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手指,教学反思篇一
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园丁形象。
本文讲后感觉课堂语言引导不够,特别是奶奶种植过程,无法详尽描述,需要课前深度挖掘教材,组织语言,构成高效课堂。
经过反思,我自己在下面也思考了一些意见,如下:
1.也可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绿手指吗?”生:“没有”师:那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认识一双特别的手绿手指。
2.结文部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遇到难题时是怎样做的,再对比老奶奶的20年如一日,进行深切体会。
希望自己下一步会越做越好!
手指,教学反思篇二
有一句佛教俚语说:用手指着太阳,如果你只盯着手指看,永远也看不到太阳;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难以知道太阳的所在。这无非是参禅悟道这的修身之阶,但却让我产生了那么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学。
曾几何时,教育界刮起了一阵风,美其名曰:“要让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于是一时间铺天盖地是说算理之风一刮数年。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哲学家,道理讲的头头是道。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听课,让我对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烦有多麻烦,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们居然说的顺畅自如,酣畅淋漓。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听课经验的丰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们不眠不休、备受折磨、死记硬背来的。在说算理之前,孩子们已经早就学会了方法。如此算理说它何用?我们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这无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课堂,原来不过是行尸走肉,岂不悲哀!都说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么啊?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能力就是当人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如果我们什么都问个所以然,恐怕穷其一生也学不完先人经验的皮毛。更何况那“所以然”是我们不久就会忘记的呢?既然有那么多先人的间接经验在传承,我们何不留下宝贵的时间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偏要舍近求远,绕路而行呢?
这就犹如指引人们看太阳之说,只盯着手指,被其牵绊,永远也看不到太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还记得看过一篇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说陶先生去演讲,带了一只鸡。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后按住机头,强迫鸡去吃,鸡不肯吃。而后,他松开手,向后退了几步。鸡就放松了吃了起来。看后不禁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学艺术,这让我受益匪浅。这无非是对填鸭式教学的否定,要我们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多么好的想法啊!可中国人做事,往往矫枉过正。这些年来,许多教学模式随之诞生。有些模式,将学生的空间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于教师形同虚设,以至于丢了指引孩子们看太阳的手指,弄的孩子们满世界找太阳,弄得孩子们如同摸象的盲人。“柱子”“绳子”嗾使象。老师舍弃引领者的地位,俨然成了旁观者。
我认为教学要有度。把握好这个度就是一门艺术。不能说“说算理”是错的,也不能说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对。只能说这个度没有把握好我们iushi指引孩子看太阳的手指,引领孩子求知之舟的舵。我们不是主体,但我们仍然很主要,关键时刻需要我们去“画龙点睛”,但不要“画蛇添足”。
手指,教学反思篇三
1.玩玩手指,创造出各种形象.并能流利、完整地说出其意义。
2.愿意参与手指编故事的活动,能较完整地叙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学习安静倾听、轮流讲述。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事先准备一则用手指表演的小故事。
1.玩手指.进入活动。
(1)钱老师的手指会说话,你们看,是什么意思?像什么?(像小棒、像辫子……)
(2)变变变(两根手指),像什么?(像剪刀、像燕子尾巴、像小鸡嘴巴……)
(3)变变变(两手合成空心圆),像什么?。(像房子、像桃子、像一串葡萄……)
(4)钱老师做了这么多手势.你会做什么手势呢?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5)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2.手指讲故事。
(1)手指会变出各种东西,它还会讲故事呢。教师表演手指故事。(小白兔蹦蹦跳跳走来了,看见一块石头,从石头上跳了过去。小鸭子呷呷叫着走来了,看见石头.从石头边绕了过去。小山羊高高兴兴地走来了,它没有看到石头,撞了一下,摔了个大跟头.它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2)小手讲的故事好看吗?大家一起再来看看,边看边学一学,再想想小手讲的是什么故事。
(3)大家一起做一做、说一说小手讲的故事,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4)整理故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5)谁愿意来表演,声音要响亮。(小朋友边表演边说。)(6)有没有小朋友一起表演的。(请两名幼儿一起表演。)3.创编手指故事。
(1)还有谁会碰到这块大石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手指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请大家来猜一猜。(小组讨论)。
(2)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我们一起来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意思?
(3)那这块大石头如果一直都在路上挡着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做?
