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11篇)

2023年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9 10:35:28
2023年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11篇)
时间:2023-03-19 10:35:28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一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心理、行业性质、就业形式等因素,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就必须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一条与设计艺术类学生就业特征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作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从高校扩招、毕业生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选择范围等角度,分析了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力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积极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从而帮助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一、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的影响

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性、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伴随着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跳跃式增长,与之相对的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的缓慢增长,导致艺术类毕业生的供求矛盾增大。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师资队伍、设备设施也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难以跟上就业市场变化的步伐,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

2.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主要体现在:(1)学习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入之间矛盾。由于艺术学习前期投入偏高,受“成本-效益”心理的影响,在物质回报方面都寄予过高的期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2)精神方面的高期待与现实低回报之间的矛盾。从小在艺术殿堂里学习绘画,怀揣设计师梦想的学生的精神追求是十分纯粹的,当物质追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颓废厌世、随波逐流、放荡不羁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3)内在自我实现与外在激烈竞争之间的矛盾。从小被家庭、社会寄予厚望的设计艺术类毕业生,都希望通过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回馈父母和社会。但是面对整体不理想的就业坏境和狭小的发展空间,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信念的支撑。

3.就业行业性质的单一性

从我校设计艺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性质统计中可以看出(如表一),30%和15%的毕业生选择了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调查访谈中,有毕业生提到“自己辛辛苦苦学习设计艺术这么多年,一直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将自己设计理念推广出去,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现给世人”,如果转行去做销售或者管理不但无法实现设计师的梦想,还浪费自己在设计艺术这条道路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金钱。这就导致大部分设计艺术毕业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无法及时就业。

4.就业市场范围的狭小性

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的长足发展会为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物质保障。艺术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从表二可以看出:广东、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2013届毕业生占了16%,选择省会城市的毕业生占了44%,而选择其他地级(县)市的为27%。另外,在访谈中,绝大部分的同学也表示就业时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

二、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把握特点,分类指导,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鉴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求职诉求会因为性格特点、职业目标、所学专业、就业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高校应根据其就业特点,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完善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紧抓就业群体这一重点,根据其就业意向又可分成私营企业、党政机关和自主创业等几个类型,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间阶段,开设专门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规划课程。大一,旨在通过学习方法与指导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涯规划与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大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活动。大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四,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提高面试应聘能力。

2.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为了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与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对接,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饱和程度。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专业人才需求量调整招生人数,做到招生与就业配套。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增o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应加强设计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极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艺术品位。

3.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心理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来看,其就业难部分是因为其就业观念陈旧和就业心理矛盾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加强心理调适,才能促进其更快的适应社会。一方面,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引导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小地方有大作为”等科学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另一方面,高校需帮助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心境、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引导其合理应用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排除心理困扰。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二

【摘 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形成“一人带动一群人”的就业模式。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本文通过查找制约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原因,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创业的有利条件,提出引导激励艺术类毕业生创业的对策,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使更多的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自主创业 对策研究

一 制约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因素

1.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残存。据我们对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对“您在确定理想中的职业时,受外界哪方面的影响最大?”回答是“社会舆论”、“家庭”、“学校”和“地区”的比例依次为、、和,可见,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2.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商业环境还不算优化。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贯彻落实情况“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许多大学生总感到“办什么事都很难”,对创业后的经营环境更是“心里没底”。

3.创业教育普遍不给力

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而国内只有大学阶段才开设就业教育课,有的学校甚至大三、大四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且普遍存在内容单调、师资缺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概念和观念普遍不强,缺乏创业的意识,没有创业的勇气。

4.大学生缺乏创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大学突出专业知识教育、欠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在正常的学业中难以获得创业知识,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另外,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他们创业素质的提升相当不利。

5.绝大多数家长不支持子女自主创业

许多家长希望子女通过上大学“跳出龙门”,甚至“光宗耀祖”。他们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大包大揽帮孩子找工作,这严重扼杀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念头。据调查,只有5%左右的学生父母和直系亲属支持子女自主创业。可以说,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严重影响着子女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创业选择。

