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四篇)

2023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0 17:41:30
2023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四篇)
时间:2023-03-10 17:41:30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数学全册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了逐步放手培养阅读能力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三、每组教材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组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配合本组专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教学本课前,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有哪些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为后面“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

《走遍天下书为侣》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是本文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初读全文,重点交流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作者走遍天下以书为侣的理由和方法。然后再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2)“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3)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我的“长生果”》本文为略读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按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再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适当迁移运用。《口语交际 习作一》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能够使用大多数同学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的资料,就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还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说互评,互相启发。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在课外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情况。然后选有代表性的在班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下来。《回顾 拓展一》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课内学习和课外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可先在小组内,就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然后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最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第二组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古诗三首》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梅花魂》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外祖父思恋祖国的感情”这个问题,深入读书,交流讨论。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好有关的段落。在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具体语句中,就可以对怎样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桂花雨》教学过程可以安排如下。首先,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然后,再读课文,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进行适当点拨。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从“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里表达出来的。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小桥流水人家》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家乡景色的美好,人们生活的惬意。《口语交际习作二》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策划一次主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乡情的诗词、歌曲、文章等,一是加深对课文内涵的体会,二是为这次活动做准备。策划这次活动,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是活动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参与,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回顾 拓展二》教学交流平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抒发感情的方法。交流的时候,除了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联系读过的其他诗文,这样话题会更展开一点。交流时,可以一边谈表达方法,一边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这样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会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当然,这个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来灵活安排。比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初步交流一篇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课文都学完之后,整体交流几篇课文分别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为学生习作奠定基础;在学生写完了习作后,安排交流习作中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

第三组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是以前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延伸与发展。选编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教学本组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在科学课教师的帮助下,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教学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如,一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就推荐优秀科普著作,引导学生阅读,在本组教学即将结束时召开读书交流会;在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3.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深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上。《鲸》要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补充介绍一些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之后出示一些随文练笔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松鼠》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新型玻璃》教学本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观察现实生活中新型玻璃的广泛应用,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伊始,教师可先告知学生这堂课将要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前提是要学好《新型玻璃》这篇课文。在学生熟读精思,基本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后,便可组织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假如沒有灰尘》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

《口语交际习作》这次习作是围绕本组专题设计的,在阅读了四篇说明文之后,让学生也来练习写一写说明文,旨在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第四组

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学生能读;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钓鱼的启示》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从中得到启示,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在落实这一单元重点时,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应基于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受到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爸爸和“我”,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篇章。《落花生》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应突出这一特点。《珍珠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感情。学完全文,建议回读文前的“学习提示”,落实提示中提出的“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以加深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和认同。

《口语交际习作》在这次“口语交际”及“习作”中,编者安排了丰富的内容,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说话和习作的思路: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从一条警句格言、一幅漫画说起、写起。为了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有话好写,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建议:(1)将“回顾拓展四”提到“口语交际”和“习作”前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好联系本单元内容,进一步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警句格言做参考;(2)可预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意义的名言和有趣的漫画,以进一步丰富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回顾 拓展》这一板块的教学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的课题。选择一篇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要内容和所得到的启示。(2)独立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3)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4)拓展。说说学了本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例如,对作者的了解,所引起的联想,对课文表达上的感悟。

第五组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遨游汉字王国”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根据这些建议的提示,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对于了解必要的知识、启发思路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补充提供。这是学生第一次开展较长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为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结束后,要展示和交流活动成果。每个板块后面有一些要求认读的字,第一个板块后有10个字,第二个板块后有13个字。让学生结合阅读学会认读,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集中认读。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小组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2)举行猜字谜游戏;搜集有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3)搜集汉字字体特点及变化的资料,了解汉字的历史;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搜集书法作品,举办书法展览。(4)用多种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实施要点:

1.制订活动计划。为了让活动有序开展,需要制订活动计划,使小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活动计划是一种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教师要对怎样制订活动计划加以指导。一般来说,活动计划分标题、正文两部分。标题要写清什么单位、开展的是什么活动。正文要写清“什么时间”、“做什么”(目标、任务)、“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和“怎样做”(措施办法),以及“由谁做”(参加人员和分工),也可以把要做的事逐项列出,看起来有条不紊。末尾写上制订计划的日期。

2.猜字谜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开展这项活动重在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所以,要鼓励学生把活动设计得有趣味,吸引同学。对猜出来的字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注重思考的过程。有时还需要教师举例说明思考的方法。在自编字谜时,鼓励学生一字多编,活跃思维。

