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五篇)

2023年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2 09:04:02
2023年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五篇)
时间:2024-06-12 09:04:0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篇一

摘要..............................................................................................................................................................2 关键词........................................................................................................................................................2

一、引言...................................................................................................................................................2

二、绿色贸易壁垒概述...................................................................................................................3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3

2、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和发展的原因..........................................................................................3

3、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4

4、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4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1、对我国外贸的积极影响............................................................................................................5

2、对我国外贸的消极影响............................................................................................................5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6

六、结语...................................................................................................................................................7 参考文献...................................................................................................................................................7

第 1 页(共7页)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具有表面上的合理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行之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这引起了我国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形式、特点入手,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范围,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本文将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一定的评论。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出口经济 措施

abstract:green barriers on the surface as a reasonable and hidden features, to become effective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is one means of trade has led to the concern of many scholars in china, they ar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form, features start on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was studied to analyze the green range of trade barriers on china's export market,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exports trade growth,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green for china's export trade is facing increasing trade barriers,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put forward china's foreign trade measures to address global green trade will be the point of view of many scholars of the sort, and make some words:green trade barrier;export economy;measures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绿色产品显示出了旺盛的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是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绿色壁垒是20 世纪环保浪潮的产物,初衷在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安全。但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家间的贸易竞争也更加激烈,而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受到了严格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保护国内产品和市场的绿色壁垒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成为一种新型的非税壁垒形式。绿色壁垒作为一种“合法”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为了保护国内环境和市场,发展我国相关产业,更好地维护我国利益,寻找跨越绿色壁垒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将众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 2 页(共7页)

及对策等观点做了一个文献综述。

二、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袁伟,贾建华(2011)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指一国或地区为了保障人类生命健康、保护动植物安全或维护生态和环境,凭借自身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本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或协定的环境保护条款,对进口的产品设置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以限制或禁止进口的一种手段【1】。

陈丽红(2010)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常被简称为绿色壁垒,也叫环境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2】。

杨志龙,房裕(2008)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其实质是一些发达国家打着生态保护的旗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高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复杂的动物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和制裁,目的是为了进行贸易保护【3】。

王庆利(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为了保护环境,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 对可能形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一些国际贸易活动采取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目前,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障碍。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需求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必然结果。通过这种手段发达国家就限制了对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进口, 是继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它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健康为理由,利用环保、技术差别优势,通过单方指定苛刻的标准,限制进口,以达到借环保名义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4】。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苛刻的环境标准,限制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

2、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付跃超(2010)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表现在:(1)世界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全人类、特别是发达国家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这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直接原因;(2)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弊端日益突出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3)各国环境保护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种绿色组织影响的不断加大是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强大动力【5】。

第 3 页(共7页)

冯靖然(2010)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原因:(1)环境面临不堪重负的危险,已经危害到别国的生态环境;(2)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对消费品要求发生相应的改变;(3)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各有不同【6】。

魏鹏(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主要是(1)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绿色产品显示出旺盛的需求;(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3)绿色壁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的特点【7】。

马寅普(2011)认为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是形成绿色贸易的外部原因,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活动;绿色贸易壁垒的广泛性及其合法、合理性成为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8】。

金柯(2010)也从环境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和矛盾方面、经济方面来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原因【9】。

3、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

马寅普(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主要包括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环境标准。赵少平(2008)认为国际市场上绿色壁垒一般有以下表现形式:(1)绿色技术标准;(2)绿色环境标准;(3)绿色包装制度;(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5)绿色补贴;(6)产品加工标准制度【10】。

陈健(2009)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包括:(1)环境附加税;(2)产品加工标准制度;(3)绿色包装制度;(4)绿色补贴制度【11】。

4、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付跃超(2010)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特征体现在(1)具有很强的扩散性;(2)较大的隐蔽性;(3)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名义上的合理性。

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的考察,杨志龙,房裕(2008)认为绿色壁垒除了具有技术上的歧视性, 保护对象的广泛性以及存在的动态性等基本特点,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它具体体现在(1)环境技术标准日趋繁杂;(2)绿色检验检疫措施日益苛刻;(3)绿色认证制度方兴未艾。

袁伟、贾建华(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还具有以下新特征(1)自愿性措施向强制性措施转变;(2)范围不断扩大且标准日益严格;(3)延伸至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4)以动物福利构建绿色贸易壁垒;(5)绿色贸易壁垒与传统贸易壁垒的结合;(6)综合性贸易壁垒正在快速发展。

陈建(2009)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表现在(1)名义的合理性;(2)保护形式

第 4 页(共7页)的合法性;(3)隐蔽的保护方式;(4)有广泛的保护内容;(5)不公正性和歧视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1、对我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袁伟、贾建华(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过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企业开始积极的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2)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意识,突破绿色壁垒,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陈建(2009)认为绿色壁垒对我国的积极影响表现在(1)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的跨越式发展;(2)促进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3)可以促进我国充分的利用国际上的资源和先进技术,从而迅速提高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程晨、黄韵(2011)认为绿色壁垒对我国的正面影响在:一是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二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三是有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四是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赵少平(2008)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积极影响体现在(1)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有利于我国企业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3)有利于扩大海外市场、增加创汇能力;(4)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对我国外贸的消极影响

由于我国的绿色产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环境的保护标准相对降低,技术不先进,使得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最主要的受害国之一。

陈建(2009)认为绿色壁垒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造成消极影响;(2)减缓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3)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的竞争力;(4)影响对外贸易关系,产生贸易摩擦。袁伟、贾建华(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过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增加了出口成本;(2)市场注入更加困难。

