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十四篇)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4 13:03:42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十四篇)
时间:2022-11-14 13:03:42     小编:admin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1

AUnit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定语从句是本单元的语法要点,是在1-8单元已经对该语法知识有所渗透的前提下安排的。本节课话题是让学生体会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学会热爱生活;能用简单的定语从句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复合句的理解,提高其对此句式的应用能力。

二、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基本词汇,学会恰当的使用引导词that ,who

2、能力目标

1)掌握功能句“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music.”

2)能够自如地谈论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和音乐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谈论对音乐和音乐家的好恶,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美。

三、教学重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并掌握先行词为物或者人时,引导词“that ,who ”的使用方法。

2)“prefer …to…”的用法

3)掌握有关音乐的词汇和相关的词组,能够比较流利地描述自己喜欢的音乐,运用功能句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 music.”

四、教学难点

定语从句运用

五、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激励法。

六、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录音机(A tape recorder)

七、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⑴ Warming up

⑵ Discuss: 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music do you know?

⑶ There aremany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jazz, rock……. Let Sstalk about the kinds of music..(多媒体出示)

⑷Let Ss read 1a. Explain the sentences:

I prefer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better.

lyrics:the plural form is often used.

Ask Ss topractice in pairs then make up a short passage using the four sentences on thescreen.

2、课堂讲授

Explain attributive clauses.

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a. that即可代表事物也可代表人,which代表事物;它们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时常可省略关系词,which在从句中作宾语则不能省略。而且,如果which在从句中作“不及物动词+介词”的介词的宾语,注意介词不要丢掉,而且介词总是放在关系代词which的前边,但有的则放在它原来的位置

b. which作宾语时,根据先行词与定语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先行词与which之间的介词不能丢

c. 代表物时多用which,但在带有下列词的句子中用that而不用which,这些词包括all,anything, much等,这时的that常被省略

d. who和whom引导的从句用来修饰人,分别作从句中的主语和宾语,whom作宾语时,要注意它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

e. where是关系副词,用来表示地点的定语从句

3、课堂练习

Fill inthe blank with who that

1).I have a brother _______likes soccer.

2)Tom doesn’t like movies_______are too long and too scary.

3) We prefer groups ________ play loud and energetic songs.

4) He likes friends_________ often help each other

4、课堂活动

1) Askand answer in pairs:

What kind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Why?

I like popmusic/classical music/jazz music/country music/dance music, etc. And tell thereasons.

2) Listento four pieces of music .Then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3) Showseveral pictures and introduce their favorite singers ,groups and so on..

4) Practice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kinds ofsongs, singers and groups.

5) Listenand complete 1b,2a and 2b.

5、课堂小结

在定语从句中,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who / that 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先行词保持一致

I prefershoes that are cool.

I like apizza 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I lovesingers who are beautiful.

I have afriend who plays sports.

6、作业布置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kinds of the friends they likeand dislike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本单元的功能句,而且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和表达,学习中遇到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请教,并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与成就。

1.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2.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3.人教版《雨说》 教学设计

4.人教版《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5.人教版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6.人教版咏柳教学设计

7.人教版学弈教学设计

8.人教版找春天教学设计

9.人教版花钟教学设计

10.人教版花钟优秀教学设计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冰心《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从而引导我们要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对生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引导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领会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关于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学生在以前都学习过,在本课作者运用得更多更妙。

二、课型、课时:

讲授课、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2、领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3、领会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2、给文章分层,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

3、反复朗读、体味有关文段,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感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珍爱生命,战胜困难,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

六、教具:

多媒体、黑板。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生物学,认识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那么看见这些生命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谈论)今天让我们走进生命的世界,随着冰心老人一探生命的本质。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3

[单元总揽]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少年生活的故事。

《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断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作者写了一个失学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经历风雨磨练后成长的故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的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冷酷无情,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心声》―作者通过描写一位与万卡有相似命运的学生李京京执着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注意小说的体裁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着重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3、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环境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经验和成长历程阅读体味小说的内涵、小说的主题。

2、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辨析环境的作用。

3、欣赏小说的语言。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作出自己的阅读评价。

[课时安排](共10课时)

1、故乡(2课时)

2、孤独之旅(1课时)

3、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4、心声(1课时)

5、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2课时)

6、单元小结与达标(2课时)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作家研究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详,大约先于庄子,曾为庄子所称道。著有《列子》,书中保留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愚公移山》可谓家喻户晓,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二)课文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子、孙子挖山的故事。愚公不顾智叟的讥笑,坚信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就可以搬走大山。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命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成长路上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艰苦奋斗。

(四)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透过分析形象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愚公移山》出自哪里/

明确: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汤问》的作者是谁?

