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一
上学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艰苦努力,基本完成了学校工作目标,新的学年里,学校将率领全校教职员工,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试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学校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运行。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治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以师生为主体、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树形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提升本校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条件、环境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声誉的最优化,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知识和素质支持、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工作目标: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精神动力。
2、切实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
3、严格考核,强化过程管理。
4、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
5、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增大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能力。
1、强化领导队伍建设,民主决策,细化分工,狠抓落实。
2、抓好行风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3、健全教师培养制度,抓好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素质,努力营造一支真诚奉献、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健全学校制度,科学管理,推进民主办校,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听课制度、考试制度、外出培训制度、备课工作检查制度、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二)、树立“育人是根本”的教育观念,强化预防为主的德育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1、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务处、团支部、学生会、班主任队伍育人功能。
2、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牢固确立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素质的观念,明确学校德育目标。
3、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班主任的培养,逐步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4、进一步规范住校生管理,强化住校生教育。
5、重视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组织德育工作者学习相关的德育文章、书籍,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研讨主题班会课及典型德育事例,“走出去、请进来”听德育讲座;鼓励德育工作者认真总结德育经验,积极撰写德育论文,并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6、强化预防为主的德育过程管理,积极有效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以班会课为主阵地,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重视构建校外德育队伍,定期召开各年级学生家长会,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重视家访、电访、约见家长等德育形式,密切联系学生家庭;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和养成性教育。
7、团支部继续做好组织发展和建设工作。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帮助生活贫困或遭受意外事故的学生继续学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教学实绩。
1、确立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体制,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争取明年中考综合评估继续跃上新台阶;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明确教学质量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2、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大教学过程检查的力度。
3、切实抓好毕业班工作。全体教职工都要关心、支持毕业班的工作;教师要重视个别指导,要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辅导方式,争取大面积质量的提高。
4、积极探索总结教改、教研经验,加强教研成果交流,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并积极向省级刊物以上投稿。
5、继续抓好职教分流教育工作,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二
新港中学始建于20xx年。学校地处航空港、深水港中间的书院镇,毗邻开发中的临港新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占地面积17271平方米,建筑面积3564平方米,配有专用教室9个。学校现有学生人数343名,12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7名,占教职工总人数的92.5%;中学高级教师2人占5%,中学一级教师14人占35%,中学二级教师20人占50%;区级骨干3名。
一、学校背景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学校本地生源急剧减少,特别是尖子生源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一方面受毗邻的上中东校的招生影响新港小学一批尖子生进入上中东校,另一方面其它一些尖子生家长都想方设法地将学生送往镇上学校。与此同时,随着书院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进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的外地生源呈逐渐增长的趋势,20xx年8月31日学校统计的全校生源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21.3%。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显著特点是不稳定性,一些成绩较好的会在七八年级时转回老家,而一些小学高年级才来到上海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成绩明显低于同龄人。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给我校带来的不仅是生源的流失,师资的招聘存有困难,教师的流失也客观存在,近2年,学校有3位成熟优秀教师辞职后进入其它学校。
我校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上毕业寥寥无几,很多甚至初中都没毕业,这些家长普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学生留给祖辈看护,造成对学生监管的无力甚至监管缺失。特殊家庭学生也呈现高比例,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学生在我校比较多,这样的学生往往带有心理问题,行为偏差。我校的学生很多存在学习动机习惯不佳,自主管理能力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方式传统,创新能力不足等局限。
学校师资年龄呈年轻化,教师敬业精神强,课改适应性好,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大,但学校缺乏在学科方面有影响力的引军教师。学校规模较小,客观造成研讨活动开展的成效。专用室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很多都是教师兼职,呈现不稳定性。
二、学校课程目标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路径”。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核心课程理念,坚持“以优质、多元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指导思想。体现“阳光育人、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新港中学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把课程设计的知识体系、社会要求、个性发展三个维度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科学的、多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目标:
提高德育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完善品质。
2、德育课程结构:
德育核心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课程、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课程,公民意识与法制教育课程,民族优良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文件精神,深入贯彻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把“两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设廉洁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智育课程
1、智育课程目标:
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学科核心内容,掌握学科思维方法。
2、智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研究课程专题化。
(三)体育课程
1、体育课程目标:增强身心素质,掌握体育技能,发展体育特长。
2、体育课程结构:身心素质发展课程+运动技能课程+体育特色项目
