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本年度非遗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 在非遗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三篇)

最新本年度非遗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 在非遗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04:59
最新本年度非遗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 在非遗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三篇)
时间:2024-03-20 19:04:59     小编:zxfb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年度非遗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 在非遗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篇一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完善非遗传承体系

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体系建设,组织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组织、指导我区五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翔安丁瓯仪式获得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称号;2021年我区三名传承人评审通过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组织、指导我区8个区级非遗项目参评市第六批非遗项目评选;选送我区闽台宋江阵文化市级传承人林良菽、 文兴瓷项目市级传承人洪伟国参选2021年度福建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其中林良菽入选。全区目前有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传承人16人,区级传承人25人

(二)保障非遗工作经费

投入非遗专项工作经费73.88万,保障我区非遗项目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相关工作开展:一是对传承人、传习所开展传习活动给予工作经费扶持;二是按不同级别给予省、市、区传承人工作补贴;三是对区级民俗文化人才每年实行公费体检;四是开展各项非遗活动和培训。此外积极为我区非遗项目、非遗传习点争取省、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其中农民画项目获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20万元。

(三)充实非遗档案数据库

我区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在整理编撰出版被誉为“集翔安文化之大观,荟闽南文化之精华”的闽南文化典籍《翔安非遗》第一辑5本的基础上,今年推进《香山文化丛书》第二辑(包括《翔安非遗》《翔安古厝》《翔安掌故2》《翔安地名》《翔安古志——马巷厅志》《翔安名人——林希元研究)》6部180万字)的整理编撰,现已付梓;挖掘整理编印了《孔雀东南飞》、“翔安历史名人”“紫云金柄黄氏名人”等系列连环画和《千年金柄》等书籍;在翔安区文化馆网站建立非遗数据库,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

(四)加强文化生态保护

1、不断优化闽南文化生态环境

利用报纸、刊物、互联网等媒体和文化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各类非遗法律法规以及闽南文化的宣传。在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之际,我区在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以“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是在5月-7月期间一系列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期间穿插《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厦门市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的宣传普及环节;二是翔安区文化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推出“我爱闽南话”“翔安掌故”等闽南文化栏目,非遗传承人利用抖音宣传非遗知识和传承保护工作,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三是图书馆利用“旅图推荐官”、“来翔图游翔安”、“来翔图游厦门”等活动宣传闽南文化,编印《翔安通·学说闽南话》卡片传承闽南语,创造本土语言环境。还邀请了闽南语专家及广电闽南语主播制作录音版在微信上推广。场馆内广播也设置了普通话、闽南语双语播放,营造闽南语语言环境。

2、加强后续力量的培养

今年翔安区文化馆积极发动全区中小学校师生和群众积极创作闽南新童谣,共收到稿件212篇,遴选出47篇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厦门市文化馆举办的闽南新童谣征文活动。其中2篇作品获得十佳作品奖、13篇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4篇作品获得入围作品奖;组织我区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培训,如组织传承人参加厦门市非遗中心举办的“两岸闽南文化进社区研习营”,推荐区级答嘴鼓传承人黄建社、郭建居参加厦门市非遗中心答嘴鼓创作班和答嘴鼓表演班;翔安宋江阵文化研究会、内厝镇赵岗村文化中心举办少年宋江阵暑假培训班;南音传承人定点于翔安区马巷南音传习中心进行南音教育的普及与传承;拍胸舞传习中心组织队员进行排练,并与金柄紫云书院结成手拉手共建单位;车鼓弄、文兴瓷……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传习点积极主动开展传习活动。红色主旋律题材作品——高甲现代小戏《送枪》在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中获金奖。

3、推进闽南文化活动进基层

与东园等村居、社区建立共建关系,设立基层文化活动示范点;在世界非遗日前后,举办金鐥锔瓷的创作思路研讨、文兴瓷产品和制作技艺展示、赵岗宋江阵展演、闽南童谣展演、答嘴鼓培训与进社区宣讲、南音交流活动以及嫁娶仪式宣、翔安各种特色小吃制作技艺的网上宣讲等。还组织传承人团队参加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闽台文化交流展演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并进行精彩表演等。

