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14篇)

最新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12:48:12
最新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14篇)
时间:2023-03-07 12:48:12     小编:admin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一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

当时,遵义县一年的水利资金不过20万元。据初步测算,从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水渠需要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的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万个工时。草王坝才一两百个劳力,怎么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

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

1992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现哑炮,黄大发准备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随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块刹时满天飞。万幸的是,碎石只击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1993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共产党员怕牺牲能行吗?先烈们拿身体去堵枪眼,我们做事就要有这种精神。”黄大发说。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二

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

当时,遵义县一年的水利资金不过20万元。据初步测算,从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水渠需要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的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万个工时。草王坝才一两百个劳力,怎么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

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

1992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现哑炮,黄大发准备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随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块刹时满天飞。万幸的是,碎石只击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1993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共产党员怕牺牲能行吗?先烈们拿身体去堵枪眼,我们做事就要有这种精神。”黄大发说。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三

4月26日,大方县民政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在大会议室集中观看了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报道,通过此次学习,大家被老支书黄大发“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

据了解,黄大发在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期间,为彻底改变村子极度缺水的状况,带领全村群众对悬崖峭壁发起了挑战。虽历经失败,但老支书毫不气馁,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跨3个村的“大发渠”,彻底解决了当地缺水难题,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黄大发老支书为此所做的贡献,是当代的愚公精神,是时代的楷模。开展此次学习活动,旨在鼓励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大发精神,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结合民政工作岗位,苦干实干,将“大发”精神的种子播种在全县民政系统。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四

4月26日,大方县民政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在大会议室集中观看了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报道,通过此次学习,大家被老支书黄大发“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

据了解,黄大发在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期间,为彻底改变村子极度缺水的状况,带领全村群众对悬崖峭壁发起了挑战。虽历经失败,但老支书毫不气馁,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跨3个村的“大发渠”,彻底解决了当地缺水难题,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黄大发老支书为此所做的贡献,是当代的愚公精神,是时代的楷模。开展此次学习活动,旨在鼓励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大发精神,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结合民政工作岗位,苦干实干,将“大发”精神的种子播种在全县民政系统。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五

虎年那时,这场规模浩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气势汹汹地来临,连地处大山深处的团结村也感受到了它的凶猛。

“这个疫情防控工作很重要,不要认为我们没有事就不放在心上,疫情防控人人都有责任,不准打牌、不准办酒。”时代楷模黄大发说。

自疫情发生以来,黄大发主动当起了村里疫情防控的义务宣传员,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劝导乡亲们按上级要求科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黄大发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宣传疫情防范知识,要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告诉群众,要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要走家串户,打扫好周围环境卫生。

在黄大发的带动下,团结村的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也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返乡农民工志愿服务队,在村支两委的统一调度下,积极投入到团结村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发动百余名党员、志愿服务者参与,每天战斗到村到组,严格落实网格包保责任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宣传全覆盖。”平正仡佬族乡人大主席敖文红说。

此外,团结村支两委根据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重、宣、查、管、堵、巡、杀、导”八字措施,全面深入、周密细致地防控疫情。

平正乡团结村党总支书记王朝海介绍:“我们主要以八字措施为抓手,一是“重”高度重视,二是“宣”大力宣传,三是“查”地毯式巡查,四是“管”监督管理,五是“堵”对出境的交通、进入的车辆进行拦堵和对人员的拦堵,六是“巡”24小时进行巡查,七是“杀”在我们村的每个密集场所进行消毒杀菌,第八是“导”引导群众舆论。”

据了解,团结村成立了5个临时党支部、组建了3支志愿服务队、出动了10台宣传车,动员党员、村民组长、护林员、公益岗位就业人员、热心人士等近200人,每天进村入户向群众不间断地做好宣传、劝导、排查和清扫公路,共发放、张贴宣传资料6000多份,拉宣传标语100多条,入户包保宣传排查724户2997人。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六

“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骄傲,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愿意用命来换……”

《榜样6》录制现场,一个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

而在这些闪耀的荣誉之下,他也是——

团结村的老支书,永远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位可爱的“80后”。

走路两步并作一步、上台阶小跑着……如果无人告知,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的老人家已经86岁。

“老支书修渠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同行的团结村村民说——他们都是黄大发看着长大的,两位稍年长一些的村民还曾跟着黄大发一起参与修渠工作。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近17年,大家也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穷、困顿的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

现在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这样说道。

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他们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竣工。

