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哲学与人生体会篇1
哲学与生活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即是哲学家。
在大学所有的课程中,哲学是一门必修课。在我们人生中,哲学同样也是一门必修课,因为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依据,不断引导我们的生活。
春节假期结束了,这天是开工第一天,许多人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年后返工,每个人的情绪都不一样。有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似乎还不能收心。也有人斗志昂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展工作。如果说假期是最容易享受的,那么繁重的工作时间和未来要面临的艰难岁月又将如何度过呢?——哲学会告诉我们答案。
我一向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并不像我们生活中简单的认知,而是由宇宙延伸至个人的生命觉悟,就像在高空中俯瞰一条条山脉和一条条河流一样,让你看清一座山的脉络和水的流向,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也明白自己该走向何方,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人才辈出,各个门派的理论也不尽相同。他们都是智慧的学者,也创造了各自的知识理论。在历史中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很多思维想法和某一个哲学家的理论不谋而合,因为精神礼貌的传播将我们和古人的智慧链接,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说得通俗点,哲学表面上看起来就像是星辰一样遥不可及,实际上是十分接地气的,它存在生活的点滴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生活的哲学》更像是一本治愈书,帮忙修正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幸福的理论依据,如果没有哲学,我们将很难撑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在十二位先哲的观点中,我最欣赏的是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
斯多葛派与生命的舵手
斯多葛,英文“Stoic”,是“坚忍”的意思。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生老病死,意外、离别、自然等等,可控制清单里面只有唯一一项,那就是“信念”。
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经受超多苦难的来源有两个原因:
①我们试图向不能控制的领域中的某些东西实行全面的主权;
②我们没有承担起另一个可控区域,即思想和信念。
既然许多事情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何不理解自己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一切。斯多葛派爱比克泰德不断提醒自己,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
之前在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有一个观点类似于这个哲学理论,关注圈和影响圈,我们就应把更多精力专注于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琐碎的事情中,阻止自己进步。斯多葛派并非只主张压抑情感,而是转化情感。
我们不应忽视人性脆弱的一面,环境压力可能会摧毁它,但是我们也要尊重斯多葛派看到的人性适应力和内在力量,给予了我们应对生活的勇气。
改变信念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生活中不可控的事情实在太多,尤其是在应对伤害和痛苦的时候。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职场或是社会关系中,有一些人脑海里会存在受害者思维,当遭遇痛苦和悲伤时,认为所有的错都在于别人。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到“在一些事进行时,不要让自己的精神烦恼,它们不在乎你的烦恼”。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不断跟踪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把恍然大悟的感觉执行下去,一步一步拖着自己离开旧有的轨道。
有时候我在工作中跟合作伙伴出现意见不合,彼此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之后我反省自己,自己的观点也并不是全对,我只但是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决定这个事件的对错,对方也是如此,所以才造成了彼此双方产生意见冲突。当我们理解不可控,改变信念的时候,我们的心胸也更加开阔,哲学思维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更加平衡我们的生活。
伊壁鸠鲁与享受当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有人说这位唐代诗人及时行乐不思明日愁的观点有点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政治腐败的历史背景下,何不是率直洒脱。
伊壁鸠鲁是理性的享乐主义,主张享受当下所做的一切。
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享乐潜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充满天才。大多数人都以为享乐主义就是物质享受,而伊壁鸠鲁派哲学推崇的是享受当下所做的一切,就好比《正念的奇迹》中所说,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这也是一种享受。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活在当下并不是把眼光停留在当下,只是专注于当下。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而在柏拉图看来完美社会是能够塑造的。他笔下的《理想国》描绘的完美场景虽然没有呈现到我们的眼前,但不乏有人在过着柏拉图式生活。最早认识这类哲学门派源自于柏拉图式感情,这种精神上的完美契合至今仍有不少人热衷追求。
我想这就好比世外桃源,在社会中难得一见的,但如果真的遇见,也是十分完美的。
哲学是有限度的,它只能给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对宇宙的控制也是有限度的,但是用哲学的智慧去生活,我们完全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只要你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本文作者:郑翠萍
哲学与人生体会篇2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会铭记这个日子,20_年5月17日,因为正是在这一天,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的讯息连同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的精神通过微博、微信和其他媒介手段在无以数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间传递,在他们的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不止于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甫一发布,迅即在全社会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各大媒体争相传诵,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然感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气息。毫无疑问,这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堪称创新立国、文化兴邦的盛举,是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思想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企盼已久的。
毋庸讳言,在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的充分认可,同时还表达了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殷期望,因此,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很走心,特提气。诚挚亲切的问候,诚恳交流的态度,无不展示着朴实亲和的魅力。而那些平易近人的言语,更能体现习对于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怀、肯定和勉励,使人油然而生股股暖意。身处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人们无法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因其所投身的事业并不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不受重视、甚至被迫边缘化的事实,尽管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并不曾因此而否认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话从我们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口中说出,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谓和意义。毫无疑问,这样的话语,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该是多具分量的认可和肯定,又该多么的走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这些言语,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该是何样的勖勉和激励,又该多么的提气!
