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必读读后感篇一
创新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孙子兵法中说道:凡战者,已正和,以奇胜。这里的 “奇”就体现了创新的思维,只有出奇才能制胜。
今天我们所拥有的生活,无一不是创新的成果,所以《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创新,艺术需要创新,工作也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会让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就应该针对性的去挖掘,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创新力,年龄太大,不是专业人才,没有高学历,没有机会等等。其实他们都走进了思想的误区,美国著名发明家富兰克林在80多岁的时候发明了双焦距眼镜;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原来只是一个对电子一窍不通的中文老师。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穷无尽的创新潜能,他可以随时随地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迸出创意的火花而使我们有所创造。在我们的收费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收费站的发展,我们在系统内率先打破传统的“格式化”制度,创新思想,根据岗位的不同和考核结果发放工资和奖金,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和定岗定薪的新原则。
事情证明“思想决定出路”,如今全站人人有事做,事事有考核,一线收费员工资福利待遇大幅提高,先进班组和个人全年工资奖金超过站长、管理员,新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全站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时时处处彰显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大家也在工作中享受着快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力就是成功的源动力,相信我们只要勇敢的扬起创新的风帆,就一定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创新必读读后感篇二
文章立论宗旨是“观念文化更新是当务之急”,选题很好,但文中将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法”差异作为主要论据来论述尚需斟酌,这一观点似乎不太符合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实际发生的演进状况。
由于历史局限性,五四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面冲击可以理解,因为那个时代中国很落后,普通人只知道西方人很厉害,他们可以通过数学计算设计制造出高效工业设备和精良武器,当时除了李宗吾、南怀瑾等少数思想家、国学大师外,人们对西方形式逻辑中已经暴露出来的众多悖论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重视,因此,百年前我们迷信西方人的数学思维尚属情有可原,但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如果我们今天依然对形式逻辑中的理性缺位采取“守阙连年,终不见理”的保守态度来认识,那就不是创新,而是因循守旧。
近一百年来,高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产业兴起和互联网诞生,为整个人类社会形态走向全球一体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值此阶段,西方人自己也已开始对数学理性在许多领域中的真理性开始怀疑,他们正在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思维逻辑来驾驭人们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和其他领域的行为,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五四时代的观念上进行文化变革,弄不好就会出现把“婴儿和脏水一起泼掉”的不好结局。中国传统文化中养育着一个能够补缺数学理性不完备的“婴儿”,这可爱的婴儿正是您在文章中想彻底抛弃的“直觉思维”逻辑体系,详细介绍可仔细阅读您正在研究的拙著。
中国观念文化落后确有因偏重“整体把握”而对事物“细节研究”不太重视的因数,但中国人掌握精细数学思维的智商并不低,只要其他观念更新,很容易达到与洋人同样的水平。中国眼下的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思维模式,而是在于对封建“官本位”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克服,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普遍缺少独立人格,这是目前在组织管理中出现文章所列举“难题”的根本所在。
这种官本位落后观念之所以能持久存在,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其中之一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演进“阶段论”。新中国成立后,缺少一个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期,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多个层面,未能触动数千年沉积下来的官本位思想;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提出中国需要“补课”和回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独立人格的培育,需要有经济基础,只有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捍卫自己权利的情况下,真实的独立人格才会表达出来。因此,回归“初级阶段”不单单是为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培育民众的独立人格,这是促进落后文化观念转型的重要举措。目前理论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从官本位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过程中,如何防止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中出现的那种残酷性;防止当权者以“官本位”旧瓶装资本人格化新酒。根据人格学原理,在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道场文化引导下,必然会唆使民众在逐利时表达一种“其鬼有神,其神伤人”的不道德行为,也必然会怂恿一些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穿着市场化的外衣走权贵资本主义邪路,这种残酷性和新型官本位的复活,必将导致鬼魅横行、尔虞我诈,使多数人失去幸福感。
个人认为,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形势看得较准,就目前政策看,一方面,高层领导正在极力扩大民主;另一方面,适时提出具有博爱精神的“以人为本”,提出符合平衡秩序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新观念,这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道场文化的重塑,我觉得,文章的论据应当按照这一思路撰写。
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历代社会治理的理念不是依靠宗教,而是依靠“形象思维”得到的许多很有价值的管理“理性”。这一“理性”可以追溯到远古伏羲氏时代,正如现代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其巨著《世界文明史》中所说:“如同印度是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圣地,中国乃为人道哲学之家。在中国所有的著作中,易经——形上学唯一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奇特的书,但由此展开了中国思想史的记载。”
创新必读读后感篇三
一:关于思维模式
1,王亚南认为“官僚政治”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说法非常入理,它产生于“学而优者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价值导向。但您的文章中说官僚“制度粗放”的说法与实际不太相符,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世界上最精细、最严密的制度,正是这种精细严密的制度,将经济与政治“头足倒置”,不是政治为经济服务,而是经济为政治服务。结果,在经济领域就把原本就喜好形象思维,不善精密思维的管理者推向极端,使一种“政治严密、经济粗放(包括盲目发展)”的社会管理方式保持到现在。
2,经济领域粗放管理(包括盲目发展)的深层原因,确实有喜好直觉思维偏好的因素,但一个人做事是否诚信严谨,乃是属于品德方面的差距,主要由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
3,建议在论述文化背景时,如果牵涉到“思维模式”,最好不要忽视“形象思维”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如果文章能将“形式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并将“形象思维”的逻辑内核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方法提炼成公理,告知读者,这样也许就会出现一种既能增强民族自信,又能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二:关于制度概念
一般所说的“制度”概念,是指社会组织最基本的运行秩序。其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权益关系和重大决策的运作程式。将这些权益关系和运作程式通过协商形成契约,作为该组织的基本。对于企业,就是公司章程,对于国家,就是宪法。因此,它是比一般法律条例、普通规章制度更为基础的法规。根据这个基本宪,首先要确立符合这一章法的价值文化导向,同时要开展其他制度、体制、法令、规章、条例的设计和实施。
三,关于道德概念
德治≠人治。社会组织的运行,无论是封建社会的人治,或是现代社会的法治,均须有符合人性和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来支撑。这就像汽车运行需要有一个在垂直方向克服重力的平衡力、使汽车能稳定前行的公路,“公路”就是确保汽车平稳运行的器物之“德”。在社会组织管理中,支撑其运行的平衡力是人文道德,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国情、企情、校情、院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德治”思想有选择地弃其糟粕,扬其精华,对西方现代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法治”思想也应当有选择地弃其糟粕、扬其精华,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为多数人认同的“新文化”那就更好了。
四,关于人才甄选
人才甄选的标准和途径,是属于组织基本需要明确的制度,它应当有十分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在公众企业和党政组织的中均有这方面的规定。
制度明确了,但如何确保每次甄选人才都很得当,这就需要文化来支撑。无论是粗放型“民主票决”甄选,还是精细型“内查外调”考核甄选,就文化背景而言,行使这一权力的群体,其大部分人员必须有独立人格,懂得社会责任、并具备一定道德水准。
最近,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策。要积极推进选人用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破解’选人用人难题,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注重选拔那些确有才干、实绩突出的干部。
这个课题对制度创新很重要,你可以再深入一点探索。
五,关于传统文化
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文明的中国人,谦恭有礼,是多么的完美!中国人高雅的风采,在任何环境里都是表露无遗。……可以说,中国人,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