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14篇)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8:06:28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14篇)
时间:2023-03-21 08:06:28     小编:储心悦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考语文复习篇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高考语文复习篇二

有的同学认为,语文能力是长期积累感悟所形成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提高。在他们的眼里,语文简直就是芝麻,其他容易抓分的科目就是西瓜。与其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升幅度不大的语文,不如把时间与精力分配给容易得高分的其他学科。因而很多同学要么只是跟随老师安排复习,以保证不至于淡忘就行:要么就干脆放弃语文复习,连语文课上也在做其他练习,遑论课外花时间学习语文。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特点和语文考试命题特点不了解的片面观点,也是不明白学习心理特点和课程平衡造成的结果。语文能力固然是经过长期积累、感悟形成的,但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还是可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再者。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合作,在较长时期内如果其中一边大脑半球处于休息抑制状态,就不利于全面激发智力发挥,即使全身心投入到能够抓分的科目学习之中,这些科目所得到的分数,也未必能够弥补因放弃语文复习而丢失的分数。

高三各个科目的复习,应根据本人的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做合理的安排,做到突出优势科目,提升弱势科目。使各科均衡发展。无论以往功底如何,绝不能放弃语文复习。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前,同学们一定要花时间充分了解自身语文学习和语文功底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才不至于盲目跟随老师的复习计划转。了解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和语文功底现状,就是了解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状况。了解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一是通过向了解自己的语文老师咨询,二是分析以往自己语文考试试卷的答题状况,三是分析自身记忆力的强弱、思维能力的强弱。从语文试卷答题情况,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因为一般来说,某个知识点错误率越高,越说明该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自己的语文复习计划,就是针对自己个人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入高三,语文复习的使命并非是要推倒重来、重新建构,而是要在原有语文知识基础上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熟练牢固掌握知识,准确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因此,个人复习计划非常重要。只有针对自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才能避免因全面出击而分散精力。

加强复习的计划性,也是基于把握复习的主动权而考虑的。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考虑,主动出击的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盲目跟从的学习,往往使自身的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

一方面,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茫然无措,希望有人给予他们点石成金的指头;而另一方面,学生面对老师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讲解又萎靡不振,希望赶快逃离这寡味的课堂。好像老师的讲解、安排的训练似曾相识、于己无益,而实际答起试卷来,却又是处处似是而非,无从下手。与其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不如自己翻看复习资料来得实惠,于是大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你讲你的课,我看我的书”,出现了“宁信书,不信师”的现象。这固然与老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关,但作为高三学生,仍然仅凭个人兴趣喜好听课,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面临的高考严峻形势调整自己的听课习惯,这将会制约语文应试能力的提升,与自己希望考上理想大学的初衷是相矛盾的。一般来说,老师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教材和教法,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和答题的一般技巧,听老师的课、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训练,效果总比自己单干要强得多。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课堂上不可能像理科课堂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种语文考试试卷命题看似与课本、课堂没有多少联系,但试卷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要求都来自课本,来自课堂,来自平常的训练。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预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复习效率,才会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相信老师而不盲从,主攻复习资料而不唯书本,听课的同时基本按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完成训练任务,听课与针对本人知识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相结合,语文成绩必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考前语文复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再现、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知识体系,达到熟练程度,在考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按要求答题;二是通过阅读、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迁移,提高语文考试中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感悟力、理解力、表达能力:三是通过平常的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提高审题、组材、谋篇立意、表情达意的能力,写出较高水准的考场作文。很多同学明白语文复习的重要性,但是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大量时间精力投放到机械记忆一般知识上面,导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还是未能形成语文知识体系,语文能力也未能有明显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以往形成的机械记忆习惯使然,二是不理解思维在语文复习中的优势地位。思维是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桥梁。如果说语文知识是一粒粒的珍珠,那么思维就是贯穿语文知识的丝线。人的思维活动具有目的性、概括性、间接性、能动性的特点。把握这些思维的特点,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综合抽象,从中寻找出规律;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去解析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些同学很重视考试的分数,分数高就情绪激动甚至忘乎所以,以为下个阶段可以放松复习了:分数低就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难以学好语文。考前固然要重视分数,因为分数毕竟是一把标尺。标志着阶段复习中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但我们应该明白,一般考试,除知识点单元测验外,基本上都是综合试卷,而且由于每次的命题人不同、要求不一、试卷难易度各异,考试的分数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语文能力。每次考试,既是对前阶段复习的检验,又是对下阶段复习的指导。如果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语文答卷,就能够从中了解语文复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训练程度以及答卷时的心理状态、答题技巧,并据此制订针对性的弥补措施,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每次考完之后。不仅要认真听取老师对全班同学答卷情况的分析,从中学习分析答卷的方法,还要借鉴高分同学的答卷,分析与高分同学答卷中存在的差异,向他们学习答题的技巧。