在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显示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众所周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身上有着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正因如此,在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等至关重要的事情上,他总是“在场”的,这成为以来他的全部工作的核心内容。故此,在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急需“提出符合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意见和建议”、在社会处于大变革的今天,他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出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真诚呼吁,并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并勉励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毫无疑问,这充分显示了对中华民族、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情怀。在这一点上,他还秉承了“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人的根本是人本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当然,这是他一贯坚持的事靠人为、事在人为的原则。为此,他明确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把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毫无疑问,的这些言辞备加温暖人心,必将激发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巨大热情从而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创新动力。
在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正如他在《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所指出的:“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人民日报》12月5日)既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及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这无疑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正是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确了使命,提出了任务。他勉励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与此同时,用六个“如何”提出了新形势下在意识形态建设及思想建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在政治建设、在文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任务。在此基础上,他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大有作为。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在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党的以来,他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风格完全一致,显示了他一以贯之的“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其间充满着独特的语言魅力,并显示了强大的语言力量,十分值得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正如艾文礼所言,“因为有这些独特风格和魅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这些讲话和文章想听、爱读,听得懂、记得住,感触深、收获大”。他从马克思主义者自觉的问题意识出发,援引马克思“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的名言警句,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而通观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全篇,其中没有半句假话、大话、空话。毫无疑问,这对于解决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存在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等种种不良学风,从而促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是有实质性意义的。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已经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正如王伟光所言,“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性、战略性、前瞻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迫切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的新思想新认识。讲话具有巨大的理论说服力和思想引领力,是一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体地说,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确立了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原则,同时还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进而,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他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此,他强调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其次,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此外,还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既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又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凡此种种,无疑将成为繁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思想深刻、意蕴丰富,学习领会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关键在贯彻、在落实。作为一位在我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思想理论教育平台上工作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当自觉地响应时代的召唤,不辱使命,不负、党中央和人民的厚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在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在致力于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的同时,传播真善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聚焦当代中国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历史脉搏、探索发展规律,认真研究解决当下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以此助力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繁荣和理论创新,最终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树人中实现自我。
哲学与人生体会篇3
哲学与生活论文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质量。
简单来说“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在于活得充实,是经营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于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从各种目的、条件、因素、力量、可能出发,寻找一条最适合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根据现实的、历史的、未来的条件来作出判断,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面对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个时代的哲学与后一个时代的生活发生断裂,这时就要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体对当下此在状态的感觉,每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人之生活的状态往往表现为建立在人客观活动过程上的主观感觉和评价,是一种心理与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间构成与人生活的状态构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时间构成中存在并展开的。例如;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学问或艺术。
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文化危机主要表现特征为自然科学或者科学理性与人类社会或人类生存意义的分裂。在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终极意义而变为手段,工具理性压抑了人文精神,科学遮蔽了人的存在与意义。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任何哲学都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与这个世界的持久的意义关联。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意识却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到了现代,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已经成为共识。所以,生活世界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普遍问题。
生活就是人的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日常生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识、新观念、新能力的演练基地,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碍人的能力的发展,而狭隘的日常交往阻碍社会关系的发展。现代哲学对生活的特征及结构分析、对主体问性理论的发展、对生活知识问题的阐释,探讨和当代日常生活的建构。
哲学并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来关照人的生活的活动,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对象性存在物,这不仅意味着人之外有对象存在,人要依赖于对象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对象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或对象化自身,就是要成为全面的人。诸如文学、艺术、科学、物质生产劳动,宗教、政治、军事等等一切活动均是人的生活,物质生产劳动,活动也是劳动,是一种精神性劳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并无本质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样,哲学与生活的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
哲学的思想指导是为了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日常生活消费角度,我们应倡导科学消费,防止人的物化;从日常生活观念角度,我们应培养科学的生活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日常生活活动的角度,我们必须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间;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说哲学的旨是为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议和基本框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日常生活这一更有效的现实途径。
1.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2.雾霾论文
3.雾霾的论文
4.化学与生活论文
5.化学与生活小论文
6.关于雾霾的论文
7.毕业论文怎么排版?
