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6篇)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2 09:30:12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6篇)
时间:2023-03-02 09:30:12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篇一

人们说喜极而泣,物极必反,并不无道理,只是这本书却在超然世外的事实上带来了平静,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如同一个垂暮的老者,他们清楚自己的生平,在死前的时间,他们会以第三者的身份再度重温自己的一生,不管是对还是错,亦或是无奈还是坚决,都是他们曾经的抉择,不管现今如何,都没有办法改变,甚至再来一次,他们明知是错却始终会做出错的选择。

那么,作者是否是属于上述行列的人呢?

如果你仔细阅读,就可以知道,他正是一种淡漠人世浮华的人,或许也并不是淡漠,只是更平静的评价事实,感受生活。他完全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描绘所见所感,尽管是第一人陈的叙述,却总是带着一股超然世外,一分无奈和三分不经意。当然,再仔细的话,你还能发现一丝期盼,虽然并不显山露水,却真实存在于每篇散文。

再说书名,“守望的距离”是这本书的书名,“守望”和“距离”两个词不禁让人垂头深思,作者为什么用那么悲伤名字来命名?书中不乏对生活的喜爱,从“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最终成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就显而易见。由此看来,尽管书名符合本书的部分基调,却终归是太片面,磨灭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爱的期盼。不过,反过来,换个角度想,“守望的距离”这个名字所表达的意思,又是否正是我们在字面上所理解的被磨灭的部分?换句话,它是否是运用了反语,表达的是否是对美好生活和爱的等待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守望、等待着自己的爱,期盼着被爱,在这等待的时间里,很多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放弃等待,草草过完一生,书中说真正相爱的两个人相遇不易,走到一起更难,但是真的如此吗?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却也并不悲观,事实上,我是个讨厌悲观消极,却又无法让自己变得乐观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通病,只是并不刻意地改变它,甚至说,并不经意于发现它。

我总以为,书中关于爱的定义太过模糊,关于男女两性之间婚姻关系的评价太过悲观。对作者的认为来说,我感觉不到丝毫作为人的情、欲。又或者说,作者原本的七情六欲早已被烦躁平淡的生活磨灭。只是,不管如何,作者的这种悲观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喜欢平淡宁静的生活,也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这是一个矛盾的思维,却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一个人终归会有些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在我认为,所谓的矛盾,只是相对于两个人思维的偏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正是如此。把每个人的思维比作两条比邻的线,即使他们始终靠的很近,却终归没有交集,始终存在着不同。

我想,我会期待着爱,等着被爱,不管是亲人之间的爱,还是朋友之间的爱,又或者是离我还比较远的男女之爱,我都会期待着。慢慢地,我想我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会如何去爱。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篇二

早上一向不爱打扮的我对着镜子捯饬自己,站在身后的年级长取笑道:“中了,孩子去参加个体育考,你激动个啥?”作为两个娃娃的妈妈,昨天一晚上醒了四次,早上满脸倦容,可今天这么重要,我必须精神起来,这其中的意味深长,我就是不告诉他。哼!我还不会告诉他,今天我穿了类似旗袍开了叉的超长运动卫衣,运动中旗开得胜,这其中的寓意,我也不会告诉他。哼!

大巴车在马路上飞驰,我们坐的车一旦超越前方的同伴,你们就会欢喜雀跃,仿佛那风驰电掣就是属于你们的青春速度。对面的洒水车把水雾喷洒向空中,然后以更细更小更绵密的雨雾飘洒过来,落在车窗上,窗外的世界瞬间模糊,可爱的你们一阵惊呼,像发现了新大陆。你们调侃着县城的每一棵树,每一寸泥土,那考前的紧张气息,让人丝毫看不出。