这条由黄大发带头开凿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的天堑之渠,跨过了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还满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渠修好后,黄大发又带着村民们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发渠”的滋润,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证丰收,彻底实现了“旱涝保收”。近些年,随着产业发展,更是形成当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电,20__年通路,现在我们家乡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黄大发骄傲地说道,言语之间满是欣慰——那个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已经脱贫摘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七

“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骄傲,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愿意用命来换……”

《榜样6》录制现场,一个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

而在这些闪耀的荣誉之下,他也是——

团结村的老支书,永远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位可爱的“80后”。

走路两步并作一步、上台阶小跑着……如果无人告知,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的老人家已经86岁。

“老支书修渠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同行的团结村村民说——他们都是黄大发看着长大的,两位稍年长一些的村民还曾跟着黄大发一起参与修渠工作。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近17年,大家也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穷、困顿的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

现在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这样说道。

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他们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竣工。

这条由黄大发带头开凿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的天堑之渠,跨过了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还满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渠修好后,黄大发又带着村民们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发渠”的滋润,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证丰收,彻底实现了“旱涝保收”。近些年,随着产业发展,更是形成当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电,20__年通路,现在我们家乡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黄大发骄傲地说道,言语之间满是欣慰——那个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已经脱贫摘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八

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大山遮得严实的村庄,缺水是草王坝的穷根。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吟唱着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村里有一位老人叫黄大发,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较劲,他用36年的时间干了一件事——修水渠。

黄大发,1935年出生于草王坝村,23岁光荣入党,这一年,他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意气风发的黄大发撂下了“狠话”:修水渠。于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黄大发带领草王坝村民修渠,这是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可现实无比残酷。他们不懂技术,测量仅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缺少水泥,沟壁上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没有导洪沟,沟渠不盖板,洪水一来,脆弱的沟渠被冲得稀巴烂……

壮志未酬誓不休。为此,黄大发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就立刻背着干粮匆匆上路,前去“取经”。

1992年的春天,黄大发带领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日复一日不停歇,黄大发每天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进山,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沟边,人山人海,鞭炮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杀猪摆席、搭台庆功,好不热闹!这是草王坝村民们最高兴的一天,千百余年的梦终于实现了!大伙簇拥着黄大发上台讲话,站在台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个字都说不出口,眼泪顺着黝黑、皱褶的脸庞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造梯田,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九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当地建筑公司曾经重新评估过工程,认为质量过硬,尤其是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支持,简直不可想象,堪称工程“奇观”。但就是这样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凭借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辈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层实际、灵活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黄大发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修渠放炮炸山时,落石砸坏了村民房顶,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没有发火,很快说服村民平静情绪,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遇到了许多阻力,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不要气大”,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心结。大家心里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黄大发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开好“院坝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好“院坝会”则是贯彻群众路线、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的有效途径。黄大发常说,有事要开“院坝会”,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遇事召开群众会,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大家二话不说,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水!”

活到老学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宣告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1989年,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时间,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除了自己学,他还带领大家学,并且号召集资修建学校,宣传“娃娃有前途,必须要读书”的道理。现在,许多村民讲起水利建设头头是道,变成了“赤脚专家”。村里还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党员干部要带好头。黄大发认为,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他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看着离地3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动工,“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腰里栓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完成了测量工作。在老支书的感召下,小伙子们也纷纷把绳子系在腰上,开始了飞檐走壁的施工任务。采访时,记者问他当初是否紧张,黄大发很淡然地笑着说:“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坚持就是胜利。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攻坚无退路。对于摆脱草王坝村贫困的命运,黄大发有着难以想象的决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他一辈子一个目标,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怀着这最初的承诺,24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10万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将会胜利完成出列贫困村的历史进程。那些修渠往事,记载着这位“年份英雄”的足迹,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群众看”,黄大发坚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谋一分私利,就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挂在嘴边。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亲自运回来。有一天赶夜路遇到了暴雨,运水泥的车陷入泥潭,他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护自家娃娃一样看护着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补补,被他坚决拒绝,“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多年来,全村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把修渠集资的钱交他手上,都说“放一百个心,黄老支书一毛钱也不会给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黄大发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千千万万位黄大发,正在自觉运用这永不过时的“黄大发工作法”,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发家渠”, 用行动争做脱贫攻坚的先锋军,让实干凝聚贫困群众的信心决心,拿作风把牢集体奔小康的方向盘,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

“真正实干的好干部!”

