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2 21:16:51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时间:2023-03-02 21:16:5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以前全靠手工操作,手停车床停,现在智能多了,指哪打哪。”看着眼前的“老朋友”,孟维感慨。

2002年,20岁的孟维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徐工集团车床操作车间成为车工。第二年,企业首次引进数控设备,喜欢捣鼓计算机的他被调整到数控岗位,成为厂里首批数控车工。

面对陌生的数控机床操作界面,在技校学习的知识显得“小儿科”了,原本自认是行家里手的孟维,也有些无所适从。不甘心的他凭着一股韧劲,从最基本内容学起,一有空就站在机床前反复看,反复琢磨,硬是啃下了十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从初具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能力,到精通多种主流数控系统的程序编制,再到能独立调试、改进部分技术,一路走来,孟维成了数控机床加工和维修的半个专家。

然而,进取的道路上不全是坦途。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选拔赛,孟维只拿了5分的低分。这让他意识到,“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工作可以重复再重复,但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水平。”之后,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他每天苦练12小时,持续了大半年。比赛二等奖的最终成果,也给他鼓了劲。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在变电站内,风声、电晕声,还有机器运转的噪声,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我师父总能从混杂的声音中辨别出变电设备内部细小的异常放电声,就像神探福尔摩斯一样发现设备隐患。所以,大家叫他‘冯尔摩斯’。”冯新岩的徒弟孙佑飞说。

冯新岩1980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自2000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生产一线。他的工作是为电网设备进行“体检”,也就是对特高压、超高压变电设备进行试验、检测,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精准判别,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人才密集的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中专毕业的冯新岩学历不高,但他有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参加工作后,他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学习,带着问题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文献,结合实际对以前的案例反复思考并不断练习、实践,逐步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高手。2015年,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带电检测技能竞赛中,冯新岩勇夺个人第一,并和队友获得了团体第一。

为了攻克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难题,冯新岩2016年用7个月时间,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甘肃、河南五省数十座特高压变电站,对上万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成功总结出一整套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的定位技术,将带电检测准确率从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接近100%。

工作22年来,冯新岩累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100余次,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先后撰写发表技术论文23篇,其中国际ei检索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参与编写技术标准8项。因为出色表现,冯新岩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齐鲁大工匠称号。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作为技能工人,这个合格率肯定是无法接受的。”2016年,某型号发动机喷注器架生产遇到瓶颈,有项精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在机床上无法测量,试加工合格率仅有20%。

“交给我,我有信心啃下来。”何小虎立下军令状。

原来,在一些老师傅搞技术攻关时,何小虎就已经关注到了这个产品,并一直在思考合格率低的原因。上手后,他发现攻关“真难”,之前车间从未加工过,没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和数据。那两个多月,何小虎天天熬夜查资料、找人讨论,有时正吃着饭,突然想到什么,放下碗筷跑回车间进行试验。

经过无数次试验,何小虎提出“设备热稳定性”概念,发挥其极限加工精度,颠覆传统方法,让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加工效率提升4倍。

在加工某发动机燃烧喷嘴时,厂里遇到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合格率只有50%,这不仅影响发动机的交付和后续型号生产任务,更关系着飞行器能否精准入轨。之后的两年,何小虎联合工艺、操作人员,找过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设备生产厂家请教交流,甚至花钱找大学老师补课。最终,2020年,他们攻克了瓶颈难题。

多年来,何小虎先后攻克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难题65项,申请专利8项,获得1项国际专利授权,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一米五六的个头,不足百斤的体重,远看单薄瘦削,但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却能驾驶千斤重的桥机,多年来凭借“零失误”赢得周围同事、整个行业的认可。

17岁那年,田得梅从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现青海水电技师学院)毕业,经过面试、培训,她被分往拉西瓦水电站工作。初来乍到,学校的书本知识和真正的实践始终存在差距,况且她驾驶天车也是一个阴差阳错的巧合——“当时可供女性工人选择的岗位只有电焊、配线和天车3种,其它两个专业已经招满,我只能选择天车,我甚至还不知道‘天车’是什么。”好在田得梅遇到了职场中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师傅杨玲玲,在她的倾囊相授下,田得梅不仅学会了所有技能,也坚定了要继续干下去的念头。随后她随着工程建设不断转移“战场”,在龙江、向家坝、尼那、万家寨、梧州、葛洲坝等水电站进一步磨炼和精进。

“就像开汽车一样,不同的司机给乘客带来的乘坐体验不同,开桥机也是同理,千万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是把设备或材料从一个地方吊到另一个地方”。师傅杨玲玲的话在田得梅心中深深埋下了“平稳驾驶”的种子。如何把这些特殊的“乘客”舒适地吊送至指定区域,成了田得梅清晰的探索追求方向,2平方米不到的天车操作空间,在她眼中却有数不尽的“小门道”。

“手动换档时要注意逐档增加或减少,接近吊点时判断距离提前减速避免急停,开关按钮和操控手柄时动作要平稳,不猛拉猛拽猛按……”。每发现一个驾驶小窍门,田得梅都会继续摸索直至完全找到“手感”。日积月累,田得梅总结出了“眼看、耳听、鼻闻、脑想、手脚动”的“人机一体”操纵技巧。

但田得梅不满足于只会“驾驶”天车,现场经验累积久了,她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无论在哪个电站工作,天车都是一直在运转不停的,起先不管遇到什么小问题,都需要联系检修的同事来处理,要是我自己会做这些了,是不是效率就能提高了?”说学就学,田得梅在下班后多了一项安排,就是跟着试验室的同事,学习天车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这项技能让她应对工作更加自如起来。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心、细心,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田得梅特意买了毛线和十字绣磨性子。

“精进自己的技艺,主动去配合师傅们而不是让他们遵从自己的习惯”。慢慢地,田得梅受到越来越多师傅们的认可。“得知开桥机的是田得梅,我的心里就格外踏实”,和田得梅经常配合的起重师傅常慧周这样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