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十篇)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21:11:09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3-07 21:11:09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一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活泼能干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大概过程如下: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也兴奋地问学生:“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我们高不高兴呀?”学生们都喊:“高兴”,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同学们,蓝线画的是我们正常人的脚型图。缠足时,要先把本来直的5个脚指头折断,藏在脚底下,再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直到最后长成这样的形状。”说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脚指头这样被折腾,痛吗?”孩子难过地说:“痛!” “十指连心”呀!你能用声音表现出这种痛苦吗?”她读得非常到位,另外几个女孩子也读得毫不逊色。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 们只说出了“这些脚很小。”“这些脚小得还没有我们的手掌大呢!”这些感受。我补充道:“我们把这些小脚称作“三寸金莲”,相当于十厘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学们的脚小得多?封建社会,女孩到了四、五岁左右就要被缠足。为了使自己的脚不长大,她们有的在脚底下垫上锥子走路,有的垫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虫子放在脚底,好让自己的脚腐烂,不长肉。同学们,听到这儿,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们联系自己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手或脚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等,进一步体会到了缠足给古代女子带来的伤害之深。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伤的音乐响起,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一个女孩子竟然失声痛哭。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此刻,学生们怎会读得不动情呢?

这是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读。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在学生们齐读完二至七自然段后,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内容:“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并进行了如下教学:

1、同学们,年幼的孙中山看到姐姐被缠足,心中充满了对这一陋习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废除陋习的决心。长大后,他排除万难,终于破除了这一陋习。让我们带着敬佩,一起读段话!(生齐读)

2、这个陋习只是害了孙中山的姐姐一个人吗?(指生说)

3、“残害了中国妇女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呀,你终于被废除了!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女同学读!( 女生齐读) 

4、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包括施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感谢孙中山!(齐读)

5、这就是(师指课题,生读:孙中山破陋习)

现在,你还想怎样读这个课题?(指生读课题,生读出了孙中山破陋习的伟大与了不起。)

6、(屏显孙中山雕像)同学们,他就是孙中山。他遇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会长留我们心间!此时此刻,面对孙中山爷爷的雕像,你最想对孙爷爷说些什么呢? (音乐,交流)

7、同学们,孙中山爷爷破除的是已在中华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可是,就在我们当今社会,我们的身边却还有如此多的陋习在等着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破除。(屏显部分陋习)现在,你能当着孙中山爷爷的面表表决心吗?(指生说)

8、作业

同学们,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憾。课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习的行列中来,大家说好吗?

以上就是我对《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的简单回顾。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因为只有学生入情了,才能悟情。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差,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遗憾的就是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分配,一些应该让学生展开说的环节,如“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真的只是被我以“环节”的形式匆匆走了一个过场,学生的说话欲望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二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以教材为本

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种教学设计(略)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1)要求学生要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2)要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但是从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三种设计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来,上述两个教学目标是孤立的,并列的,轻重一样的,实质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到缠足陋习严重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孙中山的那颗心——对缠足陋习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坚决废除它的强烈愿望,才能让学生受到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的熏陶。由此可见,目标(1)是实现目标(2)的基础,目标(1)是先行的,是关键。显然,第三种设计者,由于认真研读了文本,比较深刻地解读了作者、编者的意图,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其关系,使文路和教路有机地统一起来,走进课堂时做到了心中有目标。

反观其它两种设计,轻文本重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设计一基本搬了网上的设计)。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囫囵吞枣没有消化,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所以大家要认识到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备课前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通过与文中人物、作者以及编者的对话,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感动,形成自己对文本意义的主动构建。有了这个基础,具体的教学才能做到以教材为本,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本。

(二)教学对象的重新认识——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与生活经验背景,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起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中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有效。

由于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孙中山的功劳,缠足这一陋习早已销声匿迹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中青年老师来说,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脑子中对缠足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只是无端地觉得那是用布长期包裹不让脚长大,最终形成小脚。而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更没有什么体验,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要让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单凭文中“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这一句话来感受缠足形象(丑陋形象),进而来感受缠足的毒害,是远远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的。

第三种设计,显然在课前研究了学生,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设计播放缠足动画,旁白介绍缠足陋习这一环节,补上教材的空白点,打通了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缠足厌恶、憎恨的情感,为下面与少年孙中山产生共鸣,感悟他那真挚的火热的心积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笔。

