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篇一
【摘要】:新课标指出:“音乐课要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本文分析了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的误区;针对音乐学科教育的特征,并从音乐接受美学的角度对音乐欣赏的教学策略作分析和探讨,旨在让学生能真正体验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得到艺术的熏陶。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误区、教学策略
音乐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形式享受。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音符的组合竟能时时拨动着人的心弦或徐缓优美,或激动神往,把你带进崇高的审美境界。在那优美的音乐之中少了几分烦躁不安,多了几分祥和安宁,这份优美的情感犹如阿拉伯神话中的飞毯载着你不断上升、上升,直到一个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一切对音乐的感受都来自音乐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
笔者是一线教师,常有机会观摩各级各类的音乐欣赏公开课,课上同学倾情投入,热情高涨,气氛热烈,学生陶醉在音乐的意境中。然而在热热闹闹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误区,出现了各种各样有背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一、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但是它是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
1、肢体语言代替音乐的聆听。许多教师都喜欢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应当说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恰当地、合理地运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音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是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起到其积极的作用,相反,由于太注意表面的花架子,做秀成份太多,使音乐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技能展示课。表演的成份太多,让人看了不免产生滑稽之感。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欣赏课,内容是《动物狂欢节》中几个片断――《狮子王进行曲》和《大象》等。这位老师在准备这节课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准备了好多小奖品,做了好多狮王和大象面具,在让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上强模仿狮王和大象走路的样子。试问:这节课我们是要让学生学大象走路和狮子吼叫吗?如果都这样上课,那么要是让学生欣赏《水族馆》该怎么办呢?是否要到游泳池里去呢?
2、语言描述代替音乐的遐想
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长篇大论用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领略每一道风景线,让学生自主地、情不自禁地融进音乐,全身心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喜欢音乐,在更多的自由空间里来想象、幻想。
在执教音乐欣赏课《黄土高坡》时,听了前两句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黄土高坡”“对,这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黄土高坡,一只只的安塞腰鼓敲打着黄土高坡的厚重和雄浑、一条条的红绸丝带舞动着黄土高坡的梦想和精魂,是兰花花永远的故乡,是信天游的摇篮。接下来我们要在音乐中领略它的美丽风景和它的音乐特点。” 二、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变味听赏型
“单一欣赏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用以音乐欣赏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1、单调听赏型。在一节课中,老师让学生反复聆听一首乐曲,询问:“眼前看到了什么?心中想到了什么?”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死气沉沉,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不符合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2、学术讲座型。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学术讲座课。重视了技能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结果是学生可能知道一些音乐知识,却失去了音乐的形象。有的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比较高,专业知识也比较精深,一味地分析伤口的结构、段落以及各种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把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分割得支离破碎,音乐的美感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已是荡然无存。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月光奏鸣曲》本身真正以哪些音乐要素、特征吸引耳朵?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的艺术价值又在哪里呢?似乎这些才是真正需要学生审美体验的东西。
当然,必要的讲解固不可少,关键是看教师的讲解是否会促进学生对作品增加美的感受。
三、山寺钟呜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流暄——偏离音乐教学的音乐性
1、糅合过度。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经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在音乐课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
一位老师执教音乐欣赏课《游击队之歌》。上课时,教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了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抗战时期的故事,日本人如何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如何受欺凌等等。接着老师打开电脑观看抗战时期的课件,看完后学生讨论并进行演说,离下课还有10分钟才进入歌曲欣赏,教师简单介绍了词曲作者就下课了。这样的上课方法,是对音乐课学科综合的正解还是曲解?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了呢?
