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15篇)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0 21:23:03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15篇)
时间:2023-03-20 21:23:03     小编:zx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一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中无所畏惧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学开始,我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自渎自悟歌词,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

课前引导组织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抗美援朝时期发生的故事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开始,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播放歌曲《英雄赞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朗读体验。课文语句感染力强,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上。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歌词,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加深理解。然后,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要多样。不做过多的指导、分析、讲解。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

改进的地方:本课的教学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那样效果会更好。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二

《英雄赞歌》教学反思

【1】《英雄赞歌》是一首歌词。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饱满,很有气势。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中无所畏惧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学开始,我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自渎自悟歌词,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

【2】英雄赞歌》是一首歌词。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饱满,很有气势。成功的地方: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中无所畏惧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学开始,我组织学...

《英雄赞歌》是一首歌词。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饱满,很有气势。

成功的地方: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中无所畏惧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学开始,我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自渎自悟歌词,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

课前引导组织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抗美援朝时期发生的故事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开始,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播放歌曲《英雄赞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朗读体验。课文语句感染力强,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上。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歌词,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加深理解。然后,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要多样。不做过多的指导、分析、讲解。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

改进的地方:

本课的教学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那样效果会更好。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三

英雄赞歌诗歌

鲜花象灿烂的火把燃烧在眼前……

五星红旗象熊熊的烈焰映红了苍穹……

面对庄严的墓碑我们心如潮涌

面对先烈的英灵我们热泪盈眶……

耳边,仿佛还震荡着激烈的枪炮声

眼前,好像还弥漫着战斗的.浓浓硝烟……

永远不会忘记 身先士卒,革命志士逞英豪

永远不会忘记 力战顽敌,一片丹心照乾坤

一个声音高喊着勇往直前,战斗不息……

是你们使天空变得晴朗高远

是你们使大地变得瑰丽斑斓

是你们使阳光变得灿烂辉煌

是你们使春风变得和煦温暖

高亢的国歌在耳边响起鲜艳的国旗在空中飘扬

听,革命先烈鲜红的热血

谱写的英雄赞歌是多么的嘹亮,多么激昂……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四

战乱出英雄。英雄挥刀,文人泼墨,曹操却刀笔和一,慷慨悲凉。被之管弦,皆成文章。从青州发轫,三十万大军,犹如铿锵雄壮的诗句,浩浩荡荡,潇潇洒洒。在青丝大环刀的召唤下,灵动而有序地书写战马嘶嘶,刀光剑影。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神韵飞扬。青梅煮酒论英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建安风骨,泽润千秋。

英雄,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侵,岳飞带领宋军与韩世忠一起北伐,很快就收复了一些失地,岳飞的军队作战勇猛,纪律严明,素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以至于金军首领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在这种抗金形势对南宋极其有利时,宋高祖却向金军求和。岳飞撤军后,宋高祖解除了他的兵权,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在他临死前,岳飞说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英雄是无泪的,英雄是不折腰事权贵的。他铭记了母亲少年时在他背上刻的“精忠报国”;他在危急存亡之秋向历史和苍生作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表白;他在潇潇雨歇的夜晚,独自吟唱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激烈壮怀。八百年后,我们依旧听到南阳武侯祠的雨声在低诉着挑灯夜读的岳飞,我们依然看到碑帖上遒劲奔放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英雄,是岳飞心昭天日精忠报国的豪迈。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有许多为祖国的独立兴盛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志青年。毛泽东,我国第一位人民领袖,他在中华大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支撑着华夏民族的血肉与骨骼,用稀粥喂养着那些饥饿的年代。他傲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鲁迅,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弃医从文,用他那利剑般的铁笔唤醒沉睡中的国民,用犀利的语言唤醒麻木不仁的同胞,他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谁能说他们不是英雄?

英雄是穿越千年尘埃来到我们身边的朋友,他能把数千年间的历史化成一抹简单的微笑,融入我们的心中。历史不再遥远,英雄不再遥远,我们与英雄一起,再次轮回在悠长的时光隧道里,体味他们鲜活的气息。

让我们一起面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唱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赞歌吧!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五

词:公木 曲:刘炽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六

英雄赞歌的作文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题记

仰观时间的巨轮,大小的齿轮彼此契合磨砺,磨平过太平盛世的繁荣,洗涤尽纷扰战乱的硝烟。而总有一些是时光抹不平的,岁月忘不记的,即使跨越绝域的苍茫,即便是跨越千年之远。比如,你。

孟德,你还好吗?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全歼袁军主力统一中原地区。

那年,官渡,残阳如血。当你的奇袭打压了刚愎自用的袁绍,当你看到敌军的战士丢盔弃甲,当残阳吐露下艳丽的红,是否有一丝窃喜留在你的心间,是否有一点得意停在你的眉梢,是否有一个雄心要冲出你的胸膛。当满心的.抱负得到施展的机会,孟德,你可曾想过一统天下?

哦,你的壮志我早就该知道了,那年碣石之上,你仰观宇宙,横塑赋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孟德,我惊异于你的雄心。

建安十三年,曹率大军南下,孙刘联合,协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那年,赤壁,日薄西山。当火势蔓延到铁索连环船的甲板,当北方的将军士卒绝望地在水中挣扎,当夕阳倾泻出无尽的的红,是否有一丝血腥涌上你的喉头,是否有一些苦涩停留在你的心间,是否有一种悲哀麻痹了身心。当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碎成泡沫的旧梦,孟德,你可曾想过认命?

哦,孟德,我忘了,你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你怎么会丢弃你当初的雄心壮志呢?

汉延康元年,曹操卒。

那日,汉宫寝室,珠帘香帐。当头痛病再次发作,当痛不欲生的滋味蔓延全身,当你不得不向自己从不肯信的迷信低头,你是否有一丝的后悔当日伐树的行径,你是否有一刻心中哽咽出无尽的悲哀和苦涩,你是否在思考长眠后的无限寂寞。当你最后在世间的弥留之际,可曾想过称帝?

哦,孟德,你曾说过“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您毕生在匡扶东汉,您,不会做帝王,也不应做帝王,因为,您是英雄!