以上高三语文复习中存在的误区,实质上是不重视“思”造成的。“学而不思则罔”,紧张繁忙的高考语文复习。始终贯穿一个“思”字,用智慧统帅语文复习,用智慧追求高效,那么,语文复习存在的误区就可以成为亮点,语文能力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也必将相应得到提升。

第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备考环节中最主要的一环。之所以这样讲,理由有二。其一,这是最全面的、最完整的一环。在这一时间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涉及所有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此后,再无这样全面应对的过程了。其二,这是最深入、最系统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会较为深入地探触到各个知识点、能力点,而且还会关注到它们之间彼此的内在关联,建立彼此关联的网络。同学们依据以上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当结合自我实际,合理有效安排好“过程”。同时还可以请相关老师看看,提出修改意见,力求让此过程契合自我实际和班级整体安排的实际。这一阶段,用时最长,从整体的状况上,安排好个人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计划制定好,一定要付出实际行动,充分利用每一秒钟意味着生命的延长。不要再在忙乱中苦恼,有计划地安排生活。一定要相信自己,最大化做到合理计划、充分复习、突出重点。人生本就有限,而又有太多太多的时光在苦恼、迷茫与毫无节制的享受中荒废。人是善变的,而白纸黑字却永远不变,违反了规划,只会助长自己的惰性,使人深深的陷入后悔与自责。在茫茫大海中,人常会迷失方向。不如出海前就带好海图和罗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撞上暗礁。人性本不爱吃苦,只好给他鞭策与激励,使人生不断前进;人性本爱享乐,那就在辛勤耕耘后使他感到先苦后甜的无限乐趣并周而复始,进一步发现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快乐,学习过程带来的探求研究之乐趣。一切提前计划好,不会慌乱,不会紧张,留下的只有从容不迫与必胜的信心。

整体的规划做好了,局部细节才能跟得上。每一天的学习安排看似是独立的,又能保持与整体步骤的和谐一致。保证了过程,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天天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干什么才最有效,这样,复习备考虽说是艰苦的,但心底却总能漾起快乐。

在处理“过程”问题时,还要注意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首先,课下,自己要通过努力,将“龙”备好画好;期待课堂,在课上得到老师充分的帮助,点亮龙“睛”,这样,“龙”必会破壁飞出,整个复习就会“活”起来。其次,还有可能需要依据老师点出的“睛”,去修改完善自己准备的“龙”。龙爪威猛,龙身腾跃,再配有灼灼双睛,“龙”也自会飞腾而去。

①将基础知识(语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安排时,既要注意专题性,又要注意分散性。

②基础知识中许多能力点的落实需要记忆,但不能盲目记忆,只靠工夫。如“惹是生非”中“是”字经常被误写为“事”,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是”与“非”的关联,“是非”在词中是指矛盾,争端。再如“寒暄”中的“暄”经常被误写为“喧”,仔细推究就会发现“寒”与“暄”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字,是指寒和暖,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误写误用了。

③对于病句,要着重注意用足例句。对精选出来的例句要坚持“辨(感性)一析(理性)一改(操作)”三步走战略:辨就是能从结构性和语义性两个层面辨别正误;析就是能分析错例属于六种病句中的哪一类;改就是能将错例修改正确,这一点虽然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但它非常有助于我们在正误的比照中加深对各种病句类型的理解。通过三步走战略,精耕细作,务求辨得准、析得清、改得正,从而真正做到精选精练,以一当十。只有这样,才能跳出题海战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实效。

④写作的改善,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在字词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进一步了解词语意蕴,增强对词语的敏感力。如“水光潋滟”可以想象为描摹的是这样的一幅图景:最是那一片烟雨朦胧,轻轻荡漾在湖水中央,浅浅的暖暖的阳光温柔的抚摸着一切,轻掬一捧清湜,看阳光跳跃在手心,反着美丽光芒……

高考语文复习篇三

抓好“两纲一题”。两纲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和《山东卷考试说明》,一题就是“高考试题”。《课标》是制定语文教材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标本,教材只是例子而已,现在的教材比较多了,研究语文教学和高考,首先要解读好《课标》。《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标本,命题的思路、依据均来源于此。高考试题是高考的样本,是最具权威性和引领性的试题。这些都要在复习过程中细细地研究。