3.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有些笑话比较低俗,学生搜集之后需要加以选择,避免把低俗的笑话向全班介绍。

4.《仓颉造字》和《“册”“典”“删”的来历》两篇短文可以让学生略读。《仓颉造字》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做两件事:一是谈谈没有文字的不便,鼓励学生想象“结绳记事”、“物语”的好处和问题,体会文字发明的重要性;二是讲讲仓颉造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开展这项活动,要尽量利用两则“阅读材料”。

6.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这项内容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阅读《一点值万金》,再交流自己的感受。(2)搜集有关写错别字闹出的笑话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3)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检查电视字幕用字不规范的情况。

7.汉字书法欣赏。这项活动可以从阅读课本开始:先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然后拓展到课外,搜集碑帖,参观书法展览,访问当地有书法特长的人,举办小型书法展览等。

8.习作。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把活动的收获用笔写下来。

9.汇报、交流和总结。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结束之前,要进行汇报、交流和总结。汇报、交流的形式有多种,教材中提示的有编小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此外还可以开展“汉字知识竞赛”。

1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既评价个人,也评价小组,关注个人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 度。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评价”。

第六组

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第七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课文,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圆明园的毁灭》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要有个主题,可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教学“毁灭”这一自然段,要利用好课后思考题。可采用换词、删词法。《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时,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拨,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图文结合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

《难忘的一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做到披文入情,入境动情。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内容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口语交际习作》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公开演说能力,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要从小培养。但小学生演讲,主要是一项口语交际的练习,因此要求不要过高,能围绕一个主要意思作一两分钟的发言,语言比较流畅,态度比较大方,感情比较真挚即可。本次习作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参照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作用。第二步:赏析范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第三步:明确要求,开启思路。本次习作主要是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专题文章写读后感,把习作与单元专题结合起来,把写读后感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第四步:引导学生自改互评,教师及时批阅反馈。

第八组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七律 长征》本课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老师作必要的补充。(2)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 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5)拓展延伸,读读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开国大典》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本课教学要以读为主,读读、议议、读读,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要安排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毛主席在花山》本课的叙述通俗易懂,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按照课文前面“导读”要求,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重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注意不要脱离课文,要紧紧抓住那些细节描写,扣住具体的词、句来体会。《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前,要布置学生回顾观看(听过、阅读过)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片(故事)。可搜集相关资料制成卡片,如,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精彩情节。教学时,要对推荐者和听众提出明确要求:推荐者要讲清楚作品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精彩情节、观(读、听)后感想;听众听时要认真,抓住要点,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或谈自己的感想。可以先分组活动,然后在全班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推介会中,要充分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这次习作,安排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作: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写场景。这对学生而言并不生疏。本次习作要求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这正是学生写场景的难点。指导时,要充分利用范文《开国大典》,可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景描写组织学生再阅读感悟,看看《开国大典》一文是如何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的。学生习作过程中,要体现先说后写的原则,学生说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互评、互帮,或教师指导,让学生把选择的一个场景说具体,说清楚,说后即写。写梗概。过去训练不多,属新学内容。写梗概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①熟悉文本(作品);②理清脉络,抓住重点;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指导时,可先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写出梗概,给学生予以示范。再组织学生试写梗概,写后评议、修改、完善。由于是新学内容,不必要求过高。

1窃  读  记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拓展活动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第二单元

4.我的“长生果“

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1)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2)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

词语.

3.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4.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书是.-j-~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积累语言.交流感受

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2.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

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日积月累

1.激情导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读入情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挂念.

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6   梅  花  魂

学习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揭题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1)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

九年级数学全册教学设计篇二

《两位数乘两位数》学案(四)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笔算乘法(进位)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5单元第4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笔算乘法(进位)教材65页例2

学习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

2、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学      案

自主预习

2、自学教材65页例2

交流合作

1.怎样才能算出棋盘上的交叉点数目,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3、展示自己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下来。

估算 19×19

笔算19×19

1  9

×1  9

----

4.师生评议。

(1)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重点评议笔算过程。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你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吗?你怎样才能不忘记加上进位的点?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及时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尝试练习。完成答题卡一: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答题卡二: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向全班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帮助菜农收南瓜。

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拓展延伸

1.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3.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与新授教学有关的加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不仅唤起学生的旧知,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19×19乘的顺序及计算过程与前面不进位的一样,只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位,所以新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首先学生试算,然后在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最后在全班进行集体展示。从学生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就是在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重点加强了对学生。

5.《两位数乘两位数》学案(五)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骆科萍

题 整理和复习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单元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68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形成知识体系。

2、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会总结归纳乘法计算方法。

学      案

自主预习1、看看教材第68页“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3、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交流合作

1、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2、你是做口算乘法的?

