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一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引入语: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的秘密好吗?
一、请同学们看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看视频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六、作业。
请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设置悬念: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风吹过爬山虎的叶子时是怎样拂过、漾起?使得学生入情入境的把相关句子读得很贴切。接着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班上的学生几乎没人能画的出来,这是出乎我意料。如果我把这一环节换成拿实物给孩子们看,或者自己在黑板上先示意画爬山虎的脚的简笔画,那么这一环节就不会失败。让学生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使其明白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接下来,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作者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有)
另外,我对在引导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时,教学语言过于直白、繁琐,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还处在雾里雾中。我应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这也是本课的不足。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另外,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以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二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三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
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
(映示灯片)完成填空: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 、 、 ,还观察了叶子的 和 ,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
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
(1)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2)分析
①指名六人读
②第一句话说什么呢?(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第二句是说 (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映示灯片)
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注意)
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 (板书:长在茎上)
形状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映示灯片)
这句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像……?(板书:细丝……像触角)
你看见过哪些动物的触角?触角长在哪儿?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交流。)
我们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真的像蜗牛的触角?
(学生看录像。)
同学们看到了,爬山虎的脚的确像蜗牛的触角,这一比喻生动传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读比喻句)
三、四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概括,后具体)
⑤第五句话是说 (爬山虎脚的颜色)
它的颜色是 (嫩红的)
⑥齐读"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第六句话对整节课文作了小结。
(3)那么在这六句话中,哪几句是具体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三至五句)
齐读三至五句
(4)你能集注这三句话的意思,用书上的话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轻读课文,同桌练说)
指名说,评议
(5)请同学们再把第三节课文复习一遍,准备背诵。
试背课文第三节
3.讲读第四节
(1.)过渡: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我们已经知道了。呢么,看看第四节,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又写了哪方面的内容呢?
(2)指读思考回答: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脚怎么爬)
(3)课文中有一句话能表达这个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出事:"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齐读)
"这样"指的是什么呢?爬山虎的脚到底怎么爬墙,我们一起来看录象。
(4)请同学们自己轻生读课文,完成天空:(映示灯片)
①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
②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5)实物淙,讲解板书:触、巴、拉、贴
(6)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比喻句。
(7)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向上爬"这个意思把这一段写具体的?请同学们自己轻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4.讲读第五段。
(1)导入:从第四节我们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脚和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爬山虎的脚触着和没触着墙,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来读第五节。
(板书:触着 没触着)
(2)男同学读没触着墙的句子,女同学读触着墙的句子。
(映示灯片)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颜色变成 ,巴在墙上 ;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 ,后来连 也没有了。
(3)什么叫"萎了"? (干枯,衰落)
板书:(萎了 灰色)
(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说明墙对爬山虎是多么 (重要)
(5)齐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2.读三、四、五节,边读边想,完成天空:(映示灯片)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
先讲了 ;再讲 ;最后讲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 。
3.学生交流填空题,后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板书:观察细致 叙述具体)
5.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断。
四.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的内容写一个片断,把这一特点写清楚。
长在茎上
位、形 细丝……像触角
10 爬山虎的脚 爬 墙 触 巴 拉 贴 没触 萎了
变 化 触着 灰色
观察细致 叙述具体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评一评,既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生动的表演,使得本课的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特点,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样子、颜色。文章的"核心"针文中爬山脚的叶子和爬山脚的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特征的生长过程。这衬出了作者对爬山脚喜爱之情,运用这一学法好处在于形象、生动、具体勾画描写事物更加吸引读者。教学思路简洁明快,教学目标清晰,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实施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合作探索,较好地体现课改对语文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四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五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七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样爬、变化)
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4)复述第四自然段。
(5)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6)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柔弱)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
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成为红色的字)
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成为绿字)
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不能)
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
7、理解最后比喻句。
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需要动态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些什么?共分几层?
2、该自然段说了哪两个问题?
(板书:枯萎牢固)
3、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1、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小黑板上出示的问题)
2、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在墙上一脚一脚顽强往上爬的情景,(图片展示美丽的农家小院里满墙的爬山虎)此时此刻,孩子们想对爬山虎说些什么呢?
