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一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品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三
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一。
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打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得真对。一个人如果连说话都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是可以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面对两个小孩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不懂装懂,绝不糊弄孩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读书能够懂道理,更为了好好做事情。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看我的吧!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四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很多困惑,论语“为人处世”的三种态度给我们提供了正确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们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还有就是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快乐的心阳光般辐射着他人,让身边的人一样快乐着。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五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论语通译》读后感。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读后感《《论语通译》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六
进入了怀铁一中,我们一开学就学习了一篇非常有意义的课文:《论语》六则。它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这篇《论语》六则就记录了六则孔子说的话,他的话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整篇课文是针对两个内容的。前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
第一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这则论语教育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宽容的品质。特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就要温习知识,这样学习一定会好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是我经常说的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就可凭此当老师了。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知识,这样我们也了解得,知道得。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则,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过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千万不要只知道读书而不知道思考,这样就会迷惑不解。也不要只知道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既要读书,也要思考,这样才是对的。
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了,那就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态度端不端正。端正的态度就是学好的关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提的一个问题。说明了孔文子学习好又喜欢学习,不以为向比自己成绩低的人请教看做耻辱。这种优良的学习态度真值得我学习。
这一则是表现学习态度的精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告诉我们,学了知识而不说出来,刻苦钻研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我哪一点做到了呢!孔子非常谦虚,其实这几点他都有,但是他还是说他没有做到,这是多么谦虚呀!
最后一则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我们要取长补短,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七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急遽变化的社会,每个人都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选择,还要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四顾茫然,心无所依。越是这样的时刻,人就越应该回到经典,寻找重要的精神滋养。
接下来我作为教育者,从教育态度、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论语对我的启发:
1、教育态度:为人师表,以仁育人
论语虽然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现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它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
《论语》文中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学态度,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从来没有作为老师的那种骄傲高贵,他对自己的学生都关怀备至。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认为学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则,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态度,每个人各有所长,相互学习才能一起成长。
2、教育原则:教书育人,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贡、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论什么样的人,孔子都会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亲切交谈,鼓励劝勉。我们要学习孔子教书育人,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不分(贫富,智慧)类别,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不断从中积累教育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
3、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从颜渊的感叹中我们了解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经过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先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时机,明确要求、触类旁通,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策略,促进孩我们的孩子思维、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论语》字数简洁,句句经典还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经验慢慢品味,结合生活不断思考。
论语的读后感2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八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