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学前教育幼儿知识总结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4篇)

2023年学前教育幼儿知识总结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08:56:25
2023年学前教育幼儿知识总结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4篇)
时间:2023-03-18 08:56:25     小编:zdfb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幼儿知识总结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篇一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证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密切教会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在体育活动中心,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替代,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4.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2.语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注意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与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杰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主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主语言。

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感情、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的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3.社会目标

(1)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企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爱护公务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二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的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时期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之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4.科学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研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至此、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5.艺术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5.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6.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1、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

3、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学前教育幼儿知识总结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篇二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则仅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

(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1.促进幼儿生在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体)

2.开发幼儿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智)

3.发展幼儿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德)

4.培育幼儿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美)

(一)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

2.奴隶、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现了。此时在阶级社会,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期出现了。

3. 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看的"幼儿学校"(后来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不过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福禄贝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

2. 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幼儿机构发展特点:①幼儿机构数量不断增加;②幼儿教育机构多样化;③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2)我国幼教机构的发展

①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标志: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②改革开放后幼儿教育机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的发展;第二,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一)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

1.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

代表著作:《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思想的专著。

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当顺其自然,儿童无论贫贱富贵都应接受教育。

2. 洛克(英国)

代表著作:《教育漫画》,《工作学校计划》,《人类理解论》等。

教育思想:(1)提出了"白板说";(2)提倡"绅士教育";(3)论儿童的体育;(4)论儿童的德育 ;(5)论儿童智育。

3. 卢梭(18世纪,法国)

代表著作:《爱弥尔》

教育思想: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

(1)教育的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2)教育遵循自然;(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4)提出"自然后果法"。

4. 裴斯泰洛齐(19世纪,瑞士)

代表著作《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城的追踪考察》

教育思想:(1)提倡爱的教育。裴斯泰洛齐是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 ;(2)提倡要素教育。

5.福禄贝尔(19世纪,德国)

教育思想:(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2)游戏理论,制作玩具"恩物";(3)协调原理;(4)亲子教育。

6. 蒙台梭利(20世纪初,意大利)

教育思想:(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3)教师的作用,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5)重视感觉教育。

7. 陶行知

教育贡献及教育思想:(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2)重视幼儿教育;(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8. 陈鹤琴

教育贡献及教育思想:(1)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2)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3)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4)幼儿园课程理论;(5)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学前教育幼儿知识总结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篇三

1、家园结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激励

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科学引导

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我曾今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散步,走到半路时,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根羽毛,孩子蹲在地上把玩,妈妈看到了就制止孩子“不要玩,太脏了”,孩子被妈妈拉着走时还不停的回头张望。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另外一对母子身上,那位母亲的做法是“你怎么发现这根羽毛的啊?你的眼睛真厉害,可是它太脏了,我们把它带回去洗个澡,让它变漂亮”孩子高高兴兴地带着羽毛回家了,并把它做成了一个小玩具,不仅家长尊重了孩子还让家长和孩子有了一次亲子活动的机会。一件同样的事情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家长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种教育机制比较好呢?

4、言传身教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纸,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女儿都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5、强化巩固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个别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们就要有意识一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检查中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还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1—2个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一,教学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想要保证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坚持为学生服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满足孩子的心理诉求。但是,据调查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灌输知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学习效率。

第二,没有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艺术启蒙。

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幼儿学前教育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和艺术细胞。不过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将培养孩子的能力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

第三,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旦教师的行为不够严谨,就起不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也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教育要满足幼儿的心里诉求

幼儿学前教育的孩子年龄尚小,在心理思维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做好学前教育就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结合他们的心理诉求开展教育。具体来说,幼儿的好奇心理、模仿能力都相对较强,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选取积极健康,与孩子实际年龄相符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做好榜样的带动力量,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规范行为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加强对幼儿智力能力和艺术启蒙的开发

