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我们现在参观的第一展厅为古生物厅。生命是地球上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地球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在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原始海洋大约在39亿年前出现,当时地球表面火山喷发频繁,地壳发生褶皱,有的隆起形成高原和山峰,有的收缩下陷形成洼地和山谷。我们现在所处的呼和浩特位于阴山脚下,其实这是经历了地壳的几次变迁而形成的地貌,当年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阴山海峡,由此您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了。
大约在32亿年以前,生命在原始海洋里诞生,也在其中发展和演化。人们按照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的顺序,一般将地球历史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和新生代。
元古代——低等藻类时代。大量出土的化石资料证明,在距今十八亿年至六亿年的震旦纪,内蒙古阴山地区曾是汹涌的海洋,繁盛着低等植物蓝、绿藻。这一时期出土的藻类化石,是内蒙古迄今为止知道的最早的生命遗物。
古生代——从无脊椎动物(三叶虫时代)到脊椎动物(鱼类时代)。古生代的内蒙古是海洋占有时的时代。那时,南部有“鄂尔多斯海”,东部、东北部有“蒙古——兴安海”。陈列的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化石,是当时海洋世界的主人。同时大量裸厥厥类植物化石表明,在古生代晚期陆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内蒙古出现了原始森林。
中生代——恐龙时代。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前的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内蒙古在中生代时期曾是恐龙等爬行类生息的乐园。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类和鸟臀类。这是根据恐龙的腰带(骨盆)构造不同而划分的。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恐龙似乎都是一些庞然大物,但您现在看到的鹦鹉嘴龙是一类身体较小的恐龙,有的甚至只有猫那么大。它的脚似鸟脚,靠两足行走。头既短又重,嘴弯曲成钩状,象鹦鹉的嘴,所以叫鹦鹉嘴龙。它主要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一些昆虫为食。
接下来大家所看到的就是非常著名的剑龙了。剑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背部有这些大型骨板的分布,您能猜出这是做什么用的吗?有科学家认为它起的是调节体温的作用。剑龙是一种典型的食草恐龙,它的身躯相当于现在的大象,但是它只有一个小的可怜的脑袋,脑容量比小狗还要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很苯的恐龙。
转过来您看到的就是似鸟龙。他们生活在白垩纪后期,身材比较轻巧,约2米长,形状颇似鸵鸟,因此有鸵鸟龙之名。他们都有强健的后肢,可以迅速行动:前肢像手,用来抓取食物。但它没有牙齿,颚像鸟而无力。
这边展出的恐龙复原模型中,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几种恐龙外,这只头骨较大的恐龙叫做原角龙。它和著名的三角龙外行极为相似,但是体形较小,而且头上也没有长角。在内蒙地区曾大量发现原角龙的骨骼、巢穴以及恐龙蛋。原角龙的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恐龙蛋,此次发现(1920年),使原角龙在恐龙界名胜鹊起。
穿过这个山洞,展现在您面前的就是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了。它的名字叫查干诺尔龙,长26米,高9米,抬头可达13米。是1985年自治区政府在锡林郭勒盟建一个大型化工厂时发现的,全身骨骼的百分之七十保存完好。站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面前,您能想象的出吗?它竟然是一种植食性动物。同时根据骨骼结构分析,查干诺尔龙的行动也并不迟缓和笨重。由此您可以想象,在一亿多年前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植物葱郁,查干诺尔龙成群结队地在那里遨游。它们用集体的力量抵御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奏出了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难怪这条恐龙赴日本及美国展出时,虽然这两个国家的观众曾经见过许多奇异的恐龙,但还是为查干诺尔龙的雄姿所倾倒,不由得为这远古的内蒙古浩瀚草原的生命奇迹而万分感叹。
中生代时的地球,生机勃勃,充满了恐龙家族的喧闹声,然而到了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却在地球上奇迹般消失了,灭绝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假说:小行星撞击地球说;植物中毒说;气候变化说;火山爆发说;蛋壳变厚说;传染病说等,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今天,由于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在地球上的物种也正以平均每天30种的速度决灭着,在您参观的过程中,就至少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从恐龙的灭绝中得到启示!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大发展。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道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生代,是内蒙古哺乳类鼎盛时代,这里的哺乳类化石,时代全、门类多,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下面向您重点介绍的是披毛犀及猛犸象化石。
