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十九篇)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十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9 10:02:40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十九篇)
时间:2023-03-19 10:02:40     小编:zdfb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jkghab-0028)

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经济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写作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一、评价方法与原则

在量化评价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评价结果宜粗不宜细。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也可以实行等级制,但百分制的评价划分等级过多,评价结果过细,反倒是等级制更合适些。可以将毕业论文评为若干个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可以评价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或abcdef等六个等级。成绩只能作为评价学生之间论文写作水平、层次、质量有差别的一个方式,所以评价宜粗不宜细。

(二)科学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够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特别是能够评价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对经济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等。影响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为一个课程作业的话,它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标准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既要将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都找出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也要将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细枝末节而使评价有失偏颇。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要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差异。

(三)可操作性。毕业论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师根据学院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简单给出一些指标,却无实际可操作性。如有的学校给出的评价指标里有论文撰写水平,事实上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要体现在很多方面,这要有多个指标才能体现;有些学校评价指标里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在论文的一些环节,需要通过对论文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论文质量。

(四)专业特色性。毕业论文的评价要因专业而有所差异。有些综合类高校往往对学校所有专业的毕业论文设定相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沿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和原则,忽视了专业特点和专业差异。事实上,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与其他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

二、论文选题质量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应将选题作为毕业论文评价指标。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打分,是学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是对教师分配题目进行研究,选题的质量是由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所决定的,跟学生无关,当然不能将选题质量的高低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如果选题是由学生确定的,或主要由学生确定,那选题必然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指标。

笔者认为,经济学类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标准:一是要有研究价值,即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能够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这是选题的前提条件。二是选题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避免空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中,虽然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但受阅历、能力、见识、知识面等影响,学生往往找不到真实的选题,导致选题过空。三是大小适宜。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常见的是选题过大。过大的选题将导致没有研究重点,受学生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论文篇幅所限,很难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与专业的相关度。在论文写作之前的选题辅导中由指导教师把握,对于不合要求的选题不予开题,不允许学生写作。

三、论文结构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结构清楚、连贯,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必须是标准的学术写作规范。但是否一定要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本科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论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决问题,或者并不一定要解决发现的所有问题。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常出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三段式论述,看起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为毕业论文评价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允许学生写发现问题式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

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现在数学化、实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时非常看重论文中数学方法、计量模型的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实际问题,学会用事实反映问题,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结果等,而不必将是否用数学模型作为评判论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当然,如确有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可以给高分,因为这表明该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五、创新性

创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研究价值,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创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论问题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这是创新;发现实际问题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但在找创新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为研究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领域的突破、研究对象的差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来说,有哪怕一点的创新就足够,不能用研究生论文甚至经济学专家的标准来要求。

六、文献综述

七、答辩环节的成绩评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事求是学风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核,也是本科学生毕业考试的主要内容。作为辅导老师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依据,应该以论文本身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而答辩环节成绩的好坏,一方面受学生对自己所研究领域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答辩环节的重视程度和准备的充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毕业论文作为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为主,所以不需要将答辩情况作为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而应该更多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判来确定其论文成绩。

责编:周晶晶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实现学生较好的就业,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与“艺考”逐步升温,使本已严峻的艺术生就业市场更加白日化。本文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为着眼点,探寻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创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的变革引发毕业生数量的井喷,就业竞争日趋白日化。“艺考”热的不断升温,使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艺术类毕业生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就业市场中却屡遭碰壁,如何使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中紧跟国家政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其就业优秀竞争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

1.政府调控

政府在就业机制上对艺术类毕业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利直接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机械智能逐步代替人工制造,致使大量的工作岗位减少,加之“艺考”热影响下的毕业生数量激增,使市场需求与学校供给比例严重失调,大量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其次,政府就业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架构存在延缓,不能直接、快速、全面的传达给学生,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艺术生就业渠道较少。再次,许多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设置政策性壁垒和体制障碍限制毕业生就业与落户,如很多企业以户籍来卡人,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限制作用。

2.学校课程体制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涉及学科专业的更新,对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但与之相矛盾的却是高校教育模式革新相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以致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3.学生自身因素

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却在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上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就业观念淡薄,职业紧迫感、危机感较弱。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情况较好,生活上没有太大压力,对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时常报有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

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市场需求、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就业环境。首先,“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招生专业与招生规模”。防止出现供需矛盾。其次,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对“艺考热”进行合理降温,着重进行精英培养,且对就业好的专业加以扶持,对就业差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再次,政府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并广泛的公布与毕业生;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拓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宽度,增加就业岗位。最后,政府要为毕业生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控制毕业生的合理分布,打破区域限制,鼓励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人才流动。

2.学校设置科学课程体系,确保就业质量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集聚地,专业是方向,课程是优秀。学校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多与社会、企业对接,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的好坏,“高校应该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出国进修或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再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到设计专业在“设计-产品-商品”的特点,形成有专业学术带头人、专业教师、设计公司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负责人及设计师互为补充的师资结构”。最后,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引入“工作室制”“项目制”等,教师牵头,学生以助手身份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使学生与社会、企业无缝对接。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目前相当部分艺术类毕业生是典型的“三无”人员,无目标、无动力、无规划,且就业观念存在较大误区,如态度不积极,听之任之;蜂拥于大城市,基层、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考虑;等待父母安排工作等。事实证明,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观念是一个长久的意识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会议、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解决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的问题就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使他们能够达到四个阶段的转换: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提升职业素养;四年级初步完成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转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规划。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优秀竞争力是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优秀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具体方法为,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后,再日常的学习中多与企业、社会对接,多参与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成长,在项目中提升专业素质与能力;加深理论修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增强其优秀竞争力。

结束语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三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毕业生就业力内涵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力现状就行分析,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力的三点原因,对此进而提出了政府、高职院校和学生自身需要做出的提升就业力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力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艺术类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难的问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面对这种现状,如何采取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和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力水平,成为当前不断扩招的艺术类院校、政府当务之急的重要课题。

1 毕业生就业力内涵

就业力不仅仅是求职者与生俱来的能力,更应包括求职者后天能够习得的各项职业技能与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笔者认为,即就业力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如适应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是高校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具备获得首次择业、保持就业及赢得新职位的就业能力。

2 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

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差,优秀专业技能薄弱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更加需要培养自己的独一无二专业技能。很多艺术生为了应试高考,进入大学降低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造成这些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人员也提到,有些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强,将专业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弱,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职业意识薄弱,求职技能欠缺

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时准备不充分,求职前缺乏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分析,求职时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较差,应聘时不能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和策略,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以上种种都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求职能力欠缺的表现。

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方面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还是很重视学历的,一些教学质量高、设备条件好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而那些教学质量差的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较差;艺术专业中有的专业是市场急需的,这样的专业竞争力就大,与市场需求贴近的应用型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如设计、动画、声乐等;国画等传统类别的专业择业面较窄,市场需求量相对要少。

高职院校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机制初步形成,但是某些高校艺术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这就必然会影响到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一方面,社会急需要的艺术人才无法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艺术毕业生因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而难以顺利就业,如师资、硬件设备要求等不能满足。

3 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的因素

政府方面因素

我国很早就出台了相关决定要求各地政府督促职业院校举办者拨付足额的职业教育经费,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起督促的职责,经费投入的不足,不仅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也为艺术来高职院校的长直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近年来,政府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例如针对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但是由于学校和地区的差异,措施的落实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

学校方面因素

我国现在还出于发展阶段,其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上未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强调专业符合,盲目求新,导致毕业生专业不突出,偏离了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这种状况加剧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就业的矛盾。