(1)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可以先把它看作       来算,再扩大()倍、()倍、()倍……。

(2)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3、估算乘法怎么算?

(1)估算时可以将一个或两个因数看作整()整()数来算。

(2)你能举一个估算乘法的例子吗?

4、笔算乘法怎么算?

(1)笔算不进位乘法

3 2

× 1 3

---

□□﹍﹍32和()的积

□□  ﹍﹍32和()的积

---

□□□

(2)笔算进位乘法

7  8

× 2  6

---

□□□﹍﹍()和()的积

□□□  ﹍﹍()和()的积

----

(3)你发现了什么?

5、阅读短文,猜一猜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1)算一算,说出你的方法

(2)()×()≈()

()×()≈()

()×()≈()

(3)你为什么这么算?说出你的依据。

(4)哪一个结果最接近准确值?

展示提升 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小组比赛:练习十七第 1题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 笔算练习

拓展延伸

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但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在今后改进方面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6.《面积》学案(一)

学校: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骆科萍

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6单元第1课时  时间 5月2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知道面积有大小之分。

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索、交流与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      案

自主预习

2、什么是封闭图形?什么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交流合作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2)观察黑板的面和电视机屏幕的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3)通过刚才看一看、比一比,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 )有( )的,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

2、认识面积

(1)黑板面的大小叫黑板面的面积,地面的大小叫什么?

(2)观察黑板的几条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封闭图形。哪一个是封闭图形,哪一个不是?为什么?

你还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吗?

3、比较面积的大小。出示一些封闭图形:

(1)正方形和圆形比,谁大?谁小?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比,谁大谁小?

点拨: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探索面积单位。

(2)用重叠法比较两张长方形纸的面积,猜一猜,哪个大,哪个小?

(3)用摆图形的方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在上面摆一摆。比出哪个面积大。

你认为用多大的图形摆最合适?为什么?

点拨:用摆图形的方法,能比较两张纸面积大小。关键要选择大小统一的标准。

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剪出一个接近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找出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合适呢?

用厘米测量,面积就用     厘米

从学具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多少?

点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说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3)认识1平方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或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教室面积,容易吗?为什么?要用平方    的面积单位合适。

你知道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比试一下1平方米的大小。

说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呢?

展示提升

学生展示,其他学生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疑问。

反馈测评

1、出示用报纸拼贴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找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2、完成答题卡(做一做)。

3、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用1平方米的学具量一量。

4、站一站: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上能站多少个同学吗?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有哪些收获?

2、希望同学们做个细心的孩子,去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你会收获很多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 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介绍,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剪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并用它们分别来比较身边接近大小的物体的面积,最后我展示课前准备好的1平方米的白纸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大小。这一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由了解--体验--理解,充分在头脑中建立了三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7.《面积》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6单元第2课时  时间 5月3日

学习内容 教材第74页例1和75页做一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

2、会用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3、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会度量物体的面积。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量一量、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造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      案

自主预习1、画一画: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说一说: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自学教材第74页例1

交流合作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3)1厘米指线段的      是1厘米长,是      单位;1平方厘米指图形的      为1平方厘米,是      单位。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学生交流时,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3)画出1分米的线段和1平方分米的图形,说说有什么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用1米可以测什么?

(2)用1平方米可以测什么呢?

5、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6、归纳小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     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      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       。

展示提升 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反馈测评

1、用双臂比划1米有多长。小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表示1平方米。

2、先估计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一量

小结拓展

1、数学游戏: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每个图案是5平方厘米。

2、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由于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堂上我采取让学生从“画”中感受到: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它则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从“画”中感受它们的区别,只是初步感知,为了进一步强化,我紧接着设计了许多“填单位名称”的练习,帮助建立表象。

8.《面积》学案(三)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6单元第 3课时  时间 5月7日

学习内容 教材第77页例2及78页做一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活动,促使学生经历“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渗透函数一一对应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并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相应的训练。

情感与态度:再层层递进的活动中,感受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      案

自主预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会计算面积吗?

3、自学教材第77页例2

交流合作

1、估一估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2、摆面积:选出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在上面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1)你一共摆了几个小正方形?

