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一
近几年来,我镇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渐见明显,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加快;农村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社会稳定。
(一)农村基本情况。我镇下辖6个工作组,28个行政村,321个村民小组。据统计,全镇农村住户为13753户,农村人口55679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7748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9.84%,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0149人,其中农业5886人,占58%,渔业2740人,占27.4%,林业1000人,占9.8%,牧业532人,占5%;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比为36.4:30.3:33.3;耕地面积为3069.8公顷,其中水田1894.4公顷,旱地1175.4公顷;抗旱泵站66处,排涝泵站16处;水库9座,小山塘148口。
(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我镇村级经济总收入达到16.7615亿元,增长8.8%;全镇农业产值1.39457亿元;据统计,全镇有各类农业专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吸收会员20xx万人,其中农业专业协会3个(市级专业行业协会1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性十分明显,其中从事水果、蔬菜、禽畜、水产、粮食的占了85%。全镇有农业龙头企业3家,各类农业基地39个,形成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优质粮油、林地杂果、生猪养殖等5大经济板块;有淡水鱼罐头、“杜洛克”生猪、xx湖王蟹、优质粮油等4大品牌产品,有各类种植、养殖专业户93户。全镇薄弱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可达33.4万元。1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实施经济开发项目16个,可使5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占全镇薄弱村总数的41.7%。
(三)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及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全镇通自来水村(组)有5个;28个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通汽车村有27个村,占96.4%,通组公路达85%,硬化率达10%;通邮村达100%;通电话村达100%个;通电村达100%个;10个村通有线电视,占35.7%;到目前,全镇农村电话用户数达到5272户,农村电话普及率为9.47部/百人。镇中心卫生院1个,达乙级甲等标准,村卫生室32个,22个达甲级标准,占68.8%。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9%,农民因病返贫情况明显下降。全镇有小学26所,初中7所,高中1所,镇级农民学校1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农民培训年均2次。全镇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8人。
(四)农民生活环境及质量。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全镇有2个文明新村通过市级验收。通过中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镇已建5个中心村,有6个村创建文明新村,15个村开展村庄整治。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0平方米,75%以上的住房为两层砖混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92元,消费结构从自给自足向多元化转变,整体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近几年来,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问题在相当程度上继续存在,仍然是影响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受教育不到8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导致了农民收入低。因而产生两大主要不良后果:一是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外出务工的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人同等的待遇,出了苦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心理失衡现象加重;二是产生恶性循环,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收入少--无法供应子女上学--子女文化水平低--收入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不但不利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就业难。从城市劳动力需求来看,一方面城市下岗职工和外来劳动力增多,农民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有限。从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来看,全镇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度放慢。同时,农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农民就业问题逐渐突出。再加上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市场就业竞争力相当弱,再就业很难。(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垃圾成为水污染的三大原因。农村环境卫生不容乐观,农村垃圾管理存在漏洞,垃圾污染严重,尤其是人口集聚区。全镇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几乎为零,自来水饮用率不高,还有许多自然村道路未硬化。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很难大幅提高,推进城乡一体化难度很大;此外农村卫生室、医疗条件比较差,没达到标准卫生院的标准,需要提高;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二
为深入了解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切实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笔者利用在乡镇挂职锻炼的机会,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对乡镇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在组织领导上,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xx”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机构和人员任成员,将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普法工作与全镇总体工作统一安排,统一检查,统一评比,确保了普法工作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在普法教育上,突出对重点对象的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对于乡镇领导干部、乡镇直单位负责人和村干部以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为主,提高干部依法执政水平;对镇企业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商户依法经营意识;对普通党员、群众广泛深入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教育,提高村民依法自治水平;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交通、消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学生自我防范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在依法治理上,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把法制教育、依法治村与“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全乡镇普遍实行了村民自主选举村委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开始树立,农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
在活动载体上,普法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难点和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法治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开展“法律上门”服务活动,加大对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人员的法律援助力度,受到群众的欢迎。
1、对农村普法认识不足,思想上有偏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以及执法不公、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等不良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法用法脱节,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给普法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抓普法教育是一项“软”指标,既花钱又费力,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的则认为普法就是要农民守法,强调群众义务多,宣传群众权利少;还有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对法律存在实用主义思想,遇到问题才想起来去找法律,不能做到事前学习和预防。
2、农村普法干部队伍力量薄弱,法律素质不高。乡镇司法所3人,专职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压力重;村(街、居委)普法干部全部都是由分管综治的村干部兼任,这些村干部主管工作多,完成镇、村中心工作任务繁重,对农村普法工作不以为然;不少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自身法律学习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宣传法律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凭主观臆断,对复杂、疑难的纠纷更是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依法该怎么办;有的在调解民事纠纷、处理村级社会事务时,涉及法律宣讲不到位,导致民事纠纷扩大和无序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3、农村普法宣传手段和形式简单落后,亟待突破创新。除了进村入户散发些法律宣传品或是上集市设个法律咨询台之外,就是放广播,搞宣传栏、标语进行普法宣传,传统形式多而创新形式少;传统普法“被动式”的教育由于成本高,加上组织难已不受组织者和农民的欢迎;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获取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刊等媒体,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律新闻类节目,从其它方式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少;大多数村(街、居委)法制宣传阵地建设薄弱,正常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不多。
4、普法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需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各种新型矛盾逐渐产生,农民对学法用法有新需求,如在信访维稳工作中,面对个别“上访户”的诉求,法律宣传的技巧显得极为重要,这对乡镇农村普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妇小”,他们法律知识接受能力差,自我依法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普法教育组织难,时间落实难;加上镇流动人口多,组织松散,都增加了普法的难度。
5、农村普法经费没有保障,制约工作开展。司法所无专项普法经费,宣传活动经费要临时筹集,列支主要依附综治经费报销,数量少、效果差,完全不能保障普法工作的正常需要;村(街、居委)普法,没有经费,落实起来难,自然什么事也办不成。
1、进一步更新农村普法观念,纠正基层干部群众对普法思想认识的偏差。党委、政府各级领导要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普法工作,真正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普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逐步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引导基层干部依法决策、按章办事;引导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和依法参与村民自治;要把普法与依法解决农民的实际法律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法治实践中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具体的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树立法治的权威,使人民群众养成崇尚法治的行为习惯。
2、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切实解决司法所人员、编制、职级待遇等实际困难;进一步整合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志愿者等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加强对村(街、居委)普法员的选聘、培训工作,把大学生“村官”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两委干部选聘到普法队伍中来,使他们成为各村(街、居委)农村普法教育的宣讲人;实行农村普法宣传辅导员制度,在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部门中选派政法干警到各村(街、居委)、各中小学校担任普法宣传辅导员,指导村(街、居委)、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服务。