哦,我的曹相,古事久远,我可曾叨扰了您的长眠?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七

《英雄赞歌》课文理解

本课是一首歌词,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影片讲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饱满,很有气势。有场面,有人物,有情节,更像一首叙事诗,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硝烟炮火中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讴歌了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中无所畏惧的精神。

歌曲共分四小节:第一小节共有六句,向我们描述了人民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舍身忘死保和平的场面。第二三小节,具体刻画了英雄的战士,在“地陷进去”“天塌下来”的危急时刻,不怕牺牲,勇于向前,“两脚熊熊踏烈火”“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的英雄气概。第四小节采取设问的手法,歌颂了英雄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

1.课前引导组织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抗美援朝时期发生的故事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开始,可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播放歌曲《英雄赞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3.充分阅读歌词,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加深理解。然后,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要多样。不做过多的指导、分析、讲解。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

4.可以请音乐教师教唱这首歌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欣赏歌曲。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英雄儿女》。

围绕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遇到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时,应具有良好的品质。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调查”、设计”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学习本组课文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家庭,调查研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

“观察”活动可以结合“畅所欲言”来完成。

本单元的习作仍是自由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自由表达出本单元的主题。在指导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允许自由选择表达方式。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体裁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评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本单元的“金钥匙”,继续训练学生语文学习单元小节的能力。也可以在每课的教学中注意渗透,提示学生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措施,不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八

前不久,在“古巴导弹危机”40周年纪念大会上,一位苏联老兵讲述了一段40年来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的惊人内幕。

1962年10月27日,苏联b-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航。突然,海面上的美国“比勒”号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一连串的深水炸弹。美国人的意图很明显:潜艇要么浮出水面,要么葬身海底。但美国人显然没意识到,受他们攻击的这艘苏联潜艇,和另外3艘在古巴海域游弋的苏联潜艇一样,都装载着带有核弹头的鱼雷。

深水炸弹在b-59号潜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潜艇上乱作一团,潜艇员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头痛欲裂,潜艇内的氧气几乎消耗殆尽,有的人已经昏迷不醒。慌乱中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马上要求发射潜艇上的鱼雷还击。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而当时的情形是,其中两个已经同意,只等第三人一点头或举手,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全面核战争。

但那个名叫阿尔希波夫的苏联军官,关键时刻头脑十分清醒,正确地行使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利,他对发射核鱼雷的提议大声说:“不!”40年后的今天,出席“古巴导弹危机”纪念大会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表示,当时美苏之间冲突的激烈程度已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核战随时都可能因一点小小的军事冲突而一触即发……阿尔希波夫可能不知道,他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

英雄,用自己的方式对战争说“不”的英雄,默默无闻了40年!

也许你会认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敌人公然挑衅,“战争已经开始”,阿尔希波夫当时除了赞同发射核鱼雷外,应该已别无选择。但他选择了说“不”,其所作所为不但有损军人形象,更无异于向敌人弃械投降,这样的人又怎能算是英雄呢?罗曼·罗兰曾这样定义英雄: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阿尔希波夫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作为一名苏联潜艇军官,身份卑微、权利有限,在一般情况下,他绝无可能,也无任何能力和机会去阻止一场核战争的爆发,属于他的仅仅是——在十分紧急的关头,他有三分之一的权利否决或同意自己所在的潜艇向对手发射鱼雷,按照当时的授权,他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实际上,他真正做到的也就这么多,却成功地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核大战。我承认他不是身份显赫的.人物,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其实,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英雄!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个英雄可能就是你!

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游弋___ 殆尽___ 潜艇___ 显赫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触即发:

②挑衅:

3.作者为什么认为阿尔希波夫是英雄?

4.为什么说阿尔希波夫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所力所能及、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

5.你会怎样评价阿尔希波夫?

6.请收集一些关于“英雄”的说法,在班上和同学交流。

7.读完全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请以《评说英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答案

1、略

2.略。

3.因为作者认为: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就是英雄,而阿尔希波夫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4.他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

5.言之有理即可。

6.略。

.略。查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九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军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在八一建军节将临之际,耳畔总会传来这样的歌声。这样荡气回肠的歌声描绘着一群为国捐躯的人;这样铿锵有力的歌声述说着一些令人热血沸腾的事;这样余音绕梁的歌声记录着往年血染过的岁月。而这一路上洒过的热血是这一群为国捐躯的人无悔刻下的对信仰无比热忱的誓言!

这群人是谁?

他顶着枪林弹雨,他坚定地在弥漫硝烟中行进,他耳里只有部队嘹亮的冲锋号角,他的眼中只有那座他必须炸毁的碉堡,他的心上只有满满的对胜利的坚持。就是他,他不顾一切冲向敌人的暗堡,他在急速的子弹掠过时趴下手里紧紧抓着炸药包,他匍匐着无畏地继续前进,他在发现没有东西可做火药支架时,在肩负整个部队艰巨的任务时,在生死攸关时,在明明可以保全性命退下第一战线时却仍旧毅然决然地以身体做支架,以生命为代价,在一声轰鸣后无际的炮火灰中永远地消逝了。但他完成了任务,他永远存活在我们的心里,鲜活活的!他是谁?!他是董存瑞。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从不利己,只想利人。他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只想着能付出什么。他不在乎任何自己的利益,他只在乎人民的在乎。处处有他身影,他搀扶鬓白老人,他携着满脸稚气的幼儿。他身穿补满补丁的破棉袄将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悉数投入捐款箱。他身体力行淳淳善诱激励青少年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他一生的愿望。”他平凡,但从不平庸。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是个英雄。他是谁?!他是雷锋。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那段天灾横行,地裂屋陷的日子里,他,是他们,身赴前线,生怕机器挖掘伤到人,用手,用他们自己的手,用他们自己活生生会流血会受伤的手,刨开废墟,刨开水泥钢筋,刨掉了手上的皮肉,刨出了汨汨的殷红的血。用他们为人民为信念的心为受灾人们刨出了一条生路。他们安置九死一生的人们,他们安抚亲人已逝的伤心欲绝的灾民,他们在人们的哀呼中淌着汗水,流着血水奋力抓着时间的尾巴寻找着苦苦等待他们命悬一线的人,他们为获救的人而喜悦,为已故的人落泪。他们为他们的手紧紧拉着人们的手,他们的心紧紧系着人们的心。他们是谁?!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街道拐角处挂着庆祝建军节的大红条幅,耳畔再次传来那充满力量的歌声:

