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作文800字 人生作文3000字篇一
一
黑暗将破败不堪的茅草房团团围住,落叶片片,将曾经的青翠埋进土里。寂静中一声凄楚的鸟鸣和着枯枝因承受不了鸟儿的重量嘎吱折断的幽细声诉说着一个生命的凋零。
茅草房里,母亲跪坐在床边,眼角挂着淡淡的泪痕,木然地望着面无血色的丈夫。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儿战战兢兢地扯着母亲的衣角,还全然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家徒四壁,三餐不济。对于这样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中唯一的支柱倒了,这个家该怎么维持下去?
村里的人很朴实,看见寡妇带着一个小孩艰难过活总也看不下去,有时男人帮忙砍些柴,女人帮着带带孩子,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地熬过去。直到一批“土匪” 疯狂地摧残与践踏了这片土地。
那些渴望生命的呐喊一次次被枪声和土石掩埋;那些渴望亲人得救的哀求一次次被涌出的鲜血淹没;那些惨遭蹂躏后的眼泪一次次被刺刀与笑声冲逝……村里的男人女人纷纷逃窜,鲜血染红了整个村庄。年仅四岁的她目睹了整个惨况。
母亲抱着她躲在山上的一个洞里,整整两天,直到日本军队撤出村庄。村子没了,房子没了,什么都没了。可是人总还是要活下去。
她就像小溪上飘零地落红,随着水流翻转,蜿蜒而下。颠沛流离的生活便从此开始了。
二
母亲改嫁了,而她,从此成了别人口中的拖油瓶。
那一年,她十岁。
继父一开始对她还不算太差,可是继父的母亲就看不惯了。本来就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寡妇,更何况还带了一个不是自己的亲孙女的小孩,于是不断地对她冷嘲热讽,侮辱谩骂,让她烧饭,扫地,割猪草。
夏天的正午时分,炙热地阳光烘烤着她的皮肤,忍着头晕目眩的不适,紧握着手中的镰刀,抓起一把番薯叶子割下去。尖锐的刀子将指甲盖划裂,血肉模糊,几滴温湿的液体淌下,渗入泥土,不知是汗,是血,还是泪。
那天她发烧了,烧了好几天,她觉得自己快死了。耳边不时传来继祖母尖锐的声音:“你快点把她弄走,就这点活也干不好。瘟神转世啊!”
不要!她想叫却叫不出来。她泪眼朦胧地看向她的母亲和继父。点头了?!他们居然真的要把她送掉?她听见了心碎的声音。她终于知道原来这比手上的伤更令人痛不欲生,甚至想一死了之。
就在那天晚上,母亲悄悄地走到她的跟前,喃喃自语了很久。她没有睁开眼,她不敢看母亲,深怕再一次受到伤害。但是听着挚爱的亲人不断地向她道歉,忏悔,她暗暗地留泪,她明白母亲的无奈。她永远记得母亲在离开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好好地活下去,为了你自己,也为了我,求你。
从此以后她再也没见到她的母亲,在这一刻,坚强的种子在她的心里发芽。
三
夏花再怎么绚烂也抵不过风尘岁月的打磨。
十三岁的她眼中已经有了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沧桑与悲凉。
她随着继父来到了上海的一家拉链厂,瘦小的她仅勉强够到台子。继父把她带到这里,留下一句“从此我们毫无瓜葛”就冷冷地转身离开了,留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
没有哀求,没有眼泪,她只是麻木地望着离去的背影,慢慢地握紧拳头。
无处可去的她只能拼命工作,努力生活,有时窝在厂里,有时只能躲在桥边睡一天,有一天没一天地过。
一年后,她的亲姑姑找到了她。她知道母亲终究是放不下她的。从姑姑对她那种不屑的神情来看,想必母亲是求了很久的。她不屑与这些人打交道,可是生活让她学会了容忍,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总比居无定所地流浪来得好。
她的姑姑有一个女儿,比她小几岁,姑姑宠女儿宠得紧,从来是要什么有什么,而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姑丈”其实在乡下有一个老婆,生了四个孩子。所以,她的姑姑充其量只能算是二奶,可是人呢,就是欺软怕硬,即使自己的身份也不光彩,却也总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她每天上完晚班回来六点多就得生炉子,做早饭,洗衣,拖地,十一点左右睡下,下午三点多,姑姑就会操起锅碗瓢盆乱敲一通,破口大骂:“你去看看,谁像你一样,现在还在睡觉,在我家吃我的用我的,像废物一样!!”表妹也在一旁起哄,“废物!废物!”
