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司培训组培训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一
怀着空杯的心态和期待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xxx有限公司福建省份公司第4期组训培训班。通过20余天的积极参与和全心投进,我在对寿险的知识、态度、技能和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这一切的获得,与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假如没有领导的关心,我就没有机会参加这样高水平、高规格、超强度、超极限的提升班。在此向领导的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4期组训班有两条醒目的精神标语:一条是寿险是人才的事业,人才是教育的事业,教育是培训的事业;另外一条是我为寿险而来,我为成功而来,我为理想而来。从培训班一开始我就把它们当作我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心,把首先端正态度作为成功与收获的起步。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1只有从心里认同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行动变自发为自觉,才能产生良好和积极的效果。培训班为期三周的课程也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一节课班主任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这样的一个题目:在培训班进程中如何学习,想学到甚么,学习后对自己有哪些期看?我觉得,首先要明确目标,建立信心,理论联系实际,严格遵守纪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脚踏实地朝大目标走往。不但要以饱满的热忱,专注的精神来听好每堂课,同时也要学习讲师的授课技能,互动的丰采,也要与各个地区的伙伴多沟通,多交换,从他们身上吸取更多的营养和灵感,每位伙伴都是老师,每位伙伴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有着非常优秀的品格值得我往欣赏和学习。这样的机会,人生能有几次?有甚么理由不往珍惜和努力呢?积极向上的态度是进步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总比他人多付出一点,总比他人多努力一些,总比他人多学习一分,离成功总会近些再近些。这是培训班给我的感受之一。
成心练功,无意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功到自然成。成功就是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进程。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成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人的辉煌,决不是偶然,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和人生的坎曲折坷。专家统计,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少要经过37次的反复练习才能构成,而即构成的好习惯,可以陪伴其一生,一流组训的风范,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在培训班里有很多细节上的规定,比如椅子及时回位,上课手机不能携带,就餐不得喧哗,保持四周整洁卫生,着装整齐讲求,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严格履行请假手续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良苦专心。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部队必定是一支习惯良好,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部队。培训班全封闭的学习和练习是紧张而又愉快的,大家都以寻求竞争、寻求出色、寻求挑战的全新精神来投进,整合旧知识,学习新技能是目标,同时,我以为,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进程,培训班是个很好的提升机会和修正的基地,由于在这里有来自八闽大地的伙伴们的友谊提示和忘我帮助,也有各位讲师的严格监视和热情关心。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无疑会使学习进步得快些再快些。在长达三周的课程里,我的纪律是满分,这与我努力培养良好习惯是分不开的。组训作为职场的一位管理者与辅导者,本身必须具有光辉与正面的形象,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行动来感化和影响伙伴,做语言和行动的双伟人,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一流组训的风范的养成,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目标的设定是不可缺少的,由于这是奋斗的方向和期待达成的境地,但平常生活中细节小事就能够体现组训的修练功底,正所谓:细微的地方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
国寿股份制改革,带给公司全新的机遇,同时也让我们面临更高的挑战。如何加强营销管理,如何迅速有效地拓展市场,如何健全和完善教育练习体系,如何进步营销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突破思惟有所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题目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课题。事实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专业培训和规范教育,提升各级主管和一线销售职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进步公司营销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业务的延续健康稳定发展。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讲,充实营销知识教育,提升国寿专业技能是第4期组训班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参加本次培训班对自己的根本要求。
培训班的课程由浅进深,深进浅出,可以体会到是经过老师认真斟酌,周到安排和精心设计的。第一周的课程是导进性和结构性的,主要包括组训职员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工作模式,寿险营销团队的经营运作,寿险公司的组织情势与结构,国寿的双成企业文化,一流组训的风范等。第二周课程转进实践性和具体操纵性,包括如何填写工作日志,如何进行活动管理,如何经营日志的批阅与指导,职场辅导要领,团队亚文化建设等。第三周课程有:如何安排行事历,如何进行业务推动,如何培养企划力,如何撰写企划案,如何进行沟通和鼓励,营业单位kpi指标分析,职场练习要素,爱心鼓励会和经营总结会等。每节课对我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其中:李俊勇讲师的kpi指标分析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非常强的实用性。通过对营业单位各项经营成果的分析和解剖,构成系统化的指标和规范化的报表,使僵硬和冰冷的数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用数字说话,用指标来纠正目标,用分析来查明题目,用最好方案来解决题目。这些对本来粗放型经营的单位来说,具有相当现实的指导意义。业务报表体系的建立,不但要直观易懂,导向突出,同时尽可能做到格式同一,避免工作量过大而影响业务报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将可用资源优化配置,争取价值最大化。正确、科学、完全也是对业务报表的基本要求之一。系统设立业务报表并进行指标分析的终回目的是发现题目和解决题目。作为一位职场的组训,唯一发现题目的能力是不够的。
