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14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6 17:21:12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14篇)
时间:2023-03-06 17:21:12     小编:admin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一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分析近4年甘肃(新课标ⅱ)高考题涉及到本节内容的题目分布情况,要求学生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

2、教师整合学生问题,给出本节复习要点:(1)生物性别决定方式。(2)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二)讲授内容

1、学生阅读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根据关键词“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简单复习性别决定相关知识。课件展示性别决定过程,并及时进行针对训练。

3、课件展示x,y染色体的形态,引出伴性遗传的几种方式。

【针对训练1】关于果蝇性别决定的说法,下列哪一点是错误的(a)

①性别决定的关键在于常染色体②雌性只产生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③雄性产生含x、y两种性染色体的精子且比例为1∶1④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①④b.③c.②d.①和③

【针对训练2】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叙述,正确的是(c)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1、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让学生写出色盲基因和正常基因。

2、让学生说出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几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3、布置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针对训练3】下图是一色盲的遗传系谱:

(1)14号成员是色盲患者,致病基因是由哪个体传递来的?用成员编号和“→”写出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1→4→8→14。

(2)若成员7和8再生一个孩子,是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是色盲女孩的概率为0。

1、学生说出控制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显性基因,并写出患病基因和正常基因。

2、学生写出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师生共同归纳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针对训练4】一个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该病为x显性遗传)的男子与正常女子结婚,为预防生下患病的孩子,进行了遗传咨询。你认为下列的指导中有道理的是()

a.不要生育?

b.妊娠期多吃含钙食品

c.只生男孩

d.只生女孩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二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中公讲师解析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三

《人类遗传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1知识目标:

(1)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

(2)什么是遗传病及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2能力目标:

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几种遗传病,教材前几章已经出现伴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基础。另外“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是了解水平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1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学生分组讨论

1什么是遗传病?举例?

2怎样做到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什么是遗传病

问:感冒发热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

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而感冒发热是由感冒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问:什么是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如何?

(1)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有的位于性染色体上,有的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比如软骨发育不全是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

问: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述,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它在兄弟姐妹中的发病率并不像单基因遗传病那样,发病比例是1/2或1/4,而远比这个发病率要低,约为1%―10%。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遗传病有100多种,如唇裂、无脑儿、原发型高血压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比如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

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取名为“猫叫综合症”;又比如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变异,人的第21号染色体为3条的,患者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外眼角上斜(银幕出示“21三体”综合症患儿图),口常半张,即为“21三体”综合症,此患者体细胞中为47条染色,即45+xy;又比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44+x)出现性腺发育不良症等等。

问:遗传性疾病有哪些危害,举例说明。

探究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讨论:“什么是健康的孩子?怎样才能做到优生”?

教师讲述: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为此,就应该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质量。

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首先,要禁止近亲结婚。

问:什么是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

(出示人类《血亲关系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最后指出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探究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教学引导阅读阅书92--94页,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内容、正负面影响,知道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基本知识。

人类遗传病主要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要知道这些病的遗传方式及常见病症。要提倡优生,重点是“禁止近亲结婚”,要联系已学过的遗传知识分析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自觉宣传优生措施,提高优生意识,减少遗传性疾病,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章第一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监测和预防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8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7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四

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

提纲挈领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巩固夯实基础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五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练习

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某生物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量占38%,则c和g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

a.76%b.62%c.24%d.12%

3.将标记的dna分子放在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的dna占总数是( )

a.1/16b.l/8c.1/4d.1/2

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a.g与cb.a与cc.g与ad.g与t

5.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 )

a.l:2:3:4b.3:4:l:2

c.4:3:2:1d.1:3:2:4

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分子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原因是( )

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的半保留复制

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

a.2和1b0.5和0.5c.0.5和1d.1和1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六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1课时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那么这些脱氧核苷酸具体是怎样组成dna的呢?组成的dna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七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新课

讲授

1、色盲症的发现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

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1、 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常见实事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

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

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

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y遗传:

(1)特点: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希普图

[2] 伴x显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

[3] 伴x隐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典型系谱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十、教学反思

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八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认识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2.运用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糖类的功能。

3.能够根据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能为合理膳食,提出建议。

重点: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难点:糖类的功能。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教师提问:不吃早饭,容易得低血糖,怎么缓解低血糖呢?

(口服或注射葡萄糖。)

追问激疑:葡萄糖是糖类的一种,糖类究竟具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呢?

导入课题――《细胞中的糖类》。

(二)新课教学

1.糖类的元素组成

教师提问:糖类经常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大家能说一下糖类的元素组成是什么吗?

(c、h、o)

2.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教师提问: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

(葡萄糖、蔗糖、淀粉。)

教师讲解:这些糖类有的是单糖、有的是二糖、有的是多糖。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单糖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什么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哪些?

(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教师追问:葡萄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为什么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

(c6h12o6;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教师提问: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叫二糖,而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生活中常见的.二糖有哪些?化学式如何书写?