明确:作者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之一

二、积累知识

1、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准字音,并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2、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1)高万仞  2)太行  3)荷担者  4)箕畚  5)始龀

6)亡以应  7)一厝朔东  8)陇断

②解决疑难字词句

实词:叩石垦壤、而山不加增

虚词: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有子存焉

句子:且焉置土石

3、练习,重点为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作业)

三、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

2、快速找出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的原句

明确: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其壮举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的故事。

四、研读赏析

1、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环节一:演愚公

1)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内分配角色、在原文基础上,设计语言神情动作

2)课堂活动:

第一步:彩排

第二步:表演

环节二:评愚公

1)分析戏中愚公的人物形象,板书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2)根据板书整理好笔记

五、感受评价

1、感受愚公精神

齐声朗读一段评论性文字:敢叫高山让路,敢叫大海搬家,自古谁是第一人,除却愚公不言他。愚公是愚笨的,他用人来挖山,用箕畚运土;愚公更是智慧的,他有远见卓识,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的决心。愚公代表一种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奋斗的意志。

2、延续愚公精神

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不少于一百字。(作业)

作业:

(1)巩固知识:做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练习

(2)形成能力:怎样区分对比与衬托?(评讲时以人物配对为例,形象讲解)

(3)拓展延伸: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作业具体要求见于附带练习题资料)

(六)板书设计

愚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 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愚公--智叟(对比)

--其妻(衬托)

--遗男(衬托)

--  神(衬托)

叶巧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重点突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加强密度性质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密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密度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制作自制量筒和天平,测量身边物体的密度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铁生乙:难道一大块塑料一定比一小块铁的质量小吗?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3、建立概念: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4、[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6、密度的测量: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板书4]量筒(量杯)的使用:①观察量筒(量杯)的分度值②使用量筒(量杯)时,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面的凹面③量筒也可测量一些小而不规则的固体师:请大家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把数据填入课本p10的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1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7、[板书3]密度的应用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8、巩固练习练习: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解析: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出体积。通过密度公式来计算密度,然后查密度表对照金的密度。练习: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时的一根“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如果改用国际单位制,该棒的体积约为0.86m3,质量约为6750kg。你能猜出“如意金箍棒”大概用什么物质做成的吗?解析:已知质量和体积,可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根据密度表查得“如意金箍棒”其实是铁做的9、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10、            布置作业:p12---p13  1、2、3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6

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董中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        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      (孤芳自赏)

↖  ↗

孔乙己

↙  ↘

教我认字        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       (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1) 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         坐  (贫富悬殊)

↑  ↖     ↑

↓      ↘ ↓

短         站  (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  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             附和

(酒客)         (“我”)

↖     ↗

↙     ↘

玩弄             天真

(掌柜)           (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习,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                                                          海

高                                                          阔

任                                                          凭

鸟                                                          鱼

飞                                                          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        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      (孤芳自赏)

↖  ↗

孔乙己

↙  ↘

教我认字        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       (迂腐不堪)

病态             附和

(酒客)         (“我”)

↖     ↗

↙     ↘

玩弄             天真

(掌柜)           (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教学反思:

董明

[《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7

木兰县第二中学     冯佰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一曲乡愁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是啊,每个在外求学的学生,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月圆的夜晚,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劳的父母,想起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神,想起父亲伫立远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总是思绪万千,涕泪涟连。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 深情朗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听配乐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语速和朗读节奏。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 想景悟情(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细细品味诗歌的情感,再现诗歌的意境,下面进入第二乐章:再现意境咏乡愁)

学生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

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诗是精练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 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分小组讨论、联想后再现诗歌意境。

第一节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起笔写信,把离家的思念献给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生:长大后,娶了娇妻又别了娇妻,曾经的缠绵化作辛酸的记忆,脑海中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时,妻子的挥手别离,泪容凄凄,如今,分隔两地,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在渡口徘徊想念妻子,却无法相见……

第三节:生: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只能在母亲的坟前跪倒,痛哭流涕:母亲呀母亲 ,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他在悔恨母亲临终前也未能尽孝,母亲魂归后也未能送母亲回归故土,任儿子怎样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把您从土层中唤醒,真的再也无缘尽孝了吗?