2.以考点为复习目标,将教材、学案、练习题和考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要大胆取舍,突出并突破重点、热点、难点等教学问题。

3.夯实基础与思维训练、层级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要知能并进,克服重知识轻视能力或轻知识重能力的倾向。

4. 考情和学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练习、测验、调查,找出学生学习知识的错点、弱点、易混点、缺漏点对症下药。

5.合理分配、调度复习时间的原则,既舍得投入,又吝惜点滴;科学调度,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

6.抓落实的原则。将落实进行到底,说了就做,做就要认真地做到底。

高考语文复习篇四

学案略语

仿写是高考语言表达部分中的传统题型,因富于联想、文学味浓厚而为命题者和考生所喜爱。对于这种题型,二轮复习的关键是练,在练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以便在临场中真正达到仿写的形神兼备。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仿照下面的例句,仍以“记忆”为话题,另写两句话,使其与给出的例句构成排比句,要求与例句意思衔接紧密。

记忆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使人的精神压抑、迷惘,又可以使人的思想情绪振奋、解放。

答:xxx

答案(示例)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境苍白、忧伤,又可以使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记忆没有标价,它却既可以使人的灵魂贬值、彷徨,又可以使人的生命意义彰显、升华。

2、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悲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成功,就像季节没有永远的春天,总会春去秋来。乐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失败,就像天空没有永远的阴霾,总会云开雾散。

答:xxx

答案(示例一)悲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辉煌,就像世间没有永远的阳光,总会云遮雾蔽。乐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坎坷,就像大海没有永远的恶浪,总会风平浪静。

(示例二)悲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掌声,就像花园没有永远的鲜花,总会花开花落。乐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磨难,就像天空没有永远的暴雨,总会雨过天晴。

3、仿照下面的例句,选择合适的对象,写一段话,要求语境相符,字数大致相等,句式基本一致。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答:xxx

答案(示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跃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4、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4分)★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画家,①xxx;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②xxx。

问题反思

仿写仿写,一“仿”二“写”。在平时做题过程中,你对这两个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的?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见“自我诊断”4 (4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蟮梅窒殖∈х执鸢甘х制饰

1分该答案第①句引用的是描写夏天的诗句,该处应该用描写春天的诗句及内容;第②句引用诗句正确,得1分,但“她用明快的语言写出了冬的肃杀”未能与“摄影家”照应,且感情基调与整个语段不协调。

2分该答案第①句正确,得2分;第②句引用诗句与整个语段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不吻合。

3分该答案第②句完全正确,得2分;第①句引用诗句正确,但“她用朦胧的笔调写出了”没有做到与“画家”一词的照应,故扣掉1分。

解读现场

满分答案

蟮梅窒殖÷分答案满分赏析

满分

4、分该答案从整个语段出发,抓住了“一年四季”的特点仿写;在细部上,引用诗句与季节一致,与感情基调谐和,更与前面的喻体照应,写出了语文与一年四季的密切关系。

完善你的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到诗意寒冬的美好(每句2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仿写题在仿写时除要认真仔细审题,所写句子在句式、修辞、内容等方面与所给例句一致外,还要注意下面答题技巧:

1、用相似、相关联想打开思路,先粗后细完善思路。

要抓住例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尤其是描述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相关或相对联想,如例句给的对象是“小草”,可联想到“小溪”,由“小草”的默默无闻联想到“小溪”的普通平凡等。在确定好要仿写的对象后,可先粗后细地仿写,先搭架子,再填材料,先句子主干,后局部枝叶,别求一步到位,而应逐步打磨。

边练边悟

1、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组句子。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雪,飘舞,旋转,坠落,聚积,不断强化自我,扩展自我,只要有适宜的低温,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凝结出原驰蜡象的壮景。

答:xxx

答案(示例)火,闪烁,跳跃,摇曳,游移,不断模拟自我,再现自我,只要有足够的氧气,在任何时空中都能爆裂出辐射状的光芒。

竹,笔直,挺拔,高尚,坚韧,不断磨砺自我,锻炼自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在任何时候都能爆发出冲天而上的气势。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连贯,与前句构成排比。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xxxxxx;xxxxxx。

答案(示例)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

2、巧用换词法。

仿写是模仿,不是创造,可以根据具体题目的特定要求变换词语以达到仿写目的。试以20xx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7题仿写为例,看如何使用换词法。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先抄出不变的成分,把需要变换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第一句:xxx于(在)xxx,意在教导我们:学会xxx。