校方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的缺失也是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培训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对应聘技巧的培训,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形同虚设,对毕业生的就业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学生自身方面因素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眼高手低,大多用人企业恰恰注重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机能和创造力,这些与学生本身对专业的学习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侧面显现除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不努力,学习能力差,专业基础不牢靠等问题。

除了以上方面,用人企业很注重毕业生是否具备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在就业中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往往显现出自身特色不明显,实践能力和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使得企业招聘时偏向学历更高的艺术类人才。

4 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政府措施

引导社会各界投资职业教育

在引导社会投入方面,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高职艺术类学院开展合作办学、院企合作经营收入、实训基地建设等减免地方税费。

鼓励高职艺术类院校转变办学理念、特色办学

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的品位,依托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学院的艺术类专业设计和办学方式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式要求,又要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艺术类学院建设要引入市场经济理念,用市场化方式推进艺术实验实训基地和学院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原有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政策,合理调控毕业生流向;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积极制定艺术类专业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艺术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并完善规范统一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措施

根据实际需求创设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案

各高职艺术院校应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这样不但能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增强其优秀机能,更能拓宽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提升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价值

就业指导工作要摒弃长期枯燥、乏味的就业指导模式,鼓励毕业生在实践中积累就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创造条件。其次就是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系列的追踪调查工作,走访用人单位,根据现实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自身方面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理念

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其次,对就业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市场经济体质相匹配的就业市场不可能没有竞争,甚至竞争是残酷的,做好失败的准备。再次,毕业生要意识到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增强专业机能。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感染力

在高学历充斥就业市场的今天,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升自身的优秀竞争能力即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至少在三年的学习当中刻苦学习基础知识,努力夯实本专业的艺术造诣,培养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保持常胜。

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了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具备了相当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而言,实践意识刚刚建立,要转化成在实践能力尚需时日,这就需要艺术类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四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群体,不同于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专业技能突出。这类群体重形象而忽略抽象,有感性而缺乏理性,擅长创意而逻辑薄弱,反映在毕业论文阶段则是重视毕业设计而忽视毕业论文。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论文撰写,始终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上,如何既有针对性又保留艺术类院校教育的鲜明特色,本文尝试从服装设计专业分析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论文教学 艺术类论文指导 艺术类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论文撰写,始终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的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类高校毕业论文现存的问题

1.论文偏记事型,缺乏理论深度。艺术类毕业论文缺乏理论上的深度是艺术类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存在的较为普遍和问题。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的论文是基于服装设计和制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创作,所以论文很容易成为服装设计和制作过程的说明文,平铺直叙,缺乏对一个问题的观察、思考和挖掘,很难达到论文在理论深度上的要求。

2.论文选题盲目,缺乏论见。艺术类毕业论文选题经常出现或未经深思熟虑与论文内容不符的情况,或者题目趋同没有鲜明论点的情况。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为例,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服饰接近尾声的阶段才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常常受自身服装制成品的限制,加之时间局促,于是匆匆命题,草草了事,凑字数交差的现象常有发生。

3.论文文理薄弱,缺乏规范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薄弱的情况。尤其反映在论文上,语言不通顺、上下文不连贯、书面文字口语化,甚至于“的、地、得”不分,标点符号使用也不规范等。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经常在论文中出现第一人称“我”,在服装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多出现“我的困难”,“我的解决办法”、“我的指导老师”等口语化用词。

4.论文准备匆忙,缺乏重视度。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是学生最为忙乱和疲于应对的一年。以服装专业的学生为例,一方面是工作量巨大的毕业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压力,一方面也面临着就业求职的压力,还有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众多门类考试的压力,使得毕业生将完成论文作为众多任务之一,并在优先权重的排名靠后,从而没有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酝酿,这也是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5.教师“专业”限制。论文的选题分为教师指定命题和学生自由选题两种。目前毕业生的论文撰写大多可以自由选题,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实践出发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篇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通常需要覆盖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而指导教师往往在某一方面有所造诣,而非全才,教师“专业”的限制,也是论文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论文的方向如果是色彩、纹理、或艺术流派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服装营销方向的导师就很难在论文的深度挖掘上给出建议。

二、艺术类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进的若干策略

1.论文选题早做准备,融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提早进入论文选题的思考。一些论文选题的思考,甚至可以提早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上,结合专业课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以服装专业的学生为例,服装面料课的专业老师可以引导对面料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创意面料、面料创新等方向的思考;服装史的专业老师可以引导对史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中外服装史的比较、及其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投射和影响方面的探讨。

2.论文导师早做介入、严格把控。另一方面,整个论文的创作过程导师早做介入、严格把控。对于论文撰写:既要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快要接近尾声时才开始思考论文的写作,也要避免边设计边写论文,将毕业论文简单等同于毕业设计说明;对于论文选题:既要避免选题过大难以完成,也要规避选题过窄无法展开,同时注意选题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研究价值并重,实现论文对相关基础理论、生产工艺、或者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

3.开设论文辅导系列专题讲座

(2)论文写作专题讲座。论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范性。规范不仅指包含“内容摘要”、“关键词”、“目录”、“参考文献”等格式上的要求,也包括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论文写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建议分两次设置,一次在大学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重点介绍论文研究的常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另一次放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进入毕业论文撰写前。重点介绍论文格式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规范性意识。

4.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最后,建立适应艺术专业的论文进度管理和论文质量保证机制。论文进度管理包括明确开题、框架搭建、初稿、终稿等重要时间节点。论文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制定论文规范性管理、论文选题、内容审核复查机制等。

艺术类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综合艺术特长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毕业论文是验收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体系着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对于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同样重要。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基于毕业设计的摸索和尝试,综合运用大学所需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路。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五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新的高效的聚类算法;一是把已有的聚类算法或论文提出的新算法和入侵检测技术相结合,从而提出一个好的入侵检测模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点:

第一、针对聚类算法的研究问题:

1、如何提高算法的可扩展性

许多聚类算法在小于200个数据对象的小数据集上是高效率的,但是无法处理一个大规模数据库里的海量对象。现有的聚类算法只有极少数适合处理大数据集,而且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对象,无法分析具有类属性的数据对象。

2、如何处理离群点

然而在某些应用中,用户可能对相对较小的簇比较感兴趣,比如入侵检测中,这些小的簇可能代表异常行为,那么我们需要考虑在对算法影响更小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些离群点。

3、研究适合具有类属性数据的聚类算法的有效性

对聚类分析而言,有效性问题通常可以转换为最佳类别数k的决策。而目前有关聚类算法的有效性分析,大都集中在对数值数据的聚类方式分析上。对于具有类属性的数据聚类,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第二、针对聚类算法在ids应用中的研究问题:

1、如何结合聚类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多的聚类算法都已经和ids应用环境结合起来了,很多研究者对前人提出的算法作出改进后,应用到ids系统中去,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算法来适应ids的要求。随着聚类技术的不断发展,聚类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工作。我们需要把更好的聚类技术成果应用到入侵检测中。

2、利用聚类技术处理入侵检测中的频繁误警

虽然入侵检测是重要的安全措施,然而它常常触发大量的误警,使得安全管理员不堪重负,事实上,大量的误警是重复发生并且频繁发生的,可以利用聚类技术来寻找导致ids产生大量误警的本质原因。

