具有识字的能力,如果教师再手把手地教每个字,那不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吗?在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效果时,我把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读课文及学写“星、雪”两个绳子都溶入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和棉花姑娘交朋友中,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习方法,不但能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学、爱学,同时学得也扎实。

四、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棉花姑娘》一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它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展现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十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特点。

4.教具准备

小壁虎剪图、课文录音、课文幻灯片4框、c a i课件、鱼模型。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

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小壁虎剪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2.看幻灯,听录音故事,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

3.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提出两个要求:(1)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能避免单纯地、盲目地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后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认真的程度。

(二)先扶后放,逐层精读。

1.寻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寻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挣,难看)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放c a i课件,屏幕中显示出: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难过的语气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强调?“多难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样借”重点分析,由于抓学法来学习,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习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通过读与说,学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这时教师扣住“摇”字问:小鱼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学生回答是

因为小鱼摇着尾巴)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势演示“摇”的动作,教师进一步问: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怎么要写爬呀爬?(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爬的路程长,这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b.学习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学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学生分组读对话。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这么说:“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这么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这样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词句,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礼貌,称小鱼为“组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吗”不是命令,而是征询,小鱼也不是蛮不讲理,她也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并适时指导学生做到与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

情,较好地收到教育、教学效果,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c.出示句式: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拨水”是什么意思?演示鱼模型,理解“拨水”意思。

总结学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这样的总结,既对小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a.教师出示句式引读本节,帮助学生理顺序。

b.指导朗读。

c.讨论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于。

(3)放手自学第五自然段。

a.让学生自出读这个自然段,根据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

b.讨论:燕子为什么都能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三、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学,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气氛中,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借助“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问: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进行归纳推理。由个别现象,总结出一般结论——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壁虎尾

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重放c a i课件:一条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

(会被蛇吃掉)从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这部分的教学是一种演绎推理,由一般结论推断、研究出个别现象,至此突破了难点。

这种由事物的个别现象,总结出事物一般规律,再由一般基本规律去解释事物个别现象,即“个别——一般。——个别”,完成好两次推理,给学生渗透一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可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同步发展的目的。

4.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扣住“傻”字问:“同学们,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有的说:“小壁虎肯定傻嘛,连自己长出一条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说:“小壁虎不傻,因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时候,他知道挣断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时候多有礼貌,根据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称呼。第三,‘傻孩子’是妈妈对它的呢称。”

(2)学习了26课,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ca i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鸟、狗四种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

获得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略)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十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qing,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小学语文说课稿部编版篇十五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