王庆利(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过出口贸易的影响是:(1)使我国出口份额下降(2)企业出口竞争力降低;(3)容易产生连锁示范效应。程晨、黄韵(2011)认为绿色壁垒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在:一是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二是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2】。赵少平(2008)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体现在(1)低附加值产品面临绿色贸易壁垒强有力的冲击;(2)苛刻的条件使我国的出口市场日趋缩小;(3)减缓我国贸易增长速度;(4)提高出口商品成第 5 页(共7页)

本,影响经济效益提高【13】。

白江涛(2011)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表现在(1)出口行业方面: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冲突、贸易纠纷已经严重制约出口的发展,这些主要集中表现在机电产品、纺织品、农产品、食品软包装等行业;(2)出口数额的影响:出口产品种类减少造成了出口额的减少和出口市场萎缩引起的出口的减少;(3)对出口成本的影响:需要绿色认证的产品成本递增,产品环保成本导致了成本上升;(4)出口效率的影响。我国出口效益受绿色壁垒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14】。

郑盈泽(2010)认为绿色贸易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在:(1)增加了公司对外贸易的成本,影响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2)不断引发贸易摩擦,对外贸易公司面临的外部风险较大【14】。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拒收、退货、扣押、索赔、终止合同等等现象已经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企业和国际的利益。为此,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通过阅览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对策的研究,不同表述之间存在许多共性。

魏鹏(2011)认为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2)实行绿色营销,适应市场需求;(3)取得国际认证,从而得到世界认可;(4)进行海外投资,获得最先进的技术;(5)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营造绿色基地;(6)借助政府力量,寻求政府支持。

袁伟,贾建华(2011)认为(1)要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信息建立并完善针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时信息报道系统,构筑绿色贸易壁垒的防范预警机制;(2)要强化公民绿色环保意识加大对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宣传力度,培养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认同,引导消费者识别和采购绿色产品;(3)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快环境立法步伐,积极推广绿色环保标志的认证,使之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树立我国产品绿色环保的新形象;(4)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并积极认证。(5)要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王庆利(2011)认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包括(1)建立研究咨询机构,提供有关绿色壁垒的信息支持;(2)积极开展国际绿色认证,健全我国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3)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5)采用绿色生产体系,提高技术质量水平。

第 6 页(共7页)

金柯(2010)提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及措施体现在(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无公害绿色商品;(2)加强健全我国的各项标准,并保证有效执行,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以提高我国产品在我国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重我国在谈判中的砝码;(3)完善环保法律,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4)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5)加快培养熟悉国际贸易和wto规则的人才。

赵少平(2008)认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应做到(1)树立绿色贸易经济观念;(2)积极的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3)健全我国的绿色保障法律体系;(4)加快中国绿色会计实施进程,建立绿色核算体系。

张玉洁(2010)认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型作用;其次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助性作用;最后突破出口企业的主体性地位【14】。

六、结语

本文从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和特征入手,明确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及特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本文的核心。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应对,我们将在绿色贸易中不断的成长,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也将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诸方面的难题,我们应该认真的加以研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便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可能付出的代价,使绿色贸易为我国带来更大的正面经济效应。所以我国应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绿色贸易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熟悉各环境保护标准,积极申请各种绿色认证,抓住时机采取一系列的有效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贸易与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袁伟,贾建华.谈绿色贸易壁垒的新特征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商业时代,2011 [2]陈丽红.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经济论坛,2010 [3]杨志龙,房裕.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学术纵横,2008,03 [4]王庆利.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分析.天津经济,2011,03 [5]付跃超.论我国外贸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中国商贸, 2010,3 [6]冯靖然.浅谈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现代商业,2011

第 7 页(共7页)

[7]魏鹏.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学术探讨,2011,05 [8]马寅普.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经济观察,2011,07 [9]ctive, 2010,05 [10]赵少平.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北方经贸,2008,04 [11]陈健.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现代商业,2010 [12]程晨、黄韵.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现代商业,2011 [13]白江涛.浅析绿色瓶颈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国商贸.2011,06 [14]张玉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第 8 页(共7页)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篇二

绿色贸易壁垒突破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遭退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实是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挡。具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因遭遇“绿色壁垒”损失的贸易额达70亿美元只巨!

关键词:绿色壁垒 贸易保护

一、诠释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成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此,用传统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

于是,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纽带捆绑在一起,绿色贸易壁垒就出现了。上世纪的最后5年,以1995年世贸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这标志着国际贸易舞台上不再扮演年轻的配角,而使跻身重要脚色行列。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这是环保这道绿色贸易壁垒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新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烦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从上世纪最后几年起,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加快,绿色壁垒——这个外贸领域的新名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涉及的不仅是农副产品,还覆盖到纺织服装、鞋革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前三四年中,我国就至少有价值200亿美元的商品因不符合贸易伙伴的环保要求而惨遭退货。

二、绿色壁垒,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许多国家对我国的产品限制与打击也常常采用关税壁垒的方法。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壁垒逐渐取消一度让国内很多企业和行业非常乐观,特别是一些产品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的行业和企业,天真的认为我们的产品可以长驱直“出”。然而,绿色壁垒的不断出现和扩展,却可能导致我们的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限制。环保“软肋”已被集中,我国产品原有优势的发挥就受到很大限制。即便明知有些做法纯属恶意刁难,也徒唤奈何。

中国化工网总裁孙德良说,虽然国内有数百家生产染料的企业,但环保型的活性染料的企业有6成以上被德国巴斯夫等国外大公司所控制,其价格相当国内企业的两倍。由于国内企业的性能不够稳定,纺织品出口企业还是忍痛花高价买进口染料,我国纺织品的原有价格优势就岌岌可危。

绿色壁垒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后一道坎,也是最后一道难关。

有人说,从发展国家看,绿色壁垒是一度绿色的、听起来很美的墙,横亘在本来就是崎岖的国际贸易之路上。因为她美丽所以不可能像拆除关税壁垒那样拆除它。我们的最好选择是把壁垒看成桥墩,在脚下与壁垒之间建筑一座绿色的桥,上得去桥,到达彼岸。