另外,中年级学生的感情是非常朴素的,他们的心是善良、正直的,当自己喜欢的人受到伤害时,反应是强烈的,毫不犹豫的。所以当老师问:如果缠足的不是孙中山的姐姐,而是你的姐姐,你非常喜欢的姐姐,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时,学生有的说难过,有的说心疼,有的说生气,有的说恨妈妈,这种角色体验一下子把孩子与孙中山的距离拉近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研究学生的结果。而第一二种设计或关注了文,没有考虑人;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着眼灌输;或高估了学生,使学生无法“披文入情”“入情入境”,教学平淡无味。所以教师教学时要研究学生,走进儿童的心灵,了解儿童,做到以人为本,目中有人。

(三)教学策略的重新选择——以感悟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维。”由此可见,新课程把“感悟”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课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缠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孙中山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呢?第三种设计同其他两种带有灌输式、问答式倾向的设计相比,呈现出更丰富的策略。

1、朗读中感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文本意义不是客观地先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读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读中生成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缠足陋习对妇女的毒害是通过姐姐缠足先后的不同表现体现出来的,妈妈对缠足的无奈、少年孙中山对缠足的憎恨和反抗是蕴含在他俩的对话之中的。所有这些怎样让小学生去感悟?教师首选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朗读体味。成韵的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会不经意地体验、意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读出了那颗心、那份情”,达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同时,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安排学生充分朗读,能激发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情、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2、比较中感悟

有比较,才有发现。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顺序的比较当中,在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1)姐姐缠足前后的不同表现的比较。

(2)第7自然段与补白的比较: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脸);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他听到的是(姐姐的叹气声、哭声)。

(3)孙中山和妈妈对缠足不同表现的比较。

(4)孙中山和妈妈自身不同描述的比较: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这种比较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可能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熏陶。

3、想象中感悟

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孙中山的姐姐缠足时的情景,学生自然没有见过,书上也只有短短的两句话,而这个内容对学生感受缠足陋习对带来的痛苦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引发学生的想象,由于此时学生已有缠足这一丑陋形象的表象,短短的两句话被赋予丰富的内涵,烙上了学生独特而多元感悟的痕迹。这对学生加深课文理解、走近孙中山的心灵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法,那法,只有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胸中有法。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三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以教材为本

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种教学设计(略)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1)要求学生要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2)要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但是从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三种设计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来,上述两个教学目标是孤立的,并列的,轻重一样的,实质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到缠足陋习严重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孙中山的那颗心——对缠足陋习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坚决废除它的强烈愿望,才能让学生受到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的熏陶。由此可见,目标(1)是实现目标(2)的基础,目标(1)是先行的,是关键。显然,第三种设计者,由于认真研读了文本,比较深刻地解读了作者、编者的意图,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其关系,使文路和教路有机地统一起来,走进课堂时做到了心中有目标。

反观其它两种设计,轻文本重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设计一基本搬了网上的设计)。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囫囵吞枣没有消化,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所以大家要认识到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备课前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通过与文中人物、作者以及编者的对话,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感动,形成自己对文本意义的主动构建。有了这个基础,具体的教学才能做到以教材为本,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本。

(二)教学对象的重新认识——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与生活经验背景,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起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中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有效。

由于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孙中山的功劳,缠足这一陋习早已销声匿迹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中青年老师来说,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脑子中对缠足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只是无端地觉得那是用布长期包裹不让脚长大,最终形成小脚。而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更没有什么体验,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要让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单凭文中“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这一句话来感受缠足形象(丑陋形象),进而来感受缠足的毒害,是远远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的。

第三种设计,显然在课前研究了学生,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设计播放缠足动画,旁白介绍缠足陋习这一环节,补上教材的空白点,打通了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缠足厌恶、憎恨的情感,为下面与少年孙中山产生共鸣,感悟他那真挚的火热的心积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笔。

另外,中年级学生的感情是非常朴素的,他们的心是善良、正直的,当自己喜欢的人受到伤害时,反应是强烈的,毫不犹豫的。所以当老师问:如果缠足的不是孙中山的姐姐,而是你的姐姐,你非常喜欢的姐姐,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时,学生有的说难过,有的说心疼,有的说生气,有的说恨妈妈,这种角色体验一下子把孩子与孙中山的距离拉近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研究学生的结果。而第一二种设计或关注了文,没有考虑人;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着眼灌输;或高估了学生,使学生无法“披文入情”“入情入境”,教学平淡无味。所以教师教学时要研究学生,走进儿童的心灵,了解儿童,做到以人为本,目中有人。

(三)教学策略的重新选择——以感悟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维。”由此可见,新课程把“感悟”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课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缠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孙中山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呢?第三种设计同其他两种带有灌输式、问答式倾向的设计相比,呈现出更丰富的策略。