二、学位论文研究依据

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聚类分析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其重要性及其与其他研究方向的交叉特性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对聚类算法的研究必将推动相关学科向前发展。另外,聚类技术已经活跃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作为与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近年来,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方面也得到大量的应用。然而,聚类算法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聚类算法在某些应用领域还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聚类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结合得还不够完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论文的选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聚类算法的研究以及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前人已经提出很多聚类算法,然而没有任何一种聚类算法可以普遍适用于揭示各种多维数据集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结构,根据数据在聚类中的积聚规则以及应用这些规则的方法,可以将聚类算法分为以下几种:

1.划分聚类算法

划分聚类算法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目或聚类中心,通过反复迭代运算,逐步降低目标函数的误差值,当目标函数收敛时,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划分聚类算法典型代表是k-means算法[1]和k-modoids算法。这些算法处理过程简单,运行效率好,但是存在对聚类数目的依赖性和退化性。迄今为止,许多聚类任务都选择这两个经典算法,针对k-means及k-modoids的固有弱点,也出现了的不少改进版本。

2.层次聚类算法

又称树聚类算法,它使用数据的联接规则,透过一种层次的架构方式,反复将数据进行分裂和聚合,以形成一个层次序列的聚类问题解。由于层次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性比较高,所以适合于小型数据集的聚类。20xx年,gelbard等人有提出一种新的层次聚合算法,称为正二进制方法。该方法把待分类数据以正的二进制形式存储在二维矩阵中,他们认为,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正二进制会改善聚类结果的正确率和聚类的鲁棒性,对于层次聚类算法尤其如此。kumar等人[9]面向连续数据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不可分辨粗聚合的层次聚类算法,既考虑了项的出现次序又考虑了集合内容,该算法能有效挖掘连续数据,并刻画类簇的主要特性。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六

由于我国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过于严峻,而自主创业是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有利条件,并提出引导激励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对策,让更多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现阶段,国内关于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法规、政策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本文主要从激励与引导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必要条件与基本对策展开分析。

激励与引导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必要条件

1.加强艺术生的个性培养利于自主创业

从毕业生的个性特点来看,一方面,许多艺术类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具备一定艺术涵养,思想十分灵活,富有想象力,比较注重个人的价值取向。由于在艺术类大学,经过长期的专业化训练,将艺术类毕业生与普通的毕业生相比,前者往往观察外界环境能力十分细腻,而且能够全方面的分析问题并及时捕捉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大多数艺术类毕业生一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在艺术类大学进行相关学习的时间内,所收获的艺术教育实践教育也普遍高于普通专业的教育。甚至一部分学生经常在校期间尝试从事各种类型的兼职,以致成长的更为成熟,更容易适应外界的环境。所以,需要加强艺术生的个性培养,从而有助于自主创业。

2.创业成本相对不高及空间范围广,利于自主创业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创业的资本不高,且规模较小、风险不高、易见效等多重优势。例如,艺术类大学所学的广告、音乐专业,往往只用创建一个工作室,其内部成员少则3-4人,普遍花费3-12万就可以创办一个工作室或者小公司。因此,许多的毕业生往往选择这样的道路进行创业。而且艺术专业范围广,不仅仅包括广告、音乐,还有美术、设计、舞蹈、器乐等多种专业。加上一些传统观念的渗入“技多不压身”,如今,许多的家长热衷于自己的孩子学会一两门特长,以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无疑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程度上的机遇。

激励与引导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对策

1.构建自主创业平台,营造实践机会与环境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校逐步让毕业生尝试了各种类型的自主创业平台,均获得了相应的成效。例如,积极开设创新大赛等自主创业平台,然而单纯的依靠竞赛平台很难推动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关研究人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创业渠道。一方面,各高校可在校内外积极建立自主创业基地,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一些学生获得在外可以实习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探寻自主创业的机遇。另一方面,各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好突出其布置与设计的特性,尽可能将创业教育结合校园文化,从而更好的帮助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2.建立良好的艺术类自助创业的服务体系

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各类毕业生的各种需求,迫切需要建立满足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训机构,将具有自主创业需求的毕业生渐渐纳入相应的创业培训体系当中。(1)积极创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孵化体系,从而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积极提供开业指导、项目推介、创业培训、经营咨询等多个方面的服务帮助。(2)各个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创建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训的基地,逐步让各校园创业实训基地成为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迈入自主创业的港湾。(3)有关部门要更多地为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一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资金运作、信息、项目评估、业务代办等多方面的服务,才能真正建立全新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

3.积极培养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

相关研究人员应该重视培养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实行自主创业,具体方法如下:第一,从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接触亲近的高校而言,需要最初给大学生灌输创业的观念和意识,使他们逐步对实现自身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尽可能将不切实际的期望降到最低,理性衡量,从而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第二,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且大幅度提升自身自主创业整体素质。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从而能将创业要求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等多个信息及时反馈给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让他们灵活应用自己空闲的时间,积极组织学生们开展自主创业教育的活动。第三,各高等院校能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和大学生积极交流,激励并引导大学生解答创业中各种疑惑,从而正确指引方向。

结束语

然而,对于经验不足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而言,自主创业的工作依然十分关键,相关学校以及社会需要给予更多支持与鼓励,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创业。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七

【摘 要】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给出了如何加强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指导

开办独立学院既是对公办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高校扩招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对提高本科教育入学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面临独立学院的招生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尤其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体现得更加突出。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经管类专业整个毕业实践环节(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都非常重视,一般规定了12至15个学分,因此,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本人根据多年指导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经验,对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建议,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1 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写作基础普遍较差,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比较困难

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重在减轻、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特点,这也与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相适应,因此,在四年教学过程中,并未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加之,学生中学期间的语文底子原本就薄,使得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难以顺利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不重视毕业实习环节,毕业论文写作缺乏实践基础

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使得学校难以组织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的经管类学生都是以分散的形式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由于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并未深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使论文写作缺乏实践基础。

论文选题比较盲目,偏空偏大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写好论文的重要基础,然而不少学生由于缺乏企业实习经历,难以捕捉具体写作目标。因而造成论文选题,或偏重经济理论研究、或题目过于宏观和抽象,最后造成论文写作不能深入展开,肤浅空洞,质量也就不高了。

写作思维狭窄,论文观点不能深入

由于缺乏经管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除了所学课本知识外,少有涉猎课外专业知识,尤其缺乏对经管类专业学术文章的阅读,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狭窄,找不到论点,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能止步于2、3级标题,论文观点不能深入。

2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建议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奠定学生写作基础

为打好毕业论文写作基础,建议在第6或第7学期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学时不一定多,关键是通过此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如毕业论文的一般格式和规范、论文选题的注意事项、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毕业论文的基本规定等等。实践证明,在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之后,由于对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进行了统一辅导,在后期进行的论文指导过程中,既避免了各小组论文间的过大差异,又大大提高了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效率。

抓实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毕业实习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即使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分散实习,也丝毫不能打折扣。只有深入企业进行切身感受和体验,才能发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不论是先进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良好题材,而这些东西往往被学生忽略。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只有先毕业,才能顺利就业,不能存在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扎实的毕业实习将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重视对论文选题的指导,使之符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的课题类型通常包括真实课题、模拟课题和虚拟课题。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最好选择真实课题。一来,避免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偏弱的短板,二来避免学生进行大量抄袭的可能性。

通过扎实的毕业实习,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是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最优题材。既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现实经济管理问题,体现毕业论文的写作价值,又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文章不在大小,关键立足实际,这也是对学生今后工作和做人的良好引导。