师:此刻,儿子满是悔恨与自责,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可当我们的母亲还健在的时候,谁又知道,我们的母亲在想什么呢?请看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孩子的话。

老师深情朗读,屏显:当我老了,不再是当年的我,不要悲伤,有一天我终会离去,而你将是我永远的牵挂;当我老了,对新事物开始迟钝时,不要嘲笑,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耐心回答你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当我老了,系鞋带的手已开始哆哆嗦嗦,不要恼怒,请想一想,当初我是怎样手把手地教你;当我老了,在我们谈话时已渐渐答不上话,不要生气,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谈话的内容,你能陪着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当你看着老去的我,不要悲伤,请耐心地陪我走完最后的路,就像我引你走上最初的路。我最后的幸福啊,就是你绵绵的爱意……

其实,不用等母亲老了,现在,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想听一句贴心的话,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关怀和感恩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吗?

生1: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生2:妈妈,我想请您放心,我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

生3:妈妈,此时此刻,我很后悔以前对您的顶撞,我想真诚的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谅我的幼稚。

生4:现在,我很想我的妈妈,她是最疼我的人,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让您永远幸福的。

第四节: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棍,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我的大陆!我多么想手挽起裤脚,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第三乐章  研读赏析(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从整体上发现、总结诗歌的艺术美

1, 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2,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欣赏诗歌

学生发现、总结

整齐的结构美:美在富变化于统一的结构。每节诗句数,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每一节中三短一长,长短交错,富于变化,四节结构一样,给人以美感。

深沉的意象美:美在作者从悠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概括诗人漫长生活历程和对故园深沉的怀念。

和谐的音乐美:美在运用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第四乐章 佳句访写(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不同的人表达乡愁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仿写。下面进入第四乐章:放飞心灵抒乡愁)

1、佳句仿写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乡愁。

学生们仿写展示

生1乡愁是王维登高的茱萸,是李白床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

生2:乡愁是乡书的封面,乡愁是乡音的呼唤,乡愁是乡情的思念

生3:乡愁是飘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的香味,乡愁是童年笑在嘴角边那甜甜的滋味,乡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生4: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5: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6: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生7: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8: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2、各领风骚话说愁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冯佰珍

[《乡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8

白水县云台乡中郭雪芹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第四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少年生活成长故事,欣赏这些作品,要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 二 )设计理念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热烈的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并尊重学生的分歧,鼓励学生珍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能大胆的表达。想众人之不敢想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

(三)教材分析

《心声》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故事性强,情节鲜明,很接近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文中天真、纯朴、渴望亲清的李京京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引起感情的共鸣,但小说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刚接触现代小说,因而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感悟文章的主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加之本地留守儿童多,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前几篇学的也是小说,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也不难。因此,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体会和学习这篇小说的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力能

1、复述课文

2、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情节进行复述。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思考讨论    话题。能对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

3、发挥主体作用,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四)现代教学手段

ppt

四、教学重点

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难点

体会和学习这篇小说的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六、教学准备

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梳理小说情节。

师:资料收集、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在想些什么呢?请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举手回答,听他们说学习和生活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预习检测(ppt出示)

1、字词

捻 (   )噗(   ) 蜷 (  )  簪  琅琅()   发窘(  )

抽噎(  )   恍惚 (    )   抽泣(   )    棱角分明(   )

窸窸窣窣(    )

2、小说情节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李东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东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

(三)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

复述提示:(ppt出示)

(1)紧扣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

a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b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李东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c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东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2)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2、复述评价

(四)合作探究

1、结合小说的学习特点,自己设置问题。

2、组内交流问题,选择高质量的问题展示在板面上

3、小组交流,再从展示的问题中选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探究。

高质量问题需爱则标准(ppt出示)

符合小说文体特点;能起提纲挈领作用;有讨论探究价值。

问题预设:

预设一:李东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1)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人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2)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暧;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东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预设二:怎样认识、理解李东京这一人物形象?

要点提示:(ppt出示)

(京京这样的同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常有。在同学与老师的眼T算不上优秀学生,所以他想读课文这一小小的要求不能满足,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指出同学读的不对时又遭耻笑。然而京京的所做所为有什么错吗?不是,是老师与同学们以习惯认识来看问题,放学了,京京注意力在窗外遭到呵斥,当老师布置公开课事宜时京京更是躁动不安,他想说什么却又引来老师的不满,然而他终于鼓足了勇气说出了心声,却被无情地拒绝了。京京的委屈、失望和破碎的心又有谁理解呢?可是他大喜欢这篇课文,他大喜欢凡卡。这种喜欢是真心的、真情的。这就使京京能从心里去感受凡卡的一切,这是多么珍贵的学习动机,这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京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极为感人的)

(2)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东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3)本文李京京的形象主要靠心理描写丰满起来的,有关心理描写的技巧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受益匪浅。