当前,许多企业的环保意识还停留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有些企业甚至对末端治理也不重视,更有甚者把希望寄托在拿一个什么国际证明上。殊不知,在一些发达国家,治理已经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污染治理这两个阶段,进入从产品设计到废气回收利用再生的第三阶段。如果在绿色壁垒面前,停滞不前或者等待观望,结局也许只能是死路一条。

三、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大力推行绿色壁垒,既有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也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消费观念也有对产品的特定需求转向产品给人带来安全健康等隐性需求需要上来。消费者绿色消费心理的形成,带绿色产品的偏好和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中对绿色产品的崇尚,从而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和禁止某些商品的进口。

(二)政治原因。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出现与环保和政治的结合密切相连,也与西方推行绿色政策息息相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口号的绿色环保主义行为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但在20世纪60年到以后,很快就发展为一种运动。各种绿色组织和绿色政党相继出现,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容忽视的政策势力。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以21世纪新地球为题的绿色百年行动计划。欧盟增加对环境保护研究和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业的投资,加快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争当“世界绿色革命的带头人”。由此可见,在西方环保和政治相结合的过程中,选民的热情加上政府的决心,使环境问题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政治问题,并被波及到经济贸易领域。

(三)经济原因。冷战结束以来,经济竞争取代军事竞争成为国际竞争重点。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各国大力发展经济,以求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和在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加强,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必须在国际竞争中寻找新的突破口。鉴于各国和各地区的环保标准参差不齐,环保水平高低不等,而这些因素又制约着各国或各地区产品成本这一事实,发达国家利用拥用的先进的环保技术、较高的环保标准、环保资金充足等有利条件,在产品环保标准上大做文章,动辄以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达不到其环保标准价以限制或禁止,从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成本。发达国家这种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产品竞争力而设置的贸易障碍,使贸易壁垒的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四)谈判原因。绿色壁垒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wto相关协议中找到其存在的合法性。1994年签订的《关税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赋予wto成员方以“环保例外权”即各成员有权以“保证人民、动物生命或健康”或“有效保护可能枯竭的天然资源”为由,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以该条款为基础,1994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卫生与动物检疫措施协议》都赋予各方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

wto将环境保护作为自由贸易的例外条款,其目的使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促进贸及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这并无可厚非。但自仔细分析wto中的某些条款,就可以发现其自身规定的缺陷。首先这些条款强调了成员方的环保例外权,这就是所有的绿色壁垒能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不论其真正的目的何在。其实,这些条款有极大的解释空间,使这些条款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弹性,其结果是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行的wto某些贸易法规条款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可乘之机。

四、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农业首当其冲

由于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农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极为密切的关系,绿色壁垒必然对农产品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其影响将愈来愈深入、明显和直接。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资金实力比较雄厚,技术比较先进,环保意识也比较强,环保的水平也比较高,环保标准也就更为严格。发展中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限制,其环保水平和标准在近期内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由于各国当前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却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往往被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因此,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国际环保标准是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和方法、包装贮运、组成成分及性能等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于环保的因素。这些方面造成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的案例非常之多。

(一)、我国农产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较严重的影响:

1.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 我国冻鸡因不符合欧盟卫生检疫标准,欧盟已决定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进人欧盟市场。1998年9月,欧盟兽医专家考察团来华考察后,在对我国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和有关加工厂考察的报告中认为,我国的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可能继续禁止我国向欧盟出口禽肉。日本1999年1月16日出台的最新的“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中规定中国等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这无疑会增加我国猪牛羊肉的出口成本。日本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使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类产品遭到禁止。

2.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我国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例如我国牛肉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猪肉和牛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龙眼、柑橘、苹果、香梨均不能出口美国。

3.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 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项目从42项增加到l02项,对克球粉残留超过0.01ppm的冻鸡拒绝进口,使我国一些商品因未达到要求而遭退货。

4.包装 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

5.保护动植物物种 l995年,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对中国的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其原因为我国的渔船上没有装有海龟逃生装置,危害了海龟的生息。这使我国冻龙虾出口额由1995年的l203.9万美元减少到l997年的23.8万美元,冻蟹虾同期由23.8万美元减少到2.4万美元。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的“三废”、污水灌溉或用被污染的河水灌溉、大气污染、化肥用量过大、施肥方法不当以及农药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为:环保意识不强;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技术水平低;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制度不完善(包括资产产权不清晰、产权不完全、资源市场无或薄、市场竞争不足、产权主体缺乏积极性和能力、政府干预不力或失灵等)。为此,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工作者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除应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等手段以及正规环境教育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培训农村骨干力量,为环保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成立和加强环保机构 当前,应加强县级环保部门的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可设立环保站。环保机构应配置懂环境、经济社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力。

3.制定完善农村和农业环境管理技术标准和监测信息系统,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今后应建立以下标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规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及分级、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经济标准、生态无害化生产模式与技术评价标准、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标准、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方法技术指南、农业生态监测指标及方法等。同时应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开发农业环境信息库以及时提供农业环境的变化状况与信息。

4.严格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 要认真贯彻实施与农业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5.制定和完善、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建立农业环境管理制度

6.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制度,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型农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并与各国签订互认协议以取得我国农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消除绿色贸易壁垒服务。

7.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范、技术标准、限制措施及绿色贸易壁垒等进行系统研究 一方面要借鉴有关经验和总结有关教训,另一方面对其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国际规则和惯例据理力争。

五、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外贸企业现存的问题

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只一味地将外贸出口受阻完全的归咎于对方的责任,这样看未免有些牵强,不排除有些国家为了实施贸易保护而故意提高绿色标准来限制进口构成绿色壁垒,但回头看看我们的企业是否存在问题呢?不言而喻,面对日益猖獗的绿色壁垒我们的外贸出口厂商存在不少问题,30%的企业认为跨越绿色壁垒的主要困难是信息不灵,38%的企业认为缺乏可以到达对方指标要求的解决方案,37%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阻碍了技术改进与认证,许多企业也反映,由于原材料供货企业和加工出口企业多种经营体没有合为,所以产品质量缺乏全程控制。