为什么军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十

同学们,你们看过《上甘岭》这部影片吗?它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故事片。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当时,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全国人民正集中力量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美国总统杜鲁门出兵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并武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美帝国主义为了扩大战争,破坏和平,不顾我国政府再次发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的严重警告,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新中国的安全。面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我国政府于十月八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迅速组成以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英勇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七个多月的连续战斗,我方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上甘岭战役就是一次扭转战局的决定性战役。

电影《上甘岭》就是反映这场战役的战斗故事片。这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秋夭朝鲜上甘岭地区只有三平方公里的主峰阵地上。

巍峨峻峭的上甘岭阵地主峰,笼罩在炮弹爆炸的浓密烟雾中。敌人的远射程炮向这个阵地猛烈地轰击着。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七连的战士们伏在一段段被打塌的残缺工事里顽强地阻击着敌人。

八连连长张忠发带着通讯员杨德才来到志愿军师指挥所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一带领连队上主峰接收七连的阵地。他们将要去的主峰是敌我争夺的焦点,关系着整个战局的命运,张连长深深地感到这副担子的沉重。

张连长率领连队直奔主峰。这时七连已经打退了敌人的第十四次冲锋,只剩一个排的兵力了。连长、指导员带领战士苦守阵地。突然,一颗重炮弹飞来,七连连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指导员孟得贵也被炸瞎了眼睛。在这危急关头,八连队伍及时赶到,孟指导员激动万分,把阵地交给张连长,并要他定守住阵地,为死去的同志报仇。

激烈的战斗继续进行着,从拂晓开始还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八连连续打退了敌人一次比一次疯狂的进攻达二十三次。阵地上显得十分紧张。没过多久,敌人又进行炮火攻击了,主峰阵地又笼罩在炮火的烟雾中。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军党委会决定,为了保存力量,把阵地上的部队全部撤进坑道中去。撤进坑道,这就意味着七连用生命换来的阵地将在八连手中丢失,这还不如战死在阵地上。可是军命难违,八连迅速撤进了坑道。

坑道里,张连长木然地站在那里,怎么也想不通。他清点了一下剩下的人员,竟意外地发现多了一位名叫王兰的女卫生员。王兰执意要留在坑道里照顾伤病员,张连长没办法,只得留下了她。

晚上,阵地上寂然无声,强烈的探照灯的光柱像一条条白带子似的在山头上移动,阵地周围的美国兵像游魂似的来回游动着。只见一条黑影从坑道口窜出,箭一般地飞了出去。原来,张连长派通讯员杨德才偷偷摸回营部,了解情况。

坑道里,战士们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天的劳累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梦乡。第二天,夭刚亮,外面的炮声惊醒了战士们。原来,敌人占领了阵地后,又准备向五圣山进攻了。张连长连忙命令战士们把机枪抬到坑道口,向敌人开火。这样,很多坑道口都变成了一个个暗火力点,敌人被打得蒙头转向,四处乱涌。结果出人意料,敌人竟然全部撤退了。

师指挥所里,师长听到这一“奇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师长于是将计就计,采取新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坚守坑道,小股出击,等待时机大反攻。不过这样一来,八连要与头顶的敌人作战,将要碰到异乎寻常的困难。坑道里的水、粮食、弹药、伤员都会成问题,但为了整个战局,只能这样。通讯员杨德才带着上级指示回到连队,八连所有战士准备着一场新的战斗。

坑道里的气氛还比较活跃,战士们有的在打扫坑道,有的在清理弹药,有的在安置武器,有的伤员在打扑克,聊天。卫生员王兰唱起了动听的歌。

通讯员杨德才把这次从营部回来带的三壶水交给了王兰,本想留一壶给连长,因为连长有个怪脾气,一打起仗来就要水喝。正巧连长走过来,他坚决不要,还说坑道里缺水一定要节约。突然,一声爆炸的巨响打破了坑道里和谐的气氛,敌人在扔炸药包。只见一个炸药包掉在坑道里,张连长抱起炸药包,直奔洞口,却被一排排长陈德厚抢过去,扔出洞口。紧接着,敌人又用上了火焰喷射器,凶猛的火焰直往洞里窜,连长连忙命令战士用炸弹炸灭火焰……噢,真险哪。

连长发现光挨打是守不住坑道的,要开展小部队活动,把斗争推到坑道外面去。夜里,张连长和一名战士,跳出坑道口,随着两声巨响,敌人修在坑道上面的两个地堡被炸掉了。

坑道里的水越来越少了,后方师指挥所派人给前沿阵地送去饼干、罐头和萝卜。炊事员老王背着一筐食物,冲过层层封锁,来到八连所在坑道,还交给张连长两个苹果,说是师长特意送给连长的。连长不吃,给了伤员,伤员也不吃,就这样苹果传了一遍,又传到连长手中。最后连长让王兰把苹果切开,每人一片。为了支援坑道,一批又一批的东西往坑道里送,但是,敌人严密地控制了坑道口,坑道与后方完全隔断了。

坑道里,战士们被战斗和饥渴折磨得精疲力尽。八连在坑道里整整守了二十三天了,墙上只剩下最后一壶水了。战士们艰难地咽着压缩饼干。孟指导员也因条件恶劣,牺牲了。

随着一声巨响,坑道顶被敌人炸了个洞,野蛮的敌人扔进来一颗窒息性毒气弹,战士们被呛得喘不过气来。王兰看见一面打枪一面咳嗽的张连长,决然地,从自己嘴上解下毛巾捂住连长的鼻子,自己却坚持不住倒在地上.…