这里向您展示的是一对披毛犀的化石骨架,他们出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扎赉诺尔。披毛犀是二万多年以前的一种古代哺乳动物,属于奇蹄目的犀牛科,身上披有长毛,头部有两个角(鼻角和额角),与猛犸象同时代,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地方。这两只披毛犀一公一母,之所以如此展示是保存了发掘时的原貌,你看他们头对头、脚对脚,身体呈侧卧状,这在我国披毛犀化石发现史上还是罕见的“中华之最”——人们称之为动物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再往前走,我们大家看到的就是中国最大的猛犸象。那您不禁要问,猛犸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和现在的大象有什么不同吗?科学家告诉我们:距今80万到1万年以前,地球上活跃着一种巨大的陆地动物。这种动物身高三四米,全身披着又浓又密的长毛,即小朋友们常说的长毛象。它抖动着一对上百斤重的象牙,自由自在的在冰天雪地之中寻找食物。这种动物头顶短而高,呈圆形,肩峰高耸,头顶和肩峰之间有很深的凹槽,尾梢上有一丛毛。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它的背部隆起,类似驼峰,那里面储藏着丰富的脂肪,是它的养料库。这种古老的高大动物就叫猛犸象。猛犸象是鞑靼语的音译,意思是“巨大”。猛犸象同生活在热带的现代象不同:现代象身体赤条条的,不怕热;猛犸象却身披长毛,不怕冷。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地球上正是最后一个冰期,冰期过后,气候转暖。由于猛犸象怕热不怕冷,适应不了温暖的气候,就逐渐迁移、死亡。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终于灭绝。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具猛犸象化石骨架全长9米,高4.7米,象牙长它3.1米,同样出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扎赉诺尔。专家们经过推算,认为它活着的时候,体重至少在七八吨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它的腹部还发现了成堆的粪化石,呈黑绿色,它生前咀嚼过的植物茎秆还清晰可见;当燃烧时,仍能散发出野草的香味。这在我国古象化石中还是首次发现。细心的游客这时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下面还摆着一副象牙呢?其实这是从装架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无论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查干诺尔龙还是猛犸象,他们的身躯都非常庞大,把他们的化石重新装架恢复原貌是一件既耗时,技术含量又很高的事情,所以我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上面装的是一件轻很多的石膏模型,而把原物摆放在了下面。好了,对猛犸象的了解我们就在此先告一段落,旁边展柜里还有一些同时期的王氏水牛、河套大角鹿等珍奇化石标本,看过之后我们就结束了第一个展厅的参观,前往第二展厅民俗厅。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二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人人皆道姑苏好,水磨昆曲糯弹词。大家好,我是陈忆澄,我出生于昆曲的故乡——苏州昆山,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后来在南京东南大学攻读艺术学硕士期间,我开始接触昆曲,并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现在的我是苏州戏曲博物馆的普通一员,每日从事着中国昆曲、苏州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苏州戏曲博物馆珍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料,而在这些文物资料背后则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近我们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平江路旁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全晋会馆是由山西寓苏商人集资兴建的会馆建筑,它是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会馆,新近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点之一。
中国昆曲博物馆内的古典戏台是整个全晋会馆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戏台坐南朝北,高出地面两米多。台每边宽六米,围上弓型的“吴王靠”,就构成了一个三十六平方米三面向正方型的古典戏台。
戏台飞檐翘角,华美精致。台前饰有一组组浮雕:在“普天同庆”的下面是二龙戏珠,旁边是凤穿牡丹;台柱的顶端是金狮抱柱,蝙蝠翩舞。头顶上方的穹隆藻井结构精致,独具匠心,由三百二十四只黑色蝙蝠浅雕与三百零六朵云头圆雕相依相绕,组成十八条祥龙盘旋而上,凝聚在穹隆藻井顶端的铜镜片上,这不仅显示了古典建筑的艺术之美,在物理学上还具有扩音作用,给人余音绕梁的音响美感。
戏台正面的大殿,原为关公殿,戏台的最初功能是为了娱神。两旁相连的东西向庑廊,也称耳楼或女宾座,是当时观众看戏的地方。大殿、庑廊所形成的三面观众席,构成了中国古典戏台三面开放的建筑结构。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参观了这座具有东方特色的古戏台后曾感慨道:这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