强调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思维

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课外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表现在平时不爱去图书馆学习,即使借阅图书,也较多借阅与自己业余兴趣相关的书籍,而撰写毕业论文又恰恰需要学生广泛涉猎相关学术论文。因此,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相关学术论文的阅读。

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通过阅读相同专业硕士论文或专业期刊文章,可以极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写作思路,借鉴有益观点。一定程度的模仿和借鉴学习,是独立学院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消化和吸收,把别人有益的观点或创新的思维引入到你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中,并对之进行改进或升华,变成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严格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杜绝浑水摸鱼和蒙混过关

一定程度的模仿和借鉴学习绝不是简单的抄袭和生搬硬套,而相当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始终跳不出这个漩涡,说到底仍旧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

要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就必须加强论文检查和论文答辩工作。

首先,要制定一套合适的管理办法。目前,虽然各个独立学院基本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但基本都是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工作,既不方便灵活,也难以符合众多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建议将权限下放到每一个论文指导老师手中,由论文指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时间和次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论文检查。

其次,严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主要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动机、写作过程,并以此判断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现实可行性。同时,也让每一个独立学院学生对毕业环节有一个完整的经历。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下,不少独立学院甚至二本院校已逐步放松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本科生难以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而笔者认为,只要正确定位和加强指导,即使是独立学院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实践基础的应用型学术文章。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八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心理、行业性质、就业形式等因素,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就必须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一条与设计艺术类学生就业特征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作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从高校扩招、毕业生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选择范围等角度,分析了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力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积极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从而帮助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一、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的影响

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性、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伴随着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跳跃式增长,与之相对的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的缓慢增长,导致艺术类毕业生的供求矛盾增大。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师资队伍、设备设施也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难以跟上就业市场变化的步伐,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

2.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主要体现在:(1)学习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入之间矛盾。由于艺术学习前期投入偏高,受“成本-效益”心理的影响,在物质回报方面都寄予过高的期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2)精神方面的高期待与现实低回报之间的矛盾。从小在艺术殿堂里学习绘画,怀揣设计师梦想的学生的精神追求是十分纯粹的,当物质追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颓废厌世、随波逐流、放荡不羁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3)内在自我实现与外在激烈竞争之间的矛盾。从小被家庭、社会寄予厚望的设计艺术类毕业生,都希望通过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回馈父母和社会。但是面对整体不理想的就业坏境和狭小的发展空间,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信念的支撑。

3.就业行业性质的单一性

从我校设计艺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性质统计中可以看出(如表一),30%和15%的毕业生选择了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调查访谈中,有毕业生提到“自己辛辛苦苦学习设计艺术这么多年,一直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将自己设计理念推广出去,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现给世人”,如果转行去做销售或者管理不但无法实现设计师的梦想,还浪费自己在设计艺术这条道路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金钱。这就导致大部分设计艺术毕业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无法及时就业。

4.就业市场范围的狭小性

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的长足发展会为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物质保障。艺术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从表二可以看出:广东、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2013届毕业生占了16%,选择省会城市的毕业生占了44%,而选择其他地级(县)市的为27%。另外,在访谈中,绝大部分的同学也表示就业时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

二、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把握特点,分类指导,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鉴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求职诉求会因为性格特点、职业目标、所学专业、就业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高校应根据其就业特点,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完善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紧抓就业群体这一重点,根据其就业意向又可分成私营企业、党政机关和自主创业等几个类型,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间阶段,开设专门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规划课程。大一,旨在通过学习方法与指导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涯规划与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大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活动。大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四,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提高面试应聘能力。

2.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为了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与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对接,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饱和程度。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专业人才需求量调整招生人数,做到招生与就业配套。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增o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应加强设计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极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艺术品位。

3.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心理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来看,其就业难部分是因为其就业观念陈旧和就业心理矛盾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加强心理调适,才能促进其更快的适应社会。一方面,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引导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小地方有大作为”等科学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另一方面,高校需帮助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心境、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引导其合理应用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排除心理困扰。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九

艺术类学生写论文一直是难点,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写论文的目的是大学生对自己4年的高等艺术专业本科学习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将艺术感性经验,以理性论证的方式写出来,供人供己以鉴真确,以存参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类学生写论文,常出现不是学生发愁,就是教师头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能力较差,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形成今日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论文写作的怪相。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论文辅导,以及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剖析艺术类本科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许慎《说文解字》说:论,思也、叙也、议也。文,错画也。其意是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反复论证、交错描述,以求正解。因之,论文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运用理性和逻辑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文体。17世纪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理性主义,把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变为可能。笛卡尔强调人要正确地运用才智。他所说的才智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自笛卡尔的方法论问世后,世界各大学均采用这种文体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大学论文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4年本科的专业学习后,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并非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而是通过论文写作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比较思考、分析范式、逻辑推理、辨析结论的科学认知方法,为一生的人生实践打好基础。

然而,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论文最基本的选题、结构、内容、用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是选题。很多学生写论文论题很大,论文喜欢冠以“中国”“社会”“西方”等大而不当的标题。以学生20多岁年龄,尚未步入社会的学识和经历而言,如此大的论题是难以驾驭的。由于论题过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的情况,降低其专业性。针对以上问题,探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社会。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可能是论文指导教师受知识结构所限,不能深入指导,未达到庄子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的治学境界,反而出现指导粗疏的情况。学生“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写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自己专业内涵和定位认识是否清楚的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说学生借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尚可,但如果是专门研究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就是严重的“跑题”。教师至少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把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讲述方法不得当,学生未听明白;也有可能是“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管理等诸事繁多,无暇顾及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和自身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写论文只是毕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并非兴趣所在,也并非要试着去研究一个问题。当然,也不乏有学生想认真写篇好论文,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时间有限,对学生从头开始的论文写作训练也非短时间内能明显奏效。解决此问题,应从整个课程设置上全盘考虑,要提前安排与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提前训练,至少要先掌握写论文的方法。从学校环境小社会来讲,由于受到时下浮夸、躁动风气的浸染,与《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要求,多少已出现了背离。

其次是结构。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宏大,章节繁复。一般格式是绪论概述、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结论教条的新八股论文模式。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拼装成5—10章10—20节的庞大结构。造成论文论题还未展开、论点还未摆出就草草结论,因而出现论证不够、字数拼凑的问题,形成章节与文字、章节与章节、章节与题目之间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此类书籍章节似的论文写作,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习惯往现成的框架里填材料,根据框架结构去找资料,不是从收集材料到发现问题或有兴趣点的有感而发,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地开始写论文,常有学生还没收集多少资料,题目和大纲已经完成,写到后面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则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对此问题,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早在上个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大学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教学上不妨好好研究和利用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依然要遵循文科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体系规范,逻辑严谨,非艺术感想和散文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也可有意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和理工科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认知。

论文写作要有感而发,发现问题,又有兴趣之后,就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无感而发或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凑字数,论证无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手中之竹”是建立在“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基础上的。北京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着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高校内部艺术馆等艺术类展览集中的地方,都是学生课本学习之外丰富学识、获取灵感的地方。虽不要求学生有一鸣惊人的创新研究,但至少要有感而发,通过论文写作学会和掌握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方法。

最后是用词。论文语言表述要求准确无误。这里涉及语文的词汇运用问题。论文写作一般从解词入手,特别是关键词理解和使用尤为重要,而学生毕业论文中忽略对基本词义的准确理解,常常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个语文基础问题。主要是缘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于对遣词造句和语法没有很好地掌握。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是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治学严谨的大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书中流畅、规范的用词造句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如何有效、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提高国内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转变认识

师生要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正确认识,不能只肤浅地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关键是要认识到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即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二、论文课程设置

