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七篇)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9 19:14:07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七篇)
时间:2023-03-09 19:14:07     小编:zdfb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篇一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容易地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其中关键因素是勤奋。可以说这篇文章观点鲜明。季羡林老师用王静安先生的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向我们说明了成功预期、勤奋和成功,浅显易懂,易于接受。

我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学习材料,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学生 通过讨论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

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生物界、人类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可能都不相同, 我们要摒弃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我们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唐宋八大家之首有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努力吧!既然“天资”我们不可求,“机遇”也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那我们就用我们掌握得了的“勤奋”吧!

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篇二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但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

一、读词理解,插曲遗憾

在读词理解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水的。”当时,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静、恬静、清静,怎么可能是描写水的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吗?”这时,我多么想听到异类的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们都是描写静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学都同意,而且不少学生都一个劲儿的点头。如果是平时的上课,我一定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中理解它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犹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时间不够,但就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下去,以词解词,很难体会。因为我的顾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让学生从字的意思上找区别。虽然后来学生都理解了,但这种以说来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现象。

二、画面理解,散乱不集中

在品读月光曲画面美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对三幅画面的句子,要抓住哪个重点词来进行品读,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点儿给学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学生在月光除洒画面品读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一个洒字,因为洒满了银光。”其实洒是一种大面积的播撒,银光是一种颜色。完全可以结合“霎时间”来体会时间短暂,但一瞬间海面由黑暗变成了银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间发生了变化。应该引导让学生结合“霎时间”来体会那种神奇的美丽,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句子中的情感。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篇三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重在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尤其是低段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课前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赏析优美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学法。首先创设轻松的情境,引学生入境,愉快进文,然后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品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导学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华。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篇四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3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贩贩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篇五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 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性。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上有讲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突现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本设计从教学内容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清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巧妙利用课文。本设计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牵引出大量的写景词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课文因素就是:《满井游记》是全套教材中最后一篇文言写景文,它又有很多写景的四字短语,利用它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充足的课中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非本课莫属。

第三,铺设美感氛围。从内在的教学美感看,这个教学设计有着明晰的层次之美。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层次构成,两大层之中又各有小层,甚至于分解在第一大层中的朗读训练都有层层递进的训练要求。从外在的教学美感看,课文教学在重要的环节处注意突出“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如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指导学生大量聚集写景的精美词语等。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篇六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 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性。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上有讲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突现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本设计从教学内容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清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巧妙利用课文。本设计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牵引出大量的写景词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课文因素就是:《满井游记》是全套教材中最后一篇文言写景文,它又有很多写景的四字短语,利用它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充足的课中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非本课莫属。

第三,铺设美感氛围。从内在的教学美感看,这个教学设计有着明晰的层次之美。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层次构成,两大层之中又各有小层,甚至于分解在第一大层中的朗读训练都有层层递进的训练要求。从外在的教学美感看,课文教学在重要的环节处注意突出“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如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指导学生大量聚集写景的精美词语等。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成功教学反思总结 成功的反思mobi篇七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但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

一、读词理解,插曲遗憾

在读词理解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水的。”当时,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静、恬静、清静,怎么可能是描写水的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吗?”这时,我多么想听到异类的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们都是描写静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学都同意,而且不少学生都一个劲儿的点头。如果是平时的上课,我一定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中理解它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犹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时间不够,但就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下去,以词解词,很难体会。因为我的顾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让学生从字的意思上找区别。虽然后来学生都理解了,但这种以说来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现象。

二、画面理解,散乱不集中

在品读月光曲画面美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对三幅画面的句子,要抓住哪个重点词来进行品读,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点儿给学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学生在月光除洒画面品读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一个洒字,因为洒满了银光。”其实洒是一种大面积的播撒,银光是一种颜色。完全可以结合“霎时间”来体会时间短暂,但一瞬间海面由黑暗变成了银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间发生了变化。应该引导让学生结合“霎时间”来体会那种神奇的美丽,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句子中的情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