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大家对全晋会馆古戏台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古戏台传递给我们另外一些关于中国戏曲本体的重要信息。
为什么这个古戏台是三面开放式的呢?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演员在台上一个圆场就代表走上了十万八千里,一根马鞭子就表示策马奔驰,千军万马,如此大胆而自由的想象和假设,还有什么要隐藏,要掩盖的呢?中国戏曲以“虚拟化、程式化、节奏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特点,它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因此在形与神之间,它更注重“神似”。而且,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作为自己表演手段,戏曲的真实性往往是通过演员在台上的表演美感来完成的。因此,它希望看戏的观众能从尽可能多的侧面来欣赏演员的表演所体现的美。所以,我们这样三面向的古戏台,则是中国戏曲审美观,戏剧观的一种体现。
“古今一戏场”、“人生皆演戏”,这两句话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意义,那就是:小到人生,大到世界,都是演绎着一场戏。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全晋会馆古戏台的穹窿藻井顶。穹窿就是宇宙。古代人一向认为天是圆的,所以穹窿藻井镶嵌在顶部方框上,就是一副标准的“天圆地方”图。象征着天地宇宙。演员在三面敞开的与大自然完全连成一体的戏台上演戏,这寓意着演员是在宇宙天地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这不但是“古今一戏场”“人间皆舞台”这样一种演剧观、人生观的体现。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观的一种折射与反映。
一个小小的古戏台连接着古与今,也连结着你我他,希望我今天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联想与思索。谢谢大家。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2006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武侯祠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四
久闻上海航海博物馆的大名,因此,昨天借着旅游的名义跟着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和弟弟,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上海航海博物馆。
走近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外观酷似船帆的博物馆,凸显了“航海博物馆”这个名字中的“航海”两字。
进入博物馆,它的内部可谓“金碧辉煌”。“首先。”我摆出一副超人的样子,朝着前方“飞去”,“我们去参观面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毕竟对航海有一点儿兴趣的我还是对这艘“远古时代”的大船有着澎湃的好奇心。
这艘大船满“身”油光滑亮,好似一艘刚出炉的船,我感到很奇怪,便问外公。外公回答:“这艘船涂了桐油,所谓桐油,就一种能让木头不腐烂的一种油。这种油……”我懒得听外公讲这番长达千百字的介绍,沿着楼梯上了船。
登上这艘大船,我寻乐地对父亲敬了个礼,说道:“报道,船长!船员已经就位,请指示!”爸爸也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好!出发!”这可使一旁的郭晋宇“咯咯”笑个不停。
接着,我们去了“中国航海史”的“馆中馆”。并在里头看见了郑和的雕像,郑和和他的船队一起下西洋的故事。
我们又去了2楼的“战舰展览区”。引入眼帘的是许多中国、前苏联(同俄罗斯)、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潜艇、战舰和舰载飞机,简直是帅爆了。
而3楼,则是一个大的图书馆,艺术间。艺术间里摆放着许多油画,每张都画得都与实物栩栩如生,真叫人敬佩;而图书馆中,则摆放着许许多多的书。
美丽的航海博物馆令人流连忘返,不仅在知识方面让人受益匪浅还使人拓展了知识,真是两全其美啊!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五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 梅州,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客家匾额馆、华侨馆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其中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
中国客家博物馆,原名广东客家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播客家文化为重任,彰显全球客家文化精神魅力的客家博物馆,20__年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广东省人民政府申报事项,将“广东客家博物馆”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广东客家博物馆投资一点三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一点五万平方米,以全球大客家的角度,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主题展览《客家人》。多角度诠释全球客家历史,深层次展陈客家民俗,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馆。广东客家博物馆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建,于20__年四月八日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自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海内外嘉宾、学者、游客达三十多万人次。其所收藏、展示的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正日益激发着全球客家人的思乡情结,吸引着全球客家人回乡寻根问祖。
