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课文讲解(八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课文讲解(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15:38:36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课文讲解(八篇)
时间:2023-03-07 15:38:36     小编:admin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一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 

《我的叔叔于勒》 

1. 字: 

3. 赏析: 

⑴情节: 

⑵人物: 

菲利普夫妇: 

语言                      自私、贪婪 

动作    →    心理   →   性格:庸俗、虚荣 

神态                      势利、冷酷 

⑶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范进中举》 

1. 字: 

桑梓zǐ            银锭dìng 

2. 词: 

尖嘴猴腮 

3. 赏析: 

⑴讽刺艺术: 

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胡屠户: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②夸张。 

范进喜极而疯 

③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 

胡屠户从范进处拿银子,“攥”“舒”“缩”“揣” 

⑵小说主题: 

【模拟试题】 

一. 找出下列各组字音中有错误的,并在括号内改正。 

二. 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诗文晦涩        风声萧萧         奇异的世界 

三. 填空简答: 

五. 阅读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 

六. 阅读 

1. 文中空缺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是(   ) 

a. 走、站、从头到脚      b. 踩、爬、滴滴嗒嗒 

c. 踏、跳、浑身上下      d. 踹、挣、淋淋漓漓 

3. 能准确概括范进发疯过程的一组词语是(   ) 

a. 拍手    飞跑      b. 说   笑 

c. 拍手    笑        d. 拍手  说 

① ② ③ ④ ⑤ 

5. 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试题答案】 

二. c  

闰土、杨二嫂 

4.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 

四. d  

3.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六. 1. d    

2.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3. c    4. ①∥②③∥④∥⑤      5. c 

6. 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拍、笑、叫 

外形:头发都跌散了,两手带泥,一身的水 

8. ⑴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 

⑵众人拉他不住.       

9. c 

内容标题    《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 

编稿老师    李联辉    审稿老师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二

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

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

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

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

(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

㈡解析“中举”:

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四、分析“范进中举发疯”

⑴读了课文,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预设:“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⑵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怎样治疗这种疯病呢?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这一个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⑷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①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②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预设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预设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⑹(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课文,试分析下列问题:

㈠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㈡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

㈢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欲知详解,下节分解。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3.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一次在贡院撞号饭,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他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一个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周进顿生怜悯,为其填了个第一名,这个老童生便是范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人,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文中指提携,意思是“让人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开端:范进借钱应试

发展:范进卖鸡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结局:张乡绅来访

(二)对比手法

1.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的家境如何。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境: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乡试无盘费。

胡屠户:鄙视、讽刺、嘲弄:现世宝--癞*--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众乡邻: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关心无人问。

说明了:热衷功名利禄,沉迷于仕途。

2.阅读3-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进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胡屠户和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如何。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经济条件:众人送米送粮送钱送肉又送房。

胡屠户:巴结奉承: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张乡绅:百般拉拢:称兄年谊、送银赠房

这说明了:中举后范进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3.小说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中举后

范进贫困潦倒衣食无忧、喜极而疯

胡屠户欺贫爱富阿谀奉承、慷慨大方

邻人、张乡绅不闻不问趋炎附势、巴结攀附

五、课外拓展

1.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有同学作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

2.“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很多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不一样。现行教育就个人而言,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传授文化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社会而言,是培养有用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来说,是名利的竞技场;对社会而言,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已丧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重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示例2: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示例3: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范进的形象

(1)选文对范进的塑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请找出典例,赏析其作用。

明确:

选句1: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提示:范进清醒后什么都记不得了,但却清楚地记得“中的是第七名”,这入木三分的讽刺描写,不仅突出了范进的丑恶形象,而且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富贵、甘当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本质,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范进热衷功名的特点,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选句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赏析: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未中举前对胡屠户的温顺,表现了他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选句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赏析: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范进得知中举后,不敢确信、惊喜过望的心理和得意忘形的神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虚伪世故。

(3)联系作品来看,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描写胡屠户的精彩语句,品味揣摩,赏析其作用。

选句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赏析: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胡屠户的圆滑世故和趋炎附势的性格,也间接表现了他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选句2: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赏析:运用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传神地表现了胡屠户对范进蔑视程度已达到极点。

赏析:运用了语言描写,点明了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原因,体现了他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的个性。

选句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胡屠户对中举之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突出了他心灵的卑劣,讽刺意味更足。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3.结合对众邻居的描述,谈谈众邻居、张乡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众邻居、张乡绅对未中举的范进漠不关心,对中举后的范进争相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可以从中看出这群人的形象。

明确:趋炎附势、虚伪世故。

(二)研读重点语段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范进不看便罢”至“再为商酌”),回答问题。