只有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精准的判定,将发现的题目锁定下来,并应用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出题目产生的缘由,根据缘由设计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方案才能有的放矢。有关职场练习的7节课,重点是要提升组训职员的辅导和培训业务员的能力。通过辅导和培训,将组训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移到业务伙伴的身上,并通过业务伙伴的展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到达业绩辉煌组织满堂的良好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练习呢?首先要营建温馨的氛围,鼓励全员参与,激起业务伙伴提升素质,出色成长的欲看;其次,要以培养能力为动身点,一切课程的设置,专题的选材都必须顺从业务伙伴的需求动身,以创造绩效为回宿。做到需甚么练甚么,缺甚么学甚么。同时,要使伙伴们明白,练习是双向的交换,是互动的进程,不是传统的、简单的教与学的老模式。专业知识是组训发挥水平的基础与动身点,只有把基础夯实,才能构筑腾飞的平台。
市场如战常要想赢得战争,光有勇气和胆识是不够的。保险营销正处于扬帆启航,期待变革的大好时期,同时,营销市场也将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组训作为一位保险教练,除要让动运员把握丰富的知识,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之外,实用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而技能的提升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演练,最后让市场来检验可行度。本次培训班固然课程上已结束了,但新的征程刚刚开始。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心情,不一样的课程。在环众每一天的学习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课下再慢慢地体会,感觉我们所学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每一天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做心理训练,都会有不同的故事,让我们细细地去品味人生、感悟生命,让我们明白未来的路很长我们必须端正我们的态度。
上午的几个故事也是别有一番寓意。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学会去适应,或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因时而异、因地而别,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才能在不一样的环境下活出精神,活出价值。只是一味地去埋怨现实,就很难有我们的生存之地。体会完故事,就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配送作业这一块。从配送作业概念到调度员作业流程以及配送方案、配送方法、车辆调度原则、储运员的岗位职责等。这些知识老师讲得很细,也都是物流专业重要的专业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回顾。正好弥补了在学校时由于忙于参加社团各种活动,而专业知识的欠缺掌握使我们进一步的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环众的短期培训,我的收获很多。选择环众是我人生的又一个学习的驿站,进步的驿站。
相信走出环众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进步。而对我们未来的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公司培训组培训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二
;摘 要:a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各项制度与业务的流程化、体系化建设对公司的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人力资源领域,培训体系的搭建与完善,成为现阶段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a公司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通过实施岗位经验内化培训,将公司员工的丰富岗位经验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的提炼与总结,形成内训课程标准化课程包,对于搭建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培训课程体系;岗位经验;内化培训;传承
一、什么是岗位经验内化培训
(6)《行动改善手册》:包括随堂测试题、课后复习计划、课后行动计划等。
近年来,a公司一直稳定持续发展,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展。公司在探索平稳高速高质量发展时,发现各项制度与业务的流程化、体系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显现。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尤其是培训管理环节,培训体系的搭建与完善,成为现阶段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
但是在搭建公司培训体系过程中,内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搭建培训课程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持续性且需要保持动态性的过程。内部培训课程开发必须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匹配公司业务流程,基于岗位需要。
其次,搭建培训课程体系也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公司上下通力合作,既要有高层管理者的重视,也要有各部门管理者的认识,更要有全体员工的支持。
因此,要实现搭建培训课程体系的目标,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由点展开,铺展到面,搭建成型。
这个切入点,即以经验丰富型员工的岗位经验为基础,进行内化培训,实现经验转化。
(一)确立目标,进行目标分析