干活,赚钱就是她呆在这里的唯一的价值。无奈起床,洗菜,做晚饭,然后去上班。
如复一日,年复一年。
前世种下的花,会开在今生的路边。寻找着今生的花朵,是人一生的目标。
她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梦的实现。
四
人生就是如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岔路,谁又知道在转角会遇见什么。
冬天拖着长长的尾巴,总算离去,她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春天。
十七岁那年,她到了一家纺织厂工作,后来,通过同事的介绍,遇见了她一生的伴侣。没有美丽的邂逅,没有恋爱的浪漫,没有爱情的激情。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也不太会有。
他是一个很老实的男人,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两个人的恋爱就像温吞水,不冷不热。
他的父亲因为说错了话而被派到安徽改造,一去好几年未归,几乎杳无音讯。几乎是他的母亲独自把他带大,是个很宠儿子的女人,也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他的母亲看出她的勤劳与耐苦,认为他的儿子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妻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这么简单,促就了一段婚姻的开始。
结婚后的一个月,她意外地在结婚照的背面发现了一段文字:
金风秋菊黄,一派好时光。
爱情新转折,情意更深长。
今天,是我们生命中的转折点,爱情是这么神圣,同时又是何等可贵!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正像冬天的松柏,经得起严寒和风雪一样,总是那样得坚贞和苍劲!
生活从此开始,这是一个漫长岁月的开始,这张相片将是新生活开始的见证。
不禁意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她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将这张照片放回相框,端放在床头。原来,他是爱自己的,只是不懂得表达而已。殊不知,就是这个小小的感动,伴着她走过了五十年的婚姻,让她熬过了多少个艰难的时刻。
真正的爱情有时并不轰轰烈烈,没有至死不渝的海誓山盟。时间能够让我们认识一切,什么才是爱。
五
世事无常,谁也无法预知未来。
本以为爱情的滋润会让她的生命之花绽放,但命运似乎总是在与她开玩笑,婆婆重男轻女的思想同样也压得她喘不过气。人们都说苦媳妇熬成婆,所以婆婆也注定要折磨小媳妇。活不干完不能睡觉,生病了也不准请假,拖着病怏怏的身体继续工作。
二十二岁那年,她怀孕了。
顶着大肚子,甚至是到了离预产期只差一个礼拜的日子,也还是依旧要上班,依旧要做家务,没有任何的特权。所以,当她肚子开始阵痛的时候,她还在厂里。
月影婆娑,如泣如诉,碎散在医院的地板上。空气里弥漫着酒精刺鼻的味道,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护士服都刺痛着双眼。
她被推进了手术室。
原本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原本有的只是等待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喜悦,但却也笼上了死亡的阴影。
当天送来的产妇特别多,所以为她接生的是一位实习医生,看到羊水未破,顶住了婴儿,竟用针将羊水戳破,于是羊水流完了,婴儿就这么卡在上面。好好的生产竟变成了难产。
肚腹间那种撕扯欲裂的绞痛让她差点晕厥,一位见过这种场面的老医生,迅速将她的手脚绑住,拿来钳子,夹住婴儿的头,死命向外拽,一手握住剪子,剪破产门,顿时鲜血染红了雪白的床单。
“啊――”她双手用力地抓着床单,青筋蹦起,额上的汗水不停地往外冒。巨大的恐惧向她袭来,她不停地问自己,她会死吗?不,她不能死,为了母亲那句好好地活下去,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丈夫,她都得活下去。
孩子的哭声结束了这场殊死的搏斗。为此,她缝了二十四针。
六
孩子的出世为她的生命带来了一丝光明,同时也让她找到了她活着的意义。
她没有读过书,可是她明白知识的力量,所以在时期,她也坚持冒着被冠上“反革命”帽子的危险,让她的儿子去读书;她省吃俭用,总将好的留给孩子。
正因为一次次地碰触到了生与死的临界点,她懂得生命的脆弱,懂得平凡的生活来之不易。
直至今天,孩子们都长大了,谈起他们伟大的母亲,脸上总带着感恩与心疼。
所有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所有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
现在我们再去看她的家庭,所有人都会羡慕这一家的和睦与温馨,有谁看到了这背后孕育的心酸与疼痛?
