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红旗渠精神体会心得(三篇)

2023年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红旗渠精神体会心得(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6 10:04:13
2023年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红旗渠精神体会心得(三篇)
时间:2024-07-26 10:04:13     小编:zd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红旗渠精神体会心得篇一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回忆起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参观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红旗渠的修建,迄今发挥效用造福于人类四十余年,这一工程的伟大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当年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当落后的情形下,能够提出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伟大设想,体现了我们党心系群众百姓千家万户。以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为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带领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十几年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深刻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红旗渠的精神使我深深的被震撼,被感动,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信念,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积极发挥创造力。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红旗渠精神体会心得篇二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全国上映!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力求打造有情怀又励志的年度燃片,故事横跨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先辈们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细致刻画了当年兴建红旗渠的场景,全民投入、全民兴修的场景十分“激燃”,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

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整个故事是围绕一条影响新中国几代人的水渠讲述的。这条水渠叫作“红旗渠”,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有着“人工天河”的美誉。“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1515万立方米”,“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条建国后修建的人工水渠在当初修建时就创造了一系列壮举,“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

这条水渠是在云雾缭绕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当年的修渠民工在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红旗渠之险,可见一斑。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建设的红旗渠,不仅经受了50年历史工程质量的检验,也为林县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这条让全世界惊叹的水渠凝聚了太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取材于斯,不仅仅想向观众呈现红旗渠的壮观景象,也想要通过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着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以及观众口味的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展现国家国力强大的电影,此类电影在提高国民自信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电影逐渐展现出了在民族文化上的自信。《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是这样一部“燃”片,相信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不仅仅会被那些为红旗渠建设奉献生命和青春的先辈们感动,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中华民族真的太伟大、太顽强了!

这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励志电影,对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极为难得的是,电影并没有进行一板一眼的说教,而是很多时候通过一些爷孙之间诙谐幽默的对话和情节展开,充满趣味性。“石头哥、铁锤、叶儿、水蛋儿、栓柱……”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相信观众看完电影一定会对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毫不夸张的说,影片不仅好看,还为进一步发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这部国产良心电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创造票房佳绩!

影片由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枫尚嘉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宣发,总顾问:吕侯生,总策划:王宝玉,策划:孙建铎,编剧:王献青,总监制:张惠民。

“时光不老 红渠永在”

一段跨越60年的恩怨故事 一首写给红旗渠人的致敬赞歌

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感悟 红旗渠精神体会心得篇三

红旗渠,一条人工天河,虽没有长江的奔流不息,没有黄河的磅礴气势,但却是林县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林县人民的精神。红旗渠是林州的象征,也是林州人民的骄傲。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准备修渠,将山西漳河的水通过这条渠引到林县来,改变林县“十年久旱”的现象。电影中的叶儿说:“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人死了再洗一次”。由此可见,当时的林县有多旱,百姓的生活有多苦。这也是为什么林县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修建红旗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硬着头皮勇往直前的原因。历时十年,红旗渠全面竣工,漳河的水顺着红旗渠流入了林州,滋润了林县干旱的土地,也滋润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田地。

电影中,当年担任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石头已随儿子到了国外生活,儿子在国外成家立业,有了孙子和孙女,看似一切都圆满了。可当他看杨贵书记去世的消息时,他无法忍受内心的悲痛,本就年迈的他因极度的悲痛进了医院。出院以后,他想回国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想回家乡再看一眼红旗渠,他想在自己还能动之前再看一眼家乡和故人。在他的眼中,乡愁是自己亲手修建的红旗渠。

他老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红旗渠,没有忘记自己曾并肩作战的故人,可他没有等到叶儿,叶儿也没有等到能每天洗脸的那一刻,或许这就是老人内心最大的遗憾了吧。

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但最本质的还是奉献与牺牲。为了修建红旗渠,有八十一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这崇高的精神。影片中的冯技术员虽是外乡人,但他仍为修红旗渠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有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我们应把红旗渠精神铭记于心,我们都应学会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我相信,某天我们一定可以笑着面对世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