艺术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简单地讲,就是上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比如,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经典名著的赏析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写作的规范模式,这对从高中到大学从未经过正规论文写作训练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这门课至少要做好这种衔接。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在艺术现象的解读上,更要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而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艺术院系可以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论文指导应由理论教师负责

很多学生为了自己方便,论文和毕业设计都选择了一位教师指导。专业老师既指导艺术创作,又指导论文写作。但论文写作毕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不管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是论点论证的把握,理论老师比专业教师经验可能更丰富些。因此,建议理论和专业教师各负其责,分别指导论文和毕业设计,这样责权明确,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更专业、更有效。

总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合理设置课程,然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真正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

一、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重要性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掌握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功底深厚,才能在论文撰写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果知识面窄、底于很薄,在论文撰写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写出来的论文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处处出错、闹出笑话。所以,在毕业论文撰写前必须进行理论准备,以积累知识。那么,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呢?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xxx:《反杜林论》。《马克思xxx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xxx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

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

其次,要科学地掌握理论,必须善于联系。一是联系理论所形成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容。比如,要撰写《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就必须把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联系起来考虑,掌握了市场形成的一般前提条件,自然而然也就引申出建筑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其一,体制条件;第二,相关市场条件3其三,行业用工特殊性条件。二是联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仍以上文为例,要揭示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应掌握与此相关的理论,譬如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产生总是它事物作用的结果,从这一原理我们认识到,建筑劳动力市场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也存在着孕育它产生的必然的前提条件,这推动着我们去探究促使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他事物”。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一

【摘 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形成“一人带动一群人”的就业模式。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本文通过查找制约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原因,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创业的有利条件,提出引导激励艺术类毕业生创业的对策,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使更多的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自主创业 对策研究

一 制约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因素

1.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残存。据我们对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对“您在确定理想中的职业时,受外界哪方面的影响最大?”回答是“社会舆论”、“家庭”、“学校”和“地区”的比例依次为、、和,可见,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2.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商业环境还不算优化。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贯彻落实情况“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许多大学生总感到“办什么事都很难”,对创业后的经营环境更是“心里没底”。

3.创业教育普遍不给力

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而国内只有大学阶段才开设就业教育课,有的学校甚至大三、大四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且普遍存在内容单调、师资缺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概念和观念普遍不强,缺乏创业的意识,没有创业的勇气。

4.大学生缺乏创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大学突出专业知识教育、欠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在正常的学业中难以获得创业知识,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另外,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他们创业素质的提升相当不利。

5.绝大多数家长不支持子女自主创业

许多家长希望子女通过上大学“跳出龙门”,甚至“光宗耀祖”。他们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大包大揽帮孩子找工作,这严重扼杀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念头。据调查,只有5%左右的学生父母和直系亲属支持子女自主创业。可以说,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严重影响着子女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创业选择。

二 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有利条件

1.个性特点有助于创业

艺术类大学生与一般类大学生比较,他们更注重追求个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更解放,富有创新精神。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他们观察外界环境能力相对细腻、理解问题更全面、捕捉信息更敏捷。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或更早就开始独立在外寄宿进行专业培训,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强,在大学学习期间,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也多于一般专业的教育,不少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从事各类兼职,与一般类大学生相比他们更“成熟”。

2.创业成本相对较低

艺术类专业方面的创业具有规模小、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音乐、美术、设计、广告、器乐、舞蹈等专业,创办一个小公司或工作室少则2~3人就可以,经费2~10万元就能解决问题,这样的规模和投入绝大多数大学生本人和家庭完全能够承担,对失败的风险同样能够承担和认可。

3.艺术类创业空间广阔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艺术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无疑为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望子成龙”“艺多不压身”的传统观念使得许多家长热衷于送自己的孩子学一至两门艺术特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

4.艺术类行业创业适合于专业人员

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比例最高的五大专业依次是:艺术类、工商管理类、电气信息类、外语类、机械类,艺术类排在最前面。在对大连市15家琴行、装饰公司、广告制作、摄影等与艺术类有关的行业进行调查时发现,13家公司的创办人有艺术专业背景。

三 激励和引导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1.强化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护照”,是创业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改变把创业教育作为“辅助教育”“边缘教育”的状况,切实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必修性、系统性的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大纲,列入总体教育计划,将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刚走进校门就接受就业创业教育,开始萌生创业的意识,这种创业意识,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和教育的强化不断增强,在毕业时达到高潮,形成强烈的创业欲望,乃至变成创业的行为。

2.建立创业实践机制

要加强实践教学,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中心,使基地教学、中心教学成为专业教学的主阵地;要扶持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通过大学生创业社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调研、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创业咨询、创业论坛、跳蚤市场等创业活动,为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艺术类设计、装潢、美术、音乐、服装等许多专业都可以通过建立工作室、创办公司等途径开展项目教学。

3.优化政策扶持机制

要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应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要放宽资本金限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不动产及无形资产作为注册资金,对大学毕业生申请个体工商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登记,应不受出资数额限制;要减免相关税费,对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我雇佣者,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免于工商登记,同时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减免政策;要强化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增加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规模,对进驻各级政府创办的孵化基地的创业大学生,可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租金补贴或优惠。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用水、用电、用气、通讯等方面给予优惠价格,创业过程中吸纳的就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切实降低创业的商务成本。

4.完善创业服务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起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培训体系,逐步将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纳入创业培训;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孵化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经营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各级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使校园创业实训基地成为大学生走向创业的港湾;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政策咨询、项目评估、业务代办、资金运作、技能培训等服务,构建起大学生创业全新的服务体系。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二

[摘 要]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文化市场的繁荣,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艺考热”逐年升温的同时,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并直接制约了艺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故此,笔者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从学生工作角度出发,客观分析梳理,以期为更好好解决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照。

[关键词]艺术教育;就业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刺激了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策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调整,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然而,艺术类院校扩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等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就业调查数据显示,艺术类就业明显低于各专业平均就业率,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校和社会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焦点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问题

(一)人才分布不合理,供给矛盾突出

就业地域集中,倾向于沿海发达城市是艺术类毕业生的显著就业特点。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戚戚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二、三线城市的艺术类人才需求量、发展空间和相关资源远低于一线城市。因此,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显现出明显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局面,艺术人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过度集中,造成一线城市艺术人才过度饱和、竞争压力过大,而二、三线城市和边远地区艺术类人才紧缺、艺术市场低迷,陷入了缺少人才制约发展,市场低迷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二)就业意识淡薄,就业随意性大

由于艺术教育侧重个性化培养的特点,艺术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随意性较大的岗位,对于与管理机制较为健全的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顾虑重重。再加上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准确认知,往往盲目的追求个人艺术价值的最大化,选择“宁缺毋滥”的方式,经常会出现自愿性待业,就业机会慢慢从身边错过。而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艺术类学生往往习惯于在跳槽的过程中寻找自身价值,无法长期为企业工作,给所在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印象,造成艺术类院校与社会企业无法长期搭建人才输送合作关系,对之后的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行业相对集中,就业面较窄

艺术学科专业性强,教育口径比较小,与其专业相对应的传统艺术行业相对集中。艺术类毕业生因其自身知识结构特点,往往难以在学科之外寻求职业发展,学生的就业面过于依赖专业知识对口。加之周围朋友、亲属的关注期许,在传统的就业思维指导下,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客观评判自身职业取向,憧憬成为“艺术家”而耻于从事艺术产业相关辅助行业,就业路径难以有效拓展。