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是这么崎岖与坎坷,遇到平坦的阳关道是你的幸运。带着对生活的敬意,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好好地活下去。
要记住,活着就是一种恩赐。
人生作文800字 人生作文3000字篇二
雨过天晴的彩虹有几个颜色呢?答案是:无限个;请问是谁发现出来的呢?答案是牛顿,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色彩,每一样色彩都代表着不同的意象,深入里头,便可以找到他那颜色的哲学。
“轰!”火车发出一声巨响,驶离火车站,我就坐在火车中,漫无目标,任由火车主宰,看是要把我送到遥远的地方,或是要让他在岁月中止步。眼前的景物,是由一根根的电线杆以及一户户的民宅交织而成,不时有大形广告板呼啸而过,有的人守在家,有的人为了生计,到处打拼,四处游走,而我呢?只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会不会太不值得了?
火车慢慢地北上,窗户也由黑白相间,转便为蓝,哇!多湛蓝的海水,海水由浅入深,由动变静,蓝,好比是天空与大海,广阔的体积,让人联想到学习,许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发掘,我们永远学不完,唯有努力不懈才能充实自己。
湛蓝的海,依旧还停留在我的脑海,片刻之间,黑暗暗的隧道包围了我们,寂静的黑,给我们寂静,但也给了我们不安,不知道何时才能发出隧道,不知是否能突破这阴霾,赶快驶离这隧道,好安抚我惧怕的心灵。
忽然眼前为之一亮,天空和海洋互相错纵,亮得使我睁不开眼睛,在隐隐约约之中,仿佛看见了七色彩虹竖立在天空,原来天外面是这么的明亮,这么的漂亮,把自己困在狭小的空间,只是心囚,并不能真正的改变自我,学习七色彩虹,将每一个颜色都显现出来,做一个突破颜色的自我,啊!我懂了!我懂了!
最近有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讲的是深圳一位在知名通信公司工作了十年的38岁男中产,月薪2万+还有两套房子,还有奖金和分红,但突然被迫离职生活陷入困境。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触动很多人,在于里面的“两套房子”,坐标还是深圳!从常识判断,我们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中产是“成功”的,他还生了二胎。
但突如其来的“被迫离职”让这位中产陷入生活困境,因为他其实是“负债累累”的,离职意味着突然失去收入来源,房贷成了燃眉之急。
其实这样的人在国内比比皆是,所谓的中产也好,富翁也罢,有多少是背负着几套房子的贷款的?
我不想去评价买多少套房子正确与否的事情,但显然从那位深圳中产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多少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的。
他至少认为他的收入是稳定的,而且房价是一路涨上去的。但即便这种赌徒式的做法真的押中了,他那种做法也显得很极端。
他第一套房月供6000,对比收入来说不算多;第二套房月供1万7,加起来已经与工资相当。这还没完,因为二套房首付不够,把首套房抵押又贷款70万,每月还款7000多。
两套房贷+抵押贷,每月还贷3w+。对了,去年还生了二胎。用其本人的话讲:因为两套房贷加上抵押贷就三万了,奖金就用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这岂止是紧巴巴,简直就是在赌博。赌什么?房价永远涨!他本人也承认这一点:想到自己深圳有两套房,心里也会安慰很多。言下之意就死房价永远涨,其实多少人都是类似这种情况,都是这么想的。
很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如今楼市虽然也不怎么跌,但也不怎么涨了,而且更难卖了,更重要的是他突然失去了收入来源。这个小中产却苦恼要割肉卖房,还直问自己错在哪里?