图片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1、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生合作动手剪贴爬山虎叶子,粘贴一幅美丽的墙面。
让学生动手协作粘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一是本节课教授的是第二课时,没有从整体入手,应该从面,再到点。让学生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再到课文中作具体的分析,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的完整。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八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九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2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一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2课时
第1课时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8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7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操场嫩叶舒服均匀重叠空隙
(1)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发音。
(2)指导书写“虎、隙”。
(“虎”“隙”两个生字较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并练写,其他6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
指导书写“虎”字: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隙”字:“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学生练写。
3.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话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形难字在书写过程中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 .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板书:准确)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 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4.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①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
2 .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感受连续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四、总结观察方法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三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课件演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爬山虎呢,(板书: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爬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
3.再读课文。
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板书:颜色:嫩红——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
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
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 )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脚”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
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师: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3.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找一找文中哪几句话能解答这3个问题?
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脚,让人一听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叶圣陶爷爷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了什么?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什么样?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 ——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四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
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
(映示灯片)完成填空: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xx、xx、xx,还观察了叶子的xx和xx,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
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
⑴ 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⑵ 分析:
① 指名六人读。
② 第一句话说什么呢?
(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 第二句是说:(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映示灯片)
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注意)
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
(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 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 (板书:长在茎上)
形状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
(映示灯片)
这句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像……?
(板书:细丝……像触角)
你看见过哪些动物的触角?触角长在哪儿?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交流。)
我们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真的像蜗牛的触角?
(学生看录像。)
同学们看到了,爬山虎的脚的确像蜗牛的触角,这一比喻生动传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读比喻句)
三、四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概括,后具体)
⑤ 第五句话是说(爬山虎脚的颜色)它的颜色是?(嫩红的)
⑥ 齐读“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第六句话对整节课文作了小结。
⑶ 那么在这六句话中,哪几句是具体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三至五句)
齐读三至五句。
⑷ 你能集注这三句话的意思,用书上的话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轻读课文,同桌练说)
指名说,评议。
⑸ 请同学们再把第三节课文复习一遍,准备背诵。
试背课文第三节。
3、讲读第四节:
⑴ 过渡: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我们已经知道了。呢么,看看第四节,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又写了哪方面的内容呢?
⑵ 指读思考回答:
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怎么爬)
⑶ 课文中有一句话能表达这个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出事:“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齐读)
“这样”指的是什么呢?爬山虎的脚到底怎么爬墙,我们一起来看录象。
⑷ 请同学们自己轻生读课文,完成填空:
映示灯片:
①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
②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⑸ 实物,讲解板书:触、巴、拉、贴。
⑹ 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比喻句。
⑺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向上爬”这个意思把这一段写具体的?请同学们自己轻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4、讲读第五段:
⑴ 导入:
从第四节我们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脚和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爬山虎的脚触着和没触着墙,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来读第五节。
(板书:触着 没触着)
⑵ 男同学读没触着墙的句子,女同学读触着墙的句子。
映示灯片:
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颜色变成 ,巴在墙上 ;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 ,后来连 也没有了。
什么叫“萎了”? (干枯,衰落)
板书:(萎了 灰色)
⑷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说明墙对爬山虎是多么重要。
⑸ 齐读课文:
① 这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② 读三、四、五节,边读边想,完成天空:
映示灯片: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
先讲了 ;再讲 ;最后讲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 。
③ 学生交流填空题,后齐读。
④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板书:观察细致 叙述具体)
⑤ 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
(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断。
四、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的内容写一个片断,把这一特点写清楚:
1、长在茎上。
2、位、形 细丝……像触角
3、爬山虎的脚:爬 墙 触 巴 拉 贴 没触 萎了
4、变化 触着 灰色
5、观察细致,叙述具体。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评一评,既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生动的表演,使得本课的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特点,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样子、颜色。文章的“核心”针文中爬山脚的叶子和爬山脚的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特征的生长过程。这衬出了作者对爬山脚喜爱之情,运用这一学法好处在于形象、生动、具体勾画描写事物更加吸引读者。教学思路简洁明快,教学目标清晰,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实施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合作探索,较好地体现课改对语文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