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加上主馆东西两座面积分别为上千平方米的客家古民居改建的《梅州将军馆》和《梅州大学校长馆》,组成了广东省第一个客家博物馆。
客家民居是中国五大民居之一,客家人创造的圆形土楼、四方土楼和围龙屋堪称客家民居的代表之作。“地标围屋”展厅,从老民居中拆下、重达数千斤的木梁架被摆进了展厅,与客家人建房用石灰、黄泥、糯米饭夯成的三合土墙实物相映成趣;而作为梅州古民居的经典、大埔县的“泰安楼”的门楼则被原汁原味复制在展厅外墙;由兴宁乡村建筑师制作的巨大的三围围龙屋模型,也摆上了展厅。
在“客从何来”展厅,有一本特殊的数码影册族谱,大家不需要与这本“族谱”近距离接触,只须用手在悬空的上方做翻书的动作,轻轻挥动一下手臂,“族谱”就会乖巧地一页一页翻开,帮助参观者找到自己姓氏的由来和渊源,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六
欢迎到郑王陵遗址博物馆参观。我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东城郑王陵遗址而建立起来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郑王陵遗址博物馆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处文物旅游景点。
郑王陵遗址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贵族墓地北侧。整个郑国贵族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新郑市文物管理局对整个墓地进行了钻探普查,发现墓葬分布极为密集,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墓地中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特别是规格多样的车马坑群的发现,在春秋墓地中尚无先例。如果将车马坑大面积的发掘,其盛况将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以来又一处现场展示我国古代光辉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厅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
在我国古代,由于认识上的局恨性,人们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级的生活,死后也按这个等级进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02年8月开始发掘,是目前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大墓。南墓道总长20.85米,北墓道长10米,葬具形式巨大,为三椁一棺或重棺。在全国已发掘的春秋诸侯墓中,三层椁极为少见。《庄子.天下》及《荀子.礼论》均云:“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此墓三椁二棺,正与记载相符,从而印证了这是一座郑国国君墓。
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实用葬车。而且车辆形制多样,装饰各异,均为拆车葬。目前在南墓道内已发现多种车40辆,在北墓道5辆。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有棕红色的漆。
综观中字大墓不计陪葬坑3号车马坑中的葬车,墓道中车辆总数45辆,车辆之多在我国目前已发掘墓葬中为最多。是难得一见的春秋车辆奇观。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车辆中发现了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象牙饰车、楼车、漆绘花纹车等珍贵车辆,多属全国首次发现,完全与《周礼.春官.巾车》中所记载“王之五路”相对应。这些车辆是目前发掘中所发现的最高级别、最为考究的郑国车辆。
郑国国君为伯爵,按周代礼制,其国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这座墓葬既有宽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车中又有宽大的车辆,与郑国诸候国的地位不相对应,反映的是这位国君已经“僭越”不服周礼的客观现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号与2号车马坑内的葬车数量加在一起,其车辆总数可能超过百辆,这对于当时号称“千乘之国”的郑国来说,无疑是太奢侈了。但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此国君在位时可能也是郑国比较强盛时期。在此墓东侧约7米的地方最近发现1座总长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发现的郑国墓中第二座带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国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发现这里是韩国的铸铁遗址,韩灭郑后在都城内兴建的大型官营作坊,在此大挖大烧郑主墓破其风水的历史场景,刻意体现了改朝换代后韩人惧怕郑人复国。在此墓的南边,有一些韩国残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厅五号车马坑及中型大夫级贵族墓