终于到达清华园,你们曾经征战过的地方,一个月前,你们曾经在这里参加实验考试。年轻的你们一下车便叽叽喳喳,我有点羡慕,你们对外面的世界永远那么好奇。一进校门,你们的目光便飞到体育场,其他学校的学生正在考试。于是空气中有了紧张的气息,体育场外刹那间安静。上厕所、系鞋带、补充葡萄糖……最后一次整装待发。我拿着一大把眼镜,包里塞着你们的水杯,重重的,好像是整个世界。穿上考试马甲后的张雨直言讳:“老师,我还想去厕所。”没等到我回答他又自言自语的安慰自己。我想,拍照片吧,还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果不其然,一看到镜头,张雨就又露出一个孩子的调皮。

你们一个个的走进考场,我们只能隔着围栏守望。跳绳、实心球、立定跳,同行老师的目光绵延成长长的丝线,丝线的另一端牢牢的缠绕在你们的跳满分作文网跃起伏中。有学生开始长跑了,老师们的眼睛突然间就不够用了,于是兵分几路,有老师守在在入口一遍又一遍的嘱咐交代,有老师在跑道外面的围栏外喊加油,有老师站在终点等你们归来……你们的物理老师站在跑道外喊加油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硕大操场的另一端她的儿子正在跳绳,我很奇怪她怎么能看清,隔着那么长长的距离,“唉呀,掉了一下!”这揪心的一分钟内儿子掉了三下,可是那边一结束,她又加入为长跑学生们呐喊的队伍中。历史老师的嗓门尤其的大,喊的又激动,旁边卖面包、汽水的小贩取笑道:“你咋不去替他们考。”一脑补因痛风而行走不便的马老师替你们跑的情形,我们禁不住的笑了起来。马老师也不介意我们的取笑,那神情分明在说:“你们才是今天的主角。”张校长也在一旁指导我们啦啦队,别喊快点,喊加油。如果有可能我们真想越过那围栏,跑到你们的身边……

回来的大巴上,你们一路高歌,什么《平凡之路》,什么《狂浪》,一有人起头,立马有人应和,然后一路歌唱,青春飞扬。我不忍心打断,给爱唱的喉咙加把锁是多么的残酷。我坐在最最前排,累的要死,真心佩服年轻的你们,不管成绩好坏,你们能那么昂扬地再次站起。

体育考试回来,年级长嗓子哑了。听说回来那天中午你们没有作业,听说你们在班里美美的睡了一觉,听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又少了一天……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谓师生一场,又何尝不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你们站在初中的尽头,用你们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不必追。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篇三

人生若是执于一念,那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也就会自在于心间。——题记

紫红的晚霞笼罩着整个天空,血似的夕阳浮镂期间,花一样的景象像仙境。微风拂过爬山虎翠绿的枝叶发出静人心神的“沙沙”声。我放下繁琐,重启简约,清蕴一杯泉酿清茶,眼前游荡的是幽幽的茶气,脑海里是对人生的思考。

人类因经历而充实,因失败而韧忍,因成功而柔美。但幸福美满的人生何尝没有守望的距离呢?《尚书·洪范》有曰:“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知自己的死期,并且不是遭到横祸或病痛而死,而是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人生境遇变幻莫测,也捉摸不透。有的人虽然长寿但身心不得安宁,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却短命,有的人虽然善始善终却一生贫困潦倒,有的人虽然富贵但身体却不健康,有的人一生安宁最后却遭遇横祸不得好死……

人生似明湖畔的大碗茶,其中甘苦,唯其自知;人生似高低起伏的山路,站在路顶,只能看见上坡;人生似自我二重奏,有与无,轻与重,灵与肉,动与静,真与伪,逃避与寻找,爱与孤独。

曾几何时,似乎厌倦生活,厌倦凡事,会想到削发出家,试图放下一切念想,一心向佛,企盼抛开杂事,解脱苦难,日日夜夜吃斋念佛,超灵度生。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为躲避现实而向佛者,心中不免没有根基。或许执迷者悟,只有亲历者,得出来的结论,才是有说服力的,这就是为什么传说中的智慧都属于白头发长胡子的老人的原因吧。智慧,是需要经历和年轮来锤炼的。当发现自己不够完美,并不是理想中的自己,不要选择逃避,逃避是懦夫的表现,不屑于漫天的虚无哲学和飘渺的轮回,倔强地脚踏实地地踏足糜黑现实。

