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教案大班 蚂蚁爬山教案篇一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爬山教案大班 蚂蚁爬山教案篇二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
(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
(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 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 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教案大班 蚂蚁爬山教案篇三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2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描绘得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爬山教案大班 蚂蚁爬山教案篇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同学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生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讲叶老给他修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写自身到叶老家里做客时,几次写到爬山虎,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这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初读时,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同学一局部一局部地学习。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局部。可以让同学先自读这局部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就“叶老师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协助同学解决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同学抓关键词揣测其含义。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局部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同学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情我到他家里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另外,教师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爬山教案大班 蚂蚁爬山教案篇五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
爬山教案大班 蚂蚁爬山教案篇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