8.化学与生活论文3000字
9.网络与生活议论文
10.关于雾霾的议论文
哲学与人生体会篇4
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
《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则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哲学故事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适当穿插哲学小故事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寓言小故事“蜗牛的婚礼”。有一对蜗牛在公路旁边的草丛里约会,公蜗牛问母蜗牛:“亲爱的,你什么时候嫁给我呢?”母蜗牛思考了半天,说:“听人说,爱情的滋味是浪漫,可我怎么没有品尝到呢?”公蜗牛听了这话,朝前方那条开阔的柏油路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信心十足地说:“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浪漫,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做环球旅行结婚吧!”于是,他俩爬上那条柏油路面,一起没白日没黑夜地爬呀爬呀,仍没爬出小镇的中心,两只蜗牛感到很失望,完全没有先前的浪漫念头。之后,他俩就在一棵青草底下举行了结婚仪式。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两只蜗牛选择旅行结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以流行歌曲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一般来说,学生对音乐比较喜欢,尤其是对流行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也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讲授“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可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进行归纳: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把握哲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以笑话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笑话大都是违背常情令人发笑的生活故事,好的笑话就像一幅出色的漫画、一段风趣的相声,闪耀着机智,幽默的思想光芒,既使人轻松愉快,又给人有益的教训。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笑话故事,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学习“具体分析解决不同矛盾”时,可以穿插这样一则笑话故事。据说,平原地区有个医生,自称治驼背百发百中。驼背病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闻风而来。(教学论文 )他并没有去了解每个人造成驼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而是让所有的驼背病人都面向地面趴下,然后他用脚往他们背上用劲踩。驼背们痛得哇哇大叫:“你这样不把我们弄死呀?”他回答说:“我管的是把你们的背弄直,没说管你们死不死啊。”学生听后哈哈大笑,通过这则笑话学生既掌握了哲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
四、以名言警句增强哲理说服的趣味性
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哲理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补充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穿插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能说出相关名言名句,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去回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哲理。
五、以漫画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漫画在哲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几乎每一个框题都有一幅漫画。漫画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寓哲理于漫画之中,可谓妙趣横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漫画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漫画故事的趣味中轻松地识记教材内容,把握哲学原理,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投影一组漫画名字叫“笑一点”。这幅漫画有三幅图构成,分别为“不笑”、“微笑”、“狂笑”,来体现“不美”、“美”、“很丑。”图中那位女士本来笑得很美,但由于笑过了头,物极必反,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让学生把握哲理“坚持适度原则”。
[关于生活与哲学论文]
哲学与人生体会篇5
哲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历来是哲学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新世纪伊始,当各种学科对其传统价值进行审视的时候,哲学也有必要对自身做出总结与探讨.本文将着重展开哲学追问、哲学构建、哲学方式、哲学现状、哲学回归等问题的研究性论述.