3、要进一步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农村法制教育阵地建设,镇设立法制辅导站,行政村建立法律图书角,依托公开栏设立法制宣传栏;在继续利用传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的基础上,采取以案说法、图片解法,组织旁听审判,组织反面典型现身说法、法制文艺、法律咨询、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网络博客等贴近群众的新形式,把多姿多彩的法治文化和法律服务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4、要进一步把普法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相结合,增强工作灵活性和针对性。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民间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农民依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有效地推进农村普法工作;譬如,抓住党员冬训时机,对党员干部进行法制专题教育;抓住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机,对广大村民进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抓住春节民工返乡时机,对他们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抓住禁毒、禁赌、反对xx等专项治理活动时机,大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等;此外,普法工作还要突出重点村(如信访村、宗姓村)、重点人群(如刑释解教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重点年龄层次(如15-25岁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
5、进一步加大农村普法的经费投入。县、乡镇党委、政府要对司法所日常办公所需经费与普法经费共同纳入财政预算,使农村普法有专款,专款能专用,保证农村普法的必要支出;要利用匹配资金修建司法所办公用房,购置交通、通讯、微机等必要办公用具,为司法所工作正常开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三
近年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对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民增收的引擎。为进一步掌握我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下一步如何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乡以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济水平,精心打造特色优势农业品牌。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专业协会)8个,涉及奶牛、桑蚕、棉花、养鸡等12个行业。拥有会员400多户,其中党员43户,占总数的12.9%。在这些协会中规模较大发挥效益较好的是奶牛养殖协会、桑蚕养殖协会、棉花种植协会。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李大庄木器加工协会正在积极筹建。就整体来看,专业协会规模小、力量弱、领域窄、功能小、市场竞争力弱。但由于存在较好的基础,发展潜力较大。
1、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专业协会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灵活运用市场法则,对市场需求状况,价格浮动情况及时掌握,以便会员适时购入或售出。“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尝到甜头的农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桑蚕养殖协会成立的当年,会员户就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今年春天又新增加会员近20户。
2、使农民掌握了技术,增加了收入。专业协会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现场讲课等多种形式,使会员掌握了专业技术,增加了收入。我乡的前岗村是全乡,甚至是全县养殖奶牛较早的村。最初饲养奶牛时,农户分散养殖,相互之间交流很少,奶牛的品种也种种不一。当时饲养奶牛,纯粹是摸索养殖,缺乏科学经验,奶牛饲料的配方五花八门,牛奶的质量参差不齐,牛奶的产量也较低,平均每天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不足30斤。最关键的是牛奶的销售问题,因为当时饲养奶牛的户数少,牛奶质量不高,一些牛奶加工厂不愿来收购牛奶。人们售奶的主要渠道是在农村销售,每天为订奶的农户送奶。这种方法常常造成销量不稳,极易造成滞销。由于鲜奶保质期太短,卖不完只有白白倒掉,有时心疼的饲养户直掉眼泪。当时饲养一头奶牛的利润也不过3000元。很多饲养户都丧失了信心。20xx年春天,在村奶牛养殖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倡导下,**村奶牛养殖协会成立了。**村村主任**被选为协会会长。协会成立后,经常召开养殖户座谈会,对饲养过程出现的问题,大伙讨论,邀请奶牛养殖专家现场释疑,并定期举办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使会员逐步掌握了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协会成立的当年,奶牛的产奶量由原来的日产不足30斤,提高到平均日产50斤以上。为解决牛奶的销售问题,协会多方联系,最后与嘉祥县鸿运牛奶加工厂达成长期供货协议,饲养户每天不用出门就把牛奶卖了。饲养一头奶牛的利润也由原来的3000元提高到7000元。同年12月,应会员、农户的要求,协会在乡党委、政府和县畜牧局帮助下,从***一次引进了40头奶牛。现在的**奶牛养殖业,在协会的带领下,红红火火地发展着。
3、携农入市。专业协会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按照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种养业结构,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的对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前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滑坡,我乡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受挫,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20xx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倡导下,由乡农办牵头,成立了棉花种植协会,协会根据市场信息,结合我乡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棉花。协会实行统一进种,统一提供技术支持,找销路,拓市场。今年全乡发展春棉8600亩,夏棉3000亩。
4、开拓了农村市场。专业协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增加了农用生产资料等工业品的有效需要。同时,使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搞活了农村市场。
1、扶持作用。各村党支部对协会发展给予支持,在专业协会有关章程的制定、管理制度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对加入协会,发展项目的农户,帮助协调资金或贷款。会员户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例如,前岗村党支部,为解决奶牛养殖户分散养殖带来的不便,积极协调,划出专门土地建养殖小区,对资金困难的养殖户帮助协调贷款。保证了协会健康的发展。
2、保障作用。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治安巡逻小组的作用,对扰乱、破坏协会正常发展的人员狠狠打击。村干部当好协会的调解员,处理协会内部纠纷、争议,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以便形成更大的经济合力。
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协会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专业协会,应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切实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让会员根据市场供应、价格等情况及时调整种养殖规模和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减少市场风险。但是目前我乡的大部分专业协会受信息闭塞、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给会员提供的支持少,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部分专业协会发挥的作用,是会员之间自发行为的结果。协会本身由于没有带来较好的作用,其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小,会员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导致不良循环,阻碍了协会的发展壮大。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协会内部建设,完善协会制度,加强对协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协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的能力,让协会充分发挥其功能,带领群众致富。
2、协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我乡专业协会的发展来看,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部分基层组织对专业协会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协会,对专业协会重视程度不够。二是部分基层组织对专业协会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对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干部群众对专业协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人人支持协会”的良好环境。
3、协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受资金、技术力量、销售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乡专业协会发展规模小、力量弱、领域窄、功能小,难以产生较大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小。为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动员行业相同或相近的农户加入协会,使分散经营趋于集中,壮大协会规模,创新品牌,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1、多措并举,积极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一是要确立扶持的重点和方向,确定主管部门,并选派专人下基层指导工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二是要培养典型,组织观摩交流,总结经验,循序渐进地扶持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典范作用。三是开展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帮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使其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运行。
2、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资金扶持。应协调财政、银行、信用社等部门安排低息或无息周转金贷款,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科技方面的扶持。有关部门可在科技咨询、指导、培训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鼓励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民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切实保护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得向其乱收费、乱集资,不得侵占其合法财产等。
3、组建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可以由农村能人和乡村集体组织牵头兴办,可以由村班子牵头兴办,使班子与协会“合二为一”,也可以由经济技术部门和企业牵头兴办、不拘一格。
4、建议几种经营形式:一是“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这是前一模式的延伸,主要通过合作组织建立的生产基地,示范引导服务农户。三是“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农民负责生产,企业负责加工流通,合作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和规范企业与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四
乡镇镇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三门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课题。最近,县委政研室会同县农办对小雄镇“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项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载体。通过项目建设,对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更好地落实。“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是欠发达县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还要争取其它渠道的帮助,形成全社会共建的局面),但上级的资金支持多是跟着项目走。因此通过项目建设,能够有效地争取支农资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量化,有利于通过项目效绩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一些软指标进行了项目化,使其督有主体、查有内容、考有依据,并让农民群众看到新成效,感受到新气象。
