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200篇一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博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
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200篇二
年轻的冉阿让被抓了,因为偷了面包,为了快要饿死的侄儿侄女。警官们不考虑他为什么偷面包。就像有个店家抓到了偷食物的流浪儿,气愤地出手,打断他的胳膊,周围人一片叫好:“打得好!看他以后还偷不偷!这是为他好,他要吸取教训,做个好人!”没人想到这个奄奄一息的人,为什么偷的不是贵重财物,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食物。
他天生是坏人吗?能想的办法他都想了,但是侄儿侄女还是没有吃的,眼看着要饿死了,他只能铤而走险去面包店偷面包,却被抓,判了刑,这一关,就是19年。在监狱里,没见过善良美好,没有人善待他。出狱后也一样。大家都认为他不是好人,被所有的人拒绝和歧视。力气比别人大,干活比别人卖力,收到的报酬却比其他人少得多,质疑却只得到冷冷的一句:你只配得到这么多。
冉阿让从火中取出一枚滚烫的银币,握在手心灼伤自己,悲痛欲绝后悔万分,后悔自己抢了一个路过孩子的银币。这件小事,比他坐牢时遭受的痛苦,还要让他刻骨铭心。因为抢一个孩子的银币,是他真实犯的错,也是他下意识的行为。所以他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耻辱。这一段显示出人生发展的惯性:一直被别人凶神恶煞地关着、管着,被认为是凶恶、不知悔改之徒;出狱后,无人收留入住、到处不卖东西给他吃;用自己的力气尽心干活,做的最多,结果却只拿到最低报酬,质问为什么扣他的钱,却得来不屑的回答:你,只能拿这么多。希望一点点地被蚕食了。当他到神父住所,受到热汤、面包的款待时,他用着惯性粗鲁地吃东西、恶狠狠地对话,还理所当然地偷走神父的银餐具。当他因为银器被抓回时,神父为他解围并把一对银烛台也送给他。与他平时遇见的人和思维完全不同。这种善和理解,应该是他内心一直渴望和认同的,却从来没有人给过他、没有人向他展示过,他第一次动摇了。这个猛烈的心灵冲击,让他有些受不了。他在乡间路上休息和思考这种矛盾。这时,一个穷孩子路过,掉下一枚银币,他立刻恶棍上身般,鬼使神差地抢下这枚银币,还凶狠地威胁让那孩子滚。这符合人们对他的一贯定位和认识,他也认同了,所以一有机会,他就立刻显示这种惯性。但是,他内心的本能,让他立刻意识到:这是错的。他马上跳起来喊那个孩子。但是那个孩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想反悔也没有机会了。
全书中,更冲击我内心的,是沙威:忠于职守、道德楷模,最终却在认清冉阿让的真实面目后不能饶恕自己,悔恨到无法呼吸、无法再活下去......问这世间,会有几个人,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后悔自尽?放眼望去,处处多的是这样的人:即使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也能吃得下,睡得着,还想各种办法为自己辩解、贴金,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是最好的。
有的人,注定光芒万丈。沙威,连上帝都为他的死垂目。这是改变人生观的一本书。有的书、有些人,庆幸遇上。
我小时候在县城长大,大多数人家住平房。我家住的那一片平房,矗立在小城的西南边,一大片。相互串门很方便,哪一家电视声音开大了,附近其他家就当收音机听了。那时到平房乞讨的人挺多。住平房白天不会关着门,比楼房讨到钱的概率高,因为住楼房肯定是关着大门的,陌生人敲门大多是不开,当然也不敢随便开。讨饭的,男女老少都有,给他什么都行。到门口开了口或者还没开口,我家不管谁在家,从不会让人空手而归。一碗米、一把山芋干、五分钱、一角钱、旧衣物等。遇到饭点,我家肯定会给盛上热饭热汤,还搬个凳子让他坐下来慢慢吃。举手之劳。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一大片的平房,不给的,斥责的,给了还要教育两句的,占多数。我妈说,有人上门来讨要,一定不能让人家空手;给东西时不能扔;面目言语要和善如平常……稍微能过得下去,谁好意思开口向人要啊!那是被逼到什么份上了,才会抛弃自尊开口。我小时候,农村老家有一位老师,家里三个孩子。他的老婆曾经被逼无奈出去讨饭。每天去很远的地方,找没人认识的地方去讨,因为要顾忌到丈夫当老师的脸面。丈夫肯定知道啊,因为每天的饭都是百家米——一个米口袋带出去,人家给点什么就装什么,带回来后也无法分出来。