(大多数水果和蔬菜含有蔗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有麦芽糖;c12h22o11)

教师补充:人和动物乳汁中有含量丰富的乳糖,也属于二糖。

教师提问: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多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有哪些种类?

((c6h10o5)n;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常见的多糖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位置及作用。

(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还大量存在于马铃薯等植物变态的茎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实中;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时,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还可组成植物茎秆和枝叶中的纤维。)

(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思考哪些单糖、二糖和多糖是植物或动物特有的。

(动物特有:半乳糖、乳糖、糖原;植物特有: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二糖水解后的单糖种类是否一致。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九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通过讨论交流dna分子的复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体会证明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巧妙之处。

【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

1.一份重要的文件,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2.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在传递遗传信息的时候是如何由一份变成两份传递给后代的呢?引出课题――《dna的复制》。

(二)新课教学

1.播放dna复制的视频,并提出要求仔细观看,在视频结束之后要描述dna复制的大体过程。

2.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问题:

(1)dna复制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dna复制需要哪些条件?

(3)dna复制的场所在哪里?在什么时间进行的?

教师补充:dna复制所需要的酶有多种,教材中介绍的“dna解旋酶”、“dna聚合酶”只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在大体了解dna复制的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叙述整个过程,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叙述。

3.教师补充:结合教材经典实验中大肠杆菌的半保留复制图例,计算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dna分子的个数及所占比例,进一步强调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让学生分析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的特征。提问:dna自我复制有何生物学意义?。

(三)巩固提升

角色扮演小游戏:10名同学组成dna分子一条链,两条链共20名同学。扮演复制一次形成的dna分子。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搜集基因的资料。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十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导入】图片

导入: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讲授】教师学生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创设情景:拥有4种氨基酸的一个表格: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

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课后小结

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1、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十一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问题: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问题: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界把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独分成一个特殊的界。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又根据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以真核生物为中心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解释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兴趣。在电镜下人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电镜照片。

指导学生读图:识记各结构名称以及各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注意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课件演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式图,辨认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细胞的异同时要注意纠正错误。强调细胞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结构,总结出笔记。

问题:

1、不同点?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浸在清水中结局相同吗?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有的细胞有叶绿体或大液泡。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2、相同点?说明了什么?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结构究竟用什么作用?这些结构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特点的呢?

分别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重在理解生命意义)

一、细胞膜

细胞都有细胞膜这足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根据细胞膜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细胞膜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学生讨论:哪些实事可以说明细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细胞膜是如何保护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与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区别?

问题讨论:学生设计实验:

(1)证明膜的存在。(质壁分离;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电镜观察。)

(2)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需要得到实验的材料,选用什么样的生物提供材料?理由?如何得到细胞膜?

(培养学生在下结论或推测时要重证据、讲道理。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的基本素质。)

介绍细胞膜的获取方法(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测定细胞膜的成分?

观察法:电镜观察细胞膜:暗、明、暗三层结构。厚度约75~100埃(见扩展资料)。

实验法: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事实一:膜易被脂类溶剂溶解。容易被蛋白酶溶解。(处理后消失。)

事实二:脂类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事实三:用指示剂可以确认其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对于一般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述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磷脂、蛋白质

2、结构:

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两类物质分别隶属于亲水和疏水物质。这两类物质应该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亲水端。

如果是一层分子排成一个平面会是什么样子?(不符合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物质交换。)如果是两层会是如何排列?理由?

(2)亲水的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的关系?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判断:暗层和亮层哪层是脂类物质?哪层是蛋白质类物质?依据?

理解内外两侧暗中央发亮的观察结果。

由于观察技术所限,科学家对细胞膜的认识基本上是假说和推测,了解学说和假说的区别。为形象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家根据假说设计了一些生物模型。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是:液态镶嵌模型――突出液态结构

(1)两层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骨架”上。

问题:这样的结构与一般的“膜”有什么重要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亲水物质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随意通过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间不连接,而且分子始终处于运动中――液态流动状。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总有一个是不饱和的链,因此脂肪酸长链在双键处发生弯折。当分子旋转时会使相邻分子发生位移,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瞬间的缝隙,为物质扩散创造了机会。(――如果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分子又比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类物质即可以发生扩散。)

离子的直径应该是比较小的,应该按照浓度差扩散。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原因?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因此带电的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细胞外有些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可能会与膜上某些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相关蛋白质分子发生临时性该变。蛋白质会出现临时“隧道”或发生穿膜运动。结果是使相应的离子或小分子有机会通过细胞膜。膜上的这些蛋白质分子被称作载体。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护润滑作用

(2)细胞识别作用:

实验一、取低等多细胞动物黄海绵和红海绵各一块。分别打散并充分混合。静置培养一段时间。结果:细胞重新聚集,形成黄海绵和红海绵。没有混合色海绵。

实验二、人类abo血型的免疫反应。(选择讲述)

通过学习蛋白质的功能(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的物质交换和免疫反应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载体:(蛋白质)分布于膜上,专一性运输特定物质的工具。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事实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细胞的意义:

(1)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饮与分泌;

(3)细胞分裂时膜的流动性

(4)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荧光标记膜上的蛋白质,(红色和绿色)细胞结合处界限分明。37℃、10分钟后,界限消失,红绿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均匀分布已经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学生总结:细胞膜通过流动可以完成什么生命过程?