(二)使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明确。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目标。但长期以来,上级政府的政策有很强的城市偏向,公共投资的重点是城市,而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多少公共财政雨露的滋润。这也就导致我县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县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各种资源开始重新转向农村(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村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经过长期自由化发展的旧农村要回到有规划发展的新农村上来,自然地,建设“摊子”铺得就很大,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成。这就启示我们,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要合理分解目标、确定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向前推进。通过项目建设,能使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变成一项项具体的行动,也能使我们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进行分步实施,明确当前和长远的建设任务,做到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三)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农民最讲实际也最讲实惠,只有通过摸得见的工程、看得见的`成效,才能激发他们巨大的创建热情。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大而化之,搞形式主义,必须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着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从实事做起,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真正的 “德政工程”。通过项目,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比如,小雄镇蜍下村“年内建成5座公厕”,“年内实现200米通村道路硬化”、“3年内解决老年公寓建设”等,使农民有一个具体可期的愿景去追求,为新农村工作集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同时,项目筛选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广泛征求、农民自愿、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选择适宜的项目和他们理解认同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更有利于发挥其主体地位,自觉地为新农村建设投工投劳。
小雄镇地处县城东南,濒临浦坝港,下辖29个行政村,全镇面积63.5平方公里,总人口2.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域山林面积5.21万亩,水田面积0.81万亩,耕地面积1.44万亩,旱地果园0.59万亩,滩涂1200亩。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村民大部分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仅305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1796元。广大农民想富盼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迫切。全镇干部群众立足镇情,统一认识,在项目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一)深入调研,精心策划,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建立项目库是实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小雄镇积极借鉴“项目推进年”活动成功经验,树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理念,结合上级有关政策资源,重视项目的策划和细化工作。做法上,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与上下互动转变,由主要为争取上级资金向落实工作目标转变。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项目的排查、筛选和论证。小雄镇按照“群众需求定项目”的工作思路,向29个行政村下发了《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拟建项目调查表》,通过村民代表会议、上门征询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集众人智慧,排摸梳理出本村拟办实事,明确项目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实施时间、投资概算和资金渠道,并落实项目相应责任人。进一步发挥所驻村工作指导员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思路比较开阔的优势,指导帮助村里解决项目编制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切实增强驻村指导员业务水平,镇里还先后5次邀请了相关部门科室的业务骨干,对全镇40个驻村指导员及驻村干部,就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和编制进行了专题培训辅导,使指导员指导水准有了新提高,使各村在项目安排上与新农村建设方向、上级政策与资金投向对口衔接。如岙底村在项目初排中,光整治村建设项目资金预算就达200多万元,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2万元,许多村干部把希望寄托在上级的资金补助上,在这样情况下建设整治村难度可想而知。该村指导员朱汉利到任后通过对项目工程量、相关费率等重新论证和精心预算,最后缩减了资金50多万元,并在来源渠道上提出了四条解决措施:一是用足用好政策资源,争取上级资金补助;二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人均捐资300元;三是立足本村优势,发展长毛兔和茶叶产业;四是动员在外经商致富能人资助家乡新农村建设。以此进一步增强了整治村项目的可行性,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同时,镇里在汇集各村上报的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和民主政治等4大类58个小项进行逐一细化,组织专门人员将上报项目进行再次审核和论证,对那些百姓共同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村无法解决的而又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筛选进《小雄镇镇级项目库》。然后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年内、届内和“十一五”期间各村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制订《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让各村明确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小雄镇各村初步确定的项目共678个,计划总投资5019万元,其中产业项目91个,投资2164万元;新村建设项目134个,投资2658万元;列入今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共435个,投资1428万元。列入镇级项目45个,其中产业项目16个,新村建设项目8个,年内实施项目26个(其中年内需要完成的项目7个)。同时,积极抓住部门、企业结对帮建11个重点村的机遇,进一步做好与对口部门、帮建单位和企业的衔接和沟通,争取上级重视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二)加强宣传,深化认识,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综合工程。只有科学、全面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实质,才能使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更好地体现“20字目标”。小雄镇党委政府从干部群众对新农村的认识实际出发,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项目建设就是政府行为”的思维模式,整合各种宣教资源,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意义、内容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营造人人关心项目建设、支持项目建设的“大合唱”,真正让老百姓认识到新农村项目建设得益的主体是群众,是建设自己家园的善举,从而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充分利用第 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组织村干部参观学习示范村建设经验,通过典型引路,让农民看到新农村项目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积极性,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小雄镇各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新农村难度可想而知,但没钱办事,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办。该镇积极立足现状,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努力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在项目建设层次上,结合各村建设现状、经济实力、资源优势,将全镇项目分为基础性项目、提高性项目和开发性项目。对于基础性项目,重点要解决群众目前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三清四改”、农业设施等基础项目。对于条件较好的村,鼓励其建设提高性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标准向更高层次发展。如茂林村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已达到整治村要求,今年该村又通过安排建设市级一类基层文化俱乐部、休闲健身绿地、四级通村主干公路等提高性项目,向示范村方向靠拢。同时,结合各村实际,注重项目的开发工作,培育农村新特色,凸现农村新亮点。如塔坑村在柑桔种植规模和技术上做文章,争创兴津柑桔品牌;胡家峙村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扩大茶叶种植基地;岙底村利用自身山水地貌,发展多元化休闲农庄。在建设时序上,让干部积极性较高的村率先建设,让群众呼声强烈和群众广泛支持的项目率先建设。对那些意义重大、群众呼声强烈,但一时又囿于资金限制确实难以实施的项目,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列入项目建设长远规划或分阶段分批次逐步推进。由于各村发展的差距,项目建设必然也有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该镇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图大求快,盲目攀比。对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多安排一些要求较高的项目,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选择一些投入少、搞得成的项目,分期分步实施,不求“齐步走”、“一个样”。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鼓励引导村民就地取材,发动党员干部群众义务投工,用卵石铺路、筑花坛,用乡土苗木绿化……花小钱办大事,共建美好家园。
(四)建立机制,加强协调,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为确保建设项目落实,小雄镇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成员的项目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挥协调和组织落实。建立了镇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做到每个项目定职责、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镇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将以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及时反馈新农村项目建设进度、存在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镇党委政府还建立镇村两级干部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商讨,提出具体对策措施和解决办法。各村建立了项目公示制,公开承诺项目实施和完成时间及相应负责人,自觉接受村民代表和群众的监督。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五
——关于石宝山村农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一、全村农村实用人才整体概况分析
(一)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涌现,且逐年呈上升趋势。由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经营、农村专业合作带头人等行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了较大贡献。
(二)各行业农村实用人才层出不穷,涵盖方方面面。调查结果显示:全村农村实用人才21人中,生产能手有5人,其中种植能手有4人,养殖能手有4人;经营能手3人,其中企业经营人才1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头人1人;能工巧匠有3人。种植业、养殖业、企业经营人才比重较大,能工巧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少,科技型人才缺乏。
(三)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于中年化。在年龄结构上,全村30-40岁9人,占全村实用人才的42.9%;41-50岁的10人,占48.1%;51岁以上的占2人,占9%。
(四)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文化程度上,初中以下的14人,占全村实用人才的66.7%;高中(中专)的3人,占15.7%;大专以上的4人,占17.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约占七成,比重大。
(五)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能情况:从调查看,农民技师2人,其余未申报专业职称。
(一)农村实用人才成了开发性农业的引路人。开发性农业人才主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全村有8人,其中种植业4人,养殖业4人。他们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优质稻生产、棉花优质高效栽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养殖上,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他们当中有开发数千亩荒滩种粮做法,有土地向大户流转典型的经验,有回乡创业发展规模养殖的模式,有农技农机结合的成功事例,有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我村丁士根自1991年开始承包江心洲500亩荒滩试种小麦,当年获得较好的收益。逐步发展到20xx年400余亩,添置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抽水机,机动喷雾器,实行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李松林、施结木被授予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在生产能手的带动下,仅江心村综合开发利用荒滩2万亩,全镇土地向大户集中流转8000亩。
(二)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低,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卖价低,销路不畅,影响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东至县辰鑫植物油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走“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建立优质油菜生产基地5万亩,订单生产3万亩,带动1万余户增产增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至县昌泰工贸责任公司,依托当地优质棉花,从事棉花收购、加工、销售,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农村实用人才盘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流通领域,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将农民的稻谷、小麦、棉花、芝麻、花生、生猪、蔬菜等产品集中起来,销售出去,以销促产,带活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村村余卫兵年营销粮食1000吨,刘玉学年营销棉花500吨,辰鑫公司程根生营销菜籽4000吨,阮双林年营销芝麻、花生等农产品3000吨,产品销往浙江、江西、上海等12个省、市,不仅自己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还带动当地老百姓增产增收。