第二句:xxx于(在)xxx,意在提醒我们:不要xxx。

然后在横线上换成与原句不一样的词语即可。当然,要通过审例句,明白要换成什么样的词语。

答案(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示例二)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

边练边悟

3、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出三个句子。

祥林嫂,你的门槛,如绳索,索住生命的咽喉;

苏轼,您的文赋,如春风,风化内心的块垒;

鲁迅,您的杂文,如投枪,投向罪恶的心脏。

答:xxx

答案(示例)别里科夫,你的思想,如套子,套住小城的活力;

杜甫,您的诗歌,如教义,教导悲悯的可贵;

徐志摩,您的康桥,如梦幻,幻化心底的灵光。

4、仿照下面的诗歌,为这首诗歌再续写一节。

墨香

你香醇如酒

我沉醉不归

屈原的傲

文天祥的骨

都在你的浓郁香味中气贯长虹

答:xxx

答案(示例)你潇洒如诗

我深情吟诵

苏轼的豪

辛弃疾的放

都在你的激越韵律中穿越时空

高考语文复习篇五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2步,分析题干

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

第3步,对应验证

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理解。

【高考真题】

(20xx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a [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a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识回顾:

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

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高考语文复习篇六

1.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

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从而也就扼住了语文高考的命门。让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从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措施:

①抓好课外阅读,继续读书文化节活动,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上好阅读课,拓宽学生眼界,提升思想高度。

②落实课内阅读,通过专题训练,掌握做题技巧,规范答题步骤,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

措施:①两周一次大作文,第一周写作,第二周升格,可以整体升格,也可针对某个点升格。

②每周两次新闻短评,跨界阅读,跨界写作,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③每月一篇读书感悟,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增加思想厚度。

1.前期(9月):继续复习课本文言文(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统梳理教材,落实背诵默写,掌握文言实词推断、文言虚词应用、文言断句、文言文翻译等考点。

2.后期(10月——1月底):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命题方向,按专题复习高考考点。(具体见附表)

1.明线:上面两个阶段提到的内容。依托课本和《创新设计》,根据高考命题方向,设计导学案。

2.暗线:基础、默写、素材积累。

①基础:基础知识重在平时积累。字音、字形、词语利用早自习背诵《厚积薄发》《创新设计》上的相关知识;病句、标点通过专题讲解与训练,形成知识网络;通过老师们自己精心编制的“天天语文”,每天对所积累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检测。

②默写:将考纲规定的必背篇目印制给学生,每天早自习背诵并当堂检测。

③素材积累:首先,上好阅读课,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读一本书,学生要深入了解作者并能将之转化成论据,写一篇读后感并能积累几个好句子。其次,看《新闻周刊》,写好新闻短评。再次,早读时间,教师投放好句、好段,学生朗读背诵,并能化为己用。

1.文言文复习课

2.专题复习课

3.习题、试卷讲评课

4.作文指导课

5.阅读课:阅读方法指导课、优秀书籍推荐课、作品赏析课、阅读成果展示课等。

1.早读:定时定量定内容,先背诵,再检测,变慵懒散为紧勤聚,提高早读课堂效率。

2.课堂:少讲精讲,以生为本,适当点拨,提升能力。

3.自习:作业适量,检查跟上。

4.周末:精心设计测验题,有针对性,有计划性。

5.假期:精选练习题,有目的地训练提升;推进阅读计划,读写结合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篇七

1、理清知识系统。

这有利于同学们明确复习的目标,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并在答题时更好的寻找解题依据。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和文言文知识系统等。而小系统就是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第一轮复习时要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

2、要注重利用教材。

因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中的主干就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像一些文言文、诗歌、文学常识等就是完全考察教材中的内容。而对教材加以熟悉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调整心态。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就要求学生要调整好学习的心态,不能因为短期内成绩没有提高而放弃。只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学习时多加些细心和耐心,成绩的提高就会指日可待。

4、语文考试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古代诗文、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个考点。

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做专项训练,这种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更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进行整合练习,这样做会事半功倍。

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是什么

高三语文的复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积累则是高三语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高三语文的阅读,作文等等,都和平时的积累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高三语文中积累的重要性,以及高三语文的复习方法。

语文考试范围极广,不可能一蹴而就。同学们一定要科学安排,做到点滴积累,分散复习。应该把考试内容分散到每一天中。比如背诵诗词名句,利用零碎时间。像晨读、餐前餐后、睡前等。另外,建议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作文素材积累本,一个是基础知识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高考语文复习篇八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都会出现一些背诵题目,而这些题目基本上是白白送分的题目,考生需要在考试前对大量的课文以及古文这种背诵。由于顾文已经要古诗的数量比较多,高考涉及到的背诵题目,不单纯考查高中时期学习到的古诗,也会出现初中时期学习到的一些故事,需要这些考生长时间地进行背诵。