4.完整地表演手指故事。
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手指故事《路上的大石头》
活动评析有人说现在的公开课简直就是一个个"活动秀"――"秀"老师的水平,"秀"幼儿的表现,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可能存在的。我们处在一线的教师关注和渴求的是实际教学的有效性,看了钱老师的《手指编故事》活动,我似乎找到了有效教学的钥匙,那就是:简单、自然、真实
《会变的小手》这首儿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整个活动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了他们的动作表现力。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尽情的用动作表现手的变化,并及时的加以引导,使他们在相对自由、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在玩乐中学习诗歌。孩子们人人参与,特别是在看手影图片进行创编活动时,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大胆的模仿手影的动作,到活动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
手指,教学反思篇四
指纹是手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孩子简单了解什么是指纹,掌握指纹的基本形状及特性,初步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
精神。
1、引导学生用手指印作画,并能够在指印上做出各种创意的联想。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手指印画的乐趣。
3、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体验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查找资料,了解指纹的形状、特性及应用。
3、准备白纸做成小背心t恤、调好的各颜料放在调料盘内、纸巾。
一、导入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学生观察指纹的兴趣故事导入:《指纹破案》
一天,老爷爷很伤心,因为他家最珍贵的花瓶被打破了。他回想昨天来客人,分别是海绵宝宝、大头儿子、白雪公主,到底是谁把花瓶打破了呢?了解故事内容,在分享讨论中初步理解霸王龙爸爸与甲龙宝宝的角色形象刚好黑猫警长来老爷爷家附近巡逻,听说老爷爷家的最珍贵的花瓶被打破了,于是就来到老爷爷家,黑猫警长发现花瓶上有指纹,怎样才能知道花瓶上的指纹是谁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手指纹有哪几种?每种指纹都有好听的名字有窝型纹、弓型纹、蹄型纹,再来看看花瓶上的什么纹,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谁的手指是窝型纹,原来是海绵宝宝。
2、指纹能帮助老爷爷找到打破花瓶的人,它真是个了不起的小东西。
让我们看看他们还有其他的大用途(看ppt)。
3、下面老师带来了一幅特别的画,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提问:这幅画是什么来做的,跟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
xx幼儿:是用颜料和手指画的
总结:是用手指沾颜料画的画,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手指印画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手指印画,想。
作画:黄老师也特别的想。我想画一颗小草,我见过春天的花园里,有绿绿的小草,伸出小手指,喝喝颜料水,左边摸一下,右边摸一下,小草出现了再画一颗小草好不好,(重复)黄老师想画一朵小花,在画小花之前先把小手用纸巾擦一擦,再沾另一个颜色。伸出小手指~左边亲一亲,右边亲一亲,漂亮的小花出现了。再画一朵小花好不好,把手指擦干净,~~~花园里除了有小草、小花还有大树,~~~~轻轻涂一涂,大树的树干画好了,我们画柳叶条好不好,左边摸一下,右边摸一下,一棵柳树出现了,春天里还有暖暖的太阳,黄老师要画一个暖暖的太阳~~~顶上涂一涂,转个圈涂一涂,红红的太阳出现了,接下来,黄老师再来画一只小蝴蝶,把手指擦干净,~~~轻轻按一按,小蝴蝶飞来了,今天老师就画到这,那你们想不想来画一画呀?总结:刚刚黄老师用了涂、摸、点、按一会儿小朋友做画的时候可以除了涂、摸、点、按的方法外,还可以手的不同位置印画。用手腕、手心、手关节都可以用来作画,今天黄老师带来小礼物都藏在小朋友的小椅子下面,你们都拿出来看看,是什么呀?漂亮吗?如果你把美丽的公园画在小t恤,那就更加漂亮了,非常漂亮对不对,(轻音乐)那请小朋友轻轻的闭上眼睛,今天当一次小小设计师,想一想你要把你的小背心设计成什么样的有五颜六色的花朵,轻轻飞舞的小蝴蝶,刚发芽的柳树,弯弯曲曲的小路,暖暖的太阳天空中有小鸟、白云,你见过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好了你们怎么设计你们的小背心了吗?下面小朋友请拿着你的小背心,到这边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颜色,四个小朋友一组,现在就来设计你的小背心吧教师来回巡视,督促孩子颜料要注意不要弄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上,并带上儿歌:伸出小手指,喝喝颜料水,~~`小朋友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小手部位来作画,像手心、手背、关节4、好了,请带着设计好小背心让老师看看,看看你小背心什么样的,哇!好漂亮,让黄老师为你穿上,两个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忙,也可以到黄老师这边来,真漂亮!穿上小背心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欣赏一下,看看小伙伴创造的小背心漂不漂亮。转过来让黄老师欣赏一下,真漂亮!居然小朋友设计的背心这么漂亮,那我们就来一段走秀怎么样。加上动作,把你的小背心表现出它灵力来,准备到我这边来,自由发挥,(走秀音乐)到舞台摆个漂亮的动作、比爱心~~~延伸:宝贝们今天开心吗?把你是小背心送给爸爸妈妈好吗?