(四)农村实用人才创新了农业经济体制。章茂林创办了同福水产合作社,陈立旺创办了新华棉花专业合作社。运用产业化经营,通过示范,引导农民走集约化、标准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之路。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外面的大市场对接,实行订单生产,以销定产,带领农民闯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卖点,使农民从中收益。
(五)农村实用人才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掌握一技之后,到大城市创业找市场,组织本地农民有序流动。主要行业有建筑业、装璜业、缝纫业、修理业等,我村向外输送技能劳动型人才百余人,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同时他们在外学习了技术、管理经验,积累资本,回乡创业,在农村大显身手。
(六)技能劳动型人才助推农民致富。我村朱成洲是一名瓦工,拥有一技之长,从事装璜业,带着村里人组成一个施工队与金利来总公司达成装饰协议,营业额逐年上升,20xx年达到500万元,安置20余人就业。
(七)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刘明华自学农村土建工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专业,掌握各种知识后,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承包窑厂,生产优质红砖,从事农村公路、水利兴修等工程建设,质量达标,深受老百姓欢迎。
1、人才匮乏。我镇是农业大镇,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据调查,全镇农村实用人才仅人,占农村人口比重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农村实用人才匮乏。
2、结构不合理。从行业上分析,农村人才发展不平衡,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能手多于其它行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带头人刚起步,能工巧匠人才少;从性别上看,农村实用人才男性多于女性,;直接从事生产的多,从事社会化服务的少。
3、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人数占总数比重大,没有经正规化训练和学习,基本上都是靠自学或师传,专业化水平不高。
4、经济实力不强。他们创业时间不长,从事行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处在创业之初期,资本积累少,经济实力明显不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还很弱。
5、带动能力弱。我镇有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自围绕自身产业优势,仅带动小部份农户增产增收,大部份农户还是靠自已发展,整体带动能力不强。
6、年龄中年以上。人才调查中,中年以上年龄偏多,年轻人极少,基本上到外地创业、发展。人才大量流失。
7、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对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投入经费很少,工
作环境不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条件差,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1、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实用上摆上议事日程,确定主要领导亲自抓,抓出成效。一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制定发展规划。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明确实施主体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合力。三是要突出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畅通信息、开阔视野、加强互动、优化服务,不断增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五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认证评定工作,颁发“绿色证书、”技能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2、加强培训,提高素材,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步伐。要定期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季节性,如产业技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技术;工程技术:建安工程、食品工程、质量安全工程等;服务技术:营销、物流、信息、维修、保健等。确定相关部门具体落实。与此同时,通过输送人才到大中学校进修,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提高技能,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加大投入,财力支持,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供资金保障。财政要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进修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尤其是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发展生产上重点扶持,引导他们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规模加工,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一村一品,有明显的特色优势。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4、创新机制,政策扶持,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要从多方面,宽领域支持农村实用人才想事业、干事业、成就事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解决信用融资、农业保险、技术支撑、税收优惠等重点难题,真正发挥政府扶持农民、扶持农业、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
5、加强领导,组织引导,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步伐。要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农民增收的长远着眼,立足当前,着眼长年,把农村实用的培养和发挥作用摆上政府议事日程,确定主要领导亲自抓,抓出成效。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奖励和表彰。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建设一批农村最急需,用得上的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六
问题,农民有什么所想、所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我县部分乡镇农村进行调研。
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现状
(一)创建情况 **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于1997年开始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现有六乡三镇68个村8个社区,共创建三级文明单位39个,创建率达到51.3%。其中:自治区级文明村4个,地区级文明乡镇3个,地区级文明村13个,地区级文明社区2个,县级文明乡镇2个,县级文明村13个,县级文明社区2个,今年我县有5个村分别参与了自治区、地区文明村创建,6个村申报了县级“小康文明村”,有效巩固和发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格局。
(二)基本经验近年来,我们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注重“三个结合”,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势头。
——德字优先,农牧民素质明显提升。一是切实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利用村民学校,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深入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兴发展”系列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传统美德,破除封建迷信,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由文明办牵头,组织开展了“百米长卷,万人签名”活动,从机关到学校,再到农村、企业,通过长卷传递,签名人数累计达到12000人次;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走进**,走近文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进行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培养和树立讲文明、讲道德的思想意识,切实提高全民素质,为“打造矿业发展新高地,建设和谐美好新**”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大力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在68个村普遍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并切实发挥作用,组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共建文明,努力营造邻里和睦、家庭和美、秩序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各乡(镇)也广泛开展了“小康文明村、小康文明户”评选,以“道德模范”评选为载体,对涌现出来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勤俭持家、帮困济贫等道德典范进行表彰,引导村民革除陋习,树立社会文明道德风尚。通过“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等梯级创建活动,全县共评选出文明户3189户,文明村30个,文明乡镇5个。三是大力推进农民素质工程。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目标要求, 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在全县实施了农民素质工程。以“三下乡”活动、“万名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为载体,在农村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培训网络,有效推动了农牧民就地转移增收。先后举办以新农村建设、计算机、农机修理、农机驾驶、烹饪、电焊、獭兔养殖、红花种植、阿巍菇人工栽培、奶牛养殖、牲畜育肥、双语及理论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20余类59个班次,培训农牧民群众6899人次,新建阿魏菇、蔬菜大棚300座,打瓜、食葵、红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引进优质奶牛3000余头,出栏獭兔30万只。
知识、送信息,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并开展“以文养文”工作,如恰镇的文化中心户冬季利用农闲组织农牧民开展文体活动,夏季通过出租活动中心来增加收入,实现了有效增值。
——三级联动,为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我们把文明创建同富民强村相结合,在服务农民、多办实事上下功夫。把文明创建同“五组推进工作制”和“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等结合起来,在丰富载体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部门、企业包村帮扶工作力度,全县85个县直部门、驻县企事业单位与68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城乡手拉手,工农心连心”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县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帮扶落实责任制。县领导分工到每个点,直、县直部门到点进行帮扶,派专人进村驻点,做到县、乡、村三级联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四到位,全力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分别在维修农业基础设施上进行帮扶;在提高村级阵地硬件水平上进行帮扶;在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水平上进行帮扶;在增加农牧民收入上进行帮扶,为农牧民办实事好事近千件。近两年,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4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了新面貌,村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等工程均已配套,村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水、电、电视、电话入户。抗震安居房建设荣获“自治区抗震安居工程先进县”称号。通过统一安装卫生厕所、统一垃圾处理等,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配置了电脑、彩电,建起了图书文化室,农村的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也要看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创建活动开展不平衡。部分部门、乡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不够重视,重经济轻文明的问题依然存在。文明创建工作还是被动、局部打闹有余,主动、全局谋划、开拓性不足;创新。
二是齐抓共创力度需加大。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靠许多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创建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齐抓共创的局面。
三是创建资金不足,硬件建设跟不上。文明创建重在建设,重在有专门的投入。我们在文明创建中虽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与我们的目标要求还不够,致使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实行财政补贴一点,群众投资投劳出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和完善乡镇文化机构的职能。