作 者:苗宗坡 作者单位:宿州卫校,安徽・宿州,234300 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xx 7(3) 分类号:B49 关键词:哲学 生活世界 思辩哲学与人生体会篇6
当胡塞尔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之后,实际上也蕴涵着哲学主题与根据的变化。西方哲学家不仅意识到生活世界是其哲学研究无法悬搁与回避的一个基本事实,而且将其作为自己哲学探索的出发点。胡塞尔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以现象学的方法诱发了一种从认识论的视角来建构世界的概念。在胡塞尔之前,笛卡尔、特别是康德揭示了主体或意识是世界的存在何以可能的基础。在笛卡尔那里,普遍的怀疑不仅没有使我们失去什么,反而从“我思”的实在性构建起了“世界的确实性”;而在康德那里,意识作为使经验世界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意识的统一性正好与世界的统一性是同时的。继康德之后,胡塞尔在论欧洲科学危机的文章中,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引入了生活世界概念。
胡塞尔针对当时自然科学客观主义遗忘自我的理想化倾向,坚持认为生活世界是现实的奠基性的层次,并将自然的生活世界引入到先验的发生中来。从“生活世界”出发,胡塞尔所做的努力是“探讨绝对属己和彻底自明的基础,他想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解释日常生活实践和世界经验的内在知识领域,前谓语领域和前范畴领域以及被遗忘的意义基础领域。生活世界的非课题性与奠基性特征,不仅指明了一条揭示生活世界这种意义基础的途径,同时也奠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生活世界作为“原初的经验世界的领域”,对科学的划分与科学“理论一逻辑的下层结构”起着“基础的作用”;作为与“纯粹主体相关”的世界,对各种特殊的世界起着整合、“统一的作用”。然而,生活世界作为认识建构的产物,即从具有认知功能的单个主体构造出客体、交互主体乃至整个自然的和社会的世界,不仅重新回到无懈可击的主体性之中,带有主观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也遭到了来自现象学阵营内部与外部的哲学家的批评。但是,生活世界所具有的非课题性与奠基性等核心内容则启发了他的后继者并为其所继承和发展。
从开端上摆脱认识构造的理论,立足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说明生活世界的原始构成,是继胡塞尔之后哲学家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率先将现象学“面向实事本身”的方法论原则,贯彻于对“此在”生存论的原本性探询中,通过“此在”日常的生存方式,拓展出一片融生命与世界于一体的‘共在”天地。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发挥了海德格尔“在世存在”这一概念,重新诠释了现象学的世界概念,通过个体经验之间的肉体知觉和语言交流,说明了世界不是我思的产物,而是在主体际相互知觉、相互体验、相互作用的关系纽带中,“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场”。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则分别在《哲学研究》、《真理与方法》、《交往行动理论》等不同的著作中,殊途同归,表达了同一种思想倾向,即将语言作为一种交往活动、一种生活实践的基本形式,以“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统一,生成人类社会;以语言的问答逻辑,铺陈出“经验生活的整体”;以语言交往行为的网络为媒介,构架起“交互理论的生活世界概念”从而在语言的本体论上的先在性、实践论上的优先性与生存论上的基础性方面说明了生活形式与语言使用、行为实践与世界展现的同构性与统一性,以及生活世界背景的基础性与统一性。
无论当代西方哲学家立足于人的何种生存活动来构建生活世界并形成怎样的哲学理论形态,“生活世界”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理论的构想,而是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使胡塞尔从认识论出发来建构生活世界,但他仍坚持认为,生活世界是现实领域,是一个永远为我们预先存在的“具有原初的自明性的领域”。每个实践、每种科学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每个人,或人的群体及其创作物也都隶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不仅是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唯一实在的世界,因而构成了规定我们确定目标、行为选择边际的“地平圈”,而且它对客观的科学世界、主观的特殊视界具有‘奠基的作用”、“统一的作用”。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界定,以及由之所蕴涵的认识与实践、世界与实践的内在关系,不仅使被传统哲学视为虚无的日常意见和行为的实践成为奠基性的层次,而且为日后哲学家从认知主体下降到实践主体、从先验领域下降到生活世界当中奠定了基础。诚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生活世界构成的不是个体必须克服其偶然影响的环境,也不是一种把个体当作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包容的容器。“生活世界是日常交往实践的核心,它是由扎根在日常交往实践中的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交往实践既生成又植根于与他人他物打交道的生活世界中,因而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本身所内涵的行为实践与世界展现的同构性、同一性,便意味着‘生活世界背景不是供我们随意驱使的,同样,我们也不能把一切都置于抽象的怀疑之下。和一切非主题知识一样,生活世界所具有的当下而潜在的直接性,不仅赋予我们生存所依赖的背景知识,并且成为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解释坐标或表现坐标。这种背景知识由共同的言语情境构成了一个中心,将“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交互主体地共有的生活形式都一同交织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之中,并且一同参与着对生活世界的总体化。