幼儿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是却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模仿和记忆力,并且一旦记住终身受益。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可以带领孩子做一些辨识小玩具的活动;其次,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交流、对话、写字来增强幼儿对汉字的记忆;最后,教师要增强幼儿的语感,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进行对话、古诗词的练习,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幼儿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良好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学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艺术辨识水平,做好艺术启蒙。例如,教师可以适时的播放一些音乐,带领孩子进行舞蹈创作,让他们在曲子中感受到情感的表达。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提升孩子对艺术的喜爱之情,还有助于稳定他们的思维,陶冶孩子的情操,发现他们的特长爱好。

(三)制定幼儿学前教育的完善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也是如此。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健全完善的体系规章作保证。因此,相关的幼儿教学单位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诉求制定出科学的规范政策,明确规定学前教育的内容、时间、教学方法,并严格按照体系执行,从而保证教学的有序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是幼儿学前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各教育机构要坚持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和道德水平,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作铺垫。具体来说,各单位要做好岗前教师培训,选拔真正具有幼儿学前教育资格、喜爱孩子,愿意为工作奉献的教师,并做好岗位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素质修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完善自我,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幼儿容易接纳的方式进行授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幼儿教育机构还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和素质修养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并与其他幼儿教育集体组成联盟,派遣有潜力的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

学前教育幼儿知识总结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篇四

就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它与生理发展一样,存在自然的内在规律,幼儿的世界具有简单性,看待事物没有客观标准,他们也不会去分析事物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他们的所有行为否是自然地反应,都是他们根据自身感受所进行的表达。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实现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通力合作,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细心和责任心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顺应幼儿心智和思想的自然成熟,减少诱饵成长中的人支付单和心理负担,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不免遇到困难,家长和幼儿教师在此时应当积极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减少急于求成给幼儿带来的压力,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教育思路,改善教育行为,对幼儿认知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都予以接受,充分尊重幼儿,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积极客观的面对成功和失败。

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独立个体,尽管幼儿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但是在面对新环境以及新事物的时候,他们也会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观点和见解,也会有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动性,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对幼儿的自我意识给予充分尊重并积极培养幼儿的主观行为,促进幼儿“我自己做”、“我自己来”意识得到实践。在幼儿的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要怕失败,不要总是担心幼儿做不好而不让幼儿参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行为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属于严重剥夺了幼儿的自我锻炼的宝贵机会,这对幼儿的全面成长是尤为不利的。因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培养并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幼儿的独立意识的增强,在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幼儿预留出合理的发展空间,在适当时候进行鼓励和帮助,以使幼儿在拥有自主意识的同时,也拥有家长以及教师的呵护,满足幼儿心理成长的实际需求。从教育学的层面来讲,对幼儿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思维特点,不能单纯进行打磨和雕刻,那样的话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身特质,不利于对于幼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形成也存在不利影响。

就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为了促进幼儿在小学的学习效果,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给幼儿辅导新的知识,灌输新的文化,渴望通过提前学习让幼儿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优势,从而不断进行循环,很多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包括英语口语、抒发、钢琴、绘画等多种特长知识,导致幼儿的学前教育不断处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创造力、想象力和主观意识并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导致幼儿过早的承受较强的学习压力,这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因而,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够对新事物进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给予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的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具备良好的创造能力。

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不同影响,幼儿间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即不同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天性。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幼儿间的差异,尊重幼儿间的不同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教育,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个尽职尽责、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勇气承认不同幼儿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怀着沉着、冷静的心态耐心引导教育幼儿,避免横向比较幼儿间差异,即对比哪个幼儿比较聪明、哪个幼儿比较调皮是不适合的。幼儿教师应多纵向比较幼儿成长、发展情况,不过多干涉幼儿个性发展,任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心智和个性,促进幼儿个性健康成长。由此可知,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信任和尊重是确保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而正视幼儿个性的差异,则是确保幼儿受到尊重的重要基础。

从宏观层面来看,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人格的形成、社会意识的提升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加强幼儿的学前教育,充分尊重幼儿,是当前幼儿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幼儿的教育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意识,给予积极健康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