生活是一架天平,有人会认为它是优柔寡断,摇摆不定的,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这只不过天平在思考,在判断旳必有的过程,决策一个正确的结论。生活便是如此,不会有任何是一步到位的,都需要经过时间的冲刷,光阴的涤荡。

生活是五味瓶,含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困楚心酸;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润沛凝甜;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秽劣铭苦;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酣畅欢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泪嗒涩咸……

生活是一部古籍,幽雅淡然,顿时使人凝下心来,心贴心的交流,一页页翻过,装饰不多,却显华丽与奢华。莞尔的花饰、古色古香的书页是道道美丽的风景。

守望,是一种等待,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愈是盼望的东西,就愈是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至深的情感。孤独,使学会了独立。幸福,让心存幻想和期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跃跃的相乡之情是李清照是纤瘦逸菊的写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情的境界,时空的境界,宇宙的境界,洁身自好自赏的化身;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亡国之君凄惶和绝望、感慨和无奈止化两束酸辛泪……

人生处处是陷阱,半步失误,喏喏暖暖的梦变冰凉的枷锁,像被搁浅一样,狮困群狼,阻挡前进的脚步。眺目远望,迷迷离离看不到远处的星。

守望,是最好的孤单。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篇四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只读过周国平的一本书,叫做《何来何往》。在此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些关于《灵魂只能独行》零星的书评和笔记。当时对这样的一句话印象很深:黑暗之中我们并肩行走,彼此独立,又彼此相依。无惧无惊,无怨无悔,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后来在读《何来何往》的过程中发现了和这句话意义很相近的一段话(即第一段引用的话)。而且前几天去图书馆随便翻了他的几本书,发现书与书间有相当部分是雷同的。但如果把他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来看的话,周老师在把文学方面已经很成功了。他已经尽可能的把哲学用直白的、比较文艺化的、适合大众阅读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起来少了很多枯燥与晦涩。我想对于大多数想通过阅读几本哲学方面的作品来增加一些人生厚度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灵魂只能独行》而不是《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或者《存在与虚无》。

他还有一本叫做《各自的朝圣路》的书。我一直觉得这个题目和《灵魂只能独行》有些什么联系。

在一些个辗转反侧的夜里,这两个关于灵魂和道路的命题一次次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难以入眠。尽管答案已存在于题目表面:要独立的、自顾自的、带着孤独去寻找那条只存在于内心深处的神圣道路,才能得到自己梦想的东西。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能力独自摸索出这个浅显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已经找到那条通向实现梦想大道上的人。

可是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去做一个关于梦想的抽样调查的话,我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处在迷茫中的,即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更别提为梦想而奋斗了。他们只是和许多人走在同一条大家都不知道通往哪的宽敞的路上。因为有许多人,假使前方有危险而不幸自己也遭遇了不测,看到别人同样凄惨的命运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安慰,许多哲人都说过这样相似的话:缓解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想着那些受着同样痛苦的人。还有一部分人隐约知道该走向哪条路,却不敢轻易去尝试。因为每一条路看起来都异常崎岖和漫长,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草率和冲动付出代价,所以他们也处于彷徨和痛苦中,而且甚于前一种人。就好像那首诗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有少部分人是已经独行在路上了的,这条路或许不是他们自己试探出来的,他们中有些人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但他们最终会知道的。他们终有一天会懂得感恩,感谢上苍,感谢父母,感谢把他们引入这一道路上的一切。