四是创建的领域、载体有待拓宽。不断完善“文明建村”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为主的工作格局,完善“文明建村”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文明建村”的督促检查工作,按照工作绩效奖优罚劣,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注重培养典型,以点带面,通过完善机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要再接再厉,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三、今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思考
(一)以投入为基础,抓好农村创建工作必要的设施建设。首先是搞好阵地建设,包括教育阵地、文化阵地、科技阵地、体育活动场所等,特别是要搞好村多功能活动室建设,让党员、团员、妇女及多数农民,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同时搞好规范化管理,以管理促利用,以利用促建设,使之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其次是抓好宣传工具的配套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墙报、广播、有线电视、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图书室、农技推广站、电影放映队、宣传队、文艺小分队、报刊栏、制度栏、科普知识宣传栏及有些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等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村民提供开展各项活动的阵地和载体。
(二)以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内涵。我们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体系。如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活动,开展“学理论、学科技”活动等等。今后的各种活动,应该着眼于实际效果,在内容上更丰富,形成上更活泼,操作上更简便,为农牧民所喜闻乐见。政策宣传到院坝,农技培训到人头,读书读报到个人,有线电视到农家,各种学习到每季,电影放映到每村,制度建设到每组,活动开展到每户。此外,在开展各种活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发挥典型的作用,用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去影响和带动群众。
(三)以健全机制为手段,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上水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一般认为弹性大、不易把握。今后我们应该在健全机制上做文章,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将指标层层分解、量化,把任务落实到村、部门和每个干部,严格岗位责任制,强化动态管理,以调动基层抓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如,农村破旧俗、树新风、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情况,都可以确定量化标准。这样,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压力、有积极性。
(四)以班子建设为保证,强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创建工作重在落实,抓得好与坏,关键看领导。为此要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担负起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任,保证“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说,应该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个是干部队伍建设。乡镇主管宣传思想者(干事)和村支两委班成员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宗旨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在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中成为作风硬、能力强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另一个是党员队伍建设。我们要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引导、带领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再一个是工作队伍建设。如农村宣传队伍、群众性文化组织、,努力做到制度、职责、组织、报酬“四个落实”,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办事水平,为群众搞好服务,赢得群众的依赖与支持,逐步让宣传思想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五)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增强创建工作的实效。创建工作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项务虚的工作,看不见摸不着,花大力气得不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做基层创建工作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只卖嘴巴劲,光讲大道理,农民是很难接受的。农村创建工作必须落实到农民增收致富上面,要努力教育农民、积极引导农民、认真服务农民、切实依靠农民,把农民是否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增了收致了富,作为检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我们要在对农民进行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牧民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上,例如帮助农民制定小康建设的规划、为农民提供致富的信息、甚至在物质上资金上给予资助等等。
(六)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一是要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旋律。二是要充分展示全县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要及时充分地宣传报道全县各地建设新农村的最新进展、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及时充分地宣传各地从实际出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突出建设新农村的美好前景。三是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实践,要保证各地党委和政府正确贯彻上级部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保证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基层政府和干部的作风不严重脱离群众,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维护农民利益的舆论力量和社会力量,保证中央和各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七
近年来,乐清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目前整治项目开工298个,开工率96.75%,完工266个,完工率86.36%,完成投资额13.42亿元,投资完成率74.54%。累计创成省级卫生乡镇9个,温州市级卫生乡镇16个。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近三年创建培育村57个、精品村48个、示范村9个,8个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6个村被列入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方面,xxxx年重点打造“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红色传承·状元寻根”、“香馥田园·休闲文化”、“中雁绿道·乡村致富”和西部休闲产业带5条精品示范带。
目前,其中,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铁定溜溜”、雁南左舍田园综合体、拾光里田园综合体、温州雁山生态农业观光等xx个示范带亮点项目均在有序推进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自xxxx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37个村列入省级试点,341个村列入温州市级试点,先后投入资金1300万元,建成机器处理终端6座,配置集中分类收集点1530个,垃圾分类运输车128台,参与分类农户11万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5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xxxx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1.03亿元,启动524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累计受益农户95827户,应建村农户受益率达80%以上。农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处理的村庄有331个,今年基本可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面,通过建立市域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监管机制,全面整治规模生猪养殖场438家、水禽场256家,组建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2家;建立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工作体系,xx17年完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量40.3吨,回收率70.66%,无害化处置率99.06%。
(一)缺少全面整治规划,因地制宜不足
1.“多规合一”推进不够。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文件要求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同时,还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但是,目前我市涉及乡村的规划就有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缺乏村庄统一规划,导致没有全面统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2.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以《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该规划虽对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的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如市区范围的一条村庄精品线,涉及城南街道的上米岙、界岙及翁垟街道的前西门、华新等共17个村,均以统一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但由于这些精品线涉及到的村庄在环境现状、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规划不能落地。
3.村庄特点体现不充分。全市一些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形式单一,风格雷同,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没有融合当地的乡土风情和特色风貌。如,黄檀硐村在修建观景台时,使用了现代化的花岗岩,与古村落的特色格格不入。许多乡村的建筑风貌、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参差不齐、风格凌乱,“城市化”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原有的农村特色风貌逐渐褪色,整治改造难度较大,地方特色难以有效彰显。甚至有村民觉得,每个村都差不多,快要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二)责任单位合力不够,工作机制不完善
1.“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我市在这项工作上尚没有确定一个牵头部门,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在监管治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如,乡镇(街道)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事权分离”严重,工作中行政执法权有限,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很大。再如,在作为系统性工程的垃圾分类处理上,由于我市没有配套建设危废垃圾、餐厨垃圾的处理厂,也没有固废品的分拣中心,导致在垃圾收集环节,环卫所只能采用混合收集,影响了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的效果。
2.“考前突击”现象突出。有些乡镇、村组突击整治应付检查考核和为“拿牌子”而创建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有各种制度和方案,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不多;部分乡镇注重集中整治,轻视日常管理,整治后不能长期保持;大部分乡镇、村只有兼职从事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且流动性较大,导致日常监督管理及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3.“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一些乡镇、村为了得到更多的建设资金,在项目建设上下足功夫,却忽视管理工作。以农村公厕改造为例,今年以来,各乡镇、村积极参与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工作,但公厕管理却跟不上改造提升的步伐。不少农村公厕长期无人管理,有的即使有人清理,也是敷衍了事。如乐成街道林场村西山水库边的公厕,外观很漂亮,像小洋房,但围栏内杂草丛生,里面更是臭气熏天、脏乱不堪。同样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村属公园里。如北白象镇前岸公园内,所有娱乐设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近乎废铁,堆积在公园的角落里,没人处理,存在安全隐患。
(三)整治资金投入不畅,建设运维困难
1.项目建设村级配套资金薄弱。目前,我市农村环境整治部分项目的资金来源由市财政补助、乡镇和村级组织自筹组成,但是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缺口仍然很大。如美丽乡村建设的补助标准,示范村按照工程验收结算审核价的80%进行补助,精品村按照70%进行补助,培育村按照60%进行补助。尽管财政补助力度不小,但对于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无法解决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的资金,项目建设无从入手。