二 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有利条件

1.个性特点有助于创业

艺术类大学生与一般类大学生比较,他们更注重追求个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更解放,富有创新精神。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他们观察外界环境能力相对细腻、理解问题更全面、捕捉信息更敏捷。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或更早就开始独立在外寄宿进行专业培训,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强,在大学学习期间,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也多于一般专业的教育,不少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从事各类兼职,与一般类大学生相比他们更“成熟”。

2.创业成本相对较低

艺术类专业方面的创业具有规模小、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音乐、美术、设计、广告、器乐、舞蹈等专业,创办一个小公司或工作室少则2~3人就可以,经费2~10万元就能解决问题,这样的规模和投入绝大多数大学生本人和家庭完全能够承担,对失败的风险同样能够承担和认可。

3.艺术类创业空间广阔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艺术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无疑为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望子成龙”“艺多不压身”的传统观念使得许多家长热衷于送自己的孩子学一至两门艺术特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

4.艺术类行业创业适合于专业人员

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比例最高的五大专业依次是:艺术类、工商管理类、电气信息类、外语类、机械类,艺术类排在最前面。在对大连市15家琴行、装饰公司、广告制作、摄影等与艺术类有关的行业进行调查时发现,13家公司的创办人有艺术专业背景。

三 激励和引导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1.强化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护照”,是创业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改变把创业教育作为“辅助教育”“边缘教育”的状况,切实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必修性、系统性的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大纲,列入总体教育计划,将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刚走进校门就接受就业创业教育,开始萌生创业的意识,这种创业意识,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和教育的强化不断增强,在毕业时达到高潮,形成强烈的创业欲望,乃至变成创业的行为。

2.建立创业实践机制

要加强实践教学,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中心,使基地教学、中心教学成为专业教学的主阵地;要扶持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通过大学生创业社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调研、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创业咨询、创业论坛、跳蚤市场等创业活动,为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艺术类设计、装潢、美术、音乐、服装等许多专业都可以通过建立工作室、创办公司等途径开展项目教学。

3.优化政策扶持机制

要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应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要放宽资本金限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不动产及无形资产作为注册资金,对大学毕业生申请个体工商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登记,应不受出资数额限制;要减免相关税费,对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我雇佣者,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免于工商登记,同时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减免政策;要强化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增加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规模,对进驻各级政府创办的孵化基地的创业大学生,可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租金补贴或优惠。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用水、用电、用气、通讯等方面给予优惠价格,创业过程中吸纳的就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切实降低创业的商务成本。

4.完善创业服务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起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培训体系,逐步将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纳入创业培训;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孵化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经营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各级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使校园创业实训基地成为大学生走向创业的港湾;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政策咨询、项目评估、业务代办、资金运作、技能培训等服务,构建起大学生创业全新的服务体系。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三

今日,轮到我做饭。我拿好菜单后变去市场买菜,哇,市场真是人山人海啊!我买了番茄、马铃薯、瘦肉……

回到家中,我迅速将马铃薯切成一丝丝,“铃铃铃……”电话响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跑到客厅里接电话。聊了大概十分钟,我回到厨房,发现本来是黄色的马铃薯已经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甚至变成了褐色,这使我大吃一惊。

我立即放下刀子,跑到电脑前去寻找答案:为什么马铃薯会变色?找啊找,最终找到了!原先是马铃薯里包含淀粉,这淀粉如果接触到空气氧化就会变色。并且当土豆削皮后,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便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产生很多的醌类物质。新生的醌类物质能使植物细胞迅速的变成褐色,这化称为食物的酶促褐变。

虽然找到答案,可是,我还想做一个实验,看看如何才能使土豆不变色。实验开始了,我先把一个土豆切成4份,一份用柠檬水泡着,一份用盐水泡着,有一份用糖水泡着,还有一份用冷开水泡着,过20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20分钟过了,我一看。呀!其实柠檬水、盐水、糖水、冷开水泡着都不会变色。看来,以后我们切开马铃薯都能够用这些有关水的泡着,这样就能够避免马铃薯变色。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应当多观察、多发现、多研究,让我们和科学一起成长!

