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唯物主义理论(3篇)

唯物主义理论(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3 08:43:17
唯物主义理论(3篇)
时间:2023-03-13 08:43:17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唯物主义理论篇一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 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 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的特点。

首先,社会形态是全面的,社会形态既包括经济基础,也包括上层建筑二者缺一不可。经济基础是 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社会形态范畴为人们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提供了 科学方法和客观依据。

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 家、民族中,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一社会形态内部既有这个社会自己 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有旧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社会形 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要作具体的分析。

第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区分, 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有了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的发展 看作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历史过程,即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为 我们科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提供了一把钥匙。

(3)人类社会至今已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 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过程服从于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规律,这是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但是,社会发展离不开历史主体一一人的活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 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多种原因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 创造性活动。

(2)社会主体之所以能够具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条件,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社会内部的基本矛 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 空间”。其次,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 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国际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 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 件。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 的内容和方向。

(3)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两者是内在统一的。①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 发展的决定性,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 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 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主体的选择和创造过程 中实现的,主体的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 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3、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一是指社 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髙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 替;二是指同类社会形态具有共同的本质。

(2)多样性一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性式地向前发展;二是指每种社 会形态具有各自的特点,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4、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 量变。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 发展的普遍规律。列宁说过;“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 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 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 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次封建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 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遇到严重挫折,使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 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这些都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唯物主义理论篇二

1.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具有 以下特点。

(1)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2)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 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以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3)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尽管社会规律有其特殊性,但它仍与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无 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它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生 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存在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影响人们在生产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自始至终地存 在着矛盾,不适合时有矛盾,基本适合时也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过程,就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 物主义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 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十分重要。

第一,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 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

第二,这一规律掲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 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 根本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 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 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 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 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 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 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 经济基础的状况。

唯物主义理论篇三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 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由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的动力系统推动的。社会的发 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 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 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形成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 化和变革的历史。

2.“生产力标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 想。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 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 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 准的进一步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

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 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瑪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 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 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了经济斗争外,还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 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4、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 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 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 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 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总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 是离开人的活动,恰恰是从人的活动,首先是从人的生产劳动中找到了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但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又不是一般地、笼统地谈论人的活动及其作用,而是对其进行深人的具体的分析。唯物史 观在考察人的历史作用时,对历史的参与者与历史的创造者作了区分,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 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 趋势的决定者。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 这个区分,就不会从马克思说过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正确命题中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 简单结论。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 创造者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