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一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圣经”,我更会牢记在心。
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到《论语》,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点上,珍惜时间上、学习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论语》。《论语》的用处可真不小啊!这么一读,我就知道为什么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因为《论语》的用处真广,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读了一小部分的论语,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会使人一生都受用不尽。
有时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生就在于学习,不分贵贱贫富,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二
说起读书来,给别人感觉总是"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朦朦胧胧的诗意感觉,我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宝玉也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觉得这个闲字说的特别好,把这层诗意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以前应科的书生,确实有一些些闲人。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他们不误农,不经商,虽专工科考却不那么用心。闲暇之余,偶尔搞个《聊斋志异》谈谈精神恋爱,好不快乐。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如贾岛贾先生,只能写写苦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如贾宝玉这般闲处的并不太多。正经的读书人,有些真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讲究格物致知穷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读读专业书,提高下业务能力,能养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闲读书,读闲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读书的地点就是花前月下浓荫处,寻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点燃一盏青灯红豆,四周一定要清扫的整洁,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书柜,柜子里的图书不暇是皇皇巨著,还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槛朱窗,不必美酒盛馔,不用丝竹乱耳,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亦佳。
古代的书目讲究经史子集,纪昀等人编辑的《四库全书》也是按照这个系统去整理的。中国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习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所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之类的国学大家在现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现代的书籍业在应用机械后发展的迅速,书籍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珍贵,大家对书籍也不那么重视,藏书也都变为了私人对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价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阁""万卷楼"的藏书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话说了一大篇,我们现在转入正题。今天我是第一个给大家读《论语》,所以我选择的是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对孔子总觉得他是个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邵珠合。他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学习论语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而且是当时必背的篇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我一个是脑袋笨,再者实在调皮,背诵这几句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师用教杆敲打一顿。后来渐渐地,提起论语,都觉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阴影存在了。
作为我们认知的源头,《论语》应该算是我们最早背诵过的正正经经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反而觉得有些论语的话儿非常的贴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通通彻彻的读一遍论语了。所以,身边同事说广告人为何读论语,我并不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我倒觉得如今而立之年读一读《论语》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很简单,习在古代的写法是"習",鸟儿数飞也。学了新鲜的事物,就应该和初飞的鸟儿一样不断地实习,这里的"習"应是指实践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个务实派,而不是后人对"腐儒"的偏见那样。
第二句,乐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读洛的,我的老师也喜欢读洛。程子说,"说"是内心的,而乐则是由内而外的欢喜。这总让人联想起曹孟德说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场面。
第三句,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对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每个人最常见的根性。我乐于把知识、技艺等与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许多的不满和愤懑来。而这种乐于及人,不知不愠绝对需要君子的那种坦荡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为学"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读这一篇,反而觉得这三句,更像是孔子对我们一生的训诫。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人在年轻时,就要多学习多实践。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务应该在于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扩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视野,从而做一番自己喜欢而且利于社会的事业。而年老之时,则更需要阔达的气度起理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养年轻的一代,去关照自身,达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共融。
当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独断的片言只字。孔子是伟人,每个人都孔子的教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三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节选自《论语.学而》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沟通,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便会高些,这便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 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四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其实一开始读《论语》时,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头大。就算看了注释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节语文课读《论语》时,我便浪费了12分钟多。
但慢慢抚平自己的情绪后,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为对比书中的行为,进而获得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并把此道理铭记于心。并且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真正读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毛病渐渐地被这本书磨的消失了。
《论语》对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圣的书,因此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读它之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再长呼一口气,来抚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了再来读这本书。
《论语》真的带给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次的读《论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一直温习这本书中的道理,让它来指点我的生活中的行为。我与《论语》同行,一生同行!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五
中国古学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将中国人民从千百年的水生火热之中解救出来。其中儒家学派是我最喜爱的一家学派,它让我受益非浅。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东鲁国人。他可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与弟子编纂的《论语》被流传千百年,将知识以及人间道理向世界各地传播。当翻开一些语文课本,你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这正是世人对孔夫子的赞扬。
在读完《论语》后,我深有体会,其中有几条孔子语录让我铭记在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我们都耳熟能响,这句语录后来也变成了成语——择善而从。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上,总会遇到那么几个人,可没有人是完美的,他们各有所长,也有缺陷。我们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呢?我们要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他们的优点,并向他们学习;找到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在将这些缺点改正。这不正是学习的好方法吗?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看上去这句话好像不关学习什么事,其实道出了一部分学习真谛,学习不能求快,要慢一点,稳稳当当的一步一步学,不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学习太快反而会让知识更快流失;在我们学习时,不能因为休息一会这样的小利而暂时停止学习,这样子学习是会让自己更加“贪图小利”,如果面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呢?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抗拒小利,认真休息。这难道不是学习的道理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我都到这句话时就肯定,孔子一定是一个重视学习方法的一位长者。在学习时,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但如果我们不去反复地温故它,也许有一天,这些知识就慢慢离你而去;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朋友,家人都会给我们提一些建议,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都要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这样才会成长进步;当你小有名气时,定当还有人不太了解你,这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君子的表现,我们要表现得平静一点,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这难道不是学习的好表现吗?