其实能割肉卖房,我觉得已经算是幸运的了。至少,没有像20xx年股市去杠杆,一夜之间身家全无。
说句难听的,房价只要跌三成,房贷杠杆一旦被打爆,这房子加上每月3w多的房贷就变成返贫的灾难之源。
我可以想象这家人的日常生活:入不敷出是常态,日常消费都是能省则省,吃不好用不好还要精打细算,从牙缝里省钱,就好比守着一个大金库的乞丐。这算得上是成功的人生吗?
显然,这位深圳男中产明显是不懂得理财的人。试想,如果深圳38岁男稍微懂得投资风险,关注楼市政策变化,保持充裕的现金流,今日就不会如此被动。
我是一个教人理财的江湖人士,虽然谈不上有多厉害,但我至少知道,用理财的方法去打理生活,其实人生可以过得更有条理,更关键的是不至于让自己陷入本可以避免的财务风险中。
说实话,理财不会给我们带来财务自由(很多人认为财务自由是一夜暴富),也不会没有风险。但理财这件事在我理解的范畴内,可以让我们学会评估风险然后做资产配置,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科学合理分配。
理财,往深度延伸一些的话,还可以让我们学会一种思维模式:对自己能够支配的资源进行统筹分配,这个过程包含着性价比分析,说白了就是风险和收益评估。
但现在很多人的观念完全是扭曲的,整个社会氛围充斥着的是一夜暴富的心理,是投机取巧的盲目投资。要不然就是另外一个极端:我钱少,我没有财可以理。
这种极端观点是:有钱的人才这么作死,穷人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学不学理财无所谓。好,菜导再讲一个穷人理财的故事。
20xx年,菜导认识了一家低保户,丈夫没有劳动力,妻子是一个清洁工,家里有老有小,全靠妻子那点微薄的工作,住在分配的保障房里。妻子工作七八年,省吃俭用攒下了几万块钱,准备留着以后孩子结婚用。
有一次,身边人跟她推荐一款叫做“日金宝”的理财产品,听上去是政府背书收益也高。家里人都没什么文化,禁不住身边人多次劝说,把这几万块全投进去了,想着也能赚点家用。结果呢?
相信有人已经猜到了,这个“日金宝”就是臭名昭著的泛亚产品。半年后,泛亚暴雷,投资者欲哭无泪。菜导记得当时问过这家人打算怎么办时,这家人脸上的无助与茫然。
他们既不知道泛亚在哪里,也不知道怎么维权。后来,这家人告诉我:再也不会相信理财了。听到这样的话让人很无奈,这就是穷人理财的结局。
没钱的时候,觉得理财没啥用;等到有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理财一无所知。要么从不了解,要么赌上全部,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当下绝大部分人理财的悲惨现实。
他们都把理财当作存款,以为投得多就赚得多,风险意识极其淡薄,你不给自己留退路,自然也没人会给你留出路。
说来也奇怪,在挣钱这条路上,吃苦耐劳、精于算计,可以说是国人致富的优点;但在守财这条路上,大部分国人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挣钱上有多聪明,理财上就有多幼稚。
就像那个深圳38岁男,从一个农村孩子到城市中产,我相信这个人肯定是聪明又能吃苦,能有今天的收入和成就断然不是中彩票的运气所得,只是在投资理财上却显示出极不相符的幼稚和愚蠢。
在理财这件事上,很多人总是相信奇迹多过于常识,欲望大过理智。对金钱的过度狂热、对风险的视而不见,一厢情愿相信暴富的神话,侥幸认为自己不会是接盘侠。
对,总有人火中取栗成功逃顶,但那个人会是你吗?如果逃不了,你承受得起这苦果吗?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挣钱理财同样如此。问题是:光挣钱却守不住钱,迟早会重返赤贫。富人如此,穷人更是翻不了身。
这就是学习理财的重要性:虽然不能帮助我们实现财务自由,但是能帮助我们抵御风险,保卫财富并保值增值。
好好想想吧,理财是一个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投资过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讲,早点懂理财,收获的是远比金钱更有价值的回报,但没有理财的思维,输掉的是一个没有规划的人生。
人生作文800字 人生作文3000字篇三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很感兴趣。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获“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为此,他们郑重其事地制订推荐条例,其中的“推荐条件”第四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情怀,有成为终身阅读者的习惯,高中阶段课外阅读量至少达300万字”是一项硬指标,而且,在“实施程序”中,将“组织面试组,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品质、学科思维品质、交流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有记者问该校校长唐江澎,有关“阅读”的这一条指标有没有弹性,唐校长回答“这是硬杠”,并且认为这个要求不算高。最终被推选的一位学生,每年的阅读量都在300万字以上,包括很多英文原版书籍。
