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每一次教学反思篇一
本来,我以为公开课就是要花哨,通过自己的实践我意识到:花哨的课堂学生不一定能有共鸣,而只有真正上出了语文味道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努力达到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给自己制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1。多去听师傅以及其他老师的课;
2。自己在备每堂课时尽量写详案,有时情况不允许,课后备案一份课堂实录。(主要是让自己了解到课堂教学语言是否精炼、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3。课后必须写反思,即便是一句话。
4。熟读语文课程标准,多看教学论方面的知识。
每一次教学反思篇二
刚开始写教案时,我拿着文章就自己读,读了好几遍,总觉得没什么好教,在参照别人教案的过程中,我还是觉得这篇文章太浅,不知道教给学生什么。带着这样的思想,我写了第一篇教案,想当然地上下了整堂课,这时候问题就显现得非常明显:
第一,板块之间非常模糊;
第二,上下问题之间的连接非常生涩;
第三,抛出的问题难易程度没有把握好,导致有时问题简单,学生热烈发言,而有时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意思;
第四,在时间上没控制住,基本上20几分钟就把课上完了,接下来便不停地拓展拓展,造成本末倒置。
第五,语言不够精炼,没有板书,ppt过于精简……
等等等等的毛病,太多了,一说就有一大把。
《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着重要抓住语句中的字词来品味出作者在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且它的字词相对来说较为浅显,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便能简要说出其涵义。且这篇文章需要注重朗读,在第一次上课的过程中,我忽略了这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可以说第一堂课是相当失败的。经过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师的指点,在第二次上课的过程中,我便有意识地去纠正第一次的毛病,所以前后两次可以说在结构上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
而事实证明,课堂效果要比第一次好很多。
1、多去听师傅以及其他老师的课;
2、自己在备每堂课时尽量写详案,有时情况不允许,课后备案一份课堂实录。(主要是让自己了解到课堂教学语言是否精炼、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3、课后必须写反思,即便是一句话。
每一次教学反思篇三
对于和生命、人生相关的内容,往往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体悟进行理性的思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本单元中,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主要写的是人生的体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所以相对《理想》和《行道树》来说学生理解上还是比较方便的。
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的第一次入手来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再结合课文对文中的第一次进行分析整理,学生多能找到内容进行概括并能对作者的体验和感受谈自己的看法。对于文中的中心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学生都能结合文本内容和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点播的作用,学生反应较热烈。
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最花心思的是如何利用好这篇小短文进行写作的指导。
在人教版新课程的课文安排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探索,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索,但是知识的系统性相对原有的老教材有所欠缺,尤其是作文教学也缺乏完善的体系。《第一次真好》内容较贴近生活,内涵丰富但不是很深刻,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接近。特别是文章在材料的详略安排很清晰,这是训练学生注意记叙文材料根据中心详略安排的很好的例文。所以教学中我以此文为例文,抓住材料的详略安排和文章中心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
记叙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看到结实累累的釉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小鸟来写。这两个第一次从植物到动物,由静到动,记叙中还结合作者思想感情的动态变化,内容简单却写的各有特点,详尽精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详写和体现中心的关系,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
文中另外的六个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话加以略写,这既是对前面两个第一次的内容的补充,也使文章内容更加的充实丰满,能更好的体现中心。教学中学生都对这几个略写的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因为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记叙的事件常常就是详尽有余而精练不够,所以这几个略写的事件指导对学生启发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心指导学生为什么如此安排,让学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特点明显,所以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安排的作文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时的教学,对第一次的作文介绍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的修改,注意详略安排和中心关系,要求材料详实,中心突出。由于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修改作文进步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