1.缺乏绿色意识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绿色意识薄弱,经营理念落后,在生产,包装,销售各环节上没有绿色观念,以致产品达不到绿色品质要求。比如在农牧产品出口上,我国遭受的绿色壁垒尤其为严重,可大部分生产这类外贸企业仍盲目的使用青霉素,氯霉素等一些禁用抗生素药品,另外,由于管理不严,用药量不规范,停药期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出口这些产品不免遭受绿色壁垒。我某外贸冷藏厂是一家加工肉食兔为主的企业。每天都有近百吨的血水合散发着臭气的兔内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由于缺乏绿色环保意识而治理环境未能列入日程,脏水不断增加,导致周围环境不断恶化一个食品出口厂企业周围竟闻不到花香,看不到绿树。国外客户见到这副与出口食品不相应的厂区面貌望而却步,该企业多次商检申请都被外商拒绝,理由就是产品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不可能达到绿色健康标准,结果导致大量产品积压。2.企业信息不灵

由于各国绿色品质标准不同且繁多,同时许多外贸信息系统不完善,所以对许多绿色标准不知晓不理解。我国外贸企业曾出口一批瓷器到美国,因包装中使用稻草而受到美国的查禁,因为美国当时为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传入而立法禁止使用稻草包装的包装物,因我方不了解有关规定而被迫花费货物价值的40%请人销毁稻草并重新包装才得以进入美国。又如,日本对服装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作出严格的规定,要求1995年1月1日起加强对进口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检验尤其是婴儿服装不得检出甲醛,而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由于信息不灵导致不知道该规定,继续使用甲醛作为纺织品前处理剂,导致出口到日本的服装因甲醛超标而遭退货,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少认证

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的问题给我国外贸生产与出口企业在应对绿色壁垒方面带来许多困难。资金不足而导致的问题给我国外贸企业在生产上缺少应有的绿色设备,绿色生产技术和懂得绿色环保的优秀人才,对产品的检验也缺少绿色检验设备。1992年欧盟对棉布的纺织品制定法规,规定不得含有包括金属、甲醛、氯化物和ddt等农药残留物的共计51件化学品,尽管欧盟是我国棉纺织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但由于我国的棉花原料问题和加工工艺不高,欧盟的这一规定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一度受阻。4.包装问题

面对绿色壁垒的压力,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产品绿色品质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力使自己的产品达到绿色标准。5.经营体制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行经营管理之中,采用传统的工艺方法,主要是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营销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生产大量污染,进而所生产的产品也就不“绿色”了。这种经营上的不整合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产品的绿色品质。

(二)面对绿色壁垒,中国外贸企业的具体对应对策 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弄清绿色壁垒实质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品质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并采取突破绿色壁垒的有效对策。1.加强企业宣传教育,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环保意识。

绿色贸易壁垒,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树立的,这使得本来处于经济劣势、贸易困境的后者更加雪上加霜。一些贸易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单边设立的种种绿色壁垒,无疑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严重萎缩,发展中国家因此将长期处于一种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廉价提供者。污染转移的庞大场所和发达国家大量产品的巨大市场的劣势地位上,但是为了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法规制度以约束、惩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必要而迫切的。我国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而高环境标准国家将会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从而在环境保护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绿色贸易的性质,既要认识绿色贸易规范条件的积极意义,又要分清某些国家寄寓于其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2.企业要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

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这类认证对企业是非强制性的,具有公证性质,企业申请认证有利于企业利益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积极向iso14000接轨的基础上,在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提高企业绿色意识,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消除、减少产品与服务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主要措施有:

(1)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is0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是合格产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

(3)加强宣传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制度。

3.充分发挥“环境外交”的营销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环境条款的谈判中,发达国家往往提出过高的环境标准和环保措施,发展中国家则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因此,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我国应与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积极参与谈判,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力的环境条款。(2)以国际规范为依据反对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于进口国以环保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绿色壁垒,或进口国将其国内环保法规实施到境外,或进口国以隐蔽形式做出的各种贸易歧视,我国要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谈判,或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起诉。(3)注重“环境外交”策略的运用。外交策略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997年4月国家商检局邀请欧盟兽医代表团对我国进行考察,确认我国具备了向其出口鲜猪肉、鲜牛肉及肉制品的条件,使得欧盟对从我国进口的鲜猪肉、鲜牛肉解禁。

4.企业要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科技进步。

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这支科研队伍不同于一般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力量,而是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的交叉结合,它担负着及时辨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重要任务,是企业扩大出口,普及清洁生产的推动者。

5.企业要注意国际动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企业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壁垒的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打破绿色壁垒,扩大出口创汇。

(1)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的研究。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准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反复认真研究主要贸易对象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2)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靠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争取通过国际标准绿色认证或出口市场的绿色标志相互承认、相互协调,并通过签订条约、协议等从法律上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3)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经验教训,根据出口商品的特点和拟进入目标市场的要求,制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4)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们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提出抗辩,依据环保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还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企业,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条款,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保证我国的绿色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六、突破对策分析

1.适应正当的绿色壁垒。实施正当绿色壁垒的国家,是出于保护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的动机,它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使世界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苦练内功”,提高贸易领域的环保水平以适应之。(1)宣传环保思想,完善环境贸易法规,加大力度执法。由于我国目前经贸领域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要加快促进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以便从容不迫的面对绿色壁垒。

(2)顺应绿色贸易的大趋势,跟踪国际市场变化,配制绿色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管理,实施绿色营销。