(四)守正创新做强特色项目

1、农民漆画工作卓有成效

翔安区因农民画取得的成效曾两度被文旅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疫情期间,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创作“战疫”作品,通过新媒体开展农民(漆)画进行线上宣传推广工作,2021年元旦、春节举办农民画线上展览4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农民画漆画线上展览4场,举办线下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举办书画作品笔会、书画展共3场。

2、宋江阵民俗影响逐步扩大

翔安宋江阵文化研究会自2014年首次开办宋江阵暑期研学活动以来,每年开办一期,今年作为第八期培训班,以传统武术和非遗宋江阵为主要培训内容,共招收近270名学员,开展全方位的培训。自2015年起,每年十月在翔安区内厝莲塘宋江阵文化广场隆重举办闽台宋江阵民俗文化节,2021年宋江阵民俗文化活动节拟规模扩大为厦门(翔安)武林大会,因突如其来的疫情,此次活动无法如期举行。宋江阵民俗文化研究协会搭建武术与民俗共存的综合性传统文化交流平台,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南音传承与推广喜结硕果

经过10余年努力,我区目前已有23支南音队伍,分布于全区各镇街,2004年以来,每年于春节、元宵期间在村居举办全区南音大会唱;积极开展南音进校园工作,聘请区南音协会、南音专业人才进校授课。2021年,我区南音传承人在新圩幼儿园、马巷第二中心幼儿园开办南音传习班、在厦大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举办南音专场。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继续完善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组织区级项目申报市六批项目评审会,指导组织区级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上省、市级申报和评审工作。

2、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习中心(所)建设,继续建设一批传习中心或保护单位。

3、开展第三批区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评选工作。

(二)继续营造良好氛围及闽南文化保护环境

1、加强宣传保护力度。利用网站、微信、报纸等媒体,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

2、推进非遗进社区、校园。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深入基层,寻求合适的项目,做好传承保护与推广工作。

3、加强民俗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将活动拓展到台湾、东南亚,成为民间交流合作平台。

本年度非遗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 在非遗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篇二

2020年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继续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精神,致力于拉近非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好方法、新途径,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十四五全市非遗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夯实基础工作,做好非遗保护传承

公布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7项(其中,新增16项,扩展1项)。做好基础数据更新统计,全市现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67项(国家级5项、省级19项、市级4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6人(国家级5人、省级32人、市级49人)。 完成年度传承人传习工作审核。 完成2019年度国家级非遗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庐剧,省级非遗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六安锣鼓书、大别山盆景、霍山石斛制作技艺,年度绩效目标检查和现场抽查工作;以及2020年度省级非遗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临淮泥塑、(金寨)大别山民歌、金安非遗展演展示的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工作。开展了市级非遗资金扶持项目申报和评审。启动第二季《非遗六安》——六安非遗视频纪录片拍摄工作。

(二)创新开展活动,促进非遗宣传传播

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主动联系市文化馆、图书馆、皖西博物馆等单位,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非遗过大年”、非遗抗疫作品征集宣传、清明皋陶祭典、“剪艺人生

——六安剪纸艺术巡展”、非遗公开课、非遗沙龙、非遗社教等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六安非遗线上线下集中展示。组织了非遗进社区专场演出;连续两周在“六安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进行“六安市非遗线上展示”,展示“十三五”我市非遗保护成果和各县区特色工作,线上展示的内容被人民网、中安在线等主流媒体转载,非遗纪录片被学习强国安徽平台使用。特别开通“六安文旅直播间”,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记忆”为主题,邀请非遗推荐官和非遗传承人一起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六安非遗。承办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奖摄影作品巡展开幕式暨颁奖仪式;组织六安瓜片制作技艺、舒席项目,参加了第六届非遗博览会云展览;组织大别山民歌传承人参加了2020“池州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获得最佳创编奖和最佳表演奖。