《这位当代“愚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比神话传说更震撼!》,4月19日,来自中国日报网的双语新闻,早早突破10万+的阅读量。网页的下面,好评如潮,点赞无数。

“感动!看得我眼睛都湿润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叫苦吗?”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发凿渠。”

“感动中国就应该是这样普通而伟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国的主流媒体把目光都放到了贵州遵义,聚焦到老共产党员黄大发同志身上,和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悬崖绝壁上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华社发布长篇通讯《为了乡亲,他在峭壁凿出万米“天渠”》;19日,人民日报以《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为题对黄大发事迹进行报道;2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为题,作了长达4分50秒的新闻报道。

几天来,国家级的报纸、网站、电视台,都陆续对黄大发老支书的事迹进行各具特色的报道。

“大发渠”的新闻报道在播州区引起强烈反响。全区党员干部和80多万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了向老支书学习、向老支书看齐的热潮。

“党员干部必须装着人民,那才是人民的好干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办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鸭溪)经济开发区的干部鲁迅雷,在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后,由衷地感慨道:黄大发一生只为一道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再学习,再宣传,全区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播州区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作为教师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许多人都说,教师只有平凡、只有寂寞,没有灿烂,没有辉煌。的确,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只要你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可以说你也就选择了平凡。在教师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我感到自豪是因为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一颗爱心。教师只有在爱岗敬业,把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自己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的耕耘在三尺讲台之上,而且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才能领悟从师的乐趣,才能以从师为荣,以师为自豪。在“爱岗敬业”这种精神支配下,教师也不会视平凡的工作为平凡,不会视琐碎的工作为琐碎,而是会认真对待教育,教学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上下工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师德修养的要害一环,就是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说他“要害”,是因为他既是师德的核心和基础,又是促进教师不善进取的动力源泉。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已属于你我,我们又怎样不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三尺讲台呢?一个好老师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误人子弟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骄傲地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孩子。

教师应有丰富的学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修养,这些要求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达到的。那么这些做法的动力来自何方?来自教师对教育活动的的客观要求和自身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的深刻熟悉,来自解决这一矛盾的不懈追求,来自深层次的爱岗敬业精神。有了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就能够对自身素质水平有一个理性熟悉,并使之与教育事业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不断的接近,通过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提供保证。假如说不断完善自我是教师在工作上有所作为的基础,那么爱岗敬业就是基础的基矗爱岗敬业能够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要想取得工作成就,必须有社会的理解,同事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自觉努力,而“爱岗敬业”精神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助益,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巩固并不断发展教育事业。

总之,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只能是一事无成。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既依靠经验教书育人,又会着力总结教育规律,并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无论备课、上课,还是科研,它都会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科学熟悉的观察之下,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实施,因材施教。显然,教师的工作不仅有一个态度问题,而且包含着探索科学、追求教育效果的主体性要求,有效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的敬业作为一种道德选择,它体现着动机与效果统一的综合追求。人类已迈入一个新的世纪。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教育的飞速发展,呼唤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新型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培育出一代新人,就必须做到。

我经常教育学生说:学无止境。然而我也应该经常对自己说这句话。虽然我已经身为人师,但不应该放弃学生这一身份,应该继续再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们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莫过于教师,如果我是一专多能,是无所不知或是“今天我不会,明天一定告诉你”的爱学习的教师,我的学生一定是知识信息丰富、性格开朗、好学上进、成绩不错的独立个体。这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产生了磁性——吸引、同化着一个个有活力的心,真正实践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传道授业”的育人楷模。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20__年1月份,在本应家家团圆的春节,在辞旧岁迎新年的中国,一场储蓄已久的疫情爆发了,它像一只贪婪的大手,把幸福与快乐挥散,把人类拉向痛苦的深渊,它以飞快的速度在全国蔓延,它吞噬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它让一个又一个人陷入了绝望。它就是形式sars,但却比sars更加恐怖,残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白衣天使迎难而上,抗疫英雄层出不穷,在可怕的新冠肺炎面前,中国人如同觉醒的雄狮,咆哮着,奔跑着与疫情战斗。

张定宇,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伟大或许是司马迁口中的“重于泰山”吧。张定宇,1963年12月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8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