2、多媒体过度。在电子教育流行的今天,许多教师也“赶时髦”,经常通过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为了追求形象性,将之编成动画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这样使音乐课件能深深地刺激学生的直观感觉。学生上课犹如看动画片一般,兴趣盎然。但是,这样的课件注意了刺激学生的视觉能力,无形中却扼杀了学生的听觉能力。要知道,在音乐欣赏中,听才是主要方式,看只能作为辅助形式。试想,下课后,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刚才放过的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说起音乐,学生连主旋律都记不住,这叫什么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著名作家王蒙说:“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教师要加强对音乐欣赏策略的研究,倡导“以音乐为本,从乐音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策略
一、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准确把握教材 1.挖掘教材
音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获得有效生成的客观条件。课前的预设是课上生成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的生成性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质量也源于预设的好坏。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都直接影响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近”音乐教材、熟悉音乐作品,进而乐于倾听、喜爱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对于距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学生感到较为陌生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预设教材时,更加需要对这类音乐作品进行恰当、及时的点拨,以引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乐曲绞尽脑汁地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吸引学生对陌生乐曲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聆听和探究的音乐活动中来。
2.重组教材
欣赏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突出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渗透,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灵活进行重组,把单一学科的音乐知识与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把同主题作品整合起来,同作者的作品整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生成多样化的音乐理解。
3.探究教材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有关音乐作品理论方面的知识,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入手,使音乐作品中涵盖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渗透在聆听、体验音乐之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继而更积极地聆听和记忆音乐本体性的多种要素,生成多样化的精彩体验。
二、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悉心洞察学生
1、把握学生的欣赏水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预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考虑到教案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应该全面预设教材,更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在课堂中仔细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整体发展水平,以求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正确决策,导向教学的生成性、精彩化。
2、洞悉学生的欣赏心理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预设要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依据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来组织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欣赏教学中来,进而产生对音乐体验的五彩纷呈,导向开放性、动态化的生成式教学。
策略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构建课堂意境 3663个字
策略四、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斗城湖——多种感官参与
1、“音画结合”开拓音乐视野
贝多芬说: “当我作曲时, 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 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 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 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 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 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把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写下来。
如欣赏乐曲《天鹅之死》中钢琴连续的琶音和舒展的大提琴旋律,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有些同学描绘出了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缓缓游弋的天鹅是那样的忧郁、高雅,非常的生动形象。
无疑,绘画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画面感悟力,也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2、“听视结合”挖掘音乐内涵
“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 “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 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例如, 欣赏口笛演奏曲《苗岭的早晨》, 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他们听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用文字写出来, 可以是几句话, 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只要能表达出你对音乐的感受就行了。初听乐曲之后学生初步感受了口笛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反复一遍一遍的音乐过去后, 学生的既兴作文也出炉了。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到“天亮了, 苗岭的景色依稀可辨, 小鸟在树上吱吱的歌唱, 人们从睡梦中醒来, 伴着小鸟的歌声开始了他们新的一天”。音乐的美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他们已感受到了音乐表现。
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积极构建自主、开放、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欣赏,感受到“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的乐趣,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得到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参考文献:
① 《新版音乐教学论》
吴跃跃
湖南文艺出版社 ② 《音乐美学教程》
张前
上海音乐出版社 ③ 《音乐美学》
王次炤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美]爱德温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11月第2版
《音乐教学法》 张芳瑞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7月第1版
《教学思想录 中小学音乐卷》张肖虎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7月第1版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篇二
浅议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桦甸市白山九年一贯制学校、王秀娟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我在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欣赏。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的顺序引导欣赏。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听动结合,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有的说:“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篇三
如何教学小学音乐欣赏课
【摘 要】
音乐欣赏课是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
合理选用教材 丰厚教学形式 改善教学评价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
4.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
5.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篇四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 魏解云
【摘 要】音乐欣赏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当前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低,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动起来、玩起来、想起来,在欣赏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乐趣、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坚定不移地爱上音乐欣赏课。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活动 策略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大部分教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教学方法陈腐,模式单调,导致多数学生反映音乐欣赏课“没兴趣”、“没意思”、“听不懂”,课堂效率低。如何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走出低谷,永葆青春活力?本文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了以下几点阐述:
一、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感受音乐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利用人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
二、全员参与情景表演,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