我认为要让灵魂独自走上这条朝圣路需要相当的运气,也可以将其称为天意。幸运的人很快就会发现那条对于自己来说正确的路,运气差点的就只能一边鼓舞自己尽人事,听天命一边继续尝试了。但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应该是他们孩童时期的引导者,尤其是父母。对于对这个尘世还一无所知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一个明智成功的父母也许会首先考虑遗传因素,然后将其与孩子的性格特点相结合,再给孩子指出一条比较接近理想的道路,让他们少了许多或许不必要的尝试,从而缩短了实现理想的时间。然而拥有这样的父母归根结底也是好运气的一种。

人生短暂,白衣苍狗,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会在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的抉择的纠缠中度过。但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就好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哪怕最终得不到俗世的认可。

许多年来,也曾试探着走过几条路,但都浅尝辄止,最终无功而返。许多年后,每当想起那些最宝贵的童年时光,我都会问自己,如果当时坚持下来了,那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但那只是如果,但人生没有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的,我发现我开始疲于尝试,或许是累了,或许是到了这样一个注定会茫然的年龄。我觉得我的周围除了一片迷茫什么也看不见,我觉得我失去了一切,我觉得我彻彻底底的迷路了。虽然一直牢记着这样的话: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虽然也看见别人这样写到过:你不会找到路,直到你迷路的那一天。

式微、式微,胡不归?可是我连回去的路都记不得了。此时的我已深陷堕落的泥潭,在痛苦迷茫之间苦苦挣扎,dota成了我的麻醉剂,让我还可以沉醉在为自己编织的谎言里,妄想着有一天能将dota作为自己的职业。尽管我深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有些爱好不能称之为爱好,这一点直至今日我才渐渐懂得。一眼能看到终点的路我们不要去走,明知是徒劳无功的事不要去做。大二寒假在没日没夜苦练dota的休息间隙,我完整的读完了一本《心经述议笔录》。在开学的前一晚我鬼使神差的在qq上发了个状态:再见,dota。于是直到今天我没再打过一次dota,这是近几年来我觉得挺神奇的一件事。但是那段有dota陪伴的日子,却是一段幸福与痛苦交织的复杂时光。记得那时我会赋予其中每一个人物特殊的意义,让他们栩栩如生的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甚至一度爱它如恋人。时至今日,我也时常会想起它,想那些静静躺在文件夹里的replay记录我一次次的辉煌,想念我最喜欢的奈门摩尔。

从《心经》开始逐渐重拾读书的爱好。心里的那份负罪感和躁动也随之慢慢的平息下来。但四周还是一片雾茫茫,迷茫依旧没有散去。佛法接触了一些,但除了让我平静下来,并没有为我拨开迷雾。在旅行早已成为陈词滥调的今天,我开始偶尔出去走走,因为觉得这20年来自己实在太闭塞了。不奢求也不相信什么间隔年,我只是想走走。

但是脚永远不能代替心灵走路,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大半个中国走过,依旧分不清方向,但是心态里乐观的成分却增添了不少,这让我有继续尝试的勇气。

虽然同意一些关于悲观论的一些宗教或是哲学观点。对叔本华的人生是由痛苦和无聊组成的理论深表赞同,也对佛陀的教诲诸漏皆苦深信不疑。但是对于资质平庸的我们来说,当乐观来袭时,还是会不自主的嘴角上扬,内心洒满阳光。

带着久违的笑容,再一次开始在迷雾中探索。在偶尔夜不能寐的日子,默念一段揭,尽量让自己沉静下来,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第二天的朝阳。

不懂耶稣,却也祈祷。不拜佛祖,但也读经。不信真主,仍有颗朝圣的心。

前方的路依然影影绰绰,但维以不永伤的日子却已经一去不返。生而为人,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既然前世那么虚无,来生又那么缥缈,那就紧紧抓住当下的每一天吧。

灵魂只能独行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或许每个人的解脱之道都存在于内心最深处,耐心的等待着最终被发现的一天。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篇五

这本书之所以我给了低分,是因为只有前几章还是让我比较触动的,后面的文章之所以不好,多数是给我一种读书笔记照搬观点的感觉,同时那些作者自己的感想也像读者一类的文摘书上那种没有多少营养的随感文差不多。