科技小论文06-20

科技小论文05-28

科技小论文07-25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四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实现学生较好的就业,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与“艺考”逐步升温,使本已严峻的艺术生就业市场更加白日化。本文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为着眼点,探寻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创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的变革引发毕业生数量的井喷,就业竞争日趋白日化。“艺考”热的不断升温,使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艺术类毕业生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就业市场中却屡遭碰壁,如何使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中紧跟国家政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其就业优秀竞争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

1.政府调控

政府在就业机制上对艺术类毕业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利直接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机械智能逐步代替人工制造,致使大量的工作岗位减少,加之“艺考”热影响下的毕业生数量激增,使市场需求与学校供给比例严重失调,大量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其次,政府就业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架构存在延缓,不能直接、快速、全面的传达给学生,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艺术生就业渠道较少。再次,许多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设置政策性壁垒和体制障碍限制毕业生就业与落户,如很多企业以户籍来卡人,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限制作用。

2.学校课程体制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涉及学科专业的更新,对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但与之相矛盾的却是高校教育模式革新相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以致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3.学生自身因素

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却在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上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就业观念淡薄,职业紧迫感、危机感较弱。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情况较好,生活上没有太大压力,对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时常报有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

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市场需求、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就业环境。首先,“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招生专业与招生规模”。防止出现供需矛盾。其次,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对“艺考热”进行合理降温,着重进行精英培养,且对就业好的专业加以扶持,对就业差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再次,政府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并广泛的公布与毕业生;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拓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宽度,增加就业岗位。最后,政府要为毕业生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控制毕业生的合理分布,打破区域限制,鼓励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人才流动。

2.学校设置科学课程体系,确保就业质量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集聚地,专业是方向,课程是优秀。学校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多与社会、企业对接,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的好坏,“高校应该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出国进修或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再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到设计专业在“设计-产品-商品”的特点,形成有专业学术带头人、专业教师、设计公司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负责人及设计师互为补充的师资结构”。最后,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引入“工作室制”“项目制”等,教师牵头,学生以助手身份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使学生与社会、企业无缝对接。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目前相当部分艺术类毕业生是典型的“三无”人员,无目标、无动力、无规划,且就业观念存在较大误区,如态度不积极,听之任之;蜂拥于大城市,基层、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考虑;等待父母安排工作等。事实证明,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观念是一个长久的意识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会议、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解决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的问题就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使他们能够达到四个阶段的转换: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提升职业素养;四年级初步完成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转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规划。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优秀竞争力是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优秀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具体方法为,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后,再日常的学习中多与企业、社会对接,多参与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成长,在项目中提升专业素质与能力;加深理论修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增强其优秀竞争力。

结束语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五

摘 要 随着高校对艺术类专业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也逐年增加。本文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因素两方面着手分析,试图归纳出解决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方案,提升其就业能力,从而更快的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能力 市场竞争 职业生涯规划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这样的社会局面则需要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约为107万,2014年大约为727万,增长了(如表1),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艺术类学生也是如此。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自我主义较强,集体主义较弱。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今的就业市场以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1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艺术类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专业实践性较强,就业时呈现与非艺术类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就业灵活性强

高校艺术类学生往往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不愿束缚于各类规章制度,在择业时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只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一两年后会跳槽转业,故他们不在乎与工作单位是否签署协议,这就导致在毕业时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很高,签约率很低,工作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固定。

就业地域性强

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一些大型的设计类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设立在边缘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市场相对狭窄。艺术类毕业生认为在经济发达城市较偏远城市拥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能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故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首先考虑较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艺术类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使得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就业观念淡薄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积极,就业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时常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他们并不需要独立承担生活的重压;最后,艺术类毕业生个性过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具有优势性,找工作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心态矛盾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更复杂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选择了热门的设计类专业,盲目高估对所学专业的优势,对自己盲目自信,在就业时一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但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让他们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第二,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过高,大学四年的学费是非艺术类学生的两倍有余,故他们在择业时希望寻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但大学毕业生的薪值往往达不到他们内心的期望值,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90后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他们虽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就业准备,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毅力与勇气。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过大,他们虽渴望踏入社会又害怕面对竞争。为了帮助艺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四方面分析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现有的分配政策从原先的“包分包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工作,这对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不仅需要依靠就业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也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颁布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小型城市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补助及优惠条件,同时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艺术类毕业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