二、提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路径建议

如前所述,影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因素:一是自身专业业务能力,二是学生自身的就业观。故此,提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育。

(一)以就业率为导向调整专业布置和招生计划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各类艺术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而学校人才培养规模往往只从自身师资出发,忽视社会需要,造成与社会人才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故此,相关学校应积极调研调整,从长远角度出发,合理规划招生和专业布局。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为帮助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自我分析、定位,客观及时地寻找到适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学业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学校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开展师生座谈、往届优秀毕业生以经验交流会和专题报告等形式,交流就业、择业、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畅谈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增强毕业生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社会,避免落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潭,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充分发挥自己所学、所会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发挥艺术类“师徒制”优势

结合艺术类学生就业市场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应积极发挥“师徒制”教学优势,依靠专业教师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实施“一对一”重点服务,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以“先进带后进”的方式,实现以点带面,促进毕业生整体工作提高。同时密切关注毕业生中特殊群体的就业动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实现顺利就业。

(四)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引导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创业。组织和动员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瘴鞑考苹”、“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国家就业扶植项目。

(五)实行毕业年级辅导员招聘会跟踪制

由于工作岗位特点,辅导员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整体特点,与学生具有更亲密的关系,通过辅导员跟踪招聘会制度可以更好地抓住就业黄金期,实行对学生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宣传办学方向和教学成果,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人才特点,进而形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三

【摘 要】自2000年以来,报考艺术类的美术考生越来越多。在这些艺术类考生中,除了报考“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专业的,还有很多报考了“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时隔几年,这个专业的很多学生毕业了,那么,在学校他们究竟学到了哪些课程知识?毕业之后又都到了哪里?就业率如何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提出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工业设计 就业状况 措施

引言

在我国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需求有关,但我认为还需要考虑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能够协调发展的问题。当中国的某些高校在利益经济的驱使下,无限地对艺术生进行扩招的时候,就业问题就成了国民关注的头等问题。在2007年2月13日,xxx就“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做出了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此后,商家争先恐后地进行企业文化改革,以工业设计为企业优秀竞争手段,试图通过工业设计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树立企业品牌、增加附加值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市场上电子产品推陈出新,一代比一代强。下文就当前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提高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就业率展开探讨。

1 当前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本人是2009级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对母校多届毕业生的调查,当前的状况无疑是难以使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事与设计相关专业人数较多

南方对工业设计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北方

事实上,在我国南北方工业设计的发展是十分不均衡的。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以轻工业为主。轻工业在企业新产品研发的时候,工业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重工业多数都是旧产品的改良,多半机械设计师单独就可以完成。工业设计在南方设计公司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优于北方。

南、北方搞设计,工资差距大

北方对工业设计的需求量小,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多,供过于求,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北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多在3500元-6000元之间。南方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工资范围是5000元-8000元。在北方从事工业设计的学生工资待遇普遍比南方低2000元-3000元。

2 解决措施和途径

工业设计的毕业生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大学期间,不丢弃自己的专业本领――手绘技巧。应做到任何时候,拿起绘画笔都能收放自如,手不生不硬。同时还要加强一些设计软件的掌握,如3d的建模软件alias、catia、rhino等;2d的一些平面软件,如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adobe indesign等。四年期间,抽出2个-4个假期进行设计实习,使自己对设计过程、生产制造以及工艺进行了解,提高自己对新产品的研发兴趣,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了解各部门分工。只有这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不至于毕业后眼高手低,一问三不知。

企业放宽要求,加强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培训

企业在招聘工业设计师时,总是提出这样的要求:(1)热爱生活,有较强责任心;(2)工业设计或相关艺术设计专业,二年以上工作经验;(3)能独立承担团队建设和项目的管理,熟悉设计各个环节;(4)在设计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独到的见解及对新鲜事物的洞察力、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和市场导向;(5)熟练运用工业设计相关软件,可以完成平面效果图或三维效果图,熟练掌握效果图的渲染手法;(6)手绘基础良好,能用手绘的方式做通畅的设计表达与交流。其中(1)、(5)、(6)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可以很容易达到的。(2)、(3)、(4)就让一些学生望尘莫及了。艺术类工业设计的学生,在假期找实习的时候,公司除了给一些打杂的职位,设计职位是很吝啬给予的。每个设计都是一个工程,不会短期草率完成,由于学生假期短,企业担心刚把学生培养出来,就开学走人了,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人力财力的损失。这些原因就造成了工业设计的学生一毕业就无法达到设计公司的要求,面对生活的压力,只好把设计职位以外的工作也列入就业行列之中。因而设计公司面临着愿意出高薪资也找不到心仪的设计师。为了避免恶心循环,每个企业都应该从大局出发,积极吸纳实习生,加强培训学习,这样毕业生在毕业后才能更好地达到企业的要求,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职位。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社会多给予关注关心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到“设计大国”进行转变,就要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以及技术密集的特点,政府要多出台一些扶助工业设计快速发展的政策。例如设计企业在税收方面享受到一些减免的政策。不仅如此,在设计产业结构上也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

结语

总之,我国的工业设计还处于一个初期探索阶段,有很多东西还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设计案例。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为我们立于世界之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个艺术类的工业设计学生,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开拓思维,努力创新!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为艺术类工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岗位,让他们在设计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四

内容摘要:毕业设计是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教学部分,也是检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参考。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高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艺术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在2015届毕业设计工作中,充分研究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规律,分析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现状和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学院推行的“主题+项目”教学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强调流程管理。针对专业的特殊性,建立符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情况的毕业设计监控系统,从而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完成相关的设计工作,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运行机制

1.毕业设计项目规划。毕业设计的项目规划是指为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明确最终目标,制定短期或长期的计划安排,拟定详细策略,并确定各阶段的主要任务。管理学理论认为,项目规划是最基本、最关键的。

2.毕业设计组织配置。毕业设计的组织配置是根据已定计划,为项目确定运行行为主体、发展组织结构。组织配置包括人员的配置和资源的配置。

3.毕业设计监督机制。目前,学院安排有院、系两级督导,在此基础上安排下一级基层监督,即教研室监督。监督工作具体可分为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三个阶段,各阶段形成报告并将结果予以公示。

4.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是为设计实践确定直接的设计行为,判断是否按计划进行。质量控制更注重整个设计实践中的质和量,并具有直接的对照标准。

二.实践情况

1.第一阶段:前期策划。在院部毕业设计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撰写《毕业创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毕业设计教学目标,强调毕业设计选题应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性、时代性、规范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专业特点,毕业作品创作的管理按照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毕业设计项目应囊括毕业作品创作、毕业实习教学、毕业展示及答辩等环节。

根据《实施细则》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情况,制定《毕业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中,对毕业设计各阶段工作的时间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执行人员进行了确定,分项目合理定位,责任到人。

2.第二阶段:中期管理。根据第一阶段课题申报及评阅情况,除毕业设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外,突出开展同一主题性、情境性、场景性的课题设计:以产品特点开展系列性课题设计;根据工艺特点开展成套课题设计;计划参赛比赛开展课题设计;导入企业项目开展课题设计。为更好把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记录,填写《指导记录表》并由教研室进行检查。

这一阶段工作重点是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根据《中期检查工作安排》,各专业教研室分批进行中期检查工作,采取学生汇报,中期评阅小组成员到场听取汇报并记录的方式,对毕业设计第一阶段工作进行检阅。同时,这也是针对毕业答辩进行的一次模拟。中期评阅小组填写《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表》,对毕业设计第一阶段工作的工作量、工作进度量化考核。检查结束后,将检查结果汇总通报,对不合格人员提出整改意见,并于20日后再次进行整改检查。中期检查是毕业设计流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足够重视。