(3)利用wto相关协议,在对外贸易中,设置正当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2.对抗不正当绿色壁垒针对个别国家利用其环保技术上的优势,制定过高的环保标准限制某种产品的进口这种不正当的绿色壁垒,我们可以利用国际标准参差不齐的特点,转移出口对象,把产品出口到环保水平较低的国家。善于利用wto的争端机制。目前,涉及绿色壁垒的国际纠纷大多数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处理。在解决绿色贸易纠纷时,wto争端解决机制在认定某一绿色壁垒具体措施的合法性时,对其使用的限制条件实际上给与了充分考虑,这是有利于遏制“保护例外权”被滥用,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动 实施不正当绿色壁垒。今后,我们要经快熟悉wto机制运作,善于利用这一机制来对抗不正当的绿色壁垒,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刘永忠:《直面“绿色壁垒”》,《经贸导刊》 2003年第11,12期 李志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于绿色壁垒的原因对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3年第12期 戴飞:《面对绿色壁垒中国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3年8月总第113期

屈国强,黄书凡,翟亚琦《绿色壁垒及其突破分析》,《经济师》 2004年第1期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篇三

2010年第3期 总第77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0mic research guide no.3,2010 sefial no.77

打破绿色壁垒 实施绿色营销

王 建 信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005)摘 要:倡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消费时尚。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绿色需求,从而促使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壁垒;出口;绿色营销;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79—02

伴随着加入wto,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自由贸易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关税和非关 税壁垒以及贸易补贴受到国际自由贸易条约和协议的限定而逐步走向消亡。但目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同丁业,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筑起绿色壁垒,对中国的外贸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跨越绿色壁垒,实施绿色营销就成为中圉政府及企业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征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烦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没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两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其后,绿色壁垒也开始流行。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人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它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构成了壁垒。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特征

绿色壁垒具有不同于其他非关税壁垒的特征:

1.制定形式的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则是以一系列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各国国内白定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和依据。

2.保护范围的广泛性。绿色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只要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其保护之列。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往往运用各种技术运作上的可能性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或是人为形成极其复杂不透明的操作程序、或是利用各国产品标『伟上的差异,使标准在国际贸易中辐正言顺地起到保护作用。

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绿色壁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着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命线型的产业,从而导致发展巾同家固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丧失。这样,发达国家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绿色壁垒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中国外贸的发展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由于中国发展的出口导向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而目前中国的环保法规与标『伟,尤其是与经贸有关的环保法规、标准还很不健全。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因此负面效应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影响着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一)作为进口国的正面效应

作为进口国,我们可以利用绿色壁垡来限制进15i,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价格和竞争力。wto原则之一就是贸易的自由化,要求其成员降低关税水平,而降低关税税率和消除关税壁垒,势必使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冲击本国产品。要抵消这种影响,利用绿色壁垒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大j为其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和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

(二)作为出口国的负面效应

1.对出口市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约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左右。2000年,位居中国外贸出口前五位的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中国香港、13本、欧盟与东盟。其中,中国对上述发达国家的出口合计1 319.5亿美元,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95%。在中国出口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以美同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13本、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均为世界贸易组织中“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或活跃分子。而且,他们的行动往往得到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积极响应。如果绿色壁垒在上述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张,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将其与贸易挂钩,使二者密切相连的话,那么,中国的出口市场将会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

2.对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中同的出口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保冈素的影响很大。一是受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节约能源、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无形中增大了中同机电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用难,而机电产品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3%,产品附加值较高,是今后中国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中同旧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和必然选择。二是由于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和禁

止,中国纺织产品中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和禁止,中国纺织产品出口和服装产品出口遇到较大阻力。

3.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绿色壁垒的推行必然会涉及到众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不节的监督与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原理全面运用到工业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加j【、贮藏、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无公害的管理体系。因此,中国产品今后在流通过程中将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接受各种检验、测试、人证

和技术鉴定等繁杂手续,并且在包装装璜、标签、广告等方面做 更多更大的适应性调整。这样,中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度上升。

三、实施绿色营销

目前,中国的绿色产品出口额约为2 000万美元,仅为日本的4%,美国的1.6%,许多产品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冲击。如何打破绿色壁垒,使中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 席之地,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其根本在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所谓绿色壁垒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企业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

发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

(一)从宏观着眼,奋力推进

1.应积极建立各级绿色组织,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国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于1994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截至1999年底,中国已有1 000多个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 cart准获得绿色食品称号。政府应通过成立绿色产品管理组织,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指导、监督,对绿色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照顾,如实行税收、信贷优惠和补助等政策,使其有序、快速发展。

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切实实行污染者付费措施,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对于有违反可持续发展目标、破坏性大、污染性强的企业,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令其停产或限期整改。同时应加强查处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绿色消费。

(二)从微观着手,狠抓落实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是伴随着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要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关键所在,也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企业以绿色需求为导向,实施绿色r&d及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品牌和绿色包装。在此过程中,产品的r&d及设计应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产品的生产应做到“清洁生产”;产品的包装应符合“可循环”、“可生物降解”的要求。

3.制定绿色价格。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应计入成本,构成价格的一部分。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格”来定价,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认可程度的不断增强及绿色消费日益增加,企业用于环保的投入将能够得到补偿,并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1999年12月初,海尔节能冰箱、冷柜达到欧洲a级能耗标准,得到权威机构确认,当地购买海尔冰箱的消费者可得到政府颁发的环保补贴。从长远来看,唯有绿色生命力的企业才能得以长久。

4.选择绿色销售渠道。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观念教育;设立绿色产品专柜或绿色产品销售公司,尽可能缩短销售渠道,减少长渠道带来污染大的可能性等,逐步建立绿色产品的流通网络,同时注意这些网络与网点的“绿色包装”。