高三考生要想在高考语文方面获得一些突破,就需要掌握高三语文复习的方法。在考试之前,每天都需要背诵一些经常会考查的课文。这些高三学生每天也需要背诵一些古文,文言文。除了对这些古文熟练的记忆之外,也能够应用到自己今后的写作中。

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

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的作用。

作文占了语文试卷相当的比重,如何才能在作文时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特色?复习冲刺阶段,大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几个方面的训练:

(1)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常用的一种作文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有过的好的构思等所熟悉的内容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大家要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能把一些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做好迎考的准备。

(4)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作文题目放开的时候,考生尤其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

高考语文的特点是“直接”与课内知识相关的部分较少。但很多同学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课内”,在复习中对于课内知识不够重视。但实际上,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非课文”的形式考察出来。因此,课内知识的归纳和落实也是复习的要点所在。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将曾经松散学习的课内知识点纳入到考试试卷的体系之内,落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例如,课内文言文字词往往会在文言文阅读题中改头换面,用课外文章的例句来考课内知识;再比如,课内诗词鉴赏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张孝祥唤醒你对辛弃疾的记忆)。实际上,高考语文对我们的要求,无非是“学以致用”四个字而已。

除了单纯的课内复习外,同学们也不能忘记必要的课外拓展。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能纳入“语文”这个学科的范畴的。在狭义的“学习”之余,大家也必须拨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书籍或文章的阅读。否则,单凭课内复习部分,是无法应付高考语文阅读延伸题和作文考察的要求的。

阅读的对象可以是时政类的报刊杂志,也可以是一些职业写作人的专栏文字。对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应当主要以训练现代文阅读能力为主,去捕捉作者思路、写作手法,尝试理解其立意;对于时事新闻等消息性的文字,则要本着启发思考、引发议论和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去进行,这样,在作文中才有“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余地和充实的内容储备。

高考语文复习篇九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如 “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 “hàng”,而一般情况下读“x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如“迫”字有两个读音 “pò”和“pǎi”,只有在“迫击炮”这个词中时,“迫”才读“pǎi”,其余的都读“pò”。因此考生只要记住“迫”在“迫击炮”中读“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词语中的读音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如“处”,读“chǔ”时多为动词,读“chù”时多为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变不惊”、“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5.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主要是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所以,考生最好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

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词语中的加点字都读“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词语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待形声字,一方面我们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例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中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例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声旁相同。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反复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区别形似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注意词语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比如“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五个词语中的“缜、滇、嗔、填、慎”,从词形上看区别不是很大,但是读音差别不小,分别读作“zhěn、diān、chēn、tián、shèn”。在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或解读高考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形似字进行联想积累,〖jp+2〗举一反三,可以采用整体比较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自己结合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辩证记忆。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如“惩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正确使用实词,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句中包括的各种情境因素,做到“词不离句”。在每一道题中都应考虑这个因素,绝不能忽视。

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

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总结:以上就是“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计划”的全部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学过的知识,小编祝愿同学们在努力的复习后取得优秀的成绩!

高考语文复习篇十

(一)词类活用

1.名次作状语

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

夜缒而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

头发上指 持剑盾步走

常以身翼蔽沛公

2.名词作动词

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与郑人盟 函梁君臣之首

皆白衣冠以送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动词, 动词(介)+形容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

其人居远未来

刑人如恐不胜 (用尽酷刑)

素善留侯张良

4.形容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供其乏困

此其志不在小 沛公今事有急

5.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6.使动用法

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

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拔剑撞而破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7.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8.被动用法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通假字

1. 失其所与,不知。 2. 秦伯说,与郑人盟。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 无能为也已

5.秦王必说见臣 6. 日以尽矣

7.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8.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9. 图穷而匕首见 10. 秦王还柱而走

11.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2. 秦武阳奉地图匣

13.距关,毋内诸侯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5.张良出,要项伯 16.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8.令将军与臣有郤

19.因击沛公于坐 20. 皆为龙虎,成五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三)古今异义词

行李之往来

2. 舍郑以为东道主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5. 持千金之资币物

6.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 诸郎中执兵

9.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0. 断其左股

11. 约为婚姻

12. 所以遣将守关者

1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14. 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

15.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1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高考语文复习篇十一