5号车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东南约10米,坑中葬4马车1辆,2马车2辆,马8匹,犬1条。马骨被压在车体之下,马匹侧躺放置,头向西,1号车为仪仗类的大车,放在坑的中间,2号车与3号车都是小型游猎车。另外,犬骨斜爬在3号车厢上,有明显的挣扎痕迹,形象十分生动可怜。
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级贵族墓葬,作为葬具的木质棺椁均已腐朽,依其遗迹可知葬具为一椁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铜器片。从故城中已发掘的10余座中小型车马坑的情况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级别才能殉葬1辆车,个别殉葬4辆车,这种级别的车辆都没有发现任何装饰品,这和国君所陪葬的车辆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它们的级别和地位是明显不同的。
整个郑国陵区从1999年发现至今,共探明不同规模的车马坑达23座,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长宽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侧的3号车马坑长13.5米,宽11.5米,深7.5米,面积几乎是1号车马坑的2倍。2002年3月开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时发现车辆非常密集,现暂停清理,开始挖砌坑底防渗过洞和四周防渗墙,目前防渗工程已竣工。该坑葬车数量可能在30辆以上。
2000年发掘的1号车马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新郑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和中大夫级贵族墓展示厅,并对陵区进行了绿化和建设,以车马坑群的展示为主要特色,车马坑群数量众多,葬车多样,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区域内有如此多的车马集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观。它构成了我国截止目前春秋时期葬车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成为以军阵形式随葬的渊源,比闻名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早400多年。
第三展厅一号车马坑
1号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口长10.4米,宽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两道供古人上下的脚窝,内葬多种豪华、实用、形式多样的车辆22辆和许多马骨。春秋战国时期,一坑多车制似乎已成为一种更新颖、更时髦的追求。郑国1号车马坑葬车众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规律一般为车轮摘掉后侧靠在坑的四壁,马匹杀死后平铺坑底,车体则放在马匹之上,摘下的车饰、马鞍、马蹬、马衔等活动车马具放在主墓内,这与其它列国车轮不摘,马匹放在车辕下的葬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可能与郑人的观念有关,推测应是墓主人对珍贵的车马占有权的充分体现。
1号车马坑内的葬车车体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纵向相互叠压放置的,东边的车体依次叠压西边的车体,绝大多数车轮上都有两根加固的辅撑,这些车辆都是实用车辆,目前已发现37个车轮侧靠在四边坑壁上,轮子的外立面(轵端)向里,轮子的直径大多数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辐条,有两个车轮直径很大,约1.7米,可能是大型车辆用轮。坑内车辆斜靠西壁向东分三组依次斜压,北组8辆,中部7辆,南组7辆。共22辆。
由于车辆摆放密集,为了展出和保护车辆,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这些马均是杀死后平铺在坑底,马身上再放置车辆躯干,马匹头西尾南侧躺放置,肢体依次叠压,分东西向4组,每组约12匹,另外,按一辆车两匹马来推算,此坑内22辆车应埋有44匹马。
在5号车马坑中我们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动的狗骨。此坑的东北角19号车处也有一狗骨。可见犬是郑国车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这座马坑面积虽小,但葬车众多,车辆大小有异,装饰豪华,做工甚为考究,极具观赏与展示价值。经专家考证,这两座车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车全是木质的实用战车,车的表面施有棕红色漆。由于车辆摆放密集并相互叠压,多数车的车底与后门尚没有清出。
车在我国有着很早的使用历史,它的发明者一说是黄帝,一说是夏禹时的大臣奚钟,据说,他们是看到风吹着圆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滚动,而触发了灵感,发明了车轮,造成了第一辆车。这样,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已出现了车子,由于车的机动性强,冲锋起来锐不可挡,所以,它一出现,主要使用于作战。作为战车,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车子是很少的,灭纣的牧野之战,武王直接统帅的战车不过才300乘(1乘就是1辆),跟随的方国也不过才4000乘,却一举打败商纣王统帅的几十万军队,取得了灭商战争的胜利。因此,商周时期,战车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家庭军事权力的标志。即所说的“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考古中所见到的车的遗迹,多是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的。