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不得挤占体育课时。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课程
1、美育课程目标:具备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
2、美育课程结构:审美知识理论课程+审美实践技能课程+美育个性发展课程。
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1、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全面执行市教委规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与课时。为使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努力探索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求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班级学生学习实际,利用二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分工合作,有一人主讲,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进而确定每一单元(章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整合每一单元(章节)的教学内容,编制每一节课的作业,组织好每一单元的测试反馈,本学期开始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试行“校本作业”的开发,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另外,继续在全体升考5学科进行“导学稿”的学案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
2、拓展型课程丰富多样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在优化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学校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建设。在限定拓展型课程方面,以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拓展为主要内容,其中专题教育主要安排心理健康、防灾减灾、民族教育、生命教育等;学科拓展以语文阅读、英语听读拓展为主;自主拓展型课程以“挖掘资源、发挥特长、培养兴趣”为宗旨,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申报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参与,这些课程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3、探究型课程深入开展
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为出发点,我们要开展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探讨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让学生体验、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或是以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呈现,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
(二)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拓展型课程分为学科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学科部分包括限定性拓展和自主拓展两部分,修习方式为选修;社会实践部分为必修。
探究型课程为必修。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i一般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探究型课程ii渗透在其他两类课程的教学中。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三
依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和任务性的教学途径,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新课标的理念,这学期我们将开展英语校本课程来提高英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通过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外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拓展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
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为四项:歌曲,歌谣,字母发音规则,课本剧。教师通过查找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确定了各项的具体内容。
(一)歌曲与歌谣教学
1、 在每节课中渗透。在每节课的课前欣赏或演唱,以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用反复欣赏、略讲主要词意、逐步跟唱的自然习得形式进行。
2、灵活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用于学习新内容前营造气氛,在学习新内容后,学生感到疲倦时,用它来调节、放松学生的情绪;下课前用它来巩固,让学生课后还有余音在耳的感觉。
3、唱演结合,培养学生艺术气质。鼓励学生试着用旧谱编新歌唱,试着自己编歌谣吟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字母发音规则
通过口诀等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字母的基本发音规则,进而进行拼读、拼写单词的训练,最终帮助学生解决单词难背诵的问题。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努力提供选择空间、交流机会;多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教师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服务角色,交流共享;将“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四
学校师资年龄呈年轻化,教师敬业精神强,课改适应性好,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大,但学校缺乏在学科方面有影响力的引军教师。学校规模较小,客观造成研讨活动开展的成效。专用室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很多都是教师兼职,呈现不稳定性。
二、学校课程目标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路径”。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核心课程理念,坚持“以优质、多元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指导思想。体现“阳光育人、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新港中学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把课程设计的知识体系、社会要求、个性发展三个维度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科学的、多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目标:
提高德育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完善品质。
2、德育课程结构:
德育核心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课程、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课程,公民意识与法制教育课程,民族优良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文件精神,深入贯彻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把“两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设廉洁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智育课程
1、智育课程目标:
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学科核心内容,掌握学科思维方法。
2、智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研究课程专题化。
(三)体育课程
1、体育课程目标:增强身心素质,掌握体育技能,发展体育特长。
2、体育课程结构:身心素质发展课程+运动技能课程+体育特色项目
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不得挤占体育课时。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课程
1、美育课程目标:具备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
2、美育课程结构:审美知识理论课程+审美实践技能课程+美育个性发展课程。
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1、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全面执行市教委规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与课时。为使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努力探索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求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班级学生学习实际,利用二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分工合作,有一人主讲,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进而确定每一单元(章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整合每一单元(章节)的教学内容,编制每一节课的作业,组织好每一单元的测试反馈,本学期开始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试行“校本作业”的开发,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另外,继续在全体升考5学科进行“导学稿”的学案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