既然课程体系的搭建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得到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那么在具体开展时,就需要从下而上,从员工层面出发。由于内训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岗位的需要,那么最了解岗位需要的人,就是公司内部岗位经验丰富的员工。
一方面,a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丰富的员工,为岗位经验内化提供了充足且稳定的人员基数。经过数据统计,a公司入职5年以上的员工能达到67%,入职10年以上的员工能达到57%。
另一方面,a公司通过实施职业发展双通道,极大地调动了员工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尤其是专业通道,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技术、技能经验丰富的高岗级工程师、职能专员、操作技师。这些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岗位经验非常丰富,而且有能力进行自身岗位经验的提炼。
1、定题
在确定课题环节,报名人员选定拟开发的课程时,首先要考虑三个方面:
(2)代表性。拟开发课题能够代表本部门关键业务环节,受众范围尽量广泛,课程以技能传承为主,避免纯知识和概念的讲授。
(3)可行性。拟开发课题属于自己最有经验的领域,并将课程时间控制在1—3小时以内。
2、进行课程定位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对拟开发课程进行定位。即通过分析课程背景,课程对象,确定讲授这一课程要实现的目标。
其次,分析该课程的受众,即需要接受该课程培训的学员有什么特征,可以从基本情况、学习意愿、过往表现、对课程主题的认知等进行分析,分析这些特征将为讲授这门课程的内训师带来何种挑战,其目的是让课程开发者转变为内训师角色时思考需要注重何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再次,通过上述分析,形成该课程要实现的目标,需要按照abcd法则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即a代表学员;b代表期望发生的行为;c代表需要的环境/条件;d代表行为的操作标准/程度。描述课程目标时需要注意,使用具体可衡量的行为动词,如能够陈述管网应急抢修的注意事项,而不是了解管网应急抢修的注意事项。课程目标要求,学员接受该课程的学习后,必须能进行明确的二级评估检验。
3、设计课程结构
进行课程结构设计之前,需要明确岗位经验到底是什么。岗位经验一方面是通用的学科理论、模型或方法论,可以来自书籍、行业文献、网络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自我总结的完成某类任务的具体活动/步骤,可以是一些规律或原则,也可以是总结的具体方法、工具、表格,甚至是案例情景。
对岗位经验进行了思考之后,就可以设计课程结构了,这一环节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软件,首先充分的发散扩展、打开思路;然后对这些思路进行分类归纳与筛选,再进行纵深思考与关联。设计课程结构需要明确,这些学习内容哪些是态度类的、哪些是知识类,哪些又是技能类的。
4、课程主体编制与教学策略匹配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编制教学课件。即将课程结构图转换为ppt演示文稿,将积累的素材根据结构对演示文稿进行内容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ppt制作技巧的培训将课件进行标准化制作。
课程制作过程中,将匹配教学策略,达到吸引学员关注,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5、配套课程资料开发
这一实施环节的目的是实现经验的传承,即通过开发配套的《内训师手册》、《学员手册》、《行动改善计划》形成内训课件包,即使该课程的开发者不能直接讲授这一课程,这些配套的课件资料不仅能够帮助其他具有相似岗位经验的讲师迅速掌握讲授这一课程的能力与技巧,而且能够测试接受这一培训的学员的接受程度,并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实现培训效果落地转化。
6、综合评审与成果验收
课程包制作完成后,由培训组织部门进行综合评审。评审将从两个角度开展:一是课程内容评审。评审标准为参训人员能够对开发成果进行完整陈述。即清晰陈述课程背景、学员对象、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展示教学课件的整体框架与教学方式;总结课程成果对公司的价值。二是授课技能评审。包括授课状态、现场表达、仪态运用以及对现场的掌控。
(一)应用价值
企业内训活动源于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与业务需要,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问题的解决与组织绩效的提升,而开展企业培训,其基础在于深刻把握企业需求的内训师与提炼于企业业务活动的内训课程。岗位经验内化培训将这两者有机结合。
(二)关键成功因素
开展岗位经验内化培训,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1)业务流程完善,各个价值环节有序衔接;
(2)具有稳定的目标人群,即岗位经验丰富,并且有能力梳理自身经验,乐于传承的员工。
(三)重难点分析
1、是先定人,还是先定课题
如果企业培训体系不完善,沒有课程体系,暂时无力去构建岗位的课程体系,则以人定题——先找到岗位上有经验的人,再根据其经验,匹配目前帮公司解决问题的课题。
2、是指定课题还是员工自报课题
如果公司没有课程体系,短时间无法影响部门去建立岗位课程体系,则“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调研方式让员工自报课题。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公司培训组培训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三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为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我园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我园教师队伍素质,根据教育局关于幼儿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园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教师二次培训方案。
进一步加速我园教师队伍的成长进程,提高全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推进园内教学教研活动而努力。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学教研的需求,培训过程强调参与、对话和互动,注重培训的常规性和实效性。
全园教师
1、园内二次培训:园内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园内实际需要,派出部分老师到三幼、五幼进行学习培训,外出培训教师返园后要对园内相关人员进行二次培训示范课教学,培训时要有材料,所有教师都要参与。
2、老师自主培训:个人自学形式,要求每位老师一学期每人最少要读一本课改理论方面的书籍,写一篇教学心得。
1、园内成立二次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二次培训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各教研组要管理到位,保证二次培训有序而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发挥骨干老师的带头作用,指派他们承担科组的培训负责工作,具体负责方案的落实。