在忙碌的金银潭医院中,总有一个佝偻的背影,他就是张定宇院长,年过五旬的他身患渐冻症,妻子在好几十公里外的医院因感染新冠病毒隔离治疗。每天凌晨两点入睡,凌晨四点有起床工作,在急诊楼中,他穿着白大褂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眼镜上沾着水珠,混着雾气。他那已经发病的双腿,走路颤颤巍巍地;脱下口罩,脸上的勒痕清晰可见;他那被消毒水浸的一块一块往下掉皮的双手;他坚守抗疫一线的背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默默无闻工作后的汗水,是人民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张定宇院长在记者采访中笑着说:“我为什么不歇?我以后有的是时候歇,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多做一些呢?我看着你们做,我会很难受的。”身患绝症的张定宇院长跟记者打趣。

张定宇,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他,是疫情克星,他,是抗疫先锋!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衡量。奉献是生命的花开,人只有奉献于社会、贡献于世界,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奉献总是和付出紧密相连,我们可以奉献聪明才智,可以奉献物资钱财,可以奉献青春年华,甚至可以奉献生命。为了边境的安全稳定,魏德友为国家义务巡边50多年,常年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他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他不计得失、甘于吃亏,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透露出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值得人们向他学习。

弘扬奉献精神,就要像魏德友一样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不是某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些人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观支配下,凡事先替自己着想,更有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堕落为腐败分子。那些人的生命意义在哪?

魏德友作为一名入党33年的老党员和老军垦,以扎根艰苦偏远边境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兵团党员干部“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人生有限,奉献无涯。”向魏德友同志学习,当以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把奉献当作人生幸福的高尚品质作为精神坐标。

弘扬奉献精神,就要像魏德友一样把集体、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现代汉语中,奉献是指为社会、国家、民族不计名利,努力贡献的精神,其本质是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忠诚。人活着要有价值,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人的价值大小须以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的大小来体现。

60多年来,兵团人不仅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挥洒辛勤的汗水,而且为祖国边疆的稳定与安全流过鲜血,甚至奉献了生命。当前,面对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兵团人应该奉献什么、如何奉献?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反复强调,维稳戍边是兵团的立身之本。魏德友以“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的信念,担起维稳戍边重任,52年来坚持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是新时期兵团人奉献精神的时代体现,我们要以魏德友为榜样,强化责任意识,不负神圣使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生命凭骨骼而挺立,人类因精神而伟大。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够尽自己的所能作出奉献。兵团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向魏德友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工作岗位,坚信付出必有意义、奉献必有价值。让我们唱响奉献者之歌,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谈谈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当地建筑公司曾经重新评估过工程,认为质量过硬,尤其是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支持,简直不可想象,堪称工程“奇观”。但就是这样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凭借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辈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层实际、灵活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黄大发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修渠放炮炸山时,落石砸坏了村民房顶,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没有发火,很快说服村民平静情绪,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遇到了许多阻力,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不要气大”,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心结。大家心里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黄大发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开好“院坝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好“院坝会”则是贯彻群众路线、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的有效途径。黄大发常说,有事要开“院坝会”,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遇事召开群众会,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大家二话不说,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水!”

活到老学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宣告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1989年,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时间,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除了自己学,他还带领大家学,并且号召集资修建学校,宣传“娃娃有前途,必须要读书”的道理。现在,许多村民讲起水利建设头头是道,变成了“赤脚专家”。村里还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党员干部要带好头。黄大发认为,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他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看着离地3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动工,“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腰里栓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完成了测量工作。在老支书的感召下,小伙子们也纷纷把绳子系在腰上,开始了飞檐走壁的施工任务。采访时,记者问他当初是否紧张,黄大发很淡然地笑着说:“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坚持就是胜利。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攻坚无退路。对于摆脱草王坝村贫困的命运,黄大发有着难以想象的决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他一辈子一个目标,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怀着这最初的承诺,24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10万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将会胜利完成出列贫困村的历史进程。那些修渠往事,记载着这位“年份英雄”的足迹,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群众看”,黄大发坚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谋一分私利,就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挂在嘴边。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亲自运回来。有一天赶夜路遇到了暴雨,运水泥的车陷入泥潭,他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护自家娃娃一样看护着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补补,被他坚决拒绝,“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多年来,全村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把修渠集资的钱交他手上,都说“放一百个心,黄老支书一毛钱也不会给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黄大发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千千万万位黄大发,正在自觉运用这永不过时的“黄大发工作法”,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发家渠”, 用行动争做脱贫攻坚的先锋军,让实干凝聚贫困群众的信心决心,拿作风把牢集体奔小康的方向盘,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