5.大力开展绿色促销。企业应积极参与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以实际行动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无论在广告、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中,都要表达绿色产品寄托人们消除环境污染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及本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6.引导绿色消费。完整的营销过程应当包括对消费者习惯和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育。随着绿色知识的传播,消费者应树立起绿色消费的观念,积极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抑制那些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产品,倡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消费时尚。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绿色需求,从

而促使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09—12-06 作者简介:王建信(1969一),男,山东临朐人,财务部经理,高级会计师,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王 薇】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篇四

绿色贸易壁垒

概念: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绿色贸易壁垒兴起的原因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为由,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实施苛刻的标准,以限制甚至禁止进口的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世界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变得日益突出,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绿色文明的新的价值观念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各国为使本国的“幼稚”产业得到发展,“夕阳”产业减缓衰退,使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获取超额利润,都没有放弃过贸易保护。但是,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随着关税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受到更多的限制,传统的贸易壁垒的运用空间也越来越小。在此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成为在各国发展最快的一种贸易壁垒。

(三)、各种绿色组织的存在及其政治影响。

早在70年代,美国成立了两个青少年环保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绿色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绿色组织及绿色政党的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和有关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因此,许多政党开始把环境保护政策纳入自己的政策体系,使环境问题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济和贸易领域。同时,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受到国内有关产品生产商的压力,一同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四)、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

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环境标准的不同,导致企业环保费用内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因此,环境标准问题就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问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规定和实施非常严格,但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 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借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作用。

(五)、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不完善、缺乏约束力。

贸易和环境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各国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求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虽经过许多探讨和谈判,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由此产生的有关贸易规则含义较宽, 含糊,甚至处于两可之间。并且这些规定的弹性较大,其中一些重要的术语的含义非常不明确,例如,“武断”、“不合理”、“变相限制”、“所必须的措施”等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各缔约方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一)、名义上的合理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的巧妙性。

(二)、形式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保护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与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许多商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达到一定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压力,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 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也很容易被某些发达国家用来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随心所欲地加以刁难和抵制。

(四)、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保护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例如,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实施“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许多国家利用此标准限制和拒绝产品进口。

(五)、较强的技术性。

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和制度安排 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

(一)、环境附加税 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

(三)、产品加工标准制度。产品的标准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程度标准下作出的强制性规范。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

(四)、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 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如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

(五)、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发达国家往往把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他们对食品、药品的卫生指标十分敏感, 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

(六)、绿色补贴制度 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按世贸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补贴范围,因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绿色贸易壁垒案例

1、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欧洲的服装出口开始趋缓,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服装残留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出口的服装因拉链用材“含铅过度,白白损失10万多美元,最终导致企业破产。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在禁止生产和使用氟里昂之后,正着手对污染物控制采取新的行动,如联合国现已拟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议定书》初步草案,一旦通过,必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企业生产和商品出口产生很大影响。欧盟一些国家实施纺织品环境标志(对棉花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对漂白剂、染色剂等提出较高环保要求)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欧盟的丝绸由于此标志的实施而出口量大大下降。各国对进口商品的环保技术标准日趋复杂和严格,其

中食品的环境技术标准是最高的,各国政府尤其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含量标准规定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过去我国大量出口冻猪肉和冻兔肉到欧洲,现在都被禁止。同样我国的很多纺织品由于环保原因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产品包装方面,有些国家为强制实施再循环和再利用相关法律,建立了绿色标签制度,无绿色标签包装的产品禁止进口。1998年,美、加、英、欧盟等相继以天牛虫问题为由,禁止我国所有未经熏蒸处理的木制包装进入其境内,这一规定使包装成本增加了20%,并影响我国对上述地区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2、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56个。其中有90%以上是卫生和检疫措施项目(一般仅检9个项目);又如我输日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出口至德国的蜂蜜曾经因为不能满足进口方的特殊卫生要求使输往德国的3万多吨蜂蜜 不得不停止出运而一度退出欧洲市场;出口至欧共体国家的冻兔肉也因卫生标准不符合进口方过于苛刻的规定要求而被迫退出市场;出口至美国的陶瓷产品(稻草包装)因与美国植物检疫措施有违而被勒令销毁;甚至因我国一家生产厂某一规格的蘑菇罐头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而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至美国的所有蘑菇罐头全部遭卡关、连已在美市场上销售的也全部被撤下来,其损失是巨大的。诸如此类,在过去的对外贸易中,我国有不少农产品和食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苛刻的卫生、检疫措施而遭拒收或卡关甚至退关或销毁,造成贸易障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在当今的农产品、食品贸易中,发达国家采取过于苛刻的卫生、检疫措施,是他们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方面。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矛盾和焦点,虽都集中反映在欧共体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决议"的达成尽管也反映了他们的妥协,但真正受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如欧共体为其统一大市场所采取的282项贸易措施中,除食品卫生措施外,关于动植物检疫的就有81项(其中动物检疫63项、植物检疫18项)。而且,这些新形成的欧洲统一的检疫标准均高于各成员国家原来的水平,这就给发展中国家设置了更高更多的贸易障碍,其受害情况是显而易见的。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篇五

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傅尔林(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系)副教授,广东)[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尽管绿色壁垒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有的绿色壁垒也违背了wto的规则,但总的来说,绿色壁垒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它起到了保护人类、动植物健康及环境的作用,因而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一方面要运用wto的有关规则,解决因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既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 键 词]绿色壁垒;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2)07-0031-04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对我国的贸易出口的阻碍作用将愈来愈少,但非关税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已经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这一障碍还呈发展的势头。我们应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来势凶猛的“狼”?今后的战略对策是什么?本文认为,只要存在国际贸易就免不了国际贸易战,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注定了国际贸易战存在的长期性。但是,绿色贸易战不仅仅表现在贸易的层面上,且更深层次地反映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强弱。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和强化既是为保护本国利益人为作用形成的,也是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壁垒的形成,既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总体上又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应主动应战绿色壁垒,一方面利用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应对挑战,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环境质量,这不仅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更是改善我国12亿多人口生活质量、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危机