1、了解扩展语句的常见形式。

2、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具体方法和注意点。

教学重点:语句扩展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训练

一、考点阐述:

扩展语句是要求考生在提供的原句(包括词)的基础上,在不删减字词,不变动词序,不改变原句句型(有要求的除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原句修饰成分和增加分句,使简单结构复杂化,单纯语意更加具体、详尽、丰富的一种造句形式。

扩展语句题型的命题特点:

1、着眼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

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3、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5、答案丰富多彩,有较大的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扩展语句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能力:

(1)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2)对文句含意的理解能力

(3)联想想像的创新能力

(4)语言文字应用表达能力

扩展语句的要求:

①保持本义

②合乎情境

③紧扣重点

④表意清晰

二、常见的几种题型

1、串词设境型

示例: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50个字左右)

2、话题阐发型

示例:请将“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扩展为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不少于50字。

3、诗词素描型

示例:(20xx湖北卷)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4、续写扩展型

示例:根据所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____________

三、高考回放

1、(20xx天津卷)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4分)

给力雷人粉丝妙趣横生山重水复美不胜收怡然自得

现场答案展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算有挫折,也要怡然自得地生活。你会发现,在你身后有美不胜收的风景,生活会更加给力。

得失分分析:

①内容表述完整。富有哲理,且选用词语的个数符合要求。得2分。

②“怡然自得”的运用不恰当,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坦然豁达,而“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且字数超过要求。失2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做串词设境型扩展语句题,不但要用上所要求的词语,还要注意每一个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所设定的语境,能否与其他词语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本答案设定的语意含有哲理,但“怡然自得”与所要表达的思想不一致,因此失分。

满分答案:聆听导游妙趣横生的讲解,观赏美不胜收的桂林山水,领略“山重水复”的境界,令人好不怡然自得。

我来阅卷和点评

现场答案展示:游客们欣赏着美不胜收的风景,吟诵着妙趣横生的文章。那文章时而给力,时而雷人,让人听了真是不亦乐乎!

2、(20xx四川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以内)(4分)

现场答案展示:南山静静地站在那里,深绿色的森林使它显得如此的肃穆。一阵阵的水雾从林中升起,偶尔

有几声猿鸣传来,带着些许悲凉……

得失分分析:

①本答案抓住了扩写的重点,紧扣“南山”之景展开想象,描写生动形象。得2分。

②忽视了题干所要求表达的“诗人的‘悠然’之情”,所扩展语段给人以凄凉之感,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合,即想象不够合理。失2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做诗词素描型扩展语句题,审题时不仅要注意扩展重点、字数要求等,还要注意扩展的语句必须符合整首诗的意蕴,还原到原诗中,要合乎情理。

满分答案:南山苍茫绵延,直到天边。山之巅,几缕如丝带般轻柔的白云飘荡着,给山增添了几许灵动与绰约。山腰上,一片苍翠中隐约透出了几点秋叶的暗红。山脚下,田园里劳作了一天的农人正沿着秋草满径的小道荷锄归来

3、(20xx浙江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现场答案得失分评析

①能将题目提供的词语连缀

成句,得1分

②该答案侧重论述,且忽略

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失3分

实际得分:1分

增分提示:

答题时注意审明题目的限制条件,依据要求进行扩展,确定好扩展中心,围绕中心进行合理想象,借助修辞手法加以生动描写,运用规定的词语时要合理、恰当,不能露出拼凑的痕迹。

规范答案:时序刚刚进入初冬,老天便迫不及待地显示出它的神威。一阵疾风骤雨,片片凋零的银杏树叶如同翻飞的金色蝴蝶,簌簌落下。

四、方法归纳:

(一)、明确方向,抓好“两审”

1、审显性要求

做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关于扩展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要求,如扩展的重点、字数、表达方式或修辞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要求必须在扩展的语句或语段中体现出来。

例如: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这个冬天,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③不少于80字。

2、审隐性限制

审读题干,不仅要注意显性的要求,还要分析扩展的原句(词语),清楚其扩展内容重点、语体色彩以及情感色彩等因素,明确这些隐含在题干中的限制要求。

例如:请根据下面小令中的画线句扩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掌握方法,找到思路

1、添加成分,修饰限制

扩展单纯关系的句子可以采用补充附加成分的办法。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与支配的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句子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就要发挥附加成分的作用。

例如:扩展下面的语句,要求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2、合理联想,描写渲染

有些语句只补充附加成分,不能满足具体生动的要求,特别是串词设境型扩展语句,这就需要以原句(词语)为基础展开合理的联想,并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加以描摹渲染。