营部终于下达命令,准备大反攻了。八连接到任务―在第二天八点前拿下主峰,开始大反攻。任务完不成就可能使准备了二十多天的大反攻全面失利。时针指向了六点,我方强烈的炮火迸发了,火箭炮像一串串火球似的风驰电掣地飞上天空。在剧烈的爆炸中,敌人的地堡一个个地崩溃了。八连进展顺利,完全按规定时间打的。突然,主峰大石岩里敌人的一个新火力,使我军不能前进,连续三个爆破组进攻失利。时针快指向八点钟了,在这关键时刻,通讯员杨德才挺身而出,把爆破简塞进了射口,并用胸膛顶住爆破简,一声猛烈的爆炸,这个凶恶的火力点被消灭了,杨德才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水连按时完成任务,我左右翼各个阵地发起最后总攻,猛轰溃逃的敌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电影《上甘岭》自五十年代上映后,到现在已经快四十个年头了,它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部影片描写抗美援朝战争,刻划了以八连连长张忠发和通讯员杨德才为代表的一组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形象栩栩如生,他直爽、倔强、不畏艰险。他爱祖国,也爱朝鲜三千里江山。作为连长,他在全连战士面前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继续作战,他带头去吃那坚硬的压缩饼干,虽然由于太干太硬,嘴角不住地往外流血;眼见炸药包掉在坑道里,他不顾自己是一连之首,抢先飞奔上去,虽然炸药包被一排排长抢过去扔出洞口;在敌人放毒气弹的时候,他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端起机枪,疯一般地向敌人射击,这些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还有他一听见枪响手就痒痒,打急了眼便要喝水,这富有真实感的性格化表现使张忠发这个银幕形象深深地扎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通讯员杨德才是个很可爱的人物。他要卫生员王兰留水留苹果给连长的细节,表现了他作为通讯员始终忘不了对连长的关心和照顾。他潜回营部的行为,又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是夺取主峰的时候,他的形象刻划得非常逼真动人,当他见到自己的战友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暗堡前,心中烈火燃烧,把死置之度外,用胸膛顶住冒着浓烟的爆破筒,为前进打通了道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影片以浓重的笔墨成功地刻划了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女卫生员王兰的出现给影片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她朴索大方、美丽动人的形象给影片增添了光彩。她的一曲《我的祖国》最能表达战士的心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明媚的阳光。”歌声响彻坑道之中,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像春风吹暖了战士的心田,似流水诉说着战士对祖国的爱。

是啊,八连的战士们,他们在坑道里坚守了二十四个日日夜夜,战胜了敌人的枪弹、毒气和喷射火焰的袭击,经受了粮少、弹缺和缺水的磨难,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战斗任务,靠的是什么?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一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贯穿着整个影片,谱写了一曲雄壮的英雄赞歌,向全世界证明了,任何侵略者不管用什么东西永远不可能摧毁我们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坚强意志。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十一

英雄赞歌(歌曲)

是出现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首歌曲。相关剧情是:王成英勇牺牲之后,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运动。 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也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英雄赞歌》在曲折中诞生。张映哲同志是歌曲原唱。

四十年传奇

凡熟悉《英雄赞歌》的观众,没有人会只将它当成是一首简单平常的歌曲随便一听,总是当即就会联想起那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英雄儿女》。甚至每当《英雄赞歌》唱起,人们眼前浮现的,首先是王成紧握爆破筒和王芳在战火中引吭高歌的光辉形象。因此,与其说《英雄赞歌》是一首歌曲,还不如说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电影音乐现象,而且还不只是《英雄儿女》因为有《英雄赞歌》才大获成功。于今仔细回忆,从1949年至今,在数不胜数的国产电影中,真正能让观众难以忘怀的杰作,似乎都包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音乐形象:《上甘岭》有《我的祖国》;《冰山上的来客》有《怀念战友》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洪湖赤卫队》有《洪湖水浪打浪》;《五朵金花》有《蝴蝶泉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上述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所以这些电影才能得以源远流长历久不衰。 可悉数盘点之后又发现,没有哪一部国产片比《英雄儿女》更能在音乐上做足功夫。电影里的男主角,仅开演17分钟就光荣牺牲了,其后所有情节发展,基本都是在围绕一首《英雄赞歌》的创作而展现全部情节。当片中的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她长歌当哭,就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与寄托自己对哥哥的纪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甚至部队最高首长也介入到了歌曲的创作中,之后《英雄赞歌》终于曲折诞生,于是它又被王芳从后方唱到前方,为浴血奋战的士兵唱,为祖国派来的慰问团唱,最后,整个电影在激越的《英雄赞歌》声中谢幕。即使跟着影片情节的自然发展,观众也会信以为真地认为,“王芳”就是《英雄赞歌》的“作词、作曲”和“主唱”;以至于人们只要一听到《英雄赞歌》的音乐和旋律,脑海里首先跳出的就是“王芳”,几十年之中,她几乎完全成了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以致于在《英雄赞歌》传唱整整40年之后,有人还在寻找这首歌的原唱是谁?创作者又是何人?

“喧宾夺主”的刘尚娴

据不久前刘尚娴自己回忆,当年的经过是这样的:“要拍《英雄儿女》的时候,我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正在拍实习作话剧《北京人》。有一天,在走廊里面迎面碰到了武兆堤导演,跟我擦肩而过,还回头看了我一眼。不一会儿老师就把我叫去了,武导演也在,大家坐在一起随便交谈,这次见面和谈话以后,中间好象又经过了一些挺复杂的什么事情,现在也记不很清楚了。去年,我碰到了刘世龙(王成的扮演者),他问我:你知道当年怎么挑上你的吗?我说我真不知道,结果他告诉我,最先发现我的是谢晋导演。我现在想说的是什么呢?人生有许多事情其实偶然性很大。假如在我之前找到了合适的人,也有可能会比我演得更好,只不过王芳最后还是落到了我身上。”

可真正的幕后经过,并不象刘尚娴想的那样简单。事实上,当剧本完成之后,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为寻找“王芳” 四处奔波,跑了许多文艺团体,可始终都没发现最合适的人选。就在他们踏破铁鞋无觅处时,谢晋给他们带来一个喜讯。原来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办完事正要走出大门时,突然看见一位姑娘迎面走来,谢导一下觉得她很像武兆堤和毛烽要找的“王芳”。当时因为过往仓猝,甚至连她的名字都没来得及问,遂后才有刘尚娴所说的整个经过。

幕后主唱张映哲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原唱者的稿件,可《英雄赞歌》的真正原唱、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看到报纸后,却没有出头主动“认领”。因为她一向都不喜欢张扬自己,加之身体不好,患有脑血栓和心脏病,所以从来都没有进入人们的视线。就在本文发表之前,当记者四处进行电话采访时,许多人甚至包括好几位后来跟唱过《英雄赞歌》的著名歌唱家,仍然对这首歌的原唱者莫衷一是,甚至还有人肯定地说:原唱者肯定不会是张映哲!

为此,记者仔细考证了《英雄赞歌》在电影之外的真实幕后经过。

著名指挥家胡德风先生

记者首先找到了从1953年总政文工团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其中担任合唱队队长兼指挥的著名指挥家胡德风先生。

记者:《英雄赞歌》的首唱是不是张映哲?

