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重视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是任何企业都信奉的人才理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帮助。
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带动产业发展、技艺传承、群众致富的乡村人才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核心,是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为有效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充分放大乡村人才的“磁场效应”“乘数效应”“放射效应”,通过精准引进、多维培育、关心关爱等措施,着力精心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充分放大“磁场效应”,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用人之道,重在拴心”。探索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
拿出十足的诚意,积极营造惜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为引进人才解决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柔性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银行+保险+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依托特色产业和各类人才项目引进一批专家人才,吸引一批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引进人才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以人才振兴促进产业振兴。
充分放大“乘数效应”,精心培育本土实用人才。“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只有精准选派培训对象、设置培训课程、选优培训单位,才能最大程度放大“乘数效应”,提升人才培训效果。加强与高等院校、农校、科研单位和东部对口帮扶地区对接,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养计划、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养计划等,选派一批村党组织书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致富带头人赴外参加示范培训;
与有关农业科技专家签订长期协作协议,邀请其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对县域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帮带提升培训,帮助成立专家服务组下基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通过集中讲座、田间地头培训、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培养大批技能人才。鼓励支持村党组织书记、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参加农业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充分放大“放射效应”,尽情释放人才工作活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只有建立健全一套公正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产生“放射效应”,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对于领军型人才,重点强化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建立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常态化走访慰问、嘘寒问暖、关心关怀。对于乡村振兴一线的事业编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设置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等形式强化工作保障,表现优秀的优先晋升职称,并及时兑现绩效奖励。对回乡创业的优秀人才,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专门预算,给予项目奖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如今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回乡创业也能大有作为,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回乡创业。
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2】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对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聚农人、强农技、兴农策”方面下功夫,引导乡土人才深耕“三农”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聚农人”,坚持引育并举,为乡村振兴储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农业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要吸引高端领军人才驻乡。实施“引才入村”汇聚工程,支持高科技领军人才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落户。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吸引高校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要推动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成立农业专家技术推广服务团,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按照双向选择、按需选任、精准对接的原则,采取“科技特派员+农户”“公司+科技特派员+农户”等模式,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要鼓励本土人才返乡。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深入推进外出农民工创业工程,利用返乡创业园、电商产业园、示范园,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动员在外人才回乡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实施“选青推优”计划,摸排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巾帼”能人、致富能手、优秀青年等“六类人群”,分类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
围绕“强农技”,坚持协调联动,为乡村振兴搭台。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引领。要为产业“引智”。加强与名院大所紧密合作,共建实践(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带动乡土人才培养开发。要为产业“增智”。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开展“菜单式”培养,依托地方高校开设涉农专业、开办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工程,在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积极发掘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开展乡村企业家人才“十佳名人”评选。要为产业“联智”。立足当地农业产业优势,用好数字化平台,打造产、供、销一体的数字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科企融合。
围绕“兴农策”,坚持系统集成,为乡村振兴赋能。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强化激励保障作用。要“真金白银”激励。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企业家人才创业创新。启动县级农村创客平台建设,支持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创办众创空间、孵化园等“双创”基地,对乡村企业家人才领办的扶贫工厂(驿站)运营两年以上且成效显著的,给予一次性奖补。要强化配套支持。开展金融服务“送到家”,配备“金融村官”,推进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延伸到村到户,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粮食、果蔬、养殖、经营贷款等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乡村闲置公益设施,加强资产的运营管理,支持村集体以自营的方式开展创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开发,整理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腾退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以及“四荒地”、工矿废弃地、撤并后闲置的乡村办公用房和校舍、闲置标准化厂房等闲置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产业发展。要畅通上升通道。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乡村人才认定标准、办法,建立符合乡土人才发展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现有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累计工作满3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对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特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评聘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全面调动乡土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主动性。
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3】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高技能人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器”,好的营商环境能使人才源源不断获取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水分”。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人才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软实力”,需要两地政府的“硬举措”来兜底,走好“放管服”改革之路,乘“双城经济”强势头,开“营商环境”富贵花,谱“成渝人才”新篇章。
乘“双城经济”之舟,扬“人才活力”之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到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对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来说,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进两地“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攻克人才政策兼容的“难点”,打通人才政策落地的“赌点”,突出优势领域人才集聚共享,消除人才流动障碍,使川渝两地人才抱团集聚、有序竞争,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在“融入都市圈,建设副中心”总目标之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一流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让城市发展充满活力。
乘“双城经济”之风,展“人才聚力”之翅。聚焦“成都都市副中心”目标定位,完善一体化全公共服务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才汇青神”高校招聘、“青神优才工程”等行动,促进当地企业和人才“共赢”,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务实高效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今年5月,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眉山职能制造学院”,推动校企在实习实训、课程开发、员工培训、人才培训、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打造职业技能水平的新高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优质的营商环境,才能奏响汇聚英才的号角,像一块有巨大吸引力的磁铁,吸引人才大军的脚步,汇成强大的人才聚力。
乘“双城经济”之云,绘“川渝人才”之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多越好。“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依托川渝两地高校、科研院等资源,培育本地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搭建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的工作保障平台。想要留住人才,就要让人才无后顾之忧。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温暖人社”的政务服务。在企业引进人才和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上打破常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全面落实工资待遇、生活补贴、人才经费等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等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同时建设创新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建设川渝人才服务驿站,共同形成人才服务网络,让人才充分感受“温暖人社”的内涵,真正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投身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更要强化人才的思想建设,把党性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坚定人才的责任担当,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高昂的斗志、更坚定的信心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篇4】
近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在福州举行,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尹力讲话。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学制定规划体系,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2021年,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三带”乡村人才队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人才振兴了,乡村才能振兴,用好“乡村人才”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何振兴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搭好振兴“舞台”、用好振兴“平台”,当好振兴“后台”。
要搭好振兴“舞台”,挖掘乡村人才回乡来。乡村人才面广量大、种类繁多,乡镇要秉承“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新观念,通过广搭“舞台”“挖”人才,扩大乡村人才的准入面,着力建立乡村人才队伍。依托本土资源举办创业大赛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展演,把有潜力、有能力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新农人、技艺传承人挖出来,争取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加强对本乡本土对传统工艺、乡土建筑、乡村规划、现代农技、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特色医疗等领域掌握特殊技艺技能的人才进行拉网式排查,并进行网格化管理,作为重点培养的乡村人才。
要用好振兴“平台”,激发乡村人才强起来。加大对乡村人才培训的力度,争取打造一批产业能人,与高等院校、农校合作,实施农村人才工程,定向培养定制村官、农技专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等,共建一些特色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乡村人才产业园,培养一批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土专家”;
积极搭建乡村振兴设计师这类新型乡村人才的工作平台,选聘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让乡村人才队伍活起来,进一步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要当好振兴“后台”,确保乡村人才干好来。青年人才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人才匮乏,要积极开展乡村人才联络工作,通过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一方面,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奖励支持,并让符合市农业项目奖补条件的享受叠加支持。设立乡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建立类似“人才贷”专项资金,让人才创业更有底气。另一方面,设立乡村人才服务站,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创业更便捷,每年开展“十佳新型乡村人才”评选活动,给予每人项目奖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同时,在各大媒体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和项目成果,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在乡村也能大有作为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跑回来、干起来、干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