2、拓展型课程丰富多样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在优化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学校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建设。在限定拓展型课程方面,以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拓展为主要内容,其中专题教育主要安排心理健康、防灾减灾、民族教育、生命教育等;学科拓展以语文阅读、英语听读拓展为主;自主拓展型课程以“挖掘资源、发挥特长、培养兴趣”为宗旨,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申报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参与,这些课程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3、探究型课程深入开展
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为出发点,我们要开展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探讨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让学生体验、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或是以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呈现,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
(二)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拓展型课程分为学科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学科部分包括限定性拓展和自主拓展两部分,修习方式为选修;社会实践部分为必修。
探究型课程为必修。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i一般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探究型课程ii渗透在其他两类课程的教学中。
崇明县建设中学创建于1960年,位于崇明县建设镇北首,毗邻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开发中的崇明新城,是一所较为优质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包括1个根宝足球基地班),学生298人;在编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25人,县、校级骨干教师各5人。学校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学善教,务实求新,博大精深,团结奋斗”的校训,把“师资优质,学生优秀,教育优化,质量优胜,校风优良,校园优美”作为管理目标,积极实施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打造人文和足球特色,办学效益和质量稳居农村初中前列。现为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红十字工作示范学校、崇明县文明单位、崇明县行为规范四星级示范校和崇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教师资源
优势:
1、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多年的办学实践与人文积淀,使教师在新课改的教育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潜心钻研,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全校教师充分意识到,只有立足课堂,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骨干教师队伍日趋成熟。学校开展多层次的结对拜师活动,为教师搭建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加速了教师的成长步伐,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校际合作交流常态化。借助托管资源,建立了与海南中学两校互动的校本研修机制。学科对学科,年级对年级,互帮互学,获得双赢。两校教师共同参加课改实验基地和兄弟学校的重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举措,交流针对性教学材料。推进了校本研修互动机制运作的常规化和“主动有效”课堂的实施。
不足:
1、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不重视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学校缺少县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2、教师发展不够均衡。自觉性高的教师与主动性有待提高的教师并存,成熟型教师与缺乏经验与方法的教师并存,创新意识与愿望强烈的教师与重短期效应靠经验处于较保守状态的教师并存。
3、个别学科的团队教研能力不强,研讨氛围不浓。组长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有待培养和提高,研修管理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
4、国家基础型课程已能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的要求执行,但对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标准和要求,学校三类课程体系门类和科目不够丰富,教师缺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尝试,有待培育教师教学研究文化自觉的态度和能力。
(二)学生资源
优势:学生来自农村,比较朴实,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不足: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整体下降。由于地处城区边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相当数量的家长外出务工,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我们的生源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长文化水平很低(家长的学历都在初中及一下),农民进城务工后家庭教育出现缺位现象,特殊家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参加各类活动的态度和水平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习惯不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较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足。
(三)地方资源
优势:学校毗邻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和开发中的崇明新城,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程开发及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凸显了学校和地方特色。
不足:地方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整合力度有待提高。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为拓展型课、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开设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一方面学习实践,优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容方式,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地域文化、教师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努力建设以学生健康发展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符合学校校情和生情的课程。积极夯实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地制宜开发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在分析学校情况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设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建设学校的课程文化。
(二)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识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会教学,能教研的师资队伍。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知识丰富和完备,能有效地解读和整合教材,面对不同的群体能因材施教,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能力,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探究型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能力有较大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有在区域层面有影响的教师。
(三)学生发展目标
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有所长(zhǎng)。
“学会做人”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懂礼仪、懂感恩、讲诚信、能抗挫,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向着自己的追求奋勇前进。
“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学生愿学习、会学习、乐学习。
“学有所长”即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地成长。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上海市课程标准为课程设置准则,兼顾以学校办学目标、特色要求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科目设置力求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充分选择。
2、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建设、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实践课程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课程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4、可行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二)课程实施结构