胡德风:当年为《英雄儿女》唱这个歌,专门有一个演员挑选小组,《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曲作者都在其中,当时选了很多演员来试唱,可最后这些同志录过音以后,导演配合电影画面、整个合唱、还有乐队,再仔细一比较下来,都感觉还是张映哲同志最为理想,所以最后确定还由张映哲来演唱《英雄赞歌》。这个事情当时参与的许多歌唱家们都不知道,她们唱完就走了,而且都以为自己可能会选上。或者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幕后一直都在选择由谁来唱。包括张映哲自己也一样,等电影放出来之后,她才知道,哇,是我唱的。

被全国几亿人整整传唱了40年的《英雄赞歌》的真正首唱者张映哲,因为脑血拴、心脏病、胃出血,长期住在空军总医院里。5月30日凌晨,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的首唱者、空政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映哲,因病医治无效在京去世,终年77岁。[1] 我们关于《英雄赞歌》的采访,是在她的病房里进行的。

记者:您给我们讲讲《英雄赞歌》当时录制的情况。

张映哲:当时是团里下达任务,说有一个电影要录音,叫我去试唱,说前边已经有好多人都要录。我那时有别的演出任务,心里没太重视,突然有一天,团里领导通知我马上去新闻电影制片厂录音,我一点都没准备,坐车去新影厂路上,我就赶紧看谱子,进了录音棚之后,我照本宣科对着谱子唱了一遍,完全不在状态。中间休息时,编剧毛烽同志耐心地给我仔细讲电影的故事梗概,我听过之后觉得非常感动,很快就在心里引起了强烈共鸣。当一进入状态,我就要求马上录。录完之后,我跟毛烽同志说:我已经全力以赴了。说完我就走了。后来到放映《英雄儿女》时,才知道这个歌最后还是采用了我唱的。

公木先生

关于《英雄赞歌》的几段幕后故事

《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是一位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曲作者是一位大作曲家刘炽。公木先生于10月30日因肾功能衰竭在吉林长春辞世;刘炽先生于1910月23日去世。两位大师虽并非同年同月出生,但离开人世时却象约好一样,同年同月,祭日只相差了7天。

据刘尚娴回忆:当时编剧毛烽和导演为《英雄赞歌》写歌词,找到了公木先生,先把没有最后剪辑的电影毛片给他看,之后他钻进长影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拿出了“烽烟滚滚唱英雄”。

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情景是这样的:“写《英雄赞歌》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个一起来家里找。公木对我讲,他们让我写歌词,我不想去,我是摘帽右派,费挺大劲写完之后还不定会怎么说。后来武兆堤、田方、刘炽还是非拉着他写,公木就被他们给拽走了。第二天下午他回来说就写了四段歌词。我问他,你的新思想基础是从哪儿来的?底气又是什么?他说我不是前几年写了一个“烈士赞”的诗嘛,我感觉《英雄儿女》这电影就跟那诗有关系,都是写英雄,刘炽给我讲了脚本、主题,然后我就写出来了。

关于《英雄赞歌》的创作,刘炽当时留下了这样回忆:“1940年,我到内蒙古去采风,住在一个名叫王月丰的出色的民间歌手家里,每天晚上就象开音乐会,唱一晚上喝一晚上。我那时记忆力好,记谱快,每晚不停地记。内蒙到处是歌,那些日子真让人难忘。写《英雄赞歌》时,就采用了一首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当种子,加以发展即完成了《英雄赞歌》。

《英雄赞歌》流传了几十年,如今依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从它的创作集体、从这个集中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这个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十二

小的时候,看《上甘岭》,它和众多的战争影片一样,感觉没有什么新奇,但,我从小就爱看战争影片,长大后,怀着对朝鲜战争的崇敬,我搜集各方面的朝鲜战争影片,才发现,中国有关那次战争的影片少之又少。

后来听说有和老美关系的考虑,国内近几十年有关“韩战”“越战”的电影都不让发行。不知道这条消息的真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人最应该大书特书的“抗美援朝”战争,却在影视作品中绝迹了。

所以,今天的中国的年轻人中,很多人并不了解那次的战争,更不了解那次战争对于新中国的意义,有很大比重的人的观点是那次的出兵是个错误,不应该为了一个流氓的朝鲜去死那么多的人。

我实在懒得批驳这种小儿科的观点,只想说一句,作为历史,有些是偶然,但绝大部分是必然,中美的对抗是必然的,有今天的和平全仰仗那次在别的国家我们参与的战争,中国人能说“从此站起来了”也是在那次之后。

那次的战争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最为悲壮的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可惜的是,电影只拍了一部,我们国家的有关电影,和战败者美国的电影差不多数量,美国拍过的韩战背景的电影有十几部,而中国最多也就十部出头。

不过电影人还算是有想法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小时侯不懂,但我今天看起来电影《上甘岭》,却从中看到了不少中国电影人的想法,他们拍得还是很用心的。

电影刚一开始,从战地日记中交代了战役的背景情况,当时,正处于边打边谈的时期,美国人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电影情节一开始就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当时的某部队七连正在坚守上甘岭主峰,从师部和连部的通话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的进攻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就达15次之多,可以想象美国人的意志,他们是豁出命来要和中国人拼命的。

事后的战争回忆录里也暴露出美国的当时的指挥官的想法,范佛里特是当时的二战诺曼底登陆的英雄,在上甘岭战役开始阶段,是有赌博的心理的,当时的上甘岭美方称为爸爸山和阻击兵岭,范佛里特不管战略上的大局,就是要和中国人比比意志,后来的纪实文学中也记录了第一轮炮火,就把志愿军小战士有震死在坑道里的事情,可见炮火之激烈。

战斗中,七连连长阵亡,在临死前,他还说出了最后半句话:“保持七连荣誉。。”,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军人为什么能打败有优势装备的美军的,靠的就是一口气,一个精神,一个视荣誉如生命的责任感,他们无不把自己的胜利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设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强大的动力。

这时,指导员在危急时刻进行战场动员:“共产党员们,党交给我们的阵地一寸都不能交给敌人。。。”这时一发炮弹打来,弹片正打中指导员的脸部,在他喊话的同时,就见两个战士正在捆手榴弹,他话还没喊完,就冲入敌阵,拉响了手榴弹。

这部影片的军事顾问,是一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战士,名叫赵毛臣,所以,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故事原型,当时的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实在是太多,他们都是无名英雄,所以,只能用某些镜头来描写。这一点在电影中是个特点,我后来看这个片子的感受最多的,也是这些细节,说导演有想法,也多在这些细节里。

