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 李清照古诗词解析(优秀12篇)

最新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 李清照古诗词解析(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1-11-06 14:45:33
最新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 李清照古诗词解析(优秀12篇)
时间:2021-11-06 14:45:33     小编: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一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其文学才华久经时代的'考验,她曾将纷纷雪花比作棉絮,艳惊四座,才压丈夫赵明诚。她所做的词占据了“婉约派”的半壁江山,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其中有十首词深得后世传咏,惊为天人。现在与大家共同鉴赏,附译文。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二

小升初语文试卷(古诗词解析):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古诗赏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三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四

希望我们准备的小升初语文古诗墨梅的赏析符合大家的实际需求,愿大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重点初中院校!

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墨梅的赏析,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六

原文: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译文:

今天太阳已到南边(太阳已在最南,也就是冬至啦,也暗喻南宋偏安),我的家门已经寂静寥落。

家里贫穷就平淡地度过节日,身体已经老了就害怕时间的过去,年岁的增长。

冬至祭祀完以后都在互相搀扶(青壮年已经征战沙场),分完食物孤独早早睡去。

唯有那探春梦,回到那怀念已久的镜湖边。

辛酉年是公元12(宋宁宗嘉泰元年),此时陆游已76岁,而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在冬至之日对自己年老家贫的叹息。冬至过后即将过年,也就意味着老人所剩岁月无几。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陆游一生创作颇丰,据汲古阁所刻《陆放翁全集》,计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剑南诗稿》85卷(其中有古近体诗9138首);《放翁遗稿》3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家世旧闻》8则;《斋居纪事》36则。另有《续笔记》2卷、《高宗圣政草》1卷、《陆氏续集验方》2卷、《感知录》1卷、《清尊录》1卷、《绪训》1卷、《放翁家训》等。

[辛酉冬至古诗解析]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七

游子吟原文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八

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古诗赏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拓展: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作品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九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释

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女添线显示白昼延长,还用河边柳树年尽将泛绿,山上梅花欲放生动写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

【小至】冬至前一日

【五纹】五色线。《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吹葭】古代将苇膜烧灰放在律管内测示气候,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舒展故。

【浮灰】一作“飞灰”

【云物】景物

译文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十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是茶的知音,苏轼大约有2000多首诗词流传下来,其中与茶有关的便有80多首,他常以茶喻人,以不同茶的品味比喻人的性格与品质,寄托自己的志向,又常以茶来烘托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他不仅留下“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句,还留下颇能显示其长于茶道的.名篇。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翁,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外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村长短更。

花果山云雾茶的民间传说

花果山云雾茶产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是绿茶类名茶。该茶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儿茶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均较高。下面我们来看看花果山云雾茶民间传说吧。

1、有关云雾茶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善良,秉性聪颖的姑娘,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跳崖殉情。后悬崖下长出了两棵云雾茶,据说:它们的根连在一起,年复一年,就多起来了。

2、“云雾茶”之名,最早见于《海州志》。据传:宿城山顶悟正庵多茶树,其中有棵南宋时所植的大茶树,常年沐浴于云雾之中,山寺僧人每年采一、二斤精茶,珍藏如“龙团凤饼”,秘不示人。其后,云雾茶迅速发展,满山遍野,翠碧丛丛,清香沁人,连紧邻的江苏第一高峰花果山玉女峰上也种上了云雾茶。据品评,玉女峰上所产茶叶质地尤其清纯,因而所产云雾茶,皆以花果山为名。

其特质形似眉状,叶形如剪,清彻浅碧、略透粉黄,润绿显毫;冲泡后透出粉黄的色泽,条束舒展,如枝头新叶,阴阳向背,碧翠扁平,香高持久,滋味鲜浓。花果山云雾茶又因它生于高山云雾之中,纤维素较少,可多次冲泡,啜尝品评,余味无穷。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十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诗画的解释大意视频篇十二

这是东坡二千多首诗中历来较为人称道的名篇之一。较早在诗话中提及此诗的是南宋时的胡仔与杨万里。胡的《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一云:“此诗甚奇,道尽烹茶之要。且茶水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可见胡叹赏的是东坡对烹茶要诀准确而生动的摹写。其后,清代的吴乔在他的《围炉诗话》中干脆说:“子瞻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可谓之茶经,非诗也。”似均未涉及诗的艺术诣趣。只有杨万里的评价有较大的影响。他的《诚斋集》卷一一四称:东坡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其状水清美,极矣,‘分江’二字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论到最后一句,杨引诗作“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谓“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对于杨的这一评价,历来却有些不同的看法。如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称此诗“舒促雅合,若风涌云飞。杨万里辈曲为疏解,似反失其趣旨。”翁方纲的论说更为激烈。他的《石洲诗话》卷三:“《汲江煎茶》七律,自是清新俊逸之作,而杨诚之赏之,则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此等语,诚令人莫解。如谓苏诗字句皆不落凡近,则何篇不尔?如专于此篇刻求其奇处,则岂他篇皆凡近乎?且于数千篇中,独以奇称此,实索之不得其说也。

岂诚斋之于诗,竟未窥其深旨耶?此等议论,直似门外人所为。”翁方纲的这一说法,未免强词夺理。从杨的审美眼光所及,他特别推崇这一首,但并不等于他否定苏诗的其他佳篇杰构。揣摩杨的意思,主要还在于赞叹苏诗用词的准确精炼。如历来为人所称道的“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等等,都认为是东坡用词用事准确精炼的上好例子。若按翁的论断,则晁补之曾称赞“燕子楼空”句,说“只三句便说尽张封建事”,岂不是晁都看不起东坡的其他名作了?显然不能如此论定。因此,杨万里的评价历来还是为多数人所首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