生活世界的直接性与总体性的统一表明:生活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透明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诸如社会与历史、仇视与信赖、真假与善恶等各种要素相互混杂、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整体因其非对象性的整体性避免了被认识或理论作为对象加以把握,而犹如一片无法穿透的“灌木丛”。尽管如此,生活世界是我们无法质疑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现实与背景知识。社会的各部分如文化模式、合法制度与个性结构生成于斯,也发展于斯,各种生存视界、各种价值的文化解释系统的分化与歧异,也只有在生活世界的经验语境中才能得到整合、统一并获得秩序化,所以,无视或试图悬置这个基本事实的哲学必定会为生活世界所淘汰、所悬置。
人的行为实践与生活世界的同构性与同一性,凸显了实践问题的重要性,由此也便有了所谓“实践哲学”的复兴。在复兴实践哲学的口号下,无论当代实践哲学隐藏着向外作用的动机是什么,也无论在实践的基点定位上存在着怎样的分歧,从根本上说,当代实践哲学的问题域与理论包容量都是传统实践哲学无法比拟的。当代实践哲学本身虽然表现为理论形态,不过它的指向却是实践的,并试图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反思人的实践行为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基本问题。
如果生活世界是最基本的存在事实,那么哲学思辨必须从这个基本事实开始;如果说生活世界与人的行为实践具有同构性与同一性,那么实践必然进入哲学视界,并成为哲学的主题,从而一改传统哲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欧洲大陆到英美哲学界,哲学家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触及了实践问题。在德国,尽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海德格尔的哲学与形而上学相提并论,然而正是海德格尔在把胡塞尔的意向性意识行为变为自我的事实意向性时,不仅使生命与世界具有一种根本的内在关系,而且使生命概念具有了实践的含义。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现象学分析,实际上无可辩驳地确定了实践的原初性和基础性。他从人的生存论的方法论原则出发,用对“此在”的生存显露根据的展示方式,揭示了人不仅早已总是在其有情绪的现身、领悟和言谈的实践开放性中,被抛入并组建着与他人他物的“共在”世界,而且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生存样态开显、揭蔽与澄明自己的存在与意义。海德格尔的哲学显然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实践的洞见,它不仅深化了实践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将实践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也直接推进了实践哲学的复兴。海德格尔之后,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都试图把偶像化的抽象理性重新放回到其语境中,并把理性定位在它所特有的活动范围内”。从而以人的语言对话与交往实践为支点,来思考与说明语言与世界、文化与历史、社会与实践等诸方面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法国,萨特基于个体实践的“人学辩证法”,梅洛。庞蒂立于知觉行为的“知觉现象学”以及列维纳的“第一哲学”即伦理学都显示了对实践问题的关注。而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行为理论对语言行为的分析,则与欧洲大陆的实践哲学复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语言被喻为“语言游戏”不再是主体意识的产物,而是一种生活实践或‘生活形式”。“语言游戏”作为“生活形式”,不仅指明了语言与社会的实践一存在关系,而且凸显了语言的实践性质。
实践问题的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哲学的思维方式与问题域的转变。虽然当代哲学家关于实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他们却以人的不同生存方式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诉诸实践,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哲学问题。所谓实践的思维方式就是从人之为人的自身存在根源去理解人自身,“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的基本生存活动去理解人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等。所以,哲学应隶属于它所反映并必须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内在于哲学的种种观念不可能由思想本身来实现,而应当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把自己呈现出来,并在历史形态中使自己丰富起来。因为实践行为不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构成了人存在及其生存境遇的基本内容。人的生存实践乃是人自身以及一切活动的基础。生存实践的合理性构成了生活世界的各个部分,如文化模式、合法制度以及个性结构等的基础,因而文化、社会及个性结构等,都应诉诸它们所生成的根基一--实践,离开了这个根基,一切问题都将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最终颠覆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古典关系,确定了实践思维方式具有先于认知思维方式的优先性,而实践思维方式的优先性无非是实践的优先地位在哲学中的认可与确立。当代哲学基于实践,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反思对象,实际上既是对人的生存样态进行批判地反思,也是对人自身以及一切认知理论、社会历史、文化观念与意义价值的存在前提的反思。所以,当代实践哲学既不同于只研究认识可能性与条件的传统的理论哲学,也决不同于只研究人际行为的原则而仅限囿于道德与政治领域中的狭义的实践哲学,而是在反思与研究人的生存实践过程中,深入到人类生存的具体境况而着眼于人的生存与命运,从原始的、最基本的生活事实来揭蔽人生与社会,解读文化与历史,因而它所涉及的问题域,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古典实践哲学所无法比拟的。