(2)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出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

平方厘米

(3)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点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4、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2、完成练习十九第一题。

3、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拓展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计算时要注意长和宽的单位要一致,面积要用相应的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9.《面积》学案(四)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骆科萍

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6单元第 4课时  时间 5月8日

学习内容 教材第78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4、9、11题。

学习目标 1、引导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      案

自主预习

2、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那么正方形面积呢?

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吗?

4、自学教材第78页例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交流合作

1、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2)动手摆一摆。

2、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它的面积吗?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商量,并动手试一试。

3、你们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了吗?

(1)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后数一数,正好用了(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先横着摆,一行可以摆( )个,刚好摆了( )行,所以一共可以摆( )×( )=( )个,也就是( )平方厘米。

(3)比较这两种方法。讨论那种方法更简便。

点拨: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4、套用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2)我发现了它的长和宽      ,长和宽都可以看做是       。

(3)提炼方法:通过刚才的计算,我得出正方形的面积=(    )×(    )

小结: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   )是多少。在只给出图形没有给出边长是多少的情况下,要先测量再计算。

(1)求玻璃的面积实际上是求(  )的面积。

(2)试着算一算。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估计并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估计并测量正方形手帕的面积。

小结拓展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10.《面积》学案(五)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6单元第 5课时  时间 5月9日

学习目标 1、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会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学      案

自主预习1、依次表示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2、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交流合作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 )个,竖排每排摆( )个,一共可以摆( )×( )=( )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 )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 )×( )=( )(平方厘米)。

(5)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 )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 )×( )=(  )(平方厘米)。

小结:我们可以用摆,用量,还可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平方厘米。点拨: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4)我知道了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4、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  )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拓展延伸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11.《面积》学案(六)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公顷、平方千米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6单元第6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84页内容,练习二十第1-3题。

学习目标 1、知道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2、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会根据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3、能正确地估计面积。

学      案

自主预习1、观察教材中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2、体育场太大了,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

3、我们今天要学的是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4、自学教材第84页内容。。

交流合作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猜一下。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点拨: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4、认识平方千米。

5、认识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1)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相当于(  )公顷。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8公顷=( )平方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2、 练习二十  2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 )。

(2)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 )。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你能说说它们的进率吗?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咱们校园的占地面积展开教学的。我校的占地面积约为8350平方米,这一资源为我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教学提供了有力帮助。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起1公顷面积大小的概念。在学生充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后,我又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东湖的面积”进行平方千米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其概念。在课后的课堂反馈中,我发现虽然还是有学生没有建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但多数学生已基本建立其概念,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

12.《小数的初步认识》学案(一)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设计者: 骆科萍

题 小数的认识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7单元第 1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学      案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交流合作

1、认识小数

(2)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1)标价牌上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4. 5  0     ( )元( )角

0. 7  0            ( )角

0. 6  5            ( )角( )分

(2)火腿肠5.98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牛奶0.85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面包2.60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读一读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2)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5.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  )米?18厘米呢?

(3)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6.小组讨论。

(1)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2)点拨: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反馈测评

1、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填在课本上)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1.《小数的初步认识》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比较小数大小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7单元第2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90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第3-10题。

学习目标 1、能运用直观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能正确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      案

2、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3、自学教材第90页例2。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帮他们排出名次。

2、小组讨论、比较。

请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书上。

3、化成分米比较:

0.9米是( )分米     1.15米是( )米( )分米

0.88米是( )分米      1.2米是( )米( )分米

4、化成厘米比较:

0.9米=(  )厘米     1.2米=(  )厘米

1.15米=(  )厘米    0.88米=(  )厘米

(    )﹥(    )﹥(    )﹥(    )

5、在米尺上标出小数,再比较。

(    )﹥(    )﹥(    )﹥(    )

6、小结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先比较( )分位,再比较( )分位……一直比较出大小为止。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反馈测评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5○1.8         0.68○0.86

2、比较三种茶叶的价格。

第一种   13.60元

第二种   8.8元

第三种   15.15元

(     )﹥(     )﹥(      )

3、小组内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4、教材第94 页第10题。

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说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小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还是尝试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比较本小组内所有伙伴的身高”这一活动,学生个个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快就发现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总之,虽然还是处于试行导学案的时间,但我觉得本节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还是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小数的初步认识》学案(三)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设计者:陆达优

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7单元第3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学      案

自主预习1、 笔算8+6=  28+5=  37-5=  12-6= 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手套2.00元,袜子1.60元,你知道这两样一共多少钱吗?

