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篇一
雷娜娜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外语系)
摘 要:工业革命发明了电影,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国随着现代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得到高度繁荣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肯定会和外国文化发生交流,电影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单纯的欣赏本国的电影艺术,也需要欣赏全世界的电影艺术。中西方语言存在不同,为了更好的欣赏学习外国文化,就出现了影视翻译。本文就《国王的演讲》影视字幕翻译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的论述。关键词:影视字幕翻译 大众化 中国特色
一、引言
近些年,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为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西方世界,为了世界共同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引进优秀的电影以满足人们的艺术生活需要。电影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文化的讲解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电影字幕的翻译是无休止的话题,电影字幕也从低级向更高级发展,越来越符合接受者的需要。
二、影视字幕翻译的简要概括
影视字幕翻译不相同于口译,也不相同于笔译,具有复杂性。蒙娜·贝克曾经对影视作品这种符号合体作还原分析,把其分解为四个信道[1]p6:1.言语听觉信道,包括对话,背景语言,歌词等;2.非言语听觉信道,包括音乐,自然声响,音响;3.言语视觉信道,包括添加的字幕标题以及画面上出现的书面符号;4.非言语视觉信道,即影片的画面构成及其播放流。从形式上看,影视字幕是附录在电影中的文字,它可以不是原声中的语言文字。也可以不是电影人物的对话文字,可以是一种独白,对电影产生解释补充的作用。电影字幕必须和电影声音同步,否则就会带来混乱和困惑。电影字幕还具有短暂性,只会在画面停留片刻。电影字幕翻译是由口头语转向书面语,这一转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接受国的文化差异等。影视字幕的翻译同时影响了观看者对影视作品的接受理解,也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影响世界文化的进步。
三、字幕翻译的语言特色
(一)大众化
电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小部分或者特定人群的需要。在引进外国电影的时候,影视字幕的翻译要求具有大众化。《国王的演讲》是一部英国的优秀影视作品,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在听到原声电影的时候也能更好的欣赏电影,这就要求在引进的时候必须对英文进行字幕翻译,在《国王的演讲》中,许多字幕都体现了大众化。例如:“what an earth do you mean?”翻译成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i had a special visitor this afternoon.”翻译成了“你得一直坐这里傻呆着,听大人唠叨完 ”。《国王的演讲》作为一部励志的电影,在大部分人听不懂英语的时候,字幕翻译更应该通熟易懂、具有大众化,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对人生的发展起到励志作用。《国王的演讲》字幕翻译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程度,人们在接受时没有障碍的,在字幕翻译时没有一味追求语言的文学艺术。通俗并不代表庸俗、粗糙,也不意味着乏味,通俗的字幕翻译语言也因为多样性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例如:“ahh, traveling alone”翻译成了“啊,就你一个人”,“you give a very noble account of your”翻译成了“你这样太拔高自己了” 等等,体现了《国王的演讲》字幕翻译的通俗且多样性。
(二)中国特色
中国人说话和写文章乐意用典、成语,使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为此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时也经常使用一些典故和成语,这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王的演讲》在引进中国的时候,进行了字幕翻译,字幕翻译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艺术和思维方式。字幕翻译具有中国特色,包含了翻译成中国成语、谚语和一些歇后语,拉近了影视作品与中国人的距离。例如:“unorthodox and controversial”翻译成了“旁门左道,很有争议”,“i have receive”翻译成了“我奉”,“accession council”翻译成了“登基会议”等等。“登基”一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指古代皇帝为了上位举行的盛大典礼。在《国王的演讲中》字幕翻译出现了“登基会议”就会让人想到中国古代皇帝上位,能够让作品更接近中国人。“旁门左道”是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派别,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门径。“旁门左道”在西方世界肯定是不存在的,因为“旁门左道”是中国特有的,这个词还有出处呢。在孔庙的建筑中,棂星门在古时进出有严格的规定,只有最高贵的官员以及王室才能从中门出入,一般的官员由西门出入,而其他的民众,人员就只能从东门出入。由此来说“旁门左道”。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词汇,运用了“本地化”的翻译,既能让中国人更好的接受西方影视艺术作品,也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特色还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幽默。中国式幽默是符合中国人审美需求的,西方的幽默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进行影视作品的中文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地域和社会环境,否则引进西方优秀的作品也不能引起反响。在《国王的演讲》中文字幕翻译时还具有中国式幽默。例如:“who'll pick up the pieces?”翻译成了“谁来收拾烂摊子”,“david was always very helpful in arranging introduction”翻译成了“大卫牵线搭桥很在行 ”,“father encouraged it”翻译成了“父亲也推波助澜”,“you're nobody ” 翻译成了“你是无名小卒”等等。“who'll pick up the pieces?”正常可以翻译成“谁来收拾残局”,这样翻译我们也能看明白,可是这样就缺少了中国式的幽默,没有翻译成“谁来收拾烂摊子”效果显著。如果“david was always very helpful in arranging introduction”翻译成了“大卫帮助别人很在行”也能理解,可是就没有翻译成“大卫牵线搭桥很在行”地道。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用了中国式幽默符合了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四、中西差异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各种语言在其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中,必然会产生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内涵意义,所以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所包含的内涵意义上[2]。电影属于一种艺术文化,字幕属于语言,字幕和电影作品存在着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影视字幕就是电影文化的载体,语言在人的一切生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引进《国王的演讲》时,必须转化为中文字幕,在转化的时候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对字幕翻译的影响。中国在引进《国王的演讲》时,字幕翻译不能做到完全的对应,当我们看到一些英文单词就会产生歧义。例如:“bertie has more…guts than the rest of his brothers.”翻译成了“伯蒂比„他所有兄弟加起来„还要勇敢”。其中“guts”有很多的意思,“(1)内脏,肠子;(2)勇气,决心;(3)(尤指机器的)内部结构。”[3]在此处“guts”取自释义(2)整句话翻译“伯蒂比他所有的兄弟加起来……都要勇敢”。这些生僻意思,我们很难去准确翻译。汉语的情境叙述喜欢委婉、循序渐进的表达,不会直接表达意思,而西方国家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主题。例如:“because i have a voice!”翻译成了“就因为我说的话举足轻重”。其中“voice”释义有声音;嗓音;发言权;愿望。所以西方人就直接说“because i have a voice”,也就是“因为我有发言权”,但是在引进中国的时候就说成了“就因为我说的话举足轻重”。“说话举足轻重”也就是说明“我有发言权”。
在《国王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full of hot air”翻译成了“肺里充满热空气”,这句话增加了无形的“主语”。汉语中特注重主体性思维,多用人称。而英语中经常省略主语,不用人称叙述,喜欢让事物以客观自然的方式呈现。例如“full of hot air”这句话,英文当中没有说明“什么充满热空气”,而在进行中文字幕翻译时增加了“肺”,这就是增加了主体性,不会让人感觉到困惑和突兀。例如“i will perform and help me god.”翻译为“我会为之鞠躬尽瘁,请上帝保佑我”,这句话的英文意思没有“为之”的意思,就是没有主体对可客体的意思,但是为了更符合中文的思维方式,翻译成了“我会为之鞠躬尽瘁”,但是结合语境和中文表达的习惯,就这样翻译了,更有利于中国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性的,不能缺少主体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中英字幕翻译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随着现代影视业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电影纷至沓来,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电影引进速度不断提高,做好中英字幕的翻译工作尤为重要。这些准确的翻译,让那些不懂外语的人民群众也可以观看外国优秀影视作品,又没有丝毫障碍,而且能从外国优秀电影中学到一些知识和了解外国文化。可是在优秀电影字幕翻译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不但让人无法正确理解电影的原意,有时候还会误导人们,影响他们对外语的学习。例如:“ doctor? doctor? don't you help you brother with the washing up”翻译成了“小医生?你不该帮你兄弟刷碗去?”。“doctor”有好几个意思,最常见的是“医生”。但是在《国王的演讲》中,这样翻译是错的,没有结合电影中的情境去翻译。在一个全家吃饭的场景中,那小孩也不是医生,只是爱好看书,所以不能翻译成“医生”,翻译成“爱看书的小孩”更为合理。影视字幕翻译的错误并不是翻译者不熟悉语法、词汇的运用,而是翻译者只注重语言的对等性,忽略了文化内涵。