2.设施运行经费保障困难。我市不少项目设计时只预算初建投资,没有预留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以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终端处理点为例,某村负责人就表示“建得起养不起”,处理点内配备的垃圾处理器的电费、人工和维修开支巨大,村里拿不出资金支付运行所需经费,加上操作人员培训困难等因素,影响设施运行效果。再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为例,随着时间推移,设施老化、破损或故障增多,后续运维管理成本和难度将会逐年加大,如果资金保障不到位,致使维护不及时,甚至荒废。
3.日常保洁经费来源单一。农村日常环卫保洁工作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全市均存在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以“县西”柳市、北白象等镇为例,一个“千人村”一年就需要投入xx万元的保洁费用,但是村民大多不愿缴纳卫生保洁费,各村只能从村集体租金收入中列支。而“县东”的岭底乡、智仁乡、龙西乡等地没有设立环卫所,没有专项环卫经费,仅靠乡政府自行解决。
(四)整治成效参差不齐,工作推进不平衡
1.整治工作力度不足。目前,部分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仅仅是路面保洁和垃圾清运等,停留于表面“治标”,针对一些影响环境的“顽疾”问题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够。如,北白象镇群众反映,辖区内不少地方随处可见“僵尸车”,有的联系不上车主,有的联系上了也不肯开走,只能清理出地方让僵尸车堆放,严重占用了公共资源,影响了环境。又如石帆街道河沿村附近的慎海横河,受污水乱排导致自净能力减弱,水葫芦繁殖旺盛,整个河道持续几个月时间几乎全被水葫芦侵占,却未见有人清理。
2.治理工程质量不高。一些乡镇、村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在项目建设中赶进度,匆匆完工,导致工程质量差强人意。比如,污水管网工程建设,需要整个地区的系统规划,对各地的地面高低和地面建筑物布局进行全面而精细的测量分析,有很强的技术和规划要求。一些地方由于事先缺乏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导致施工过程中错漏较多,后期运行过程中处理效果不佳。
3.整体推进不平衡。在整治工作上,政府热情高,村居一级较为被动,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同时,村与村之间开展不平衡,整治工作进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如淡溪镇黄塘村集体经济水平较高,乐成街道秦垟南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整治工作成效较好;某些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班子涣散的村,在环境整治方面仅雇一名保洁员,在村内做简单的垃圾清扫就完成了事,有的村甚至连保洁员都没有配备。
(一)推动“多规合一”,分层推进环境整治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推动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整体规划,系统性指导今后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议将全市除城区核心区域外的村庄,结合其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村级组织建设情况等,划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环境整洁村,这类村庄主要解决环境整洁问题;第二类是环境提升村,这类村庄在环境整洁方面已经做得较好,但离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适当给予项目建设以继续提升;第三类是美丽乡村,这一类村庄的目标是生态宜居,下一步需要重点提升,在布局上注重连村成带、连带成片,使我市美丽乡村既有“盆景”,更有“风景”。各村在编制整治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突出经济基础、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特色要素,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搞建设或照搬城市模式。
(二)着力提升治理层次,健全联动协调机制
将农村环境整治这项工作放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放到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来落实,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层次。建议借鉴省内其他地区做法,使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一把手”工程,市领导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对落后村实行“一村一领导一团队”,从上至下全面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市政府应定期召开联席汇报会议,听取有关责任单位阶段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报,及时发现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作为责任单位,要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将干部与行政村结对,建立沟通联系机制。联系干部要每年确定若干重点整治内容,将治理理念、经验、体会、载体等输送给农村,并切实帮助联系村解难题、办实事。
(三)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培养农村“土专家”
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方式,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加大筹资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要重点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面亮化,完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明确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统筹治理生活污水、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等任务,特别是要结合我市实际,有效推进垃圾处理终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同时,还要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基础工作做起,培养一批真正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土专家”,使各类基础设施能够实质性运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再上新台阶。
(四)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党建+”助力环境提升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要打造一支党员“先锋队”,组织党员从最难整治、最难打扫的区域入手,让党员成为普通群众的示范榜样,推行党员“分区包干、分类减量、分片考核”精细化管理模式,并有效带动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开展环境整治,让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实现全民共同参与治理的目标。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美丽乡村创建以及小城镇综合整治等列入农村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五)丰富宣传教育载体,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村微信群等宣传载体积极宣传我市北塘村支书苏德生自掏腰包整治村貌等身边的农村环境整治先进典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一些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则要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同时,可以通过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队,由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的劝导队,以及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参与农村环境卫生监督治理活动等活动,营造全民携手共建农村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对农村群众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全民素质。如垃圾分类工作,可以建立垃圾分类分层培训制度,对一线垃圾分类指导员、监督员,对村小组长、党员骨干、保洁员分别进行分类培训,增强全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八
我镇现有35岁以下的青年3750人,其中团员280人。共有1个团总支,19个基层团支部。乡镇团委干部平均年龄31岁,全部为大中专以上学历;全镇20个行政村团支部,配备团干部64名,配备率100%,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2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名,占65%,村级团支部书记兼职率100%。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和上级团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各级团组织能顺应新形势,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群体的变化,基层团组织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农村基层团组织活动开展难。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年、团员纷纷流向企业、自谋职业或外出经商打工,一方面使团组织开展工作联系不便,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兼职观念取向的变化,很多团员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还是挣钱比较重要,忽视了自己的身份,疏远了团的组织,脱离了团组织的管理。
2、服务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在服务青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农村团组织来讲,在满足青年的文化娱乐需求,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上,还存在差距,这当然与当地青年的就业特点也有直接的关系。在“五四”期间,部分团组织虽能组织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但内容单一,加上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问题。
3、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一是部分党组织对团支部书记的关心培养不够,政治上关心少、工作上指导少、方法教得少。目前,村团支部书记应享受的政治地位基本上是因人而异,因村而异,直接影响团的工作地位;二是由于绝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兼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作;三是在部分村,团支部书记转岗很困难,部分团干部兼职过多,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
4、农村团干部队伍素质亟需提升。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我镇团支部书记的普遍为高中和初中文化,中专、大专的仅仅几个。二是年龄偏大,在村级团支部书记中30岁以上的有8名,占总数的40%。
5、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困难大。调查发现,农村团员流失严重,发展团员困难等问题突出。我镇280名农村团员中90%以上名团员在企业或镇外工作。同时,由于团的组织生活不正常,再加上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变化,许多青年实际上又多在学校发展,使村级团的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团工作的重视不够。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随着经济和形势的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追求经济效益,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足,关心程度不够,本着“能维持、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在评价团干部工作时,只重视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从各地基层团干部兼职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普遍认为团的工作是一种附带“产业”。个别村主要领导把村团支部书记当作可有可无的角色,很不重视,对团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这种现象,会导致整个村级干部队伍的老化和后继无人。
二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中,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符合农村发展要求、适应广大农村团员青年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政中心工作的团的工作体系。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一些基层团组织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手段落后,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措施,影响团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发挥。
三是部分团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乡镇党政布置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有的团干部对团工作缺乏热情,责任感不强,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还有部分团干部认为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不能充分认识到“有为才有位”。另外部分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多数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团员青年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团员意识的淡薄,出现了“团员不爱团,青年不想团,团干不管团”的现象。
、培训、使用以及待遇等问题纳入党的基层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基层团组织要号召和带领农村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作为求地位,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