2、二次培训作为外出培训的重要延伸,培训学时纳入个人校本培训总学时。与绩效奖挂钩,凡不参与或不能完成二次培训任务者,按次数在绩效考核中扣除相应得分。
公司培训组培训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四
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思路(清晰易懂)
一、前言
企业学习犹如人的学习,因为学习才能不断的改变观念行为,最后改变结果。所以说,学习是防止企业“老化”最有效的方法。
二、企业培训的前期工作
1、编制年度培训预算
一般大中型企业的奶年度培训预算大约在年度营业额的0.5%—0.8%左右,可以视年度发展需求增减。
2、编制年度培训计划
企业的培训效果,建立在全员的学习文化,尤其占有大多数的基层员工,更是需要上层主管不断给予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上的教导,所以培训场所需要事先加以规划与准备。培训教室设计以不超过80人为宜。企业培训教室的数量可以以企业员工1200人一间做规划。
4、建立内部讲师
企业刚开始可借助外部力量进行管理干部培训,然后逐步强化企业内部的培训师资力量。内部培训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内部讲师的建立,一是中基层主管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教导)
三、培训规划
(一)依时机别
1、入职后(职前训练):
职前训练是新入职员工的通识训练,一般时间1—5天(不含上岗前岗位训练),通常由培训专员执行此项工作。
训练项包括:
基本要求:如安全须知,5s要求等。
2、在职中(在职训练):
(四)展开
3、储备(发展训练):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须制定接班梯队计划,每个岗位储备接班人员,并在接班前,做好接班工作,进行储备训练,同时亦可选择性针对个人生涯规划,进行发展训练。
(二)依层级别管理培训
1、高级主管经营管理训练:
主要针对企业高层主管;
2、中层主管管理训练:
主要针对企业的中层主管,课程主要围绕着企业的产、销、人、发、财五大机能(人、机、料、法、环)
注:中层主管管理训练课程(另做成附件);
建议每年每人的培训时数不低于100小时;
中层主管培训尽量借助外部专业力量
3、基层主管管理训练:
针对企业的基层主管
课程内容大致是管理概论、工作关系、工作改善、工作教导、工作安全等
注:基层主管管理训练课程(另做成附件)
建议每年每人培训时数不低于70小时
4、基层员工工作训练:
针对企业的基层员工
可通过早会或正式培训实施
(三)依企业机能别专业培训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主要培训对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或各级管理人员。
2、财务管理系统
主要培训对象为财会专业人员,课程可依企业需求设计。
3、营销管理系统
主要培训对象为市场及营销人员。
4、生产管理(pmc)系统
主要培训对象为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物料控制采购人员。
5、生产技术
主要培训对象为生产干部、ie部门技术干部,课程例如ie、精益生产等。
6、品质管理系统
主要培训对象为品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生产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高阶品管课程参照7研发管理系统。
7、研发管理系统
主要培训对象为研发(技术)部门、生产技术部门、品质部门、高阶管理课程(另做成附件)
8、信息化管理系统
主要负责电脑信息化人员,如erp软件、品管spc软件等。
(四)技术工种培训
可根据本公司各技术工种区分,编制培训方案。
(五)培训效果
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改变观念、思维、工作方法,最后
改变“结果”,有效的培训,除了可以支持企业与员工的目标外,同时对企业来说也是个善尽社会责任的体现。
目前国内对于培训的认知有误区,普遍以培训会场的效果(气氛好、开心)来作为满意度的标准,也就在这种认知下,培训在国内形成了“会场激动,会后没行动”的局面,也因此造成企业对培训效果的误解。
既然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啊”,要改变就得付诸行动,才会有效果。同样的,有些企业要求培训的人员结束培训后,提出心得报告,有些报告洋洋洒洒,假如没有付之行动,还是无效果的。
培训要有效果,建议企业在人员培训后,提出与工作相关的改善计划,哪怕一点的改变,就可以加倍的回报企业。
四、培训与诊断、辅导
“培训”是由老师讲学员听,老师讲的内容较没有针对性,效果较为有限。
注:企业内训作业流程(另做成附件)
“诊断”是由具充分实战经验的顾问老师对企业实地进行调研(或企业内部专家),调研方法主要通过关键人员访谈、资料调阅及现场访查,找出企业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并建议修正方法。
“辅导”一般是针对机能别专业系统,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具有针对性,而且一般辅之以教育训练,效果较为显著。
专案辅导的进行,通常是由专业顾问师到企业实施初步诊断,了解初
步状况后,提出《初步诊断报告》及《辅导规划书》,经双方协商后再正式实施辅导。
辅导的实施对一般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梳理(标准化)阶段
对部门组织、职能、流程、运作制度、控制表单进行整理,作为管理的基础。
第二阶段提升(合理化)阶段
在第一阶段上,通过统计、分析、对策提升绩效指标。
公司培训组培训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五
为实现一定的培训目标,将培训三要素(讲师、学员、教材)进行合理、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而形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制度。通常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讲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管理体系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三项是培训体系的三大核心工作内容。尤其要和晋升体系、薪酬体系相配合。
培训体系是动态平衡的体系。包括培训课程体系和培训讲师调整,及如何激励学员培训意愿,如何开发和管理培训供应商,如何把培训课程的内容转化为工作流程和规范化的操作文件等等,这些都是培训管理体系要考虑的,并通过制订相关制度加以落实。
一个培训体系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制度、课程和讲师。制度是基础,包括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相关表单、工作流程、培训评估办法及内部讲师制度。
课程是灵魂,包括课程设计、课件的制作、讲义编写、课程的审核评估。
讲师是载体,也就是说讲师仅仅是培训体系中的一个执行者,扮演的只是去演绎课程的角色。
培训制度的作用在于规范公司的培训活动,作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制度依据。应当包括: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相关的表单、工作流程、培训评估办法及内部讲师制度等几个部分,培训管理办法中应充分体现培训的过程及培训结果评估将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内部讲师制度应体现选拔和激励内部讲师的精神,起到管理内部讲师,规范内部讲师授课行为的作用。