例如:利用下面三个短语,运用描写手法将其扩展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语段,给人以美的享受。

远远的瀑布走近

3、围绕中心,阐发议论

对于给出话题或中心句的扩展语句题,可以根据要求找出中心句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法、举例论证法、正反论证法)等进行阐发,使中心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例如: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4、多种手法,增加意蕴

扩展语句时要达到具体、丰富、有意蕴的要求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调动多种表现手法(衬托、渲染等)或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以期实现增强表达效果、增加意蕴的目的。

例如:运用多种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使之更有意蕴。

她笑了。

三、检查验证,弥补完善

重新审读所扩展的语句或语段,首先排查能否做到语句通顺,语意畅达;然后对照题干,验证要求是否一一落实到位。

如下面的两个例子是20xx年湖北卷扩展语句题(具体题干见[常见的几种题型]题型3)的考生答案:

例1洗完衣服的少女们在明亮的月光下,穿过竹林,笑着,打闹着。

例2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拿着水桶,从密密的竹林间走出来,笑着打闹着归来。

上述语句比原诗句内容要丰富一些,但例1没有扣住关键词“归”,例2虽扣住了关键词,但同例1一样语言欠生动,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缺少意境美,所以要扣分。由此可见,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检查验证,查缺补漏。

做题口诀:明重点,辨情景;加枝叶,懂渲染;发议论,用修辞;善表达,重回顾。

五、跟踪练习

1、以下面给出的句子开头,分别以“玻璃”、“枷锁”为中心写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字。

(1)让鱼不能畅游的是透明的玻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人难以自由的是无形的枷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中毕业在即,同窗三年的学友常用“赠言”表达彼此的情感。请选择下列一种“情境”写一条赠言。要求:表达要含蓄,不少于30字,不得出现校名、人名。

(1)给曾在你困难时真诚帮助过你的同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曾被你无意伤害过而你一直心怀内疚的同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创造”或以“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必须用比喻句和排比句。(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要求:

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

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解

③不超过100字。

据报道,很多明星代言的产品都有问题,而明星往往都以只负责代言而没有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为理由推卸责任。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写一个场景。要求:

①想象合理;

②语言生动;

③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揣摩下面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把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扩展文字不超过60字。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烟火”和“烛火”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不超过5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扩展下句,要求用三个比喻句描写出“秋叶”的情状,字数50字以内。(5分)

山谷中,溪流边,满眼是缤纷的秋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一秒钟”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个字。(5分)

面对高三同学:短暂 变化 惊人面对小学生:多久 短 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复习篇十二

阅读题的答案都在试卷中,对文本的阅读要精磨研细,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在微观上细致思索。一般来说,对文本的阅读实行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精读文本,把握中心;第二步,粗读文本,理清结构;第三步,比对选项,认真分析。

阅读要有整体意识。阅读的过程中随手勾画要点与各段的中心句,读完文章一定要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中心?各段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有很多同学在日常做题中没能读懂文本,有的甚至就直接抛开了文本,盲目做题。尤其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有的选项在文中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点,只有读懂了文章才能准确作答。对于文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意识,不要盲人摸象,只见一叶,不见森林。

审题要有要点意识。选项中要求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必须看清,一边读题一边勾画要点,才不致遗漏要点,准确作答。主观题要认真读懂题意,确定是作用类还是意蕴类?赏析还是含意?概括还是分析?要求把握情感还是归纳概括?明确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准确作答。

主观题答题要有精准意识。审清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分条陈述,要言不烦。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啰啰嗦嗦写了一大通,却都不在要点上。建议考生在答题之前先在草稿纸上理清答题思路,避免盲目作答。

客观题作答要有精细意识。对每一个选项要放回原文,句联系段,段联系层,层联系文章整体,既要考虑字词表述上的差别,也要考虑在整体上的作用。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日常的学习习惯。这一切细致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仅仅在高考时自我提醒就能做到的。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那么,如果你在这些做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现在开始,向优秀看齐。

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建议多做全国卷高考真题,从做题中领悟命题思想与思维方法。

在全民创新的大形势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新、活、实、思”的特点。考题更关注现实,紧跟时代发展,不落窠臼,真正考察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对逻辑思维、思辨能力(批判力)的考察,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不盲从,不跟风,全面认识,辨证分析。

首先,积累新鲜素材让你在作文中有话可说。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走出以往试题的套路,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命题的新趋势,要求一事一议,有自己的思考,注重展现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备考关键时刻,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素材积累,关注时事热点,体现时代特点。