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是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设置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岗位并未达成一致,使得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许多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课程当做一门必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其贯穿于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中,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大,许多毕业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家庭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家庭,父母以及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一方面,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活压力小,这类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期望值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只是寻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带来的自我提升的机遇并不重要。另一方面,90后艺术类毕业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赖性极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事事由父母操办,当自己处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则显得束手无策。

3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政府建立健全支持体系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护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引进更多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次,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锻炼,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保证其在锻炼后拥有优势去寻找下一份工作;最后,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毕业生的个人利益。

高校建立就业培养机制

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职场精英。高校应建立就业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改革。艺术类课程作为新兴课程,面临更多的挑战。现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上大多没有与就业岗位相吻合,课程的延展性较弱,这就要求高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模式上增加专题演讲、情景模拟等,使课程的教授多样化且符合就业市场。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高校一方面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出国进修或是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旧代新,建立健全学科内部的学习交流体制。

第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前面的章节中也提到我国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今后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四年的教学中,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的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大一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定位;大二时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三时进一步指导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传授学生就业技巧。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就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真正能够帮助艺术类学生规划人生的实用性课程。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90后学生思维开放,自我意识过强,艺术类学生尤为明显。如今的90后艺术类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角,未能及时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择业时遇到的挫折,及时总结,汲取经验;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类毕业生应抱着“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态,努力让自己适应环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机会,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对待每项工作;最后,坚持学习,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单位,艺术类毕业生都应该用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 总结

当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成果。我们在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性人才。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六

10月11—17日,由省、市委宣传部、社科联联合举办的以“解放思想,跨越发展”为主题的第__届浙江省暨杭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已圆满结束。现将我市开展的社科普及周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1、参与单位积极踊跃。

市社科联所属团体社团,市委党校,各市xxx,各市属高校和区、县(市)委宣传部80家单位参与社科普及周各项活动。

2、咨询服务项目丰富。

3、科普讲座精彩纷呈。

市社科联所属的27个团体、社团面向社会,以学术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举办了30多场社科普及专题讲座。各区、县(市)委宣传部结合当地实际,措时联动,举办广场咨询、社科普及讲座、主题报告会、专题系列教育活动、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等50多项人文社科普及宣传活动。

二、主要特点

1、紧扣社会热点,突显活动主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浙大城市学院、市现代物流与采购、上城区xxx、下城区委宣传部分别举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明明白白纳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供应链背景下的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双重合作模式”等讲座。市旅游协会印制的2000多份《旅游指南》、《杭州市中心区域旅游示意图》、《杭州会展﹒奖励旅游手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宣传资料,被市民索取一空。

2、关注百姓需求,提升市民的理论素养

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社会大众的人文素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坚持贴近百姓的实际需求,努力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拓展传播途径。

培育市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市老年学学会、浙大城市学院、上城区科协、下城区委宣传部、拱墅区委宣传部、萧山区委宣传部、余杭区委宣传部等分别举办了“老年病(三高)防治”、“免疫与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城区建设报告会”、“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与现代家庭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冠心病的预防和诊治”、“饮食与健康”等讲座,拱墅区组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志愿活动和未成年人教育心理咨询活动,余杭区委宣传部组织举行社会科学和食品安全的集中宣传、咨询活动,为市民免费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3、搭建公共平台,形成工作合力

社科普及周不仅有效整合了我市社科界五路大军的力量,而且各区、县(市)宣传部广泛联系相关单位,全方位,多层面地为社科普及搭建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平台,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形成了强大的科普合力。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七

1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大都以定量评价为主,即不管是对于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是对于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亦或是所获奖项等科研成果,都统一制定了一定的分值衡量标准,将难以衡量分量和水平的科研成果进行分值的量化,将科研成果换算为具体、确切的分值以实现对其的直观评价。具体地说,在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时,按照主持科研项目的等级、数量,出版学术著作的、部数、字数,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等级,折算成具体、确切的分值,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对于人文社科学术论文的评价,是将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上的论文,每篇计8分,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每篇计4分,发表在普通刊物上的论文,每篇计1分。这样一来,将难以衡量和评价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有效的量化,能够很好地把握和进行有效评价,看上去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但事实上,这种评价体系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不同学科的科研应遵循不同的科研规律,人文社科不能完全用自然学科的量化指标来做硬性要求[4]。这种对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认定与评价是形式化、简单化的“一刀切”模式。显然,这种“一刀切”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激励机制。

