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14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0 11:59:15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14篇)
时间:2023-02-20 11:59:15     小编:zdfb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一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1.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另外通过观察还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所以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在讲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谈话法。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等等。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在讲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条件的学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录像片,或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还可制作投影片。要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终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1.课前准备: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帅需要做的课前准备: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要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为什么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名命名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产。此后又相继发现有抑制甚至杀死细菌的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当时多把此类对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叫抗菌素。随着对抗菌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抗菌素不仅对细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还具有抗肿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虫等作用。同时还发现它能促进畜禽生长,因此,抗菌素一词就不完整了,所以从1981年起,我国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起源;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现代过程中人类的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实用工具等的变化;

难点:认同古人类化石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类在起源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疑似“女娲遗骨”。根据同位素测定,该遗骨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女娲造人,上帝造人,都是传说,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课时完成

教师: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阅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这些古猿今天分布在地球哪些地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点?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以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亚、非地区,尤其是非洲热带雨林,他们树栖,和现代类人猿一样。

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气候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丰组讨论。

(1)东非大裂谷地区的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产生了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当时森林古猿,你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活。

用泡沫塑料仿制成距今175万年前古人类使用的石器,让学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点。

火的使用对古代人类有何意义?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个体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数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语言的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明显的特征。

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我们的近亲,它们如今生活状况如何呢?请课外小组向我们汇报一下。

现代类人猿处于灭绝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造成的,加入我们是类人猿保护协会的.成员,我们一起商讨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现代类人猿呢?

技能训练

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相关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动性。阅读教材第6页,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课后小结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课后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书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

→人类

二、人类的发展

1、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产生语言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三

一、知识:1、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2、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能力: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1、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2、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1、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2、概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排出哪些废物?

生:人体每天要排出尿液、大便、汗水等废物。

师: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一下尿液都有什么特征?

(二)、学习新课:

1、讨论探究:尿液的形成

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公为1~1.5l。这是为什么?

生:4人一组阅读表11―1 讨论: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师:请个小组汇报所得的结果

师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回忆肾的结构与功能

生:讨论,回忆肾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图11―4说出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讨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师生交流: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排泄和排遗。

排泄(excrete)上人体将代谢的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人体排便。

讨论: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哪些?

师生交流: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肾、肺、和皮肤

学生归纳总结:尿液在肾中形成,其主要成分是:尿素、无机盐和水。当膀胱中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人就有尿意,应及时排尿。

师:讲解:二氧化碳通过肺排出体外时,还带走少量的水。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导管把汗液排到皮肤表面。汗液的主要成妥是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

讨论:人体排遗的器官主要有哪些?

师生交流:人体排遗的器官主要是大肠和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课堂小结:尿液的形成和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 第二课时 )

2、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师:人体排出的尿液和粪便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不至于污染环境。

小组调查:居住地人粪尿的处理方法

小组交流:人粪尿处理不当,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影响?(p74)

本节小结: 尿液的形成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本章小结:p76

1、各样的`废物:尿液、汗液、粪便等,必须用及时地排出体外。

2、 排出废物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排泄和排遗

3、、 尿液和粪便等废物排到环境中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不至于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变废为宝。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

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

2、肾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

3、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

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4、人体废物 (1)排泄:人体代谢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

排出的方式 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遗: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

过程。如人体排便

5、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肺和皮肤

6、人体排遗的主要器官:大肠和肛门

二、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1、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2、人粪尿要经过发酵之后再做肥料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四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概述藻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并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学生整理资料和调查报告,关注藻类、蕨类、种子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4、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能力。

5、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1、藻类植物、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3、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1、淡水藻类植物――水绵的观察以及藻类和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三课时

教师:多媒体课件

水陆环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录像、几种藻类植物标本和图片、蕨类植物的`用途的录像,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

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滴管等

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种子植物有关种子萌发和靠种子繁殖后代的录像;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课件;动态展示桃的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的课件。

学生:

1、生物兴趣小组采集一些蕨类和淡水藻类的实物,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绿色植物有关的资料。

2、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3、参与调查校园内的种子植物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五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六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课件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七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多媒体、食品标签、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滴管、试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

(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

(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

(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

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讨论: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

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

小结: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

(1)作出假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即将检测的食品作出假设。填入下表。

(2)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小组讨论: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

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

(五)课堂练习

第2课时 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

2、怎样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

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习。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

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本节课采用阅读、实验活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学效果较好。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八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习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习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九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知识体系图解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第三节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十

知识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概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对dna、染色体及基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遗传物质储存在细胞核中。

是主要遗传物质。

分析法、启发式。

1.教师准备:

(1)有关dna分子片段示意图的多媒体课件。

(2)有关dna分子和蛋白质相结合构成染色体的多媒体。

2.学生准备:

有关dna、染色体及基因发展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1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的正常生活不仅需要物质和能量,信息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现在失去了一切的信息,我们就会与亲朋好友失去信息,与社会隔离开来,生活将变得杂乱无章。同样,生命的起始也需要信息。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虽是俗话,但道理很深刻。龙只能生龙,凤也只能生凤,小老鼠一生下来就会打洞,而人却不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就受到了控制,它会控制是生龙呢?还是生凤?这个控制的中心就是遗传信息。那这遗传信息在哪儿呢?就在我们的细胞核中。

[讲授新课]