交流合作 1.观察教材主题图.

(1)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小数的加法。

(1)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要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的算法。

(2)0.6元=(  )角     0.8元=(  )角

(  )角+(  )角=(   )角=(   )元(   )角

(4)比较算法:一道是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  ),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    ),也就是把( )对齐再相加。

(5)试笔算0.6+0.8 先将相同数位对齐,再计算。

元  角   分

0 .  6

+  0 .  8

3、探讨小数的减法:

(2)讨论、交流算法: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试算一下。

(3)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元  角   分

1 .  2

-  0 .  6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  )个0.1,减去( )个0.1。

②从人民币来看,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 )角减去( )角。

4.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   ),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2)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计算练习二十二第1题。

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正迁移,首先复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购物经验,所以多数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把小数点对齐的方法。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积极性,我将后面的课堂练习也都设计成“购物”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3.《解决问题》学案(一)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8单元第1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实物图、线段图理解解决用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明确每一步计算依据的数量关系;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结构特点。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学会分析选择信息,合理地选择方法正确解答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      案

二(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2、自学教材第99页例1

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3)每箱有24瓶啤酒,一层放4箱,可以放3层一次可运多少瓶?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含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能初步用除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决问题》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8单元第 2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1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会用两步除法或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案

自主预习

1、6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多少人?

2、960个杯子,每6个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以上两题你是什么方法解决的?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3、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乘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探讨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学教材第100页例2。

交流合作

1、观察例题图(60个人表演团体操)

(1)我知道了有60个人表演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了( )个大圈,每个大圈又分成了( )个小圈。

(2)每个小圈的人数相等吗?

2、怎样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

(1)要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可以先求

再求

(2)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也可以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3)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说说你的方法。

3、有960个杯子,6个装一盒,8个装一箱,能装多少箱?

(1) 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 要求能装多少箱,你是怎么想的?

(3) 你会用多种方法解决吗?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综合算式:

方法二:

综合算式: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9600千克货物,两辆车4次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方法一: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方法二: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① (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②(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③说说你是先算什么的?每一步式子求出的是什么?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你学会了什么?和同学说一说。

2、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特别要求,我们在解题时只要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就可以了。

5.设计校园》学案(一)

学校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设计校园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8单元第 3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 认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能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设计自己喜欢的校园。

3. 会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

学      案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方向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交流合作

1、展示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1)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2)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3)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校园呢?

2、了解自己的校园。

(1)说说你调查的本校有哪些基本设施。

(2)说说学校有什么建筑,各在什么地方?(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谈一谈自己对本校校园现状的看法。说说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1)先用白纸画出各种设施的位置、数量的平面图。

(2)将泡沫制作的设施模型粘贴在适当的位置。

(3)用彩笔装饰校园环境。

(4)用小纸条贴上各种设施名称。

展示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及时补充。

2、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3、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参观交流。

反馈测评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安排活动的,活动内容新颖,学习兴趣高。通过简要讲解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面图,让学生有规可循。

6.《数学广角》学案(一)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三年级 设计者: 陆达优

题 重复现象-集合思想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9单元第1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重复的现象,能分清哪些是重复的。

2、会计算出事物的数量。

3、能运用集合圈来表示重复现象,分清类别。

学      案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4、自学教材第108页例1。

交流合作

1、观察教材中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你发现了什么?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 )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 )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 )人。

(2)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是重复的,这几个人是(   )、(  )、( )。

(3)在计算总人数时,这三个人怎么办?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说一说两个圆圈各表示什么?中间表示的是什么?

(3)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怎样列式求出两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8 + 9 -(  )=(  )(人)

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去这几个人?

3、昨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笔盒、彩笔;今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三角板、剪刀。

(1)哪些是重复的?

(2)两天一共进了几种货?

(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将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横线表示出来。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

反馈测评

1、课本第110页第1题:一共来了10种小动物,有(  )种动物会游泳,有( )种动物会飞。这里面有(  )种动物既会游泳也会飞。

2、你会将图补充完整吗?试着做一做。

3、中间的圆圈表示什么?

拓展延伸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出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7.《数学广角》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实物代换-等量代换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9单元第 2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9页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第3、4题。

学习目标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能根据实物代换,计算物体的数量。

学      案

(点评:天平平衡和跷跷板平衡,说明两边物体的重量相等。)

2、自学教材第109页例2。

交流合作 1、水果园里“体重”大比拼:(播放课件)

(1)我们先来看看西瓜有多重?( )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3)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1)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在小组内摆学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说一说一共是几个?