3.第三阶段:后期工作。毕业答辩之前,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表》和《毕业手册》,对学生毕业资格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按照答辩要求及程序参加毕业答辩。答辩过程以学生自述和回答问题为主,答辩小组填写评语并给出答辩分数。答辩情况当日进行汇总通报,有违反《毕业创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或其他原因导致答辩不合格者,于2日内提出申诉。针对申诉内容,系部及毕业创作指导小组与3日内给出裁决意见,下达裁决书,并于7日后组织二次答辩。

毕业答辩工作完成后,指导教师填写毕业答辩成绩,由毕业班指导教师、教务秘书和辅导员协同完成毕业作品的著作权、专利申报和毕业生档案工作。

针对艺术类高职教育特点, 建立一套富有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机制是专业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艺术类专业应根据院校的发展方向和自身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 逐步拓宽建设思路, 探索更符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特色运行模式。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五

【摘 要】本文在研究艺术类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提出了针对此问题的方法,要求开放思想,与时代同进步,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来整合各类信息;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就业思路;时刻关注社会动向,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因势利导心理。学校招聘专场是求职人员找到就业岗位成功率相对较好的招聘形式,同时也是各单位采用“管培生计划”最多的人才招聘活动。不过在这些学校招聘专场中,只要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北上广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有关的招聘活动,其现场都是人满为患,而那些当地企业、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公司,以及工作环境比较简陋的公司,其招聘现场则是门可罗雀。

(三)毕业生对于就业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艺术类院校应该从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从每位大学生入学开始就系统针对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有效的就业服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许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就是在校期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简单,从而对学校设置的就业创业讲座、心理资讯、课程指导服务以及职业规划指导等各种就业指导服务视若不见,也就使未来自己在就业问题上难以做到全面和完善。

(四)现阶段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机制来进行系统学习,人才培养机制决定了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成为了检测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盘。不过,当前的艺术类学校和其他一些综合类学校都出现了扩大招生的现象,但是就业问题却始终不能被高度重视,从而使各学校的就业问题一直延续。

(五)社会转型期对于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国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的国民经济仍然不断健康、平稳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针,持续进行社会转型。随着中国的经济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成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消耗型产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更多的文化艺术类产业、创新型产业以及智力密集型产业正迅速的崛起发展着。但是因为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属性问题,使其难以摆脱传统观念从而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难以快速的应对社会转型所改变的就业问题。

二、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广开思路。在艺术类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都有着锐利的直觉,可以提前感知到下一季潮流的发展方向,牢牢把住时尚潮流的脉搏。在艺术类学校就职的人员更加需要跟紧学生的步伐,积极接受新工具与新技术,主动运用大学生喜欢的社会交往工具来宣传就业信息,使宣传内容更加体现艺术性,将主动推送替代被动传播,增加在校待就业大学生的乐趣,使其得到更好的就业服务。。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拓宽学生的求职择业思路。为了更加有效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打开艺术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解决待就业毕业生的实际问题,我国大力鼓励与引导应届毕业生去到基层就业,并且相继制定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医从教助学金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以及“应届毕业生预征入伍计划”、“高级院校创业实践计划”等。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综合性学校的毕业生相比有着更加专业的特长,在面向基层的就业活动中更加能够展现自己的特长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三)把握时代动向,以梳理根本问题为契机解决就业问题。在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中,求得艺术类学校的发展、缓解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一定要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产业调整为背景。在全面分析研究往届毕业生就职信息的基础上,艺术类学校的前景发展,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也不管是内涵式发展或是外延式扩张,都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家制度的引导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前景相适应,使艺术类学校能够找准教育发展方向及目标,优秀人才培养机制,调整知识内容与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以达到产学研的整合统一。

总而言之,艺术类学校只有打开眼光、扩展思路、与时俱进,才能更全面完善解决各种就业问题。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六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加,为了迎合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广播影视产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开始增加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因此,大批的艺术类毕业生开始涌现社会,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将是未来几年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话题。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压力

艺术类考生可以享受文化课相对较低要求的照顾,更多的考生将目光转向艺术类专业,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考生的招生人数。社会中艺术类毕业生的人数开始出现了积压,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关注也在增加。

一、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春节过后,新一年的艺术类考生又开始涌向各大高校,不断增加的考生人数以及为了增加录取机会不断出现的娱乐新闻使得艺术类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现实下实际也存在着艺术类毕业生难就业的隐患。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艺术类毕业生数量,2003年的30万,到了2006年已经有了70万,而最近几年的增加更多,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近100万,而在这些艺术类毕业生中,除了个别成为影视界发展的新生力量外,有一小部分人找到了相对对口的工作,零基础开始了打拼,而绝大多数人,或是继续在北漂中彷徨,或者放弃艺术特长,为了生计开始从事其他方向的工作。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就业难,对口专业就业更难。因此,我国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纯艺术类工作基本很难接近,对口专业就业机会同样不高,待就业或者随意就业是主要选择。

二、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上面已经指出了目前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影响其就业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1.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就存在着其文化课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正是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低门槛的要求才使得更多文化知识掌握不够的学生最终选择了艺考,由此,艺术类考生在文化课基础知识掌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此外,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艺术类学生也是忽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的。双方面影响最终使得艺术了毕业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只是从自身需求出发,他们需要艺术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基本文化知识掌握程度也是有要求的,而艺术类毕业生往往很难达到企业要求。所以,艺术类毕业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2.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不代表其专业能力就能达到要求,在大学教育期间,艺术类学生每天接受专业艺术学习,但是很多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或者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是没有学习习惯,同时,应试教育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方式下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固化的。所以,在进行对口专业找工作的过程中,艺术类考生也会达不到企业要求,进而影响就业。

3.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偏高。对于艺术考生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表演或者有机会出镜的工作,而对于一些基础工作,幕后工作,他们一般不愿意考虑,所以,他们对于就业的要求很高,而企业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准备的工作很难达到学生的要求标准。这也是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因素。

(二)客观因素

1.社会中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与毕业生供应不成比例。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类考生使得艺术类毕业生逐年增长,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小有成就,但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仍然是有限的,不管是广播影视业,还是其他类文化产业,每年提供的就业缺口与艺术类毕业生的实际数量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也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问题。

2.普通类职位对艺术类毕业生存在歧视。对于不限专业的普通岗位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普通类毕业生,因为在他们的观点中,艺术类毕业生存在着不好管理,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也就是说,普通类职位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是存在一定歧视的,这也不利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

三、增加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从教育的环节来讲,增加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主要有:

(一)对于艺术类学生展开全面教育模式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不能只局限于艺术,也可能涉及其他行业,所以必须保证艺术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掌握,不只有专业知识,其他基础的科学知识也同样重要,只有做到全面教育,才能保证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二)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社会不需要,那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命运很有可能是无业。所以,学校要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的技能培养,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有存在的价值,这也是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式。

四、结束语

只有关注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才能保证艺术类教育的长久发展。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七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高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45、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46、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47、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48、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

49、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

50、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

51、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52、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53、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54、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55、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56、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

5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58、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

59、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

60、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61、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

62、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

63、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

64、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

66、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67、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

68、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

69、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70、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71、品牌竞争力研究

72、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

73、企业价值研究

74、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

75、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76、区域产业链研究

77、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

78、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

79、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80、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8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8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83、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

8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

85、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86、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