绿色壁垒的形成虽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特别是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从此绿色贸易壁垒就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的作用将愈来愈小,但非关税壁垒的作用将逐渐凸显出来。它对我国影响最深刻的是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和生产环境的质量要求两个方面。

(一)对农产品本身的包装、检验、安全、卫生等要求愈来愈高,从而形成阻碍贸易的绿色非关税壁垒。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农产品的数量,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对农产品中农药化肥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突如其来的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出现了农产品出口的危机。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每年都有五、六百起,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农药残留超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瓶颈。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官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鲁宾透露: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仅数月间,美国fda扣留了634批从中国进口的食品,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和杂质的含量过高。从2002年1月25日至2002年3月15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欧盟、挪威及俄罗斯先后宣布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2002年2月19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英国商店停售所有产自中国的蜂蜜以及混合蜂蜜。此后,欧盟各成员国对其市场上的中国蜂蜜进行强制检查,对不合格货物予以查封、退货或销毁。随后,挪威、沙特等国也纷纷效仿。日本、加拿大、美国以及香港等市场也加强了对来自中国大陆的蜂蜜的检验。在茶叶贸易方面,欧盟一方面成百倍地提高了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同时,把限制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这使得中国去年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减少了37%,很多无法达标的中国茶出口企业面临着被赶出欧洲市场的尴尬局面。欧盟甚至提出要检验包括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环境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前,仅中国出口日本的蔬菜就有96批次被日本海关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在全球有机产品市场以年20%-30%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却累累受阻。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可喜的是我国的绿色食品目前还没有一宗出口受阻的记录,但我国去年绿色食品的出口额仅3亿美元。

(二)绿色壁垒也体现在生产环境或生产过程方面。有些产品即使其质量符合国际或地方性的标准,但在生产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类产品也往往被某些国家的绿色壁垒所封杀。这类绿色壁垒有的也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但如果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因环境意识的提高自觉抵制这类产品,产品即使进入了这些国家的国门也没有市场。

二、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客观现实环境

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有必要了解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客观现实环境,因为农产品的生产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总体生态环境还在进一步恶化,如果这一恶化势头得不到彻底扭转,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再高明的谈判能手也将会愈来愈被动。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原因是土壤污染。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及滞后性的特点,其危害要通过食物链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才显现出来,所以土壤污染往往被忽视。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药化肥,二是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出的“三废”。

(一)我国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的污染。据近年来统计,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田的化肥使用量为世界平均用量的219倍。早在1990年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土壤面积就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在以后的10多年中,我国的环境状况总体上在进一步恶化,土壤污染也更为严重。一般地讲,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20%-30%,大部分飘浮在空气中或降落在地面,后者又大部分进入土壤、水体、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形成危害。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某市所产的叶菜,因施用氮肥过多,几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硝酸盐污染,相当比例的蔬菜仍可检出六六六与滴滴涕。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蔬菜的硝酸盐污染超标现象也十分普遍。硝酸盐在人体内转化成亚硝酸盐,成为致癌物质。

(二)生产生活的“三废”导致土壤的污染。全国85%的工业废水及8”%的工业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5%,大部分废气亦未经处理而随意排放。特别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而环保措施不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土壤遭受重金属、病原菌及放射性等污染。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我国每年生产的镉米1亿多斤,受汞污染的面积达48万亩,每年的汞米约有319亿斤。

早在1980-1988年,对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如某地产“镉米”地区的青少年头发中镉的含量竟是正常地区的30多倍。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废弃物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尤其在大城市的郊区,问题更为严重。仅在上海郊区,最近几年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已超过12000000t。由于畜禽粪便的长期排放和土壤的n、p和生物污染,造成郊区的蔬菜、果树和草坪死亡事件多有发生。畜禽粪肥的过多使用,还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目前,在北京、武汉、沈阳、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郊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南京市郊菜园供试土样中约50%以上的样点,不再适宜种植蔬菜作物而只宜作林业用地或城建、道路及工矿用地。

三、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战略对策

(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贸易壁垒的挑战

目前,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只是为了限制进口,保护贸易,所谓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只是一个借口,所以,对付贸易壁垒的手段也就是如何走借口的问题。

应该看到,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特别是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一个国家或地区,若不热衷于可持续发展,就势必给国际社会留下愚昧、目光短浅、对人类社会不负责任的形象,从而可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反之,则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和竞争。绿色壁垒是在这种国际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客观的和必要的。根据wto规则,制定绿色壁垒是合理合法的。如在5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6中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人类、动植物的健康以及环境。因此,贸易绿色壁垒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应积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其实,绿色壁垒也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通过迎战绿色壁垒挑战,改善我国的农业环境及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改善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九五”制定的未来50年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从2010年到203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2030年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经济系统。因此,迎战贸易绿色壁垒与我们自身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当然,在认识贸易绿色壁垒是客观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如何设定绿色壁垒以及绿色壁垒的高低等,却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必须熟悉wto的有关规则,充分运用这些规则,保护自己,冲破他人的壁垒。

(二)及时掌握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并迅速作出反应

中国农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除了质量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卫生标准,还要满足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全面掌握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其变化情况,以便尽快调整我们的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直到2001年9月18日,农业部才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我们所说的“无公害农产品”,一般是指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和硝酸盐含量不超过规定标准。但是我国的这些标准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于有毒有机物指标和标准则根本没有考虑。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学农药以及诸如砷、汞、氰化物等污染物。然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有关农业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多项,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数百项至上千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差距是明显的。而且,我国农产品某些控制标准太松以及管理不力等缺陷,使其安全品质更无保证。