2创新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管理

2.1更新科研管理理念如前所述,由于人文社科的学科建设、科研基础均较为薄弱,存在长期陈旧的科研管理理念,因此,对其的科研管理不够重视,呈现出松散、疏忽、轻视的状况,进而表现为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的设立名额较少、经费投入不足。要彻底解决目前理工类院校中人文社科类科研工作的发展困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和教育主管机构领导者必须改变观念,尊重人文科学科研规律[5],更新科研管理观念,转变对于人文社科类项目的传统管理理念,从项目的选题立项、开题论证、申报审批、签订协议等前期工作,到项目的具体研究过程等中期工作,再到最后的结题验收、成果鉴定、技术推广等后期工作,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树立严格、规范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效果,加强对其的管理。具体地说,理工科院校的科研部门应改变以往对于科研重心的定位呈现出“一边倒”的取向,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既十分重视理工科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验收、评奖等工作,对于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验收、评奖等相关工作也应加以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支持。2.2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要实现对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的创新,应从人文社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首先,应该从管理理念上进行彻底的转变,科研管理部门应从管理思想上给予人文社科类科研以足够的重视,在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要充分尊重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特点,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从各方面给予人文社科青年教师以综合的科研管理服务,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取得科研进步。其次,建立和完善各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是人文社科研究得以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6]。建立适合人文社科科研特征的科研管理体制,规范其科研组织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素质,优化对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管理规范和管理过程,实现对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再次,可以尝试开掘新的管理体制,例如,改变目前科研管理工作过于集中的状况,充分调动院系科研管理的积极性,使其承担一定的科研管理工作责任,较好地发挥其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2.3建立科学的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人文学科的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体系、机制,要充分尊重人文学科科研生产的规律、充分尊重学科个性和研究个性[7]。事实上,人文社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与理工科有着截然不同的科研特点,即人文社科的研究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其科研成果及其价值的转化也不可能像理工科的科研成果那样能够在短期内快速而有效地得以获取和显现,它既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科研效果,也不能在短期内立刻投入到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而获得巨大的产出,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评价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时候,就不能按照评价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它,而是要摒弃衡量理工类科研成果那种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要摒弃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人文社科类科研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改变“短平快”的评价心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树立将单纯重视科研短期目标向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转变、将单纯重视经济价值向重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转变、将单纯重数量向重数量与重质量相结合转变、将单纯定量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转变的评价理念。

3提高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管理举措

3.1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的管理力度由于受到学校总体、长远建设定位和传统学科发展情况的限制,以及有限的资金制约,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各方面条件都是无法与理工类项目相提并论的。针对这一状况,应充分尊重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特点,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增加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立项比重和经费数量,为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有力条件。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的学科优势,重视其潜在学术价值和长远社会意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和长处。此外,还应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项目过程的管理,这对于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管理办法》、《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管理办法》等,都从制度上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科研项目的管理一般是具有阶段性的,通常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也不例外。对于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而言,从项目的选题立项、开题论证、申报审批、签订协议等前期工作,到项目的具体研究过程等中期工作,再到最后的结题验收、成果鉴定、技术推广等后期工作,都应进行严格而有序的管理工作,这是项目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的必要保障。

3.2转变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的管理体制理工类院校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一般是由科技处完成的,但其下并没有设置专门负责管理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具体机构,这样一来,“一刀切”的管理体制势必存在问题。因此,可以尝试设置负责组织、管理、研究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专门机构,如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处已经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科,实现了对科研项目分门别类的管理,这在本质上尊重和强调了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特点,体现了人文社科类科研管理工作是有别于理工类科研管理工作的。此外,在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传统之下,理工类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往往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对校内所有院系的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这样以来,就存在管理层面较大、头绪纷繁复杂、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因此,可以考虑适当扩大院系的科研管理权限,让其承担一定的科研管理工作的责任,充分而有效地调动院系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体制创新形成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8]。