87、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88、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

89、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90、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9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

92、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93、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

94、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95、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

96、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

97、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98、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99、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

100、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102、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103、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

104、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105、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06、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

107、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10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

109、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

110、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

111、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

112、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

113、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

114、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其生产率研究

115、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116、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

117、我国供热行业特性与政府规制研究

118、我国国有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机制研究

119、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120、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121、我国金融业投入产出关联及效率分析

122、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12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4、我国民生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125、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126、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

127、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

128、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129、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30、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

1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

13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

13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融资研究

134、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

135、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

136、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37、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

138、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模式分析及政策建议

13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40、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

141、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142、我国信托业效率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

143、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144、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145、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

146、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147、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148、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149、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150、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八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讨论毕业实习在高校实践教学重视性开始,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分析独立院校的教学实践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管理和正确引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一体化等方面提出的方案建议。

关键词:毕业实习;高校实践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知行合一

目前各大高校开始对实践教学的越来越重视,因为高等教育不能单指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要紧密的联系毕业设计,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光可以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借助实习公司的资源帮助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实现就业。

1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的现状

由于现在的独立院校越来越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扩招,人才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同时也是在各大高校拼实力和品牌的竞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会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的工资待遇往往较低,学生又不容易接受工资累,低报酬,然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毕业就开始找工作,有工作经验的毕竟少数。这就会出现用工荒和最难就业年的局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学生难就业等问题。

2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习的时间

有些院校的实习时间过短,这样用人单位会觉得学生好不刚适应工作内容,就要回学校上课,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很多学生因为实习时间过短而找不到实习单位。

毕业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如果安排在与毕业论文同一时间段,学生既要完成毕业实习又同时找工作还要做毕业论文(设计),会使学生处于过于忙碌的状态,而并非充实,这样无法做到专注,导致什么都做不好。

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安排

学院所制定的毕业实习的文件要求是针对全院性的,没有特别针对某个系部某个专业,毕业实习虽然是实践类的课程,但是应该制定教学大纲,把在毕业实习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说明清楚,并且在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的时候,也没有把实习中的内容简单明了的分门别类详细地告知学生,这样当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和需要完成学院下发的实习报告手册,实习报告心得等报告内容无法做到统一格式标准,最后又要返工重填。对于教师如果没有教学范围的要求,这样教师无法实时跟进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无法深入企业,对于事情做的多少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毕业实习的校内基地

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应该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是不断地变化的,如果不及时跟进很容易就和社会脱轨,学生只懂得知识点,但却不知道如何把它与实际成果相结合,如果学校没有校内实习基地,没有这样一个有氛围课余的学习基地,学生下课之后就只能回宿舍看电影、打游戏,对于毕业实习和就业就更加的迷茫。

毕业实习校外基地的数量和岗位过少

毕业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者形式,如果独立院校的实习基地过少,这样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实习任务而随便找家实习单位,或者找朋友的单位随便盖章蒙混过去,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单位也不是全面了解,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岗位不对称性,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类,更加应该多发掘并签订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定位,对于招生工作来说,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很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实习基地多而且品质好,那么对于招生来说也是一个优势。

3 完善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与校企合作改革的对策建议

教学场地设备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扩招,同时也是在各大高校拼实力和品牌的竞争,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选择和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也很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技能至关重要,因此,艺术类的院校更多的应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既然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教学方法、场地和硬件设备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服装系,如打板室、缝纫机房、熨烫室、摄影室、画室、资料阅览室、创业园等基本的设备必不可少,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机构并熟练技术,在时间设置上面可尽量延长实习时间,如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开学,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暑假进行实习,在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上面应开设贴近市场的课程,非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选择可上课程,因企业培养人才需要时间,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企业培养成本,时间延长自由化也方便学生寻找实习公司,提高学生就业等问题。

生产实习管理工作的对策

(1)毕业实习前期准备工作和成绩考核评定。这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而且通知大多是以文字居多,这样如果只是原封不动的发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到文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的时候必须把毕业实习的重要内容,实习心得要求、实习注意的事项、实习结束需要交的文件、上交时间等用ppt或者表格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态度,把毕业实习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院任务,随便找个单位实习,从事普通劳动力,做简单的事情,这样是无法达到实习目的,一定要和自身所学专业或未来发展方向相对应,成绩考核必需让学生严格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标注来进行考勤和综合表现评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分各占总分的40%和60%。把在实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写一篇实习心得。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九

摘 要 随着高校对艺术类专业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也逐年增加。本文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因素两方面着手分析,试图归纳出解决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方案,提升其就业能力,从而更快的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能力 市场竞争 职业生涯规划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这样的社会局面则需要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约为107万,2014年大约为727万,增长了(如表1),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艺术类学生也是如此。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自我主义较强,集体主义较弱。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今的就业市场以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1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艺术类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专业实践性较强,就业时呈现与非艺术类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就业灵活性强

高校艺术类学生往往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不愿束缚于各类规章制度,在择业时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只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一两年后会跳槽转业,故他们不在乎与工作单位是否签署协议,这就导致在毕业时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很高,签约率很低,工作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固定。

就业地域性强

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一些大型的设计类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设立在边缘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市场相对狭窄。艺术类毕业生认为在经济发达城市较偏远城市拥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能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故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首先考虑较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艺术类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使得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就业观念淡薄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积极,就业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时常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他们并不需要独立承担生活的重压;最后,艺术类毕业生个性过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具有优势性,找工作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心态矛盾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更复杂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选择了热门的设计类专业,盲目高估对所学专业的优势,对自己盲目自信,在就业时一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但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让他们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第二,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过高,大学四年的学费是非艺术类学生的两倍有余,故他们在择业时希望寻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但大学毕业生的薪值往往达不到他们内心的期望值,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90后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他们虽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就业准备,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毅力与勇气。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过大,他们虽渴望踏入社会又害怕面对竞争。为了帮助艺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四方面分析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现有的分配政策从原先的“包分包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工作,这对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不仅需要依靠就业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也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颁布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小型城市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补助及优惠条件,同时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艺术类毕业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

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是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设置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岗位并未达成一致,使得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许多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课程当做一门必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其贯穿于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中,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大,许多毕业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家庭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家庭,父母以及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一方面,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活压力小,这类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期望值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只是寻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带来的自我提升的机遇并不重要。另一方面,90后艺术类毕业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赖性极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事事由父母操办,当自己处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则显得束手无策。

3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政府建立健全支持体系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护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引进更多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次,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锻炼,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保证其在锻炼后拥有优势去寻找下一份工作;最后,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毕业生的个人利益。

高校建立就业培养机制

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职场精英。高校应建立就业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改革。艺术类课程作为新兴课程,面临更多的挑战。现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上大多没有与就业岗位相吻合,课程的延展性较弱,这就要求高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模式上增加专题演讲、情景模拟等,使课程的教授多样化且符合就业市场。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高校一方面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出国进修或是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旧代新,建立健全学科内部的学习交流体制。

第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前面的章节中也提到我国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今后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四年的教学中,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的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大一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定位;大二时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三时进一步指导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传授学生就业技巧。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就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真正能够帮助艺术类学生规划人生的实用性课程。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90后学生思维开放,自我意识过强,艺术类学生尤为明显。如今的90后艺术类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角,未能及时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择业时遇到的挫折,及时总结,汲取经验;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类毕业生应抱着“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态,努力让自己适应环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机会,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对待每项工作;最后,坚持学习,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单位,艺术类毕业生都应该用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 总结

当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成果。我们在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性人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