五、总结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本文以《国王的演讲》为例子,简要的论述了中西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问题。在以后的影视作品翻译时不仅要符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特色,还要符合作品产地的文化内涵,只有这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准确的引进外国的优秀电影,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全世界的电影发展,对提高全世界人们的文化素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小琴.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英雄》的字幕翻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穆军芳.从美学视觉解析汉译英散文翻译一以英语专业八级为例[j].作家,2009(11)
[3]艾迪生.维斯理.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朱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81.[4]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篇二
电影字幕翻译之翻译策略
一、缩减式
缩减式翻译是译者在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言语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译入语角度出发,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而非盲目地缩减、删除原语信息。主要体现在译者可根据信息接受者的特点,将一些在有限时空中与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进行删减节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固有认知结构的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补充的信息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动作等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也可以考虑进行缩减。
翻译实践中缩减法可分为三种:浓缩(condensation)、压缩性意译(reductive paraphrasing)和删除(deletion)。
电影台词翻译过程中多采用这种翻译策略。
1、浓缩
眼中钉、肉中刺比喻最痛恶的人或事物,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将原语中的翻译成thorns in one’s flesh,显得简洁,同时这样在目的语中更能凸显其意义。
2、压缩性意译
如:我已是古稀之年,身体又多病。(i am too old and sick.)(《建国大业》)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古稀之年表示人老的意思。而目的语也就是英语并没有这一概念,因此直接将这一成语翻译成old,将身体多病翻译成sick。
3、删除
由于字幕翻译的时空局限性,译者在翻译时往往要对一些与故事发展关联性不强甚至没有关系的信息进行删除(deletion),去粗存精,以有效地传达重要信息,减小目的语观众理解和接受的难度。
如:吃人家东西嘴短,要见的。(of course.)(《建国大业》)
吃人家东西嘴短是当时毛主席说的一种客套话,在交流时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若将此句也翻译出来势必会造成目的语观众的混淆。因此在翻译时直接将其删除,只要翻译出这句话所传达的意义即可,而且能凸现所要表达的重点信息。
二、归化式
对于原语与目的语意义相差很大的词语应该采用归化(adaptation)的翻译方法。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旨在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当、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为其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其优点就是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从那天开始,我们经常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但这样的翻译,对中国观众是难懂。在西方国家,豌豆和胡萝卜用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的密切。对于中国观众不予理解,单纯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用归化的手法翻译为形影不离,中国观众对于这个词语的含义非常熟悉。译为形影不离既能准确表达阿甘的语义,又能保留原句的生动性让观众易于理解。
2、鄙人今天看到你们二位站在一起,确实有一些激动和兴奋。(to see you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i can’t help but feel excited.)
例
2、例3都是引自《建国大业》。在中国,跟长辈和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称和敬辞。这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的,这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所以,敬辞或谦辞在汉语中的使用常常是讲话者有礼貌的一种表现。而在英语中,与长辈、领导谈话无需用特殊的词语,得注重语气。因此,在翻译时也应特别注意要根据译语的特点与习惯进行翻译。
三、直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仍保留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直译不是死译、硬译、呆译,是在保证原文语境不流失的情况下,尽量直译。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篇三
1、研究背景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影视字幕翻译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电影的字幕渠道慢慢了解着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期待获得和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好的字幕翻译就能更好服务目的语观众。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开始慢慢关注这一领域,结合各种中西方翻译理论来指导字幕翻译。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不断地深入。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联系,也各有独特的文化要素。正是文化的共性和联系,为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要素,成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沟通交流的障碍。翻译难点在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表达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现今,影视剧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爱,成为受众最多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目标语观众能否对影视剧有最贴切的理解,取决于字幕翻译能否译出原剧的原滋原味,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剧的文化风俗。国内的字幕翻译缺乏统一的翻译理论的指导,及严格的规范依据。字幕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应该引起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电影电视作品是人类娱乐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年前,中国观众所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中国大陆或香港制作的一些影视剧。然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几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一方面这得益于比过去更加宽松的文化政策,允许更多国外优秀的作品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和字幕翻译的兴起。互联网提供了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渠道,而字幕翻译则克服了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的障碍,使普通人欣赏外国作品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也纷纷出口到其他国家,字幕翻译也从一开始的英译中为主,扩展到中译英,中译日,中译法等等其他翻译类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日益加入到全球化的脚步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文化交流方面,很多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被引入到了中国。因此,字幕翻译的地位就愈发凸显。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会使观众领略到异国风情,更能达到文化传播的功能。然而,影视剧的翻译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该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尚待加强。特别是中国,在字幕翻译上严重滞后于国际市场,不能满足广大中国影迷的需求。