1.作者描写范进喜极而疯,富有层次,请将这一情节梳理完整。

明确:惊喜--昏厥--疯跑--跌进泥塘--疯走集上

2.下面的句子分别对主人公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2)众*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提示:第(1)句是对主人公的动作、外貌描写,第(2)句则是对主人公的侧面描写。作用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

明确:(1)动作、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范进疯后的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侧面描写;用众人的表现,烘托范进发疯的不可思议。

3.“噫!好了!我中了!”请揣摩范进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下来。

示例:“我”终于中举了,可以摆脱贫穷屈辱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

明确: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和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三)孔乙己与范进比较

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

虚伪世故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五、课外拓展

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80字以上。

示例: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蝴蝶终于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脚尖小心翼翼地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地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四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制作:邓湘云)

课件地址: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 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 明确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 协作学习

① 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4、 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五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引入新课。)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学生先读书下注释,后教师补充)

1、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背景知识补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三、鉴赏诗歌

1、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2、整体感知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3、讨论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拓展延伸:

比较柳宗元与韩愈的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明确:

韩、柳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贬谪诗,但在思想情感上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于诗人初到柳州的时候,这一次的岭南之贬,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贬更加使诗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诗人面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恶劣环境,其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的,但同时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到达蓝田县时写的,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部侍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通达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呜”,所以诗虽出以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五、作业布置:背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板书设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韩愈——文以载道 古文运动 宏伟奇崛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差异:

柳: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韩:“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充满了不平之气

“不平则呜”,“忠犯人主之怒”

赏析: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六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范进中举》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二课,它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全书极为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该名著的讽刺艺术有所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人生有益的启示的要求,我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1、学习个性鲜明的语言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把握两个人物形象——范进和胡屠户的性格特征。

3、探究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发挥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并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学习小说,就要学会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写法。因此我确立以上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是缺少理性的分析,阅读还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针对此种情形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虽说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精彩,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学生也因此会浅尝辄止,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因此本课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和情景设置法、点拨法,尤其要讲求取舍。

1、启发式: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循循善诱,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形象直观,活跃气氛,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引发感悟。

3、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感悟法、质疑法等。

讨论法,各抒己见、博采众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能使课堂生成多于预设。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一)导语设计: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越过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同时中举而疯的闹剧也着实令人深思,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科举制度深深地思索,走一步,再走一步,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规范、清晰出示本课学习目标,使师生都能明确本课目的,紧紧围绕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三)重点研读,问题设计:

1、首先请一名同学简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复习上节课所学,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完成和本课的自然衔接)

2、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挑选出你最喜爱的某个语段或句子,有“表情”的朗读。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同学能读出人物的味道来,仿佛人物就在面前,运用多媒体,及时出示范进、胡屠户的丑陋嘴脸,形神兼备,再配合学生的表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设计这一环节,重在“读”使学生们不离开文本,做到有据可依,有表情的朗读也可以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做好铺垫,才会水到渠成)

3、提问:通过刚才大家的表演,咱们来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自然会把视角集中在范进和胡屠户身上。(提出要求: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同学们各抒己见,营造了浓浓的氛围,便于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边板书对二人的评价:范进:醉心功名、屡试不中、家贫如洗、中举后:疯疯癫癫、丑态百出,胡屠户:庸俗自私、势力市侩、阿谀逢迎、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4、小组合作,找出能够体现人物这些性格特征的语句,并进行赏析,进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个性鲜明的语言和传神生动的动作,以及在范进中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学习对比的手法凸显讽刺艺术的魅力。

设计以上两个环节,通过读——品——悟——说四步,来突破本文的学习重点。进而完成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目标。

5、教师适时点拨,文中给我展现了喜悦的最高境界不是大笑,也不是流泪,而是发疯,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中了举人,为什么会疯癫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设计这个问题意在揭示主旨,把握小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思想内涵,在交流中获得启示)教师把握时机做好正确的引导,适时小结,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拓展延伸:文学创作需要灵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我们就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看看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吧,请同学们续写《范进中举》,并交流。设计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7、作业:整理完成《范进中举》续写,要求想象合理,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思想性。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七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

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揣摩运用”

九年级语文课范进中举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三、讲授新课:

一边提问学生,一边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1)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2)       人物的命运不同:

(3)       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4)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3、  思考:两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都是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附:板书设计:

孔乙己(悲)范 进(丑)

打折腿――死去

科举

伤      社会深度      胡

冷漠 麻木 趋炎附势 前倨后恭

凉薄赠银送房 拉拢

同情悲凉揭露鞭挞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