那就说一些前面让我觉得很有感触的东西吧。

最开始说到孤独。

其实孤独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因为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那么他就必须面对死亡面对孤独。人与人实际上无法完全的交流和合为一体的。就像是村上春树所说的,人就是一座孤岛。只能在自己的岛上远望,却并不能脱离自己得到去与别人结合。

如何去面对这样一种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如何去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去追求一种自己的灵与肉的结合。灵魂属于天上,却被肉体拉扯堕入凡间,如何去与自己的肉体妥协,在凡间的同时从不忘了天上的一切真善美,是追寻的过程中要仔细去回答的。

关于婚姻。

只有不断有新的出现的才是好的婚姻。爱情不能够死,只有不断地去有新的刺激,新的追求新的一切,才能维持爱情,维持婚姻。这似乎是周国平想要表达的观点。

其实在我自己的婚姻观里,我也觉得不能够相互太熟悉以至于一切都可以被推测和预期。总要给对方留有幻想和惊喜。谁都有责任去给自己的伴侣不无聊的生活。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或许会很难吧。但我以后会试着努力看看。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无奈的生活在世界上。

离真理很远,不停地犯错误,不停地自救,不停地成长变化。要去面对寂寞孤独和死亡,要去选择一个分岔路,而另一条路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尝试了。

生命只有一次,这短暂又珍贵的机会。如何才能过好,谁都会胆怯吧,手上拿着唯一的筹码要如何去抉择。

只能听从自己的心了吧,或许这才是唯一的路。

守望的距离随笔 守望的距离内容简介篇六

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来时反而沉寂了。我们可以补充一种类似的情况:呼唤自由的作家在自由到来时也可能会沉寂。仅仅在政治层面上思考和写作的作家,其作品的动机和效果均系于那个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一旦政治淡化(自由正意味着政治淡化),他们的写作生命就结束了。他们的优势在于敢写不允许写的东西,既然什么都允许写,他们还有什么可写的呢?

我终归相信,探究存在之谜还是可以用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还是可以有多种写法的,不必如昆德拉。但是,我同时也相信昆德拉的话:"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不但小说,而且一切精神创作,唯有对人生基本境况作出了新的揭示,才称得上伟大。

昆德拉之所以要重提小说的使命问题,是因为他看到了现代人的深刻的精神危机,这个危机可以用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就是“存在的被遗忘”。

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昆德拉说:“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中,胡塞尔所讲的‘生活世界’在旋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坠入遗忘。”

缩减仿佛是一种宿命。我们刚刚告别生活中一切领域缩减为政治的时代,一个新的缩减旋涡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旋涡中,爱情缩减为性,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真正的精神冒险缩减为假冒险的游乐设施。要之,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缩减成了当下的官能享受。当我看到孩子们不再玩沙和泥土,而是玩电子游戏机,不再知道白雪公主,而是津津乐道卡通片里的机器人的时候,我心中明白一个真正可怕的过程正在地球上悄悄进行。我也懂得了昆德拉说这话的沉痛:“明天当自然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谁会发现呢?……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我知道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

可悲的是,包括小说在内的现代文化也卷入了这个缩减的旋涡,甚至为之推波助澜。文化缩减成了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不复孕育和创造,只求在公众面前频繁亮相。小说家不甘心于默默无闻地在存在的某个未知领域里勘探,而是把眼睛盯着市场,揣摩和迎合大众心理,用广告手段提高知名度,热衷于挤进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行列,和他们一起成为电视和小报上的新闻人物。如同昆德拉所说,小说不再是作品,而成了一种动作,一个没有未来的当下事件。他建议比自己的作品聪明的小说家改行,事实上他们已经改行了——他们如今是电视制片人,文化经纪人,大腕,款爷。

正是面对他称之为"媚俗"的时代精神,昆德拉举起了他的堂吉诃德之剑,要用小说来对抗世界性的平庸化潮流,唤回对被遗忘的存在的记忆。12下一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