经常有人推着板车走乡串巷卖货物,有衣物、蔬菜、蜂窝煤什么的。有一个山东小伙子,二十出头,经常推了板车来卖生姜。后来好久没见到。有一年,有一个年轻乞丐来门前乞讨,低着头,没什么力气的样子。妈妈给他盛了饭让他坐下来吃。他一声不吭地低头吃着。突然我妈认出他:你不是那个卖生姜的吗?!小伙子说是的。我妈继续问,你怎么不好好卖生姜,出来讨饭?小伙子回答,出来卖了好几年生姜了,突然生重病,攒的钱都花了,没钱回去,家里也穷……后来妈妈给他一点钱,还找了几件衣服送他,妈妈边找衣服边抹泪。小伙子感谢后走了,从此再也没看见他。妈妈时不时地想起来,说他是不是后来就没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他在前几家的拒绝和呵斥声后,来到我家,他可能很艰难地努力开口讨。也许,看到这么热心的妈妈,他不好意思再来打扰,又或许,眼泪让他想起来自己的妈妈,他也不忍心再来。我宁愿相信他渡过了难关,终于回家了。
我的孩子出生后,妈妈过来帮我,每天出门买菜。那时住六楼,没有电梯。冬天里的一天,她买菜出去,很快又空手回来。急急忙忙问我,上次谁送来的那包衣服呢?找到后她跟我说,我们孩子还小,这包衣服嫌大,我先拿去送人。急急忙忙又出了家门,我都来不及问她什么事,带着孩子也没办法陪她去。好久后,她带着菜回来了。原来,在菜场门口,有一个年轻男子带着三四岁的孩子在乞讨。妈妈见孩子穿的单薄,赶紧让那人等她回家拿衣服给孩子穿上,还买了煎饼给他们。她说那个男的流泪给她磕头了,她边说边抹泪。现在,流浪者和乞讨者在光鲜亮丽的现代化城市里很少见到了。
我的外公资助过很多学生和穷困老人;我妈妈呢,半辈子操持着一大家子,很不容易,但是凡是能帮的,她从来都是先帮了再说。今年春节,跟往年一样,有很多小辈来看望我父母。我生气那些外地回来的,不看新闻,不知道自我隔离,却去给我父母拜年。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受过我爸妈恩惠的,他们一定要来给我爸妈拜年了,才心安。我外公和爸妈是善行一辈子,很多人记挂和感谢着他们。他们自己没觉得做了什么,也遗憾自己没有更多的力量。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回报”二字。他们按照自己天生的品行行事而已,无所求。
如今我和孩子在路上遇到乞讨者,会蹲下来轻轻放硬币;自己刚买的食物会放到路边乞讨、卖艺人手里……不过最近两年,在闹市区很少见到乞讨的了,城市的规划和安全有序占了上风,也没什么人再讨论:看到乞讨的人到底给不给他们钱。眼不见了,还有什么讨论意义。现在经常遇到有人挑了水果在路边售卖,一般都是晚上遇见的居多。水果店网店铺天盖地的,货比三家,非常方便。但是我遇到路边摊,还是会买,比如炒板栗,烤红薯,卖水果。还遇到过几次很老的老人向路人兜售针头线脑、日历等。我和孩子都是他们的顾客。
这是家族价值观的传承,耳濡目染的惯性,没什么,但是,很重要,是一个人,一个家安身立命的圭臬。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200篇三
在假期中我读了雨过写的《悲惨世界》,令我很有感悟。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失业的短工由于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进监狱,做了十九年苦役生活。出狱后,所有人都讨厌他,于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之后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定重新做人,一心为善。其间,还与警察沙威发生数次冲突。因为一个毫无血缘,不相干的老人而再一次宣布自己是冉阿让,又进入监狱。为了穷人芳汀和她的女儿,他以终身苦役来做赌注,又越狱了。为了照顾珂赛特,就过上了四处逃亡的日子。最后,珂赛特获得了幸福,而冉阿让也在孤独中死去。
读完这本书,使我明白;在生活中一定要真诚待人,即使以前有过不足之处,也要努力改正,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给身边那些贫苦困难的人,给予温暖。如过你是那种心存恶意的人终究会受到报应的。而善良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终会感化世界任何一个人。而且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虚伪的。
在生活中同样也有一些乐于助人的好人。在网上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
胡立唐是东阳人,曾入过狱,一直找不到工作,家人也不知去了何处.后来在乡校食堂工作的王荷花收留了他,对他格外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又在乡校里教书.时间过得很快,王荷花夫妇年纪大了,膝下有没有儿女,胡立唐就像儿子一样照顾他们.胡立唐退休后,待在大岭村,一直照顾王荷花,无怨无悔。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200篇四