3.3完善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人文社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依靠量化的办法对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必定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只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进行评价,才能获得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定量评价之前已经有所提及,它是各高校惯常使用的一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包括公开评议和匿名评议[9],即邀请一些同行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进行公开或匿名地评价。定性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人文社科类科研特点,打破了单一的、较适合衡量理工类科研成果的定量评价方法,提供了除去一些刚性衡量标准之外的、较为主观的评价方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质上是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只有采用这种主客观互补的评价方法,能有可能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进行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此外,还有许多不同于理工类科研评价方法的、较适合人文社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例如,应将短期评价与中长期评价相结合。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不能在短期内显现,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将短期评价与中长期评价相结合,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考查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的效用。再如,应将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不能产生像理工类科研成果那样显性的经济收益,它的成果所产生的价值往往是隐性的、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因此,不能单一地用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去评价和衡量其成果的大小和价值的高低,而是应该在考虑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它所产生的隐性而深远的社会价值。

总之,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其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局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为基础,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与理工类科研项目存在极大差异,因此,应积极探索人文社科的科研管理特点,认真研究适宜于人文社科类科研管理制度和机制,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从而实现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目标。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八

【摘 要】本文在研究艺术类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提出了针对此问题的方法,要求开放思想,与时代同进步,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来整合各类信息;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就业思路;时刻关注社会动向,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因势利导心理。学校招聘专场是求职人员找到就业岗位成功率相对较好的招聘形式,同时也是各单位采用“管培生计划”最多的人才招聘活动。不过在这些学校招聘专场中,只要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北上广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有关的招聘活动,其现场都是人满为患,而那些当地企业、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公司,以及工作环境比较简陋的公司,其招聘现场则是门可罗雀。

(三)毕业生对于就业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艺术类院校应该从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从每位大学生入学开始就系统针对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有效的就业服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许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就是在校期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简单,从而对学校设置的就业创业讲座、心理资讯、课程指导服务以及职业规划指导等各种就业指导服务视若不见,也就使未来自己在就业问题上难以做到全面和完善。

(四)现阶段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机制来进行系统学习,人才培养机制决定了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成为了检测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盘。不过,当前的艺术类学校和其他一些综合类学校都出现了扩大招生的现象,但是就业问题却始终不能被高度重视,从而使各学校的就业问题一直延续。

(五)社会转型期对于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国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的国民经济仍然不断健康、平稳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针,持续进行社会转型。随着中国的经济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成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消耗型产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更多的文化艺术类产业、创新型产业以及智力密集型产业正迅速的崛起发展着。但是因为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属性问题,使其难以摆脱传统观念从而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难以快速的应对社会转型所改变的就业问题。

二、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广开思路。在艺术类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都有着锐利的直觉,可以提前感知到下一季潮流的发展方向,牢牢把住时尚潮流的脉搏。在艺术类学校就职的人员更加需要跟紧学生的步伐,积极接受新工具与新技术,主动运用大学生喜欢的社会交往工具来宣传就业信息,使宣传内容更加体现艺术性,将主动推送替代被动传播,增加在校待就业大学生的乐趣,使其得到更好的就业服务。。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拓宽学生的求职择业思路。为了更加有效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打开艺术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解决待就业毕业生的实际问题,我国大力鼓励与引导应届毕业生去到基层就业,并且相继制定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医从教助学金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以及“应届毕业生预征入伍计划”、“高级院校创业实践计划”等。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综合性学校的毕业生相比有着更加专业的特长,在面向基层的就业活动中更加能够展现自己的特长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三)把握时代动向,以梳理根本问题为契机解决就业问题。在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中,求得艺术类学校的发展、缓解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一定要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产业调整为背景。在全面分析研究往届毕业生就职信息的基础上,艺术类学校的前景发展,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也不管是内涵式发展或是外延式扩张,都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家制度的引导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前景相适应,使艺术类学校能够找准教育发展方向及目标,优秀人才培养机制,调整知识内容与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以达到产学研的整合统一。

总而言之,艺术类学校只有打开眼光、扩展思路、与时俱进,才能更全面完善解决各种就业问题。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九

