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一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多种计算方法,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所以教学设计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以后,教师不再参与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自由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散他们灵活的思维,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熟练思考,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填空。
7+()=128+()=14
6+()=139+()=15
2.口算。
16-7=15-6=12-9=17-8=
16-8=12-7=11-6=13-6=
3.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新课之前,针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掌握的计算方法,方便学生迁移类推,顺利地掌握新知。
⊙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4。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我发现这些减法算式的减数都比较小,不超过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例4中的题。
师:请你从这些算式中任选一道,先算出得数,再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1:12-5=7,想10-5=5,5+2=7。
生2:11-4=7,想4+7=11,所以11-4=7。
生3:12-4=8,想4+8=12,所以12-4=8。
……
(教师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观察比较,哪种方法更实用,更简便?
师: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实用,更简便呢?
预设
生1:我觉得“破十法”更实用,因为先算10减几比较容易。
生2:我觉得“想加算减法”更实用,因为只需要一步就能算出结果。
生3:我也喜欢用“想加算减法”,因为用一道加法算式能算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生4:“想加算减法”虽然简便,但有时要很快想出另外一个加数比较困难,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用“破十法”。
……
师:运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只要能迅速、准确地算出得数即可。
设计意图:计算十几减5、4、3、2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只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自主体会每种算法的优越性,达到熟练计算的目的。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二
教科书第53、54页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去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中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实际问题里德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
2、在联系实际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积累用合适的方式找实际问题里数量间联系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通过求问题解决的活动,体验自己思考、探索的成果,感受学习、探索的成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答求去掉多少即求减数的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图提问题(出示图)
小猴上次从果园里采到桃之后,回家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吃桃了!过了几天,小猴到筐子里看一看。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问的什么?
二、自主交流,探索新知
1、自主探索
怎样求出吃掉了多少个桃?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
2、画图帮助
如果有的同学还想不懂,我们一齐来画图研究,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贴一张纸条,盖住的就是28个桃(板书)这28个桃吃完了吗?还剩几个?(揭去后一段纸条,露出剩下的6个桃。)
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一指求哪一部分的'个数?(写?)
现在知道该怎样计算了吗?谁能说出算式?(板书:28―7=21(个))
4、揭题
谈话:28减7等于21中,算式中的28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21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去掉的个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解决这类问题,只要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以了。
三、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用三句话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启发:原来有27只小船,划走一些后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求划走了多少只可以怎样想?和同桌说说想法。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完成算式。
交流解法,说说各个数的意思,再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要求学生口头回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再把问题和条件连起来说一说。
书本上填写算式。
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得数是多少?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再把问题和条件连起来说一说。
书本上填写算式。
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得数是多少?
你能看着图说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吗?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读题,让学生填写算式和单位名称,指名板演。
交流解释算法。
四、归纳总结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谁来说说解决这一类问题应该怎样想?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三
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
1.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退1作10”的原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
进行笔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减法的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50根小棒、投影仪、投影片或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口算卡片,学生准备50根小棒.
(一)铺垫
1.指名回答
13-9=17-8=32-5=
15一7=14-6=40―3=
2.改错并说明理由
3.指名板演:(用竖式)42-21=?
4.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你喜欢集邮吗?邮票上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瞧,小星和小梅就是集邮迷,他们正在欣赏自己收集到的
珍贵邮票呢。(呈现例题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1)小星和小梅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会解决了,怎样列算式?50+26=76(张)
(2)小星比小梅多多少张邮票?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三)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提问小星比小梅多多少张邮票?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26=
(2)谈话:50减26等于多少?我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先想
一想,然后动手试一试。
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50根小棒中减去26根?
引导学生明确:
①50根小棒就是5捆,可以把5捆小棒中的任意一捆拆散成10个1根,接着就可以拿去2捆和6根,最后剩下2捆4根,得数
就是24。
②用计数器拨一拨。
(3)竖式的写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1捆小棒变成了10根,就是把1个十变成了10个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1个十变成了个位上
的10个一,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1,坚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例题。
2.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0页“试一试”.