后来,电影中描述八连要支援正在主峰上的七连,在走之前,师长亲自和八连连长张忠发交代战斗使命,很清楚地告诉了张忠发和观众,上甘岭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果丢掉上甘岭主峰,那么会造成志愿军的全线溃退,后撤50华里。

在剧情中,能看出来师长对这个连的爱护和期望,而做为八连连长的张忠发是机枪射手出身,师长很了解,一看就是两人有不同寻常交情。

上了阵地后,发现阵地上剩下的七连已经不多,指导员还活着,当时已经被绷带包住了双眼,可还在阵地上摸着手榴弹准备战斗,听说八连来了,他被人搀扶着赶紧迎上去,他有一肚子话要说,但知道敌人马上又要进攻了,就赶紧交代情况。

刚交代完,敌人炮火就打来了,又一次的进攻开始了。这时张忠发随口说道:“孟指导员,你下去休息吧”。谁知孟指导员激动地说道:“我不能下去啊,我在阵地上可以出出主意,我们七连连长,一排长。。。我要给他们报仇我要报仇啊。。”正说着,一发炮弹又打来了,大家赶紧卧倒。张忠发一看这样,就喊道:“你应该相信我们!”

本来孟指导员想说什么,这一句话就哑口无言了,是啊,对同志的信任,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作风,两个人相争,如果一方说了这样的话,那另一方是无话可说的。孟指导员高举的双手只能放下来说:“是,是。。”这时,张忠发命令话务员向师部回话:“七连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没有丢掉一寸土地,现在敌人又开始向我们进攻了。。。”孟指导员在被人搀扶着下去的路上,回耳听着这一句,才安然地下了阵地。这一点细节,也充分说明了志愿军战士,视荣誉高于一切的特点。

在后来的战斗中,志愿军以炮火先消灭敌人,坚守部队给炮兵指示位置,但后来,突然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了炮击,这也揭示了朝鲜战争的一个事实,就是后勤补给问题,由于战线的拉长以及敌人的空袭,后勤补给非常困难,所以,整个朝鲜战争打得其实很不容易。

后来,张忠发让通信员告诉一排长:“没有炮火支援,也要把敌人打退!”。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来一个事实,当时我们部队的通信是很差的,通信一直是中国军队的软肋之一,通信基本要靠人来实施,就是后来的越南战争,也就是自卫反击战,我们也有通信不畅带来的问题。

在战斗中,危急时刻,张连长让战士抱着爆破桶冲入敌人的阵营,一挥手,就冲出去两个人,人就象是子弹,这和当时日本的神风特攻队形式上不同,性质上类似,后来的人们,也是对这个非议最大,认为朝鲜战争中,我们并没有打赢,而最多也就是个打平,中国人死得太多了。其实,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当时在那么艰苦的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武器装备又比敌人差的情况下出兵,如果做到胜利,也只能如此的情况。

而为了战略目的的需要,我们只能保证把敌人打退到三八线以南,而并不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把敌人完全赶出去,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打平的原因。其实,美国人在二战后确定了霸主的地位,美国人的自信心是膨胀的,他们在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中,是绝对不想善罢甘休的,我认为,中国人是打服了美国人的,美国人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后来认为能赢得战争。

就象是俩人打架,最后,打不赢就在别的问题上找面子,后来找了一圈都没找到面子,只能认栽了。可我们中国却有这么多的人认为没有打赢,真是可笑。

在战斗间隙时,一排长和战士毛四海聊天,说,如果哪位作家来这个阵地把素材搜集搜集写成小说,一定世界闻名。正说着,战斗又打响了。后来的战斗场面也很真实,敌人一次次地进攻,动用了坦克、飞机、火焰喷射器等等,最后,战斗到了肉搏阶段,美国大兵用火焰喷射器烧人,哈哈大笑的样子简直就是美国兵的特写。

战斗中,还能看到敌人的督战队用机枪射杀后退的美国兵的场面,美国兵大部分是用督战的方式来参战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来朝鲜作战,不象中国军人明白是为了保家卫国。美国的机枪发出和中国机枪不同的声音,这点也很细腻。

在敌人炮火准备的时候,志愿军战士是从这个弹坑跳入那个弹坑的方法来躲避炮弹的,这也是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刚被炸完的弹坑,马上有第2颗炮弹炸到的几率很低,所以,志愿军总是跳入刚炸过的弹坑。中国人的智慧是突出的,中国人总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抗战时期的地雷战地道战,到抗美援朝中的坑道作战,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焦土作战,中国人都在战争中总结了不少作战方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中国人最大的优点。

后来,张忠发简短做了战斗动员,命令把重机枪抬出来,他就象师长描述的那样,亲自操起重机枪射击。这时,一看连长上去了,通信员跑到步话员那说:“我们连长自己上去了” 。营长命令:“把他拉下来,全部撤入坑道。”

这时通信员说:“完了,这下我们八连要丢人了”。你看,依然是荣誉,这样的战士哪里去找,他们不是说:“好啊,不用打了,可以躲到坑道里去了”,而是说要丢人了。这样的军队能不赢得战争么?

张忠发听到通信员传达的命令后,严厉地对通信员说:“传错了命令我杀你的头”。通信员委屈地说:“没错连长没错”。张忠发冲部队喊道:“边打边撤,全部撤入坑道。”

其实,我倒现在都没理解的事是,坑道和主阵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后却无法攻占坑道?我虽然没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二战中,日本人在硫磺岛,狠不得把折钵山给挖空了,最后也被美国人全部消灭在岛上。

同样是美国人,却无法攻占中国军队坚守的上甘岭阵地,除了精神外,就是智慧,美国人比起由中国的精英领导下的新式军队,还是差了一个层次,中国人能因地制宜地打仗,他们会创造各种条件来进行斗争。坑道是结合了当时阵地战的需要进行的一种洞穴式的打法,后来我印象中在某些纪实文学中,有描述彭德怀最后结合坑道作战的战例研究了新的作战计划,要消灭更多的敌人。但,后来在板门店却签署了和平协议,彭德怀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遗憾。

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情况,美国人其实是越打越懊恼,他们评价韩战就是“漫长的战斗”,而中国人是越战越勇,在谈判的时候也在奋勇杀敌,对于此,如今的中国人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美国人的理念是文明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把人看得重,所以,他们会打败。而中国人这边在谈判,那边还一拨拨地往上冲,这简直是不可理解,所以他们会胜利。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很可笑的,在战争中谁都是珍惜生命的,但为了战略目标,为了更高层次的和平,牺牲是无法避免的,并不会因为谁不珍惜生命就会成功。二战中的日本军人是由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军人,他们视死为光荣,是为天皇尽忠,但最后却失败于珍惜生命的美国人,有可能还有些人会说,美国是经济大国,一个弹丸小国的实力当然比不上,可当时朝鲜战争中的中国,百废待兴,更是国力贫弱,但却能赢得战争,这是光能从不怕死来解释的么?