孔夫子知道的知识是多少呢?犹如那滔滔江水吧。
《论语》所带来的道理数之不尽,孔夫子流传的学习精神也不会殆尽。我们应当感谢《论语》带来的知识,更应当感谢孔夫子编纂了这篇千古长论。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六
放暑假了,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暑期读一本好书”的任务。于是在和爷爷的商量之下,我们决定从读《论语》开始。
开始读的时候,我不知所云。慢慢地在爷爷的助读下,我竟然在《论语》中明白了许多道理。爷爷说,“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从儿时就耳熟能详的人生智慧。爷爷还说《论语》的思想是超前的,《论语》的魅力是世界性的,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中既有圣人的智慧,还有幽默生动的故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寓言。它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很值得小学生读一读。
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诚信”二字。“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每每读完《论语》,这些至理名言都在我的脑海里转啊转,让我回想起家人对我的教导。记得我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外婆就会经常和我约定某件事,并且会说:“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盖章”;妈妈也经常告诉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我是听着“诚信”长大的,可前不久我却做了一件不讲诚信的事。
每个周末,爸爸都要送我去补习班,每次去都能看见同学们吃着零食,神气十足的,我就想:哼!不就是零食吗?下次我一定要带零食来。很快到了下一个周末,这天中午我趁家人睡着的时候,蹑手蹑脚地打开妈妈的钱包,一百的、五十的、十块的、五块的、一块的……哇,好多钱呀!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那两张一块钱,嘻嘻,这样不会被妈妈发现。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块钱塞到书包里最隐蔽的地方,爸爸把我送到辅导班,我估计爸爸已经走远的时候,如脱缰的野马般飞奔到小店里。“老板,快!一包辣条,一个雪糕,一串炸年糕……”我像个“暴发户”般像老板吼道。拿着我心爱的零食,耀武扬威地来到同学们中间,一边聊着,一边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可是,第一节课还没结束,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来。我用手捂着肚子,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只好趴在桌子上缓解疼痛。即便是这样,疼痛感依旧没有减弱。头上开始冒起豆大的汗珠,吓得我自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最后,我被120送到了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肠炎。在妈妈和医生的“盘问”下,我只好把自己吃零食的事情供了出来。紧接着“偷钱”的糗事也被妈妈侦查出来了。从医院回到家后,免不了被爸爸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自己也意识到了错误。
当我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却怎么也睡不着。我一直在想着今天发生的事情,心里越发惴惴不安。 我再也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了,不然怎么能对得起从小陪伴我的“诚信”二字呢!《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一生去慢慢体会。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七
经过一段时间的抄写、朗读以及心得体会的书写,让我对孔子这个人从了解到敬佩。孔子是个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的社会风俗。后世流传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虽说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中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另外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论语》中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激活了。《论语》流传至今两千多年,它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也是一股清泉,看似无味,却越品味越浓。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八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更有倾颓之势,与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如出一辙。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与孔子都架构了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将权杖交给哲学王,而孔子却主礼法以为宰者。这种以礼法道德为结构,以高尚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日后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调。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而仁、义、礼、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属性,其他的品质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缓和社会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重感情,却有原则。对弟子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九
我们经常听到:做事要思路清晰。原先在企业做大数据时,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思路清晰,逻辑,条理性等好像是当代人时刻具备的硬技能。带娃半年,就会发现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却思维混乱,我称之脑子一团浆糊。老师面对思路清晰的孩子总会多关照一些,而那些脑子一团浆糊的人无论多么努力,却总是不能讨喜。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育能改变这种不平等么?很难,很难。首先思维混乱的问题能不能被家长意识到。做到第一步,就难于上青天。解决儿童思维混乱的问题,似乎没人提出来,而分析商业案例时,写系统分析文档时,行业内是有大师训练的,但也是针对某一块内容,比如企业分析,比如系统分析。但是并不是企业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儿童思维混乱的问题。但是怎么解决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经历.
