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8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9 11:08:45
最新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8篇)
时间:2023-02-19 11:08:45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1.根据板书,指名汇报读后所得,引导学生用读书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要求把相关语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2.引导学生建构“宝石岛”的意象。

教师: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你能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找找答案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巡视帮助。

4.指名汇报读后收获。

学生可能汇报的要点:

海岛离陆地远。

海岛面积小。

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连昆虫都没有。

海岛上除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好像没有其他什么人了。

……

(在指名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教师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尽量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和说教。)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教师引导语参考: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终于迎来了可爱的子弟兵!战士们笑了,小岛也笑了!)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教师引导语参考:海水是咸涩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和风细雨,多的是风急浪高,西瓜啊西瓜,确实难为了你,但是,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颗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果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西瓜送给谁尝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教师:是啊,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自己种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到答案的过程,你们说好不好?那么,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写一段雷达兵的“战功”介绍吧!

3.课内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这个小战士很有意思,请通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 “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这个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楞。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师引导语参考:一边是一个大提包,一边是一只纸箱子,同学们,这两样东西,你能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装的东西不同,和小高的距离不同,小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同……读读这个句子吧,好一个可爱的小高啊!)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二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1、通过同学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置“久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由现象到实质,让同学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同学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同学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同学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绩。

2、给同学充沛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同学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同学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同学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置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 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假如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同学说出自身真实的想法。在充沛表述自身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考虑,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二、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同学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同学合作交流: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同学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考虑: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身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同学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久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身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置二者的抵触。同学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置,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终究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教具:

多媒体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齐读课题)。茫茫宇宙中的地球裹着一件水兰色的纱衣,那是广袤无垠的海洋在奔腾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敬畏海洋,但今天(出示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你们明白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 练习用“由于”造句。

4、 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开发、利用海洋?怎样开发、利用海洋?)

5、 好,就让我们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来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吧。

二、学文

1、 把书打开,自由读5―8自然段,找出问题的答案,画出句子,圈出关键词,再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同学自学)

2、 交流:

⑴ 交流为什么

(生读能源危机,出示“目前……能源危机”)可以具体地谈谈自身的理解吗?

知道了这些信息,我们心里沉甸甸的,感到(恐慌、担忧)有感情地读这一段。(生读文)

(生读食物匮乏,出示“由于……威胁。”)说说你圈出的词语:

“急剧”是什么意思?世界人口增加怎样急剧呢(20xx年60亿,平均每年增加7800万人,20xx年人口是90亿)人口如此急剧增加,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恶化”同学举例说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越来越多,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少,于是人类开始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除此之外,人类还面临着那些生存危机?

(出示图片)是啊,近30年来,人类消耗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可利用资源。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30年内增加了一倍,并继续增加。陆地资源紧缺,人类事物匮乏,我们深深得为自身的未来感到(担忧),齐读这两段话,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生读文)

⑵交流怎么办

人类真的到了山重水复、无路可走的地步了吗?有没有什么解救之道呢?(海洋……聚宝盆……丰富……)于是,人类把目光转向海洋,是怎么开发、利用的呢?

(生读“如今……大显神威。”出示)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自豪,高兴)从哪里体会到的?(交流关键词)谁愿意自豪地读一读的?(生读文)

(有感情)真好,想不想去看看海洋采矿者的风采(录像)

(没感情)老师给大家看一段录象,相信看了后你会读得更好。(录像)

继续交流怎么开发、利用海洋。海洋可开发利用的远远不止这些,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开发和利用呢?(同学各抒己见)

3、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21实际的希望了吧,谁来说说。

4、是啊,曾经海洋孕育了生命,如今,又将解救人类于危难之中;可是,现代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个兰色希望的呢?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漂浮在海面的石油!由于油船泄漏、油井发生井喷,大量石油随波逐流,生灵遭涂炭,海鸟的尸体不时被抛向海滩。这是赤潮迸发是的海水。随着海洋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鱼、虾、蟹等大量死亡,数万公里的海洋成为死海。除此之外,人类的乱捕乱杀,在全球近乎100的水域内捕鱼,已造成海洋中很多物种的消失。

5、同学们,心情繁重吗?想说些什么呢?