按照《上海市中小学20xx学年度课程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研究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弹性化,即“统一+菜单(选择)”的模式,既有共同必须学的拓展型课程,也有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学校特色化,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共
2
页,当前第2
页1
2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五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__学校迅速成立学校“双减”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教师会议,分析解读政策文件,凝聚全体思想共识,制定落实方案,并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全员参与,保障落实。
“双减”政策想要真正见效,关键还在于要守好学校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将这块主阵地做大做强。第一要“守住课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守住课堂就是守住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植根课堂“学足学好”。第二要“把住作业”,即高质量作业管理,切实减轻过重负担,让“双减”真正落地。第三落实好“课后服务”,提升延时质量。第四开展丰富活动,增强健康体魄。
一、聚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方面,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上好“常态课”。努力深化推行学校“全人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积极组织交流活动。建立由校领导和学校中层组成的“成长课堂”课堂教学实践深入研究领导小组,开展推门听课、骨干教师示范研讨课、同伴互助小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等一系列教研活动,逐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二、优化作业设计,健全管理机制
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贯彻落实“双减”作业新要求,制定了《__学校关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__学校分层作业及特色作业管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作业相关新方案,着力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确切落实“双减”作业新标准。
“双减”政策下对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好的贴合上课内容及教学目标,要少而精,为此,学校提出了“三提”、三控”,走好“双减”作业管理最后一公里。“三提”分别是: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三控”即控制作业总量、控制作业时间、监控作业批改质量。
各科分层作业
除了课堂分层作业,还根据学科布置了形式多样的特色作业,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加深了学习体验。
三、拓展服务渠道,提升延时质量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学校面向学生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由学生及家长自愿选择参加。
首先,根据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学生开展自主作业、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安排在岗教师提供个别作业答疑辅,尤其是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辅导(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不作为正常教学和学科课程的延伸,不进行集体教学或“补课”)。
其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学校根据已有资源和学生需求,开设60多个社团,每个学生都选择了自己心仪的社团。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四、开展丰富活动,增强健康体魄
为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建立学生睡眠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 9小时高质量睡眠。并尽全力保证学生参与“校园体育一小时”活动参与率达到100%,推动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开展了跳绳比赛,分个人一分钟跳绳比赛和班级跳长绳比赛,孩子们人人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体育大课间组织全体学生跳特色操《绿书签之歌》彩绸舞,舞动彩绸,绽放笑脸。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继续探索特色作业,有效巩固教学效果。
我们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守教育沃土,深耕细作,把“轻负高效”落实在常规教学和常规管理中,在变中瞄准高目标,在变中确立新起点,在变中求得新进步,为景德镇教育之花添上一抹浓烈的芬芳。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六
1、学校愿景:将学校办成一所具有复旦特质的精品初中。
2、办学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校课程计划。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传承 “服务、团结、牺牲”的复旦精神,培养具有爱国、明礼、自律的学生;遵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培养具有乐学、勤学、善学的学生;践行“努力前程”的伟人期望,培养具有健康、乐观、向上的学生。
2、教师发展目标: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规律,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发展。进一步完成“传承和创新复旦文化,培养具有复旦初中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目标。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
3、建设目标: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核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双语、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为特色,以学校人才高地为突破口,通过博雅课程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经典诗文的丰赡内涵,涵养复旦师生的性情品德,提升人文素养与创新素养,形成复旦特质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学校发展。
说 明
1、六、七、八、九年级学科类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具体说明(详见复旦初级中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计划)
2、语文课开设经典诵读课,每周1节。(详见复旦初级中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博雅课程建设方案)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意义
(1)有利于教师潜能的挖掘和特长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巩固学校的特色。(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得到充分保证,为学生 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课程实施的组织
学校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在课程领导小组下面成立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课程小组。
3、课程实施的措施
(1)建立课程实施的培训制度: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更新培训理念,从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掌握理念与具体实施相结合。
(2)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学校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采取案例研究、同上一节课、优秀教师教学展示课、典型课例教法比较、教学设计评点、教学技能竞赛、教学反思交流等形式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3)构建学校评价体系: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注重探索建立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校本评价要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过程。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七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经验,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时间能力,提供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表现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显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际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量力而行原则;
4、个性化原则。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与选择,根据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在充分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开发学校教师资源。