对一生的生活品质而言,一个人早年的阅读经历非常重要。然而,在功利思潮的影响下,一方面,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阅读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量过低,已经成了课程改革的“瓶颈”——危及的不仅是语文学科,而是所有的学科。
阅读的差异往往在童年就出现,但这时毕竟还来得及补救;如果这种差异继续存在,成年之后差距便会逐渐变大。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差距并非现实社会的“成功”与“不成功”——当今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富裕阶层的“发展状态”,可以看到,他们的真实学历往往并不高,即使有了所谓的“社会地位”,往往也并不具备文明社会所需要的智慧。
儿童时代的阅读,就是播种,一种精神的播种:播撒的是人性的种子,是爱与智慧的种子。这一时期通过阅读培育出的求知欲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志趣。如果基础教育太讲“实惠”,没有了梦想,学生以后一定飞不高,甚至根本飞不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文学社活动要讲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我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一半学生举手,其中好多是初中生;10年后,我在高中开《小说选读》课,问学生有没有读过这本书,有10多个学生说“看过电影《孤心血泪》”;我退休前,最后一次开选修课,问学生是否知道《远大前程》,学生反问:“网上能不能找到?”——和以前的学生比,现在的学生,阅读越来越功利。
曾经听说,有高二学生问老师:“高考根本不会考小说,为什么要求我们读小说?”这位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思维,阅读底子差,他已经不知道这种话会贻笑大方。更奇怪的是,一些教师和校长也有这样的疑问。有教师问:教科书篇目与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书目,哪些会考到?能不能划个范围?——作为教科书的一名编者,我对这样的提问感到困惑: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匮乏到了如此地步,“底子”都不要了,怎么谈课程改革?教师错误的阅读观,必然影响学生的阅读观;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的阅读量过低,则必然影响他们的思维品质。
其实,语文考试并不一定能准确测量阅读能力,特别是目前通行的检测方式。有些不重视阅读的学生,各科考试成绩并不差;而一些阅读量大、见多识广的学生,考试也没有显示出什么优势。但我认为这也不奇怪,因为只有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后,才有可能逐渐看出阅读对人的思想情感的滋养。我教过的学生,在校期间的阅读质量有所不同,过了20年,能看出一些差异。我没有更多的样本去证明这些,但一些教师相似的经历或许可以促使我们共同来思考这个问题;阅读是少年儿童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如果评价体系有基本的客观性,这个认识就不大可能被彻底颠覆。时下使用的检测方式,非但多年不改,甚至一直缺乏有效的讨论,这是令人费解的。
文学阅读能提升学生的境界和修养,如果有一天,学生开始“看不起”语文教科书了,对课堂的教学不满足了,我的理解是:他开始嫌“不过是个例子”的教科书水平低了,因为他的眼界高了,而这恰恰是语文教育的追求。偶尔有20多年前的学生来访,还会谈到以前读过的书,因为那是他们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最优秀的作品,因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阅读的,因而就成了一生的“精神底子”。
教师个人读书的经验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阅读指南——有时和学生闲聊时提到的书,学生也会找来读。改革开放之初,家庭收入普遍不高,仍然有些家庭会给孩子买书的钱,让他去书店自由挑选书籍。我记忆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家庭有这样几种:尊重教育常识的家庭,有读书经验的家庭,有一定藏书量的家庭。当年,相当多的家长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甚至能说出“见识比分数重要”那样的话;有些家长文化并不高,但是他们尊重教育,在听清教师的解释后,鼓励孩子跟从教师阅读;有的家长想法也很朴素,认为孩子从学习中获得的愉快最重要,孩子手不释卷,肯定是好事。