《悲惨的世界》就本书而言,让瓦尔让的悲惨遭遇终究还是由法国当时的社会制度,人们普遍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的。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偷了一块面包,却要用整个生命来作为代价,这未免太悲惨了吧!我想雨果先生的初衷也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发掘出人性中本该存在的光辉,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而著此书的吧,绝对不要被已经存在的社会制度和评判标准所蒙蔽,所左右,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绝对完美的事物,更何况是这些本来就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呢!
用将近6周的时间读完了《悲惨世界》,是我对欧洲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法国的社会状况,人情冷暖都是颇有感触的。漫步在图书馆中,无意中看到了《悲惨世界》,也想起了维克多雨果,这个传奇的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到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悲惨世界》的背后是雨果先生在1801年,看到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1828年,他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最后便有《悲惨世界》的诞生。
这篇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读后感了,曾经度过雨果的悲惨世界,但是或许是年幼无知,学识浅薄(省略一系列自谦的语句)。当时只是觉得主人公冉阿让很可怜,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前些日子闲的无聊,就疯狂看经典的电影,除了把一系列的哈利波特都看完,也看了1978年版的电影悲惨世界(再之前的画面实在不敢恭维)。小说有些地方比较冗长,或许是当时的我没理解那些伏笔吧,重新再看一遍不太可能,但是,还是可以发表一下感想的。
具体的故事情节相信许多人都已经熟知,主人公冉阿让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了一个面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这使他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可是在他出狱之后,一个主教的行径,又再次使他相信世界有爱,而且爱就在眼前。虽然冉阿让之后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终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一个当过苦役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连马吕斯这个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让是苦役犯的事实。冉阿让属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苦役犯。无论他做多少努力,也无法摆脱这个身份。一个社会无法让人通过努力去摆脱社会对他原来的身份,我想这大概就是悲惨世界最可悲之处了。
在小说中,雨果极力想表现出人人平等,这和他所处于的历史环境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或许他改变了当时人的认识,可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为什么人还是不平等呢?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200篇五
在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深入细致地了解了本书的作者,法国著名作家,世界级文学巨匠——雨果。在阅读之前,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发自内心的认为,这必是一本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感悟这本小说之前,深入细致地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悲惨世界》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在法国小说乃至世界小说创作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而且可以说是更加巍然耸立的丰碑。雨果作为世界杰出小说家的声誉从此稳固确立了。