三、结合教学内容画一画,展现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把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欣赏教学要讲究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能说则说,能舞则舞……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在欣赏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乐趣、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这样,枯燥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学生也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爱上音乐欣赏课。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篇五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程序一般为:讲解背景——出示主题——欣赏内容——分析曲式——听主题与对比主题——理解其思想含义。教学中老师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简单的动用听觉器官的个体,学生大多是昏昏欲睡或坐立不安,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人声鼎沸。这种传统的欣赏教学往往比较关注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是夸大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注重了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教育而忽视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新教材本着“人文”原则,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模式,因此,它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特点与基本素质,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新教材,重新建构与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欣赏课呢?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认识,不但要适应改革,而且要推动改革的步伐,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做到高屋建瓴。
新课标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在原有大纲所要求的唱歌,唱游,乐器,欣赏,识谱,视唱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到“感受与鉴赏”,要感受就离不开听音乐,只有听多了,才有感受,感受到了之后才能去鉴赏,去领会,去提高,去融会贯通,才能在潜意识里变为自身素质。因此,当我们按照新课标来实施音乐教学时,音乐欣赏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我们按照新课标实施欣赏教学时,我们就应该立足教师是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是他们现有的音乐知识和老师的知识相互碰撞,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说,新课标是教师上课的指南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启明星。只有认真读了新课标,你才能转换角色,你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着教育新导向,把握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把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在这场改革中做一个旗手和开拓者。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构建欣赏课教学新模式。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内容,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和自身的特点,采用了如下教学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校园网的建立,远程教育的实施,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这些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便捷,也为孩子们搜集或获取资源提供了方便和途径。音乐教材中的欣赏内容,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难以耳闻目染的,是以他们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相远离的,但是这些信息和资料却可以在网上轻易搜集得到。因此我在上欣赏课前,一般有三个过程:一是要求孩子们上网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学生自己选择多角度,多方向,多内容;二是要求他们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三是要求学习组长把搜集到的东西整理并归类,在上课时展现给大家。如在上六年级第四单元《黄河之滨》时,有四个欣赏内容:两首民歌《看秧歌》、《沂蒙山小调》,两首乐曲《小放驴》和《大起板》,内容看似多而杂。同学们所搜集到网上资料却有趣而丰富,有介绍传统拉弦乐器,传统吹管乐器,传统打击乐器的类别、奏法以及形状的;有介绍黄河的发源地以及它对沿岸的文化影响的,有介绍山西,河北地区的小调和民歌的,甚至有介绍和模仿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风格和山西,河北民歌的对比的等等,交流时课堂热闹而有序,评价或自我评价时同学们发言有理有据,这种课的模式一般是搜集处理信息——学习主体内容——展现或拓展——评价或自我评价。另外,利用电脑制作成课件,也是现代教育常用的、高效、快捷、直观、形象的欣赏课教学形式。如我曾经看过一个课例《银屏之歌》,教者便是把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制成课件,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西游记》中的《敢问路在何方》、《红楼梦》中的《枉凝眉》、《三国演义》中的《好汉歌》等等。孩子们在这堂课里既加深了对经典歌曲的印象,又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离我们都不遥远了,我们就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学习性,不但让他们的知识更丰富,而且能引导他们健康的上网和怎样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情景教学激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虽然是写做人的道理,但它也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有专家指出: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针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敏感的特点,我在上欣赏的前夕,尤其是低段教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动员部分学生布臵教室,如我在上三年级第一单元《春天》时,由于季节原因,春天还没到,我在上这一课时,挪到春暖花开的三月上,孩子们采集了柳枝,树叶,小草等各种春天花卉布臵教室,让孩子们首先臵身与大自然的意境中,从而在欣赏时,能随着悠扬的乐曲在教室里就能找着春天,就能体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春的气息。情景教学还可以利用墙报,板报的形式,既美化了环境,又宣传了音乐文化。还可以制作道具,进行情景音乐剧的创编表演。
3、故事教学导趣
故事教学是低段欣赏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高段教学时,我的方法常常改为用与之有关的碟片或图片导入,在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知后事的欲望下,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编段小故事,并且能够随着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游戏教学
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现在的孩子游戏的方式多而且有意义,比如他们在《看了闲人马大姐》这部电视剧后,学会了游戏“你拍一,我拍一,小孩少打游戏机;你拍二,我拍二,垃圾装进塑料袋;你拍三,我拍三……”在看了《白蛇传》后又编词“千年蛇妖白素贞,修炼成仙来报恩,路上遇见法海师,把她关进雷峰塔……”等等,利用他们好动,好奇的性格特征,我常常把一些歌曲的欣赏编成游戏,或让他们自己编词来说、来唱,他们自娱自乐,其乐无穷,孩子们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5、律动,表演教学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生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全身心的“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律动,表演是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因此,拍手,跺脚,捻指,摆头等简单的律动,是每个孩子都能做,也乐做的动作,采用这种方法,改变了欣赏课坐着听,趴着想的单纯依靠听觉在感受音乐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环境,创设条件,激发孩子们自编自演的创作欲望,用舞蹈、声乐演唱,乐器演奏,甚至是小品,音乐剧等律动,表演活动,来唤起孩子们学习兴趣,创作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愉悦声心,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整合资源,整合学科,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并且局限于音乐本学科知识,而新课程则倡导着“综合”的理念,“综合”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如感受、体验、表现、鉴赏与相关音乐文化相联系等的综合;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影视等的综合的联系;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的综合(见教师用书)。它体现着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除了本学科各类知识点,各方面的相互渗透外,还表现在对自己已掌握了的知识和其他途径得来的资源的整合应用,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学科资源的整合也是新课程,新形式下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除了向第二课堂延伸外,还要借鉴和吸取其他学科对音乐欣赏的作用,同时把音乐欣赏中的东西渗透到其他学科。新教材在小学高段的欣赏中体现得最明显,如十二册的《亚洲弦歌》的欣赏,既要对亚洲这些国家:科威特、印度、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臵,著名风景、民俗民风有所了解;又要对这些国家的人种、宗教、文化等有所了解,;还要对各国乃至全球的体育文化有所了解,以及对各国的乐器有所了解,才能对其音乐风格的形成真正理解。其知识面涉及很广,在上这一课时相关的学科就有音乐、文学、地理、信息技术、体育、思品等的综合应用。这对音乐老师的备课和组织教学提出了考验,同时让学生们对自己的知识的了解、应用、掌握程度也是一个展现。又如在欣赏《歌唱祖国》时,整堂课我贯穿了几个问题进行教学:你能画出我国国旗吗?(要求画出颜色、形状、五星的位臵等);你能唱哪些歌颂祖国或唱国旗的歌曲?(孩子们唱出《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旗飘飘》、《我和我的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你能说出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当时的国家主席是谁?现在的国家书记是谁?……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这就是我在教学中奉行的原则。在教学中只要把握住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是贯穿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的原则,相信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将愈来愈成熟。
总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而是随着个体的差异,老师的素质和性格有所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欣赏课的教学时,要针对自己的学生特征而进行教学,常言道:教学有法,亦无定法亦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