30年前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结束不久,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与现在有些不同,教师课堂上的话也会引起家庭的讨论。我买了一本《丰子恺散文选》(好像是七角钱),两天就看完了,学生(初一年级)借去传看,读得很来劲,有两个女生“等不及”,放学后便到新华书店去买了这本书。一个多月后的家长会上,女生甲的家长(是个普通职工)说:“谢谢老师鼓励孩子多读书,那本书我看了,有些不懂,但孩子入了迷,看着看着,在家读出声来了。”女生乙的父亲(是个宣传干部)则很矜持地说:“那本书我翻过了,我对丰子恺这个人不了解,但我觉得他那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宜让青少年阅读……”当时这两位女生的学习成绩都一般,只是此后,她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有所不同。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形成差异的背景。有意思的是,女生甲的硕士论文仍然是丰子恺研究,距她当年用七角钱买第一本丰子恺的散文,已经过去了11年。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愉快的阅读者,对子女而言,就是最好的示范。家庭没有藏书,不一定是缺乏经济能力,而在于家长的观念与志趣——相对于买房、购车,买书的花费简直就是微不足道。在城市,独生子女有200本课外读物,不算“奢侈”,然而,有些家长宁可为孩子买200本教辅书,也不在意孩子是否拥有一套文学名著,因为他不懂得文学对于人的重要。我们的身边不乏生活富裕但教养不足的人,如果不带偏见的话,相信能从他们的阅读史中找到答案。
当然,学生形成极端功利的阅读观,学校也要负责,特别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不爱读书的“师”也会是学生的“范”。我无数次从学生那里听到,教师反对学生读小说,这中间有理科教师,也有文科教师,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他们不仅反对学生读小说,也反对读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除了学校功利的升学指标压迫之外,这些教师也以他们的经验来考量学生——他们的中学时代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没有读什么书,也考取了大学,也能找到工作,也能来当教师,也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我在参加各种评审时,还看到一些从不读书的教师获得了各种荣誉,靠狠抓升学率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得到家长的赞誉。在一个文化缺位的芜杂环境中,这些似乎也应当算“正常”。然而,若社会和学校的教育观被颠覆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便会出现混乱。
一些基础好、阅读素质高的学生,即便面对强大的应试压力,仍然能保持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效率明显高于一般学生。这是因为早期的阅读积累形成的经验,令他在选择读物、理解文本和评价能力方面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有了居高临下的优势。一些教师有这样的“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会越来越强,优势越来越明显。他的“底子”比一般人深厚:见多识广,有比较鉴别的能力,有“联系”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有想象力。眼界开阔了,世界变大了,他不满足于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他有了“找寻”的意识,对未来充满期待——几乎所有对此作过认真观察的教师,都会注意到这种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何落到实处,值得重视。我想说的是,中小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指望以后“补”,可能无济于事。如果他在学生时代就只是为了考试而阅读,那脱离考试甚至永远告别考试之后,就不可能形成阅读的习惯。阅读的量下降了,阅读时间没有保证,缺少作为美学意义和语文意义的欣赏,指望通过“检测手段”逼学生读点作品,学生获得的不是教益,而仅仅是“分数”。没有阅读的兴趣,没有对美的爱,难以想象,由这样的人组成的民族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