资料包(ppt出示)

心理描写的技法

1、内心独白

2、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心理

3、利用环境静物来衬托人物心情

4、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预设三: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  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东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方向提示:(ppt出示)

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预设成果所包含的实质:

(五)拓展延伸(ppt出示)

1、你从本文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点提示:《凡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凡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声与作品中凡卡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凡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怏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2、你渴望得到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可站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上,说出你的心声。

预期探究成果

1、启示一:要把心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跳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略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七)作业(ppt出示)

你认为怎样才算一堂真正的公开课?(要么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说,要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谈,都可以。)读完本文,你最大的新生是什么?请以“心声”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板书设计

心声(李京京)

想在公开谏上读《凡卡》的愿望

李京京 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批评教师中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

八、教学反思

这是小说单元中最后一篇课文,我安排了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的概括在前面已作为重点学习了,所以这一课我安排了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既考察了情节的概括也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此外

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其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探究小说的主题,要把心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要从小说中跳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郭雪芹

[《心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9

《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曹丕建魏;公元2,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老作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10

章丘普集中学  宋玉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学习李京京执著地追求目标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教师激趣,学生探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

2. 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及教具】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创设情境:

教师配音:“在很久以前,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也对着流星许个愿吧!”展示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画面,并播放歌曲《流星雨》,营造一个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间。

二、互动实践,学习新知:

1、作者介绍

黄蓓佳: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处女作《补考》1972年发表。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长篇小说 《夜夜狂欢》等。

2、读准字音

发窘        抽噎        噗        纸捻        蜷        簪       琅琅                恍惚        抽泣        棱角分明         毛毛剌剌

老师激发学生:刚才我们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愿,这些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心声。相互倾诉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李京京和万卡。请大家迅速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们交上朋友,体味他们心中的苦痛。

3、复述课文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4、品情节

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5、析人物

⑴、文中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李京京为什么想读《万卡》?

《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

李京京想读《万卡》是因为万卡使他想起了乡下跟爷爷、伙伴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触动了他深埋心底的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他迫切希望能通过朗读《万卡》把这种感情表达,宣泄出来。

⑵、小说着重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结合小说内容谈你对该人物形象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着重刻画李京京这个人物。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请试着用“我从             看出京京           的心声,此处使用的是           描写的句式说话。

⑶、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

①是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②是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③是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④是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⑤还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心声,是渴望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我的角度来看,还有呼唤教育回归自然,呼唤理解和沟通的心声。以上的这些,恐怕连作者自己也不曾一一想到。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是呀,同学们,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遭逢逆境,当你纯真美好的愿望,被人拒绝、甚至招致嘲讽和奚落,你是选择放弃追求,从此灰心丧气,还是怀恨 在心、伺机报复?李京京同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在挫折和挑战面前,不气馁,不抱怨,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 上精神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掌声。

三、点拨提升,突破难点:

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

1、《万卡》为什么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

2、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再次创设情景,闪现万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

学生精读课文,共同探讨,分组交流。

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解“万卡”的内心感受, “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事实证明: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的京京在公开课上出色地进行了朗读。出色的朗读是用情感,而不单用声音。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四、反馈体验,巩固练习:

李京京借读《万卡》宣泄了他的心声,读了课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样的宣泄欲?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你有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吗?请用“我最想对   _说的一句话是      ”的句式,谈谈自己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

替京京给爷爷写一封长信,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

王丽

[心声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11

一、 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呢?

在不少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这只能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有的则采用“保姆式探究教学法”,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二、 游离文本,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散漫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存在,课本在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新课改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和教学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意拓展。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随笔。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了。

此外,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讲,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三、 过多追求多媒体,忽视语文基本功:

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偏向:不看是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体为一种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所以,不管有无必要都要用多媒体,不是为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赶时髦。特别是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似乎不采用多媒体就是保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有的教师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些观摩课、公开课成了多媒体的大展览,教师只是按按键的工具,看不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更看不出教师实践智慧的火光。

此外,一堂课就45分钟,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课堂效果虚化,对抓学生的“双基”是极为不利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12

作为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兼初三语文教师,一年的初三教学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初三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由初三毕业班的性质所决定的。工作时刻都应该进行,时刻都应以进步初三教学质量为中心,为同学们的中考做好预备。现将我的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领导重视、治理科学是成功的保证