6、是啊,正如我们书上所说,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需(生读“维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生读“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奉献”)

7、 同学们,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话-------(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万语千言只为大家谨记(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三、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仿5、6自然段把自身开发、利用海洋的设想写下来。

3、 继续了解海洋的知识。

四、板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生存危机 开发、利用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21世纪的希望。对于海洋,同学都很好奇,因此,在预习中,让同学搜集有关海洋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在上第一课时时,同学已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争相交流手重的资料。我没有想到同学对大海了解得还真多。什么是“蓝色宝库”,可在还水中提取大量的矿物质,及稀有物质;什么海洋是生物的起源;海洋分“海”与“洋”两局部……交流时一改以往看着资料进行读资料,这次都脱稿“演讲”。有些没论到交流的还不开新呢。看来,在教学中,遇到同学赶兴趣的,还要利用各种活动课进行拓展延伸,让同学在活动与互相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课文的教学上,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理解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请同学用朗读,把海洋与人类的关系表达出来。课后让同学根据自身搜集的资料,以及课文的有关知识整理成一篇介绍海洋的周记。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后记 今天上《9、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二课时,课是在阶梯教室上,准备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还搜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但是上课的效果很不理想。

第一,昨天睡得太晚了,2点多才睡。课准备得不是很充沛,就大致地备了一下课。早上,我们班的庞曼曼舅舅来找我说要请假直到国庆放假后才来,我脑中简直不敢相信,六年级了,家长还把子女的学习当儿戏。跟家长理论几句,才去拿钥匙开阶梯教室的门,结果晚了。让小朋友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一步就没有走好。

第二,虽然在20分钟时班级中同学和老师达到过和谐气氛,但是我没有能够掌握好。课件的利用也没有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在上完了“开采利用矿产”和“索取高蛋白食物”后才回过头来欣赏,此时作用以有限。在下班堂课中,无论我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还是如斯瓦涅河上的雾气一样雾霭阵阵。 第三,没有充沛考虑“星期一综合症”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屏弃花大量时间寻找资料而不花一点时间分析资料的坏习惯。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四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1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五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古朴雅致 小巧玲珑 小道消息 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蜡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全篇运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样的语言清淡雅致,用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恰到好处,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如“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有雅逸的比拟,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拟人)

“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拟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拟人、拟物)

有比比皆是节奏舒缓的排比,如“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

还有引用,如“草草杯盘共一欢”,是引用苏步青的诗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文章不仅用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对比,与旧时茶居对比,还把饮茶与饮酒对比,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现出水乡人在饮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的那一段,写得很富有诗情画意。加上那“半依栏杆”边“叹”茶边赏景的茶客,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美丽无比的风俗画。 听觉:“小鸟的飞鸣”。

视觉:“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觉:“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气。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称为高雅的生活情趣?请举例说明。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六

1、读准每一个字,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语气和节奏,理解八则语录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了解“论语”表达的艺术方法和这些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排比的语气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匀称等)。

3、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3、《论语》八则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要点:“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不亦…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要点:后面这个“知”是通假字,同“智”,聪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对于知识)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快乐。

要点:好,动词,爱好。乐,以……为乐。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并且顺从它,选择他们不好的(地方)作为自我改正错误的借鉴。

要点:“焉”是“于此”的兼音词,相当于“在这里”。两个“其”都是代词,相当于“他们的”。两个“而”都作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两个“之”也都是代词,相当于“它”,分别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者”者字结构,成为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以这种人作为老师。

要点:“故”名词,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相当“并且、从而”。“知”动词,“得到”“懂得”。“新”名词,新的(体会和知识)。“可以”两个词,“可”是“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之”(这种人)。“为”动词,读wéi。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到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点:凋,凋谢,凋零。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时间)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学习。

要点:尝,曾经。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三句话各有侧重。第一句“时习”(按时温习)是方法;第二句“乐”(乐于与有学问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愠”(暂时不被人理解却不怨恨)是态度,更是胸怀。

第二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道德)。一句话中五个“知”字,前四个“知”意义相同,后一个“知”是“聪明”的意思。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学习有“知之”、“好之”、“乐之”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境界。“乐之”必须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

第四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不断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后人广泛地运用。

第五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复习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的知识,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温故”是旧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新知识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本句是打比方,写“松柏”不畏“严寒”,比喻为学不怕艰难,为人不惧逆境。类似的比方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

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欲速则不达”充满辩证的思想火花。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亦然。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吾尝”两字说明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光“思”而不“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七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山中访友》

作者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蕴(yùn)含奥(ào)秘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犬吠(fèi)湛(zhàn)蓝衬(chèn)托仪(yí)式

凝(níng)望树冠(guān)吟(yín)咏恩(ēn)泽(zé)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津津(jīn)乐道雄(xióng)浑(hún)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_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三、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八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通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