1、朗读中感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文本意义不是客观地先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读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读中生成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缠足陋习对妇女的毒害是通过姐姐缠足先后的不同表现体现出来的,妈妈对缠足的无奈、少年孙中山对缠足的憎恨和反抗是蕴含在他俩的对话之中的。所有这些怎样让小学生去感悟?教师首选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朗读体味。成韵的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会不经意地体验、意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读出了那颗心、那份情”,达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同时,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安排学生充分朗读,能激发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情、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2、比较中感悟

有比较,才有发现。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顺序的比较当中,在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1)姐姐缠足前后的不同表现的比较。

(2)第7自然段与补白的比较: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脸);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他听到的是(姐姐的叹气声、哭声)。

(3)孙中山和妈妈对缠足不同表现的比较。

(4)孙中山和妈妈自身不同描述的比较: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这种比较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可能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熏陶。

3、想象中感悟

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孙中山的姐姐缠足时的情景,学生自然没有见过,书上也只有短短的两句话,而这个内容对学生感受缠足陋习对带来的痛苦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引发学生的想象,由于此时学生已有缠足这一丑陋形象的表象,短短的两句话被赋予丰富的内涵,烙上了学生独特而多元感悟的痕迹。这对学生加深课文理解、走近孙中山的心灵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法,那法,只有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胸中有法。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四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找出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 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话的”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五

历史故事《孙中山破陋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活泼能干与缠足时和缠足后的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揭示了缠足对中国妇女身心的残害,讴歌了孙中山从小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听了薛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有以下收获:

一. 紧扣文本,精心设计问题

在体会姐姐缠足时的痛苦环节,薛老师用了三个问题“用的布条是什么样的?怎样缠?姐姐的表现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缠足之苦;在体会孙中山生气与心疼交织的心情时,相机追问:孙中山在生气什么?又心疼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孙中山的内心,深入解读文本。

二. 补充资料,注重拓展

本文所写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年龄阅历关系很难体会到缠足之苦。薛老师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正常脚部骨骼和被缠小脚的骨骼对比图,并且配上缠足过程文字说明;通过补充资料古代审美“三寸金莲”与学生动手量一下自己脚部的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缠足这一习俗之陋。

三. 说话训练,加深体悟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薛老师巧抓训练点:妈妈进了房门,继续( );姐姐越来越( );孙中山站在门外。让学生在说话中加深缠足陋习对人的残害的体会。在学习最后一段时,通过拓展“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会说什么?”创设了几个情境,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体会缠足陋习破除的大快人心。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六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找出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 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话的”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七

《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刘老师的课对这一难点的把握十分到位。

一、线索十分清晰

刘老师从:姐姐为什么会由原来活泼开朗的女孩变得再也没有笑脸和歌声“入手,在学生充满疑问的时候,引出”缠足“,体会这一陋习的“陋”之所在。接着引出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最后回到文章结果,孙中山破陋习,感受人物之伟大。刘老师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学生也很入情,也能悟情。

二、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渗透其中。

句子的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刘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

如:“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与“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两句话的比较,问学生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让学生体会到“深深地”、“幼小的”两词说明他虽然年纪小,但永远不会忘记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三、充分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默读,分角色朗读,师生朗读;以不同的形式,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四、练习说话,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刘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讲讲回去了解的缠足的事,想一想孙中山当时的心情,还有让学生看看小鞋的图片,自己谈谈感受,到最后出示孙中山图象,请学生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这些说话练习,结合图片,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借助多媒体,画龙点睛。

我想,学生水到渠成的感悟除了老师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比较透彻外,多媒体的运用,不可小看,这是文字所没有办法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这篇文章所说的陋习离我们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刘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缠足后的畸形的小脚,加上她声情并茂地解说,学生就加深了对缠足的了解,深切地感到缠足这种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实在是太深了,从而到最后在交流感悟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孙中山的伟大,孙中山破缠足陋习真的是解放了广大中国妇女。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八

11月2日下午,我在镇中小学执教了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写出这一课教学的得与失,但因家庭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现在,倍感惭愧!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活泼能干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大概过程如下: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也兴奋地问学生:“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我们高不高兴呀?”学生们都喊:“高兴”,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同学们,蓝线画的是我们正常人的脚型图。缠足时,要先把本来直的5个脚指头折断,藏在脚底下,再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直到最后长成这样的形状。”说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脚指头这样被折腾,痛吗?”孩子难过地说:“痛!” “十指连心”呀!你能用声音表现出这种痛苦吗?”她读得非常到位,另外几个女孩子也读得毫不逊色。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 们只说出了“这些脚很小。”“这些脚小得还没有我们的手掌大呢!”这些感受。我补充道:“我们把这些小脚称作“三寸金莲”,相当于十厘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学们的脚小得多?封建社会,女孩到了四、五岁左右就要被缠足。为了使自己的脚不长大,她们有的在脚底下垫上锥子走路,有的垫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虫子放在脚底,好让自己的脚腐烂,不长肉。同学们,听到这儿,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们联系自己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手或脚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等,进一步体会到了缠足给古代女子带来的伤害之深。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伤的音乐响起,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一个女孩子竟然失声痛哭。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此刻,学生们怎会读得不动情呢?