想一想: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要算13减7.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3.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1)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四)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91页“想想做做”(做在书上)订正反馈.
2.数学医院.(教师出示错例,由学生诊断,集体订正)
一号病例:
诊断: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要先减1再减2,上面的计算中仍用4减2,造成错误.
处方:
二号病例:
诊断:个位3减7不够减,应先向十位借1再减,上面的`计算是3减7不够,就用7减3得4,造成了错误.
处方:
3.在xx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退位减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4.观察下面的数字墙,这里有6道减法题.从上往下看,上一层的数减去下一层的一个数,得数就是与它相邻的数,如:82-45=37,45-27=18,37-18=19,…,19-12=7。下面请你把合适的数填入数字墙。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四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
谈话: 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
揭题: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1、 4人小组合作: 在自己面前的小银行中拿两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小组里说一说: 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是怎样认识的?
引导: 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币,一种是硬币。谁愿意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你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教师的统一要求拿出相应的人民币。
要求: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
板书: 1元。(教师把1元纸币、硬币都贴在黑板上,纸币正面朝上)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课件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归纳: 纸币上都印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一面都印有劳动人民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人民币是受法律保护的。小朋友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
3、练一练。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1、谈话: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妈妈买的一件黄颜色的新衣服,放学后豆豆来到了一家玩具店。(课件展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1) 玩具店里有钢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2) 还有两个小朋友在买东西。
(3) 钢笔的价钱是5元,计算器的价钱是20元,练习本的价钱是1元等
提问: 豆豆想买1本练习本,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呢?(1元)他可以怎样付1元钱?
让学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给小朋友看,几个小朋友在讲台前站一排,可以是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1个1元的等等。
引导: 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们来看看豆豆怎样付这1元的。
(课件展示,豆豆说:“我付10角可以吗?”)
提问: 小朋友,你们说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图)板书: 1元=10角
2、引导: 根据1元=10角,请你再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出示图)板书: 1角=10分(学生齐读一遍)
3、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把不同的取币方法都展示出来,并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1、谈话: 老师今天开了一家小小商店,你们愿意上我这来买东西吗?开业之前我需要一些零钱,谁愿意跟我换一换零钱?
教师用1元分别和不同的学生换5角、2角、1角的零钱。
填空: 1张1元可以换( )张5角;
( )张2角可以换1张1元;
1张1元可以换( )张1角。
2、同桌互相换零钱,活动1分钟。(教师辅导)
3、引导: 换完了零钱,我的商店开张了。看一看我卖的有哪些东西?
课件呈现: 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铅笔4角,自动铅笔7角,尺子3角,邮票8角。
提问: 你想买什么?
谁想买邮票?你打算怎样付这8角钱?有谁和他的付钱方法不一样?
几名学生上台买邮票,一手拿邮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钱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4、招聘营业员,学生互相购物。
谈话: 我当了经理后,想招聘一名营业员,条件是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对账。其余的小朋友准备好1元人民币来买你想买的东西。
学生活动2分钟,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表扬。
5、延伸练习。
小组讨论: 1元钱可以买哪2样东西?如果买3样东西,可以怎样买?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帮助妈妈买一样东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五
教科书第26、27页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4、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挂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0+5=,6+10=,10+7=
12-2=,14-10=,19-10=
2、口答: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
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0+4=,4+30=
34-30=,34-4=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
,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3、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34,所以4+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称,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称。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34中,
相加的两个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对了,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什么呢?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0+5=,56-50=,62-2=,96-90=
3+50=,2+80=,20+6=,28-8=
选择几题说说各部分名称。
2、“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反馈交流。
3、“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4、“想想做做”第3题。
(1)同桌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2)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反馈交流。
6、“想想做做”第5题。
(1)“相邻数”是什么意思?
(2)学生写数后交流。
7、“想想做做”第6、7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六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
2、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1、整十数加、减数…………………………………………………3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六单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数加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一、创设情境:
你们喜欢花吗?在公园里举行花卉展,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
这里有那么多美丽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花园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花园里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学生汇报,在花圃里有三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等。
整十数加整十数
看着这些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板书:10+20)
谁还有不同的算式?(20+10)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请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4、想加算减: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5、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想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流动,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真实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摆小棒
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
三、整十数减整十数:
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还有多少盆紫花?