初三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袁校长和邱书记等学校各级领导极为重视。多次召开初三工作会议。举行每月一次的教学质量分析会,分析学情、教情。根据本届学生优生不优,中、差生面广的劣势,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施培优补差的方法,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更好发挥上风,弥补劣势,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特别是非典时期,加之中考大改革,在老师和学生都慌乱的情况下,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同一熟悉,重新制定计划,使学生和老师的情绪稳定,顺利进进最后的冲刺阶段,为中考作了充分的预备。

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对毕业班的老师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备课组有田小芹、张确和我三位老师。我非常幸运能与两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将合作。平时工作中,他们既是我的同事,又是老师。我们常交流经验,彼此毫无保存。他们总是言传身教,及时提点。田老师在教学上的独到见解,张确老师对待差生那种耐心和乐观的精神都使我敬佩!我们从备课到温习计划的制定、落实,以及时间的分配都按照整体配合,雄师团作战来完成。由于我们深知团结协作、齐头并进是进步整体水平的保证。中考只考中、英、数,语文只考这一方向的确立。使三门学科连轴转,天天四节课,除了写,改,就是讲。特别是田老师、张确老师年龄大,身体不好,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不问可知的。可是我们咬牙挺过来了。年级组长禹力,处处从大局出发,为我们出谋划策,创造条件。张溶、元涛、戴艳红三位班主任,她们不仅以满腔的热情,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还主动配合我们科任老师,发现题目,及时反馈。大家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的工作固然很辛劳,但我们相互间的合作是愉快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已成为我们年级老师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的年级精神,更是滨中精神。我想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原因所在吧!

三、更新观念,抓好温习,进步成绩

初三语文总温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却不见进步.因此我们以为无论在常规教学,还是在总温习阶段,同样要捉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温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进步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全面进步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进步固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进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以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回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进步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报刊杂志,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进步其文学修养。由于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的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到初三时,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老师只启发和点拨即可。

2、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由于”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3、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进步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摸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4、积累。增加的练习量。每星期一次。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初一开始到初三坚持天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由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冷"吗!通过三年的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二)、进步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进步学天生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进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练习方案,进步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练习。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进步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假如再等到总温习让学生练习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的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练习。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__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__年中考语文命题猜测,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综合权威猜测。

4、课文温习考点化。课文温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把握课内知识。

综上所述,初三语文教学和温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进步,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温习阶段,也不能由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练习,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温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进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固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终极的胜利.这是我们备课组三位老师三年来的教学体会。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13

文本分析

这篇课本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好,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去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2.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上灯光耀眼。

4.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课件出示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__。

预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照亮了那本书,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标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引导文字)“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____次是_____(谁)在_______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_______,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明确:第一次说“多好啊”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上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未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书本上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师可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在灯下读书”,因为他们对“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的憧憬、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不畏牺牲,才有了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1)出示语句,教师点拨思考方向。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抓住神态)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

交流示例:

生1:第一句话写了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我觉得“陷”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地写出了郝副营长完全进入了他憧憬的世界,正是这种憧憬和理想成为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

生2补充:在这句话中,我还留意到了“漆黑的夜空”,这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生3:我来说说我对第三句话的理解。这是本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生4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我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回顾,升华主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当我们再次看到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的灯光时,心里一定有了不同的感受。是啊,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我们怎么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定的生活呢?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把那份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藏心中,并让它们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今天的这篇略读课文,我们抓住文眼、线索和重点词句进行了学习,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交流,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象说话。(puxueWang.com)

过渡: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郝副营长埋在了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向这位英雄致敬,眼中溢满了泪水。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却涌动着无数的话语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过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请说一说。

3.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

(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预设:此处设计让同学们与郝副营长做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观看影片,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九上语文教学设计篇14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教案

严惠彬

教材分析:这是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读课文时,声音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教学本课,重在强调自读自悟。在朗读时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1、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2、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5、“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6、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7、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8、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老师这里有几组“泉水”的生活照(播放《泉水丁冬》音乐)。教师随滚动的课件介绍泉水的照片。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二、在整体感知中积累语感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教师预设了A、B、C,当学生学有困难之时随时调用。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预设A:用媒体展现文本第一段情景,巩固3个生字(“哦、股、缝”)。预设B:用图片识字。图片一为水罐、天然水塔,认识“罐、塔”;图片二为杜鹃,引出画眉鸟等;预设C:理解“清脆”一词。(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二)二读(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推荐朗读最好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预设一: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预设二: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三)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练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①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三、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1.课件展示“脆”、“股”、“鹃”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

①这3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月字旁。)

②这3个字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播放《泉水丁冬》的音乐。

4.作业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学会了8个字和一些词及词组,了解了课文中泉水来到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跟姐姐、杜鹃、果树、画眉鸟说说话,还学会了3个要求会写的字。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