建立培训体系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培训制度,设计培训工作流程,制作相关的表单,制订培训计划。
完成了制度建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培训调研,即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及人力资源规划,针对培训体系建设提出问题,对公司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作出调研报告,完成岗位核心胜任知识和技能的确定,提出培训目标,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是灵魂,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那么如何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根据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对现有岗位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提取该岗位的核心胜任技能及关键技能;其次,对在岗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评,找出改进点;再根据改进点进行培训课程设计。这是以胜任岗位、改进工作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方式。
课程设计、课件的内容,课程的审核评估会根据培训目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讲师是课程的演绎者,主要职责是将该课程的核心精髓传达给学员。一个好的讲师必须对课程涉及到内容有很深刻的了解,同时配合适当的授课技巧。如:技术类培训课程的讲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技术专家,对该项目有充分的了解,培训部门能够帮助他完成的仅仅是改善授课技巧。
有了制度的保证,完成了课程的编、导、演,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是目前的最受企业关注的问题。没有评估的培训很容易就变成了“赔训”,无法达成预先设定的培训目标。设计的评估包括两个部分课程评估和培训效果。课程评估又可以分为课程内容评估和授课效果评估。课程内容评估主要是评估课程内容是否与培训目标相吻合,是否体现了培训的目标;采用量化关键指标的评估方式。授课效果评估主要是评估讲师的授课技巧和演绎方式是否能被学员所接受;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注点是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采用的是书面考核和训前训后的两次测评的数据差的形式来完成。
培训通常是由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来完成的。其形式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授课,还包括流行的沙盘模拟,情景演示,户外拓展。当然不能忽略传统的师带徒、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指导和指引也是非常理想的培训形式。
有选择的引入外部培训,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对于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更新和思想冲击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培训体系是指在企业内实施培训的组织机构、职责、方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形成一套结构化的动态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深层次的学习循环,不断提升员工和企业的学习力,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训体系主要由10个要素构成,即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体系效用
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它能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中不至于败下阵来。
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培训能够改变员工的某些不适当的工作表现及行为。
培训是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需求的行为,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培训是建立优秀组织文化的杠杆,可以强化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培训原则
公司对员工的培训遵循系统性原则、制度化原则、主动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和效益性原则。
(一)系统性
员工培训是一个全员性的、全方位的、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始终的系统工程。
(二)制度化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把培训工作例行化、制度化,保证培训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主动性
强调员工参与和互动,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四)多样化 开展员工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受训对象的层次、类型,考虑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五)效益性
根据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市场导向、发展阶段、业务需求、领导支持程度,对于培训体系的搭建大致可以分为观望型、摸索型、成熟型、标杆型四种。观望型、摸索型属于培训体系搭建的初始阶段,需要更多的行业成功经验作参考、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够更规范的开展。而成熟型、标杆型都是相当稳定、专业、系统化、结构完整的培训体系模型,主要特点为内部资源丰富、培训形式多元、领导支持力度高、员工认同度高、培训成效卓越,因此经常成为其他企业观摩学习、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组织或模范。
(一)长期培养vs短期培养
高速扩展、业务范围多且广、面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或是特殊专业领域的中大型、特大型企业,多以人才的长期培养为主,搭配短期的特定需求。这样可以将人才的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紧密结合,同时提供一个让人才发挥的平台,能够最大程度的用对人、做对的事、把事作对。如果企业只考虑进行长期培养,而忽略了某些需要立刻改善的问题,则容易造成过度的业务导向或技术导向,导致团队协作困难、士气不振等问题。因此,还要适当的配合短期或特定项目进行培训,例如全员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再造或强调、商务或办公室礼仪、内部服务意识、激励建设、沟通表达、情绪管理等。如果缺乏系统性、长远规划的长期培训,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进行短期培养,虽然在课程组织与安排上较容易掌控,但只能看到短期的成效,时间一久或者管理疏漏时,员工就会变回原形,这样反而浪费了培训资源与人力成本。