可以怎么列算式?(板书:30―20=10)
你是怎么知道30―10等于1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口算:3+2=4+5=6―4=
30+20=40+50=60―40=
3、练习十第1、2、3题
4、游戏:帮小狗找回家的路
五、思维练习
一个小组的同学站成一队,组长的前面有3个人,组长的后面有4个人,这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六、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就是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相减,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表示把以十为单位的数相加、相减
板书设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例1、10+20=30
一个十加2个十等于3个十
30―10=20
用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七
小括号的意义学生很难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围绕情境展开,化难为易。
1.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由于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
2.把算理融入情境中,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结合情境,让学生理解算式“10-2+3”中“先加后减”的算理,从而改变学生已有的“从左往右算”的算法,使他们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
3.在对比练习中,通过具体、真实的情境进行演绎,巩固了小括号的意义。使学生对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掌握运算顺序,巩固新知识。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圆片
⊙铺垫孕伏
1分钟口算比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1分钟内完成)
10-6+2=12+6-5=
18-9-9=18+9-9=
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还要着重说出运算顺序。
强调: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上课初始开展1分钟口算比赛,目的有二,其一是复习加减混合运算的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二是采取比赛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无意注意有效地转移到有意注意中来,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游戏揭示小括号的意义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小括号的意义。
(1)游戏探索一:先是左边站3名同学,右边站2名同学,接着5名同学靠拢站在一起。
师:像这样的游戏过程,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计算?这时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3+2=5。
预设
这个游戏情境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能够列出正确的算式,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靠拢”与加法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导,将“靠拢”与加法建立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两数之和的理解,为学习一个数分别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之和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2)游戏探索二:10名同学排成一队。
第一次演示:先有2名同学走出来,再有3名同学走出来。
师:这时队伍里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10-2-3=5。
第二次演示:同样是先有2名同学走出来,再有3名同学走出来,但是走出来的同学靠拢在一起。
老师启发:这时可以看作一共有几名同学走了出来?队伍里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学生明白游戏活动的意义并说出可以先求两数之和后,老师概括:从10人里面分别减去2人和3人,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共减去5人,可以先算“2+3”。
老师板书“10-2+3”,并引导学生思考。
预设
通过游戏活动演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从10里面分别减去2和3,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共减去“2+3”之和的道理,但是,怎样才能改变运算顺序来先算加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形象地演绎一个数分别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之和的抽象过程,使得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为解决改变运算顺序的教学难点作铺垫。
2.在交流活动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1)引发思考。
师:“10-2+3”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然而现在要先算算式右边的加法,你能在“10-2+3”中添上适当的符号表示先算加法吗?
(2)同桌讨论。
师:你们想在“10-2+3”中添上什么符号?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一些学困生的讨论之中。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如有的可能在2+3的下面画线,有的可能画框,有的可能画圆,有的可能画括号等。
(4)抽象概括。
将同学们所有表示的方法都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在肯定大家想象力的同时,指出如果每个人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不是自己说明,别人还不知道这个符号的作用,所以,数学家选定了“()”,这个符号叫“小括号”,它的作用就是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预设
认识小括号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同时经过老师的抽象概括,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在算式中加入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这个难点,采取老师引导,小组合作以及全班汇报交流等方式,从而在相互促进和抽象概括之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师: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看谁回答得最好。
(1)根据情境图说说10-2-3=5表示什么意思,10-(2+3)=5表示什么意思。
(2)10-2-3=5和10-(2+3)=5在计算时的区别是什么?不明白的同学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出示课堂活动卡)
(3)例题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我们前面游戏中的思路一致吗?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一些学困生。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的再次交流,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更重要的是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让一些学困生在充分的交流中真正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八
教科书第61、62页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认识求两数相差多少简单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能正确列式解答。
2、通过练习体会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相同点,提高笔算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积累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体会咋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逐步发展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挂图、口算卡片
一、复习口算
59+xxxx+7062+436+237-676-5057-466-20
学生开火车口答。
揭示课题:练习九
二、练习
1、第1题:
用竖式计算:
44267457+32+53-24-5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改正。
说说用竖式计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2、第3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3、第4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4、第5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指名说说)
追问:问题的意思也就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第6题:
30+1856-4047-20xx-320+635+24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6、第7题:
7、(1)出示第12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提问:求什么?有几个问题?是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集体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第9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有哪些?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一说)
9、第10题:
出示一组算式:
99-18=81
99-27=72
99-36=63
观察这些算式: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三、布置作业
用竖式计算:
35+2352+3064+37+4248-1174-20xx-3529-26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九
1、进一步熟练地掌握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的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帮助学困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学具
一、计算方法训练
1、摆摆说说
(1)请大家拿出小棒,左边摆5根,右边摆8根
(2)要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板书:5+8=)怎样算?说出不同的算法
(3)一共有13根小棒,去掉左边的'5根,求还剩多少根?怎样列式?(板书13-5=)怎样算?说出不同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计算13-5时小朋友们可采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口算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示第1题,让学生观察每组的得数,引导他们从感性上懂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练习三第2题
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完成口算练习,活动完成后说出所有算式,师板书,让学生读出所有的算式。
3、练习三第3题、第5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交流结果。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提问:第(1)题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第(2)题呢?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
交流结果。
提问者两道小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观察,独立理解题意,能完整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解决,把结果填写在表格里。交流结果。
3、练习三第7题
摘苹果比赛。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小朋友,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完成思考题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十
1、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内容选择体现儿童已有生活经历,如:交叉路口红绿灯、家中物体的位置关系、拍手游戏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数学学习活动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活动中进行,在游戏中思考,在生活中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3、体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教学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实践,去应用。
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上下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确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本,文具盒等。
(一)游戏导入,感知上、下、前、后:
大家根据教师的口令做游戏好吗?(教师发口令,学生动手做游戏,感知上、下、前、后)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 学习这节课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2) 怎样才能正确很快区分 上、下、前、后呢?
(3) 学习这节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本第1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南京大桥,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二)出示自探提示:
(1) 图上都画有哪些物体?
(2) 汽车在火车的什么面?
(3) 火车在汽车的.什么面?
(4) 汽车在轮船的什么面?
(5) 轮船在火车的什么面?
(6)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先引导学生看图,独立探究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5、6),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果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
4、反馈练习
(1)简单应用。出示教学模具,让学生说位置,说意义。
做一做第1题。
(2)趣味应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观察周围情况,用上、下,前、后说明问题。指名说出自己的前后都有哪些同学?
趣味测试:
(1)小明的前面是小英,小英的前面是小明,两人怎么站?
(2)小明的后面是小英,小英的后面也是小明,两人又怎么站?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学了这节课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2、怎样才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
3、怎样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上、下、前、后说一句话,讲一讲教室里(或校园中)一件物品的位置吗?
2、请你画一画: 先画一个三角形,在它的下面画圆, 在它的上面画长方形, 在它的前面画五角星, 在它的后面画正方形。
3、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本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4、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汽车在轮船的上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李林在王英的前面,王英在李林的后面。
张宁在李林的后面,王英在张宁的前面。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十一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挂图,学具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共有15把号,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
怎样列式?
根据回答板书:
15-8=□
你想怎样计算呢?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讲述:如果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5-5=1010-3=7
方法二:10-8=22+5=7
方法三:8+()=158+(7)=15
这么多种算法,小朋友觉得哪一种最容易算?
试一试。
书上p5试一试中也为你们准备了两道题,请你用这种最容易的方法来计算,好吗?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算法,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集体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计算,再比较。使学生加深认识“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不要求统一算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交流时可以根据学会的错误说说计算方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过独木桥”:同学们,如果你们算对了就可以过桥了,看谁先过桥。
(1)小组合作口算。
(2)比较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十几减8、7)
板书设计:十几减8、7
15-8=7方法一:15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十二
1、对自然形手有一个新的认识(劳动的手、美丽的手)并产生对手进行描绘的欲望;
2、在对手形的描绘想象变化与添画过程中,让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3、在自主、开放、快乐的学习中画一幅较有创意的手形想象画。
一、欣赏图片,设疑。
1、教师多媒体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的手的图片,并请学生猜一猜这是谁的手。
2、教师设问:小朋友!你觉得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3、设问二:你觉得什么样的手是最美丽的手,什么样的手是最神奇的手呢?