(三)摸清现状底数,探索非遗融合发展

把握文旅融合的趋势和机遇,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增强自身传承动力。做好非遗类企业统计,全市现有非遗类企业44家。鼓励支持各类非遗企业参加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本市6家有电商销售渠道的非遗生产经营者参加了全省“非遗购物节”。组织评选并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遗传习基地9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调查全市67个非遗项目,摸清具备现场参观有一定接待能力的项目16个。组织了第一届非遗夏令营活动,探索非遗研学。国庆期间,集中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17场,全年实现全市4a级以上景区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全覆盖。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

新的一年,非遗工作将立足文旅融合的新形势新机遇,努力增强非遗传承内在动力。一是以表演类非遗项目为抓手,打造六安非遗活动品牌。发挥好各级文化场馆阵地作用,开展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过大年”等各类非遗线上、线下展演展示活动,培育非遗活动品牌。二是支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继续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三是继续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完成《非遗六安》(第二季)非遗纪录片拍摄工作。第二季记录对象包括金寨思帝乡锣鼓、霍山四弦书、叶集木榨油制作技艺三个项目。四是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好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第三批省级非遗传习基地申报工作。

本年度非遗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 在非遗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篇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文化血脉、维护精神家园、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我单位在人力物力匮乏的情况下,借助多渠道开展非遗调查、非遗培训、非遗展览展演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如下:

1、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全年开展田野调查28天,对非遗保护名录《遮帕麻和遮米麻》、《阿昌民歌》、《葫芦丝制作技艺》和傣族传统文化、景颇族传统文化、德昂族传统文化、佤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共收集整理文字资料3万余字,录相资料200余分钟,图片资料100张。完成了《遮帕麻和遮米麻》10余篇纪实性文稿,与前期征集的论文文稿,合编出版《遮帕麻和遮米麻文稿集》。

2、非遗进校园如火如荼。6月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曩宋中学举办非遗展览、展演进校园活动,展演非遗文艺节目12个,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民歌、传统乐器及民间口述文学等多个类别。展览民间工艺品、织锦产品、非遗项目实物80余件。活动受到了800余名师生的热烈响应和赞扬。10月份,分别到阿昌族聚居的行政村曩宋乡弄别小学、关璋小学,九保乡横路小学开展“遮帕麻和遮米麻”进校园活动,为140余名学生送去了《遮帕麻和遮米麻》书籍和书笔等学习用品。并与学校协商调出两个课时,由非遗办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故事和该故事的语言美、结构美、艺术美等文学艺术价值。

3、积极申报第四批州级传承人。3月至5月,深入九保乡永和村、荒田村、河西乡二古城、花坝地、勐养镇帮盖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最终从10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评选出:葫芦丝制作技艺传承人哏从国、阿昌族织锦技艺传承人梁润仙、阿昌族民歌传承人曹连赞、浇花节传承人杨绍瑞4位进行申报。按时按质完成了申报书、申报短片、图片等相关材料的上报工作。该4位传承人已通过州级专家组委会评审,正式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4、非遗培训卓有成效。全年共开展非遗培训27期,其中葫芦丝培训3期,培训时间共21天,培训148人次。景颇族织锦培训1期,培训时间42天,培训38人次。阿昌族织锦培训3期,培训时间共30天,培训56人次。阿昌语培训1期,培训时间3天,培训68人次。阿昌族刀舞培训1期,培训时间15天,培训20人次。傣戏培训2期,培训10间共10天,培训52人次。德昂族口述文学《达古达愣格莱标》培训1期,培训时间5天,培训100余人次。在15个阿昌族聚居的村寨开展“遮帕麻和遮米麻”火塘文化15场次,参加人员1100人次。

5、借助傣历新年庆典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11月18日至19日,德宏州首届傣历新年庆典活动在我县举办,我局借此活动举办之机,组织开展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展演非遗文艺节目7个,演出3场次,观众人数达2000余人次;展览非遗实物176件,民族服饰15套、织锦产品22件、民间乐器18件,民间工艺品86件、民间书画35幅。

6、建立曹明宽传习示范点。用“百名人才”项目资金,在勐科小龙塘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明宽的家建立建立“遮帕麻和遮米麻”传习点。一是投入2万元修缮了房屋,二是投入约2.5万元制作展柜、绘制“遮帕麻和遮米麻”全文、冲洗悬挂曹明宽开展活动照片等。