实践思维方式的基本特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当代实践哲学对人的实践活动的不同理解与界定,表明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多向度、多层次、多样性与多义性。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内容、特点和结构,决定了由之所显现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纷繁复杂性,也决定了由之所探索的理论问题的歧异。但是,当代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生存论转向,就是要把人的生存实践作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既使人可以从更基本更基础的层面来了解自己,也使哲学找到自己更深层、更广阔的生存论意义。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当代实践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完全超越了传统实践哲学的藩篱。首先,它仍习惯于从人的某些外显迹象,诸如社会的意识、文化、语言等方面来界定实践的内涵,并将意识活动、文化活动与语言符号活动等作为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作为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最原初的社会行为。其次,立足于人的单子式的独立个体从人的心理的、生理的个体发生学来解释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胡塞尔通过意向性一意向性行为一意向对象三位一体来构成主体化、价值化的实践哲学;还是海德格尔以一个“此在具有生命活动的个人”的生存活动;还是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从人的个体语言资质的发生学来解释人的语言对话与社会交往行为的实践哲学等,在实质上都是把实践理解为个体化了的实践。再次,当代实践哲学的局限性,究根寻源在于它对人的理解方式上并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囿,即按照理解动物种的知性逻辑和理性思维方式来把握人的类,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某一特定机能、某一特殊的活动现象来理解人,把人和人的生命只是理解为一种由某一专门化的行动器官一生理或心理所具有的意识的或语言的先天结构与功能所决定的特种生命存在形式和特殊的生命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当代实践哲学与传统哲学一样,的确从人的身心结构与功能的某一特异规定性、人类活动的某一环节,发现了人类与动物种的区别、人类社会活动与动物种生命活动的区别。但是,当他们将人界定为有意识、会说话的动物,因而是唯一能够在其生存活动中探询和言说“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真理”的主体;是唯一能够在其符号化的活动中超越自然,创造其生存的“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及“生活世界”时,在实质上并未抓住人之为人的类的根本性、原初性。当他们将意识活动、文化活动与语言符号活动等作为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人的特有的生存方式时,这实际上仅仅是从具有多义属性的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层面、一个角度、一个环节来分析人的社会生存活动,完全忽略了意识活动、文化活动、语言符号活动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真正基础”,并受它的制约。所以,它既无法把握人的真正生成本源与人的类本性,也无法理解人的类活动与动物种的生命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而只是看到由人的物质生产进一步所产生、所形成的与动物种的生命活动相区别的某个社会活动环节或某一实践层面。那么,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某一中介环节、某一实践层面出发,并将其所构成的某种规范性原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一以贯之的基础和总体性指导原则,来说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时,就容易在片面夸大某一社会活动环节、某一实践行为的分析与研究中,使其理论带有“方案”的色彩。
总而言之,生存实践不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内容。作为我们生存的基本事实,生存实践本身就是生活世界与社会历史或构成了生活世界与社会历史。如果人的生存实践、生活世界与社会历史是最基本的存在事实,那么,哲学的反思活动就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存在事实开始。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基础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与自身、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表明哲学对自己本身认识的深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基点,也表明了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更新,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发展趋向。
哲学与人生体会篇7
迄今为止,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即作为哲学的哲学和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哲学,复归于现实生活,因此属于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生活辩证法、实践辩证法.
作 者:马拥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泉州,362011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xx “”(4) 分类号:B0-0.5 关键词:作为非哲学的哲学 生活 哲学 费尔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