这时期由于等级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贵族坐车,一般平民不准有车,有车不坐,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不容。这时期的车马成了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准。身份越高所拥有的车越多、越豪华,平时乘坐它,战时用于作战,主人死后也可将其随葬,郑国贵族以大量车马随葬,不仅反映了郑国人高超的造车技术,同时也反映出郑国贵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爱车马的世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物资料的不足,郑国之迷还有许多没有揭开。在郑王陵博物馆的东南部还有3000多座墓和几十座车马坑,随着文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深入,难解的郑国之迷将逐步被揭开,同时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会各界展出。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七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广东省博物馆来参观。我姓宋,大家可以叫我宋导。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请大家注意几点:
一、不要认错导游旗;
二、不要乱扔垃圾;
三、注意保管好自己贵重物品,比如手机、钱包等等。
现在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是广东省标志性文化工程之一,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重点项目,它位于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中轴线南端东侧,濒临珠江,占地约四万一千平方米。广东省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十分的新颖独特,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宝盒”。馆内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所以你会发现在馆里空无一柱。
作为一所大型博物馆,它主要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和临展馆四大部分。这些展馆都位于三楼、四楼。现在我先带领大家参观三楼的“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馆。作为广东省博物馆20xx年度的重磅原创大展之一,今年九月才揭开序幕,它为广大观众重现了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洋贸易景象。其中重点对“南澳一号”沉船文物进行大规模展示。展示的文物有船员生活、航海技术方面的文物,还有各地方的瓷器文物等。
第二个我要带大家参观的是,三楼夹层的陶瓷展厅。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瓷之国度”的美称。我馆陶瓷器收藏,经过四十余年的积累,不仅成为我馆收藏的主要项目之一,而且以其品种丰富、窑口较齐全、精品较多而居于全国博物馆的前列。本馆展示的陶瓷器,有新石器时代本地出土的陶器,有汉代、六朝的青瓷,有独特的紫沙陶、广东石湾陶等等,请大家仔细观赏。
因为时间关系,三楼的潮州木雕、玉石、端砚、书画展厅,四楼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展厅,请大家自行参观。其中四楼“古生物馆”的高达二十二米的恐龙骨架,还有“海洋世界”的大量鲸鱼和海豚标本,很具奇幻色彩,很值得观赏哦!本次导游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广州玩。广州还有“小蛮腰”、广州图书馆等地可供大家尽情游玩。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成都博物馆导游词 宜兴市博物馆导游词篇八
今天我去了中国航海博物馆,它的外形像一艘正在扬帆起航的白色帆船,两个“白帆”交叉起来,当中镶嵌着蓝色的大字“中国航海博物馆”,感觉很奇妙。
一进大门,一艘巨大的古代帆船映入了我的眼帘。这船名为“宝船”,它长27.4米,排水量由200多吨,桅杆足有三层楼高,尾巴那儿还有一个比现在的船舵都大的巨舵!船的两头向上翘起,船头上还刻着一条腾飞的龙。
在船后方的客室位置有一个秘密哦,那就是至今仍然举世闻名的“水密隔舱”。有了它,如果船只进水,水就会流到水密隔舱里,隔舱只要把门关牢,那么进水就不会流进房间,船就安全了。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上也使用了“水密隔舱”这个装置,可是因为进水量实在太大最后沉没了。
帆船旁边还有一个它曾经使用过的木锚,那木锚长7.4米,重达一吨,在当时也算非常巨大了。木锚的前端是用铁打造的,这样就可以增加摩擦力,使锚紧紧地抓住江底的沙泥,牢牢地固定住船身。 在船旁的房间里,我还惊奇的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距今有8000多年的独木舟残片,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木舟了!
从八千年之前中国就开始制造各种各样的船舶。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货轮和油轮全部都是“中国制造”,最大的货轮能装载一万多个集装箱,是不是很了不起呢?!但是中国的邮轮制造技术还不算发达,我希望能够多发展一下邮轮制造技术。要知道“邮轮,让生活更美好呢!”。
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国从古到今在造船技术上一直处与世界领先的位置上,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今天的发展,这真是让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