2、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青年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变化相适应,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第一,强镇强团,重点突破。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社区、行政村、企业、学校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探索组织设置科学化,工作载体职能化,阵地建设多样化,实现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的创新。第二,互联共建、优势互补。就是按照区域相联原则,把人数少、活动难开展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团组织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团工作的活力。实现村村联建、村校联建、村企联建,加大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力度,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覆盖面,从而促进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建设。
3、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从调研情况看,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要重点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的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4、以吸纳优秀青年为重点,创新团的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团干部选拔机制。在农村大力开展以选配“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青年创业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团干部,对年龄偏大、工作力度不大的团支部,积极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新的团支部书记和团干部,同时,大力推进乡镇团组织按期换届。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重点、以团员青年认可度为重要尺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联合组织部门加大对基层团干部的协管力度,制定详细的协管制度,从而充分调动基层团干部从事团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团干部的培训。要大力加强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要对村团委书记进行一次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在搞好团的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使基层团干部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创新团员队伍的管理。根据青年流动日益加剧、工作生活变动日趋频繁的特点,积极探索团员青年管理方式。按照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衔接,按照“流入地管理和流出地管理相结合,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管理为辅”的原则,重点解决好流动团员的管理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员的教育管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改进教育工作,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模范作用。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九
2月23日—27日,我按照市干部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工作布置,到自己所联系的**村开展蹲点调研。通过四天时间的调研(农户走访、干部座谈、和群众交心),使我发觉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及时、稳妥地去帮助解决和落实。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是我镇原
三溪乡11个行政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村,同时也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一直被上级树为先进典型的样板村。全村有385户农户、1319人,分16个村民小组、散居8个大自然村(小自然村有七八个)。村辖地域面积有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4亩、山林面积8328亩。全村现有个私企业10家,(其中规模以上3家)去年工业产值为8948万元,企业从业人员约300来人。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96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为7494元。从以上数据可以表明:工业经济处于该村主导地位,农业经济是百姓群众的主要收入。鉴于**村地域面积大、人口规模大、农户居住四散、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的实际现状,换届后的村、支两委班子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村里开展与实施了“百千”重点整治、“双文明、双建设”、“市级文化示范村”、“村民健身苑和篮球场”、“高村岭畈土地整理”、“章坎坞水库除险保安”和村道硬化等一大批工程项目,总筹集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使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设施有了较好的改善与提高。但是,由于**村家大业大摊子大,在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程中,各项事业建设资金投入的有限制与人民群众对向往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无限止始终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二、调查情况与思考
(一)、村级班子生命力的强弱决定着全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盛与衰落。
**村两委班子自2005年换届改选产生以来,战斗力和号召力都比较强,班子成员具有团结奋战、开拓创新的精神。近两年,村领导想尽办法找项目,千方百计争立项,竭尽全力办了不少惠民的实事工程。如总投资300来万元的高村畈段溪流改道及土地整理项目;投入120多万元开展实施了“百千”重点整治和村民健身苑和篮球场建设工程;投入数十万元完成了“双建设、双整治”市级示范村和“市级文化示范村”创建工程;另外,还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发动村民投工5000余个,将村通往各自然村的总长近20公里的道路全部进行了路面硬化。80余盏路灯的安装和40多座垃圾房的建造,等等这些工程都有效改善和提高了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设施。因此,村民群众对现任的村级班子所做的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但针对班子配备情况,展望未来,有不少的老干部、老同志对村级班子的后继乏人深感担忧。在走访中,袁天孙、袁大伟、黄庆洪等退职或现任的老同志都谈到:由于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加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现实生活中城乡差别的存在等等原因,目前在农村45岁以下、20岁以上的青年人在村里很少看见。他们大多是大学毕业后到了城市去谋职创业,哪怕工资再低也要图一个“虚伪的市民”,而不愿回乡当一个真正的农民。这个问题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来说,要比经济发达地区显得更为重。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之共识。如何解决好农村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问题,很值得我们各级党组织进行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新农村建设关键取决与村级经济发展自身造血功能的强弱
从现阶段存在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象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级经济组织,其自身几乎是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哪怕是有也只不过是几千元一年的村集体房产租金,不要说创业办事资金,就连村干部的工资报酬都难以解决,真如杯水车薪。村里这些年来所办成的一件件实事,靠得都是向上级各部门争取。村级经济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基本丧失,她的生存完全凭靠上面的输血来维持。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与存在,有我国实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机制原因,也有我们山区受地理、资源、交通、信息、人才等客观条件制约的原因。同时,也不排除我们镇、村两级组织在工作和机制创新上的主观原因。如何来破解这个难题,我想靠我们基层党委政府大米似乎缺力乏术,需要市级以上具有法律制订颁布权力的政府来探讨、决策。
(三)建设新农村要因地制宜、分轻重急缓有序推进
要搞新农村建设,国家钞票有的是。我们天天从电视上看到,国家和政府投资那个乡、那个村多少多少资金搞新农村建设,为什么在我们这里不来投入?“靠、等、要”的依赖思想十分严重。从这一点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的思想观念在群众中还远远没有形成。“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的基本道理还需要我们当基层干部的去与老百姓交流沟通。
三、下一步计划要帮助村里解决好的几件事情
一是村两委早已规划并决定通过的新农居点建设项目尽快实施动建。就这件事的落实,我打算在村两副班子中立即组建一个强有力的专门工作组,做好实施前的调查摸底,然后召开好相关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逐个突破,争取在5月底前动工开建。
二是部分村民群众反映路灯亮灯时间太长而浪费村集体经济的问题。这一问题我们已于电力管理部门进行了联系,并也作了路灯自控器的时间调整,由原来的下午5点亮至次日凌晨改为晚7点至午夜11点。
三是对去年高村岭畈土地整理项目因中标承建单位项目实施亏损而遗留工程尾巴的扫尾了结工作。一方面计划在下半年邀请市国土、水利部门领导来镇与村一起,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扫尾方案来予以了结。另一方面,争取结合广陵溪小流域综合整治立项,适当调整工程布局,解决和完成半拉子工程。
四是对坞、岘坞两条林道兴建工程,帮助村里到市相关部门争取立项,计划在年底前建成完工。
四、对今后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工作的几点建议
1、针对目前农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愿回乡而人才奇缺的现状,建议市领导对村级干部队伍可否试行村主要领导由国家选拔下派制度,或者是适当延长任职村干部的年龄限制硬性规定。
2、建议上级对农业经济开发项目的财政扶助要进行体制上的创新,来增强村级经济组织自身的造血功能。譬如说通过上级扶持,使村村开辟一个集体可创收的经济发展基地。这样,不仅使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更有利于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与发展。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篇十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接下来是 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乡镇农村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石柱县委、县府、县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派出专人3名,前往沙子镇鱼泉村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鱼泉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53户,建卡贫困人口40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较全镇人均纯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153户,未解决人饮安全卫生的750人,未通广播的组7个,未通电话的组3个,电话普及率60%,电视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镇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组7个,涉及里程40余公里。农村住房砖混结构比例为4.37%,村内现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间1080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人饮、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贫困户住房、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通电、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农技推广)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是结构单一,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四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五是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农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
六是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市场风险、工程建设、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常年返贫人口与脱贫人口基本相当,减贫速度缓慢。
因此,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贫困村整村脱贫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
存在的突出问题1、农产品销售难。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如果大规模发展某种优质、高效产品,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损伤农民的直接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基层现有的极少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种子、农药、化肥的销售上等多种原因,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难。