:在活动中每组
提供的颜料太多,因为活动的重点并不是感受色彩的变化,因此,可以每组
提供一种颜料,小组之间可以不一样。个别幼儿作画时的动物方向不一样,我利用讲评的时候进行了教育。
手指,教学反思篇五《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整体把握,重点感知,体悟表达方法。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突破难点,更好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再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1.大力表扬敢于质疑的学生,让学生们能够有意识地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拓展思维。
2.体会文本。在把握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应该布局全文,不能把眼光放在一小段内容上。
手指,教学反思篇六
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品读环节,通过细读品析,着重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性和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旨在渗透写作方法。最后,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写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1.大力表扬敢于质疑的孩子,让孩子们能够有意识地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拓展思维。
2.体会文本在把握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应该布局全文,不能把眼光放在一小段内容上。
手指,教学反思篇七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教这篇课文,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因此在初读课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2-5段重点体会,同时配上相关插图加深理解,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五指的优缺点并制成表格。在学生初步理解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后,我出示了一组非常新颖的由五根手指共同拼成的图片,学生在惊叹手的神奇作用的同时也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团结就是力量”。拓展部分我引导学生仿照《五官争功》编排一个《五指争功》的小品,那绘声绘色的表演既调动了气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课后我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团结就是力量”。
在教学中做得好的地方:
1. 新颖的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讲略读课文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学习、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朗读、制表、表演等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
不足之处:
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学生的表演进行没起到预期效果。
2. 老师引导的太多学生表达的太少,应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
教学是个不完美艺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并尝试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让自己的教学过程趋于完善。
手指,教学反思篇八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指向习作的教学”。
第一步,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时,指导学生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出示表格。默读课文,完成“填写五根手指长处和短处”的表格。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学习运用关键词来概括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培养学习把一篇文章读薄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体会作者写法:
1、以第二自然段写大拇指的这一片段为例,指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等来写作的方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2、结尾段与第一自然段对比阅读,感悟两个总写的不同。同时也体会到文章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第四步,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学习作者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来具体生动地描写手指的方法,分小组来写五官。孩子们兴致很高,首先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其次一个小组写一种器官,学生感觉很简单,所以课堂上在展示时,很多孩子积极地举手发言,而且语言也非常优美。最后布置作业,仿照本文以《五官》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内容及其丰富,甚至有的学生洋洋洒洒千字文,没有不交作业的学生。
通过这次教学,我体会到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了解文本特点,预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其次,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学生感觉作文难写,教师感觉作文难教,究其原因是教师不知从何讲起,空洞的讲解效果甚微。如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适当地根据文本特点渗透习作教学的指导,那么,在潜移默化与长期不断地练习中,学生的习作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于习作的畏惧感也会逐渐消失。
手指,教学反思篇九
第一次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是《白鹅》,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又一次拜读了《手指》一课,更领略了大师的文采,喜欢上了先生的文风。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生也很喜欢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我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这一环节,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细读课文,感悟写法”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我采用“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文章的三至五自然段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排比、比喻、拟人、设问的表达方法,并知道了为什么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就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
教学至此,显然没有激发本班学生的更大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所以紧接着,我抛出如下问题:
1.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对丰子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食指,因为食指勇于探险、不怕牺牲,而且最为机敏,就象丰子恺的生活遭遇……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大拇指,因为大拇指最肯吃苦,默默奉献。丰子恺是一个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丰子恺很喜欢音乐……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中指,中指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学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无名指和小指,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润。
课后,我让学生观看《五官争功》的小品,并鼓励大家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五指争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