这是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读。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在学生们齐读完二至七自然段后,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内容:“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并进行了如下教学:

1、同学们,年幼的孙中山看到姐姐被缠足,心中充满了对这一陋习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废除陋习的决心。长大后,他排除万难,终于破除了这一陋习。让我们带着敬佩,一起读段话!(生齐读)

2、这个陋习只是害了孙中山的姐姐一个人吗?(指生说)

3、“残害了中国妇女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呀,你终于被废除了!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女同学读!( 女生齐读) 

4、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包括施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感谢孙中山!(齐读)

5、这就是(师指课题,生读:孙中山破陋习)

现在,你还想怎样读这个课题?(指生读课题,生读出了孙中山破陋习的伟大与了不起。)

6、(屏显孙中山雕像)同学们,他就是孙中山。他遇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会长留我们心间!此时此刻,面对孙中山爷爷的雕像,你最想对孙爷爷说些什么呢? (音乐,交流)

7、同学们,孙中山爷爷破除的是已在中华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可是,就在我们当今社会,我们的身边却还有如此多的陋习在等着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破除。(屏显部分陋习)现在,你能当着孙中山爷爷的面表表决心吗?(指生说)

8、作业

同学们,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憾。课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习的行列中来,大家说好吗?

以上就是我对《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的简单回顾。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因为只有学生入情了,才能悟情。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差,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遗憾的就是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分配,一些应该让学生展开说的环节,如“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真的只是被我以“环节”的形式匆匆走了一个过场,学生的说话欲望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九

《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学上,我让学生充分读书、感悟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出现的“漂亮”与“丑陋”、“可怜”与“可敬”等几处矛盾点入手研读,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

1、对比朗读 感受贝的丑陋:

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海里,还是在沙滩上,这只贝和其它美丽的贝相比显得那么丑陋。他没有漂亮的颜色、图案,它只有两片瓦砾似的壳,壳已经很破烂,很不完全。这是一只丑陋的贝!

2、抓住文眼 重现贝的痛苦:

出示重点句:“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这一段话,我把它聚焦成一个词——“折磨”。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厚读深。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贝所受的折磨,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们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经历吧?那谁来说说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时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说到想尽办法想把它驱除,觉得十分难受、痛苦,备受折磨。我顺势问:“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更何况钻入贝体内的是一颗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啊!”然后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边读边想象石子在贝身体里的情况,体会这只贝在肉体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体会这是一只饱受折磨的贝!

3、紧扣默默 品味贝的孤独:

出示重点句: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通过教师引读,紧扣“默默”引导学生理解这只贝所遭受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不幸却无人可诉。紧接着让学生将他和别的贝作比较。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一样系在孩子的脖颈上受赞美。他备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这是一只“寂寞、孤独、有苦说不出”的贝!

4、聚焦磨制 感受贝的可敬:

这仅仅只是一只可怜的贝吗?我简简单单的运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学生带入对贝可敬之处的研读。这时聚焦“磨制”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磨制”的意思,紧扣“血与肉”想象日复一日磨制的痛苦。面对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制。我拓展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真是一只……。此时追问学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吗?”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这是一种肤浅的美,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它以它珍贵的内里美展示于人,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更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得到了更大的荣誉。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始终是少数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缺少面向全体,另外在拓展中学生谈的多是大人物,没在关注生活中的身边人。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反思篇十

当下课铃声响起,一节课结束了,但对课的研究却没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备课时,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可以说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主要想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而对这样文章对初二的学生,本着一课一得的思想,把课设为两课时。由于本次教学的特殊情况,只讲了第一课时。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而且本文应是初二下学期的课文,在第一课时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读,知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在第一课时如果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来,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为课时就可以在品读语言过程中来深入挖掘闻先生这种说和做,虽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为追求民主,为救国救民。这样,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好,能读懂文章,而且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其实在这过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导学生对闻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在当今社会如何把闻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课时。这也是教学中受教案和教学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