各盟市委及满洲里、二连浩特市委宣传部,各盟市社科联,各直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民办社科类社团: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社科联六代会精神,引导社科类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交流社团工作经验,更好地推动社团繁荣发展,自治区社科联决定召开全区社科类学术社团工作会议,现将会议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社会组织工作的意见精神,把握社科类社团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规范和引导社团健康发展,打造社团新型智库,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社团成为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重要载体。

二、会议内容

(一)自治区社科联社团建设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二)新时期推进社科类学术社团工作的方式和路径介绍;

(三)社科类学术社团党建工作和标准化评估工作介绍;

(四)社科类学术社团工作经验交流。

三、会议安排

(一)时间及地点:20xx年5月20日(星期三)全天,呼和浩特市水木年华阳光大酒店;

(二)参会人员:各盟市社科联(无社科联的,由盟市委宣传部安排人员)负责人代表1人,各社团负责人代表1人,自治区社科联社团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

(三)会议报到:非驻呼单位参会代表5月19日下午在酒店一楼大厅报到,驻呼单位参会代表20日上午8:30在酒店四楼会议室前报到;

(四)参会媒体:自治区各主要媒体。

四、会议要求

(二)各单位须提交社团工作经验交流稿一份,字数应不少于20xx字,其中作经验介绍的社团交流稿字数应在3000至5000字之间,于20xx年5月12日前交自治区社科联社团管理与社科评奖部(电子稿)。

五、其它

请参会人员认真准备,准时参会。

xxx

日期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十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毕业生就业力内涵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力现状就行分析,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力的三点原因,对此进而提出了政府、高职院校和学生自身需要做出的提升就业力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力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艺术类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难的问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面对这种现状,如何采取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和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力水平,成为当前不断扩招的艺术类院校、政府当务之急的重要课题。

1 毕业生就业力内涵

就业力不仅仅是求职者与生俱来的能力,更应包括求职者后天能够习得的各项职业技能与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笔者认为,即就业力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如适应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是高校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具备获得首次择业、保持就业及赢得新职位的就业能力。

2 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

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差,优秀专业技能薄弱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更加需要培养自己的独一无二专业技能。很多艺术生为了应试高考,进入大学降低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造成这些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人员也提到,有些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强,将专业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弱,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职业意识薄弱,求职技能欠缺

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时准备不充分,求职前缺乏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分析,求职时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较差,应聘时不能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和策略,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以上种种都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求职能力欠缺的表现。

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方面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还是很重视学历的,一些教学质量高、设备条件好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而那些教学质量差的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较差;艺术专业中有的专业是市场急需的,这样的专业竞争力就大,与市场需求贴近的应用型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如设计、动画、声乐等;国画等传统类别的专业择业面较窄,市场需求量相对要少。

高职院校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机制初步形成,但是某些高校艺术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这就必然会影响到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一方面,社会急需要的艺术人才无法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艺术毕业生因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而难以顺利就业,如师资、硬件设备要求等不能满足。

3 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的因素

政府方面因素

我国很早就出台了相关决定要求各地政府督促职业院校举办者拨付足额的职业教育经费,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起督促的职责,经费投入的不足,不仅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也为艺术来高职院校的长直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近年来,政府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例如针对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但是由于学校和地区的差异,措施的落实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

学校方面因素

我国现在还出于发展阶段,其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上未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强调专业符合,盲目求新,导致毕业生专业不突出,偏离了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这种状况加剧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就业的矛盾。

校方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的缺失也是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培训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对应聘技巧的培训,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形同虚设,对毕业生的就业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学生自身方面因素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眼高手低,大多用人企业恰恰注重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机能和创造力,这些与学生本身对专业的学习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侧面显现除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不努力,学习能力差,专业基础不牢靠等问题。

除了以上方面,用人企业很注重毕业生是否具备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在就业中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往往显现出自身特色不明显,实践能力和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使得企业招聘时偏向学历更高的艺术类人才。

4 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政府措施

引导社会各界投资职业教育

在引导社会投入方面,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高职艺术类学院开展合作办学、院企合作经营收入、实训基地建设等减免地方税费。

鼓励高职艺术类院校转变办学理念、特色办学

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的品位,依托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学院的艺术类专业设计和办学方式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式要求,又要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艺术类学院建设要引入市场经济理念,用市场化方式推进艺术实验实训基地和学院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原有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政策,合理调控毕业生流向;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积极制定艺术类专业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艺术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并完善规范统一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措施