(3)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  )个苹果。

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  )次,因此是(  )个。

分析: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

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 ), 4×( )=( )(个)。

3、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1)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

(2)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 )个波萝。

所以1个西瓜和(  )个波萝一样重。

点拨:不同数量的两种物体在某一方面是相等的,那么在这一方面就能互相代换。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反馈测评 1、完成第109页“做一做”, 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1) 先要知道2头牛和( )头猪同样重。

(2) 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最后求结果。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2只鸭=1只鹅  4只鸡=2只鹅,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4、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1)△+□=240    △=□+□+□   △=(    )   □=(   )

(2)○+□=91     △+□=63    △+○=46

○=(  )    △=(  )    □=(  )

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学生首先通过独学理解新知,然后在组内交流想法,最后全班集体汇报。从学生汇报情况看,学生都能理解简单的一个物体换几个其它物体的三个物体间的两次代换,表述也较清楚,甚至还可以列出简单的算式。但对于教材后面相对应的一道“三种不同数量物体之间的代换”的练习有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我顺势抓住机会,让学生就此题再次讨论研究,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很快还找出了两种不同的换法,我再组织学生将这两种不同换法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学生们明白,解答此类型题目的关键是要找出每两种物体之间相等的关系。

九年级数学全册教学设计篇三

(一)主要内容和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交叉并行。主要内容包括:点、线、面的游戏、橡皮泥塑、绘画、手工制作、纸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同学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同学的生活经验,强化同学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保守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充沛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身的感受;启发同学感受并表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协助同学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同学表达自身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同学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发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同学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资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同学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沛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耐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耐久兴趣;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发明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

内 容

第一周

《魔幻的颜色》《万花筒》

第二周

《万花筒》《大人国与小人国》

第三周

《大人国与小人国》

第四周

《前前后后》

第五周

《天然的斑纹》

第六周

《学校里的花》《最受尊敬的人》

第七周

《今天我值日》

第八周

《有趣的鞋》

第九周

《团包手工》

第十周

《巧巧手》

第十一周

《变废为宝》

第十二周

《梦幻中的城堡》《我设计的自行车》

第十三周

《星空的联想》

第十四周

《新颖的电脑》《电脑美术》

第十五周

《会响的玩具》

第十六周

《美术小记者》

第十七周

《迷人的动画片》

第十八周

期末测评

课题:魔幻的颜色

课时:1课时

施教时间:8月30日——9月1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准备:

同学:颜色、纸、笔等

教师:塑料杯、颜色、实物投影等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和间色的概念。

活动一:

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并请同学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

3、给同学介绍三个小伙伴:红黄蓝

5、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活动三:

1、请同学也来变变看。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看看变成什么颜色?

2、发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发生的颜色的深浅。)

4、请同学再做练习。

活动四:

小结:橙=红 黄 绿=蓝 黄 紫=蓝 红

活动五:

1、考一考:请同学来做小老师考考大家。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活动六:

1、调—调、画—画 发明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 感受魔幻的色彩。

请同学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2、作品展示

活动七:

拿出自身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札记:

其实对于三原色以和原色、间色之间的关系,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接触过了,但用原色和间色来进行色彩调配练习时,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许多小朋友把颜色调得很厚、很脏,或是没有计划的胡乱调,作业效果一团糟。所以我在指导时具体引导同学发现调色时毛笔蘸水的.多少,调色时毛笔怎样转动调得匀,涂色时笔触怎样……这些虽然不是教学重、难点,却是决定绘画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这些细节,同学作业时就简单多了。

课题:万花筒

课时:2课时

施教时间:9月1日——9月8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依照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同学: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第一节:

活动一:玩一玩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同学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同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身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札记:有一位同学在画的时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样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我和时肯定了这种方法,小朋友们纷纷效仿,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了作业。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示的万花筒,引起同学兴趣。

请同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身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同学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示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资料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讨论)

交流:用扣子、小粘贴、橡皮、夹子、小花片……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资料来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活动四: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札记: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好。有一位同学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们十分羡慕。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小朋友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效果还真不错。

课题:大 人 国与 小 人 国

施教时间:9月7日——9月15日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同学:玩具、纸、笔等

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示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示画面中的大与小。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请同学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同学用自身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同学考虑:

1、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烘托它的大或小?

活动四:

同学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札记:以前同学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课时

活动一:

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活动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师从构图和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

九年级数学全册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1)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3)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1)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2)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欲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