(为细胞吸收、分泌、修复、融合、运动、捕食、变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础)

3、细胞膜的特点:①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②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膜与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体会生物膜的生命特点。

学生讨论: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联系。

4、各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请参阅“”)

学生讨论生物模型:

(1)一碗水中滴一滴红墨水,会发生什么现象?物理学上属于哪类?原理?

(自由扩散的条件是:两个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注意纠正:强调扩散的双向性,总结局是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2)如果两个浓度不同的溶液之间存在半透膜――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时,溶液中溶剂分子的扩散,又该是什么结果呢?(逆浓度方向发生)

(3)细胞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否都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细胞膜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扩散作用局限于哪些类型的物质?

小结:

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载体帮助扩散分为: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由于水分子的扩散是逆浓度差进行的,因此水分子的扩散又被称为渗透作用。

问题:扩散作用是细胞依靠浓度差进行的被动吸收方式。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细胞是如何吸收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

讲解主动运输的特点:以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比喻。使学生知道主动运输的特征。

列举主动运输的事实:

(1)海带细胞中的碘浓度30倍于海水;其他海藻有的甚至可以200万倍于海水;

(2)红细胞中的k离子30倍于血浆。

(3)不同植物吸收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

学生总结归纳、填表:

方式

通过方向

载体辅助

能量消耗

物质形式

自由扩散

渗透作用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总结:膜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生物保护。一旦细胞死亡此作用将消失。

问题:

(1)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内环境稳定,害物质被屏阻。保证新陈代谢的需求原料及时供应,产物及时排除。)

(2)细胞膜不同于一般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哪些?

(结构上的流动性,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的内吞和外排作用:不能透过细胞膜的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强调:物质始终没有透过细胞膜,其原理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6、细胞膜的作用:生物性保护。

细胞膜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密切相关。

在植物细胞膜外还有有细胞分泌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构成的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机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事实:用纤维素酶除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不再保持原来的形态。将这样的细胞放置在清水中时,它会象红细胞一样吸水破裂。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十二

1.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内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________。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________化、结构________化和功能________化方向发展。

2.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变化时,会通过________调节,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调节方式,其中,________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在食物链(网)中,食物链的起点都是________,称为________营养级。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________的。

2. 反复利用

2.反馈 负反馈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生态工程主要原理:物质循环再生。

生态工程是起步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国发展特别迅速,已由最初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扩展到了许多生态农业。生态工程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性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生活垃圾中有机部分、人畜粪便等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

2.“无废弃物农业”

作物秸秆、人畜粪便还田或用来培养蚯蚓等,用蚯蚓粪便再作肥料,既减少或避免了能源的浪费、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增加了产值。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既要注意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时要注意灌溉的技术,传统的漫灌浪费大量的水资源,点灌和喷灌能够节约大量水,因此,这一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灌溉上。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扩大,一些工厂、小区排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除限制其减量排放外,还实施了回收(造纸厂利用废液回收钙粉、木质素等物质)、再生、再循环的措施,寓污水处理于应用之中。

小流域是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三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态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林业结合起来。

沼气发酵用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作原料,通过产生沼气作清洁可再生能源,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缺乏的问题,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

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又能够为全社会提供能效高、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的能源服务。

目前,我国生态工程应用不断扩展:

1.生态小区和生态城镇:利用本地资源,建设能耗低、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舒适、和谐、经济的小区域。

2.生态恢复工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山废弃地,发展草业、牧业或林业的工程。

3.生态旅游:不消耗、不破坏当地自然旅游资源,设施生态化的生态旅游。

4.绿色化学工程:生产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洗涤剂,化妆品等。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在进行生态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国家为什么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兴建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同地区在造林设计上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探究发现:三北防护林跨越中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这一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容易导致下游地区的洪水泛滥,而危害巨大的沙尘暴的发生也与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关系密切;同时这里自然矿产资源丰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应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适宜品种,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其次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条件恶劣的地区应该结合自然恢复力,而农区的防护林中农田防护林网可能占较大比重。

我的发现

2.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噪声又是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由汽车造成的污染?

探究发现:减少污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规,禁止市区内鸣笛,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鼓励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的新型汽车,以及对其研究和应用等。

我的发现

3.为什么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如山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探究发现:山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恶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适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复力来恢复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虽然水分条件较好,但是仍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复,也可以人为种植适宜的林木、草或果树等,加快植被恢复速度,这样既能降低土壤侵蚀,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沟底而言,应建设堤坝系统,它可以蓄水和淤积土地,还能够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坡地和山脚农田来说,土壤、水分条件良好,交通也较方便,土地生产力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来解决人们的粮食和收入等问题,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平梯田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既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和收入问题。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十三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篇十四

1.陆地水体类型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