后来,张忠发带着部队进入了坑道,走在坑道里,到处都是或坐或卧的战士,能感觉到,气氛是很消极的,后来,七连孟指导员到处找张连长,明显地,一看到孟指导员,张忠发眉头一皱,其实,打仗战死都比面对人指责痛快。他上前扶住孟指导员,说我在这呢。孟指导员明显是想给张连长面子,说道:“这有人么?我们找个地方说”。可走到半道就控制不住了:“我交给你的阵地呢?”张忠发无言以对。“你不敢回答我”这时有伤员来拉孟指导员,“可耻啊!”又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喊道:“这阵地上有我们多少同志的鲜血啊!”

这时候战士们也都围了过来,喊道:“连长,让我们出去把阵地躲回来吧,就是拼死也比在这好受。。”张忠发说道:“喊什么,既然上级让我们撤下来,自然有撤下来的道理,这有什么好嚷的?”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不理解,但做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完全听从党指挥的信念还是第一的,没有因为任何的不情愿而违抗命令。

后来,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后,第二天向五圣山进攻,张忠发命令部队在坑道口用机枪杀伤敌人,其他阵地的友邻部队也从背后和侧翼给敌人重创,严重地打乱了敌人向五圣山的进攻,正是由此,师长觉得有必要让坑道的我军吸引迟滞美军,从而给后方囤积弹药争取时间,为大返攻做准备。这一情节中有个细节,战士们排着队在坑道口用机枪射击敌人,一个人倒下了再补上一个人,最后一个战士是毛四海,毛四海在本片中是个配角中的主要角色,对他的描述比其他战士多一些,他属于战斗力强的,枪打得准,他接手射击以后,就把美国的机枪手打跑了,这一细节也很有意思。

后来的最大问题是水的问题,为了支援坑道的同志,后勤补给动用了很多的人,不少人都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我相信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其实,抗美援朝打的就是补给战,美国人把中国的进攻叫做“礼拜攻势”。中国的进攻只能坚持一个礼拜,然后攻势就会停下来等待补给。而美国人后期正是用了磁性战术,才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要归功于李奇微还算有些本事,是个会思考的指挥官。

当时,师长的炊事员都被派上去参加了支援队,其他同志都牺牲在路上了,只有他爬行着进入了坑道,一个苹果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听故事里讲过,就是抗美援朝的故事,这里,被编入了本片中,要不说任何一个情节和镜头,都有出处,这是本片有想法的原因。

炊事员老王给连长带来的一个苹果被伤员推回了连长这,连长命令,切成片,一人一片。最后,看着就剩下老王一个人才进入敌人的封锁,死去了那么多的人,张忠发让老王带话给师长:“以后再也不要送东西来了”。没想到师长斩钉截铁地说:“要送要送,要多送萝卜”。

后来,坑道部队在与外界隔缘的情况下,水一天比一天少,张忠发不止一次地派人去山下抢水,结果都死在了路上。我的一个同学说《上甘岭》电影里这一情节最假,抢水的战士,有探照灯照着却还在只顾灌水,那不死才怪。可我觉得,人有时候是木的,人有时候都是由于一时的疏忽送了命,这种情况常有,这也是战场的真实写照,同时,战士一看见水,先只顾喝水的情形,演得还是很到位的。

有天晚上,张忠发带领战士毛四海,你看,又是毛四海,出去端了一个碉堡的敌人。后来,这事被师长知道以后,大力表扬,指示他们说:“你们不要认为战果小,你们想,要是所有的坑道部队都象你们一样开展小部队活动,那我们每天会消灭他们多少呢?”。其实,这个事情也是根据当年的真实情况改编的,当年的真实情况是冷枪冷炮行动,因为我们的武器不如美国人的,经常你开一枪遭来对面美国人一顿火炮的烂打,所以,可见当时的战斗是很艰苦的。

可后来,这个事情被志愿军英雄张桃芳打破了,他用冷枪,也就是志愿军配发的水连珠步枪,射杀了几百个美国兵,后来,美国兵都知道志愿军的狙击手厉害,很少敢露头,后来,这个事迹在全志愿军推广,象张桃芳学习,开展冷枪消灭敌人的打法,后来的事实证明,冷枪冷炮的行动,确实杀伤了不少敌人,最大的功绩在于,给敌人心理上很大的影响。

在坑道中,志愿军战士逮到了一只松鼠,这只松鼠也是一种细节的描写,它为志愿军的坑道生活带来了点乐趣,最后有个情节,大家排队去喝从岩壁上一滴滴滴下来的水,因为有限,毛四海把自己那口水给了这只松鼠,可见,志愿军是文明的军队,他们不象当年守孤岛的日本军队,是文明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

后来,终于等来了大返攻,但有一点我一直不太理解,以前的战争片中打仗,模式是,到了总攻的时间,人就象潮水般象上冲,不管有没有暗堡,就象是董存瑞里描写的一样,总攻开始了,董存瑞还在桥下凿墙,发现潮水般的战士们冲上来,被头顶上暗堡里的敌人成片地射杀,悲愤中,他义无返顾地举起炸药包,拉响了导火索。。。

本片中也是如此,总攻时,随着到达一号地区,到达二号地区的汇报,志愿军一直冲到了快到主峰顶,突然,一个暗火力点里的敌人开始射击,众人又被压制在下面。接连派了三个爆破组都没有成功。

这时给张忠发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他的警卫员,杨德财,看他这样,说道:“连长,让我去吧”张忠发没想到:“你?”“我可以迂回上去”看张忠发还没说话,他又说到:“山顶上地形我熟,连长”。张忠发想了想说道:“你去吧”小杨放下了随身带的水壶,敬了个礼,转身就走,这时张忠发又给他叫了回来,小杨问:“还有什么指示连长”张忠发看了看小杨说道:“让毛四海掩护你”。

