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木兰诗 反思(三篇)

木兰诗 反思(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17:34:11
木兰诗 反思(三篇)
时间:2023-03-07 17:34:11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 反思篇一

在导入时,我出示实物——大熊猫玩具,让学生有序观察大熊猫的外形,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观察中被调动起来,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奠定了学习文本的感情基础。

二、以读为“本。

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如:引读、集体读、部分读、范读、选自己喜欢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以读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让学生感受大熊猫的外形可爱,小时候的活泼可爱,长大后睡觉的样子可爱,以及它吃竹叶时的样子可爱,从而体会到大熊猫是许多珍奇动物中最可爱的一个,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三、寓教于画。

以读书为基础,读读画画、画画读读,学得轻松,真是其乐融融。读读课文,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下来,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读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手中的彩笔,将文中所描绘的大熊猫画下来。很快,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子,一只又一只的熊猫形象便跃然纸上。再把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根据课文议议、评评、比比,看谁画得好。这样学生在浓浓的乐趣中主动地求知,发展了特长,培养了创新能力,读懂了课文,积累了描写动物的方法。

木兰诗 反思篇二

1.在课堂上努力体现“轻松愉快,活泼民主”的和谐音乐课堂教学理念。

在教学第二环节中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发表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只要孩子们能正确表达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见解,我都是赞同的;在拍击节奏时,只要能体现出四二拍节奏的强弱特点的动作,我都是允许的;因为每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是不同的,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规范格式化学生,有效避免了扼杀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一贯的教学中我习惯于把音乐课堂当做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由学生来尽情发挥,比如在第三环节学唱歌曲时,我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歌曲内容,提倡他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一直在等待学生慢慢地领悟和接受知识。

2.关于音乐素养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不同,视野的开阔性就不同,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力求找到一个支点,尊重每个孩子音乐能力的同时,力求促进他们均衡发展。比如在第一环节的游戏中,节奏、旋律等等这些词完全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我总是强调关注他们使用专业术语来表达意思,规范语言;最后合奏打击乐器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技能。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比如还可以针对内容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光阴的德育渗透,我忽略了。

2也是我个人认为本课的最大败笔,普通话不标准,录音之后产生的效果更不尽人意。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光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个人各方面素养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我继续摸索、学习,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加完善自己。希望不妥之处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谢谢大家。

木兰诗 反思篇三

课后反思:

1、诗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感官,就应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美来印证诗歌的内在美,而不是教 师的说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适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第一块环节“组织学生探究朗 读这首诗的语速、语调,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继续使用。

2、进一步明确了主动发现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挑战权威的确立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个性展示的一个过 程。

(1)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不是指导者要求出来的,而是通过指导者精心设计的情景调动出来的,没有 情景就难有学生学习自主的可能,难有个性发现的可能。教师的功能,我以为就是不断从教材中挖掘能激 发学生参与的情趣欲望的情景素材,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里无限的风光。

(2) “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让教育生活化,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情景,加以适当的指点, 让学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比给他们这首诗的全部更关键。

(3)情景的创设,其实就是打破主体内在的认知与外在客观之间的平衡,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欲望和需要,使被 动的施与成为主动获取。 第二块环节“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如可先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想 象一幅画面,然后教师通过用画面与本诗意境反差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弹琵琶,创设一种情景,从而达 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