说它较之《巴黎圣母院》更为重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巴黎圣母院》以中世纪末期为故事背景,通过曲折的手法反映当时的法国社会,而《悲惨世界》则直接描绘了十九世纪初期,即复辟王朝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国社会,因此更具有现实感。《悲惨世界》写作时间很长,毕竟是雨果呕心沥血之作!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雨果便对社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他为死刑所困扰,参观了一些监狱和苦役场:一八二七年参观了比塞特尔的监狱,一八三四年参观了布列斯特的苦役监,一八三九年参观了土伦的趸船。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直接动机来自于这样一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比埃尔·莫得穷苦农民,因饥饿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找活干又处处碰壁。到了1828年,他又着手收集有关米奥里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这样,他就掌握了这部小说的原始素材,开始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圣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到了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然而,作者还迟迟未动,继续收集素材,在此基础上还发表了几部小说,目睹了大量的社会现实。到了1845年11月17日,雨果才开始创作,直到1862年,这部巨著终于问世。而从小说的构思到出版,期间延宕三十余年。在这三十年间,物是人非,发生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他从一位文坛领袖、一名政坛显赫变成了一名一文不名的流亡者,生活与社会地位的巨变使这位文学巨匠以一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反思一切,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洗礼自己的思想与灵魂。
正是经过了如此多的艰苦与磨难的洗礼,收集了大量的社会现实资料以后,雨果才写出了《悲惨世界》这部人类历史上永恒的瑰宝,而这写作的过程与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悲惨史,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取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讨论了令人感动的写作经历与背景之后,让我们领略一下这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感悟与思考吧。
《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用其卓越的艺术手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由于被逼无奈为其外甥偷了一块面包,残酷的社会与法律判处他苦役十九年。出狱后,他处处碰壁,没有一个人感收留他,哪怕是个吃饭的地反也没有,他已经彻底地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当他如此无助的时候,一个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放弃了邪恶的念头,树立起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仁慈与善良,又成为马德兰市的市长。天真纯洁的少女芳汀,被恶浊的社会玷污后,受到了众人的嘲弄,她的女儿珂赛特也被别人当作奴隶,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被越狱的冉阿让所救……
作者以冉阿让坎坷不凡的一生作为线索,为读者揭露了当时社会大量的现实,我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感悟一:
当时的冉阿让,这么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既然会为了给自己的外甥填饱肚子而去偷窃一块面包,难道社会连一个小孩也养不活吗?难道这么一位年轻人连养活自己和一个小孩的机会都没有吗?难道这就是当时所有穷人要面对的现实吗?可想而知,当时的法国社会穷苦潦倒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腐败到了什么程度。再者当冉阿让被捕后,居然被判了19年的苦役,这样的量刑不是太重了吗?而且他的动机是情有可源,难道不该从轻发落吗?这个社会的同情心在哪里?它司法制度的合理性在哪里?这难道不是对当时社会最强有力的控诉吗?