因此,不管企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必须有一套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并针对特定人才进行长远培养的培育系统。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不同形式的书面承诺或抵押等方式进行约束管控,避免了人员在培训后流失的情况,也让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具体掌握未来愿景,使企业的优良文化、精神面貌、核心价值、专业知识技术等能够有效传承、发扬光大。当企业遇到环境变化如竞争压力、人员结构转变、业务形态增加或异动,或面临特殊处境时,则需要弹性的加入一些能够短期见效的培育计划,使企业有新的转机与更好的发展。
(二)由上而下vs由下而上
当企业经营管理层较重视培训的集体成效,且培训组织方在培训的推展上有较高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时,就比较容易建立由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其优点是通过由上而下的培训支持、管理落实、效果检验等,能够创造一种令员工养成好工作习惯的环境,让内部的人才培养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成效。高层培训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由于时间原因使得组织起来不容易,而且高层在培训过程中因为工作事务较多难以专心全程参与,师资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当企业的培训体系还处在萌芽阶段,或者是以业务、专业为导向,很可能因为内部支持力度不够,加上资源有限或专业不足而选择由下而上的系统建立。这种方式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可以增加很多学习机会,组织起来也相对容易很多,但是训练结束后很容易被打回原形,因为管理层的不认可、不支持、后续的追踪与管理无法匹配。如果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观念想法产生落差,很可能导致培训结束后员工就选择跳槽。不妨考虑先把中层的管理队伍或人才模型培养起来,使中坚力量有更强的实力承上启下,让高层看到具体的效果,转而大力支持培训,甚至改变意愿接受高层培训,再由中高层对基层展开各种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育。
培训类型
(一)学分制:必修课、选修课
企业根据长期与短期的培训需求,将不同岗位员工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习惯,通过科学的学分制定和规范,进行系统性的培育。这些学分的获取有内训课程、外训课程,也有以自学的方式,或者与外部专业机构或协会配合(包含国内外)。好处是学习过程就像在校研读一样,对于专业领域的学习非常系统和严谨,工作与生活可以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取得平衡,更加确立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但如果没有对培训过程及结果进行严格把控,比如学员的出席率、参与度、课后绩效跟进、对组织和团队的贡献、检核考试或认证,则可能导致员工因工作任务繁重或者基于侥幸心理,对培训采取应付态度,导致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体现出学分制的精神。
因此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严格限制培训学员的资格,并保证其全程参与,透过培训现场的监督控制、课后成果验收、效果评估与违规者的具体惩罚等管理手段,加强落实,才能使企业的人才培育资源得到最大的收益。
(二)认证制:专业类、资格类
对于研发设计人员、维修技师、销售精英、管理师、督导师、内部讲师等专业人才,除了外部正式文凭、资格证、执照的取得,还可以通过内部认证或授权的方式,成为企业人才库的重要成员,负责各种专业知识技能、态度的传承和培育任务。因此企业在开展培训计划时,主要以协助人才取得内部认证为方向,除了考虑课程结构、学员资格审核、讲师选择、时间场地安排(封闭式的集中培训成效最好),还要进一步研究认证的形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学员的学习激情与专注度非常高,因为以通过认证为主要目的的学员通常都是有一定经验的工作者,或者表现特别好的员工才有此机会,为了争取最好的表现与个人荣誉,培育过程总能全力以赴。然而如果这一系列的培养时间安排过于仓促、课程之间的间隔过于紧迫,就很容易影响学习的效果与成果产出的完整度。另外,认证评委的选择与评分标准也是一大考验,评委若有高层领导或专家参与,必须与授课讲师进行认证前的协商咨询,了解学员的背景、学习历程、课中表现、课后差异及评分指标与打分标准等,才能保证认证结果公平、公开、公正、高效!
(三)其他形式
1.根据企业资源:内部培训、自主学习
这与企业的发展规模及资源提供有直接关系,内部培训要考虑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加上人数、场地、时间、费用等限制以及师资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推敲,否则容易因为细节的疏忽而影响整体效果。因此某些对于人才条件有特别要求或者人才紧缺的企业和岗位,较倾向于员工自主学习、贡献所长,若因为工作有所需要,则以金额补贴方式鼓励人才自发性的学习。这样能使企业创造出真正的人才,创建学习型组织,并且快速融入工作环境、高效完成任务目标。但如果企业无法提供人才相对满意的发展机会或待遇,甚至没有更好的用人、留人办法、激励机制,则自主型的学习人才很可能流失,因为他们有独立思考、成熟的态度、主观的意识、强烈的目标,加上长期的自我实力培养,自然在工作环境的选择性与可控性上会更主观一些。
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员工,这是最容易展现激情且对工作充满新鲜感的群体,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给什么都能接受,因此容易对他们导入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职场价值观。但面对85后、90后、20后的新人,他们有着一颗迷茫的心,对于职场道德、伦理、忠诚度都很欠缺,工作动机不明确,面对这样的群体,讲师的人格魅力、强大的内心以及授课技巧,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影响力,选对师资、主题、教学方式,才能对这些新时代年轻人的潜力进行深度启发引导。
在岗培训则依专业培训类、管理培训类、通识技能类进行差异化教育,除了更有针对性,还能够使培训资源集中利用。当然在学员的资格评选上,除了考虑工作年资、绩效表现、组织贡献度,还要综合评价学员的组织认同度、品德修养、学习意愿、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问题。多数企业推崇人才必须从基层开始培养,培育过程要注意如果只重视能力培养,无法塑造真正的人才,唯有兼顾态度培养才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人才的提拔、培育,需要以德为先,这样才能够创造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精品型员工!