其次,优秀作文的引领给你明确的写作标杆。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认真分析考场优秀作文,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自己的弱点与对方的优点,取其长,补己短,写作中注意向最优化看齐。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每周背诵一篇范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背诵的优秀作文多了,自然会在写作方面向最优化靠拢。

第三,明确高考作文阅卷特点,打造作文亮点。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有人总结了高考阅卷的“三眼淘汰法”:第一眼看整体,如书写、段落布局等,这是你的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二眼看审题,体现观点的标题、言简意丰又文采斐然的开头和韵味无穷的结尾就尤为重要;第三眼看选材,材料运用得丰富得当与新颖也往往成为闪光点所在。

每周坚持写一篇限时作文,并进行作文升格方面的修改,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要将认真书写当作习惯,段落尽可能在6段至8段为宜,尽量不要段落太长。

总之,语文的学习要精耕细作,对语文考题也要精研细磨。备考阶段更要关注细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将会使你的语文成绩获得优势突破。

高考语文复习篇十三

在开学前,确定整个复习的大框架,每个月的25号又细化下个月的复习内容。每周二晚讨论下周授课内容。具体安排见附表。

1、及早思考,明确到人。在开学初就明确了各个专题的具体责任人,要求责任人及早思考,深思熟虑,形成草稿。

2、具体智慧,完善学案。在授课前一周,将草稿发到每个教师手中,每个教师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案。

3、统一行动,重视个体。在周二备课组会议上,所有教师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最终讨论确定正式学案。但由于文科与理科学生实际不尽相同,不同班级之间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还特别重视个体差异,要求所有教师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4、学案确定后,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做好预习。

5、学案一般包括典型例题、知识讲解、课堂巩固练习、课后巩固练习四部分。课后巩固练习主要是针对知识讲解的内容来命题。

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措施。

我校学生底子薄弱,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对此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第一轮复习起点不能高,容量不能过大。与其在高空作业,不如踏踏实实地给学生一些东西。因此我们采取了“超低空、地毯式、拉网式”的复习策略,把知识全面的给学生,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实实在在的。

说实话,我们的学生学习自觉性是不高的,而且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复习中抓一个“实”字。要求“实效”,就必须实在的工作,早读、课堂、自修处处到位,构建立体式的复习体制,让学生时刻感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当然实在的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求的高效,因此我们先行实基础,再点播方法,最后才提高能力,层层推进。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并不可怕,高考并不可怕。

(

高考语文复习篇十四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 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 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 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2.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xx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

b.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 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d. 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

b. 周有光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和禽兽、文明和野蛮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强调语文现代化的重要性。

c. 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d. 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e. 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簿,官名。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 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 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 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淑少时有风度。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 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 袁淑敢于进谏。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 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虞 美 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 “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 “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 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 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四、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__________ ,__________ ,”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词人苏轼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描绘出野花幽香、树木繁茂的山间春夏景象。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容人、容言、容事之雅量,能够犯而不校并时常反省自己,才会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②有着独特魅力的“妈祖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重要“纽带”,能为两岸政治、经济交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每到换季时节,气温反复不定,免疫能力较差的小孩子就容易生病,头疼、咳嗽、发烧等会接踵而至,让父母防不胜防。

④20xx新年伊始,《芝麻服务协议》被爆出默认勾选同意项而遭到媒体的口诛笔伐。对此,其管理公司很快做出回应,承认错误。

⑤勇士队的主教练科尔是一位战术大师,擅长排兵布阵的他能够因人成事,很会挖掘球员的潜力,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

⑥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患者的病情逐渐趋于平稳,这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接力赛终于以战胜死神的方式落下帷幕。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彼得·辛格的新作《如何看待全球化》是以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专题演讲为基础,认真听取听众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成的。

b. 今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把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

c. 世界对20xx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格外关注,这既源于中国为其他经济体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在于中国自身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d. 近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到20xx年将深圳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为聊表寸心,喜出望外的失主向王大亮赠送了“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

b. 李叔是个热心人,有求必应,他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有事到府上找我”。

c. 面对别人的不情之请,庞教授有时会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如人所愿,以此谢绝。

d. 赵老师和王老师是一对夫唱妇随的伉俪,在生活和工作上两人可谓珠联璧合。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快餐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产物。信息太多,导致①_______________。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人们更喜欢“被告知”结论。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直接说结论”,②___________。读文时,如果不能反复思考、咀嚼的话,久而久之,读者便丧失了思考的乐趣,甚至持久发展的潜力。简言之,虽然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是,③_________________,毕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与探索。

七、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