根据实际需求创设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案

各高职艺术院校应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这样不但能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增强其优秀机能,更能拓宽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提升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价值

就业指导工作要摒弃长期枯燥、乏味的就业指导模式,鼓励毕业生在实践中积累就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创造条件。其次就是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系列的追踪调查工作,走访用人单位,根据现实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自身方面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理念

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其次,对就业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市场经济体质相匹配的就业市场不可能没有竞争,甚至竞争是残酷的,做好失败的准备。再次,毕业生要意识到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增强专业机能。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感染力

在高学历充斥就业市场的今天,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升自身的优秀竞争能力即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至少在三年的学习当中刻苦学习基础知识,努力夯实本专业的艺术造诣,培养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保持常胜。

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了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具备了相当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而言,实践意识刚刚建立,要转化成在实践能力尚需时日,这就需要艺术类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社科类论文期刊等级 社科类论文查重率要求篇十一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加,为了迎合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广播影视产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开始增加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因此,大批的艺术类毕业生开始涌现社会,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将是未来几年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话题。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压力

艺术类考生可以享受文化课相对较低要求的照顾,更多的考生将目光转向艺术类专业,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考生的招生人数。社会中艺术类毕业生的人数开始出现了积压,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关注也在增加。

一、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春节过后,新一年的艺术类考生又开始涌向各大高校,不断增加的考生人数以及为了增加录取机会不断出现的娱乐新闻使得艺术类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现实下实际也存在着艺术类毕业生难就业的隐患。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艺术类毕业生数量,2003年的30万,到了2006年已经有了70万,而最近几年的增加更多,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近100万,而在这些艺术类毕业生中,除了个别成为影视界发展的新生力量外,有一小部分人找到了相对对口的工作,零基础开始了打拼,而绝大多数人,或是继续在北漂中彷徨,或者放弃艺术特长,为了生计开始从事其他方向的工作。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就业难,对口专业就业更难。因此,我国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纯艺术类工作基本很难接近,对口专业就业机会同样不高,待就业或者随意就业是主要选择。

二、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上面已经指出了目前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影响其就业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1.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就存在着其文化课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正是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低门槛的要求才使得更多文化知识掌握不够的学生最终选择了艺考,由此,艺术类考生在文化课基础知识掌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此外,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艺术类学生也是忽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的。双方面影响最终使得艺术了毕业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只是从自身需求出发,他们需要艺术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基本文化知识掌握程度也是有要求的,而艺术类毕业生往往很难达到企业要求。所以,艺术类毕业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2.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不代表其专业能力就能达到要求,在大学教育期间,艺术类学生每天接受专业艺术学习,但是很多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或者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是没有学习习惯,同时,应试教育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方式下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固化的。所以,在进行对口专业找工作的过程中,艺术类考生也会达不到企业要求,进而影响就业。

3.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偏高。对于艺术考生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表演或者有机会出镜的工作,而对于一些基础工作,幕后工作,他们一般不愿意考虑,所以,他们对于就业的要求很高,而企业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准备的工作很难达到学生的要求标准。这也是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因素。

(二)客观因素

1.社会中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与毕业生供应不成比例。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类考生使得艺术类毕业生逐年增长,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小有成就,但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仍然是有限的,不管是广播影视业,还是其他类文化产业,每年提供的就业缺口与艺术类毕业生的实际数量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也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问题。

2.普通类职位对艺术类毕业生存在歧视。对于不限专业的普通岗位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普通类毕业生,因为在他们的观点中,艺术类毕业生存在着不好管理,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也就是说,普通类职位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是存在一定歧视的,这也不利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

三、增加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从教育的环节来讲,增加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主要有:

(一)对于艺术类学生展开全面教育模式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不能只局限于艺术,也可能涉及其他行业,所以必须保证艺术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掌握,不只有专业知识,其他基础的科学知识也同样重要,只有做到全面教育,才能保证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二)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社会不需要,那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命运很有可能是无业。所以,学校要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的技能培养,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有存在的价值,这也是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式。

四、结束语

只有关注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才能保证艺术类教育的长久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