3、农业项目选择难。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为民增收,如何让农民致富,但农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除非包赚,否则很难调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赚不赔的项目的确很难把握。
4、规模经营运作难。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对土地都有自己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只能进行指导和建议,很难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四、建议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根据鱼泉村的实际情况,应该在白果树栽培、核桃树培育、菜牛发展、中蜂养育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力争在3年内达到白果树1000亩、核桃树1000亩、菜牛年出栏xx头、中蜂3000群的规模,让农民真正有致富项目。
4、加强基础设施建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消除坑洼土路,修筑一些水泥路,解决农民出行难;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鼓励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医疗投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7、把握好小额贷款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中央、市、县为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了一部分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我们要坚持以项目扶贫为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经济薄弱村干部群众的意见,使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用在刀刃上,做到好事办好。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观念、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乡地域辽阔,农民居住比较集中,流动人口不多,文化水平较低、鉴于以上因素,我乡逐年加大对群众工作的开展力度,并随着形势的变化,积极探索着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办法,力争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广泛凝聚群众力量,悉心汲取群众智慧,大力加强党的群众工作。但如何将群众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局,这就对我们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采取新措施、树立新观念、探索新办法。
一、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密切联系群众
1、与群众“面对面”。
与群众“面对面”,才能体察民情民意,切身感受群众的疾苦,找到群众工作的方法,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的频次要多,形成常态化。覆盖的群众要多,不指定对象、缩小范围。采取的形式要多,不满足于开开座谈会、听听汇报、看看典型,要通过主动接访、网络互动交流等,与群众坦诚谈心交心,为群众释疑解困。
2、与群众“心贴心”。
联系群众,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与群众打交道,就要放下“官架子”,随和亲切。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阶层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年轻人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年人说话,给顶了回去,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群众的要求、不熟悉群众的话语方式。如果领导干部开诚布公、虚怀若谷,群众自然愿“掏心窝子”讲实话。
3、与群众“实打实”。
越是基层群众,越是讲究实在。心实不实,决定着能否真正被群众信任。我们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实在人,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当前,全自治区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作出公开承诺,并且不折不扣兑现,决不搞形式主义。
(二)紧紧依靠群众
1、当好倾听者。
正确对待群众牢骚和意见。乐于倾听群众意见是一种政治智慧。乐于倾听群众呼声,就是要把群众意愿作为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开言路,问计于民,特别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营造让群众敢于说真话的环境。
2、当好引导者。
诚心理解教育群众。做群众工作,真诚平等地沟通,是最有力的武器。要会做、善做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沟通交流,相互理解,深化信任,达成共识,有效地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真正领会党的政策,达到由群众去做群众工作、由群众团结更多群众的效果。
3、当好组织者。
学会组织发动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群众真正组织发动起来,就能创造奇迹、干成大事业。我们要学会组织发动群众,多管齐下,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好各级组织、党支部的作用。善于在激励感染中组织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臶”,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群众。
(三)真心服务群众
1、对群众福祉要格外重视。
服务群众,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事业,大力实施民生项目工程,把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
2、对群众权益要格外保障。
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体制机制,实施公正性的政策措施,推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员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要首先考虑是否符合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决不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正确调处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依法公正解决群众问题。
3、对群众疾苦要格外关注。
要重视群众诉求,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畅通信访渠道,提高信访办结率,强化便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和工作效率。真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多做帮贫扶困、送温暖献爱心的工作,对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群、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二、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的地方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农村基层政权
运转遇到了难题,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导致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黑恶势力乘虚而入。而有的地方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在权力分工、职能区分上“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交替出现,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协作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转效率,削弱了基层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而有的地方,由于体制机制约束力不强,村务不透明,侵占集体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引起当地农民群众的不满。另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成为老人、妇女与儿童的留守地,农村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这些新问题已经成为引起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不去用说服、教育、引导、示范的办法进行,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要求群众;在政治、政策的宣传上,认为现在电视、报纸、电脑等现代化传媒已经普及到一定程度,不需要也不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育群众;在群众的联系上,认为现在的农民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无需干部再去指手画脚。
(三)群众情绪还存在着对立。在农村基层群众中,群众认为干部不象话,干部认为群众不听话,群众不信任干部,干部不理解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一些经常性的事情缠身,很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上。
以上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不断积累加剧,有些是老问题发生的新变化,有些是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总的来看,都是我国农村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在交织,情况更复杂,问题表现得也更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学习政策、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各种诉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促使当前既是农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对此我们也应该抱着积极、客观的态度来对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不必刻意回避,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其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把做好农村群众工作放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既要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又要加强实践探索、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做好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要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研究农村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探索新机制,不断推进农村群众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群众利益为上。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任何情况下,广大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办任何事情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推进具体工作,也要采取群众能理解接受的方式方法,最大可能地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
二、实事求是为策。党的政策是原则,它来自于基层的实践,但不一定完全适应某一地方的实际。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吃透精神实质,认真研究实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要反对唯书、唯上、不唯实的做法,也要反对借口不符实际,延缓党的正确政策的 贯彻,做到上情与实情相结合,党的主张与群众愿望、群众能力相统一。
三、多予少取为本。农村、农民的全面实现小康是全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要更多从政策、资金、智力等方面给农村、农业、农民予支持,以帮助农村、农业、农民尽快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三农"问题不很好解决,国家不稳,群众不富,民族不兴。要切实减轻不合理的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致富。
四、宣传示范为重。做好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一定要突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强调实际效果。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群众接受的方式,切忌生硬难懂、简单说教。在推进一些根本上有益于群众,但群众一时又难以理解或认同的工作时,一定要用典型引路,用事实启发,不能一味埋怨指责,甚至强制推行。
五、方便及时为限。群众工作无大事,群众反映的问题基层干部通过努力大多数都能解决;群众工作也无小事,群众反映的问题如果基层干部解决不力或不及时,群众就有看法,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对群众反映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分析,能办的马上就办,一时不能办的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的时间,不可能办的也要给百姓讲清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六、感情储备为先。新的形势下,做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矛盾会更多,需要各级干部用更真挚的感情去换取老百姓更大的理解和支持。要用亲人般的感情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干部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情,群众也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干部。
七、诚实守信为高。做好农村基层群众工作,基层干部说话办事一定要讲信用,做得到的就讲、就承诺,做不到的决不能欺骗群众,求得一时的满足。群众最讲实际。党的组织和干部只要失信群众一次,党群干群关系就会疏远一次。失去群众的信任,党的任何工作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