为什么说遗传信息在细胞核内呢?请大家看教材中的例子《小羊多利的身世》。先请大家阅读资料,并思考:为什么多利羊的模样几乎跟b羊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来看,多利羊在胚胎前的受精卵中的细胞核来自b羊,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回答: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对,虽然a羊、c羊也参与克隆过程,但都没有提供细胞核,而b羊仅提供了细胞核,这说明了生物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只要是信息都要有载体。比如我们的教材就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图片和文字的信息。那么我们的遗传信息和载体是什么呢?经过研究发现,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演示多媒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它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样子,分子很长,可以分为许多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基因。如我们教材中的`彩图黄、红、紫、绿分别代表四种物质,它们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它们排列顺序的变化、它们数量的不同就可代表多种多样的遗传信息,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科学家们在对细胞核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如果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染色体是否就是dna呢?(演示多媒体)经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先进行螺旋折叠,然后再捆绑到蛋白质上,再进行下一次螺旋,最后就构成了染色体。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这对生物进行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就在性状上表现出来,比如教材中的例子,多了一条染色体就影响到了智力的发育。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准备的有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以及dna和蛋白质组合成染色体。进一步证实了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在以后能进行收集并整理。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信息需要物质做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__________。它的分子很长,可以分成许多片段,这些片段叫__________。

答案:dna 基因

2.染色体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答案:蛋白质 dna

3.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统一体。

答案:物质 能量 信息

4.判断题

(1)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染色体

(2)dna也叫基因

(3)有时候可以发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片

(4)基因是dna的片段

答案:(1)× (2)× (3)× (4)√

5.把下列结构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

基因 细胞核 细胞 染色体 dna

答案: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

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加强对dna、染色体以及基因的了解学习。

1.举例说明细胞为什么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2.在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中,母羊a提供了去核卵细胞,为什么在进行这种技术时,所提供的受体细胞一般都是卵细胞?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依据:多利跟提供细胞核的b羊几乎一模一样

二、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主要的遗传物质

2.基因:dna小片段,可决定生物体的性状

三、染色体

1.构成:蛋白质和dna

2.每一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恒定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重点、难点)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其原因。(重点、难点)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难点)

1、学习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提前一段时间做课本第65页的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2)课前3~4周,每组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麦、蚕豆等),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让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包括:测量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颜色、茎叶的生长情况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2)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加入盐水、清水。

(3)制作“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贴图。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方面的知识。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即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导人新课,接着复习根的结构,引导学生回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一)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学生4人一组。

1、把提前准备的幼苗放人盐水中,置于光下,观察其现象。(出现萎蔫现象)

2、将幼苗迅速放人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茎和叶重新伸展开来,幼苗恢复正常)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描述现象。

②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③盐水和蒸馏水相比有什么区别?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外界溶液浓度大小直接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义,接着指出水中溶解的盐的多少,可以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

④自来水是溶液吗?(教师指出清水中溶有极少的无机盐,所以是溶液。)

教师补充:在此实验中,清水和盐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周围,所以称为“外界溶液”,盐水和清水哪一种浓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从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现象,回忆液泡及细胞液的知识。

提问: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请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学生4人一组,取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清水、盐水液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

①液面是否有变化?怎么变的?

②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

经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用学生拔河的活动来说明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道理,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让学生说出盐水和细胞液浓度的高低,用几个学生表示,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绳子会向哪侧移动,学生很容易答出:向盐水方面移动。

这时教师马上指出:绳子移动的方向就代表了水移动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水流动的方向,是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结果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就失水。使学生理解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来理解的。

讨论回答:

①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

③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学生4人一组。

①出示“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贴图;

②根据剪贴图和课本54页第一段文字,总结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

①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

②吸水的条件是什么?

③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设疑: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烧苗的原因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四)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无机盐的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五)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学生4人一组。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掺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三、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四、作业:p7 : 2、4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动---古人类---现代人类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1、学生能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尝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1、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2、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法学法: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

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奥秘。同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知识准备】预习课本资料

【学习内容】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回答:1、食物中所含的六大营养物质是:

和属于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

2、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回答:3、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里才能被吸收利用。人

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左右。

4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代谢活动。例如,儿童缺钙会患病,(成人患症)钙的来源主要是,深绿色和等食物;缺钙会造成,补铁的食物主

要有、、和等食物。

5、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糖类主要包括没甜味的

等。糖类主要来自和食物。

6、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供。成人缺少蛋白质会出现肌肉萎缩等现象。蛋白质主要从和豆类中获得。

7、通常作为备用能源的物质是。、等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

脂肪。

8、维生素可分为维生素两大类,常见的维生素中属于脂溶性的有和;

属于水溶性的有和。

9、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素可维持人体,是其他营养成分不可替代的,人体缺维生素a时易患缺维生素d时

10、课后思考与练习p81-5

11、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鱼肝油等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等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牛肉、动物的,各种的外皮中;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的和中;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中。

12、李奶奶最近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到医院检查后,医生不仅给她开了药,而且还要求她加强营养,进行食物辅助治疗。在下列物质中,请你帮她选择,她最需要的食物是:a鸡蛋b牛奶c带鱼d猪肝()

13、组成细胞的有机物是、、和。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14、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a水b无机盐c糖类d蛋白质

15、缺乏维生素c时会患病.a消化不良b坏血病c佝偻病d夜盲症

16、晓明刷牙时,经常会出现牙龈出血,你应建议他多吃()

a肉类和蛋类b奶类和蔬菜c豆类和水果d蔬菜和水果

17、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a水b糖类c蛋白质d脂肪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