2、谭坊镇校外教育资源丰富,根据本镇实际,以家乡地理—家乡历史—家乡经济—家乡人物—家乡旅游—家乡文化—家乡特产为体系,介绍家乡的地貌风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发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全校各年级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教师个人素质、学生年龄特点等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完善,总结经验。一般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安排在兴趣活动课进行,具体教学时间一般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等)。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大型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个体主动化;评价方式质性化;评价行为日常化;评价结果效益化。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5、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6、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
7、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
8、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期末上交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篇八
崇明县建设中学创建于1960年,位于崇明县建设镇北首,毗邻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开发中的崇明新城,是一所较为优质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包括1个根宝足球基地班),学生298人;在编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25人,县、校级骨干教师各5人。学校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学善教,务实求新,博大精深,团结奋斗”的校训,把“师资优质,学生优秀,教育优化,质量优胜,校风优良,校园优美”作为管理目标,积极实施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打造人文和足球特色,办学效益和质量稳居农村初中前列。现为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红十字工作示范学校、崇明县文明单位、崇明县行为规范四星级示范校和崇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教师资源
优势:
1、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多年的办学实践与人文积淀,使教师在新课改的教育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潜心钻研,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全校教师充分意识到,只有立足课堂,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骨干教师队伍日趋成熟。学校开展多层次的结对拜师活动,为教师搭建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加速了教师的成长步伐,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校际合作交流常态化。借助托管资源,建立了与海南中学两校互动的校本研修机制。学科对学科,年级对年级,互帮互学,获得双赢。两校教师共同参加课改实验基地和兄弟学校的重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举措,交流针对性教学材料。推进了校本研修互动机制运作的常规化和“主动有效”课堂的实施。
不足:
1、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不重视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学校缺少县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2、教师发展不够均衡。自觉性高的教师与主动性有待提高的教师并存,成熟型教师与缺乏经验与方法的教师并存,创新意识与愿望强烈的教师与重短期效应靠经验处于较保守状态的教师并存。
3、个别学科的团队教研能力不强,研讨氛围不浓。组长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有待培养和提高,研修管理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
4、国家基础型课程已能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的要求执行,但对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标准和要求,学校三类课程体系门类和科目不够丰富,教师缺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尝试,有待培育教师教学研究文化自觉的态度和能力。
(二)学生资源
优势:学生来自农村,比较朴实,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不足: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整体下降。由于地处城区边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相当数量的家长外出务工,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我们的生源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长文化水平很低(家长的学历都在初中及一下),农民进城务工后家庭教育出现缺位现象,特殊家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参加各类活动的态度和水平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习惯不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较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足。
(三)地方资源
优势:学校毗邻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和开发中的崇明新城,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程开发及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凸显了学校和地方特色。
不足:地方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整合力度有待提高。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为拓展型课、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开设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一方面学习实践,优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容方式,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地域文化、教师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努力建设以学生健康发展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符合学校校情和生情的课程。积极夯实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地制宜开发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在分析学校情况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设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建设学校的课程文化。
(二)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识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会教学,能教研的师资队伍。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知识丰富和完备,能有效地解读和整合教材,面对不同的群体能因材施教,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能力,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探究型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能力有较大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有在区域层面有影响的教师。
(三)学生发展目标
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有所长(zhǎng)。
“学会做人”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懂礼仪、懂感恩、讲诚信、能抗挫,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向着自己的追求奋勇前进。
“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学生愿学习、会学习、乐学习。
“学有所长”即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地成长。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上海市课程标准为课程设置准则,兼顾以学校办学目标、特色要求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科目设置力求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充分选择。
2、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建设、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实践课程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课程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4、可行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二)课程实施结构
按照《上海市中小学20xx学年度课程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研究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弹性化,即“统一+菜单(选择)”的模式,既有共同必须学的拓展型课程,也有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学校特色化,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