此外,我国大量的出口企业在“绿色”方面反应十分迟钝,对“绿色壁垒”视而不见。如欧盟茶叶委员会早在1993年便提出了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并于1996年实施,后应产茶国要求给了一个“缓冲期”,然而就在此期间中国进入欧盟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氰戊菊酯的超标率,1997年红茶为16.4%,绿茶为27.5%;1998年红茶为42.7%,绿茶为37.9%。目前,我国许多地方负责贸易的政府部门,不清楚国际标准认证,许多企业更不知iso是何物,或者只知道iso9000,却不知道iso14000。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行业协会、行业性中介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企业朝外向型农业健康发展。

(三)规范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公认的质量认证标准

我国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可谓是“生机勃勃”。有人曾统计,近年来报刊上频频出现有关产品和企业的“绿色”词汇竟达318个之多。但是,包括农产品在内,我国的许多所谓“绿色产业”或“绿色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企业或地方不断推出“绿色”大旗,推销产品,形形色色披着“绿色”的外衣的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泛滥成灾。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都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质量标准。虽然我国也颁布实施了一些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及法规,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还很不规范,且许多产品的质量标准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水平。为了使我国的农产品达到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质量标准,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应该制定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技术条例和标准,使产中、产后的质量监督、管理都能与国际接轨。并在质量认证及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工作必须统一。使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同时,给予绿色产品生产以优惠的鼓励政策,从信息、技术、税收、贷款等各方面,支持绿色农业基地的建设。wto规则规定,当补贴不具有“专向性”时,补贴是被允许的。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方面的补贴,不仅不对贸易造成直接影响,而且还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而这种绿色补贴称为正常补贴,是被允许的。同时,应逐渐改变我国目前普遍使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手段的做法,充分利用wto守则中列入“不可起诉”范围的3项专向补贴,即rld活动(researchandprecompetitivedevelopment)、地区扶贫和环保项目,通过立法将其归入wto守则中“不可起诉”范围。目前,中国政府建立了唯一授权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这家机构已先后与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鉴定了认证合作协议,这为我国绿色农产品顺利进入对方市场打通了渠道。

(四)全面整治农业环境,逐步规范绿色基地的建设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祖祖辈辈精耕细作没有被污染的耕地。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破坏已从城市扩散到农村。为了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农产品环境质量水平,必须加强对农业环境、草原牧区、渔业水域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充实基础环保队伍,利用法规、行政及经济等手段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的土壤环境,开展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环境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同时,严格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逐步完善我国绿色基地的建设。各地区应有计划、分区域、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利用许可证、质量认证等手段,创立农产品优质品牌,通过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以经济杠杆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

(五)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1.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产品的开发,二是农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三是土壤污染的治理。

(1)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发和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2)要调整农药化肥结构。我国缺乏高效低毒的新农药,在不足200种农药中,产量最高的21种大多是高毒农药。应积极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化肥,淘汰对人体危害很大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工程,减少无机肥的用量。逐步引导和发展准确农业,改变偏施、重施化肥的习惯。(3)研究开发并引进农药降解技术。有些技术如利用臭氧消毒降解技术,在国外运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用于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才是最近几年的事。

2.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要充分利用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建立的“全球环境基金”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领域的优惠贷款的条件,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及绿色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性及区域性的环境技术合作,通过环保技术的转让,促进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责编:斌)'green barrier' stifles china's agro exports

china's agricultural exports are being stifled by “green barriers”--import restrictions on the grounds of environmental and food safety issues--but chinese farmers are now fighting back with “green” 's agricultural exports are being stifled by “green barriers”--import restrictions on the grounds of environmental and food safety issues--but chinese farmers are now fighting back with “green” singly formidable non-tariff barriers placed by import countries have created a pressure on china's farm produce exports even with the lowering of tariffs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orld trade 's tea exports to the european union dropped by 37 percent last year on an annual basis, which was principally attributed to intensified import criteria--examination categories soared from six to 62 after november last als with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ceded that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multiplied import examination items and heightened the requirements on china's ing to figures from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s, 7.4 billion s of exports from china covering agriculture and other industries were stifled by the growing green barrier an effort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china has taken up the challenge to improve its own agricultural structure.“china has pinpointed green food as a vanguard to break the barrier and boo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n also greatly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said liang zhichao, of the china green food development center(cgfd).the organization is solely authoriz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issue the authentication of “green” and organic food to said that the quality of china's farm produce has to meetthe internationally popular cac standard on food hygiene, and more rigorous requirements which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in orderto enter markets in developed said that the cgfd has just signed a contract with the organic food program with the agriculture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of washington on opening market to each other's organic to this, the cgfd had clinched similar agreements with green food authorities in germany and japan to help promote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china's green said that china's green food has matched the strict quality and quarantine standards in developed far, the cgfd has not registered a single record of an export term “green food” only appeared in china 10 years r, exports have been increasing at an annual rate of 50 percent to 300 million s last has decided to make even bolder efforts to tap its huge potential, since green products make up only two percent of total agricultural successive bumper harvests, china has reached a supply-demand balance on the agricultural an obviously improved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importance and food safety, the country's emphasis on green agriculture also complies with theenhanced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chinese is aiming to raise the output of green food to 45 milliontons by 2005 from 10 million tons recorded last year, when the more than 1,000 authorized producers had a sales revenue of 40 billion has built a nationwide network providing authentication monitoring, technical services and quality inspection of green food producers, whose products are specifically regulated by some 80 clauses of state ile, related departments are drafting a law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ch is expected to hold producers and dealers of poisonous and harmful farm produce legally launched an action plan last year, calling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market and health departments at various levels to make a “field-to-the-table” supervision of the safety of far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s overseen more than 3.2 million hectares of farmland, pasture and water ecology being brought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farming of green these areas, farmers' income has been substantially northeas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s largest green food exporter, 40 percent of farmers' income growth was realized by developing green food.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