这一情节,今天看来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小杨是跟了张忠发很多年的警卫员,他们有深厚的情意,张忠发知道他一去很难回得来,所以,派最好的机枪射手掩护他,另外,小杨走的时候,什么都没想,能看出来,这就是普通战士的心理,他们都是第一直觉在完成任务,从来没想过生死问题,毕竟,战场上容不得儿女情长,容不得半点的犹豫。。。

小杨冲上去了,毛四海卧在一个低凹处开始掩护,第一梭子出去,毛四海就被打中了,小杨虽然年龄小,但一看就是个老兵,他很富有经验,第一梭子敌人的子弹打来,他就装死倒下去了,等毛四海吸引了敌人的子弹后,他一跃而起,又冲了上去,但,这一次又被打中了,两个人都付了伤,但毛四海强撑起来,又打了一梭子,但,很快又昏倒了,强撑着又起来了,一直到小杨冲到了碉堡口,把爆破筒插进了机枪射口,没走几步,爆破筒被里面的敌人扔了出来,小杨抓起来又插了进去,这时,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机枪射口。

这点不用我说,大家一定能看出来,原型就是黄继光,黄继光确实是上甘岭阵地涌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一。虽然不太一样,但,改编的就是黄继光的故事无疑。

最后,毛四海在看到小杨成功地炸毁了地堡后,闭上了眼睛,这一点,又是志愿军的精神,最后一口气也要在完成任务后咽下去。

战后,师长在阵地上接见了主峰坑道的八连同志,当时,一个连就剩下了几个人,师长握手的时候,看了看张忠发身上斜挎的两个水壶,这时候,师长应该明白,小杨已经不在了,这时候,师长连长脸上,都没看出半点的悲哀,这也是战争的真实写照,在朝鲜战场上,毕竟死人太正常了。这也是战争最残酷的地方。

就象是七连给八连交接时一样,张忠发给新接任主峰阵地的连队介绍了主峰阵地,“一寸不少地交给你了。”

师长说:“赶快下去休息吧”,影片最后,八连的几个人走下阵地,在山下的一棵松树上,把那只他们逮到的松鼠放在了树干上,小松鼠一路爬上了树,很快就消失在树丛里。志愿军是军人,但他们是热爱和平的,对小动物的生命都很珍惜,你想他们是为什么而战呢?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十三

写给英雄的赞歌作文

是谁?

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战斗;

是谁?

在别人团聚的时候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是谁?

宁愿自己生命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完成别人的生命;

是谁?

在别人吃饱睡觉的时候还要争分夺秒的工作;

是谁?

冒着自己的生命安全来保护祖国;

是谁?

不管是狂风还是暴雨都要指挥着;

是谁?

虽然远嫁国外,但心却是中国的;

是谁?

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但最终还是见不到自己的父母;

是谁?

已经年迈但还是盼着自己的儿女;

是谁?

誓死捍卫自己的祖国;

是谁?

不烦躁一步一步把我们推向成功;

是谁用知识灌溉着我们,让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是谁?

任劳任怨为我们种植蔬菜和水果让我们生存下去;

是谁?

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帮助祖国;

是谁?

发明了人们生活中需要的电器;

是他们!

是医生,是军人,是消防战士,是最伟大的人!!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十四

所谓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而反思能否有效的关键恰恰就在要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反思教学的成败,清理教学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思考,使人的思想不甘平庸;思考,使人的大脑变得富有智慧;思考使可遇不可求的灵感倏忽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竟在无意中惊奇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与关系

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努力地使自己的课上的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地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去探究。与此同时,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同盟”,教学过程要执行课程计划(方案),更要做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及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而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变得更加和重要。我们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我们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并且要给学生心理上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同时要都会学生自律,学会合作。

教学技能

普通话要讲好,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让其注意力更加地集中。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更加条理,主次更加分明,重点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应苦练粉笔字,努力使板书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必要时时可在一些内容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以强调某些重点知识。很多化学教师漂亮的简笔画,一笔就可画出精美的实验装置图,让我十分佩服。同时,板书有利于我们在快下课时的总结,以让学生再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温习一下。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做化学实验,实验成绩操作一定要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学生实验时,我们应先示范或指导,强调实验安全,引导观察现象,分析本质。多媒体的使用,更要合理,决不可滥用,幻灯片上的内容切忌不可面面具到,要留有余地,否则上课时教师就没有了创造性,一切就要按部就班了。每张幻灯片内容完了后要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再反思一下,以免投影速度影响学生听课质量,妨碍其参与的积极性,挫伤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教学要求定位、教学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我们提倡学生要记住一些知识,要做适量的练习,更提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推理、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无论是哪种方法学会的,结果都一样。但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同,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就不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教师要更多地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的服务。我们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内容途径和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

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要以人为本,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可以以教材内容的顺序为主线,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必要时增加自己设计的演示实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给学生有关演绎、归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认知、分析事物的习惯。教材的处理还要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帮助其学会学习为目的。

学情反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

学生反馈分两次或多次,课堂上要当堂反馈,此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处于模糊、不稳定状态,必须“趁热打铁”,课堂教学中还要留下针对性很强的独立作业。还有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等反馈手段。反馈完了后,我们要及时批改,评判正误,应因教材、学生制宜。因此,在教学中协调信息的传递和调控程序,可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其实,学情还应包括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如果学生一个个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老师可以调整讲话的语音语调,做到抑扬顿挫,激情四射,用老师的上课激情去感染学生的听课激情。若是上课内容老师准备不充分使又讲得语无伦次,那么老师就应该作深刻的检讨,并确保下次绝对不可出现这种情况。若是学生出现正常的听课疲劳,不妨讲一些笑话,来一些幽默,来振奋学生的精神。

英雄赞歌章节反思 英雄的赞歌教案篇十五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同学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历史、地理,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规定 (a≠0) 等等。因此,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线段、角、角平分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有的同学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些,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些概念,特别是八年级即将学的全等三角形,其中相当重要的角平分线定理就是由这些概念推出来的。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七年级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八、九年级我们还将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到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方法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七年级,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八年级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x对应 a , y对应b ,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七年级我们已经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八年级还有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转化”的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我们学校要扩大校园,需要向镇镇府征地。镇府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如何丈量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有条件的话使用水准仪、经纬仪)依据一定的比例,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转化”的思想,是解题的最重要的思维习惯。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的题,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曾经听一位物理老师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这位老师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查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查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