作为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字幕翻译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得以迅猛发展。字幕翻译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渴望了解和欣赏异域节目和文化。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字幕翻译的出现是个福音。翻译字幕使他们坐在家里就可以没有语言障碍地欣赏到外国的影视节目。同时,他们还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字幕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不同,甚至与译制配音的电影也不同。字幕翻译大部分是由网上的爱好者自愿做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完成翻译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字幕的巨大影响和相对不足的理论指导引起了本文作者的兴趣。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其实比故事片更早跻身于世界影坛,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万氏兄弟,他们堪称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了广告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被认为是最早的国产动画片。1941年,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片,它是世界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在新世纪,国家开始大力扶持国产动画,目前中国有上千家动漫公司,但精品不多。2008年《喜羊羊与灰太郎》系列动画异军突起,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热播,该片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风靡一时。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汉斯·弗米尔(hans 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本文从目的论出发,结合字幕翻译的相关知识,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三部系列电影的英文字幕翻译方法。目前在字幕翻译研究领域,对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研究处于空白,多是对于中外电影的字幕翻译,或以《功夫熊猫》为代表的外国动画电影的字幕翻译。笔者认为这很不利于中国动画电影的国际化发展。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篇四
《哈姆雷特》观后感
最早读《哈姆雷特》是在高一,说来惭愧,是为完成作业被迫读的。当时读的是译本,而且更像是读一本简单的故事书,关注的只是故事情节,没有将作品还原到文学的高度来品味和赏析。多年以后无论是再次读作品还是看作品拍成的电影,那种读后感观后感较之前都是大不相同的。有句话叫做“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的体会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可以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
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多重的人,起初作为王子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天性善良、孝顺父母、相信友情爱情和人间美好的人,他就像未经风雨的温室花朵自由无忧的成长。当他突然面对父亲死于叔父的谋杀,母亲迅速改嫁杀父仇人,以及朋友的投敌叛变的事实,不堪一击。性格大为改变,疑虑、痛苦,忧郁,未经风雨的他突然承受多重打击,精神几乎崩溃。但是他没有倒下,虽然几乎孤军奋战,但还是坚持计划为父报仇。期间也体现了他的聪明智慧,虽说曾错过了报仇的最佳时机,但这也间接体现了他的性格优点:他仍然相信人心向善,希望自己做得是正义之举,只是他低估了宫廷的黑暗。
有人说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并不完全赞同。首先,他的懦弱是深受他成长的环境影响的,其次,他当时孤立无援,国家军队不受他控制,亲人朋友投靠了仇人,行动起来困难重重,所以他必须计划周全,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总是矛盾于计划与行动间,有着“to be or not to be”的痛苦和纠结。我想莎翁有意将哈姆雷特刻画成一个矛盾体,也正是这个人物形象成功的关键,这是一个正常人面对重大抉择时该有的矛盾,这样读者更能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
名著拍成电影对导演和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一定的考验,既不能失去原作的意义韵味,又要照顾到电影拍摄的特点。《哈姆雷特》最经典的部分是王子独白“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部分,演员既要演出主人公当时的愤怒的程度还不能是那种不顾一切的狂怒,怒气中要有矛盾和痛苦。电影中将镜头拍成主人公对着镜子来独白这段话,看着自己,有一种和自己的内心交流的感觉,比较成功,而文学方面,汉语翻译中这段话采用了卞之琳的译本也是成功之笔,排比和韵感很强的句子将强烈的气氛烘托的更加强烈。
在我看来,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时代性,《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并历来被奉为经典,大多就在于它的现实意义。主人公
哈姆雷特性格的每一种特点似乎都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不同人的不同的人生阶段得到体现。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历了从不谙世事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期间也会经历各种打击、痛苦、彷徨、抉择,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差距有时也会逼我们走入绝境,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帆风顺,一路坦荡,而在于绝望中依然能寻找希望,风雨飘摇中依然能站起来继续前进。哈姆雷特的内心是强大的,忍受孤独痛苦,想爱不能爱,想恨不敢恨的折磨,但是他心中有一个信念的支撑。而现实中的我们面对困境,首先输给的往往不是计划不周,行动受阻,而是内心的精神支柱在迎战困难时早已轰然倒塌,所以目标没有了,人就像航行在暗夜的小船,四处飘摇,脆弱到一点点的风雨也能将其颠覆。人生是一个过程,低谷不顺谁都可能经历,困境中坚定一个信念坚强走下走,就算输,要输也输给执着的幸福。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篇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 2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4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 5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6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 论翻译单位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10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11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3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汉英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蕴对比分析 17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8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19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 21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23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25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27 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质本洁来还洁去 —— 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30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 32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33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35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 36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7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39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故事影片名字的英汉翻译
an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in jack london's short stories 41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旅游翻译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渊源 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暗夜中的精灵——论《寻欢作乐》中的罗西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87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
views on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89 《宠儿》中黑人母亲角色的解读 90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92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93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国际商务合同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95 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 96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98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00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102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 103 论《飘》的女性主义 104 美国主流文化形成探析
the tragedies of meggie and fee in the thorn birds 106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
通往女性自由之旅--论约翰·罗伯特·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108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110 以《刮痧》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中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渡 111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112 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1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115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116 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118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19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20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121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22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123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125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126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28 论《双城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30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132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 134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135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13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137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139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 140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142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143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144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146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148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49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151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52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
153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 154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155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56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57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158 《背影》的两种英译文对比研究
159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 160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161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162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 16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4 以篱笆和围墙看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
165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66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167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68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169 论跨文化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70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171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72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 173 中美婚礼文化的对比分析
174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75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176 论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死亡结局与唯美主义 177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178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 179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80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181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182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 18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5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186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187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188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
189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90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191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192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93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194 从关联理论看家庭会话冲突
195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96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197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任溶溶译本为例 198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199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 200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