4、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由思考,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回答。
二、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欣赏范图手形游戏
2、出示手形想象画挂图。
学生观察范图,并比较范图的差别,自由的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3、师:你能说说这些手形画中最喜欢的是哪一幅吗?哪一幅色彩最鲜艳,
4、哪一幅想象最丰富,哪一幅花纹最好看?
5、请几名同学上台,沾湿小手并在黑板上表达各种样子的手,看谁表达的'手最有趣。
6、学生上台大胆表现自己想表现的手形,并作大胆的联想。有认识手转入如何表现一双或者一只美丽并富有创意的手形画。
三、看示范讲步骤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业的全过程。
2、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过程,并根据教师的示范自由发言提问。
3、熟悉手形创意画的整个表现过程,形成印象。
四、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十三
课题七练习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1~3题,口算练习。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做练习,复习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
1、口算练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30+8= 40+3= 55-5= 90+9=
45-5= 60+6= 48-8= 70+2=
80+6= 77-7= 24-4= 50+3=
26-6= 48-8= 80+4= 31-1=
2、完成练习八1~3题。
(1)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①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
②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
(2)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
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
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
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①大于60的数有哪些?
②小于60的数有哪些?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40、63、70、19、29、36、38 19、29、36、38、40、63、70
课后小记:
课题八练习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4~8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做练习,完成练习八余下的练习。
1、第4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根据小青蛙说的话,估计一下它吃了多少只害虫。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教师提出要求:统一计时,完成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
3、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教师读题,学生明确要求。一个学生说:“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教师提出问题:“每人一瓶矿泉水,45瓶够吗?”
(2)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要知道45瓶矿泉水够不够,要先算出什么?怎样算?
(3)指名说自己的想法。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按照数的顺序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5、第8题:这是一个游戏形式的估数的题。
估一估,猜一猜。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带学生猜一个数。
(2)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该项活动。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一种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
40+3=43(人)43<45
课后小记:
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进行初步的归纳。
教学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写出得出做的表;学生:数位板,小圆点。
教学过程:
1、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出示计数器: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3、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1、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2、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
(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
(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教师提出要求: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
每组4名小朋友3名在数位板上摆圆片,1名小朋友对摆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
3、全班一起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引导学生讨论一下问题:
(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十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十20?
(2)记录摆出的数是需要注意什么?
(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4、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活动:分别用3、4、5、6、7、8、9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5、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6、教师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出下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
0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839
40414243444545474849
50515253545556575859
60616263646566676869
70717273747576777879
80818283848586878889
90919293949596979899
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摆一摆想一想
0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839
40414243444545474849
50515253545556575859
60616263646566676869
70717273747576777879
80818283848586878889
90919293949596979899
课后小记:
数学一年级教案反思篇十四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20以内退位减法表。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能够把所有的有关计算题整理成减法表
20以内退位减法表,课件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完了20以内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复习课
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复习
1、算一算
3+9=11-6=13-7=
4+8=12-3=12-4=
5+6=15-77+6=
2+7=16-8=13-6=
指名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
1、复习(1)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出示第13页第2题
(1)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一行十几减9,第二行十几减8,第三行十几减7......
你能按照这样的规律,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吗?
学生填表,师巡视,个别辅导,填完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2)横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一行11减2,第二行11减3,第三行11-4......
斜着看,你有发现了什么规律?
每一斜行得数都相等
得数是9的算式有哪些?得数是5,7的'算式有哪些?
(3)口算练习
师任选一道算式,要求很快报出准确结果。
4、复习(3)
同桌游戏
5、复习(4)
课件出示:
11-5={16-8={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复习(5)、(7)
师计时,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
三、复习小结:
今天的复习课我们复习了这一单元的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