从今年2月份,我开始带我侄子读书,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级任英语老师。我愿意培养他,也是因为他父母善良孝顺,孩子虽不是天赋异禀,但也还算善良,大方。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们从小给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旁边还有个奶奶恨不得挂在孙子身上,帮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我刚带去海南的时候,打扫卫生,洗衣服,整理床铺,洗碗啥都不会。成绩也是差的很。我们班早上有三节课经典背诵课,别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周只能背一段。其他学科更是惨不忍睹。大部分家长一定会先解决读书的问题,哪科不好补哪科,于是数学补习班,英语补习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师。我刚带他去见老师的时候,我没有对老师说,你要多多照顾我家侄子,毕竟我是这个班的老师,其他老师总得给点面子。我对着我家侄子说:你要照顾好老师。拜师学习,首先不是老师对学生好,而是学生把老师照顾好。尤其在儿童时代,能教会孩子这点尤为重要。学会这点,他这一辈子会遇贵人无数。家长们总会怕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所以每次见到老师的时候,都会希望老师能照顾好学生,而忘记给孩子强调老师是需要被照顾的。再有一些比较有见识的家长,会强调让学生不要给老师惹麻烦。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但还不够,没有达到尊师的要求。好的老师会给孩子思维上极好的训练,所以必须尊师。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么生活独立。一些家长意识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有些比较有见识的家长就会给孩子报各种夏令营,学习打扫卫生,洗衣服。本应当家庭承担的责任,外包给各种培训机构做了,孩子回去之后又变回原样了—什么都不做,依赖爷爷奶奶,保姆,机器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生活的问题和思维又有啥关系呢?关系大了。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是最好的训练思维的方式。我们看到好的保洁工,做事情总是很有条理。估计没有父母说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清洁工。但是洒扫却是训练孩子思维方式的第一步。在我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强的人,学科成绩表现得很好。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赋异禀,生活能力极差,但是学的特别快。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属于那万分之一的人。所以当他学科成绩表现差得时候,我并未急于给他补课,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扫卫生,一点点教,花的时间是最长的。
其次,断绝一切电子产品。有很多人说这样做会让孩子脱离社会,其实如果不好好用电子产品,也会让人脱离社会,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孩子判断力,自律能力不够时,远离电子产品是很好的选择。
之后,体育锻炼,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有个很好的体育教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没这个条件,就让他跑步,每天一个小时,2个小时的跑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看不见的东西就是孩子的心性。我们班有个孩子长期练永春拳的,静定能力就非常好,她总是能保持持续专注。
其次,就是让他背经典。我观察到背经典的孩子静,也就是禅定功夫很强,这样的孩子学习就学的很快。我说的不包括特例哦!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层的万分之一,很难教。孩子真正的背诵经典之后有这个功夫,也有些国学机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拉了一个很长的做国学的横幅,学生估计没读几本书。我家侄子就是背经典,周末也要早起背诵,反复的读背。读背一定时间之后,就开始学习解经。
最后才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英语等,这些全部自学,老师不上课,只引导。
长时间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思维会慢慢清晰,做事有条理。
读《论语》有感800字篇十
谈到《论语》思想,首先当属"仁"的思想,中国人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义礼智信"方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华人的血液当中并影响至今。要说《论语》就不得不先说说创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认为周朝的兴盛就是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而《论语》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这段游历期间产生的。
我们常说,看文章不仅要看其词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语中透露的不单单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只字片语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来,古来圣贤,他们的行为、品德无一不被后人歌颂。但看看那些圣贤们后来的遭遇又有几个能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成功"呢?并没有几个,没有几个能有这样的运气。但为什么他们仍然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他们呢?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个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将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将使得你有一股正气,一股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勇气。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级也要把真理道出来的骨气。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要有的气节,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国学热,许多家长都会教自己的小孩学《弟子规》,而《弟子规》表面上看是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诸如做人要孝顺,要团结、友爱等等。我们太容易将这一套东西变成驯化人们的一套工具,却忘了这套东西背后支撑它的是什么。支撑它正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气。我相信,孔子当初的言论也并非想让看《论语》的人,学习如何做一个顺民,在遇事时如何趋吉避凶,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刚健的人。当这股刚健之气蔓延到每个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被一股浩然正气所充盈。这才是《论语》这类文学经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们学习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