7、积极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7年5月25日,我局面组织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用一下午的时间共同学习了《非遗法》等相关政策法规。6月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我局新闻部滚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一周。日常借开展各类培训之机,由非遗办工作人员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共20余次,广大干部群众基本熟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相关内容、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条件和程序”等。

8、2017年非遗保护工作资金投入情况。

2017年非遗保护工作投入资金14.5万元。其中10万元为从民宗局申报的“百名人才”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布置曹明宽传习所,开展“遮帕麻和遮米麻”进校园、火塘文化培训、阿昌语培训和遮帕麻和遮米麻传承人访谈等工作。3万元为县财政预算非遗工作经费,其中1万元为10名县级传承补助经费,另2万元主要用于开展非遗培训和展览活动。另外借助“三区”服务人才项目和民宗局文化调研项目约1.5万元开展田野调查和民族文化调研工作。

9、中央、省、州财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2017年,我县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2万元,其中30万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遮帕麻和遮米麻”专项资金,于2017年9月下达指标,该专项资金目前未到达我单位账户。2万元为国家级传承人曹明宽补助资金,已拨付发放。涉及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3万元,其中30万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阿昌族民歌”、“窝罗舞”、“葫芦丝之乡”的专项保护资金,这30万资金于2016年下达的指标,由于财政困难,将该指标调至2017年6月份下达,但截至目前,资金尚未到达我单位账户。另3万元为6位省级传承人专项补助经费,已拨付发放。

(二)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缺人员。缺人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员力量不足。我县未成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工作主要由县文化馆的两名工作人员担任,只能着力于“重申报轻保护”,无能力将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是缺专业人才。以田野调查为例,田野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最基础性的工作,但要开展好田野调查至少需要摄像人员两名(两个机位),照相人员1名,开展访谈人员1名,记录人员1名。以上人员均要求掌握相当的专业技术,并非人人能胜任。我县目前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只能做简单的摸底,无法做到科学、严谨、真实和完整文字、图片、音像的采集、整理和归档。

2、缺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省级以上的保护名录才有相应的保护资金,而且有严格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必需保护专款专用。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申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各级传承人的责任义务的监管与扶持等等都需要资金。2017年,梁河县财政列入财政预算3万,1万元为传承人扶持资金,用2万元来做好非遗申报、保护工作,可谓杯水车薪。

3、财政欠拨项目保护资金情况严重。2017年国家和省下达的非遗项目专项保护资金截至目前政均未给予拨付。国家和省财政下拨的非遗专项资金,有严格的使用时间和范围要求,财政迟迟不能下拨,使非遗保护工作无法按时完成,最终导致无法验收,无法申报下一年度的项目保护资金。

(三)2018年工作计划

1、按原向国家文化部上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遮帕麻和遮米麻》保护实施方案,完成30万资金保护工作。重点做好传习点建设和传承人访谈实录等数字化建设。

2、按原向省非遗保护中心上报的《梁河葫芦丝之乡》、《阿昌族民歌》、《蹬窝罗》三个省级非遗产项目的保护护实施方案,完成每个项10万元,共30万元的保护工作。重点做好传习点建设、图文影像档案建设和宣传培训工作。

3、开展深入调查,申报确立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做好25名传承人的监督管理,抚持传承人开展各类培训20余期。

5、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预计开展非遗进校园10期次。

6、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

(四)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1、争取建立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申报储备一批县级传承人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对我县的民族文化资源做一次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整理、建档。对调查、收集、整理的资料,补充、完善和编撰出版。

4、着力推动梁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别是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技艺类进校园

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存较好的村寨设立传习点,扶持相关艺人开展传承培训、展览、展演活动,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6、积极完成上级部门部署安排的非遗项目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非遗专项保护资金的申报使用等工作。着力将“梁河葫芦丝之乡”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着力争取项目,建设“梁河葫芦丝传承教育基地”,做好葫芦丝的保护、传承和开发、运用。发展以葫芦丝为龙头的文化产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