感悟二:
当冉阿让刑满出狱以后,这个社会对他的态度令人不可思议,似乎这样的人就没有生存的这个社会上的权利了,饭馆容不下他,百姓害怕他。这样的待遇使他沮丧痛苦到了极点,他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想要报复这个社会,他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在这样的时刻,我想可能只有上帝能够拯救他了。在与一位唯一可以接纳他的主教接触后,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个已经被仇恨所包裹的自我,那个当初愿意为一个小生命而去偷窃的自我。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儒家学派的大师,孟子说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这个社会的丑恶现实使我们自己丑化了,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感悟三:
冉阿让在受到主教的感化以后,他便隐姓埋名并转型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打算以德报怨,尽量地用自己赚来的钱去帮助那些穷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正是由于这种高尚的德操,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并极力地推荐他当市长,这样一位勤政爱民的马德兰市长出现了。本来当个小商人也就相安无事了,可偏偏又当上了市长,成为了当地真正的风云人物,这就惹来了很多人的注意。好景不长啊,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发现了他的密码,认出了马德兰市长正是当年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较量就从此拉开了序幕。一个无怨无悔依旧老老实实地为社会出钱出力,一个死死地认定这样的一个苦役犯不可能痛改前非,他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两个人之间就上演了一出出猫捉老鼠的游戏。沙威警探绝对是一位尽心尽职的好警察,可他受这个丑恶社会的熏陶太久了,变成了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工具,他们养的刽子手,他只对这个社会普遍价值观服务,似乎怎么也容不下一位洗心革面的苦役犯。虽然在后来的较量当中他也看到了冉阿让那令人敬畏的表现,但他始终还是很难相信,因为他见过太多的这种人了,没有一个会真正变成好人的,他似乎就不觉得这里会有一个意外。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沙威警探的错误判断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社会制度的局限。我们不能过多的要求他,要知道他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啊,从他最后的结局中我们就能看出。
感悟四:
晚年的冉阿让似乎有过那么一段幸福的.时光,他与自己收养的小女孩珂赛特度过了一段相依为命的日子。但是老天似乎还是不太眷顾这位“满身是伤”的老人,他还是被认识的人发现了,因此他也差点就葬送了女儿的幸福。在这种抉择的时刻,他再一次选择牺牲自己,在心爱的女儿和女儿的幸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宁愿一个人孤独终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内心还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为自己对社会所奉献的爱无怨无悔……
他这种在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真的很令人感动,有人说爱是自私的,而我说爱应该是无私的。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地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样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丑恶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也看到了“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我很幸运能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当然我们的社会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公平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道德文化缺失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全社会的成员齐声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发展呐喊助威,并给出自己实际的贡献,那么更美好的共产主义就离我们不远了。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200篇六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难,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似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让永远的走了,却留下了他光辉圣洁的灵魂,回想起他一生走过的坎坷艰苦,不得不赞叹那是一部传奇——为偷一块面包,他服役9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走投无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让的一生由此而改变。几年后的冉阿让发迹成了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善良,常常对穷苦的人施以援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运却让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终身监禁的帽子,但是命运嘲弄了他,他不顾再次戴上越狱的罪名,逃了出来,为的就是为了完成芳汀的遗愿,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珂赛特……在法国革命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归宿后,带着赎罪的爱与欣慰长眠。
什么是人性的美丽?善良的主教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让从一个心存歹念的囚犯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对于万物的博爱之心感召了冉阿让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让做了一生的逃犯却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宽容与言传身教,支撑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爱制“恶”造就了冉阿让这一为大灵魂。他的身上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茫。
世态炎凉,人们或许变得丑陋贪婪,也许乱世出英雄,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领袖,风度翩翩,在策动的起事中壮烈身亡。不管怎样这世上还是有正义存在。为正义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觉得主教也是一个人道主义形象,把冉阿让引入正途,让人深刻体会到仁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这也是小说一大亮点所在。
小说以冉阿让为线索,反应了法国大革命前不同阶级的人民的不同命运,而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穷苦人民的悲剧,让人心痛不已。作为一个母亲,芳汀每天不辞辛劳的工作,仅仅想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迫于压力,他不得已将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德纳第,但是德纳第却只把珂赛特当做骗取钱财的工具,珂赛特在德纳第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却没能见到女儿最后一眼。但是正是这样一段故事,告诉了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光明终能够驱散黑暗。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母性的光辉是任何时代都泯灭不了的印记。
虽然《悲惨世界》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但它并未被这个时代所遗弃,它永远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这个世界,何尝没有像芳汀一样穷苦的人民?何尝没有像德纳第一样唯利是图的小人?何尝没有像教主一样博爱的人?何尝没有像马吕斯一样为爱痴狂的人?也何尝没有像冉阿让一样改过从善,成就一翻伟业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个时代的追求与信仰。
世界上还是有光明的,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就像雨果一样,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也留下很多东西。
雨果走了,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明与自由,仁爱与善良,他的思想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