(一)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了解企业的经营方针与战略目标;
(二)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对企业现状深入调查研究;
(三)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配备保驾护航的规章制度;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设法通过培训经费预算关;
(五)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培训计划得学会灵活执行;
(六)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有不同的考核方式。
模拟示范:由单位主管负责,由学员扮演相应角色,从实际操作中评价学员是否领悟“学有所用”,从操作能力看课程作用; 绩效比对:由绩效考核单位建立个人与单位比较平台,从历史数据的对比关系中反映所开课程的作用。
(七)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勿忘从企业实际出发;
优秀的培训体系并不是一天建设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完善迭代升级而来的,可以说培训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人力资源的成熟而成熟的,培训体系大体有五个成熟度的级别,分别为“初始级”、“管理级”、“专业级”、“变革级”、“优化级”。
初始级
企业对培训并不在意,培训往往是根据即时需求而为。管理级 企业各部门主管承担员工管理的责任,关注规范有序的开展培训工作以及培训员工达到岗位的工作要求。
专业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较全面,企业为员工的岗位技能进行了细化梳理。企业培训目的是为了追求如何支持员工绩效和员工发展,并开始搭建自身师资、课程体系等,把员工的稳性经验转化成显性知识,以便支持员工更好的应对业务问题。
变革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人、流程、知识技能整合到一起,形成组织的技能资产,充分授权各级团队独立开展业务。此时培训升华为知识管理,企业将基于信息平台将已有的课程架构碎片化,并于相应的流程结合已提供高响应速度的训练,此时培训是知识管理级水平的。
优化级
企业建立一个培训体系并不难,请个专业的咨询公司很快就能解决。难就难在怎样使这个体系按照设定的方向和轨道持续运行,在已经建立培训体系的企业里,成功运行的概率我估计可能不到50%.因为成功的培训体系一方面需要企业的持续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企业内部的“推动”。
1、按月召开培训座谈会,2、设计“内部讲师荣誉榜”,3、定期举办培训征文活动:然后公开 评选,选出前三名进行表彰。
4、举办“心得报告评选”:
5、实施“月度优秀讲师”奖励:
8、制定“行动计划”:
9、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10、结合培训工作的实际,八大误区
一、培训体系定位过低
有观点认为,“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提起培训管理体系,就从需求、计划、执行到评估。实际上,这几个行为应该属于项目管理层面,低于培训体系一个层次。”这个观点以授课行为的执行要素进行了描述,但整个定位太低,定位低于培训体系两个层次,低于项目管理一个层次。局限于授课层面。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混淆了培训与授课的概念。
二、培训体系中的概念层次错位
有观点认为,“培训体系应该包括培训资源建设、技能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建设等。技能管理体系包括技能标准、技能管理过程、技能类别、企业核心技能设计与应用、技能标准层次设计。技能管理体系应该反映在课程体系里面,它是属于培训需求的表现形式。“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企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流程与开发技巧、重点课程项目设计分析(入司培训、管理培训、渠道培训等)。”课程开发流程与开发技巧和企业课程体系设计不是属于同一个层次,这样的设计不利于整个体系的有效执行。
三、培训体系中的概念定义混乱
”这个观点是将培训方式、对象与培训管理人为割裂,且无法有效解释其内在联系。
“通常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讲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管理体系四部分组成。”这类做法认为培训管理体系是培训体系的子概念,且将培训课程体系与培训管理体系并列。这个错误其实忘记了培训课程体系、讲师管理等都属于培训管理的对象。并且单独将培训效果评估单列开来,那么计划、实施两个环节呢?显然无法给出满意答案。
四、无法体现培训体系的作用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其中培训方式部分只对培训方式可能方式做出了描述,提到“培训方式包括有职内培训(on-the-job training)和职外培训(off-the-job training),职内教育指工作教导、工作轮调、工作见习和工作指派等方式。”这类观点这样解释员工培训体系中提到的“培训方式”,这些不应该属于培训体系模型中阐述的,最多是放在某一个管理办法(例如培训实施管理办法)中进行选择阐述或规定。
五、无法明确责任义务
有文章以通俗的语言进行了描述,“培训体系的搭建,无非要先明确以下四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谁来讲、怎么讲、给谁讲、讲什么。”这个观点确实给出谁来做,但是定位局限于授课层面。对于部门管理、策略规划、日常管理等却没有谈到。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员工培训的管理非常重要,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良好的管理作为保障。正如前文提到的培训管理体系是保证培训体系有效运作,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起支持作用。此类观点认为培训体系不具备培训管理功能,它只是静态的参数集合,不具备决策机制。如果要发挥“员工培训体系”的作用,则需要“培训管理”工作。这类观点有错误。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完善的培训体系的一个任务就是能够自动自发持续完善培训管理流程,即自适应性。而不是完善了培训管理工作后,达到培训体系建设目标,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同时,持上述观点的还提到过,“培训管理体系包括供应商开发与管理、培训激励等”,培训激励本质上来讲仍然是属于领导职能中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是体现在各个培训管理行为中各个层面的,不能简单地与其他办法、规定等割裂开来。
培训体系的概念应该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出,与招聘、考核等功能模块对应,培训体系即应该是实现人力资源策略的一个子系统而已。
八、忽视过程管理
有观点认为“培训体系由组织体系、课程体系、讲师体系、支撑体系组成。”这类看法明显的不足是没有明确培训项目管理。
培训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根据培训课程的普及型、基础型和提高型将培训课程分为员工入职培训课程、固定课程和动态课程三类。
员工入职培训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属普及性培训,固定培训课程是基础性培训。是从事各类各级岗位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动态培训课程是根据科技、管理等发展动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竞争战略做出培训分析,这类培训是保证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固定培训课程设置是培训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在企业中必须建立起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首先,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部门,从岗位分析入手,对所有岗位进行分类,如分为管理类、专业类、技术类等。在分类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层次级别定义和划分。由此,按照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胜任模式来建立固定课程体系就有了分析的基础和依据。以各级各类岗位为基础,分析员工开展业务工作所需的职业化行为模块和行为标准,在分析这些活动时,可以遵循以下三种思路。
从活动开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考虑。从活动范围来考虑。
从活动内容本身组成部分来分析。
分析支持这此职业化行为模块和行为标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此,确定各级各类的培训课程,从而开发出相应的培训教材。不同级别的必备知识可以是相同的,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有所区别。
动态培训课程可以从二个层次上进行分析。
企业目标。分析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战略,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考虑与此相关的管理思路、管理观念和工作重点的转移,组织流程的改造及涉及新的技术领域、工艺技术,并与此确定培训课程。从科技发展角度分析。如今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发展日新月异。当一项工作内容发生重大革新时,由此带来的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确定培训课程。
培训体系建立之后,培训对象的确定,可以遵循以下思路。高层管理者。根据企业经营策略确定企业的人员要求,并由人力资源部分析并确定相应的人员培训。
中层管理者。根据企业为他们制定的发展计划和绩效考评的结果,由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分析和确定他们的下一步发展需求。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由中层管理者根据员工的绩效考评来分析确定他们的培训需求。
员工可以自己提出培训需求,得到上一级主管及人力资源部认可。讲师队伍
讲师是整个培训流程的源头,讲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训质量的好坏。培训讲师来源基本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外部聘请;二是企业内部讲师。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结果将直接作用于培训课程的改进和讲师调整等方面。评估从四个方面考察。第一层评估,反应层面。这类评估主要是考核学员对培训讲师的看法,培训内容是否合适等。这是一种浅层评估,通常是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
第二层评估,学习层面。主要是检查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或撰写学习心得报告的形式进行检查。第三层评估,行为层。该层关心的是学员通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绩效。此类评估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方式进行。
1、按月召开培训座谈会,将统计的培训成绩及问题进行发布,加深各级主管、内部讲师对培训体系的认识,诊断运行过程存在问题,融洽内部气氛,寻找解决思路。
2、设计“内部讲师荣誉榜”,将内部讲师头像及优秀讲师介绍、主要课程等资料依次在厂报或墙报上进行大力宣传、介绍,为培训体系顺利运行宣传“造势”。
3、定期举办培训征文活动:规定主题如“我眼中的员工培训”、“我的成长经历”等,在全体员工中公开征集文章,号召全员参与,提升全员培训理念,然后公开评选,选出前三名进行表彰。
4、举办“心得报告评选”:将优秀的学员“培训心得报告”推荐上内部刊物或在公司宣传栏公开公布,也可适当地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学习讨论。
5、实施“月度优秀讲师”奖励:对培训流程规范、培训目标顺利完成、培训课件教材完整、学员评价高的讲师进行公开奖励。
6、实施“月度优秀部门”评选:对培训目标顺利达成、培训组织到位、支持配合度高的部门进行荣誉奖励(如流动红旗),7、实施“月度优秀学员”评选奖励:对遵章守纪、参与度高、培训考试成绩合格、有心得报告及感想深刻而发表见报的优秀学员进行奖励。
8、制定“行动计划”:要求培训对象根据培训内容,制定自己的改善行动计划,并选定目标进行全程跟进,对行动及时、改进效果明显的学员进行奖励。
9、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定期举办或参与一些专题培训沙龙、论坛等,指派内部讲师作为主讲嘉宾参与,一方面提升企业形象,一方面培养内部讲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1、制订并完善培训专业管理制度
2、建设培训专业管理团队
1、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重点开发一线员工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意识培训课程和中层以上员工职业素质培训课程。
3、做好培训项目的策划和宣传工作
做好培训效果评估改进工作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效果,将通过满意度、知识层、行为层、业绩层等四个层次的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及时改进教材内容,讲师与授课方式,培训组织、培训跟进等方面的工作,以改善培训效果;从而使培训体系更符合公司业务发展以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